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分析概括题解题指导
- 格式:pptx
- 大小:7.38 MB
- 文档页数:46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概括分析考点一、考点解析概括分析题是近些年高考文言文板块必考题型,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题目要求往往是“选是”或“选非”。
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
在这一过程中,命题者有意识地设置错误干扰,让考生进行判断。
而比对法是解答这类题较好的方法之一。
二、解题技巧1.仔细比对,找异同。
比对法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仔细比对:关键词句、增减内容、人物、时间、地点、关系等。
2.比对方法①比对选项中在“谁在何时何地说何做何”与原文是否一致。
②检查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文本的道理阐述等有无夸大、歪曲、偷换概念。
③理清人物与事件的关系以及事件产生的原因、结果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三、常见设错误点命题设误1曲解文意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迷惑考生,这种设误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无中生有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人物、事件或观点等内容,致使选项的分析概括于文无据以偏概全将原文对某一方面的判断通过增加或删减表范围或程度及其他类的词语的方式,故意扩大或缩小判断对象的范围张冠李戴即把甲人物所为说成是乙人物所为,或者把甲事件的结果说成是乙事件的结果命题设误2时序颠倒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时,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空间错位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件糅合起来表述,故意使事情发生的地点错位改变因果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或给句子强加因果关系,或将因果关系改变成其他关系事件杂糅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细节进行杂糅混编,或把多个人做的事说成一个人做的,故意制造事实的混乱状态四、概括分析题解题“两步骤”第一步:定比对区间文言文概括分析题,通常按照文本内容的先后顺序设置四个选项。
解答时,应依据选项内容,回归文本,筛选出与选项相对应的句段,锁定比对区间第二步:定比对角度将选项内容与锁定的比对区间的内容相比较,特别是要从人物、地点、时间、词义、关系、依据与结论等设误角度进行细致比对,找出似是而非之处,然后做出是否相符的准确判断【真题回顾1】(2022年全国乙卷)文言文阅读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文言文“分析概括题”解题攻略作者:王旭东来源:《高中生学习·高二理综版》2013年第12期高考文言文阅读客观题最后一题的考查点通常为“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其中,“分析”侧重对文句的理解,“概括”侧重对观点的提炼。
这道题涵盖面广,往往要涉及整篇文章,是对文言文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因而错误率较高。
在这种情况下,洞悉该题的命题特点与解题思路十分必要。
一、追本溯源:考点解读此类考题一般都是把人物、事件、观点等综合在一起设题。
考查题型稳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要求从四个选项中找出一个分析、概括不正确的选项。
其难度显然要比词句的理解大,只有准确把握了语句含意,对文章的有关信息进行辨别和筛选后,才能对文章的基本倾向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归纳概括并作出客观正确的评论。
可见,对词句的准确理解是进行分析概括的前提。
本题不但要求我们具有较强的理解判断能力,而且还必须了解命题者拟题的思维习惯,掌握必要的答题技巧。
正确的分析概括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概括完整性、全面性,作者的观点态度包含的几个方面都要顾及,不要以偏概全,丢三落四;二是概括的准确性、恰当性,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恰如其分地概括。
基于这两点要求,命题者在拟题时通常是在大体正确的概括中,设置一二处微小的错误表述,来干扰答题者。
因此,找到干扰因素并将其排除是选出正确答案的有效途径。
命题人在设题时,设置的干扰因素一般有以下八种:背离原文,曲解词义;不识言行,误解形象;颠倒时序,叙述混乱;过于武断,以偏概全;节外生枝,无中生有;东拉西扯,张冠李戴;不明事理,观点错误;不明关系,强加因果等。
二、正本清源:解题策略文言文阅读分析概括题设置的干扰因素虽然有八种,但是解题的策略却是万变不离其宗的“通读—定位—比较”法:①“通读”文本,整体把握全文内容,对重要人物、关键事件和评论性语句加以标识;②“定位”文本中与选项对应的文句,即将每个选项还原到文中找到对应区域,每一个内容都应该找到信息源;③“比较”选项和文本中对应的文句,详加细读,在比较中发现选项中的干扰因素。
文言文翻译之概括分析题的六大比对角度高考考点分析、真题解析、读文方法、模拟训练(含答案)(一)比对添加内容,识别无中生有“添加”就是通过无中生有的方式,在选项中故意添加一些貌似合理的内容“制造”出错误选项来。
辨析时应将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从而识破“无中生有”(或于文无据)的陷阱。
【例1】(2017·高考全国卷Ⅱ)阅读相关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信息:其年,迁憙平原太守。
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
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
”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
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
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选项:C.赵憙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
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自我比对]答案: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意的把握和概括。
C项,“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有误。
原文说的是“余党当坐者数千人”“乃悉移置颍川、陈留”,并没有说“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选项无中生有。
【参考译文】这一年,赵憙升迁为平原太守。
当时平原有许多盗贼,赵憙与各郡一起声讨追捕,斩杀他们的头领,余党应判罪的有几千人。
赵憙上书说:“惩罚坏人应只限于他本人,可将这些人全部安置到京城附近的郡中。
