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华日军战斗力水平究竟有多强悍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14
国力悬殊战力何在?抗战前中日军备对比二战前夕,斯大林曾说过:中国没有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能够蹂躏她。
这种充满沙文主义色彩的评判,听起来相当刺耳,却是中国人不得不承认的残酷现实。
到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时,中国军备的全面落伍,在中日直接较量中惊人地体现了出来。
全部中国海上力量不如一艘日舰?一国的军事实力强弱,归根到底由综合国力,尤其是工业生产水平来决定。
且看抗战爆发前中日双方的一系列数据对比:日本年工业总产值60亿美元,中国13.6亿美元:日本年产钢铁580万吨,中国4万吨;日本年产煤5070万吨,中国2800万吨;日本年产石油169万吨,中国1.31万吨;日本年产铜8.7万吨,中国700吨;日本年产飞机1580架,大口径火炮744门,坦克330辆,汽车9500辆,战舰52422吨,而这些现代化武器装备,中国均无自产水平。
也就是说,当日本已紧跟世界潮流大踏步迈入机械化军事时代之际,中国居然不能生产任何一种拿得出手的主战兵器。
无论国家的经济形态、技术形态还是军事形态,日益西化的日本都遥遥领先中国整整一代。
先以双方海军军力对比为例:“七七事变”前夕,中国海军兵员共约两万五千人,共有66艘舰艇,分为巡洋舰、轻巡洋舰、运输舰、练习舰、鱼雷艇五类,总吨位57608吨。
而截止到1937年6月,日本海军兵员十二万七千人,共有舰艇285艘,总吨位超过115万吨。
其中作战军舰约77万吨。
包括航母4艘(近7万吨,总吨位,下同),水上机母舰2艘(约3万吨),战列舰9艘(约27万吨),重型巡洋舰12艘(近10万吨),轻型巡洋舰21艘(近11万吨),驱逐舰102艘(超过12万吨),潜艇59艘(超过7万吨)。
还有练习舰、潜水母舰、布雷舰(艇)、海防舰、炮舰、水雷舰、扫雷舰数十艘,总吨位约13万吨,以及修理舰、运输舰、练习特务舰、测量舰、布雷艇、猎潜艇等配套舰艇。
此外,又有战列舰2艘、航母2艘、轻型巡洋舰4艘、驱逐舰12艘、水上机母舰3艘、水雷舰4艘正在建造。
九一八日本侵略者的军事优势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队在中国东北地区发动的侵略行动,标志着日本侵华的开端。
在这场侵略中,日本侵略者凭借其军事优势,对中国军队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和威胁。
本文将探讨九一八日本侵略者的军事优势,以揭示他们在侵略行动中所具备的强大力量。
一、军事技术及装备先进日本侵略者在军事技术及装备方面拥有明显的优势。
早在九一八事变之前,他们就开始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并引进了大量的外国军事技术及装备。
此外,日本军事力量还得益于军事训练与备战体制的完善,以及高度机动性的战略战术。
二、对中国军队数量上的优势九一八日本侵略者在军队数量上明显占优。
他们出动了大量的兵力,使用了精良的装备,形成了对中国军队的压倒性态势。
这使得中国军队在面对日本侵略者时,常常处于兵力不足的困境。
三、与其他国家的联手与合作九一八日本侵略者在军事行动中,巧妙地借鉴了其他国家的经验,并成功地与其他国家进行了联手与合作。
他们通过与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合作,得到了大量的军事援助和支持,扩大了自身的军事实力。
四、战略地理位置的优势日本侵略者的军事优势还得益于其在东北亚地区的战略地理位置。
日本位于中国东海沿岸,对东北地区具有便捷的交通线路。
这为日本侵略者的军事行动提供了巨大的战略空间,使他们能够以较小的阻力迅速推进并占领战略要地。
五、心理战与宣传的高超手段日本侵略者在九一八事变中运用了心理战与宣传的高超手段,有效地削弱了中国军队及国民的抵抗意志。
他们通过宣传手段传播侵略思想和文化,蛊惑中国人民,瓦解了中国人民的战斗士气,从而使侵略行动更具有冲击力。
六、军事策略的灵活与巧妙日本侵略者在九一八事变中展现了灵活与巧妙的军事策略。
他们巧妙地利用其军事优势与对手进行战略周旋,使中国军队无法有效应对。
同时,日本侵略者还通过快速机动、骚扰战术等手段,有效地迷惑了中国军队,增加了他们的侵略效果。
综上所述,九一八日本侵略者在军事优势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强大力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日军和国军相比单兵作战能力“牛”在哪里?
