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君子汤PPT
- 格式:ppt
- 大小:343.50 KB
- 文档页数:15
四君子汤,就是治疗人体内外因素而导致脾胃虚弱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一类疾病的方剂.它是由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四种药味所组成的,其功能最初是专在治疗脾胃虚弱,益气补脾.经实践证明,此方也可以治疗由于脾胃虚弱的原因所产生的一类病症,若脾胃不虚弱者,则自然在不可用之例.故而此方可以治疗因脾胃不和而导致的高血压,也可以治疗因脾胃虚弱而导致的肝胆疾病,还可以治疗由于脾胃虚弱而导致的淋巴结核病,还可以治疗因脾胃虚弱而导致的一些外伤病,如疮类,等等.这是由于此方是专为补后天之本的,先天可以养后天,自然后天也可以养先天.根据自己的体会,此方很可能是对人体的免疫力功能有所增强,从而导致了战胜疾病的作用.但在用此方时,必须进行加减变化,一定要根据病家的实际情况,以人为本,实事求是地使用,千万不要绝对化.在平时的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许多疾病,当好多疾病出现的时候,首先要知病人的饮食物如何,当饮食好的时候,可以使用其它药物来进行治疗;若果饮食不好则可以在四君子汤中加入相应的对症药物即可。
如,睡眠不好,可以在四君子汤中加入炒枣仁等味;如大便不利,则可以在四君子汤中加入紫菀、郁李仁等味;如果血不足者,可以在四君子汤中加入当归、白芍、鸡血藤等味以补阴血;如果是感冒后,不进饮食,可以在其中加入山楂、神曲之类药物;如果是感冒后咳嗽不停,则可以在四君子汤中加入白前、前胡等味,以通过消食健胃来进行治疗咳嗽;如果是感冒并伴有只睡不醒的症状者,可以在四君子汤中加入麻黄、黑附子、细辛三味,以帮助驱除内外之致病因素等等。
称其为君子,兹因此四味多服久用不伤身而益气也,此一者。
其二,此四味者,可以直接或简接地治疗心肺脾胃肾肝之疾病,五脏皆得补养,四肢百骸受益,全身整体充满活力,如此岂有得病之理哉?其三,本方四味,皆属神农经中长服久服之上等品味也。
其四,此四味者,其亲和力相当地强,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疾病,尤其是在临床上,可以在补后天的前提下随症加入一二味药物,便成为治疗其它疾病的方剂,故而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重要方剂。
四君子汤四君子汤,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基本中草药为主的古方剂,主治脾胃气虚。
该方为治疗脾胃气虚证的基础方,後世众多补脾益气方剂多从此方衍化而来。
临床应用以面白食少,气短乏力,舌淡苔白,脉虚弱为辨证要点。
四君子汤是从《伤寒论》中的“理中丸”脱胎,把原方中秉性燥烈的干姜去掉,换成了性质平和的茯苓,由驱除大寒变成温补中气。
方中只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不热不燥,适度施力,从了“君子致中和”的古意。
四君子汤是著名古方剂,也因此有专门介绍的同名图书出版。
医书记载《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记载的四君子汤方剂和注解:【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异名】白术汤(《圣济总录》卷八十)。
【分类】补益剂-补气【组成】人参(9克)白术(9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
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该方常用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脾气虚者。
)【用法】上为细末。
每服(15克),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候;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现代用法:水煎服)。
【禁忌】斟酌。
【化裁】若呕吐者,加半夏以降逆止呕;胸膈痞满者,加枳壳、陈皮以行气宽胸;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以宁心安神;兼畏寒肢冷、脘腹疼痛者,加干姜、附子以温中祛寒。
【附方】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保元汤【附注】该方为治疗脾胃气虚证的基础方,后世众多补脾益气方剂多从此方衍化而来。
临床应用以面白食少,气短乏力,舌淡苔白,脉虚弱为辨证要点。
该方与理中丸比较,两方均用人参、白术、炙甘草以补益中气,仅一药之别,而功能相异。
四君子汤配茯苓,功用以益气健脾为主,主治脾胃气虚证;理中丸用干姜,功用以温中祛寒为主,适用于中焦虚寒证。
