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美经济对比,差距比你想象的大得多

中美经济对比,差距比你想象的大得多

中美经济对比,差距比你想象的大得多
中美经济对比,差距比你想象的大得多

中美经济对比,差距比你想象的大得多一、综合国力1、经济规模从GDP总量来看,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按现价美元计算,2016年中国的GDP为11.20万亿,居世界第二,美国为18.57万亿,尚有7.37万亿的差距,我们预测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过美国仍需十年以上的时间。2、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人均GDP是衡量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最常用的单一指标。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6年中美两国的人均GDP(2010年不变价)分别为6895美元和52195美元,美国的人均GDP为中国的7.6倍。根据我们的预测2027年中国人均GDP约为13000美元,初步达到发达国家(高收入国家)的下限,但是距离发达国家4万美元的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1987年我们提出中国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总体战略部署:第一步目标,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目标,1991年到二十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

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目标,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前两步目标基本实现,而对于第三步目标今年有新的表述。今年,我们提出了未来三十年的发展蓝图:从2020年到2035年,“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世界发展史来看,人均GDP从8千美元到4万美元,美国用时约26年,日本用时约31年,中国需要多久?根据普华永道的测算,2050年中国GDP为49.85万亿美元,美国为34.10万亿美元。基于世行估计的人口数据估算人均GDP,中国在2050年的人均GDP为3.73万美元,美国为8.78万美元,差距仍然巨大。

3、经济效率

全要素生产率用来衡量生产的效率,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为全要素生产率,一般有三个来源:一是技术进步;二是规模经济;三是效率改进。从CTFP(按目

前的购买力平价计算的TFP)来看,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快,但与美国差距仍然较大,不到美国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一半。劳动生产率由一定时期内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和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计算得到,可以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的数量或价值来表示。根据世界劳工组织的测算,21世纪以来,中国的劳动生产率从2000年的2023美元跃升至目前的8253美元,而美国的劳动增长率2000年就已达到81316美元,2017年已突破十万元大关,为101101美元。中国虽然增长显著,但目前的劳动生产率尚不足美国的10%,生产力有待进一步解放。

4、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产业结构高度化也称产业结构高级化。指一国经济发展重点或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次转移的过程,标志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阶段、方向。从劳动力分布来看,近10年来中国的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平均占比为35.54%,第二产业为28.48%,第三产业为35.98%;美国的第一产业就业人

数平均占比为 1.53%,第二产业为18.95%,第三产业为79.52%。中国进步虽快,但差距依然明显。

从三次产业产出占比来看,近10年来,中国的第一产业产出占GDP的比重为9.65%,第二产业占比为45.34%,第三产业占比为45.01%;美国的第一产业产出占GDP的比重为 1.65%,第二产业占比为29.38%,第三产业占比为68.97%。中国的二三产业的产出占比接近,与美国相比,第三产业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5、人类发展指数

个人是经济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是现代社会的最小组成单元。一国居民的个人发展空间和生活质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人类发展指数(HDI)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于1990年创立的指标,用来衡量联合国各成员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可全面反映各国居民的生活质量,在国际社会广泛应用。该指数由预期寿命指数(LEI)、教育指数(EI)和收入指数(II)三项基本指标构成,是三项指标的几何平均数。根据其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相关资料,2015年,在接受排名的188个国

家中,中国的HDI为0.738,居第90位;美国的HDI为0.920,居第10位,说明两国居民的个人发展空间和生活质量仍有较大差别。从时间趋势来看,中国的HDI水平从1990年的0.499上升到2015年的0.738,涨幅达47.9%;美国的HDI水平比较平稳,从0.860(1990年)缓慢增加至0.920(2015年)。虽然中国的HDI在稳步上升,但其数量上与美国尚有差距。二、营商环境与企业实力1、营商环境

企业是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主体,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营商环境在企业成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举足轻重。总理曾指出,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良好的经营环境对激发企业活力,促进经济持续增长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营商环境来看,根据世界银行近五年来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中国的营商环境质量虽逐年改善,全球综合排名稳步上升,但与美国的相比仍有很大进步空间。近五年的数据显示,在约200个被调查国家中,中国从96名(2014年)上升至78名,进步幅度不明显,但美国一直稳居前十名。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东兴证券研究所从具体指标来看,创办企业所需时间是指完成合法经营企业所需程序的历日数。2003年以来,中国创办企业所需的平均时长为37.7天,而美国仅为 5.6天。同样条件下,中国创办企业的时间成本是美国的 6.7倍。通常用企业注册成本占人均国民总收入的百分比来衡量企业注册的成本,2003年以来,中国企业注册成本占人均国民总收入的百分比的平均水平为6.62%,而美国仅为0.99%。虽然近年来中国企业注册成本有所下降,但创办企业所需时间成本仍然偏高,综合来看,中国的营商环境还是明显劣于美国。

2、企业实力2017年世界企业500强中,中国上榜公司达到115家,其中中国大陆(含香港在内,不包括台湾地区)109家,美国有132家公司上榜。从企业所属行业结构看,中国

的上榜企业主要集中在金融业、能源、炼油、采矿公司和房地产行业,而美国企业的行业分布更为多元,除了金融、能源类企业,电子、通信、装备制造等行业均有企业上榜。

2017年中国企业500强实现营业收入64.0万亿元,约合9.63万亿美元(按照世界500强核算汇率 6.6433进行折算,下同);美国企业500强总营业收入达12.06万亿美元。总体来看,在大型公司这一企业群体的比较中,中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为美国企业500强的79.85%,仍有较大追赶空间。对比两国500强前10名可以发现,从营业收入来看,8家美国企业的营业收入明显高于同位次中国企业。从行业结构来看,中国500强前10位主要为能源、金融类企业,结构较为单一;美国500强前10位行业范围更广,相对更具备创新潜力。此外,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数量占比为54.8%,所以上榜的意义并不大,营业收入占比为71.83%,资产占比为86.19%,国有经济持续占据主导地位,民间活力有待进一步释放。三、居民生活水平1、人均GNI

人均GNI是衡量一个国家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重要指标。从人均GNI来看,虽然中国自2006年以来人均GNI迎来一波稳定高速的增长,但在人均收入绝对值方面依然远远落后

于美国。基于购买力平价,截至2016年,美国人均GNI水平为58030美元,而中国仅仅有15500美元,美国人均收入是中国3.74倍。

2、居民消费水平居民消费水平可直观反映各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从现有数据分析来看,二十年来美国的个人消费支出基本保持直线上升的态势,已从1995年的4.98万亿美元跃升至2016年的12.82万亿。而中国的个人消费支出起点水平低,1995年的消费支出总额仅有0.34万亿,不及当年美国个人消费的十分之一;2016年消费支出总额为4.22万亿,但不及美国消费总额的三分之一。

