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发展历程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3
西周青铜器的铸造与发展西周时期是中国青铜器发展的重要阶段,青铜器在这一时期达到了辉煌的巅峰。
西周青铜器的铸造与发展,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而且在艺术表现上也展现出了独特的风采。
本文将从西周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器型特点以及发展历程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揭示西周青铜器在中国青铜器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铸造工艺西周青铜器的铸造工艺主要包括铸模、熔炼、浇铸和后续加工等环节。
在西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工匠们掌握了精湛的铸造技艺。
首先是铸模的制作,工匠们使用泥土或蜡烛等材料,在模具上雕刻出精美的纹饰和图案。
然后是熔炼,将铜、锡等金属原料放入熔炉中进行熔化,形成合金液态。
接着是浇铸,将熔化的合金倒入预先制作好的铸模中,待冷却凝固后取出,即可得到成型的青铜器。
最后是后续加工,包括打磨、打磨、打磨等工序,使青铜器表面光滑细腻,纹饰清晰。
二、器型特点西周青铜器的器型多样,包括鼎、壶、爵、觚、簋等多种类型。
其中,鼎是西周青铜器中的代表性器型之一,具有重要的礼仪意义。
鼎是古代贵族社会中的重要礼器,用于祭祀和宴会等场合。
西周时期的鼎多为三足两耳,造型庄重大气,纹饰精美。
除了鼎之外,壶、爵等器型也是西周青铜器中常见的形制,它们在形态上各具特色,在纹饰上也各具千秋。
三、发展历程西周青铜器的发展经历了早、中、晚三个阶段。
早期的西周青铜器延续了商代青铜器的传统,器型简单朴实,纹饰以几何纹为主。
中期的西周青铜器在器型和纹饰上开始呈现出多样化和繁复化的趋势,工艺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晚期的西周青铜器则达到了巅峰,器型更加丰富多样,纹饰更加精美繁复,工艺水平达到了顶峰。
西周青铜器在这一时期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加,而且在质量上也有所提升,成为中国青铜器史上的重要时期。
总之,西周青铜器的铸造与发展是中国青铜器史上的重要篇章,它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而且在艺术表现上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
西周青铜器的铸造工艺精湛,器型特点鲜明,发展历程丰富多彩,为中国青铜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铁锅发展历程
铁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在人类发明和使用陶器之前,原始社会的人们就开始将石器和木器改造成用于烹饪的工具。
当时的石锅和木锅虽然功能简单,但在满足基本需求方面是有效的。
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用铜、铁等金属制作烹饪用具。
铁锅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最早出现在古代印度的铁器文明中。
这些早期的铁锅通常是用铸造方式制作而成。
与传统的石锅和木锅相比,铁锅有着更好的导热性能和耐用性。
这使得铁锅成为烹饪中常见的选择,并在古代各个文明中被广泛使用。
在欧洲,铁锅的使用在中世纪时期变得尤为普遍,成为家庭和商业厨房中必备的工具之一。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铁锅的制造工艺得到了改进。
在18世
纪末期,铸铁炉的引入使得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进一步降低了铁锅的制造成本。
这使得铁锅逐渐普及到更多人的生活中。
20世纪初,随着铝锅等新型材料的出现,铁锅的地位开始受
到挑战。
这些新材料具有更轻便、导热性能更好等特点,成为了时尚的选择。
然而,铁锅的传统和独特的烹饪特点也使得它一直有着自己的市场。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和对传统烹饪方式的回归,铁锅再次受到了关注。
它的持久耐用性、均匀的加热和独特的烹饪效果成为人们选择铁锅的重要原因之一。
尽管现代铁锅的制造工艺和设计在不断发展,但铁锅作为一种传统烹饪工具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
无论是在家庭厨房中还是在专业厨房里,铁锅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带给人们美味的食物和独特的烹饪体验。
青铜器的发展过程特点及作用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重要遗产。