各家论述1、《医方集解.补养之剂》:“此手足太阴、足阳明药也。
人参甘温,大补元气为君。
白术苦温,燥脾补气为臣。
茯苓甘淡,渗湿泻热为佐。
甘草甘平,和中益土为使也。
气足脾运,饮食倍进,则余脏受荫,而色泽身强矣。
“四君子汤”、“四物汤”、“八珍汤”、“ 十全大补汤”一、“四君子汤”四君子汤,由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四味中药组成。
方解:本方中党参甘温,益气补中为君;白术健脾燥湿,合党参以益气健脾为臣;茯苓渗湿健脾为佐;炙甘草甘缓和中为使。
四味皆为平和之品,温而不燥,补而不峻,故名四君子汤。
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此方最常用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脾气虚者。
用量:党参9克、白术9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
服法:可研为细末,每服15克,水一盏,通口服;可水煎服。
二、“四物汤”四物汤,由当归、川芎、白芍、熟地,四味中药组成。
方解:本方是治疗营血亏虚,血行不畅的常用方剂。
方中当归补血养肝,和血调经为君;熟地黄滋阴补血为臣;白芍药养血柔肝和营为佐;川芎活血行气,畅通气血为使。
四味合用,补而不滞,滋而不腻,养血活血,可使营血调和。
功用:补血和血,调经化瘀。
主治:冲任虚损,月经不调,脐腹亏痛,崩中漏下,血瘕块硬,时发疼痛;妊娠将理失宜,胎动不安,腹痛血下;及产后恶露不下,结生瘕聚,少腹坚痛,时作寒热;跌打损伤,腹内积有瘀血。
用量:当归10克、川芎8克、白芍12克、熟地12克。
服法:作汤剂水煎服。
一剂煎三次,早、午、晚空腹时服。
三、“八珍汤”八珍汤,由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当归、川芎、白芍、熟地,八味中药组成,即四君子汤和四物汤组合。
方解:本方用治于失血过多,以致气血皆虚诸证。
肢体倦怠乏力,面色苍白无华,短气懒言,心悸怔忡。
脉细虚,舌淡苔白,皆为气血两亏,心脾不足所致。
肝藏血,开窍于目肝血亏,故头晕目眩。
方用参、术、苓、草补脾益气;归、芍、地滋养心肝,加川芎入血分而理气,则归、地补而不滞;加姜、枣助参、术入气分以调和脾胃。
全剂配合,共收气血双补之功。
功用:补益气血。
主治:气血两虚。
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眼花,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食欲减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虚。
四君子汤;六君子汤道医课堂中国道医研究院创办,道医课堂秉承太上仙道贵生,济世度人之教义,以传承道医精髓、弘扬道医文化及道家养生文化为己任,古之道医者,援医入道,以医传教,借医弘道,又援道入医,以道治心,以术治身,行道施医。
公众号四君子汤,出自宋朝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四君子汤是补气的,而且补气的作用比较全面,后世很多补脾益气的方剂多从此方衍化而来。
大家可别小看里面的四味药,它们可是辅助人体正气的好东西,很多病可能无从下手,但是只要有气虚的存在,都可以通过补气找到突破口。
中医历来重视人的“正气”,也叫“中气”,正气足了,什么外邪都不怕。
过去有医家如此比喻四君子汤,说若是服此汤后正气充足,等邪气进来一看,满屋子(身体)里都是“君子”,自己根本就没有立脚的地方,也就识趣地溜走了。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就是这个道理。
此方通过补气健脾,可对脏腑怯弱,面色萎白,四肢无力,心腹胀满,不思饮食,肠鸣泄泻,舌质淡,苔薄白,脉虚无力等症有较好的疗效,其临床应用以面白食少,气短乏力,舌淡苔白,脉虚弱为辨证要点。
有君子之德的补气名方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压力都很大,经常在外奔波劳碌,饮食无量,很容易脾胃虚弱,导致精力不足、体力不佳。
这时候,四君子汤能够帮助你强健脾胃,抵抗疲劳,充沛精力。
四君子汤算是最负盛名的古方剂之一,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主要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基本中草药构成。
清代医家吴昆在《医方考》中对该方的主治和方解作了精辟的论述:“面色萎白,言语轻微,四肢无力,脉来虚弱者,此方主之。
夫面色萎白,则望之而知其气虚矣;言语轻微,则闻之而知其气虚矣;四肢无力,则问之而知其气虚矣;脉来虚弱,则切之而知其气虚矣。
如是则宜补气。
是方也,人参甘温质润,能补五脏之元气;白术甘温健脾,能补五脏之母气;茯苓甘温而洁,能致五脏之清气;甘草甘温而平,能调五脏愆和之气。
”很多人都不明白方剂名字中的“君子”有何渊源。
我们知道,古时泛称才德出众之人为君子,张璐的《伤寒绪论》云:“气虚者,补之以甘,参、术、苓、草,甘温益胃,有健运之功,具冲和之德,故为君子。
