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孤独感及影响因素调查文献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孤独感及影响因素调查文献综述

【摘要】

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当下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媒体屡屡曝光的大学生伤害自己或他人、报复社会等事件,追根溯源发现大多是由于个体不良的人际关系造成的。在人群拥挤的大学校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许并没有想象地那般亲密无间,由于自身的性格,家庭的关系,学习压力,新的生活方式等等因素,孤独感已成为大学校园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心理问题,尤其是在心理资本日益发展为第四资本的时代,对大学生的情绪状况的了解则显得更为迫切。

【关键词】大学生;孤独感;影响因素

【引言】

孤独感作为一种负性情绪已经成为当下社会的一种通病,几乎蔓延至所有的群体,大学生群体当然也不例外,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大学生处于埃里克森发展阶段论的发展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的阶段。大学生在汲取知识的同时也期待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迷人的爱情关系,但是有时候他们不得不接受被人拒绝的事实,也不得不继续体验一个人孤独的旅程。

国内近年来对于孤独感的研究逐渐发展深入,因为孤独感与许多社会问题相连,而孤独的体验会使大学生内心十分痛苦,如果不能有效的应对的话会造成一些心理问题或者行为问题,因此孤独感做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日益不可忽视。

21 世纪初Luthans 等人将积极心理学从心理学领域引入到积极组织行为学中,提出了即人们所熟知的传统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之后的第四大资本——“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capital)”这一概念。在当今经济迅猛发展的现状下,人成为了企业竞争的核心,而人的心理状态也成为核心的一部分,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的人才,自然是国家竞争力提升的主力军,而心理资本作为个体积极性的核心心理要素,关注的是个体的心理的积极方面,并与国内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相结合,更加注重大学生引言心理资本的培养,不仅体现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国家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也同时体现了大学生自身身心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

本次研究的意义在于初步了解大学生的情绪状况,具体表现为本次调查所使用的ucla 孤独感量表所测得的结果,通过分析得分初步了解大学生的孤独感现状,然后再通过本次调查所使用的问卷,分析相关关系,对影响大学生孤独感的可能因素做一个探索性的分析。

大学对多数学生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心理成长阶段,在这个阶段大学生要学会如何适应当前的学习生活,如何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困难,如何在成长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作为特殊群体的存在,大学生如果可以学会很好的处理人际交往带来的挫折,克服由于失败的交往带来的负性情绪——孤独感,对于当今的学校教育是很重要的,同时也意味着他们可以较为圆满的完成这个阶段给予他们的任务。

研究影响大学生孤独感的可能因素,及当下大学生孤独感的水平,可以有针对性的提高对其水平的关注,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提供不同的培养方法,同时对大学生自身来说,为提高其心理资本水平、降低孤独感对其的影响、面对挫折时怎样更好的应对提供有效的指导作用,在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的情形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主题】

1.孤独感的研究综述

关于孤独感的研究最早起源于医学领域,那时是“孤独”这一术语,而自从

美国学者Robert1973 年发表了名为《孤独,一种情绪及社会性孤立体验》的文章之后,对于孤独的研究的领域就从医学领域到了心理学的范畴,而且到目前为止对于孤独感已有几十年的研究历史。罗伯特在文章指出:孤独感是指个体对于交往中的对象的渴望交往水平与实际交往水平之间产生差距时出现的一种主观的不良心理感受或者体验,即当个体感觉到缺乏满意的人际关系时产生的不良体验感受是孤独感。Schmit 1983 年和Rook1984 年的研究对孤独感的理解也基本与Robert 的一致。Peplaul 在20 世纪70 年代末,与其学生组成团队开始了关于孤独感的系统研究,他的研究结果认为:当个体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存在数量或质量上的缺陷时,个体会出现一种不愉快的体验,而这种不愉快的体验就是孤独感。从以上的介绍中可以总结出孤独感的两个特质:一,孤独感是与个体的人际关系情况密切相连的情绪情感体验;二,孤独感是个体体会到的一种不良的、负向的情绪情感体验

近几年,由于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精神的空虚与灵魂的匮乏使得孤独感在国内成为了研究热点,而国内对于孤独感的研究始于20 世纪80 年代。国内对于孤独感的解析是从文学作品开始的,如郭小东1986 年的有关于知青文学的孤独感讨论,以及后来对青年及大学生群体的孤独感的一些描述性的分析等;国内学者王健1988 年的以哲学的角度对孤独感加以界定:孤独感是人类所特有的精神现象,其重要特征是疏离主体对象而使人精神上产生的落空感。国内心理学领域对孤独感的研究首先是从对孤独与孤独感的概念区分开始的,朱自贤1989 年对“孤独”与“孤独感”分别进行界定: 孤独是一种主观知觉与社会隔离且只身孤立的心理状态,而孤独感是当个体身处特殊、陌生、封闭的环境时,

所产生的孤立、寂寞和郁闷情绪体验。李传银1999 年的研究认为,孤独是当个

体对自己的人际关系、人际交往不满时,当期望与实际之间出现落差时所产生的

负面的体验或感受。李艺敏2004 年认为,孤独感表明个体主观上对自身社会交往的不满,可以通过测量个体所感受到的社交关系模式或数量标准与渴望中的社交关系模式或数量标准之间的差异得到,而不是测量朋友的数量多少或社交网络的规模大小等客观线索来得到从以上的研究中可以发现,虽然国内、国外对于孤独感的定义不甚相同,但

是基本可以归纳出孤独感的三个本质特征:

一、孤独感产生于我们所说的期望人际交往水平与现实的人际交往的水平的落差,即人际交往的预期水平达不到而产生的;

二、孤独感是一种主观的、持续性的、弥漫性的、消极的、不愉快的心理体验和感受,是一种主观的情绪体验而非独立的客观体验;

三、孤独感是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产生的。

2.ucla孤独感量表介绍

国内对于孤独感的研究大都采用了国外的一些量表,引用较多的是UCLA 量表,其次就是ESLS 情感一社交孤独量表,但是这些量表的使用局限于描述性的或者是定性的分析研究中,有时并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因此国内的一些学者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孤独感的测量工具进行了本土化或者是修订编制。如王登峰在1995 年对UCLA 孤独感量表进行了修订,最终得到由18 个项目组成的孤独感量表,量表的同质性信度为0.92,分半信度为0.93,其构想效度和区分效度也较高,达到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可应用于我国文化之中孤独量表(UCLA)是外国人设计的,虽然它具有很高的信度和效度,也在多文化的比较中应用过,但它必然存在本土化的问题。UCLA孤独感量表内容的设置上有一些不适合我国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