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 《古诗词诵读》(二)
- 格式:pptx
- 大小:3.40 MB
- 文档页数:2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综合训练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根据语境,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注音,画上“”。
(3分)学习了“古诗词诵读”这个单元,我收获颇多:知道了好雨也“知时节”,它会“当春乃.(nǎi lǎi)发生”;领略到了“天街小雨润如酥.(sū shū)”的滋润、细密;感受到了“客舍.(shě shè)青青柳色新”的清新;明白了江上渔者“出没.(mò méi)风波里”的艰辛;了解到了“京口瓜洲一水间.(jiān jiàn)”的遥远;体会到了诗人王安石的思乡之苦——“明月何时照我还.(hái huán)”。
二、选一选。
(11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1分)A.渭.城(wèi)浣.溪沙(wǎn)B.鸣啭.(zhuǎn)柴扉.(fēi)C.屐.齿(jī)浥.轻尘(yì)D.无行.路(hánɡ)数重.山(chónɡ)2.给下列加点的字或词选择正确的意思,填在括号里。
(6分)(1)渭城朝雨浥.轻尘()A.湿润,沾湿B.液体C.都城(2)萧萧暮雨子规..啼()A.百灵鸟B.黄莺C.杜鹃鸟(3)送鲍浩然之.浙东()A.的B.往,去C.人称代词(4)才始..送春归()A.方才B.开始C.因为(5)应.怜屐齿印苍苔()A.答应B.应付C.大概,表示猜测(6)但.爱鲈鱼美()A.但是B.也许C.单单,只是3.()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1分)A.王观B.李白C.苏轼4.唐代诗人王维有“()”之称。
(1分)A.诗仙B.诗佛C.诗圣5.下列对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A.春色在这么一“关”一“出”之间,冲破围墙,溢出园外,显示出一种蓬蓬勃勃、关锁不住的生命力B.这两句诗于小中见大、于所见推想未见:虽未亲眼得见“满园春色”,却能从出墙的这“一枝”,想象墙内诸多花木该是怎样争奇斗艳C.诗人想到园中游览一番却进不了园门,难免遗憾;但看到一枝红杏伸出墙外,由此想象园内百花盛开,又转为惊喜D.园子的主人闭门不见,诗人用出墙的“一枝红杏”反衬主人的自私与孤独。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
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
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赶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悟诗歌所描绘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1.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3.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了解作者相关资料并收集有关送别诗。
五、教学过程一.师生对诗导入,营造诗意氛围。
同学们,古诗词中经常有“人生自古伤离别”“相见时难别亦难。
”这样的诗句,送别是古诗词中的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学过的送别佳句也有很多,你们还记得吗?来让老师来考考你们我读“海内存知己,”——生:天涯若比邻“又送王孙去,”——生:萋萋满别情。
“桃花潭水深千尺,”——生:不及汪伦送我情。
“孤帆远影碧空尽,”——生:唯见长江天际流。
孩子们的记忆力可真好呀?从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了古人那份浓浓的友情。
今天就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脍炙人口饱含萋萋满别情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来,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二、理解题意,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
师:谁想来读一读?(指3 名读三种不同的读法)诗题是古诗的眼睛,说说你是从哪儿看出他是一首送别诗的。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培优测试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一部分识字与写字(16分)1.读拼音,写诗句。
(4分)(1) tiān jiē xiǎo yǔ rùn rú sū,cǎo sè yáo kàn jìn què w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chūn sè mǎn yuán guān bú zhù,yì zhī hóng xìng chū qiáng lá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 客舍.(shè) 酥.油(shū) 柴扉.(fēi) 昔.日(xī)B. 潜.入(qián) 野径.(jìng) 滋润.(rùn) 渭.城(wèi)C. 鲈.鱼(lú) 出没.(mò) 屐.齿(jī) 卜.算子(pǔ)D. 踪.迹 (zōng) 百啭. (zhuǎn) 寂寞.(mò) 蔷.薇(qiáng)3.写出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8分)(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昔:____________________ 依依:___________________(2)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野径:__________________ 俱:_____________________(3)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怜: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扣:___________________(4)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持续更新中)时间: 90 分钟 分值:100卷首语:中华诗词风采多样,如层楼巨厦,画栋雕梁,一代代诗人如能工巧匠,匠心独运,精益求精,方才成就了中华诗词的震古烁今,正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词盛会,写好每一个字,动脑筋思考每一道题,细心答题,认真审查,你一定是最棒的!一、默写古诗《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书写正确美观,行款整齐。
(4分). . . .三、选择题。