四君子汤四君子汤,中医方剂学。
为补益剂,具有补气,益气健脾之功效。
主治脾胃气虚证,面色萎黄,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数。
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属脾胃气虚者。
歌诀: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益气虚饵,除却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气滞使。
四君子汤中和义,人参术苓甘草比,益气健脾基础剂,脾胃气虚治相宜。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用量:人参、白术、茯苓各9g,甘草6g。
用法:上为细末。
每服两钱,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候;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
面色萎黄,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方义:本证多由脾胃气虚,运化乏力所致,治疗以益气健脾为主。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受纳与健运乏力,则饮食减少;湿浊内生,脾胃运化不利,故大便溏薄;脾主肌肉,脾胃气虚,四肢肌肉无所禀受,故四肢乏力;气血生化不足,不能荣于面,故见面色萎白;脾为肺之母,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见气短、语声低微;舌淡苔白,脉虚弱均为气虚之象。
正如《医方考》所说:“夫面色萎白,则望之而知其气虚矣;言语轻微,则闻之而知其气虚矣;四肢无力,则问之而知其气虚矣;脉来虚弱,则切之而知其气虚矣。
”方中人参为君,甘温益气,健脾养胃。
臣以苦温之白术,健脾燥湿,加强益气助运之力;佐以甘淡茯苓,健脾渗湿,苓术相配,则健脾祛湿之功益著。
使以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四药配伍,共奏益气健脾之功。
配伍特点:温而不燥,补而不峻。
运用:本方用于脾胃气虚证,临床应用以面色萎黄,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数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若呕吐,加半夏以降逆止呕;胸膈痞满者,加枳壳、陈皮以行气宽胸;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以宁心安神;若畏寒肢冷,脘腹疼痛者,加干姜、附子以温中祛寒。
烦渴,加黄芪;胃冷,呕吐涎味,加丁香;呕逆,加藿香;脾胃不和,倍加白术、姜、枣;脾困,加人参、木香、缩砂仁;脾弱腹胀,不思饮食,加扁豆、粟米;伤食,加炒神曲;胸满喘急,加白豆蔻。
四君子汤: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安长于清热解毒,适用于热胜之证,至宝长于开窍醒神,化浊辟秽,适用痰浊偏胜,神昏较重之证,紫清热解毒之力不如安,开窍之功逊于至宝,但长于熄风止痉,对热闭心包和热胜动风,神昏而有痉厥。
祛湿剂配理气药: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腻,最易阻碍气机,而气机阻滞,又使得湿邪不得运化,故常配伍理气药,以求气化则湿化。
平胃散,方中臣药以厚朴,本品芳化苦燥,长于行气除满,且可化湿,与苍术配伍,行气以除湿,燥湿以运脾,使滞气得行,湿浊得去。
二陈汤:组成:半夏,橘红,白茯苓,甘草。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证。
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头眩心悸,,苔白滑腻,脉滑补中益气汤:组成:黄芪,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白术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1脾虚气陷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2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方中重用黄芪,味甘微温,入脾,肺经,补中益气,生养固表,为君药。
配伍人参,灸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为臣,与黄芪合用,以增强补益中气之功用。
以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限之中气。
诸药合用,气虚得补,气陷得升则诸病自愈合,气虚发热者,借甘温益气而除之。