导语:中条山战役是抗战期间国军组织的一次重大战役。
这场战役前后历时一个多月,中国军队除少数突围外,大部溃散,被俘虏3 5万人,遗弃尸体4 2万
中条山战役是抗战期间国军组织的一次重大战役。
这场战役前后历时一个多月,中国军队除少数突围外,大部溃散,被俘虏3.5万人,遗弃尸体4.2万具。
按照中方公布,毙伤日军9900人,按日方数字仅战死673人,负伤2292人。
包括第三军军长唐淮源上将、第十二师少将师长寸性奇等滇军名将在内的多名国军将领壮烈殉国。
这场战役只是众多战役中比较特殊的一个例子,实际上,抗战前期,几乎所有的战役敌我之间都有相当悬殊的战斗结果,有的战斗并没有输在装备上,也没有输在士气上。
归根到底是输在了作战士兵和作战指挥员的战斗素质上。
那么,国军的战斗力为何那么差,敌我双方差在哪些方面?本文试做简要分析如下:
动作素养训练方面。
日军从入伍开始就是棍棒教育,绝对的服从,不光是步兵技术天天苦练,就连挖战壕都是一丝不苟的训练,不是把土铲起来往外一仍就可以了,而是要求装满土后侧转身,面向后,锹柄向上,之后转身面向前,后脚一蹬,再抛土,臂力,腰力和脚力全都用上了。
抛出去的土又准又远,反复训练这个动作,直到干净利索为止,什么工事伪装,侧防,障碍物开辟,近迫作业.....全都要日夜练习。
攻击精神教育方面。
日军可以一天连续冲锋14次而锐气不减,喜欢坑道作业进行攻击。
比如在析口战役日军就对国军第73师就进行了近迫作业之后,突然在近距离开始冲锋。
日本步兵在野外教育,射击
生活常识分享。
抗日战争时期,是日本国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在世界上综合国力排名最高的时期。
甲午战争侵占朝鲜半岛和台湾岛后,日本是将这两个地区直接并入了版图的,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日化统治,到二战前大部分朝鲜人和台湾人都已没了殖民地的概念,从骨子里已完全把自己看做了是日本人。
二战期间朝鲜籍日军多达百万,全部都直接取了日本姓名,凶顽程度丝毫不次于纯的鬼子兵,参与南京大屠杀的很多就是朝鲜籍日军。
台湾籍的日军超过了30万,虽然战斗力不如朝鲜籍日军,但大部分被安排为炮兵,操控火炮的水平还是相当高的。
抗战时日本四岛人口为7000万,朝鲜半岛的人口为3200万,再加台湾人口,日本在抗战时可动员参战的直属人口超过了一亿。
日本四岛的面积为38万平方公公里,朝鲜半岛的面积为22万平方公里,台湾将近4万平方公里,库页岛当时控制在日本手里的超过了5万,在全面挑起侵华战争前,小日本的直属国土面积达到了80万平方公里。
抗战爆发前日本已全面占领了中国东北,并占领了华北大部和内蒙的大片地区。
伪满洲国的面积为113万平方公里,人口最多时候达4000万,再加上日本已在中国攫取到的华北、内蒙等地,当时日本海外殖民地面积近200万平方公里,殖民地人口接近了8000万。
80万平方公里的直属国土,超过1.2亿的人口,面积达200万平方公里的殖民,8000万的殖民地人口,这样的领土面积和人口,在二战爆发前绝对算的上是个超级大国。
德国在发动二战前,算是吞并的奥地利、捷克,总面积也只有37万平方公里,人口大致为8000万,海外殖民地一寸都没有,轮实际控制的人口和国土面积,都远赶不上发动二战前的日本。
美国在二战爆发前,总人口也才1.3亿。
中国虽号称有四亿国人,但抛去已被日本占走的东北、华北地区,还有不会跟我们一起打鬼子的西藏、新疆,实际能参与抗战的人口也就两亿多。
GDP大约是中国的四倍,工业规模大约是中国的7倍,军事实力就很难计算了,比如1937年,日本陆军现役部队是中国的一半,但是有500万预备役兵员,而中国没有预备役。
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军力对比二战前夕,斯大林曾经说:中国没有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她。
这种落伍,首先在中国和日本的较量中残酷地展现出来。
当时的中国与日本,到底有多大的差距呢?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的时候,因为中日之间的实力相差悬殊是非常惊人的。
从经济基础角度看,日本每年的工业产值相当于60亿美元,中国当年的经济产值也就13.6亿美元,日本当年的钢产量是580万吨,而中国当年的钢产量只有4万吨。
