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6章 第四节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 格式:pptx
- 大小:383.21 KB
- 文档页数:15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完整版>精研学习䋞>无偿试用20%资料
全国547所院校视频及题库全收集
考研全套>视频资料>课后答案>往年真题>职称考试
第1章绪论
1.1复习笔记
1.2课后习题详解
第2章新生儿心理的发生
2.1复习笔记
2.2课后习题详解
第3章婴儿心理的发展
3.1复习笔记
3.2课后习题详解
第4章先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
4.1复习笔记
4.2课后习题详解
第5章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
5.1复习笔记
5.2课后习题详解
第6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6.1复习笔记
6.2课后习题详解
第7章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7.1复习笔记
7.2课后习题详解
第8章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8.1复习笔记
8.2课后习题详解
第9章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9.1复习笔记
9.2课后习题详解
第10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10.1复习笔记
10.2课后习题详解
第11章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11.1复习笔记
11.2课后习题详解
第12章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12.1复习笔记
12.2课后习题详解
第13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13.1复习笔记
13.2课后习题详解
第14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14.1复习笔记
14.1课后习题详解
第15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15.1复习笔记
15.2课后习题详解。
学前儿童心理特点
一、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特点
学前儿童是指在学龄前的儿童,他们的认知能力处于发展的重要阶段,具有一
些独特的心理特点。
首先,学前儿童的思维是自我中心的,他们往往只能从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难以理解他人的立场。
此外,学前儿童的思维方式还具有不可逆性,即难以逆向思考,往往只能按照前后顺序来理解问题,难以理解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特点
在情绪方面,学前儿童往往表现出情绪波动大、易受外界环境影响的特点。
他
们的情绪表现多为直接、表现明显,难以自我控制。
此外,学前儿童在情绪表达上也存在一定的模仿性,容易受同伴或大人情绪的影响而产生相似情绪表现。
三、学前儿童行为发展特点
学前儿童的行为发展也具有一些特点,例如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行为偏好简单
直接、难以延迟满足等。
他们的行为常常受到直接的需求驱动,缺乏考虑长远后果的能力,容易陷入短视行为。
四、学前儿童社交发展特点
在社交方面,学前儿童表现出对同龄伙伴的关注和依赖性强,但在团体中往往
表现为自我中心,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同时,学前儿童在社交互动中也具有模仿性,容易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而改变自身行为。
综上所述,学前儿童具有认知、情绪、行为和社交等多方面的心理特点,了解
并正确引导这些特点对于促进学前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简述幼儿的思维发展特点幼儿思维发展特点是指幼儿在认知和思维方面的特殊特点。
在幼儿阶段,孩子的大脑发育迅猛,思维方式从感性向理性转变,认知能力逐渐提高。
以下将从主要的几个方面来简述幼儿的思维发展特点。
一、感性思维特点:幼儿在3-6岁这个阶段主要以感性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主要通过感觉、直观来获取信息。
他们对于周围的世界、环境和人都是通过自己的感觉去认识和了解的,这也是幼儿期重点发展感官系统的原因之一。
幼儿通过看、听、摸、闻、尝等感觉,认识到自己身体所接触到的事物、物品、颜色、声音、味道等。
二、以自我为中心:幼儿的思维活动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他们习惯于以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来看待事物,往往很难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理解和考虑问题。
比如,他们会认为只有他们知道的事情才是对的,他们的观点和意见是唯一正确的,而忽视了其他人的看法和需求。
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幼儿在社交和合作中的行为。
三、片面性和不合逻辑性:幼儿的思维存在片面性和不合逻辑性的特点。
幼儿在对待事物和问题时,往往只看到其中的一面或表面现象,并且缺乏综合分析的能力。
比如,他们可能会认为用相同大小的杯子,不同形状的杯子里的水量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们只看到了杯子的形状而忽略了容量。
此外,幼儿的思维容易出现严重的逻辑错误,比如以偏概全、以片面认识事物等。
四、形象思维比较突出:幼儿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
形象思维是一种依赖感觉和具象形象的思维方式,通过感性形象的表达来进行思维活动。
幼儿在思维过程中常常借助图像、模型、图案等形象来形成思维内容,并通过观察和模仿等方式来理解和表达。
这种形象思维方式使得幼儿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直观的概念和观念。
五、固定思维和刻板思考:幼儿的思维往往比较固定和刻板。
他们喜欢按照自己的规则和习惯去思考和行动,对于新的情况和问题缺乏灵活性和变通性。