补阳还五汤组成: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弓,红花,桃仁。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气虚血热证。
本方中风之后,正气亏虚,半身不遂,口眼涡斜,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
治当以补气为主,活血通络为辅。
本方重用生黄芪,补益元气,意在气旺则血行,瘀去络通,为君药。
辛而微温,解表散邪大黄栀子银华,连翘肝经湿热下注证玉屏风散麦门冬,五味子熟地黄虚热肺痿五苓散四君子汤: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安长于清热解毒,适用于热胜之证,至宝长于开窍醒神,化浊辟秽,适用痰浊偏胜,神昏较重之证,紫清热解毒之力不如安,开窍之功逊于至宝,但长于熄风止痉,对热闭心包和热胜动风,神昏而有痉厥。
四君子汤,就是治疗人体内外因素而导致脾胃虚弱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一类疾病的方剂.它是由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四种药味所组成的,其功能最初是专在治疗脾胃虚弱,益气补脾.经实践证明,此方也可以治疗由于脾胃虚弱的原因所产生的一类病症,若脾胃不虚弱者,则自然在不可用之例.故而此方可以治疗因脾胃不和而导致的高血压,也可以治疗因脾胃虚弱而导致的肝胆疾病,还可以治疗由于脾胃虚弱而导致的淋巴结核病,还可以治疗因脾胃虚弱而导致的一些外伤病,如疮类,等等.这是由于此方是专为补后天之本的,先天可以养后天,自然后天也可以养先天.根据自己的体会,此方很可能是对人体的免疫力功能有所增强,从而导致了战胜疾病的作用.但在用此方时,必须进行加减变化,一定要根据病家的实际情况,以人为本,实事求是地使用,千万不要绝对化.在平时的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许多疾病,当好多疾病出现的时候,首先要知病人的饮食物如何,当饮食好的时候,可以使用其它药物来进行治疗;若果饮食不好则可以在四君子汤中加入相应的对症药物即可。
如,睡眠不好,可以在四君子汤中加入炒枣仁等味;如大便不利,则可以在四君子汤中加入紫菀、郁李仁等味;如果血不足者,可以在四君子汤中加入当归、白芍、鸡血藤等味以补阴血;如果是感冒后,不进饮食,可以在其中加入山楂、神曲之类药物;如果是感冒后咳嗽不停,则可以在四君子汤中加入白前、前胡等味,以通过消食健胃来进行治疗咳嗽;如果是感冒并伴有只睡不醒的症状者,可以在四君子汤中加入麻黄、黑附子、细辛三味,以帮助驱除内外之致病因素等等。
称其为君子,兹因此四味多服久用不伤身而益气也,此一者。
其二,此四味者,可以直接或简接地治疗心肺脾胃肾肝之疾病,五脏皆得补养,四肢百骸受益,全身整体充满活力,如此岂有得病之理哉?其三,本方四味,皆属神农经中长服久服之上等品味也。
其四,此四味者,其亲和力相当地强,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疾病,尤其是在临床上,可以在补后天的前提下随症加入一二味药物,便成为治疗其它疾病的方剂,故而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重要方剂。
四君子汤组成:人参(去芦)、甘草(炙)、茯苓(去皮)、白术各等分。
上为细末。
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
草甘平,和中益土为使也。
气足脾运,饮食倍进,则余脏受荫,而色泽身强矣。
再加陈皮以理气散逆,半夏以燥湿除痰,名曰六君,以其皆中和之品,故曰君子也。
”2.《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3:“荣卫气虚,脏腑怯弱。
心腹胀满,全不思食,肠鸣泄泻,呕哕吐逆,大宜服之。
”3.方中人参甘温,益气补中为君;白术健脾燥湿,合人参以益气健脾为臣;茯苓渗湿健脾为佐;炙甘草甘缓和中为使。
四味皆为平和之品,温而不燥,补而不峻,故名四君子汤。
4.该方证由脾胃气虚,运化乏力所致。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受纳与健运乏力,则饮食减少;湿浊内生,故大便溏薄;脾主肌肉,脾胃气虚,四肢肌肉无所禀受,故四肢乏力;气血生化不足,血不足不荣于面,而见面色萎白;脾为肺之母,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见气短、语声低微;舌淡苔白,脉虚弱皆为气虚之象。
正如《医方考》所说:“夫面色萎白,则望之而知其气虚矣;言语轻微,则闻之而知其气虚矣;四肢无力,则问之而知其气虚矣;脉来虚弱,则切之而知其气虚矣。
”治宜补益脾胃之气,以复其运化受纳之功。
方中人参为君,甘温益气,健脾养胃。
臣以苦温之白术,健脾燥湿,加强益气助运之力;佐以甘淡茯苓,健脾渗湿,苓术相配,则健脾祛湿之功益著。
使以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四药配伍,共奏益气健脾之功。