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从实用工具到礼器、礼仪工具的转变,充分展示了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和人类智慧的结晶。
以下是青铜器的发展过程特点及作用的详细介绍。
1.原始青铜器阶段(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600年):原始青铜器是指在青铜炉条件下,用来铸造实用工具的铜器。
原始青铜器的特点是造型简单,器物形象比较生动,寄托了人们对天地有限资源的感激和崇拜之情。
原始青铜器的主要作用是作为农耕工具和战争器械,如犁、耒、铲、戟、剑等,用来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战争需求。
2.商代青铜器阶段(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商代青铜器是中国青铜文化的鼎盛时期,也是青铜器制作工艺达到了高峰的阶段。
商代青铜器的特点是造型庄重、精美,纹饰丰富,形制多样,象征着社会地位和尊贵。
商代青铜器的主要作用是作为礼器和礼仪工具,如鼎、觚、父、容等,用来进行祭祀、追思祖先以及宴会、盛酒等场合的使用。
商代青铜器的传世数量较多,对于研究古代文化和社会制度有着重要的价值。
3.西周青铜器阶段(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西周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后期发展阶段,也是青铜器的制作工艺走向成熟的时期。
西周青铜器的特点是形制简洁大方,纹饰简化,寓意厚重,体现了西周时代的强盛和威严。
西周青铜器的主要作用是作为礼器和象征权力的象征,如爵、觚、罍、豆等,用来进行王室祭祀、宴会和赏赐等。
西周青铜器的制作技术相对较高,从制作工艺和创作方式上体现了古代匠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青铜器的作用不仅仅是实用的,更重要的是其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青铜器一方面是展示社会阶级和地位的象征,不同的青铜器形制和纹饰代表了不同的社会地位和权力;另一方面,青铜器也是传承家族、祭祀祖先的重要器物,用于祭祀和追思祖先的场合,体现了对祖先崇敬和感恩之情。
同时,青铜器还承载了古代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审美意识,不仅在造型上精致独特,纹饰丰富多样,还在雕刻和铸造工艺上展现了古代人们的智慧和技艺。
青铜器铸造工艺的演变摘要:青铜器的出现是人类艺术史上瑰丽而丰富的一个部分。
在青铜发展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样式的变化备受现代学者和研究人员的关注,但是除了外在的样式纹饰的变化,更另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是它内在成分的变化,这些冶炼成分的变化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人类的生活状态,和对工具使用的情况,也是自然地质历史演变的重要证据。
这些变化的研究让我们对早起人类文明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也为我们更加了解古代艺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關键词:青铜器;铜;锡一,青铜液的金属成分在中国古代,天然铜最早被使用。
在商代早期,铜和锡合金青铜可以用火制成。
青铜冶炼过程较为复杂,即选矿先加到熔剂中,然后放进熔炉,烧炭进行冶炼,等待熟化,取精炼的铜液,弃渣,即得到初始铜。
初始铜仍是粗铜,需要精制才能得到纯红铜。
红铜和锡,铅熔化成合金,即青铜。
红铜也是我们生活中所知道的纯铜,早期人类一般从自然界中直接得到自然凝结的铜矿石,或者从铜矿石中提炼孔雀石靑金石等颜色鲜艳的矿石经过焙烧得到金属铜用这种的铜矿石制作的金属器具较软做成的刀具易钝,使用寿命不长,所以人类在大自然中发现了锡金属锡的成分相较于铜更为稳定所以家了锡的红铜更加坚固但是铜和锡的比例是青铜器质量保证的一大前提,太多会使器具过硬过脆,太少器具易软易腐蚀,所以铜锡的比例一直是制作青铜器的关键而加入铅的铜锡合金流动性更强鼎盛时期许多纹饰较为复杂的铜器都有铅的加入。
中国古代青铜器从出现到衰退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
近代中国最早的铜器铜刀。
它大约有4800年历史。
它已经测试成分为铸造锡青铜。
这个时期的铸造技术已达到一定水平。
结合中国特色的陶瓷铸造工艺使铸造工艺达到高潮。
青铜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史最重要的一大步。
它经历了无数的演变,真正克服了初期时代易腐,易变形等软弱点,渐渐的成为古代金属器具重要一部分。