日本当年煤的产量是5070万吨,中国是2800万吨。
中国那么多的煤,只有日本的一半多一点。
日本的石油储备169万吨,中国的石油只有1.31万吨。
铜呢,日本是8.7万吨,中国只有700吨。
飞机,日本每年可以造1580架,当年就能造这么多,中国一架也造不了。
大口径的火炮,日本当年生产了744门,中国连一门也造不了。
日本当年造了330辆坦克,中国一辆也造不了。
汽车,日本当年造了9500辆,中国也是一辆造不了。
军舰,日本当年生产的军舰是52400吨,中国一吨也造不了,也就是说当世界进入这个机械化军事时代的时候,中国居然不能生产任何一种机械化时代的主战兵器,坦克、飞机、军舰、大炮都不能造,那么无论是经济形态、技术形态还是军事形态,日本都已经遥遥领先中国一个时代。
[ 转自铁血社区/post_12723504_1.html/ ]具体到双方军事实力的直接对比,我们可以看到差别就更大。
卢沟桥事变以前,中国海军,中华民国的海军两万五千人,装备舰船是66艘,分为巡洋舰、轻巡洋舰、运输舰、练习舰、鱼雷艇等等,总吨位只有57608吨。
而日本海军截止到1937年,它拥有舰船285艘,总排水量达到115万吨,比中华民国的海军整整多了110万吨,日军的海军编成是12.7万人,当时的编成,有4搜航空母舰,航空母舰是6.9万吨,将近7万吨。
水上飞机母舰2艘,3.1万吨,战列舰9艘,27万多吨。
重型巡洋舰12艘,轻型巡洋舰21艘,驱逐舰102艘,潜艇59艘,练习舰1艘,一个练习舰就有1万吨排水量。
九一八事变中的军事力量对比分析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的沈阳发动侵略行动的事件。
这一事件不仅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也对整个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九一八事变中,中日两国的军事力量对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九一八事变中的军事力量对比进行分析,以揭示当时战局的发展及原因。
一、地理优势与兵力规模在九一八事变之前,日军已经在中国东北地区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军事基地,拥有明显的地理优势。
而中国军队在东北的部署相对薄弱,无法有效抵抗日军的入侵。
此外,从兵力规模上来看,日军的数量明显超过了中国军队,具备了较大的优势。
二、军事实力装备在装备方面,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军事实力得到了较大的加强。
他们引进了西方国家的先进武器和军事技术,使其在军事装备方面具备了明显的优势。
而在中国军队中,由于历史原因和资源限制,装备相对较为落后,无法与日军相抗衡。
三、作战经验与训练水平在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军队在对外战争中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
他们参与过多次战争,如日俄战争和一战期间与德国的战斗。
这些经验使得日本军队具备了出色的作战能力和统一指挥风格。
而中国军队在这方面相对较弱,由于多年的内战和政治动荡,其作战经验和训练水平与日军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四、政治与外交因素除了军事力量对比,九一八事变中的政治和外交因素也对战局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日本政府采取了秘密行动并迅速占领了东北地区,而中国政府则在反应上较为迟缓。
此外,日本还利用国际形势对中国进行施压,使得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支持相对较少。
五、民族情绪与士气在九一八事变中,中国人民面临着严峻的入侵威胁,遭受了巨大的民族屈辱。
这激起了广泛的民族情绪和爱国热情,士气逐渐振奋。
而日本军队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残暴行为和侵略行动引起了部分当地居民的强烈抵抗。