从人均居民最终消费支出来看,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按照2010年不变价美元计算,1990年以来,美国的人均居民最终消费支出从23100.42美元上升至2015年的35525.67美元,而中国仅从1990年的205.80美元上升至2015年的2401.70美元,两国的绝对差距扩大。综上所述,中美两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十分明显。

3、人均医疗卫生支出人均医疗卫生支出可以用来衡量一国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从世

界银行的数据来看,中国人均医疗卫生支出远落后于美国,2014年为419美元,美国的人均医疗卫生支出稳步上升,2014年美国人均医疗卫生支出达到9402.5美元,是中国的22.4倍,差距十分明显。4、耗电量耗电量与经济活力息息相关,能反应居民生活与工业生产水平,是“克强指数”的分项指标之一。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美国的耗电量早在1984年就突破了10000人均千瓦时,虽然近几年增长势头减缓,但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但中国的耗电量在2014年尚不足4000人均千瓦时,预计在2020年达到5000人均千瓦时,与美国的用电规模差距巨大。

四、金融市场1、市场规模截至2017年11月3日美股(不含OTC)总市值已达421873.7亿美元,A股总市值达93976.2亿美元。整体来看,中国股票市场发展较晚,基数较小,年化增长率26.18%,落后于美国高达33.78%的年化增长率,中国A股市场总市值仅为美国股市总市值的1/5。

3、金融自由度根据美国传统基金会(The Heritage Foundation)2017年公布的金

融自由度指数(Financial Freedom),欧洲、北非和美洲分别是全球范围内金融自由度最高的地区,其金融自由度指数分别为62.22、52.14和48.44,显著高于48.34的全球平均水平。横向对比来看,美国的金融自由度为70,全球排名20位;中国的金融自由度仅为20,全球排名160位。中国的金融自由度指数不仅远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甚至还低于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如巴西(50)、南非(50)和马来西亚(50)等,中国的金融业开放水平与中国当下的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匹配,与美国相比更有诸多方面需要完善。

注:美国传统基金会(The Heritage Foundation)每年发布的经济自由度指数中,金融自由度指标主要量度金融业面临的政府监管、金融机构在融资和贷款业务中的独立性、对外资机构的国民待遇水平、市场竞争的开放程度等。五、科技实力科技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由于中美两国制度环境差异,传统科技指标因统计口径和标准不具有比较意义,本文选择PCT专利数、知识产权使用费收入和R&D支出占GDP比重衡

量中美两国科技实力的差异。1、PCT专利专利合作条约(PCT)是专利领域的一项国际合作条约,是该领域进行国际合作最具有意义的进步标志。PCT对不同国家采取统一的专利评价标准,可以客观反映不同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从时间趋势来看,中国的PCT专利申请起步较晚,但近十年专利申请量有较大提升,美国的PCT专利申请量全球占比虽呈现下降趋势,但依旧明显领先

于其他各国。截止2017年5月,美国的PCT专利申请量全球占比为24.62%,中国为20.27%,仍有差距。2、知识产权使用费知识产权使用费是专利权人以外的他人在使用专利时向专利权人交纳的使用费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国家的技术盈利能力和产权保护制度。现有数据表明,美国的知识产权使用费收入遥遥领先。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按照现价美元计算,2016年,美国的知识产权使用费收入约为1222.27亿美元,而中国该项收入为11.61亿美元,仅为美国的0.95%。中国、德国和日本三国的知识产权使用费收入合计仅为57.77亿美元,尚不足美国的一

半。可见中国发明专利的盈利能力和美国相比差距十分明显,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也急需加强。专利申请量与知识产权使用费的严重不匹配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国专利实用性较差,普遍缺乏产业化前景;二是中国具有全球最好的新技术产业化条件,很多有产业化前景的知识产权不必出口,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也大多选择在中国实现产业化。

3、R&D支出R&D支出占GDP比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衡量国家对科技的重视程度。中国R&D支出占比增长明显,从1996年的0.57%上涨到2015年的2.07%。而美国R&D 支出的GDP占比常年保持在2.5%以上,显著高于中国。考虑到目前中国的经济规模约为美国的60%,所以中国R&D支出总额与美国的差距更大,若中国想在科技方面实现弯道超车,除了利用好后发优势,对科技的投入需要进一步加强。六、教育水平与人力资本教育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为国家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人才基础。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6年人类发展报告》显示,从现有教育成果来看,虽然中国的基础教育

成果丰硕,但高等教育仍和美国差距明显。截至2015年,美国的高等教育入学率为87.00%,中国的高等教育入学率仅有39.00%,尚不足美国的一半。此外,美国的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也显著高于中国,中美在教育水平上的差距明显。

1、教育投入在教育总投入上,虽然中国的投入不断地增加,但绝对量上与美国还具有一定差距,2010年中国的教育投入总额仅为美国教育投入的22.8%,2016年为45.82%。在人均教育投入上,中美之间的差距更大。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均教育经费水平较低。近7年以来,美国的人均教育经费保持在在2500美元以上,而我国仅为几百美元。2010年,美国人均教育经费是中国的20倍,虽然这个差距在不断缩小,但目前美国仍领先中国十倍左右。

2、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实力的综合体现。从QS世界大学排名来看,中国顶尖高校的整体实力远不如美国。近三年来,中国平均每年有32所高校入围世界排名前1000高校名单。2017年最多,有39所,

排名最靠前的清华大学位列名单第25位;而美国平均每年有152所大学入围,2017年高校数量达157所。中美高等教育的之间巨大差距有历史原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国教育水平想超越美国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为山九仞,岂一日之功。

3、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可被定义为人类所拥有的知识和有效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作用已有公论,从图中可以看出中美人力资本的差距在改革开放之前不断增大,改革开放后逐渐缩减,但差距仍然明显。从供给侧来看,未来我国面临人口老龄化危机,人口红利消失后更凸显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从需求侧来说,我国实现高质量增长和经济结构转型也需要更多高素质人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人口素质与人力资本水平。

美日德公司治理结构的特点及其启示

【文献号】1-3388 【原文出处】中国工业经济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611 【原刊页号】75-80 【分类号】F31 【分类名】工业企业管理 【作者】李续忠 【复印期号】199703 【标题】美日德公司治理结构的特点及其启示 【正文】 公司治理结构,是确保企业长期战略目标和计划得以确立,确保整个管理机构能够按部就班地实现这些目 标和计划的一种企业组织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一方面是指公司的机构设置;另一方面是指这些机构的运行 规则。可以说,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公司高效运行的基本前提,也是公司制度的生命力所在。纵观 世界各国公司的治理结构,虽然其基本原理相同,但在具体设计和运行上却各具特色。 其中以美国、日本和德 国的公司治理结构最具代表性。认真研究这些国家的公司治理结构特点,吸取其精华,对完善我国公司制度, 提高公司制企业的运行效率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美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特点 美国的公司制度,是在传统的自由资本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在公司治理结构上具有与这种经济 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1.一般股东与公司的关系比较淡化。在美国,除极少数公司外,公司股东极为分散,一些上市公司往往 有几十万、上百万个股东,且单个股东所持股票份额很低。例如,美国最大的企业——通用汽车公司,它的股 东人数多达200多万,股票总数为4亿股,平均每个股东只持有200股。机构投资者是目前美国最重要的 股东,包括各种基金会、人寿保险、投资信托、慈善机构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它们持有大公司50%以上的股 份。机构投资者除了具有中介性质(代理人)和持股较集中的特点外,在投资目的和行为上与个人股东并没有 什么区别,他们所关心的只是直接的投资收益,对与公司保持长期的关系并不感兴趣,一旦发现所持股票收益 率不高,就会迅速抛出,改变自己的股票组合。由此可见,美国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稳定性较差, 流动性较强,加之股权分散,一般股东不可能联合起来对公司的经营者施加影响,导致股东对公司经营者的约 束力比较弱。一些经营者甚至利用这一点为自己谋利,所以美国的企业家的收入是全世界最高的。