二,铸造方法的演变青铜时代的人类发展史最为瑰丽的一页篇章,在中国大陆我们把这一时代分为三个阶段,青铜器的主要成分是红铜和锡,铅等不同金属混合而成的随着青铜时代的发展历史青铜器得冶炼技术与青铜液的金属成分也在不断的变化,首先我们要介绍其制作过程范铸法和失蜡法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采用了组合铸造法,即后世称为陶艺的铸造工艺。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机械铸造行业的发展。
机械铸造行业作为我国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承担着为国民经济提供基础装备的重任。
在此,我想就我国机械铸造行业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谈几点看法。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我国机械铸造行业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机械铸造行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从最初的小作坊到如今的大型企业,从简单的铸件生产到高精尖产品的研发,我国机械铸造行业已经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
如今,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铸造生产国,机械铸造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品品质日益提升。
然而,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机械铸造行业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以下是我总结的几个方面:1. 产业结构亟待优化。
我国机械铸造行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产业集中度不高,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2.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虽然我国机械铸造行业在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3. 资源能源消耗较大。
机械铸造行业属于资源密集型产业,能耗较高,对环境造成一定压力。
4. 人才短缺。
机械铸造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较高,但目前我国相关专业人才相对匮乏。
针对以上挑战,我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动我国机械铸造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1. 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
2.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
3.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4.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行业整体素质,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在此,我呼吁全体同仁共同努力,为实现以下目标而奋斗:1. 提高机械铸造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使我国机械铸造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具有更高的竞争力。
2.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3. 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市场秩序,提高行业整体形象。
4. 坚持绿色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青铜器制作工艺及其发展历程青铜器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作工艺也是中国古代工艺技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青铜器制作工艺的发展历程源远流长,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进和变革,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和历史文化的演变。
一、古代青铜器制作工艺的起源青铜器制作工艺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一些规模较大的氏族部落,这些部落为了使自己能够更好地发展和生存,开始追求制造地位的象征,于是大量的青铜器应运而生。
