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doc
- 格式:doc
- 大小:67.50 KB
- 文档页数:3
浅谈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作者:郑敏来源:《海峡科学》2009年第09期摘要内部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是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条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会计资料完整与真实的必要保障。
因此,强化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十分重要的。
该文从分析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入手,探讨了目前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内部会计控制问题对策1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1.1基础控制基础控制,即通过基本的会计活动和会计程序来保证完整、准确地记录一切合法的经济业务,是确保会计控制目标实现的首要条件,是其他会计控制的基础。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凭证控制。
主要指:合理的凭证传递程序,凭证真实性控制,专人保管等;②账簿控制。
主要指:账簿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职责分工明确,专人登记、保管和使用;③报表控制。
主要指:报送及时,数字准确,内容完整;④稽核检查控制。
包括账证、账实、账账、账表及表表之间的稽查核对,控制并核对这些数量关系;⑤档案控制。
指建立完善的会计档案保管制度。
1.2纪律控制纪律控制就是为保证基础控制能充分发挥作用而进行的控制,它主要包括内部牵制和内部稽核。
其中,内部牵制是一种以事务分管为核心的自检系统,通过职责分工和业务程序的适当安排,使各项业务内容实现交叉控制。
而内部稽核是指在会计机构内部指定专人对有关账证进行审核、复查。
1.3实物控制主要通过限制非授权人员接近单位的资产,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以及实行永续盘存制等方法来实现。
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建立严格的入库、出库手续。
(2)建立安全、科学的保管制度。
(3)财产物资要实行永续盘存制,随时在账上反映出结存数额。
(4)建立完善的财产清查制度,妥善处理清查中发现的问题。
(5)建立健全档案保管制度。
2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2.1对内部会计制度的认识不足,部分企业未制定内部会计制度由于历史原因,很多企业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的观念淡薄、重视不够,企业财会人员及员工也对其漠视,有意无意地弱化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浅谈会计工作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起源于西方国家,在现代管理理论中不断发展成熟。
在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内部控制制度也逐渐形成体系,编入法规。
财务会计工作,也同样需要内部控制制度来保护财产安全,人员安全,提高资金效益,以保障企业经济事业的持续发展。
标签:内部控制;资金安全;会计;持续发展为了更好的完成会计工作,确保数据精准,充分将资金物尽其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充分发挥发展资金的使用效率,各个单位、各个企业都应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自上而下的从制度上行成经济命脉的保护网,通过内控制度,实施相应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合理保障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资产的安全和有效使用,财务信息的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会计工作的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一、会计工作中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会计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和业务性都很强的工作,工作性质严谨,数据要求精准度高,要求毫厘必争。
任何经济业务都必须做到最基本的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账证相符。
作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应时刻保持对数字的敏锐性,要按章办事,尊流程、守法规。
同时对于出具的任何数据都要保证无误,无偏差,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此外,除了数字上的精确,每个人心中的那杆秤也要端平、端稳,要坚守职业道德,坚守道德底线。
所谓君子慎独,那么作为会计人员就应该做到独者亦无过。
当然,这种种要求都是从专业素养和道德底线发出的要求,在没有强制制约的情况下,任谁也不能保证不良经济行为的绝对规避。
2009年,梧州市药监局油卡账户的保管员,在报销加油费发票时发现了业务流程的漏洞,于是将转账充值的发票以现金充值的形式进行了重复报销,自2009年至2011年期间,其采取这种方式报销加邮费发票侵吞了公款高达壹拾贰万伍仟余元。
像这样让人痛心疾首,损害国家经济利益的事情比比皆是,这些案例都给我们敲响了刺耳的警钟。
既然君子慎独,那在制度上我们就制约他,不给他这样的机会。
刍议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摘要:国有企业在体制改革的潮流中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形势,目前,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着不少问题,阻碍国有企业的发展,造成国有财产的流失,本文探讨了如何建立健全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提高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关键词:会计控制国有企业内部一、前言所谓内部会计控制是指,企业通过会计工作这一科学系统的管理手段和独立核算等手段对企业各项经济活动进行控制、调节,使企业经济效益得到提高,同时保护企业的资产的安全和会计信息的可靠,保障各项制度都按照法律法规贯彻实施,防止企业舞弊行为。
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这一核心控制制度。