中美经济对比,差距比你想象的大得多

中美经济对比,差距比你想象的大得多一、综合国力1、经济规模从GDP总量来看,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按现价美元计算,2016年中国的GDP为11.20万亿,居世界第二,美国为18.57万亿,尚有7.37万亿的差距,我们预测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过美国仍需十年以上的时间。2、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人均GDP是衡量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最常用的单一指标。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6年中美两国的人均GDP(2010年不变价)分别为6895美元和52195美元,美国的人均GDP为中国的7.6倍。根据我们的预测2027年中国人均GDP约为13000美元,初步达到发达国家(高收入国家)的下限,但是距离发达国家4万美元的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1987年我们提出中国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总体战略部署:第一步目标,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目标,1991年到二十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

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目标,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前两步目标基本实现,而对于第三步目标今年有新的表述。今年,我们提出了未来三十年的发展蓝图:从2020年到2035年,“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世界发展史来看,人均GDP从8千美元到4万美元,美国用时约26年,日本用时约31年,中国需要多久?根据普华永道的测算,2050年中国GDP为49.85万亿美元,美国为34.10万亿美元。基于世行估计的人口数据估算人均GDP,中国在2050年的人均GDP为3.73万美元,美国为8.78万美元,差距仍然巨大。 3、经济效率 全要素生产率用来衡量生产的效率,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为全要素生产率,一般有三个来源:一是技术进步;二是规模经济;三是效率改进。从CTFP(按目

中美经贸关系发展历程及现状走向分析研究

中美经贸关系发展历程及现状走向分析研究 发表时间:2019-06-19T15:43:44.120Z 来源:《中国经济社会论坛》学术版2018年第12期作者:莫颜菱 [导读] 本文主要介绍了中美贸易发展历程及中美贸易当前的现状,证明中美贸易依然存在美好的发展前景,中美两国应该加强促进中美双边贸易的建设和发展。 莫颜菱 南京财经大学江苏省南京市 210000 摘要:2019年是中美建交40周年。站在中美经贸关系新的历史起点上,双方要认真落实两国元首重要共识,在互惠互利基础上拓展合作,在相互尊重基础上管控分歧,共同努力维护来之不易的经贸关系,以最大的诚意积极推动磋商取得平等互利的成果,确保中美经贸关系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为中美未来40年合作打开新的局面,为两国和两国人民福祉、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中美贸易是中国对外贸易中最大的一块,美国是中国对外贸易第一大伙伴国,而中国是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目的地和首要进口来源地。本文主要介绍了中美贸易发展历程及中美贸易当前的现状,证明中美贸易依然存在美好的发展前景,中美两国应该加强促进中美双边贸易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中美贸易历程中美经贸关系未来走向 一、中美经贸合作的发展历程 中美两国贸易发展可以归纳为四个阶段 起步阶段(1979—1981):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两国领导人签署协议以促进两国经贸关系。两国的经济往来逐渐增多,1972年4月15日,美国客商参加了中国广州的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直接出口成交400多万美元1973年5月31日,中美贸易全国理事会在华盛顿举行。1973年6月,美国大通曼哈顿银行同中国银行建立业务关系,成为24年来第一个与中国银行建立正式业务关系的美国银行,开启了中美金融合作的大门。1975年12月,美国总统福特访华,批准对华出售英国生产的斯佩喷气发动机,成为西方向中国出售军民两用产品的新起点。1978年4月10日,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在此期间制定的一系列的关于中美贸易的政策均以推动中美经济贸易发展为目标,鼓励中美两国的企业之间的频繁往来,使得中美贸易额飞速上升。 困难阶段(1982—1991):1982年比前一年贸易额下降9.36%;第二年又继续下降。此时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中美双边贸易基础薄弱,美国出台了一些针对性措施,反而造成了中美关系又陷入僵局。随后,又签订了一系列促进两国贸易的协定,使得1988年两国的贸易总额首次破百亿美元。1984年1月,赵紫阳对美国进行访问,1984年4月,里根总统对中国进行了访问。中美两国高层的互访缓解了之前因为台湾问题和纺织品问题上的争端,签署了大量的合作协议和协定,进一步推动了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从此,政治对中美经贸关系的影响有所淡化,经贸合作逐渐成为中美关系的首要问题。从1984年到1989年,中美双方签订了一系列有关经济、科技合作领域的双边协议。 快速发展阶段(1992—2001):1992年的南方谈话标志着中美经贸关系进入到崭新的阶段。中国于2001年11月10日晚正式加入WTO,成了世界贸易组织的第143名成员,彻底解决了中美两国的最惠国待遇问题,使得两国的贸易合作范围扩大。在国内外的压力下,1994年5月26日,克林顿宣布延长中国最惠国待遇,将最惠国待遇问题和人权脱钩,这一决定标志着美国对华政策的重大转变,中美经济关系摆脱政治因素,成为中美双边关系中主要关系,双方的经济利益上升为两国的战略利益,美国以此为准调整了对华的贸易政策。 全面发展阶段(2002—至今):中国加入WTO使得中美两国贸易额飞速增长。自2002年起双边的贸易额一直保持着20%的增长率,截止到2012年,贸易额达到5000亿美元,美国也因此成为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中国对美国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杂制品等实质上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即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二、解读中美经贸冲突 英国《金融时报》5月8日曾就美方提出的强势要求发表评论称,特朗普向中国提出非理性贸易要求,这些提议甚至不能作为谈判的明智基础。评论还认为“特朗普要小心、中国已经展示出自己擅长通过精准的报复来打击美国。北京方面有各种各样的工具可以动用,以在特朗普的政治腹地打击其痛处。” 1.中国国际商会咨询顾问组顾问江山:中方应正视美国对因中国崛起而产生的焦虑感 美国发起贸易冲突,从短期看是源于美方认定的中美存在的贸易逆差,长期看源自美国对中国崛起的担忧。谈到中美此轮贸易冲突的走势,江山判断,中美经贸关系合作的部分要大于竞争的部分,但是随着近年来中国的国力不断发展壮大,中美在经贸方面一些竞争性的领域表现突出,因此在未来合作范围领域可以做很多事情。 2.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研究所教授盛斌:中国的技术创新是真正动了美国人的奶酪 谈到此轮中美贸易冲突爆发的原因,盛斌认为:为遏制中国的产业和技术升级。美方采取了一些进口保护贸易救济措施,如反补贴、反倾销和各种保障措施;中国的技术创新是真正动了美国人的奶酪,美国之所以称霸世界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美国拥有先进的技术,而近年中国的技术创新令美方感到实实在在的威胁。 三、中美经贸关系走向仍将保持稳定格局 目前可以看出美国的心态和态势:美方这次提出的8项要求里有4项是针对“中国制造2025”,中心是朝着中国的发展权;美方提出到2020年共削减200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这一高要求属于美国争取道义制高点的谈判方式,据此,让今后的谈判更有利。面对中美目前的状况可以从4个方面做出回应:一是始终坚持WTO多边贸易原则;二是在市场准入等方面中美还是有谈判空间的;三是面对中美贸易问题需做好两手准备,美国提出撤诉期限可能示意美国在之后会进一步采取措施;四是中美贸易摩擦实则是美国国内政治问题的外延,解决贸易问题一定要减少政治干扰。 中美经贸关系的良性发展对两国经济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从相互依存度看,中国每年约有五分之一的产品销往美国,而美国总进口中约有22%的产品来自中国。同时,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的商品中,有大量商品对中国高度依赖,中国甚至成为了美国部分进口商品的唯一来源国,说明中美经济存在无法“脱钩”的紧密联系。在这样的背景下,中美及全球都有让这场贸易战“偃旗息鼓”的内在驱动和利益诉求。从中美经贸磋商释放的信号看,谈判的焦点已经发生了转向,从最初的“贸易逆差问题”转向强制性技术转让、知识产权保护、非关税