(第3题3分,第12题2分,其它每小题1分,计18分) 1.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一水间.(ji ān) 数.(sh ù)重山 照我还.(hu án) 应.怜(y īng li án )B.卜.算子.( b ǔ z ǐ ) 鲍.浩然(b ào ) 眼波横.(h éng ) 浣.溪沙(w ǎn ) C.蕲.水(q í) 日暮.(m ò ) 子.规(z ǐ) 谁道人生无再少.(sh ào ) D.寂寞.( m ù) 百啭.(zhu àn ) 清平乐.( yu è) 应怜(y īng li án ) 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1)游园不值.( ) A.值得 B.遇到 C.价值 D.值当 (2)送鲍浩然之.浙东( ) A.的 B.往,去。
C.指示代词。
这;那。
(3)寺临兰溪( )A.到,来 B. 遭遇,碰到 C. 挨着,靠近(4)因风飞过蔷薇( ) A. 原故,原由 B. 理由 C. 依,顺着,凭借(5)才始.送春归( ) A.开始. B.方才 C.正当 (6)欲.问行人去那边( ) A.想要 B.欲望 C.将要 3.下列诗句中加点字注释有误的一组是( ) C A.京口瓜洲一水间...(“一水”指长江;间:隔开;) B.才始..(方才)送春归.(回),又送君.(鲍浩然)归.(回)去。
第3课《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诵读中扫清文字障碍,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词并且会背诵。
2.能力、方法培养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不同层次的解读,品读宋词语言的魅力,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重点:1.在诵读中扫清文字障碍,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词并且会背诵。
2.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品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感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精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导读交流课前资料,感知词的特点1.孩子们,我国是诗词的国度,尤其历代名篇名作,不仅内涵丰富,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感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
在你们积累的宋词中,你最喜欢哪一首,能背给大家听听吗?抽生背诵。
2.知道什么是词吗?抽生读自己查阅的词的相关知识。
(师根据学生的反馈相机揭示词的特点:词是诗的别体,最初是配乐唱的,有长短句之分。
)二、导入新课,理解题目1.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今天,让我们回到八百多年前的南宋,与辛弃疾一同欣赏夏夜美景吧!2.一起读题目《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是什么?夜行黄沙道中又是什么?学生交流后小结: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
3.从词题中,你知道了什么?这首词写了作者夜晚在黄沙道中的所见所闻。
三、初读诗文,疏通字词1.先听老师来读读这首词,注意听读音和节奏。
2.请孩子们自由地练习朗读这首词,老师给你们一点友情支援好吗?出示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不好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有疑问的地方可以标出来。
3。
指名读词,师相机评价。
预设:有些字音读不准,要多读几遍。
如“山”“枝”强调读翘舌音;“明”“清”“鸣”强调读后鼻音。
句中的停顿要掌握好,重点指导朗读:稻花香里/说丰年;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3 古诗词三首第二课时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理解诗句的意思。
2.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复习导入1.指名背诵《宿建德江》。
2.上节课我们所学的《宿建德江》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秋江暮色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另外两首诗词,去感受别样的自然风光。
二、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1.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出示课件:苏轼图片,学生交流关于苏轼的资料。
(2)解诗题,读诗题。
(写诗的时间:六月二十七日;地点: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位于杭州市西湖畔;心情:醉书,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朗读节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师有感情地范读古诗,让学生听清节奏,生说出节奏,师再出示标明节奏的古诗。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 3.合作探究,领悟诗意。
(过程同第一课时)4.交流汇报,相机指导。
(1)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生自由说,师适当点拨)写的是西湖雨前、雨中及雨后之景。
①雨前:“黑云翻墨未遮山”,此刻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乌云黑压压的,来势迅猛。
)②雨中:“白雨跳珠乱入船”,“跳珠”让你感受到了什么?生活中见过这样的暴雨吗?请用一个词来形容?(雨点大而猛。
倾盆大雨、狂风骤雨……)③雨后:“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云散了,风停了,雨止了,这时站在望湖楼上的“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描述雨后西湖碧水如天的景色,感受景美,体会诗人心境的舒畅。
)(2)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季一场雨的特点,说说这场雨的特点是什么?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时间: 90 分钟 分值:100卷首语:中华诗词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三山五岳,巍峨屹立;如五谷丰熟,养育万方。
一代代中华儿女,在诗词的陶冶下,怡情悦性,奋发向上。
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词盛会,写好每一个字,动脑筋思考每一道题,细心答题,认真审查,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书法展示。