六、总结综上所述,在九一八事变中,中日两国的军事力量对比明显不平衡。
日本军队在地理优势、兵力规模、军事实力装备、作战经验与训练水平等方面具备明显优势,而中国军队则相对较弱。
抗日战争时期,是日本国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在世界上综合国力排名最高的时期。
甲午战争侵占朝鲜半岛和台湾岛后,日本是将这两个地区直接并入了版图的,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日化统治,到二战前大部分朝鲜人和台湾人都已没了殖民地的概念,从骨子里已完全把自己看做了是日本人。
二战期间朝鲜籍日军多达百万,全部都直接取了日本姓名,凶顽程度丝毫不次于纯的鬼子兵,参与南京大屠杀的很多就是朝鲜籍日军。
台湾籍的日军超过了30万,虽然战斗力不如朝鲜籍日军,但大部分被安排为炮兵,操控火炮的水平还是相当高的。
抗战时日本四岛人口为7000万,朝鲜半岛的人口为3200万,再加台湾人口,日本在抗战时可动员参战的直属人口超过了一亿。
日本四岛的面积为38万平方公公里,朝鲜半岛的面积为22万平方公里,台湾将近4万平方公里,库页岛当时控制在日本手里的超过了5万,在全面挑起侵华战争前,小日本的直属国土面积达到了80万平方公里。
抗战爆发前日本已全面占领了中国东北,并占领了华北大部和内蒙的大片地区。
伪满洲国的面积为113万平方公里,人口最多时候达4000万,再加上日本已在中国攫取到的华北、内蒙等地,当时日本海外殖民地面积近200万平方公里,殖民地人口接近了8000万。
80万平方公里的直属国土,超过1.2亿的人口,面积达200万平方公里的殖民,8000万的殖民地人口,这样的领土面积和人口,在二战爆发前绝对算的上是个超级大国。
德国在发动二战前,算是吞并的奥地利、捷克,总面积也只有37万平方公里,人口大致为8000万,海外殖民地一寸都没有,轮实际控制的人口和国土面积,都远赶不上发动二战前的日本。
美国在二战爆发前,总人口也才1.3亿。
中国虽号称有四亿国人,但抛去已被日本占走的东北、华北地区,还有不会跟我们一起打鬼子的西藏、新疆,实际能参与抗战的人口也就两亿多。
GDP大约是中国的四倍,工业规模大约是中国的7倍,军事实力就很难计算了,比如1937年,日本陆军现役部队是中国的一半,但是有500万预备役兵员,而中国没有预备役。
日军精锐“甲种师团”,战斗力究竟有多强悍?你看看战绩就明白了1840年,清政府被英国炮火打开国门之后,最受震动的除了我国百姓之外,对岸的日本一时之间也慌了。
这一千多年来,日本一直都在学习我们,奉我们为老大哥,现在老大哥倒了,他们又该何去何从呢?不得不说,日本的学习能力是极其强大的,很快就搞出来一手“明治维新”,让原本积贫积弱的日本快速崛起,成为了东方的列强之一。
而最显著的改变之一,就是军队的改革了,在明治维新的中后期,其军费支出达到了政府财政的30%~45%,成为了一个完完全全的军国主义国家,而放眼世界历史来看战斗力都显得极强的“甲种师团”也就这样诞生了。
1871年年末,日本开始实行征兵制,以兵部省统筹全国征兵练兵事务,并将全国分为4个镇台(日本主要由九州岛、四国岛、本州岛和北海道岛组成),后来又扩充到6个镇台(最大的本州岛被分为3份),在1888年时,日本将镇台改称为“师团”,从1到6编号,加上后来成立的编号为0的直接守卫帝都的皇家禁卫军,如此,日本最早的7个师团就形成了。
一个师团通常由两个旅团、四个步兵联队以及炮兵、辎重、骑兵联队等组成,加上非战斗人员总计可达到10000人以上,但因为日本的预备役军队士兵数量极大,一旦发生战争,预备役士兵就能立即进入军队之中扩充军力,让一个师团的兵力直接达到20000人以上。
明治维新时期将全国3分之1以上的财政收入都放在了军费支出之上,自然起初的7个师团得到了最好的训练和装备,战斗力极其强悍。
彼时清朝也历经洋务运动,但在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却败给了日军,在《马关条约》中赔付给了日本一大笔款项。
日本拿到钱之后并没有用钱去改善民生,而是继续扩充军力,又接连成立了第7到第16师团,并且在日俄战争中获胜,获得了俄国在我国东北三省的利益。
日本就这样以战养战,将师团扩大到了20个。
但后来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全世界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各国开始约定裁军,日本也裁掉了4个,而剩下的0~16的17个师团,就是在二战中给世界各国带来了极大灾难的“甲种师团”了。
