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第二章 夏商时期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2.85 MB
- 文档页数:58
中国古代史第二章夏商时期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夏商时期的奴隶制国家主要包括夏、商两个朝代。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王朝,它的建立和发展标志着中国古代社会进入了奴隶制社会阶段。
夏朝的创始者是禹,他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威望,成功地建立了夏朝。
夏朝的政权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国家的所有土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都归王室所有。
夏朝的奴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王室的私有奴隶,这些奴隶直接属于王室,被用来从事农业生产、建设工程和服侍王室的生活。
另一类是国家的公有奴隶,这些奴隶属于国家,是由战争中的俘虏和犯了法的人组成的。
公有奴隶主要被用来进行农业生产、工程建设和战争等工作。
夏朝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农业生产的发展。
夏朝的农业主要以种植谷物为主,农耕奴隶是农业生产的基础。
夏朝通过建立水利工程、发展农业技术和推行计划经济等方式,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
农业的发展不仅满足了王室和贵族的生活需要,还为国家提供了物质基础,保证了奴隶制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与此同时,夏朝的奴隶制国家也发展了多种行政制度和法律法规。
夏朝制定了土地制度和奴隶制度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明确了国家的土地和劳动力的所有权,保护了奴隶主的权益。
夏朝还设立了官僚机构,建立了官员制度,通过官员的负责和控制,加强了国家的管理和统治。
在夏朝的基础上,商朝进一步发展了奴隶制国家。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王朝,它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商朝继承了夏朝的奴隶制国家的基本制度和经济模式,同时又有所创新和改进。
商朝进一步完善了农业生产和管理制度,推行了开放政策,扩大了农业生产和商品经济,提高了奴隶制国家的造富能力。
总的来说,夏商时期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阶段。
在这一时期,奴隶制国家通过农业的发展和管理制度的完善,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政治成就,为后来的封建社会和文明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夏商时期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发展也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长期演变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第二章夏商时期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前2070年~~前1046年)△授课名称——夏商时期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夏奴隶制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基本面貌,了解其发生、发展及灭亡的基本历史过程。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探讨中国国家的起源以及夏代奴隶制国家确立的依据。
通过文献资料、甲骨文资料以及其他地下发掘材料,使学生了解商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多方面的特征,充分认识殷商文明在古代世界中的历史地位。
△教学重点——夏朝的经济文化特征、少康失国到少康中兴;商国家机构、各项制度;盘庚迁殷到武丁开拓;商朝的统治机构商朝青铜工艺的高度发展;商朝科学文化的发展,殷商文明及其在古代世界中的历史地位。
△教学难点——夏史文献和考古资料的缺乏;商朝的国家制度和阶级结构。
△授课对象——2012级△授课方式——讲授△授课时数——4学时△教学环节:夏朝是奴隶制国家的雏形。
首先夏朝按地域来划分它的臣民。
《左传》所言“茫茫禹迹,画为九州”。
其次,世袭王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形成,从夏启开始实行传子制。
其三,夏朝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国家机器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有了军队、刑法和监狱等公共权力机关。
有了军队刑法和监狱等公共权力机关。
夏的军队,以铜作兵,杼发明甲,还有战车。