”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将这些人都转移安置在颍川、陈留。
于是提拔荐举有义行的人,诛杀铲除奸恶的人。
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
(二)比对关键细节(词语),识别曲解文意命题者对原文关键细节(关键词语)故意错解以迷惑考生。
这种曲解文意的方式正成为设题的主要陷阱。
因为错误极其细微,故要认真、细心比对。
【例2】(2017·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概括分析(主观)题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设置简答题是新高考语文卷的一个新亮点。
主观题的加入,意在要求学生不是通过取巧,而是通过自身的文言素养读懂文言文,考查较能体现考生的理解、概括能力。
同时,对于扭转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普遍存在的“重言轻文”倾向,也是一个很好的导向。
语文考试大纲中要求“①筛选文中的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次为C级。
1.学会快速解答此类题型。
掌握文言文概括分析简答题的出题特点和解题技巧。
2.培养学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内容进行筛选和分析、概括、归纳进而作答。
选材以传记类为主,未来的趋势文体会多样化;题量一般为一道,题型为简答题;考查筛选信息,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它要求大家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论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这种考查应用性、综合性强。
1.概括特点:从命题实际来看,可分为人物形象特点和事物形象特点。
(1)概括人物形象(行为)特点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特点或行为特点,并不是现代文阅读尤其是小说的专利,在文言文阅读中,它也司空见惯,概括分析的方法同现代文的基本一致:①从文中直接找出词语来概括;②从文中所写的具体事件概括;③从其他人物或作者的评价中概括。
组织答案时可使用人物形象特点词,如诚实、勇敢、思维敏捷等;要概括出多重特征;语言要简练。
(2)概括事物(事件)特点通常情况下,文本会全面介绍主要人物(传主),主要包括该人物治学、为人、为官方面的情况。
为了考查考生深入理解其中某一方面内容的情况,命题者会设置关于某事件、某事物特点的题目,这类题有个特点,就是答案散落在文章中,没有明显的标志,且缺乏一定的思考分析角度。
对于这类题,首先要精细筛选、精细阅读,把一切有可能的文字都勾画、筛选出来,再仔细阅读,认真甄别,去掉无关信息,保留核心信息。
高考文言文阅读之信息筛选和概括分析题(12题)【命题趋势】1、命题特点:要求考生在理解文言文大意的基础上,能够对文言文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或者答出某个论点的依据、某一事件发生的原因等。
2、具体考查内容有:(1)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信息;(2)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3)反映人物道德情操或才智的信息;(4)某件事发生的原因的信息等。
3、试题特点:(1)各选项的表述,基本遵循一个共同的模式:先亮观点,概括传主的品行、谋略、才能等;再列举论据(文中提到的具体事实)来印证观点,列举论据时,有简略的分析(原因、目的、方式等)。
(2)选项中的“观点”,是命题者根据文中所述传主的有关事迹概括出来的,而印证“观点”的论据,并不需要悉数列举,大多是经过筛选后整合的信息。
(3)四个选项的排列,通常依照行文的先后顺序,这是因为传主的某一典型事迹往往体现传主某一方面的品行(或才能)等。
(4)四个选项只设一个错误选项。
近三年设误的选项中,误点的设置都不在错误项的“观点”部分,而是在“事实”部分,要么是对“事实”的转述有误,要么是对“事实”的分析评价有误。
【满分技巧】解题方法与技巧第一步:全面理解,整体把握1、依据结构思路,浏览全文。
2、借题读文。
即借助选项来解读文章。
3、重点关注以下内容:(1)传主生平主要事迹。
严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颠倒或错位,还要严防内容上的断章取义,或者范围、作用、程度等不明确。
(2)传记中的重要人物及其关系。
对传记中的人物要有全面的把握,严防人物与事件之间张冠李戴、事件杂糅或无中生有。
(3)人物的对话。
严防内容上的主次不分、因果关系不明或文意理解上的错误。
(4)文言现象。
对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一定要能作出合理的解释,严防对文中信息的错解或误译。
第二步:关注细节,依文索义错误选项通常是把某一情节通过添加、转移、曲解等方式作了细微的改动。
所以我们在审读选项时,再细微的情节,包括人物的言行、对人物的品评、动作的施动与受动、时间空间上的顺序等等,都不能忽略。
文言文阅读分析、概括和评价题的解题策略篇1:文言文阅读分析、概括和评价题的解题策略文言文阅读分析、概括和评价题的解题策略1.掌握归纳内容要点的常用方法①信息提取法。
准确地归纳核心信息:人、事、景、情、理等。
②题面验证法。
利用试题题面快捷地帮助自己从整体上把握文意。
2.把握分析概括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具体方法①借助整体阅读归纳主旨。
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先要整体上解读文章内容、感受思想,力求知道在这篇文章中最想要告诉读者的是什么,读者阅读了从中受到怎样的启发,从而推知的观点态度。
②借助文体特征分析观点。
史传散文中观点态度寄托在人物形象上,可能有简略的评价;咏物散文中观点态度寄托在所咏的事物上,关键在于理解该物的形象特征;说理散文的观点态度一般为文章的中心论点。
③借助关键信息分析观点。
文章的关键信息有:标题、开头、结尾和注解;关键词、点睛笔、文眼;中心句、关键句、过渡句等。
通过提取这些关键信息归纳分析出文章观点。
④借助知人论世,提取要义,分析观点。
近年湖南卷文言文阅读材料常选用非传记类文章,一般为教材介绍过的作家,可以借助知人论世理解观点。
的写作背景、动机等是我们解读所供文言要义的一把钥匙。
⑤辩证分析。
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其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要做好“分析概括”的工作,还要学会辩证的分析方法,切忌片面性。
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一方面要肯定其积极意义,另一方面也要实事求是地看到其消极因素。
判断积极与消极因素,可从五个方面考虑:的.人民性、作品的社会性、思想的进步性、历史的局限性、文章的现实性。
要注意的是,对文章中欠当的观点及消极因素,还要视答题的实际情形来作出恰如其分的评析。
3.明确答题步骤首先通读原文,获取大意。
其次,对照原文核对错误。
将备选答案的相关内容与原文的相关部分逐一对比,看所选条目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
任何故意夸大、缩小、曲解、混淆原文内容的选项,都是命题人设置的陷阱,要特别小心。
因为题干往往是为了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而设计的,如果能充分利用这正确的三项,运用比较法和排除法,一定能选出错误的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