1937年,中日两国实力对比,抗战胜利实在是太不容易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由于当局的不抵抗政策,日军很快就占领了东北,并建立了伪满洲国。
之后有过多次的大小冲突,其中1932年的淞沪会战是中日之间的第一次正面较量。
到了1937年,日军发动了“卢沟桥事变”,意味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
直到1945年,日本才宣布投降。
在14年的抗日战争中,我国民众为了抗战胜利,经历了近代最艰辛,最痛苦的一段历程,更是付出了无数的鲜血。
但是,到底有多艰辛呢?今天我们用数据来分析一下1937年时,中日两国的实力到底相差多少?在1937年,中国占有很大优势。
一是人口方面,中国的人口大约在4.7亿左右,而日本的人口大约在8000万左右。
二是领土方面,中国的领土比日本大几十倍不止。
不过,当时的中国,仍然处于军阀割据的年代,而日本已经是统一集权的国家,如果单独把各个军阀拿出来跟日本对比,就显得没有优势了。
日本在当时,还有三个方面占有完全优势。
第一个就是经济,打仗需要有经济支持。
1937年时,日本经济是中国的3倍有余,日本的人均GDP更是比中国高20多倍,而军费开支方面比中国高达10倍以上。
一句话概括就是,当时的日本要比中国有钱。
由于清朝时期的闭关锁国,没能赶上工业改革,所以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农业国家,主要以农产品、茶叶、手工业为经济来源,而且产值也不高,基本都被内销光了。
而日本从明治维新之后,开始生产工业产品、军事武器等,他们的飞机、大炮、枪械等,除了装备自己的军队,还有部分出口到国外。
短短几十年时间,就开始变得有钱了。
相反,民国时期的中国还在内耗阶段,导致日本越来越有钱,单从军费方面对比,已经完全碾压了当时的中国。
经济结构,决定了国家的发展潜力。
军费开支,决定了军队的装备和人员待遇。
所以,日本从1868年开始,发展到1937年,其经济实力远超中国。
第二个是军事方面。
日本虽然人口要比中国少很多,但是,当兵的人或者说愿意当兵的人要比中国多。
恶魔的利爪——狙击炮,侵华日军战斗力强悍的奥秘抗日战争几乎每一次正面会战,侵华日军兵力只有中国军队的几分之一,像淞沪会战的兵力对比是30万Vs 70万,武汉会战是40万Vs 100万。
可日军不仅是进攻的一方,而且总是获胜,显然日军的战斗力要大大强于当时的中国军队。
日本在空军和重炮方面确实占有优势,但这并不足以完全解释日军凶悍的原因,在步兵中队(连)到联队(团)级别的战斗中,日军也经常以少胜多,甚至出现过一个大队(营)击败中国一个师的战例。
也许有人会说是日军步兵武器先进,事实上,日军的轻武器水平是二战中最差的一个,比美苏德英等国都要差,与中国军队相比,也不占多少优势。
三八式步枪并不先进,九二式重机枪也不比中国军队的马克沁更好,十一式轻机枪(歪把子)更是一朵奇葩。
跟精锐的中央军相比,日军在轻武器上其实没有什么优势。
那么,为什么日军步兵的战斗力更强呢?除了训练和后勤方面的差距外,日军步兵有一种中国军队所没有的利器——步兵炮,其前身居然叫“狙击炮”,开创了武器史上的一个先河。
日军步兵在进攻时,先引诱守军的重机枪开火,然后用狙击炮将其一一摧毁,日军重机枪再掩护步兵发起冲锋。
而守军没有了重机枪,只能缩在战壕里挨打,挺不住的崩溃逃跑,强一点的也只能靠肉搏,拼刺刀又是日军的强项,很多阵地就是这样失守的。
从本质上说,研制狙击炮其实是日军对自身炮兵不足的一种补偿,贫穷的日本不可能像欧洲列强那样,火力准备一打几十万发炮弹,把地表打成月球状,只好靠高精度小炮来摧毁目标。
狙击炮研制于1917年,次年投入生产,全重175公斤,分解后可用人力或牲畜搬运,还可以装上木轮,靠人力进行短途移动。
狙击炮的口径为37毫米,平射距离1500米,实际测试发现,该炮可在1000米上命中重机枪掩体,达到了预期的研制目标。
中国人熟悉的日军92步兵炮,就是在狙击炮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口径增加到70毫米,炮弹威力更大,并且可以曲射当迫击炮用。
日军每个步兵大队都配备2-4门92步兵炮,广泛用于各种地形条件、各种攻防形式的战斗,称得上是为虎作伥的恶魔利爪。
