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10.50 KB
- 文档页数: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即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能够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地理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绘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关系的示意图,提高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环境意识,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2)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和表现。
(2)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2、教学难点(1)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地理问题。
(2)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机制。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表现和原理,使学生对知识有初步的了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地理案例,如热带雨林的破坏、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等,引导学生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加深对整体性的理解。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地理现象背后的整体性原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4、绘图法让学生绘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关系的示意图,强化学生对整体性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美丽的自然风光图片,如雪山、森林、河流等,引导学生思考:在这幅图片中,你能看到哪些自然地理要素?这些要素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知识讲解(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向学生讲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强调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
必修一人教版 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课设计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课目的:知识和技术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认识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3、使学生建立广泛联系的看法,再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足考虑各地理因素的关系,防止“牵一发而动浑身” 。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剖析议论法。
2、研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利用景观图片剖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建立事物是广泛联系的思想,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兼顾考虑。
教课要点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由。
2、地理因素间互相作用产生新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拥有一致性。
4 、自然地理环境因素会“牵一发而动浑身”。
教课难点地理因素间互相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拥有同一演化过程。
教具、资料多媒体课件、景观图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课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安排】假定教室是地球,同学们座位地区内是陆地,靠边同学之外的地域为大海;靠门两行同学为大陆东岸(或西岸),靠窗两行同学为大陆西岸(或东岸),中间两行同学为内陆地域;横排中间行为赤道,其余横排同学自己推出大概的纬度。
【教师发问】请同学们思虑议论:(以幻灯片的形式体现)( 1)依据方才假定的散布情况,同学们想一想自己“生活在”什么天气区内。
(可察看世界天气种类图)(2)你所在的天气区有什么特色?原由?(3)描绘一下你在的地域自然环境系统因素有哪些?因素间关系怎样?(答:土壤、天气、水文、生物、地形等)(4)全世界地理环境系统有哪些自然因素?(答:土壤、天气、水文、生物、地形等)(5)经过剖析环境系统因素你得出什么结论?(答:不论全世界仍是局部地域地理环境都是由土壤、天气、水文、生物、地形等因素构成的互相联系、限制、浸透的整体)【学生议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经过以上的剖析我们能够看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因素构成。
这些因素并不是简单地聚集在一同,或有时地在空间上联合起来,而是经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徙和能量互换,形成了一个互相限制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校本课题课例分析【课标要求】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2.通过日常经历体验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关性,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利用“生物循环示意图”、“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读图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并能阐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能够简要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
通过阅读“可可西里藏羚羊”的资料,能够举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
通过分析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大气、水文、生物、植被、土壤各要素发展演化与干旱的环境相统一协调通过“热带雨林的破坏“带来的影响,说明”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分析“东北森林的变化“,学生能够说明森林的变化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进一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怀。
情感态度代价观: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等看法。
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纪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1.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表现(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学难点】地理要素间物质和能量交换、整体性功能自然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平衡功能;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表述问题的能力【学情分析】学生已知水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具备基本的地理阅读分析、提取信息和能力。
需要补充光合作用、分解作用等知识,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案例教学、启发示教学【教具准备】多媒体素材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展示:西双版纳自然风光视频,说明“一方水土一方情“,说明地理环境要素包括:大气、水、土壤、岩石、生物。
引入新课[活动]读5.2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物资交换示意图,考虑1、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生物、土壤、大气、水、岩石2、水在各要素间是若何转换?①大气降水使泥土、水圈和生物不断获得水分的补给。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通过日常经历体验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关性,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
3.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4.能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过程与方法1.通过生物循环的分析,理解地理环境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结合实例分析,掌握由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
3.通过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分析,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
4.结合东北森林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和对修建水库利弊的辩论,理解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情感与价值观1.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树立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的观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
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2.通过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体会自然的和谐美,养成善待环境,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情感。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探究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能够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1-1.5课时【教学过程】【图片展示,导入新课】五种自然带图片【自学导读】:1、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有哪些?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那些方面?思考讨论:(1)(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2)通过分析环境系统要素你得出什么结论?(答:无论全球还是局部地区地理环境都是由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制约、渗透的整体)【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
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掌握地球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和变化规律;3.能够解释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规律。
三、教学内容3.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地球的基本特征;2.大陆与海洋的分布;3.地球自转和公转;4.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特征及相互关系。