此时的青铜器制作大多采用“拼贴法”,即先用若干块铜片将青铜器的主体拼凑成质地比较坚硬的形态,然后在表面上完善。
这种制作方法虽然非常落后和原始,不过也为青铜器制造的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商周时期青铜器制作工艺的进步商周时期,随着社会稳定和生产力的提高,对青铜器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因此,商代的青铜器制作工艺开始走向密织而成熟。
商代使用的"铸造法",为青铜器制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
铸造法不仅可以制造出细致的雕刻纹饰,而且也更节省铜料,降低了制品的成本。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制作工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制作技法至今仍在使用。
三、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制作技术的迅速发展春秋战国时期,作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鼎盛时期,青铜器制作工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形成了"铸造法"、"切铜法"等多种制作手段,这些手段为青铜器制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青铜器制造种类已经非常丰富,如器皿、兵器、乐器等,这些青铜器的制造工艺也非常复杂,雕刻纹饰美轮美奂,体现了人类智慧的极致。
四、汉晋时期青铜器制作工艺的退化与继承汉晋时期,自商周以来已经沉淀下来的青铜器制作技艺达到了极致,青铜器的质量和制作工艺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
但是,在东汉晋代之后,由于历史转移和战乱的影响,青铜器的制作技艺开始衰退。
青铜器的纹饰趋于简单,且钱谷、象鼻鼎、四铲、三足鼎等器型也逐渐减少。
铸造技术的发展历程铸造是人类掌握比较早的一种金属热加工工艺,已有约6000年的历史。
中国约在公元前1700~前1000年之间已进入青铜铸件的全盛期,工艺上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中国商朝的重875公斤的司母戊方鼎,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尊盘,西汉的透光镜,都是古代铸造的代表产品。
早期的铸件大多是农业生产、宗教、生活等方面的工具或用具,艺术色彩浓厚。
那时的铸造工艺是与制陶工艺并行发展的,受陶器的影响很大。
中国在公元前513年,铸出了世界上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铸铁件晋国铸型鼎,重约270公斤。
欧洲在公元八世纪前后也开始生产铸铁件。
铸铁件的出现,扩大了铸件的应用范围。
例如在15~17世纪,德、法等国先后敷设了不少向居民供饮用水的铸铁管道。
18世纪的工业革命以后,蒸汽机、纺织机和铁路等工业兴起,铸件进入为大工业服务的新时期,铸造技术开始有了大的发展。
进入20世纪,铸造的发展速度很快,其重要因素之一是产品技术的进步,要求铸件各种机械物理性能更好,同时仍具有良好的机械加工性能;另一个原因是机械工业本身和其他工业如化工、仪表等的发展,给铸造业创造了有利的物质条件。
如检测手段的发展,保证了铸件质量的提高和稳定,并给铸造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电子显微镜等的发明,帮助人们深入到金属的微观世界,探查金属结晶的奥秘,研究金属凝固的理论,指导铸造生产。
在这一时期内开发出大量性能优越,品种丰富的新铸造金属材料,如球墨铸铁,能焊接的可锻铸铁,超低碳不锈钢,铝铜、铝硅、铝镁合金,钛基、镍基合金等,并发明了对灰铸铁进行孕育处理的新工艺,使铸件的适应性更为广泛。
50年代以后,出现了湿砂高压造型,化学硬化砂造型和造芯,负压造型以及其他特种铸造、抛丸清理等新工艺,使铸件具有很高的形状、尺寸精度和良好的表面光洁度,铸造车间的劳动条件和环境卫生也大为改善。
20世纪以来铸造业的重大进展中,灰铸铁的孕育处理和化学硬化砂造型这两项新工艺有着特殊的意义。
这两项发明,冲破了延续几千年的传统方法,给铸造工艺开辟了新的领域,对提高铸件的竞争能力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中国的金属工艺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金属工艺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以其精湛的金属工艺技艺而自豪。
本文将介绍中国金属工艺的发展历程、代表性工艺品以及对现代金属工艺的影响。