中美GDP分析对比

从这些年中国、美国的GDP增长情况来看,中国正以一种惊人的速度追赶美国,以至于一些经济学家开始预测或者已经预测了中国GDP总量何时会超越美国,这样的预测似乎像是一种经济学界部的游戏,无论预测的结果是什么,中国、美国的经济照样发展,中国目前依然会遇到许多的困难,而美国依然强大。 GDP作为一种衡量一国经济增长状况的指标,除了被用来预测之外,还有另外的积极的用处,比如通过分析GDP各个组成部分对总体的贡献来指导经济改革,以确定其重心放在哪一方面。下面,从总量、人均GDP以及四个组成部分几方面来了解一下我国与美国从2000以来的GDP的情况。 首先,给出2000年到2014年两国的详细数据。 中国总GDP及各组成部分(单位:现价1美元) 年份GDP 消费投资 2000 91.96 0.72 7.74 2001 89.82 6.64 7.76 2002 57.92 3.56 2.29 2003 34.59 7.78 3.64 2004 65.09 5.36 1.57 2005 16.28 9.33 7.73 2006 06.09 29.89 54.19 2007 20.90 12.46 89.71 2008 38.20 00.64 95.38 2009 67.41 61.86 08.07 2010 85.59 90.92 33.54 2011 10.11 04.50 95.16 2012 14.07 06.60 17.17 2013 48.49 55.41 60.09

中国总GDP及各组成部分(单位:现价1美元) 年份净出口政府购买人均GDP 2000 .38 0.58 954.55 2001 .31 5.13 1047.48 2002 .57 7.53 1141.76 2003 .98 2.87 1280.60 2004 .57 6.06 1498.17 2005 0.58 3.27 1740.10 2006 4.38 1.28 2082.18 2007 6.86 2.90 2673.29 2008 6.62 8.68 3441.22 2009 0.37 0.61 3800.47 2010 6.06 7.32 4514.94 2011 7.03 9.74 5574.19 2012 3.44 33.12 6264.64 2013 6.40 42.45 6991.85 2014 4.68 82.47 7590.02 美国总GDP及各组成部分(单位:现价1美元) 年份GDP 消费投资

中美经济关系分析

中美经济关系分析 一、中美经济的相互依赖 中美关系是当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国与国之间关系,而经济则是这两个大国关系的重要基础。虽然按人均水平来说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经过2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中国拥有的经济总量与综合国力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如果说中国在美苏冷战对抗时期的地位和作用只是四两拨千斤的话,那么中国现在已经从四两变成千斤,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与德国的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中国的年产值(GDP)达到2万多亿美元,对外贸易总量15亿美元占世界第三位,外汇储备与吸收外资数量均高居世界第一。中国人力资源丰富,市场发展潜力无穷,中国已成为全球制造业产品的主要供应者,经济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这一切不但构成了中国与美经济交流的厚实基础,而且也改变了中美经济关系的格局。回想中美建交之初中国外汇储备不过几亿美元,中美贸易每年不到30亿美元。中国对美贸易即使从1993年起由逆差转为顺差,但在经济上仍然处于对美弱势地位。最明显的是,每年5月下旬,中国总是担心在最惠国待遇问题上受制于美,丢失美国这个最大的出口市场。但是这种局面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增长与加入WTO而发生根本变化,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已经节节高升到2000亿美元,取代日本而成为美国最大的逆差国家。现在,美国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国,中国是美国第四位进口国。双方在经济上既有相互合作的共同需要,又时有摩擦发生。中国每年获得的600亿美元外国直接投资,四分之一来自美国。中国对外出口总额的60%来自外资与合资企业,主要是美国大公司。美国从中国进口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升降。获取美国的资金、技术与市场是推进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中国对美出口的廉价产品,不但使美国消费者每年减少1000亿美元的开支,而且使美GDP每年增加0.7%,通胀率减少0.8%,有利于减少美国财政赤字,确保美国跨国公司的利润增长因此,美国总统布什认为,中美两国经济发挥了世界经济双引擎!的作用。这种情况说明,中美两国在经济上已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利益相互交织,谁也离不开谁。虽然各自手里拥有制约对方的牌,但是使用起来不但会伤害对方,也会损害本身利益。 二、中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中美宏观经济指数比较.综述

中美两国宏观经济指数对比 一、中国宏观经济主要指数体系 1.指标体系主要构架

2.主要关注指标 (1)GDP GDP是最受关注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GDP增速越快表明经济发展越快,增速越慢表明经济发展越慢,GDP负增长表明经济陷入衰退。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反映国内消费支出情况,对判断国民经济现状和前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提升,表明消费支出增加,经济情况较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表明经济景气趋缓或不佳。 (3)进出口额 对外贸易占中国GDP比重达到60%以上,对中国经济影响巨大。欧美日经济危机持续时间越长,对中国实体经济出口量的冲击越大。 (4)城镇固定资产投资 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在消费、出口受经济危机影响较大的情况下,加大投资成为重要的政策选择。 (4)CPI,PPI