抗战时期日军有多强?有多少日军大佐军官在中国战场被击毙?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现在那些神剧把鬼子刻画得那么不堪,不仅是不尊重历史,也是对艰难环境下坚持抗战、英勇抗击日寇的抗日军民的亵渎。
抗战时期日军的将军级别军官命丧中国战场的文章有很多,但是关于大佐一级的军官毙命的资料不多。
大佐只比少将低一级,按照日军现役军人战死后军衔自动追晋一级的惯例,死去的大佐往往会被追晋少将的,《日本陆海军将官辞典》、《陆海军将官人事总览》等书就把追晋将军也列入了。
所以战死的大佐也算广义上的将军。
侵华日军早期肩章,昭五式日军大佐肩章本文简单做一个梳理,不当或遗漏之处烦请斧正。
日军的军衔的大致情况鸦片战争后,日本从中国鸦片战争失利中得到教训,看到了改良'兵制与兵器'的重要性。
1853年6月,美国的“黑船”舰队打开了日本的大门,日本人深受刺激。
第二年,英、美、法、荷联合舰队又向下关轰击,日本蒙受耻辱。
遂决心效法西方列强,改良兵制。
当时日本还处于幕府时期。
幕府决定仿照西洋军队,组织洋式兵队3个大队,包括步、骑、炮兵共计13625人,'井模仿西洋兵制,规定陆海军将校的阶级'。
这是日本历史上最早设立的西欧式军衔制度。
明治维新以后,天皇根据兵库县知事伊藤博文的建议,建立起中央直辖的军队,分为陆军和海军两个军种。
大元帅为最高统帅衔,授予天皇。
当时的日本宪法规定,'天皇为陆海军之统帅',全权'定陆海军之编制及常备兵额,并宣战讲和及宣告戒严,凡有重要之军事,皆亲裁之'。
所以,日本天皇实为日本侵略战争最大的战犯。
明治三十一年(1898年),日本决定废监军部,改设元帅府为最高的军事咨询机关。
元帅府配备元帅若干人,'由日本天皇就陆海军大将中选任,颁赐元帅封号,担任军事顾问及检阅陆海军等任务'。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投降时止,日本共授元帅31人,其中,陆军17人,海军13人。
被国人遗忘侵华日军的五大特点
第一是快。
所谓快,就是凭借其机械化的装备,行动迅速,能有效地达成出奇不意,攻其不备的奇袭效果,偷袭南宁就是个非常有说服力的例子。
第二是硬,所谓硬,即日军官兵发扬武士道精神,战斗特别顽强勇敢,表现在防守战上,就是固守一点,死不放弃,无论你如何冲击,都拼死顽抗,绝不动摇,南昌战役最后功败垂成,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
第三是锐,表现在日军进攻时,有一股子锐气,如同钢锥,拼死突进,勇往直前,往往一个大队的兵力就能够突破国军防线,达成基本的战术目的。
第四为密。
就是保密,日军行动,很注意保守机密,在行动之前很难得到较为准确的情报。
由于严格注意保密,加上其装备优良,部队集结行动都非常迅速,往往能达成快速进攻的目的。
第五是毒。
日军经常放毒。
然后用刺刀活活挑死我中毒士兵。
日军的野蛮也让我们士兵因恐怖而抵抗到底。
日本士兵战斗力有多高?父辈评价超出想象,和电视上完全不一样!!大家对于日本士兵的影响都是来源于电视,电视上的日本士兵简直是战五渣,分分钟被我们手撕、炮轰、爆头。
要是日本本真有这么好搞定,抗战也就不用打八年了。
所以,还是来听听曾经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英雄老爷爷来评价日本士兵吧。
在小编家乡,有位103岁的老爷爷,十几岁被抓壮丁就参加了抗日战争。
来看看他是如何评价日本士兵的吧:1、日本士兵枪法准。
300米内可以说是弹无虚发,而且基本不乱放枪。
素质高。
这个主要是日本兵训练多、且三八大盖射机枪稳定性好。
2.日本兵体力强。
这个主要原因是他们的伙食比较好,吃饱饭肯定有力气干活了。
伙食丰盛的日本兵3.小鬼子们普遍反应快。
基本上一听到枪响就能立马卧倒,第二声枪响就能判断出对手的大概位置并把枪口瞄准,第三声枪响都能准确还击。
4.白刃战格斗的时候非常疯狂。
这个可以说是多方面造成的。
一方面是日本本身传统武士道精神的观念,让小鬼子们在战场上可以说是不怕死,甚至死都觉得是一种光荣。
第二个是因为日本式一个自身资源比较匮乏的国家,所以日本本身也是比较推崇白刃战,这样就比较节省子弹等,所以对士兵的拼刺刀等训练都抓的很严。
所以真正对比来说,拼刺刀白刃战,总体来说我们是比较吃亏的。
正在练习拼刺刀的日本兵5.日本士兵很疯狂,很顽强。