比如,他们可能会坚持认为两个同样的苹果,一个切成两半,一个保持完整,两个苹果的数量是不一样的。
简述幼儿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幼儿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是指幼儿在认知能力、语言表达、问题解决和创造思维等方面的发展特点。
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对幼儿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进行详细描述,并符合标题中心扩展。
幼儿的认知能力逐渐发展。
在0-2岁的幼儿阶段,他们主要通过感知觉来认知世界,了解周围的事物。
他们开始注意到物体的存在和形状,并能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官来获取信息。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认知能力逐渐提高,他们开始能够区分颜色、形状和大小,并能够将物体进行分类。
在3-6岁的幼儿阶段,他们开始发展出概念和符号的能力,可以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
到了7-12岁的儿童阶段,他们的认知能力进一步提升,可以进行抽象推理和综合分析。
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逐渐发展。
在语言方面,幼儿从最初的单词表达逐渐过渡到短句和完整的句子表达。
在0-2岁的阶段,幼儿开始能够模仿大人的语音和语调,并能够用单词表达自己的需求。
到了3-4岁的幼儿阶段,他们的词汇量逐渐增加,能够用简单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意思。
到了5-6岁的幼儿阶段,他们开始运用更加复杂的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能够进行简单的对话和叙述。
到了7-12岁的儿童阶段,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提升,可以进行较为复杂的表达和交流。
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逐渐发展。
在问题解决方面,幼儿从最初的依赖成人指导逐渐过渡到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0-2岁的阶段,幼儿开始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解决简单的问题,比如找到隐藏的物体。
到了3-4岁的幼儿阶段,他们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
到了5-6岁的幼儿阶段,他们开始具备一定的创造性思维,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新的问题。
到了7-12岁的儿童阶段,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进一步提升,可以进行复杂的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
幼儿具有一定的创造思维能力。
在创造思维方面,幼儿从最初的模仿和复制逐渐过渡到独立思考和创造。
在0-2岁的阶段,幼儿通过模仿大人和其他儿童的行为来学习和探索。
幼儿的思维发展幼儿的思维发展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阶段,幼儿通过与外界的互动和经验积累,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本文将从幼儿思维的特点、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方法以及家庭和学校在幼儿思维发展中的作用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幼儿思维的特点1.1 意象思维幼儿在思维过程中主要依靠感官和意象进行思考。
他们通过观察和感受周围的事物,形成具象的思维表达方式。
例如,当幼儿想象一只小猫时,他们会运用对小猫的形态、颜色和声音等感官印象进行思考和描述。
1.2 动态思维幼儿的思维具有较强的运动性和活跃性。
他们常常通过模拟、拟人化和角色扮演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维。
比如,当幼儿看到飞机在空中飞行,他们可能会模拟自己是一名机师,用手比划着控制飞机的方向和速度。
1.3 集中思维幼儿的思维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他们常常只能集中在特定的对象或活动上。
例如,当幼儿在游戏中投入了自己的注意力后,很难让他们立刻转移注意力去做其他事情。
二、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方法2.1 提供多元化的经验为了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家庭和学校应给予幼儿丰富多样的经验。
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图书馆,进行户外探索活动,与不同背景的人交流等方式来丰富幼儿的经验,拓展他们的思维领域。
2.2 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幼儿的好奇心是他们积极主动思考的动力源泉。
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和鼓励等方式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让他们勇敢探索未知的领域,培养对世界的探究精神。
2.3 鼓励幼儿独立思考幼儿在思考过程中往往需要借助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然而,家长和教师不应该过度干预幼儿的思维,而是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样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思维。
三、家庭和学校在幼儿思维发展中的作用3.1 家庭的作用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课堂,对于幼儿思维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父母可以通过给予幼儿正面的认可和鼓励,提供适合他们年龄的资源和玩具,与他们进行亲密的互动等方式来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