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变动的综合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或紧缩的重要指标。与货币供应量等其他指标数据相结合,能够更准确的判断通货膨胀或紧缩状况。 PPI主要用于衡量各种商品在不同生产阶段的价格变化情况,与CPI一样,是观察通货膨胀或紧缩的重要指标。一般认为,PPI对CPI 具有一定的传导作用。 (6)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指数 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反映工业企业从物资交易市场和能源、原材料生产企业购买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产品时所支付价格水平的变动趋势和程度。该指标对PPI具有一定的传导作用。 (5)货币供应量余额 宏观经济出现较大波动时,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备受关注。利率体现了信用关系中,债务人支付给债权人的资金借用报酬。利率的变化,直接反映出市场中资金供求关系的变化。在市场繁荣之时,资金供不应求,利率上升;市场疲软之时,资金供过于求,利率下降。从另一个角度看,利率上升,抑制资金需求,经济发展降温;利率下降,刺激资金需求,经济发展回暖。利率的变化反作用于资金供求,从而作用于经济发展,因此成为一项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6)金融机构贷款余额。 (7)储蓄存款余额。 (8)汇率和外汇储备

中美两国国民消费习惯差异调查分析报告

中美两国国民消费习惯差异调查分析报告任何一种消费者行为的产生都是与其外部环境及内部环境息息相关的。而中美之间的内、外部环境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中美两国的居民消费者行为特征自然会有很大的不同。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GDP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国家,从表面上来看应该说是一件喜事,但是其实际意义不大,而且我们中国政府对此反应也相当低调。中美两国作为对全球局势走向起着举足轻重的两个大国强国,但两个国家国民的消费习惯却有着巨大的差异。为此,我展开了调查。一、调查目的 了解中美两国国民消费习惯之间的差异,指导人们更加合理地消费。 二、调查方式 由于可用资源有限,主要采取了问卷调查法和资料调查法。三、调查结果 中国人不习惯于超前消费,而是喜欢存钱,而美国人习惯于超前消费,甚至把明后两天的钱都花没了。 四、结果分析 首先,文化习俗方面。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并且其文明从发源以来至今从未中断过,其他三个国家是没有过的。灿烂的文明使我们为之自豪。五千年来悠久文明使得中国人就形成了一种以“勤劳节约光荣,铺张浪费耻辱”的意识。有很多诗歌谚语之类的文化作品都能反映出来,例如古代诗歌《悯农》的“谁知盘中餐,粒粒

皆辛苦”就清晰地描绘出了古人那种节约意识。并且以儒家文化为代表,教育的是人们怎么修身养性。中国消费者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个人的物质欲望往往受到压抑。如中国传统观念主张“谦、良、恭、俭、让”,在其影响下,勤俭消费成为大多数中国人所奉行的消费观念,这一观念虽然在现在受到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冲击,但它依然是中国消费者所普遍持有和坚持的观念。在勤俭节约的观念的影响和支配下,消费者的需求,特别是高档奢侈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及其增长会相对受到限制,消费者在购买中也会更多地重视产品和服务的实际效用和价值,反对盲目攀比和铺张浪费。而美国人不是这样,至少美国人敢花钱,他们崇尚消费,他们的历史文化积淀使得美国人向众多西方人那样有着勇敢和冒险的鲜明特点(这并不是说我们中国人就不勇敢)。他们受之前的中世纪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巨大影响。美国消费者具有很强的自我观念,信奉的是为自己而活,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生活得更好。因此,美国人挣钱的动力是为了享受生活,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质量,美国国民的观念中并不存在勤俭这一意识。因此美国国民的收入大部分都是用于消费,储存的比例小,消费倾向高,甚至有时通过借贷提前消费,花将来的钱来满足现在的消费需要和欲望。 其次,历史发展方面。我以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骄傲的同时也为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史而遗憾。为什么这样说呢?封建君主统治者为了更好地统治老百姓,采取各种手段禁锢人们的思想。例如,秦朝的焚书坑儒和康雍乾三代时期的文字狱。人们长期以来被地主阶

中美经济数据对照表

美国在任谁摆布答:强势美元和中国 2015年10月20日12:20 来源:凤凰国际iMarkets 美国副总统拜登访问中国 美国这个经济体过去就像身后跟着一群小喽啰的彪形大汉,常常炫耀自身力量。 即使这些日子确实曾经存在过,也早就结束了。尽管与主要的经济竞争对手相比美国仍不算开放,但进出口贸易也占了这个国家经济总量的30%。这个数字创下了记录新高,是数十年前的约3倍。 其结果是:美国的利率政策和相关事宜是由全球各地发生的事情所支配的,并且由此造成的局面相当糟糕。这就是美联储上月决定不加息并可能将之推迟到2016年的缘故。

美联储正为3个因素所掣肘: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美元的强势和美国国内通胀情况。这些因素是紧密连在一起的。 先看中国。中国经济放缓使得股市在8月和9月暴跌,令美联储不敢轻举妄动。央行官员们担心,如果中国经济增长继续减缓,其可能产生溢出效应。 由于美国的经济数据不多,投资者本周将重点关注中国的第三季度国民生产总值报告。官方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第三季度中国经济经通胀因素调整后同比增长6.9%,,但名义GDP仅增长6.2%。此前外界认为,若这个数字跌至6.5%以下,另一波股市动荡就会随之而来了。 雷蒙·詹姆斯金融公司(Raymond James)的首席经济学家斯各特·布朗称:“人们对从中国传出来的消息感到心惊胆战。”不过,他认为这些担忧有些过虑了。 由于中国因素显得越来越重要,美联储的高层官员担心,加息所带来的坏处要比好处多。他们尤其担忧,加息会使本来已经非常强势的美元进一步升值。 汇率达到10多年来新高的美元已经重创了依赖出口的生产商和公司,因为外国人必须为美国制造的商品支付更高的价格。这些公司