夏的法律:夏有乱政而作禹刑,是第一部奴隶制法典,监狱叫夏台,简单的典章制度,有夏礼,夏训。
而恩格斯认为,“按地域来划分它的国民和公共权力的设立,是国家出现的两个主要标志。
”夏朝符合国家形成的两个条件,因此说夏朝是我国阶级社会的开始。
顾颉刚的贡献——顾颉刚在商周史研究上是很有成就的,他提出了关于古史的观点,即“累层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
他认为:(1)在古史记载中,“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
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人是禹,到孔子时有尧、舜,到战国时有黄帝、神农,到秦有三皇,到汉以后,有盘古。
(2)“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大”。
第4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姓名:班级: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2、禹的儿子拒不接受举贤禅让的做法,直接继承了王位,取代了。
3、夏朝建立军队,,,已有比较成熟的国家形态。
4、考古学家在附近发掘出年代相当于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
遗址中的大型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出土的乐器、礼器、酒器等,反映了。
5、末代君主穷奢极欲,残暴无道,导致民怨沸腾,夏朝的统治陷入全面危机。
二、商朝的统治①,,使商朝很快走向强盛。
②商朝为巩固统治,,,,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3、末代商王,在军事上,耗费国力,经济上,政治上,导致民不聊生。
三、西周的兴衰2、分封制①目的:②依据和分封对象:③受封者权利:授予他们的权力,建立;具有一定的,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
④受封者义务:承担向周王的义务,其军队也要。
⑤周朝的贵族等级分为:、、、。
⑥作用:分封制确立了。
3、利簋腹内的铭文记载了,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4、公元前841年,与民争利,引起。
5、公元前,周朝西部地区的攻陷镐京,曾经强盛一时的。
6、周武王去世后,辅佐年幼的周成文。
为了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制定了一套严密的。
第4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2、禹的儿子启拒不接受举贤禅让的做法,直接继承了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3、夏朝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已有比较成熟的国家形态。
4、考古学家在洛阳附近发掘出年代相当于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
遗址中的大型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出土的乐器、礼器、酒器等,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发展水平。
5、末代君主桀穷奢极欲,残暴无道,导致民怨沸腾,夏朝的统治陷入全面危机。
二、商朝的统治①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商朝很快走向强盛。
②商朝为巩固统治,增强军力,设置监狱,制定刑法,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3、末代商王纣,在军事上连年征伐,耗费国力,经济上横征暴敛,政治上严刑峻法,导致民不聊生。
三、西周的兴衰2、分封制①目的: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②依据和分封对象: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③受封者权利: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民众的权力,建立诸侯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第二章夏商时期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前2070——前1046)中国古代人“言必称三代”。
如果把这句话理解为讲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总是不能离开夏、商、周三代,它们对于后代的历史和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是很有道理的,说暴君君主时,常引桀、纣、幽、厉为鉴戒;伊尹、周公几乎成了贤臣名相的同义词;妲已、褒姒则是内宠乱政的代表,他们都是三代的历史人物。
三代的文化、典章、礼东政刑、学术思想,给予后世以极大的影响,如果把有文字记载的中国历史,比作源远流长的长江大河,那么三代就是长江大河的源头所在,因此,我们说没有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文化,也就没有今天当代的中国,这一点是务必引起我们重视的。