3.2 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规律1.气候和气候变化;2.天文变化和地球运动带来的地理变化;3.冰川活动和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地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变化规律;2.实验法:通过实验演示,使学生深入了解地球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和变化规律;3.观察法:通过画图、看图等方式,使学生观察和分析地球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规律。
五、教学过程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讲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包括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理位置和结构组成等;2.通过图示向学生介绍大陆与海洋的分布情况;3.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4.介绍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特征及相互关系。
5.2 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规律1.讲解气候和气候变化的概念;2.通过图示向学生介绍天文变化和地球运动带来的地理变化;3.向学生介绍冰川活动和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5.3 复习与评价1.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2.通过课堂互动、提问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教学评价1.通过课堂讨论、作业评定等方式,检验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变化规律的理解能力;2.通过学生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并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下一节课的教学调整。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地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变化规律,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教学目标1. 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组成2. 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3. 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意义4.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二、教学内容1. 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上某一地区的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地貌等自然要素的综合体。
2.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地貌等要素。
3.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4.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各要素的变化会影响整个环境的变化。
5.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意义: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组成及其整体性表现。
2. 教学难点: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组成和整体性表现。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和体会。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和组成。
2. 讲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组成:阐述自然地理环境的定义及其包括的要素。
3. 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举例说明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地貌等要素如何相互影响。
4. 讲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介绍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和整体性意义。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和体会。
6. 总结与作业: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农业生产、城市发展等。
2. 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探讨全球变化背景下,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变化趋势。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中图版·选择性必修一一、课标要求及分析课标要求: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课标分析:(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渗透于整个高中地理课程,尤其是四大循环及地理过程。
(2)在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从地理要素整体性的角度,解释区域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
二、核心素养目标:综合思维: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
区域认知:能够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认识区域的自然环境。
地理实践力:能够结合实例,说出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
人地协调观:能够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知识,说明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三、教材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理环境的两大基本特点之一。
这一内容在初中地理教材中也有涉及,但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思想一以贯之的。
高中地理教材除继续把它作为一种思想贯穿外,重要的一点是要把整体性讲出内容和道理来。
为此,教材从物流(能流)、功能、过程、与人类的关系等方面,逐步深入地讲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规律。
并且教材中辅以多个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四、学情分析:本节的学习对象是普通高中的学生,综合素质不是特别高,基础知识差一些。
经过之前的学习,地理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有一定的发展,人地协调观念能够初步形成。
性格较为活泼,乐于展示自己,对于合作探究、地理实践活动比较感兴趣。
此外,本节内容条理清晰、难度较小。
因此,在打好知识基础的前提下,在“人地相互影响”和“解决人地矛盾”等方面进行适当地深化和拓展,效果较好。
五、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难点:生物(尤其是植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地理环境中各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教学难点:理解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教案1【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1.理解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含義和表現。
2.通過日常經歷體驗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相關性,說明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形成。
二、能力目標1.通過讀圖、分析圖理解地球環境整體性的含義和表現。
三、情感目標樹立事物之間是普遍聯繫的,是統一的整體等觀念。
認識陸地環境的複雜多樣和規律性,樹立科學的環境觀。
【教學重點】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教學難點】正確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能夠用整體性原理解釋實際問題。
【教具準備】多媒體素材庫【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教師安排】假設教室是地球,同學們座位區域內是陸地,靠邊同學以外的地區為海洋;靠門兩行同學為大陸東岸(或西岸),靠窗兩行同學為大陸西岸(或東岸),中間兩行同學為內陸地區;橫排中間行為赤道,其餘橫排同學自己推出大致的緯度。
【教師提問】請同學們思考討論:(以幻燈片的形式呈現)(1)根據剛才假設的分佈狀況,同學們想想自己“生活在”什麼氣候區內。
(可觀察世界氣候類型圖)(2)你所在的氣候區有什麼特點?原因?(3)描述一下你在的地區自然環境系統要素有哪些?要素間關係如何?(答:土壤、氣候、水文、生物、地形等)(4)全球地理環境系統有哪些自然要素?(答:土壤、氣候、水文、生物、地形等)(5)通過分析環境系統要素你得出什麼結論?(答:無論全球還是局部地區地理環境都是由土壤、氣候、水文、生物、地形等要素構成的相互聯繫、制約、滲透的整體)【學生討論回答】略。
【教師總結】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環境由大氣、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組成。
這些要素並非簡單地彙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間上結合起來,而是通過水迴圈、生物迴圈和岩石圈物質迴圈等過程,進行著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形成了一個相互制約和相互聯繫的整體。
【板書】第一節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一、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指導讀書】請大家閱讀教材P92閱讀材料“生物迴圈”,思考生物迴圈的概念、一般過程及在自然地理環境中的作用?【學生討論回答】略。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目标】1.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了解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3.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4.能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教学重点】1.生物这一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表现。
【教学难点】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2.自然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整体性功能”是本节的难点,“自然地理过程的整体性”是本节的重点。
教材强调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
为此,在原理叙述部分、阅读部分和活动中一再举出地理环境的新功能,并说明这些功能并非地理要素自身所拥有,而是通过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