中美关系分析

中美关系分析 xx格局是21世纪国际体系的理想境界 近年来,人们——至少是那些具有起码洞察力的国际问题观察家们——就国际政治经济前景经常谈论的一个话题,是世界正在从作为冷战时代基本标志的大致两极的格局,迅速地向多极格局转变。〔1〕多极格局不仅将有助于世界稳定与和平,〔2〕因而有利于各国的独立自主和经济成长,还将为世界上不同文化和不同价值体系的多样化发展及其尽可能平等的交流提供必要保障。在现代国际体系初创年代即所谓欧洲国家体系的生成时期里,由荷兰和英国领头的欧洲多数国家联盟以“欧洲自由”(the Liberty of Europe)为道义依据,凭借与之休戚相关的均势机制,先后挫败了一度占有巨大优势的哈布斯堡家族和法王路易十四建立“普遍君主国”(universal monarchy)的称霸努力。〔3〕与此相似,即将步入21世纪的人们有理由期望和追求并非两极、更非单极的世界自由和世界均势,虽然此类目标的实现不像过去那般往往有赖于战争。 二、xx面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态度: 从拒斥到不情愿的接受 在观察和思考世界的多极化趋势时,必然碰到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当今唯一的超级大国(亦可称为唯一的世界强国)美国对这一趋势持什么态度。在冷战时代,除了主要从冷战需要出发支持西欧、日本经济成长和同样从冷战需要出发改善对华关系外,美国根本不愿接受任何真正的多极化动向,以至于社勒斯把第三世界国家的中立主义和不结盟——世界多极化的萌芽之一——斥责为“不道德的”。〔4〕即使那赋予美国空前的世界政治和战略权势的两极格局,也是美国鉴于严酷的美苏军事对峙逻辑(尤其是核恐怖平衡逻辑)很不情愿地忍受的,哪怕这一格局在美苏关系相对缓和时期里,因其包含的超级大国共同控制机能而使美国获得不少额外便利。苏联解体加上海湾战争大胜造就的兴奋感和陶醉感,导致美国朝野当真规划起美国权势及其价值观一统天下的图景来,其状若撇开威尔逊和富兰克林·罗斯福当政末期不谈,肯定为美国历史上绝无仅有。正如思想颇为激进的著名国际法学者理查德·弗尔克不无厌恶地描述的那样,从行政当局领导到大多数政治家,精英们“容光焕发地谈论全球安全

中美科技实力对比:全球视角

中美科技实力对比:全球视角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国家实力的关键,是大国竞争的制高点。纵观近现代科技史与经济史,16-18世纪,英国首先凭借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与瓦特的蒸汽机发明成为世界科技中心;而后随着西门子发明发电机、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普朗克奠定量子力学,德国一举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头号科技强国;二战前后,爱因斯坦移民美国、1945年世界上首颗原子弹在美国爆炸、1947年贝尔实验室的肖克利研究小组成功研制出晶体管,美国取代德国成为世界科技中心并保持至今。 科技是历史的杠杆,是世界霸权更迭的根源,是大国崛起的支点。从日不落帝国到美元霸权,从机械革命到信息革命,两次科学革命、三次技术与工业革命,不论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美国,无一不是依靠抓住某次关键的产业技术革命机遇而成功崛起,最终成为世界的科技与经济中心,成为全球经济军事争霸的大玩家。 世界科学中心转移也被称为“汤浅现象”。日本科学史学家汤浅光朝提出当一个国家的科学成果数量占世界科学成果总量的25%,就可以称之为世界科学中心,并依此将历史上的世界科学中心转移分为5个阶段:意大利(1540-1610年)、英国(1660-1730年)、法国(1770-1830年)、德国(1810-1920年)、美国(1920年之后),平均维持时间为80年。按照这一总结预测,2000年前后美国的世界科技中心地位将受到新兴势力的挑战,这一角色正是中国。 中美贸易摩擦本质是霸权国家对新兴大国的战略遏制,打着贸易保护主义的旗号,剑指中国经济崛起和产业升级,尤其是对中国高科技领域的战略遏制和“围猎”。2018年3月的《301报告》和5月的美方要价清单多次提及“中国制造2025”计划。2019年5月16日,特朗普更是不惜代价签署总统令,宣布美国进入“国家紧急状态”,以禁止美国企业与包括中国高科技旗舰企业华为公司在内的一切被控会“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公司进行商业交易,试图切断华为供应链。 本文旨在客观评估过去几十年中国科技实力所取得的进展、中美科技实力的真实差距以及中美在全球科技版图中的地位。基本结论是:中美科技实力在整体上仍存在较大差距,但是近年中国科技实力在快速而醒目地崛起,在通讯设

中美经贸关系分析

大国关系中美经贸关系分析 项卫星 〔内容摘要〕中美建交20年来,两国的经贸关系有了迅速的发展,但也不时出现分歧和摩擦。目前影响两国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是,最惠国待遇问题、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问题以及贸易不平衡问题。中美经贸关系,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是世界上增长强势国家与竞争强势国家之间的经贸关系;是世界上日趋开放的潜力最大的市场与最大的开放市场之间的经贸关系,加强经贸合作符合中美两国的根本利益。 关键词:中国 美国 经济贸易关系 中美两国经贸往来的开端,可以追溯到1784年“中国皇后号”商船从纽约开往广州的航程;而现代中美经贸关系则始于1972年上海公报的发表。特别是1979年中美建交以后,两国的经贸关系有了迅速的发展,但也不时出现分歧和摩擦。在中美建交20周年和《中美贸易关系协定》签订20周年之际,对20年来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总结和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一、20年来中美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 1979年1月,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同年7月,两国政府签订了《中美贸易关系协定》,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中美经济贸易从此进入迅速发展时期。据中国方面的统计, 1979年中美双边贸易额为2415亿美元,到1998年增至54914亿美元,相当于1979年的22倍多。在1979年至1998年的20年间,双边贸易额累计达到3645亿美元(而美方统计显示,双边贸易在20年内增长了35倍)。中国价廉物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弥补了美国市场因本国产业结构升级、中低档消费品停止生产或生产不足造成的需求缺口;中国建设现代化的努力则为美国的技术出口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从1979年起,美国成为中国第3大贸易伙伴,1996年成为第2大贸易伙伴;而中国在1980年是美国第24位贸易伙伴,目前已上升为第4大贸易伙伴。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以及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美商对华直接投资的热情持续高涨,投资规模逐年扩大,投资领域不断拓宽。据统计,截至1998年底,美国对华投资项目累计为26581个,协议金额为46218亿美元,实际投入金额为21411亿美元。以协议金额排序,美国对华直接投资额居各国对华投资首位。至于美商对华投资的领域,则涉及中国的机械、冶金、石油、电子、通讯、化工、纺织、轻工、食品、农业、医药、房地 东 北 亚 论 坛1999年 第3期

中美收入之差距

前一段时间看到网上有个女孩公布择偶标准,要求在上海有房有车,没有贷款,年收入超过百万,学历最好是一线大学的研究生毕业。事实上,“财富幻觉”成了我们一线城市生活人群普遍的问题。大家觉得一年出国旅游几次,小孩要上比较好的补习班,家里吃穿开销不愁,家庭收入百万以上等要求成了一种“标配”。但是真实的中国人,甚至美国人收入又是多少呢?最近看了两篇关于中国和美国收入人群的数据,简单整合做一些对比,让我们看看真实的中美收入是什么水平? 美国人收入数据:远没你想象的有钱 我们先看美国人的收入水平,在美国年收入10万美元以上已经达到了全美收入最高钱95%的水平。这个收入差不多是60多万人民币(税前)一年。作为一个家庭,如果家庭年收入在10万美元以上,也已经超过了90%的美国家庭。而美国有一半人群的收入只有2.5万美元,差不多是12万人民币。也就是国内一个月一万人民币的工资。