(3分)请将意思是“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要想知道,只有问一问黄鹂”的诗句写 在下面田字格中,标点符号占一格。
三.按要求完成练习。
(10分)1.想要问朋友将要去哪里?正是那有山有水的浙东之地。
(根据意思写出相对应的词句) . 。
(2分)2.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用“/”划分正确的朗读节奏)(2分)3.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 翻译诗句)(2分). 。
4.写出下列诗词运用的修辞手法,并任选一句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4分) (1)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 ) (2)天街小雨润如酥。
( ) (3)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 ) (4)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第 句这样写的好处是: 。
四、选择题。
(第2、17题每题2分,其它每小题1分,计26分) 1.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一水间.(ji ān) 数.(sh ù)重山 照我还.(hu án) 应.怜(y īng li án )B.浥.轻尘(y ì) 渭城朝.雨 (zh āo) 客舍.青青(sh ě) 更.尽一杯酒(g ēng)C.潜.入( qi ǎn ) 晓.看( xi ǎo) 乃.发生(n ǎi ) 花重.锦官城(ch óng )D.野径.(j ìng) 润如酥.(s ū sh ū) 满皇都.( d ū ) 出没.风波里(m ò ) 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1)绝胜..烟柳满皇都( ) A.绝对胜过。
B.远远胜过。
(2)今我来思.( ) A.思念故乡 B.思考 C.语气词 (3)行道迟.迟.( ) A.延迟 B.迟到 C.迟缓的样子 (4)劝君更尽.一杯酒 ( ) A.喝完; B.都,全; C.全部用出。
六年级下册语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课型分析】《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席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本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教学理念】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本节课我通过对诗中一“雨”一“柳”一杯“酒”意象的还原和再创设,在吟诵唱背的多元引读方式中开放性地学古诗,其间渗透“折柳送别”“中华酒文化”的知识,以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通过一首带一类“送别诗”的拓展学习来体现“组块式教学”,穿插音乐、图片、情感渗透,让学生在直观感受中穿越时空,对话诗人,披文入情。
【教学目标】1.会写“舍”字,明确“朝”“舍”“更”三个多音字的读音及含义,理解“使”“朝雨”“更”“故人”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当堂熟读成诵。
3.感受王维和元二真挚的友情,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诗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人所描绘的画面,入情入境地吟诵古诗。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王维和元二这一对故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层进式引读法。
【学习方法】吟诵唱背、移情体验。
【教学准备】地图、音乐、图片等课程资源。
【教学过程】一、离歌导入情境渲染1.师播放音乐(李叔同《送别》):上课前,请大家先听一首歌,用心听,听听这首歌适合在什么场合唱?揭“送别诗”含义:没错,这首歌其实是由一首送别诗谱写的,在送别之际写的诗,就叫做送别诗。
今天,我们也来吟诵一首送别诗。
2.(书写课题生书空)强调“使”字不要丢掉上面的横。
【设计意图:诗缘情而发。
开课之初通过音乐的渲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离别忧伤的氛围中,自然地进入送别题材的古诗意境中。
部编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一)采薇(节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
yù。
载:又。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两句诗中,“依依”是形容柳丝轻柔的样子,既写出柳枝随风飘动,又表现出出征战士展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7、“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说归来时是冬天。
“霏霏”是形容雨和雪下得很大,似乎表示欢迎,又似乎表示冷漠。
(二)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春夜喜雨》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
诗人用极大的喜悦之情,赞美了春雨来得及时、滋润万物雨的特点。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大李杜”。
杜甫忧国忧民,作品集为《杜工部集》。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诗意: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的春天。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诗意: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
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诗意: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唯有江边渔船上的一点渔火放射出一线光芒,显得格外明亮。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诗意:等天亮的时候,那潮湿的泥土上必定布满了红色的花瓣,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
(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这首诗表达了唐朝诗人杜甫,在四川听到平叛官军打了胜仗收复北地的喜悦心情。
闻:听说。
官军:指唐朝军队。
诗中诗人的感情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喜”。
2、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涕:眼泪。
诗意:从剑门关外传来喜讯,官军收复了蓟北。
刚一听说,泪满衣裳。