一、发展历程中国金属工艺起源于远古时代,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的青铜器。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金属工艺的代表性作品,其制作过程需要精湛的铸造技术和精细的加工工艺。
周代是中国青铜器制作的鼎盛时期,出现了许多精美的青铜器,如司母戊鼎、大盂鼎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金属工艺逐渐发展并融合了多种不同的工艺技术。
汉代的铜镜、汉钱等作品展示了中国金属工艺在造型设计上的创新。
唐代的铜雕工艺达到巅峰,出现了许多栩栩如生的铜雕作品。
宋代是中国金属工艺的又一个重要阶段,铜制佛像成为当时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
元代时期,金属制作工艺进一步发展,铸造技术更趋成熟,人们开始注重工艺品的实用性和装饰性。
明清时期,中国的金属工艺迎来了繁荣的时期。
铜制炉、铜铸门、铜器等各式工艺品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工艺师们通过不断尝试和创新,打破传统技艺的界限,创作出了许多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
二、代表性工艺品1. 青铜器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金属工艺的瑰宝,代表了中国古代艺术的高度水平。
青铜器包括鼎、爵、盘、觚等,制作过程复杂精细,金属材料考究,造型优美大气。
其中最为著名的青铜器包括司母戊鼎、大盂鼎等,这些作品无论在雕工还是铸造工艺方面都展现出了中国金属工艺的精湛技艺。
2. 铜雕铜雕是中国金属工艺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
唐代的铜雕工艺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创作了许多栩栩如生的艺术作品,如《骏马图》等。
明代的铜雕更是达到了巅峰,工艺师们将铜雕与绘画结合,创作出了许多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的杰作。
3. 铜镜中国古代的铜镜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精美的外观而闻名于世。
汉代的铜镜在造型上进行了创新,出现了多种不同的花纹和图案。
明代时期,铜镜的制作更加精湛,不仅在设计上更加细腻,还出现了一些兼具镜子和摆件功能的铜镜。
青铜器的铸造工艺龚德才摘要青铜器是由青铜(红铜和锡的合金)制成的各种器具,诞生于人类文明的青铜时代。
由于青铜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所以也是一种世界性文明的象征。
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约5000年到6000年间的西亚两河流域地区。
苏美尔文明时期的雕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铜刀是早期青铜器的代表。
青铜器在2000多年前逐渐由铁器所取代。
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各地青铜器中堪称艺术价值最高。
中国青铜器代表着中国在先秦时期高超的技术与文化。
关键词(主题词)青铜制造技术1.发展历程一般把中国青铜器文化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
1.1形成期距今4800-4000年,相当于尧舜禹传说时代。
古文献上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
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址里,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
1.2 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
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
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
1.3转变时期一般指战国末年至秦汉末年这一时期。
传统的礼仪制度已彻底瓦解,铁制品已广泛使用。
到了东汉末年,陶瓷器得到较大发展,把日用青铜器皿进一步从生活中排挤出去。
至于兵器,工具等方面,这时铁器早已占了主导地位。
隋唐时期的铜器主要是各类精美的铜镜,一般均有各种铭文。
自此以后,青铜器除了铜镜外,可以说不再有什么发展了。
2.主要分类青铜器的分类,主要是为了清楚地区别青铜器的性质和作用,有利于研究各自所形成的器形体系。
具体分类如下: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车马器、农具与工具、货币、玺印符节、度量衡器、铜镜等。
下面就各类器物的名称、用途和形制特征做具体介绍:2.1食器。
包括炊煮器、盛食器和取食器。
主要有鼎、鬲、甗、簋、盨、簠、敦、豆、匕等。
2.1.1鼎:古代炊器,有烹煮肉食或盛放鱼肉的用途。