日本兵有强烈的为国献身的精神,从他们的神风特队就可以看出来。
完全是不怕死的精神。
疯狂的日本兵所以日本兵不像抗日剧里那么战五渣,战斗力也是秒杀当时我们几条街。
我们的革命先烈们也是付出很大代价才打赢了这场战争的,为英雄先辈、英雄老爷爷致敬。
朋友们,你们认为现在中国士兵和日本士兵谁更厉害呢?小编认为可能还是日本兵略胜一筹,毕竟他们的武器要比我们先进一些。
快来评论区和小编一起讨论吧、。
日本。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抗战时日本兵到底有多强?揭秘真实的日军战力导语:在时下流行的抗日神剧里,神功盖世的“中国人民”玩弄日军如虐杀蚂蚁。
一个中国人轻松灭掉成片的日军。
不禁让人联想到,美国人拍日军、德军在时下流行的抗日神剧里,神功盖世的“中国人民”玩弄日军如虐杀蚂蚁。
一个中国人轻松灭掉成片的日军。
不禁让人联想到,美国人拍日军、德军,将其拍得凶猛顽强,而战胜他们的美国人就显得更加英勇无畏。
反观“神剧”中日军愚蠢猥琐,无能弱智。
抗战居然还能打八年,还能让日军占领半个中国,被他们侵略的中国人该是个什么形象?当我们触摸那些抗战亲历者的回忆。
上至领袖将军,下至普通一兵,对此的记忆却是如此辛酸:日军很强大,为了抵抗他们的侵略,中国军民付出了高出对手数倍的惨痛代价。
当这些血的回忆被替代成“神剧”中的轻松虐傻。
我们不禁要问,抵抗日军侵华而牺牲的先烈,究竟是谁在侮辱你们?毛泽东:日军军事能力不能低估不许红军成牺牲品毛泽东强调红军的军事调动只能由共产党来决定,而不能由国民党或任何别的人来决定;红军开赴前线的时间和方式应该根据战争的发展,由此作出妥善的安排。
至于同日本人作战的军事战略,毛泽东强调日本军队的军事能力无论如何不能低估。
因此,游击战而不是正规战应该被当作基本的战略,绝不允许使全部红军成为日本人的牺牲品。
李宗仁眼中的日军:训练之精战力之强举世罕有其匹日本军队长处,那也确是说不尽的。
日本陆军训练之精,和战斗力之强,可说举世罕有其匹。
用兵行阵时,上至将官,下至士卒,俱按战术战斗原则作战,一丝不乱,令敌人不易有隙可乘。
日本高级将领之中虽乏出色战略家,但在基本原则上,绝少发生重大错误。
日本将生活常识分享。
日军拼刺刀有多厉害?3个鬼子背靠背,一个排的八路军都打不赢抗战时期,日军除了在火力上对中国军队的绝对优势外,另一大优势就是日本的拼刺刀技术了。
很多人对鬼子的拼刺刀技术都有深刻印象,那么鬼子的凶悍技术又是跟谁学得,他们自己又作了什么样的改进呢?事实上,日本的刺杀技术,被称为“铳剑术”。
近代日军在建立之初,也非常推崇西方的近代军队建设,然而有趣的是,最开始也有不少日本保守派的“枪客”之类的“大师”前来应聘。
但是经过日本反复的权衡和比试,发现绝大部分所谓的:“日本第一”“天下无双”的日本传统功夫枪斗术,动作花样虽多,但是真正实用的并不多,而且对西洋简单实用的刺刀搏斗术比起来,还不容易批量培训快速士兵。
所以日本经过多方比较后,果断的抛弃了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选择了最为经典的法式刺刀术。
甲午战争时期的日军刺刀冲锋版画从日本明治七年(即1874年),日本聘请了三名法国教官,在军队里培养法国式刺刀培训课程。
等到了明治十七年(即1884年),日本陆军户山学校聘请了法国陆军教官,正式把法式刺刀术作为正式的培训课程。
等到1887年后,法国的教官们聘请期满回国。
日本校方校长大久保春野等人在明治天皇的支持下,把日本传统的宝藏院佐分利流枪术也融合到了刺刀术中,就这样正式创立了有日本特色的“铳剑术”,并将其正式纳入日本的《陆军剑术教范》之中,从此就开始了日本一直贯彻几十年的“刺刀决胜,肉弹突击”的思想里面去。
早期日军的刺刀由于日本人相当重视短兵相接的白刃战(日本人称之为“白兵战”),所以在训练上也非常上心。
日式刺刀术动作简单,学起来很快,其动作也简单有用,简单说就是“一进二退,三上四下”,即突刺、刺左、刺右、刺下、防左刺、防右刺和欺骗刺等几招。
后来根据日俄战争的经验,日军在刺刀冲锋中,逼近对方时还有一个猛烈的小跃步,这样可以把自己整个人的重量带着惯性扑向对方,令对方很难拨开就被一刀刺中,后来很多中国军人都惨遭这一招毒手。
准备出击的日军在后来的抗战中,日军的刺刀术在中国国土上犯下了滔天罪行。
别看神剧了,看看二战日军的单兵作战能力
抗战初期的日军单兵战斗力很强,训练极为严酷,且文化素质较高,没有文盲,大部分都能看懂地图,能够准确理解上级作战意图,低级军官出现伤亡的话,军曹之类的高阶士兵能够迅速接替指挥继续作战。