3、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第一单元【单元内容概述】【单元核心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并能熟练背诵诗词。
2.能自主借助注释或者利用学过的方法查阅资料,了解诗词大意,想象诗词描述的情境。
3.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体会诗人的情感,让学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单元任务群目标】【单元任务群设计】古诗词诵读【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并能熟练背通。
语言运用:能够自主借助注释或者利用学过的方法查阅资料,了解诗词大意。
思维能力: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诗词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审美创造:能选择自己最喜欢或者感要最深的诗词谈谈自己的体会。
【课前解析】关注教材:本课由十首古诗组成,本单元是本册书最后一部分内容,安排了十首古诗词。
与初中教材一致,能够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堂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情。
十首古诗词从诗到词,按照年代顺序编排,目的是拓宽学生视野,增加学生与古典诗词接触的机会,让学生更多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关注写作背景:《采薇》出自《诗经•小雅》,为先秦时代的汉族诗歌。
全诗六章,每章八句。
是一首戎卒返乡诗。
诗歌表现了将征之人的思家忍苦之情,并将这种感情放在对景物的描写及对军旅生活的述说中表现。
《春夜喜雨》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春天,杜甫这时已经在成都草堂居住了两年。
从上年的冬天到这年的二月间,成都一带发生了旱灾。
所以当春雨来临之际,杜甫非常欣喜,以久旱逢甘霖的心情,在诗中描绘了春夜雨景,讴歌了春雨滋润万物之功。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春末时节,词人在越州大都督府送别即将回家乡(浙东)的好友鲍浩然时所写。
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
春三月作者游蕲水清泉寺时写下《浣溪沙》。
《清平乐》是一首悼春词。
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
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古诗词诵读》复习精选题(一)一、选择题1.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莫.知(mù)昔我往矣.(yǐ)雨.雪霏霏(yù)载.渴载饥(zài)B.浥.轻尘(yì)渭城朝.雨(zhāo)客舍.青青(shě)更.尽一杯酒(gēng)C.潜.入(qiǎn)晓.看(xiǎo)乃.发生(nǎi)花重.锦官城(chóng)D.野径.(jìng)润如酥.(sū shū)满皇都.(dū)出没.风波里(mò)2.下列诗句中加点字注释有误的一组是()A.渭城朝雨浥.轻尘(浥:湿润。
)江上渔.者(渔,捕鱼)B.随风潜.入夜(暗暗地,悄悄地)花重.锦官城(沉重)C.劝君更.尽一杯酒(又,再)昔我往矣.(去,向)D.晓.看红湿处(天刚亮的时候)雨雪霏霏(雪花纷落的样子)3.古诗中,诗人写“柳”,常表示“挽留”“思乡”的意思,以下诗句中的“柳”,没有“挽留”“思乡”意思的一项是()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B.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C.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D.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4.对古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春夜喜雨》一诗的前四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雨细而轻柔的特点;第五、六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展现出一幅美妙的春江夜雨图。
B.《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青春作伴好还乡”一句,诗人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在欢庆之时急于还乡的心情。
C.《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这首诗的风格清新自然,语言通俗易懂,诗的后两句写了诗人对早春时节的喜爱和赞美。
D.黄庭坚的《清平乐》写的应是初夏时节,表现了强烈的惜春之情。
5.下列诗句与其它三句不是一类的是一项()A.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B.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C.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D.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6.下列诗句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教学反思《古诗词诵读》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部分,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使学生领略到古人的文化与思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有所反思,以下是我的教学反思。
一、教学准备不充分在进行《古诗词诵读》教学时,我发现自己在准备方面不充分,只是草草地看了一下教材内容,就放下了。
教学时,我才意识到对于古诗词这样的内容,应该提前多下些功夫去研读,去了解古人的背景和意境,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授给学生,让他们更好地吸收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不够生动在《古诗词诵读》教学中,诗词内容都十分古老,学生们可能会觉得枯燥乏味。
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生动的表现方式,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比如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来展示,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诗词里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三、学生参与度不够高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热情并不像其他内容那样高涨,很多学生并没有积极参与课堂,缺少积极的表达和思考。