形状大多数是圆形、三足、两耳;也有四足的方鼎和圆形、方形的扁足鼎等形式。
古老的传统工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金属铸造古老的传统工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金属铸造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大国,拥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中,金属铸造技艺作为历史悠久、独特精湛的工艺之一,承载着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和智慧。
本文将着重介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金属铸造的发展历史、工艺特色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意义。
一、金属铸造的发展历史中国金属铸造技艺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的商、周时期。
当时,人们开始掌握铜和铁等金属的冶炼与铸造技术,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中。
在古代,金属铸造被广泛应用于陶瓷、器皿、佛像、钟鼎等物品的制作,极大地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展。
从小到大型的金属铸造物品,都展现了当时的文化内涵和制造技术的高度发达。
二、金属铸造的工艺特色1. 材料准备:金属铸造采用的主要材料为有色金属,如铜、铁、铅等。
在铸造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合适的金属材料,并进行熔炼处理,融化成液态供铸造使用。
2. 模具制作:模具在金属铸造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模具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单件模具,适用于制作独特的工艺品;另一类是系列模具,适用于大批量生产。
模具的制作需要经过精确的设计和雕刻,并保证其具有良好的耐高温性能和形状稳定性。
3. 熔炼与铸造:将金属材料放入熔炉中进行加热,直至达到相应的熔点,如铜熔点为1083℃。
一旦金属熔化,可以将其倒入预制好的模具中,待冷却凝固后取出,即可得到所需的金属铸件。
此过程需要非常高的技术和经验,以确保铸件的质量和完整性。
4. 表面处理:除了基本的铸造工艺外,金属铸造还需要进行表面处理,以增加工艺品的美观性和保护性。
常见的表面处理方法有抛光、氧化、电镀等。
三、金属铸造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意义1. 文化传承:金属铸造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传承和发展金属铸造技艺,能够传递古代文明发展的信息和智慧,使后人了解和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铸造发展历程
铸造是将金属熔炼成符合一定要求的液体并浇进铸型里,经冷却凝固、清整处理后得到有预定形状、尺寸和性能的铸件的工艺过程。
铸造是现代机械制造工业的基础工艺之一。
铸造是人类掌握比较早的一种金属热加工工艺,已有约6000年的历史。
中国约在公元前1700~前1000年之间已进入青铜铸件的全盛期,工艺上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中国商朝的重875公斤的司母戊方鼎,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尊盘,西汉的透光镜,都是古代铸造的代表产品。
早期的铸件大多是农业生产、宗教、生活等方面的工具或用具,艺术色彩浓厚。
那时的铸造工艺是与制陶工艺并行发展的,受陶器的影响很大。
中国在公元前513年,铸出了世界上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铸铁件—晋国铸型鼎,重约270公斤。
欧洲在公元八世纪前后也开始生产铸铁件。
铸铁件的出现,扩大了铸件的应用范围。
例如在15~17世纪,德、法等国先后敷设了不少向居民供饮用水的铸铁管道。
18世纪的工业革命以后,蒸汽机、纺织机和铁路等工业兴起,铸件进入为大工业服务的新时期,铸造技术开始有了大的发展。
进入20世纪,铸造的发展速度很快,其重要因素之一是产品技术的进步,要求铸件各种机械物理性能更好,同时仍具有良好的机械加工性能;另一个原因是机械工业本身和其他工业如化工、仪表等的发展,给铸造业创造了有利的物质条件。
如检测手段的发展,保证了铸件质量的提高和稳定,并给铸造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电子显微镜等的发明,帮助人们深入到金属的微观世界,探查金属结晶的奥秘,研究金属凝固的理论,指导铸造生产。
