地理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10.50 KB
- 文档页数: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即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能够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地理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绘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关系的示意图,提高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环境意识,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2)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和表现。
(2)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2、教学难点(1)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地理问题。
(2)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机制。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表现和原理,使学生对知识有初步的了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地理案例,如热带雨林的破坏、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等,引导学生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加深对整体性的理解。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地理现象背后的整体性原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4、绘图法让学生绘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关系的示意图,强化学生对整体性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美丽的自然风光图片,如雪山、森林、河流等,引导学生思考:在这幅图片中,你能看到哪些自然地理要素?这些要素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知识讲解(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向学生讲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强调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
必修一人教版 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课设计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课目的:知识和技术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认识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3、使学生建立广泛联系的看法,再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足考虑各地理因素的关系,防止“牵一发而动浑身” 。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剖析议论法。
2、研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利用景观图片剖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建立事物是广泛联系的思想,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兼顾考虑。
教课要点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由。
2、地理因素间互相作用产生新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拥有一致性。
4 、自然地理环境因素会“牵一发而动浑身”。
教课难点地理因素间互相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拥有同一演化过程。
教具、资料多媒体课件、景观图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课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安排】假定教室是地球,同学们座位地区内是陆地,靠边同学之外的地域为大海;靠门两行同学为大陆东岸(或西岸),靠窗两行同学为大陆西岸(或东岸),中间两行同学为内陆地域;横排中间行为赤道,其余横排同学自己推出大概的纬度。
【教师发问】请同学们思虑议论:(以幻灯片的形式体现)( 1)依据方才假定的散布情况,同学们想一想自己“生活在”什么天气区内。
(可察看世界天气种类图)(2)你所在的天气区有什么特色?原由?(3)描绘一下你在的地域自然环境系统因素有哪些?因素间关系怎样?(答:土壤、天气、水文、生物、地形等)(4)全世界地理环境系统有哪些自然因素?(答:土壤、天气、水文、生物、地形等)(5)经过剖析环境系统因素你得出什么结论?(答:不论全世界仍是局部地域地理环境都是由土壤、天气、水文、生物、地形等因素构成的互相联系、限制、浸透的整体)【学生议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经过以上的剖析我们能够看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因素构成。
这些因素并不是简单地聚集在一同,或有时地在空间上联合起来,而是经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徙和能量互换,形成了一个互相限制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校本课题课例分析【课标要求】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2.通过日常经历体验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关性,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利用“生物循环示意图”、“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读图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并能阐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能够简要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
通过阅读“可可西里藏羚羊”的资料,能够举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
通过分析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大气、水文、生物、植被、土壤各要素发展演化与干旱的环境相统一协调通过“热带雨林的破坏“带来的影响,说明”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分析“东北森林的变化“,学生能够说明森林的变化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进一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怀。
情感态度代价观: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等看法。
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纪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1.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表现(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学难点】地理要素间物质和能量交换、整体性功能自然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平衡功能;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表述问题的能力【学情分析】学生已知水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具备基本的地理阅读分析、提取信息和能力。
需要补充光合作用、分解作用等知识,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案例教学、启发示教学【教具准备】多媒体素材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展示:西双版纳自然风光视频,说明“一方水土一方情“,说明地理环境要素包括:大气、水、土壤、岩石、生物。
引入新课[活动]读5.2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物资交换示意图,考虑1、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生物、土壤、大气、水、岩石2、水在各要素间是若何转换?①大气降水使泥土、水圈和生物不断获得水分的补给。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通过日常经历体验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关性,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
3.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4.能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过程与方法1.通过生物循环的分析,理解地理环境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结合实例分析,掌握由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
3.通过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分析,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
4.结合东北森林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和对修建水库利弊的辩论,理解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情感与价值观1.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树立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的观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
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2.通过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体会自然的和谐美,养成善待环境,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情感。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探究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能够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1-1.5课时【教学过程】【图片展示,导入新课】五种自然带图片【自学导读】:1、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有哪些?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那些方面?思考讨论:(1)(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2)通过分析环境系统要素你得出什么结论?(答:无论全球还是局部地区地理环境都是由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制约、渗透的整体)【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
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掌握地球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和变化规律;3.能够解释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规律。
三、教学内容3.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地球的基本特征;2.大陆与海洋的分布;3.地球自转和公转;4.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特征及相互关系。
3.2 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规律1.气候和气候变化;2.天文变化和地球运动带来的地理变化;3.冰川活动和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地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变化规律;2.实验法:通过实验演示,使学生深入了解地球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和变化规律;3.观察法:通过画图、看图等方式,使学生观察和分析地球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规律。
五、教学过程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讲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包括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理位置和结构组成等;2.通过图示向学生介绍大陆与海洋的分布情况;3.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4.介绍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特征及相互关系。
5.2 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规律1.讲解气候和气候变化的概念;2.通过图示向学生介绍天文变化和地球运动带来的地理变化;3.向学生介绍冰川活动和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5.3 复习与评价1.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2.通过课堂互动、提问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教学评价1.通过课堂讨论、作业评定等方式,检验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变化规律的理解能力;2.通过学生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并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下一节课的教学调整。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地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变化规律,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教学目标1. 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组成2. 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3. 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意义4.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二、教学内容1. 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上某一地区的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地貌等自然要素的综合体。
2.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地貌等要素。
3.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4.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各要素的变化会影响整个环境的变化。
5.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意义: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组成及其整体性表现。
2. 教学难点: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组成和整体性表现。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和体会。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和组成。
2. 讲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组成:阐述自然地理环境的定义及其包括的要素。
3. 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举例说明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地貌等要素如何相互影响。
4. 讲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介绍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和整体性意义。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和体会。
6. 总结与作业: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农业生产、城市发展等。
2. 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探讨全球变化背景下,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变化趋势。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案
课题 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时2课时时间
教学
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了解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3.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4.能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过程与
方法
1.通过生物循环、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的分析,理解地理环境要素
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结合实例分析,掌握由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
自身没有的新功能。
3.通过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湖泊的演化过程的分析,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具有
统一的变化过程。
4.结合东北森林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和对修建水库利弊的辩论,理解某一地理要
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情感、
态度与
价值观
1.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和对水库建设的辩论,树立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
一的整体的观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
2.通过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体会自然的和谐美,养成善待环境,热爱自
然,尊重自然的情感。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探究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
点
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以土壤形成为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难点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形成及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环节教学内容设计教学随笔情景
导入
【投影图片】泰宁金湖景区风光、云南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长江三角洲的景
观图片、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学生讨论】图片上反映出自然环境是有哪些地理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有无
相互联系?构成地理环境的这些要素,他们之间是彼此孤立的吗?(不是)那
么他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呢?举例说明图中地理要素间如何相互联系?