第一节夏代奴隶社会的确立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制度社会。
制度,①是一个应用范围广泛的词,它可以是说是法令礼俗的总称,礼乐、刑法、军政等典章制度无所不包,②甚至可以说是某种社会制度,国家制度,如奴隶制度,封建制度。
③也可以说是一种规定、用法,如行政制度、值日制度、中药的用法,也可称为制度。
《西厢记》三本四折中红娘云:“用着几般儿生药,各有制度,我说与你。
”④制作、规模、样式。
社会,也是包罗甚广的词。
①古代社日、里社举行的赛会,可以称是社会,亦称庙会,后泛指节日演艺集会,《东京梦华录》八《秋社》载:“八月秋社……市学先生预敛诸生钱作社会。
……看社重年、重九,亦是如此。
②有时指信仰相同,志趣相投者结合的团体,也称为社会。
如《醒世恒言·郑使节乞功神臂弓》中有:“原来大张员外在日,起这个社会,朋友十人,近来死了一两人,不成社会。
”②更多的时候,将人类社会形态——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的综合所构成的形态,称之为社会。
如果从社会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制度、社会有时相重合为一,如奴隶制度、奴隶社会,有时也可以分离,如奴隶制度可以存在于奴隶社会,也可以存在于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美国的黑奴制)。
第二节商代奴隶制国家的发展一、商王朝的建立和发展(一)商族的兴起商人的先祖相传是高辛氏的后裔,是诸夏之族中有着悠久历史的部族之一。
商人早期主要活动于东部孟诸泽畔的商丘附近,在不断开发这片土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二)商朝的建立至汤时,商朝国力渐盛,商汤以伊尹为相,伊尹不仅协助成汤处理各种军政事务,筹划灭夏方略。
公元前1600年,商汤在鸣条之战中最终消灭掉夏国。
建立商,定都于亳。
(三)九世之乱商王朝中期王室动乱。
自仲丁以后,王位纷争不断,又多次迁都,诸侯离叛。
这一动乱历经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九王,因“诸弟子争相代立”,商王朝陷入危机,史称“九世之乱”。
(四)盘庚迁殷1.原因:盘庚继立时,政治混乱,阶级斗争也日趋激烈。
盘庚为拯救政治危机,缓和阶级矛盾,决定再一次迁都。
2.意义:盘庚迁殷扭转了商朝历史上自“九世之乱”所带来的混乱局面,扭转了商王朝的衰老之势,使商王朝从此走上了中兴的道路,打击了贵族势力,加强了王权。
(五)武丁中兴武丁继位后,勤于政事,任用工匠出身的傅说等贤人辅政,励精图治,使商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得到空前发展,史称“武丁中兴”。
1.平定了土方、舌方、苞方、鬼方、羌方的侵扰;2.统兵南征,深入荆楚之地,击败荆楚军;3.出兵征伐夷方、巴方、蜀及虎方等。
拓展了商朝版图和势力范围,促进了中原地区与周边部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使商朝成为西起甘肃,东至海滨,北及大漠,南逾江、汉流域,包含众多部族的泱泱大国。
二、商代国家机构的发展(一)商王朝的统治机构1.官制①商王是最高统治者,独揽大权,自称“余一人”或“一人”,表示王权的至高无上。
到康丁以后,商代的嫡长子继承制度才逐渐确立。
②早商时期,最高一级的是师保。
这类职官的代表如伊尹、保衡、巫咸、巫贤等,这些人常常集官职与神职于一身,拥有很大的权力。
③事务官有尹、臣、小臣等;武官有马、亚、射、卫、犬等;史官掌管宗教活动和文化事业,名称有卜、史等。
夏商时期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夏商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奴隶制初期的两个朝代,夏朝建立于公元前21世纪,商朝建立于公元前16世纪,两个朝代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奴隶制社会的历史阶段。
本文将从夏、商时期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发展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首先,夏朝的建立是在奴隶制社会逐渐形成的基础上实现的。
根据《诗经》和《史记》的记载,夏朝的建立者是禹,他在治水有功后被封为夏伯,建立了夏朝。
夏朝的政权基础是奴隶主阶级。
夏朝的社会经济发展主要以农业为基础,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奴隶的劳动。
夏朝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发展,为中国奴隶制社会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其次,商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奴隶制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商朝建立者是商汤和商太戊,他们都是在内乱和社会动荡中崛起的贵族。
商朝统治者采取手段巩固权力,加强中央集权,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的奴隶制国家。