新闻配图 我们再看看美国人的平均收入,2012年美国人的平均收入在4万多美元,差不多是25万人民币一年。这已经是全球最强大国家的平均收入了。前面我们说到收入中位数是2.5万美元。这也意味着许多人其实“被平均化”的,贫富收入差距比较大。其实过去几年贫富差距是加大的,这也是为什么会出现美国的民粹主义。

新闻配图 我们再来看看美国的家庭有“多穷”。我们看到2016年的数据,家庭是零资产或者是负资产的占比达到了30.4%。也就是说,美国有差不多三分之一家庭资产是负的,不是正现金流。负债远远超过了其持有的资产。这一点我们后面还会提到。美国是全世界提前消费最强的国家。没什么东西都是长期贷款。那么纽约家庭的收入如何?作为全美最富有的一个州,2016年纽约家庭中位数收入为61000美元,相当于37万人民币。也就是一个月三万人民币的收入。

中美日德四国市场经济比较

中美日德四国市场经济比较 美国自由市场经济:1、垄断经济是美国现代市场经济的主体。美国大多数工业部门中, 为数相对少的大企业支配着整个部门, 垄断经济是美国经济的主导成分。美国的垄断经济可以分为国家垄断和私人垄断。由于美国国有经济成分的比重较小, 国家垄断对经济生活的影响也不很大。真正对国民经济起主导作用的是私人垄断经济, 在一些重要部门和行业里, 都有一家或几家大公司控制着那个领域的大部分业务, 操纵或影响着那个领域市场的活动。2、企业有充分的决策自主权。美国政府奉行“自由企业”制度, 对企业既不进行直接的行政干预, 也不制订全国性的计划制约企业行为, 企业决策基本上不受非市场因素的影响, 主要依据市场价格信息, 自主地进行生产、经营、销售和分配等方面的决策。由于缺乏国家整体经济计划的指导, 美国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 为了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适应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都特别重视企业的战略规划工作, 设有专门的、强大的战略规划机构, 为公司最高领导层重大问题的决策随时提供情况和意见。3、市场体系完善、发达。美国企业一切重大决策都是根据市场的发展状况制定的, 生产者与消费者、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交往也是通过市场进行的,市场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作用范围, 较之西方其它国家更为广泛, 建立在美国高度发达的现代生产基础上的市场体系, 也更加完善与发达, 产品市场、劳动市场、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等各种不同的市场相互联系, 相互依存, 构成美国统一的市场体系, 成为美国经济运行的基础。4、政府实行有限制的宏观调控。尽管美国市场经济基本上是依靠市场机制进行调节的, 但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在其市场经济运行中作用越来越重要, 已经成为美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1、保护竞争, 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创造最有利的条件。社会市场经济特别重视竞争, 认为自由竞争是实现基本经济目标的最好手段, 只有通过自由竞争才能保证经济体制协调顺利地进行和发展, 保护竞争是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2、对市场进行必要的、适度的干预。与美国政府不对经济进行直接干预和国民经济非计划化不同, 德国政府一方面通过直接投资, 对某些企业给予直接补贴, 以多种形式干预部分商品的价格和制定某些行业政策等方式对经济活动进行直接干预; 另一方面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经济结构政策以及国民经济计划, 对经济活动进行间接干预。但即使是直接干预, 也不会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其国民经济计划也只具有指导性意义, 计划的内容比日本、法国的计划要简单得多。3、建立社会保障体制, 维护社会公正。将市场的自由原则与社会平衡原则结合在一起, 是社会市场经济的最高指导思想。为了达到社会市场经济的社会目标, 在个人收入方面进行一次分配和二次分配。即首先按照效率原则, 借助市场竞争的机制, 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获得相应的收入; 其次, 政府通过征收较大幅度的个人收入累进税, 来调整初次分配造成的悬殊, 并将税收的一部分以转移支付的形式分配给失业者、退休者、补贴给农业和相对落后地区等, 以达到社会公平。4、东、西部发展的不平衡。1990年10 月, 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实现了统一, 随后原民主德国地区开始向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转轨, 试图凭借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振兴该地区的经济, 消除其与西部地区的差距。实践证明, 要消除东、西部地区的差距困难重重。 日本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1、大中小企业并存的企业组织结构。日本是中小企业众多的国家, 中小企业占日本企业总数的99%、总销售额的60%、总从业人数的80%左右。日本中小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原因很多, 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得到政府的扶持和指导, 并同大企业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日本的大企业虽然在经济中的比重不及其它西方国家,但它仍然控制日本的经济发展, 它通过向下承包或系列企业的方式, 对中小企业进行支配与控制。日本大中小企业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 实际上已形成了彼此补充、相互竞争的关系。2、官商协调的宏观调控体系。

2008年经济危机下中美财政政策比较

2008年经济危机下中美财政政策 1207614008 12713 丁洋 财政政策是指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 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08年的金融危机使得世界经济都受到了重创,中国是这次危机中受损最小的发展中国家,直接损失较小,但是间接影响也不可小视。出口将减少,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其作用开始消弱;投资者的信心有所动摇,投资积极性不高;银行“惜贷”,国内流动性不足。美国作为经济危机爆发的中心,其损失可想而知。我们对于经济危机下中美所实行的财政政策效果进行比较。 一、中美所实行的财政政策 1.中国 不期而至的世界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向各国宏观调控当局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财政政策的运用成为重要的应对措施。中国在2008年11月明确宣布宏观政策转型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即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这可以起到直接拉动经济的作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增加支出,扩大消费;二是通过减税刺激消费,扩大生产。其基本内容是: (1)制定4万亿投资计划。在金融危机渗透进入中国之前,中国采取的是从紧的财政政策,于2008年11月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指出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同时还决定到2010年底进行总共4万亿元的投资。且这4万亿元只能用于投资,而不包括减税、价格补贴等其他财政支出。4万亿的投资政策主要是用于对“三农”的补贴、对家庭保障性住房进行加大建设、重大的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以及对地方和民间的投资。. (2)税收政策及减少收费。2008年11月初,上调3486项商品的进出口退税,同时发布了对100项行政事业性项目的收费进行取消和停止征收的通知,11月28日全国家家电下乡启动。从2009年1月起中国开始实施增值税的转型,从此转型预计能够减轻企业约1233亿元的赋税,而对企业和居民的赋税负担约减轻共5000亿元。 国家财政政策由政府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构成,其中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而政府收入则包括税收和公债两个部分。就中国的财政政策来看,政府加大了转移支付和政府购买,降低了税收,扩张性的财政政策,g、t上升或tr下降,使得AD曲线向右移动,总需求增加,促进经济复苏。 2.美国 (1)大幅退税一次刺激消费和投资。2008年初,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一揽子经济刺激法案》,此法案中的退税额高达1680亿美元。通过退税来刺激人们的消费和投资,以此拉动经济的增长。Tr下降,AD曲线向右移动。 (2)提高银行存款保险限额。自2008年10月起至2009年12月31日,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及全国信用社股份保险基金为单个帐户存款保险提高了额度,从10万元美元提至25万美元。为银行存款储户提供存款保险,主要是为了预防储户因为对银行丧失信心而提取存款从而导致银行无法正常运行的信誉破产问题。 存款扩张的基础是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可称为基础货币或货币基础。由于它会派生出货币,因此是