二、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一)国有企业内部会计信息失真目前,国有企业内部工作秩序较为混乱,尤其是会计工作,很多信息缺乏真实性,主要表现在三方面:首先,会计印章多数是先斩后奏,缺乏事前的控制,多为事后批准。
许多票据,缺乏相关依据,有的是为了凑足报销金额而开据的,如找不出收付款方式,发票不规范,没有审批人签字,有些报销票据没有进行归类和按时间排序,各种业务混杂在一起。
其次,会计帐簿主要以分类账为主,缺乏相关日记账和备查账,不能很好地对经济活动进行内部控制,给日后查账造成诸多不便,账簿记载没有备注审核人员,无法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容易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篡改数据,隐瞒或者虚报等舞弊行为。
最后,财务报告“重报表轻分析”现象普遍存在,财务报表缺乏附注编制,不利于内部会计信息的管理。
(二)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薄弱,对会计内控不重视目前,许多企业对会计内部控制不够重视,特别是国有企业。
在中国,大多数的企业家缺乏专业风险意识,尤其是国有企业的风险意识更为滞后,他们大多对会计不太熟悉也不太重视,缺乏市场风险预警,防范能力较弱,他们更重视市场效益。
在传统观念里,认为会计内部控制是国企领导与会计部门员工的责任,这种认识是存在误区的。
所谓内部控制,顾名思义,有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是最为关键的,个人是内部控制的主体,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到“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作用”,因此,内控意识是内控环境的重要前提。
浅谈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
摘要: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指企业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措施、方法和程序。
关键词: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
我国不少企业存在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管理系统失控及计算机犯罪等一系列问题,究其成因主要是企业对内控制度认识不到位、约束机制不完善、内控跟不上形势变化、内部审计薄弱以及外部控制监督不到位、人员素质偏低等。
1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1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信息失真严重。
一些企业人员素质不高,会计造假行为泛滥,存在人为捏造会计事实、篡改会计数据、设置帐外帐等现象,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资产不清、产权不明、债务不实等。
(2)管理系统缺乏控制力,违法违纪现象时有发生。
在我国现阶段,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形备而实不至”,尤其是董事会这一重要机构没有发挥应有的职能。
不少企业在改革过程中,一味地“放权让利”,内部会计控制如“空中楼阁”,形同虚设,导致一些企业主管财务的领导、经办人员利用内控不严的漏洞大量收收贿赂、侵吞公款、挪用、盗窃资金,或与企业外部不法商人相
勾结,利用虚发票非法侵占企业资金。
(3)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被重视,甚至被完全忽略。
有些企业没有制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或制定得不完整,老板一个人说了算,收入不入账,成本、费用虚高等屡见不鲜,会计的作用仅在于如何算账使老板少交税;有些企业虽制定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实际上没有执行,虽然有完备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有些公司的总经理在公司里一手遮天,一切内控制度在他眼里都是废纸一张,从而造成公司的巨额亏损;有些企业为了筹资或包装上市而精心设计假控制,如虽然表面上有关凭证审核、批准等控制环节环环相扣、互相制约,背地里却是不折不扣的造假链,不惜精心设计假控制来欺骗投资者。
(4)会计电算化的风险。
与手工会计系统相比,电算化会计系统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电算化会计系统有不同于手工会计系统的特点及其风险,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正利用其掌握的技能想方设法钻电算化会计系统空子,计算机犯罪案件日益增多。
1.2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缺位的原因
(1)认识不到位。
由于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起步较晚,不少企业对内部会计控制的认识远远落后于现实的需要,对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企业领导也不甚了解内部会计控制的内涵,认为内部会计控制只是形式上的东西,就是成堆的手册、各式各样的文件。
因而虽然有建立内控制度,但实际执行的很少,更多的是随经营者( 企业法人代表) 的意志为转移,至于循与不循,究还是不究,最终取决于领导者的态度。
(2)约束机制不够完善、有效,缺乏相应的激励制度。
不少企业内控制度制定得不错,但在执行过程中,没能去考核、去检查,实际执行效果不佳,使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流于形式走过场。
有的企业虽然建立了相关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却没有与之配套的方法和措施,把已订立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印在纸上,挂到墙上”就算了事,目的是为了应付相关部门的检查、审计。
此外,由于奖惩制度不到位,员工对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积极性不高、关心不够,许多员工在执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过程中偷工减料、应付了事。
(3)内部审计薄弱,缺乏事前、事中的严格控制。
由于缺乏对企业进行事前、事中的严格控制,很多企业领导对自身家底财务状况说不清,而财务人员对经营情况又不甚了解,且处于从属地位,常常只能按领导的意图处理账务,往往等到错误的决策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才寻求弥补,弥补得好,那是幸运,但更多的时候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