商朝的奴隶制度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奴隶们在农田中进行耕种和劳动,为统治者提供丰富的资源。
夏商时期奴隶制国家的发展也受到宗法制度的影响。
夏商时期奴隶制国家的统治者往往是部落中的贵族,通过基于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
宗法制度在夏商社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奴隶制国家的维护和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基础。
总之,夏商时期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是中国奴隶制社会形成的重要标志。
夏朝和商朝的奴隶制度以农业经济为基础,通过战俘、犯人和降民等渠道获取奴隶劳动力,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统治者的繁荣。
宗法制度在夏商社会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奠定了中国奴隶制社会的基础。
夏商时期的奴隶制国家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形态,对后来的社会变革和制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夏商周-奴隶制王朝的兴起、鼎盛、衰弱大禹治水有功,舜禅帝位于禹,大禹继帝位,建立夏朝——中华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禹亡,其子启夺得帝位,帝位世袭制由此开始,帝位禅让制终结,家天下从夏启开始,在中华大地绵延了四千年。
夏启死,其子太康继位,政事荒废,有穷氏后羿乘机夺得夏朝政权,立太康之弟中康为王,但实权却掌握在后羿自己手中,这应该是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次挟天子以令诸侯,史称太康失国。
中康亡,其子相继位,而后出逃斟鄩、斟灌,后羿夺取王位,然而后羿却不善治理,荒废国事,部下寒浞反,杀后羿及其家人,夺其权占其妻,生豷、浇二子,浇奉父命征讨出逃斟鄩、斟灌的相,相妻缗怀遗腹子少康出逃。
少康成年,联合其他部族共同举兵击败寒浞,灭寒浞之子浇于过,少康重夺王位,史称少康中兴。
夏传四百余年至桀,桀暴虐,独宠妺喜,穷兵黩武,四方部落对夏日益不满,而部落商则日益强大,起先夏桀借口伐商,败商并且囚禁其首领汤,随后释放。
之后商汤联合四方部落举兵伐夏,最终经历鸣条之战,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覆灭。
汤建立商,定都亳,商自汤起,至盘庚中间不断更换都城,直至盘庚迁都至殷,因此商也称殷商,社会经济得以发展,盘庚死后盘庚之侄武丁继位,开创了一代盛世,史称武丁中兴。
商传至帝辛(即商纣王),纣王是史上有名的暴君,酒池肉林,独宠妲己,东南部落叛乱不断,再加上纣王宠信小人,杀害贤臣,而此时西岐诸侯周却不断发展,最终不堪商纣残害,周武王联合其他诸侯共同举兵伐商,经过牧野之战,商纣士兵倒戈相向,商亡。
周武王灭商,建立周,定都镐京,史称西周,武王早亡,其子诵继位,史称周成王,有武王弟周公旦辅政,周建立初期,大举分封,以致政局不稳,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三个被分封的诸侯不满周公旦辅政,起兵谋反,史称三监之乱,周公旦以三年时间平叛。
周公旦辅政期间,大周政局安稳。
成王死后,其子钊继位,延续了成王的盛世,史称成康之治。
西周传至幽王,宠信褒姒,烽火戏诸侯,以至于西周亡于北部犬戎。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一、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二、夏商周时期的重要制度三、春秋诸侯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四、商鞅变法五、春秋战国时期活跃的思想文化【跟踪训练】1.西周时,周公曾对成王说,你得用心考察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
如果诸侯不贡天子,人民也不贡诸侯,政治就乱了。
周公旨在( )A.废除奴隶制B.强调分封制的重要性C.建立郡县制D.倡导“尊王攘夷”策略2.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朝觐周王仅3次,而朝齐、晋、楚三国竟有33次之多。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周王室地位已经衰落B.鲁国到王都路途遥远C.鲁国国君是春秋霸主D.周王不是鲁国的宗亲3.《管子·地图》载:“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
”《孙子兵法·地形篇》载:“夫地形者,兵之助也。
”据此可知,当时地理知识的运用适应了( )A.水利兴修B.诸侯征战C.儒学兴起D.私学发展4.下图所示是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之一铜冰鉴,它的中间有夹层,可放冰块,是战国时期贵族使用的青铜冰酒器,是已考古发现的最早“冰箱”。
它可说明( )A.战国时期贵族沉迷享乐生活B.随州手工业领先世界C.战国时期礼制权威遭到挑战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5.夏商西周时期,水利工程兴修较少,少有山林开发;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工程。