中美经济关系对外交关系的影响

中美经济关系对中美外交关系的影响 过去的30年,中国经济保持了近10 %的年均增长率。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全球投资的主要目的地之一。中国与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额已经超越了美国。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美之间在许多全球性和区域性的重大问题上具有共同利益,存在着广泛的合作基础,中美经济合作的前景更是不可限量。因此,展望21世纪的中美关系,我们有理由表示审慎的乐观回眸中美建交30年,两国关系发展可谓沐雨经风、曲折迂回、恩怨交加。既饱含相互斗争、坎坷蜿蜒的一面,也有相互借重、相对平稳的一面。中美两国关系发展深受世界总体形势、各自国内政治文化经贸等问题的牵制和影响。中美之间也存在许多共同的利益,只要中美双方共同努力,高度重视,采取措施,中美是可以找到智慧和途径,推动双方关系平稳向前发展的。在美国新政府任内,中美关系总体趋势仍可望是积极的。中美关系的基础日益牢固。 中美两国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世界的进步发展都负有很大的责任。中美关系的发展和深化不仅要符合中美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要符合世界人民的愿望。而且中美双方经贸关系密切,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共同利益。中美关系非常复杂,必须处理好。中国外交的很多工作都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下面来谈一下近阶段中美的经济关系以及经济关系对外交关系的影响。 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美国的反应 近年来中国的对外投资和能源需求也年年增长,最近成了印度尼西亚和柬埔寨等国最大的投资,2005 年是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石油消费国,进口的石油占总需求的40 %以上。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在美国国内引起了巨大反响。美国国内对中国经济崛起的反应和评论大致可以分为四种: 一是认为中国经济对美国构成了“威胁”。美国的一些媒体热炒这一话题。美国财政部长斯诺说:“现行的中国汇率政策被高度扭曲,且对中国经济、它的贸易伙伴和世界经济增长造成威胁。” 二是认为中国经济的增长对美国来说也许是一个机遇。约瑟夫·施恩道夫认为来自中国新兴半导体产业的竞争将最终刺激美国新的和更大的革新。中国向美国出口价廉物美的低端产品、从美国进口高附加值产品可以使中美两国从贸易互补中获益。 三是认为中国经济的崛起对美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四是影响未定论。“中国的能源驱动无疑对美国有着重要含义。然而,何种能源供给程度会成为中美关系摩擦、紧张或未来合作的一个来源,要知道这一点为时尚早。” 在上述四种看法中,因为美国媒体热炒中国政府操纵人民币汇率和中海油收购尤尼科等话题,“中国经济威胁论”成为近期影响美国国内的主流声音,而国会则深受其影响, 在2005 年间频频出手,干涉美国对华贸易政策。

中美国力差距

凤凰卫视12月7日《寰宇大战略》,以下为文字实录: 邱震海:寰宇大战略,运筹帷幄中,大家好,我们知道最近几年中美两国整体的国力的迅速的接近,我想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中当然包括经济总量,包括经济实力,包括国力,也包括军事实力,但是与此同时,我们知道美国他之所以成为一个世界头号强国,他必定有强国背后的生存逻辑,而中国之所以能够迅速的追赶美国,乃至,也许有一天我们大家都希望能够超越美国也有中国自己本身的超越的一种内在逻辑。 所以今天我们非常高兴,专程从美国赶来的美国的联邦法院的出庭律师张军,同时在中国方面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国际关系学院的副院长金灿荣教授,也是时事评论员彭晓芸女士。 先看看灿荣兄,灿荣兄,我们认识那么多年了,我觉得你素来乐观,我记得05年,06年,距今六年,八年和七年之前,他就跟我说,我们现在已经认真的在计算中国什么时候能超越美国,天啊,06年,05年的时候,中国连德国都没超过,老三都没做,你已经在想超越老大了,现在我们已经超越老二,超越日本都已经快要五年时间了,下一步恐怕超越美国是指日可待的事情,现在跟六七年相比,你是更有信心了,还是比那时候稍具不足? 金灿荣:我当然是更有信心了。 邱震海:理由? 金灿荣:理由非常简单,就是中国的工业化能力得到了证实,大家都有工业化能力就比量了,我告诉大家,量工业化的巅峰肯定是在我们中国,因为英国的工业化一千万人,美国工业化的时候是一亿人,中国是十亿人。 邱震海:不好意思,我打断一下,当你这样说,你似乎在认证一种逻辑,就是中国追赶的速度,工业化,工业化不是从中国开始,而是从西方开始,我们只是在追赶西方的速度方面,我们有很强的强力,我们有强的能量,你指的是追赶速度,而不是说未来有一天超过西方之后,能够未来长期的未来五百年能够成为世界的中心。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英文

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b e t w e e n c h i n e s e a n d w e s t e r n c u l t u r e With the rapidly challging word, people throughout the world have found it increasingly necessary to minimize the rate of misunderstanding due to miscommunication in their contacts with another. In the oast most human beings were born, lived, and died within a limited geoographical area, never encountering people of other cultural backgrounds. It might be said that technological advances have been most effective in creating the borderless word, the global community. As our world shrinks and its inhabitants become interdependent, people from remot cultures increasingly come into contact on a daily basis. It is no longer hard to find situations in which membes of ince isolared groups of people. Now these people may live thousands of miles away or right next door to each other. So all the people are faced with the challenge of understand this world. So when the east meet wes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Some problems are listed as follows. First of all, the way of eating. All huaman beings have certain basic needs. Our fundamental needs for things that keep us alive. This is the physioligical need. All individuals must eat in order to survive. But what people eat, when they eat, and the manners in which they eat are all patterned by culture. No society views everything in its environment that is edible and might provide nurishment as food. Americans eat oysters but not snail. The French eat snails but not locusts. The Jews eat fish but not pork. The Hindus eat pork but not beef. The Russiand eat beef but not snake. We all have ideas about what kinds of food are good to eat. We also have ideas about what kinds of food are bad to eat. As a result, people from one culture often think the food that people from another culture eat are disgusting or nauseating. Dislike is not the only reason why some culture will not eat a certain food. In some clture, certain foods are taboo. Sometimes the food taboos may be so strong thrat just the thought of eating forbidden foods can cause an indivdual to feel ill. We can also find culture difference in way of bring up children treating the early, greeting each other, saying and spending money before other people do in everyday, but in some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people do not agree with us. We chinese may enjoy something that is not usually consider as edible by the English-speaking people. Generally we perfer to have thing hot and much emphasis on the taste. We eat from one plate when we are eating with others, and we like to seat one by one, and in the shape of a round. On the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