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1-8单元知识点复习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17 MB
- 文档页数:92
上学期1-8单元基础知识点复习(答案版)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物质的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就是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2.物质的性质:(1)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稳定性、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毒性;(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3)注意区分“变化”与“性质”:“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变化”的内因,描述“性质”往往用一些关键词:能、会、可以、有、难、易,而“变化”是一个正在进行的过程。
3坩埚;垫石棉网可以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锥形瓶。
4.称量食盐时在托盘两边放等质量的纸,称氢氧化钠时放在烧杯里称量。
准确到0.1 克。
5.给试管液体加热时,液体不能超过容积的1/3 ,要用外焰加热,手持试管夹的长柄端。
6.蜡烛燃烧时产生的黑烟是未充分燃烧的炭黑;吹灭蜡烛,出现大量白烟石蜡蒸气,(有可燃性)。
7.人呼出的气体中CO2,H2O比空气多,O2较少,呼出的气体主要是N28.仪器的装配顺序应该是:从下到上,从左到右。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1.空气的成份中,按体积分数计算,含量最多的是氮气N2,占78% ;其次是氧气O2,占21 %;占0.94%的是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占0.03 %;其它占0.03 %。
不是质量分数!2.稀有气体包括氦He 、氖Ne 、氩Ar 、氪、氙,氡。
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所以用做霓虹灯等,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稳定,可用做保护气3.用红磷燃烧测空气中氧气含量时,观察到的现象是红磷燃烧,发光,生成白烟,松开止水夹后,水进入集气瓶,约占空气体积的1/5;导致偏小的原因是①红磷不足②装置漏气③未冷却就打开止水夹。
实验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导致偏大的原因是:点燃红磷后没有迅速伸入集气瓶,导致集气瓶中一些空气逸出;为何不能用碳,硫代替红磷,C,S燃烧生成气体,瓶内气压没减少;为何不能用铁代替红磷: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格式九年级化学一至八单元知识归纳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一、常见仪器的使用要求:知道常见仪器的名称、用途以及注意事项如:知道可用于反应的容器、可直接加热的仪器、不能直接加热的仪器等考点链接:常在实验题中要求填仪器名称二、实验基本操作1、药品的取用( 1)固体药品的取用“一斜、二放、三慢竖”粉末放入试管底部、块状放在试管口,粉末一般用钥匙或纸槽,块状用镊子(2)液体药品的取用液体药品的倾倒“一倒、二向、三紧挨”液体药品的量取“量筒放平,视线与页面凹液面最低处保持相平吸取与滴加药品“不可将滴管深入试管内”(3)给物质加热①、酒精灯的使用方法:②、加热的操作:要用外焰加热,酒精灯的火焰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层,其中外焰温度最高;固体加热,先预热,再对着固体药品的地方加热;液体加热,先预热,液体体积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1/3 ,且要与桌面成45°角,不能对着有人的方向。
③、物质加热的注意事项:(温馨提示:否者可能会导致试管受热不均而破裂。
)( 1)外壁不能有水,(2)容器不要接触灯芯,(3)烧得很热的容器不要立即用冷水冲洗或放在实验台上。
考点链接:常在选择题中考操作图或在实验题中考查实验正误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一)概念1、物理变化:物质发生变化时没有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叫物理变化。
例:火柴梗被折断、玻璃破碎、小麦加工成面粉等,只是形状改变。
专业资料整理格式水的三态变化、石蜡熔化、食盐溶解在水中,只是形状和状态发生变化。
灯泡、电炉丝通电发光、发热。
以上都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2、化学变化:物质发生变化时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叫化学变化。
现象:会伴随产生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或生成沉淀等。
例:燃烧、铁生锈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温馨提示:有发光发热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如灯泡发光。
(二)区别与联系区别:看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联系: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往往同时发生,在化学变化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