促使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B.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C.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D.新政治经济秩序确立6.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工程建成后,保证了大约300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
这有利于( )A.齐桓公成为霸主B.商鞅推行新法C.秦完成统一大业D.夏朝巩固统治7.商鞅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韩非认为“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据此可知,二人都主张( )A.无为而治B.因势而变C.兼爱非攻D.尊卑有序8.殷墟出土了大量的贝,商朝时期的一些文字都含“贝”字(如下表)。
第二章夏商时期奴隶社会的确立与发展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年,国家启动“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工程涉及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科技测年等学科,分为9个课题,44个专题,聘请历史学家李学勤、碳14专家仇士华、考古学家李伯谦、天文学家席宗泽为工程“首席科学家”,组成工程组,进行科研活动。
夏商周断代工程(续1)工程具体目标:(1)西周共和以前各王的准确纪年;(2)商代后期武丁至帝辛(纣)较准确的年代;(3)商代前期较详细的年代框架;(4)夏代基本的年代框架。
依靠两条途径建立年代体系:(1)整理传世及出土文献资料,对其中天文、历法的纪录,通过现代天文计算,推定其年代;(2)发掘有典型意义的考古遗址和墓葬,进行整理和分期,取得样品,进行碳-14年代测定。
夏商周断代工程(续2)2000年9月,工程通过验收。
成果有《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夏商周年表》。
把我国有纪年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200年。
主要数据如下:夏:公元前2070-1600年商:公元前1600-1046年盘庚迁殷:公元前1300年左右西周:公元前1046-771年。
夏商时期文献资料比较丰富。
《尚书》“盘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等篇属于商代遗文;《左传》不少追述夏商史事;《史记》“夏本纪”、“殷本纪”具体记述夏商王朝的兴亡、重大事件和人物。
考古资料有遗址、墓葬、青铜器,特别是大量甲骨文的发现,提供研究第一手资料。
第一节夏代奴隶社会的确立一、夏朝的建立1、夏族起源华夏集团成员,姒姓。
据《史记》记载,禹是黄帝四世孙。
禹的父亲崇伯鯀,是帝颛顼的儿子。
其部落称有崇氏。
禹成为该部落首领时,迁移到夏(今山西夏邑),称作夏后氏。
夏后氏活动中心在晋南、豫西地区。
禹都阳城,在今河南登封县告城镇。
禹王像2、禹在历史上的功绩(1)治水,提高威信,顺利成为联盟首领。
《诗·商颂·长发》帝尧时代,“洪水茫茫”;《孟子·滕文公》“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氾滥于天下”。
第二章夏商时期奴隶社会的确立与发展中国历史在商代以前有一个夏代,这是不容置疑的。
商代的历史,由于安阳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已被确认为信史。
那末,商代人谈论夏代历史、任用夏人为大臣,记载得非常清楚,一定有它的事实根据,不可能随意捏造的。
夏代是中国古代国家产生、奴隶社会形成的重要时期。
它为后来商代和西周奴隶制的发展和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建立以后,考古工作者在号称“夏墟”地区进行发掘,发现不少与夏代纪年相当的遗存,出土了不少石器和铜器。
在这些科研中,一项重要的工程就是“夏商周断代工程”,主要解决夏商西周的纪年问题。
夏商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确立和发展时期。
有关我国夏商西周历史的纪年问题,过去只能推算到公元前841年(共和元年),我国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这个项目在1996年5月16日正式启动,工程涉及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科技测年等学科,分为9个课题,44个专题,聘请李学勤、仇士华、李伯谦、席宗泽为工程“首席科学家”,组成工程组,进行科研活动。
经过200多位专家五年多的努力,基本完成目标,终于在2000年9月15日通过验收。
工程具体目标:(1)西周共和以前各王的准确纪年;(2)商代后期武丁至帝辛(纣)较准确的年代;(3)商代前期较详细的年代框架;(4)夏代基本的年代框架。
依靠两条途径建立年代体系:(1)整理传世及出土文献资料,对其中天文、历法的纪录,通过现代天文计算,推定其年代;(2)发掘有典型意义的考古遗址和墓葬,进行整理和分期,取得样品,进行碳-14年代测定。
2000年9月,工程通过验收。