我认为,这也是我教学需要改善的一个方面,我应该多从学生自己的生活出发,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古诗词,让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提高参与度和热情。
四、教学方式不够多样在教授古诗词时,我只是简单地念出来,然后简单地解释一下文化背景和意境,但是我没有用更多更丰富的方式去呈现,也没有考虑到学生们的个性化差异,比如音乐、形象等多种形式,这些形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
五、教学内容缺少创新古诗词是重要的文学遗产,但对于当下的年轻学生来说,可能无法很好地理解和接受。
在教学中,我应该注重内容的创新,让学生产生更多的兴趣和好奇心。
比如可以连接当下时事,从诗词中找到与之相关的点,让学生去探索和理解,从中提高兴趣。
以上就是我对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教学的反思。
对于我来说,这个教学过程是一个非常宝贵的经验,让我更好地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我会在今后的课堂中尽力改进,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让学生更好地领略到中华文化的精髓。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单元主题阅读淌在诗词里的美(节选)唐诗宋词蹚过历史的长河,在悠久里发酵,透出的是股股醇香。
诗歌美在音律,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在古人浓淡交杂的墨色里,组成一曲曲完美的魂殇。
花是迁客骚人偏爱的主题。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花开富贵,有人赞叹,也有人贬低。
但那“花开时节动京城”的惊心动魄却是从远古走来的。
不管评价如何,牡丹依旧肆情盛开。
开在诗人笔尖的还有坚贞的梅花,梅枝九曲十八弯,遂又有幽梅一说。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吸引家禽的是那遒劲枝干里透出的美,切莫细嗅,那美会醉人。
若要细数那诗词里的花魂,该是三天三夜也难尽一二。
在诗歌里的山水是美的。
潭面无风是镜,也是静。
任一轮清月在水里映出倩影,缓缓地躺在河床之上。
月亮该是累了吧,既要与李白饮酒,又要照亮归人的前程。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一青一碧,尽现了山水本色。
我曾感叹山水之美被尽数埋在诗里了。
曾鲜活在诗人记忆里的山水之美,现世难寻。
但若煮一杯清酒,捧着诗集,任嘴唇感受酒洌,任思想品味诗词里的古朴气息,在这灯红酒绿之中仍是能寻得一片思想的净土。
我愿用我半世的浮华,换取这一页诗章。
细听风盘旋在时空的入口,提笔写下诗人的细语呢喃,那是倾诉,诉说着一曲一曲的美。
自从我提起了笔,我就明白了我所肩负的使命,我会写出那些淌在诗词里的美,不让她在时间里消散,纵使笔断、纸绝……1.【知识拓展】写过梅花的“迁客骚人”有__________(列举一个即可)。
2.【日积月累】根据要求写诗句。
(1)读文中画“______”的句子,我想到了刘禹锡《望洞庭》中的两句诗:“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飞花令。
在下列句子中填入合适的“花”。
①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相映红。
②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出墙来。
③()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
④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扑鼻香。
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别样红。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达标检测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基础训练营。
(24分)1. 读拼音,写诗词句。
(8分)(1)bǎi zhuàn wúrén nénɡjiě,yīn fēnɡfēi ɡuòqiánɡwēi.( )(2)xínɡdào chíchí,zài kězài jī. wǒxīn shānɡbēi,mòzhīwǒāi!( )2. 选择题。
(12分)(1)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但.爱鲈鱼美。
辽阔的原野上,但.见麦浪随风起伏。
B. 小扣.柴扉久不开。
你走时记得把门扣.上。
C. 游园不值.这次采访一点儿收获都没有,付出的努力真不值.。
D. 当春乃发生..。
教室里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
(2)下列各项中,“处”字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B.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C.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D.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3)下列选项中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A.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唐—李贺—诗佛B.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杜牧—诗史C.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唐—杜甫—诗圣D.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唐—范仲淹—唐宋八大家之一(4)下列诗句中表达作者坚强不屈、保持高尚情操的一项是( )A.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B.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C.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D.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5)学者王国维认为词的境界可以分为“造境”和“写境”,“造境”即虚拟之境,“写境”即写实之境。
下面诗词句中属于“造境”的一项是( )A.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B.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C.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