方歌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气阳虚饵除却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胃寒使⒌节气养生大师迷罗认为,四君子汤适宜在小满、芒种前后服用,效果更佳。
实验研究【出处】《医部全录》卷四九四【处方】人参半两,白茯苓半两,肉豆蔻半两,黄芪半两,甘草(炙)2钱。
【功能主治】疮疹不渴,脏寒下利。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
每服1钱,水半盏、加生姜5片,大枣1个,煎3分,乳母倍服。
大便不固,痘渐黑陷,小儿乳母同服。
补益第一方——四君子汤补益第一方——四君子汤导读:四君子汤来源于《伤寒论》,四味药物性温,适合脾胃气虚的人。
男人喝了补气,女人喝了补血,老年人喝了可以提高免疫力!用途广泛:肝炎,消化性溃疡,慢性咽炎,经前期综合征,小儿低热、小儿腹泻等疾病!(杜仲)四君子汤,用于脾胃气虚证。
本方亦是补气的基本方。
临床应用时以面色萎白,食少神倦,四肢乏力,舌淡苔白,脉虚弱为使用依据。
四君子汤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基本中草药为主的古方剂,主治脾胃气虚。
该方为治疗脾胃气虚证的基础方,後世众多补脾益气方剂多从此方衍化而来。
临床应用以面白食少,气短乏力,舌淡苔白,脉虚弱为辨证要点。
四君子汤是从《伤寒论》中的“理中丸”脱胎,把原方中秉性燥烈的干姜去掉,换成了性质平和的茯苓,由驱除大寒变成温补中气。
方中只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不热不燥,适度施力。
四君子汤配方党参(9g)、白术(9g)、茯苓(9g)、甘草(6g)配方解读:党参:味甘性平,补中益气,养血生津。
茯苓:味甘性平,健脾安神,利水渗湿。
白术:味甘苦性温,益气健脾,燥湿化痰,利尿止汗。
甘草:味甘性平,健脾和中,润肺解毒,调和诸药。
四君子汤组成简单,由人参、白术、茯苓各9g,甘草6g等四味药物组成。
有很好的补气健脾的功效,是补气的基础方子。
用于治疗脾胃气虚所导致的气短乏力,语声低微,面色萎白,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缓(弱)等症状。
不论是先天脾胃虚弱,还是饮食劳倦失常等各种原因损伤脾胃之气,出现脾胃功能虚弱,受纳与运化功能失常。
脾胃本就是化生气血的来源,脾胃虚弱,则气血化生不足,气虚则气短乏力、语声低微,血虚则面色萎白。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胃虚弱,则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液,水湿内停而湿从中生,则出现大便溏薄。
舌质淡、苔白、脉像虚弱等都是脾胃气虚的表现。
四君子汤,将大补的人参作为君药,味甘性温而能益气,可以健补脾胃。
用白术作为臣药,协助人参健补脾胃之气,还可以利用白术的苦温特性,健脾燥湿,健运脾气。
补气要方:四君子汤编者按:本节是赵洪钧老师新作《方药指迷》第一章(补益要旨)第六节(补气要方)的内容。
第六节补气要方本节将介绍四君子汤和补中益气汤。
由于单味药和复方的补气作用并无本质区别,故不再讨论补气理论要点。
一、四君子汤(白术汤)此方又名白术汤,是典型的补气方剂。
其中四味药均有补气作用。
当然,以人参、白术为主。
今方剂教材谓,此方的功效是:益气补中,健脾养胃。
简言之,教材限定此方只对脾胃有补益作用。
洪钧以为,此说待商。
本章第二节讲人参时说过:“人参补五脏六腑,不是只补脾肺,也不是补脾肺心三脏,更不是专门补脾。
后人注重人参补脾肺,不过是脾肺(即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虚证更常见,因而这方面的经验积累较多而已。
”故凡用人参的方剂都是五脏皆补。
教材连人参补肺的作用也不承认,故认识不全面。
只是,方中的白术重在补脾,故此方对消化系统的补益作用最强。
原名白术汤,可能是最初以白术为君。
此方首见《圣济总录·水肿门·水气遍身肿满》说“治水气,渴,腹胁胀满,白术汤方。
”可见,此方最初是治水气遍身肿满的。
到《和剂局方》才说到它“温和脾胃”的作用。
详情请看脚注。
以下试举本方验案。
案1:发热谵语(龚廷贤医案)一仆人,五月间病热口渴,唇干谵语。
诊其脉细而迟。
用四君子加黄芪、当归、芍药、熟附子。
进一付热愈甚,狂言狂走。
或曰附子差矣。
诊其脉如旧,仍增附子进一大服,遂汗出而热退,脉还四至矣。
(《万病回春·发热》卷三)洪钧按:此系现存用四君子加味治热病的最早记载。
加味后颇接近十全大补汤。
又加了附子,无疑是大补且热之剂。
今人见此证必不敢用此方。
四君子原方也会不敢用。
即便是伤寒家也很可能用清热之剂。
温病家会以为病在气分,必然清热。
我则以为完全可用此方,盖我主张热病初起即可大补。
那么,此病的要害在哪里呢?关键是“脉细而迟”主虚寒。
这样的脉象显然不宜用寒凉药清热,更不宜用白虎汤清热或大承气汤攻下。
按伤寒法也没有用白虎或承气的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