成果有《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夏商周年表》。
把我国有纪年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200年。
根据年表,我国夏代始年为公元前2070年(禹即王位),夏商的分界线约为公元前1600年,商周的分界线为公元前1046年。
年表还排出西周十王的具体在位年代,排出商代后期从盘庚到帝辛的12王大致在位年代。
第2章夏商时期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前2070~前1046年)2.1 复习笔记一、夏王朝的建立与灭亡1.夏王朝的建立夏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它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历史正式进入了文明时代。
(1)夏族的兴起夏族,姒姓,是活动于中原地区的古老部落。
到禹父鲧时,夏部族已是雄踞大河南岸的著名部落,称为有崇氏,其首领鲧,又称崇伯鲧。
(2)大禹治水尧舜时代洪水泛滥,鲧奉舜之命治水,采用堵的方法,九年无功而被赐死。
禹继承其父的事业,经过十三年的努力,采取疏导的方法把江水引入大海,终于解决了水患,从而赢得了众多部落首领及其部众的拥护,被拥戴为“夏后氏”,成为诸夏之族最高的君长,初步确立了王权。
(3)征伐三苗大禹统领众多邦国君长,以替天行道惩罚有苗相号召,经过激烈的战斗,打败三苗。
这是一次规模较大的武力征伐,通过这些征伐活动,加强了夏禹的王权。
(4)涂山之会禹在确立王权后,为了巩固王权,沿颍水南下,在淮水中游的涂山(今安徽蚌埠市西郊,现属怀远县)大会夏、夷诸部众多邦国君长或部落首领,史称“涂山之会”。
这成为夏王朝正式建立的重要标志。
(5)夏朝初建禹死后,子启继立。
由于传统的“禅让”观念没有完全消除,西部的同姓诸侯有扈氏起兵反对。
启亲率大军讨伐,与有扈氏大战于甘(今河南洛阳市西),并最终“剿绝”有扈氏。
夏启扫除了障碍,巩固了王权,王位的世袭制度得以确立,从此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的“家天下”局面。
(6)钧台之享为了使世袭王权为众多的诸侯所确认,夏启在都城阳翟召集天下的诸侯,举行盛大的“钧台之享”,这是继“涂山之会”之后又一次重要的朝会。
至此,夏王朝的统治基础确立了。
2.夏王朝的阶级结构和国家制度(1)阶级制度①父权家长制夏王朝是在原始父系氏族公社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原始公社制度解体的过程中,父权家长制家庭成为它的一种对抗力量。
中国的早期国家组织,官尹、国君等都是在父权家长制家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②等级制度从夏代开始,王室拥有“天下”,诸侯(邦君)有“国”,大夫有“家”,父权大家族的族长转化为世袭贵族。
第一章中国的原始社会一、原始社会社会组织及婚姻形态的演变1.猿人时期在考古学上属旧石器时代早期。
这一时期,人们依靠群体的智慧和力量勉强生存,在原始群团里盛行原始的杂乱性交,过着群婚生活。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渐有意无意的在原本无序性交的关系中形成一定的规则,开始排除不同班辈之间的杂乱关系,而只允许年岁相仿的同辈男女通婚,即班辈婚。
同一辈的男女既是兄弟姐妹,又互为夫妻,从而进入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第一个家庭形式——血缘家族时期,这也是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曾广泛的存在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古老民族的早期阶段。
2.古人阶段在考古学上属旧石器时代中期。
血缘家族有了进一步发展,逐渐排斥了同一家族内同胞兄弟姐妹之间的杂乱状态,进而又逐渐排除了由近及远的旁系亲属间的婚姻关系,由于血缘家族的繁衍分裂,形成新的血缘家族,这就为同一家族的一群兄弟与另一家族的一群姐妹之间的群婚创造了条件,这种新的更高级的群婚形式,即后代一度盛行的族外婚。
这是人类家族婚姻时尚又一次重大进步,氏族制度在这一时期逐渐萌芽。
3.新人阶段即晚期智人阶段,在考古学上属旧石器时代晚期,与新人阶段相一致的是氏族公社的形成。
随着原始社会的发展,血亲婚配逐步受到较为严格的限制,氏族就逐渐形成。
新人阶段氏族制的第一个时期,即母系氏族公社就逐渐确立了。
当时盛行族外婚制,即一个氏族的一群青年男子集体出嫁到另一个氏族中,与一群青年女子互为夫妻,在这种群婚状态下,由于男女双方关系不固定,子女只能确认生母而不能确认生父,氏族成员只能按女系的血缘来计算,一个母系氏族公社有一个共同的女性祖先,同一始祖母生的若干后代,便形成一个氏族,若干代以后便分离出新的氏族,几个氏族组成胞族或直接组成部落公社。
妇女在确定血缘关系,维系氏族生存等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她们是氏族公社原始共产制经济的主持者,也是重要的社会劳动者,由此决定了她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尊崇地位。