自然地理环境拥有了新功能,不仅表明了它具有了整体性,而且也是我们对其进行研究的主要原因。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讨论法、总结法【教学过程】引入新课通过五大要素引入,我们在前面几章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气候、水、地表形态等等地理要素,这些地理要素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板书: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承转)整体性就是自然环境所具有的特征,要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我们可以从几张图片来分析下五大要素之间的关系:探究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板书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阅读思考)请同学们阅读“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的相关内容和“案例1: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思考:①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是通过哪些过程来实现,其结果如何?②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各有何影响、发挥着哪些作用呢?(学生思考、回答,讲解、分析)板书1.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来实现的,其结果使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使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分考虑各地理要素的关系,避免牵一发而动全身。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分析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思想,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统筹考虑。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因。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具有统一性。
4.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学难点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景观图片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同学们,在第一章中,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现在我们要学习的是“自然地理环境”.“环境”一词的含义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其周围的境况。
那么这两个“环境”的中心事物有什么不同吗?生:前者的中心事物是地球,后者的中心事物是人类。
师:对!我们了解了地理环境是由许多种要素共同组成的。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的眼光一直是停留在某种单一的地理要素上,但是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播放录像片断“西双版纳自然风光”)[教师精讲]师:同学们欣赏了西双版纳迷人的热带风光,请思考一下片中的自然景观包含了哪些地理要素?生:包含了大气、水、岩石、生物和土壤五个地理要素。
师:不错。
那么这五个地理要素是偶然地在空间上的汇聚吗?如果不是,它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生:这五个地理要素不是简单地汇集在一起,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在它们之间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从而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整体。
师:很好。
请举例说明在西双版纳这几个地理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制约、如何保持景观的一致性的。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概念。
2.掌握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及其表现。
2.教学难点: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组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景观之间存在什么联系?2.知识讲解(1)讲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是指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a.地貌、气候、水文、生物等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b.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c.地理环境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案例分析(1)案例分析一:长江流域洪涝灾害a.分析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原因;b.探讨长江流域洪涝灾害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关系。
(2)案例分析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a.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b.探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关系。
4.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强调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3)指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启示。
6.作业布置(1)阅读教材,巩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2)结合实际,举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在生活中的应用;(3)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四、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及其表现(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发现自然景观之间的内在联系。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哪些自然景观?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生:河流穿过山脉,山上的植被影响了河流的水量。
师:很好,这说明不同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谁能再举个例子?生:气候会影响植被的分布,而植被又影响土壤的形成。
2.教学难点: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2)通过互动讨论,让学生理解各要素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2.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重点难点整体性的涵义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探究新课】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概况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地理要素: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实现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表现: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2)结果:保证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4.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其他要素的改变→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要点剖析1.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并不断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推动地理环境的变化。
具体如下图所示:如何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内涵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要注意抓住其内涵和表现两个方面。
所谓内涵是指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等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彼此间发生着密切的联系和作用,从而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或系统)。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在景观上它们总是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2.整体性的表现建议同学们选择典型区域,掌握其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从实质上把握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含义。
(1)修建水库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南方低山丘陵自然地理环境(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情况(4)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影响【典例剖析】(2011·福建文综)下图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案
课题 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时2课时时间
教学
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了解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3.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4.能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过程与
方法
1.通过生物循环、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的分析,理解地理环境要素
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结合实例分析,掌握由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
自身没有的新功能。
3.通过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湖泊的演化过程的分析,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具有
统一的变化过程。
4.结合东北森林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和对修建水库利弊的辩论,理解某一地理要
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情感、
态度与
价值观
1.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和对水库建设的辩论,树立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
一的整体的观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
2.通过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体会自然的和谐美,养成善待环境,热爱自
然,尊重自然的情感。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探究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
点
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以土壤形成为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难点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形成及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环节教学内容设计教学随笔情景
导入
【投影图片】泰宁金湖景区风光、云南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长江三角洲的景
观图片、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学生讨论】图片上反映出自然环境是有哪些地理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有无
相互联系?构成地理环境的这些要素,他们之间是彼此孤立的吗?(不是)那
么他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呢?举例说明图中地理要素间如何相互联系?