在这一时期内开发出大量性能优越,品种丰富的新铸造金属材料,如球墨铸铁,能焊接的可锻铸铁,超低碳不锈钢,铝铜、铝硅、铝镁合金,钛基、镍基合金等,并发明了对灰铸铁进行孕育处理的新工艺,使铸件的适应性更为广泛。
50年代以后,出现了湿砂高压造型,化学硬化砂造型和造芯,负压造型以及其他特种铸造、抛丸清理等新工艺,使铸件具有很高的形状、尺寸精度和良好的表面光洁度,铸造车间的劳动条件和环境卫生也大为改善。
20世纪以来铸造业的重大进展中,灰铸铁的孕育处理和化学硬化砂造型这两项新工艺有着特殊的意义。
这两项发明,冲破了延续几千年的传统方法,给铸造工艺开辟了新的领域,对提高铸件的竞争能力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铸造一般按造型方法来分类,习惯上分为普通砂型铸造和特种铸造。
普通砂型铸造包括湿砂型、干砂型、化学硬化砂型三类。
特种铸造按造型材料的不同,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以天然矿产砂石作为主要造型材料,如熔模铸造、壳型铸造、负压铸造、泥型铸造、实型铸造、陶瓷型铸造等;一类以金属作为主要铸型材料,如金属型铸造、离心铸造、连续铸造、压力铸造、低压铸造等。
铸造工艺可分为三个基本部分,即铸造金属准备、铸型准备和铸件处理。
铸造金属是指铸造生产中用于浇注铸件的金属材料,它是以一种金属元素为主要成分,并加入其他金属或非金属元素而组成的合金,习惯上称为铸造合金,主要有铸铁、铸钢和铸造有色合金。
金属熔炼不仅仅是单纯的熔化,还包括冶炼过程,使浇进铸型的金属,在温度、化学成分和纯净度方面都符合预期要求。
为此,在熔炼过程中要进行以控制质量为目的的各种检查测试,液态金属在达到各项规定指标后方能允许浇注。
有时,为了达到更高要求,金属液在出炉后还要经炉外处理,如脱硫、真空脱气、炉外精炼、孕育或变质处理等。
熔炼金属常用的设备有冲天炉、电弧炉、感应炉、电阻炉、反射炉等。
不同的铸造方法有不同的铸型准备内容。
以应用最广泛的砂型铸造为例,铸型准备包括造型材料准备和造型造芯两大项工作。
砂型铸造中用来造型造芯的各种原材料,如铸造砂、型砂粘结剂和其他辅料,以及由它们配制成的型砂、芯砂、涂料等统称为造型材料造型材料准备的任务是按照铸件的要求、金属的性质,选择合适的原砂、粘结剂和辅料,然后按一定的比例把它们混合成具有一定性能的型砂和芯砂。
常用的混砂设备有碾轮式混砂机、逆流式混砂机和叶片沟槽式混砂机。
后者是专为混合化学自硬砂设计的,连续混合,速度快。
造型造芯是根据铸造工艺要求,在确定好造型方法,准备好造型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
铸件的精度和全部生产过程的经济效果,主要取决于这道工序。
在很多现代化的铸造车间里,造型造芯都实现了机械化或自动化。
常用的砂型造型造芯设备有高、中、低压造型机、抛砂机、无箱射压造型机、射芯机、冷和热芯盒机等。
铸件自浇注冷却的铸型中取出后,有浇口、冒口及金属毛刺披缝,砂型铸造的铸件还粘附着砂子,因此必须经过清理工序。
进行这种工作的设备有抛丸机、浇口冒口切割机等。
砂型铸件落砂清理是劳动条件较差的一道工序,所以在选择造型方法时,应尽量考虑到为落砂清理创造方便条件。
有些铸件因特殊要求,还要经铸件后处理,如热处理、整形、防锈处理、粗加工等。
铸造是比较经济的毛坯成形方法,对于形状复杂的零件更能显示出它的经济性。
如汽车发动机的缸体和缸盖,船舶螺旋桨以及精致的艺术品等。
有些难以切削的零件,如燃汽轮机的镍基合金零件不用铸造方法无法成形。
另外,铸造的零件尺寸和重量的适应范围很宽,金属种类几乎不受限制;零件在具有一般机械性能的同时,还具有耐磨、耐腐蚀、吸震等综合性能,是其他金属成形方法如锻、轧、焊、冲等所做不到的。
因此在机器制造业中用铸造方法生产的毛坯零件,在数量和吨位上迄今仍是最多的。
铸造生产经常要用的材料有各种金属、焦炭、木材、塑料、气体和液体燃料、造型材料等。
所需设备有冶炼金属用的各种炉子,有混砂用的各种混砂机,有造型造芯用的各种造型机、造芯机,有清理铸件用的落砂机、抛丸机等。
还有供特种铸造用的机器和设备以及许多运输和物料处理的设备。
铸造生产有与其他工艺不同的特点,主要是适应性广、需用材料和设备多、污染环境。
铸造生产会产生粉尘、有害气体和噪声对环境的污染,比起其他机械制造工艺来更为严重,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控制。
铸造产品发展的趋势是要求铸件有更好的综合性能,更高的精度,更少的余量和更光洁的表面。
此外,节能的要求和社会对恢复自然环境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为适应这些要求,新的铸造合金将得到开发,冶炼新工艺和新设备将相应出现。
铸造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在不断提高的同时,将更多地向柔性生产方面发展,以扩大对不同批量和多品种生产的适应性。
节约能源和原材料的新技术将会得到优先发展,少产生或不产生污染的新工艺新设备将首先受到重视。
质量控制技术在各道工序的检测和无损探伤、应力测定方面,将有新的发展。
铸造工作者在电子技术和测试手段不断进步的条件下,将对金属结晶凝固和型砂紧实等理论进行更深入的探索,以研究提高铸件性能和内部质量的有效途径。
机器人和电子计算机在铸造生产和管理领域里的应用,也将日益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