在母系氏族社会,没有凌驾于群众之上的暴力机构,人人平等和睦相处,一切按传统的习惯行事,重要事件由氏族民主集会决定,充分体现民主精神,人民生前平等,死后都埋葬在氏族公共墓地里,随葬品一般较少,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没有明显的差别,图腾在母系氏族极其盛行,以至于被某学学者成为图腾时代。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知识点归纳第四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一)夏朝的兴衰(夏朝是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1、建立: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家天下”局面。
家天下的局面是从启开始的。
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标志着“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巩固统治: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夏历。
2、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5、灭亡:桀统治残暴,约公元前 1600 年被商汤所亡。
(二)商朝(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1、建立:约公元前1600 年,汤建立商朝。
2、盘庚迁殷:盘庚迁都至殷,统治稳定。
3、灭亡:商王纣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双方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
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动脑筋: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1)暴政引起民愤(2)商汤和周武王伐无道、除暴君深得民心。
(3)重用贤人,联合周边小国。
(三)西周(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1、建立: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2、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②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3)分封制的意义或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4)实质: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
(西周时期社会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5)弊端:诸侯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
当诸侯国力量强大后,会威胁到周天子的统治地位,最终导致春秋战国的战乱与纷争。
3、灭亡: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时发生国人暴动。
公元前 771 年,周幽王时,西周被犬戎族所亡。
第二章夏商------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发展第一节夏朝------- 奴隶制国家的建立一区别国家和氏族组织的两个重要特征:1,按地域划分而不是按血缘划分居民2,各种公共权力的建立(即国家机器,军队,监狱,刑法)从二头里墓葬看出明显的贫富分化和阶级对立二夏朝的经济农业:《论语·宪问》禹,稷躬嫁而又天下《论语·泰伯》尽地力乎沟洫农具的品种和质料都大大超过以前夏代饮酒之风极盛手工业:陶器业,青铜业(出现)三夏朝的灭亡1,夏前期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从太康失国到少康复国·太康失国:启太康(宫廷内乱,东夷首领后羿)后羿掌权太康,仲康兄弟二人东逃少康复国:后羿寒浞(先干掉后羿)太康,仲康(追杀)相(仲康之子)少康长大后联合各种势力灭了寒浞少康后缗2,夏后期的阶级矛盾及其灭亡。
A, 从少康到杼,夏达到鼎盛,持续了六,七代。
B,从第13代王孔甲开始,夏朝走向衰落C,第16代王夏桀王成为末代国王第二节商朝------奴隶制国家的发展一商朝的建立和发展商朝始祖---------契----------汤(14代)(任用伊尹,钟虺为相,国力大大发展,向夏攻击,灭夏的属国,最终灭夏建商)商朝迁都情况:契-------汤(8代)--------盘庚(5代,20王)(盘庚迁殷终成定局)第23代王武丁时期,商朝达到极盛二商朝的国家机构1 商代的王权及行政区划A,国王是做高统治者,万事万物的主宰,自称了“余一人”,其王位继承按两大法则兄终弟及(前期),父死子继(后期)。
B,其底盘分为内服(中央直接管辖之地),外服(方国)五服制(每500里一服)王都-----甸服------候服------绥服----------要服--------荒服(九服制没有记录到,见谅)以上传说反映了地方地区制度萌芽时期的共同特点:以王朝为中心,对周边地区由近及远,按不同的亲疏挂你,以不同的组织形式进行不同程度的控制,由此形成了几千年中华民族的王朝中心理念2王畿内的官僚机构:国王尹卿士巫亚,马,射,戍小多马羌臣小籍臣羌小众人臣3军队与刑罚:据史料记载,商代有大规模军队,出征少则三,五千人,多则上万人商代的兵种为步兵,但到商场后期,战车已成为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