【教师小结】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的地理环境是纷
繁复杂的,他们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气候→生物:热量充足,降水丰富,植物生长茂盛,物种丰富;
气候→水文:降水丰富,河流众多;
植被→地貌:黄土高原植被破坏,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等。
水文→地貌:流水的侵蚀使黄土高原的地表变得千沟万壑。
【引入新课】根据大家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
这些地理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新课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过渡】整体性就是自然环境所具有的特征,要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学习。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承转】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这些地理要素怎样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1、水循环
水循环的定义、如何联系地理环境各要素、怎样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2、岩石圈物质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定义、如何联系地理环境各要素、怎样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3、生物循环(重点讲解:生物循环中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小组讨论】案例1中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提示:对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影响)。
并结合示意图,绘制相应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简图。
在此基础上思考生物循环如何改造了三大圈层,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承转】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分析】光合作用的过程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储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
光合作用的产
物,则又合成为动物的食物。
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
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
这种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教师小结】能量流动形式:太阳能→化学能→热能→环境
物质循环过程:
通过生物循环,使自然界的物质迁移、能
量流动,联系了有机界和无机界,改造了自然
地理环境。
【投影小结】
【学生思考】图5.2,树如何自养?
【教师小结】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新功能----生产功能。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1、生产功能
【学生思考】这个过程需要那些自然要素的参与?
植物、大气、土壤及水圈、岩石圈
说明生产功能是地理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需要将大气、水、生物、土壤、岩石等要素统一在一起,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出有机物。
【学生活动】如果这是一棵阔叶树种,挪动我国的西北部地区,能不能成活?成活需要那些条件?为什么?
【承转】在西北地区的植物为了适应环境,植物形态又是怎样的呢?
【投影】西北地区的植被---骆驼刺的剖面图。
说明由于水分的改变,物质能量交换作用的方式和强度发生了变化,为了生存,生物必须改变个体形态,达到协调。
转入平衡功能。
2、平衡功能
【学生活动】藏羚羊的生存环境,数量变动的原因?其数量是否保持稳定?
【投影/教师小结】
结论:平衡功能表现在地理环境要素的性质的相对稳定,且此平衡是动态平衡。
进一步举例分析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澳大利亚的兔灾。
印证结论。
【承转】地理事物是不断变化的,如气候变化、地貌变化等,为什么变化?如何变化?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学生讨论】案例2分析:画出黄土高原水文、地貌、土壤、生物的变化和人类影响的过程。
【投影/教师小结】
内因:多暴雨、黄土土质疏松、多垂直节理。
过程:水土流失。
结果:地貌的变化、植被的退化、地方气候的变化。
结论: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各个要素统一的变化过程,一个
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让学生回忆厄尔尼诺现象,由于秘鲁沿岸洋流的变化,引发了那些变化?(渔业减产、全球气候异常、造成洪涝、干旱)理解此观点。
【学生活动】P89活动题:观察a-e图,发现湖泊面积和深浅发生了什么变化?要求学生从每一组图总体感知地理要素的特征,再比较各地理要素的演化过程。
【教师小结】
地形:湖泊—陆地;气候:湿润—干燥;生物:水生—陆生;
土壤:湿—干;水文:水面逐渐缩小直至消失。
【教师小结】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大,对自然要素的干扰增加,特别是水和生物,由此引发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举例说明】热带雨林的破坏和植树造林分别会产生哪些连锁反应?
森林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雨林的破坏将会引起全球气候的变化。
相反,植树造林可以改善局部小气候,促使生态向良性方向发展。
【学生讨论】案例3分析:找出东北森林的位置,依据案例写出森林变化导致环境整体变化的因果关系。
【录像】1998年东北水灾。
分析原因?重点说明人为原因影响很大。
【教师小结】
2、一个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学生讨论】讨论p91活动题:分析修建水库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投影】长江三峡水库,黄河三门峡水库。
同时说明三门峡水库的现状。
课堂总结
人类在进行大型工程的时候,必须反复论证,以确保工程发挥最大的效益。
不可否认,造坝治理水灾和索取资源的确是人类的创举,但正如其他活动一样,人类可能并没有认识到这样做的长远代价。
首先,在危机发生以前,可能没有预计到;其次危机发生时,可能毫无察觉;第三即使察觉到了,也可能没能采取行动;最后,即使行动了也解决不了问题。
练习地理填充图册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作业搜集资料,分析北方沙尘暴天气频繁发生的原因以及提出解决的措施。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