【教师小结】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的地理环境是纷
繁复杂的,他们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气候→生物:热量充足,降水丰富,植物生长茂盛,物种丰富;
气候→水文:降水丰富,河流众多;
植被→地貌:黄土高原植被破坏,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等。
水文→地貌:流水的侵蚀使黄土高原的地表变得千沟万壑。
【引入新课】根据大家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
这些地理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新课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过渡】整体性就是自然环境所具有的特征,要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学习。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承转】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这些地理要素怎样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1、水循环
水循环的定义、如何联系地理环境各要素、怎样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2、岩石圈物质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定义、如何联系地理环境各要素、怎样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3、生物循环(重点讲解:生物循环中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小组讨论】案例1中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提示:对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影响)。
并结合示意图,绘制相应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简图。
在此基础上思考生物循环如何改造了三大圈层,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承转】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分析】光合作用的过程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储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
光合作用的产
物,则又合成为动物的食物。
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
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
这种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教师小结】能量流动形式:太阳能→化学能→热能→环境
物质循环过程:
通过生物循环,使自然界的物质迁移、能
量流动,联系了有机界和无机界,改造了自然
地理环境。
【投影小结】
【学生思考】图5.2,树如何自养?
【教师小结】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新功能----生产功能。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1、生产功能
【学生思考】这个过程需要那些自然要素的参与?
植物、大气、土壤及水圈、岩石圈
说明生产功能是地理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需要将大气、水、生物、土壤、岩石等要素统一在一起,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出有机物。
【学生活动】如果这是一棵阔叶树种,挪动我国的西北部地区,能不能成活?成活需要那些条件?为什么?
【承转】在西北地区的植物为了适应环境,植物形态又是怎样的呢?
【投影】西北地区的植被---骆驼刺的剖面图。
说明由于水分的改变,物质能量交换作用的方式和强度发生了变化,为了生存,生物必须改变个体形态,达到协调。
转入平衡功能。
2、平衡功能
【学生活动】藏羚羊的生存环境,数量变动的原因?其数量是否保持稳定?
【投影/教师小结】
结论:平衡功能表现在地理环境要素的性质的相对稳定,且此平衡是动态平衡。
进一步举例分析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澳大利亚的兔灾。
印证结论。
【承转】地理事物是不断变化的,如气候变化、地貌变化等,为什么变化?如何变化?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学生讨论】案例2分析:画出黄土高原水文、地貌、土壤、生物的变化和人类影响的过程。
【投影/教师小结】
内因:多暴雨、黄土土质疏松、多垂直节理。
过程:水土流失。
结果:地貌的变化、植被的退化、地方气候的变化。
结论: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各个要素统一的变化过程,一个
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让学生回忆厄尔尼诺现象,由于秘鲁沿岸洋流的变化,引发了那些变化?(渔业减产、全球气候异常、造成洪涝、干旱)理解此观点。
【学生活动】P89活动题:观察a-e图,发现湖泊面积和深浅发生了什么变化?要求学生从每一组图总体感知地理要素的特征,再比较各地理要素的演化过程。
【教师小结】
地形:湖泊—陆地;气候:湿润—干燥;生物:水生—陆生;
土壤:湿—干;水文:水面逐渐缩小直至消失。
【教师小结】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大,对自然要素的干扰增加,特别是水和生物,由此引发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举例说明】热带雨林的破坏和植树造林分别会产生哪些连锁反应?
森林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雨林的破坏将会引起全球气候的变化。
相反,植树造林可以改善局部小气候,促使生态向良性方向发展。
【学生讨论】案例3分析:找出东北森林的位置,依据案例写出森林变化导致环境整体变化的因果关系。
【录像】1998年东北水灾。
分析原因?重点说明人为原因影响很大。
【教师小结】
2、一个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学生讨论】讨论p91活动题:分析修建水库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投影】长江三峡水库,黄河三门峡水库。
同时说明三门峡水库的现状。
课堂总结
人类在进行大型工程的时候,必须反复论证,以确保工程发挥最大的效益。
不可否认,造坝治理水灾和索取资源的确是人类的创举,但正如其他活动一样,人类可能并没有认识到这样做的长远代价。
首先,在危机发生以前,可能没有预计到;其次危机发生时,可能毫无察觉;第三即使察觉到了,也可能没能采取行动;最后,即使行动了也解决不了问题。
练习地理填充图册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作业搜集资料,分析北方沙尘暴天气频繁发生的原因以及提出解决的措施。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