日军执着且近乎病态地重视射击和拼刺。
打靶都是200米以上,关东军成立的围剿抗联的别动队训练都是打400米靶。
掷弹筒射手两到三发绝对能敲掉对方机枪阵地。
平型关伏击战,两三个日本兵背靠背一人一支三八大盖几乎弹无虚发地打掉了十多个战士。
肉搏战自不必多说,初期能够与日军肉搏不落下风的军队唯有使大刀的西北军一家。
菲律宾作战,几乎全是复员治安兵入役且补给匮乏营养不良的奈良旅团在火力完全不占优势情况下硬是用刺刀撕开了美军防线,另一路日军用自行车完成了闪电战式的突击。
就是在后期,人数不多的拉孟守备队给中美联军造成了几乎十倍于己的伤亡,日薄西山负责治安的派遣军打出了个一号作战,冲绳战役明显降低了日美两军伤亡比,硫磺岛更是几乎达到了1比1的水平。
海军打珍珠港时鱼雷机敢于贴着海浪投雷,中途岛之战,中途岛的美军飞机各波次都是有去无回,日机损失微乎其微。
不过后来南云长官脑袋锈了……导致日军海航大批飞行精英就此陨落,后来只能靠神风
了……
总的来说,日军无论陆海士兵都是很能打的,某种程度上来讲,正是日军强大的作战能力导致自己挨了两颗原子弹。
侵华日军战斗力水平究竟有多强悍26669次点击214个回复公平123于2016/4/13 10:00:35 发布在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本文摘自:《百年潮》2016年3期,作者:王晓辉、尹君,原题为:《侵华日军作战水平及能力》1945年8月15日中午,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终战诏书》的形式,向公众宣布无条件投降。
但参加过抗日战争的中国军人,上至高级将领、下至基层普通官兵,都承认日本鬼子很难打。
那么,难在哪里?在战场上,日本鬼子常常以寡敌众,击败数倍于己的国民党军队,这又是为何?1944年以后,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败局已定。
同年4月,侵华日军却发动了大规模的“1号作战”,打通了中国大陆南北交通线。
经此一战,国民党军三个战区的部队兵败如山倒,约50万人员与40个师的武器装备损失殆尽、沿线的七个中美空军基地和36个机场被摧毁,更有豫、湘、桂等大片土地再次沦陷。
那么,抗战中的最后一次大溃败又从何而来?日本天皇发布投降诏书后,侵华日军“中国派遣军”司令冈村宁次却极力上书天皇,请求“应排除屈辱和平,坚决将战争进行到底”。
那么,冈村宁次誓死顽抗的底气又从何而来?显然,我们还能举出诸多类似的疑问与例子来。
无论你怎样解答,其实都绕不开一个客观事实:侵华日军是一支具有强悍战斗力的军队。
而其强悍背后,是一部高效运转的战争机器——由指挥、编制、装备、训练、士气与情报侦察等一系列精良零件装配而成。
因此,作为战胜者,承认敌人强悍需要勇气,但这还不够,以敌为师与汲其长处为我所用,是胜者恒强的重要手段,也是战胜者尊重胜利的最好方式。
指挥灵活,奇正并用侵华日军在作战指导上强调果敢地实施进攻,在作战指挥上具有灵活多变、奇正并用的特点。
这种特点体现在战术运用上,就是其既推崇大兵团正面进攻,以求一举击败敌人防线,也善于“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向敌军的侧翼与后方实施大迂回、大包抄,对敌军重兵集团“包饺子”;还长于声东击西,佯攻与主攻相结合,奇正并用,让对手防不胜防。
以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和几乎同时展开的山西忻口会战为例。
在三场会战中,日军均在战线正面与中国军队打成相持局面,双方死伤都很惨重。
但首先进行部署调整的,无一例外都是日军,而中国军队在指挥上鲜有灵活创举,始终处于见招拆招的被动地位。
所以,侵华日军便能三度攻克中国军队战线的侧翼薄弱处,三度对中国军队构成包围与聚歼之势,三度造成中国守军战线溃散,最终招致惨重失利。
观察这三场会战,侵华日军指挥分别由“上海派遣军”与“华北方面军”等不同单位的高级将领担任。
这就说明:日军指挥上的灵活多变,不是来自于一个方面军、不是来自于一个高级将领,而是来自于一个军队的整体,来自于一个具有很高战役指挥素养的将领群体。
中国军队三度掉进被敌包抄后路的同一个陷坑,而且掉进去的还不只是一个战区、一支部队与一个高级指挥官,这反映出中国军队的落后,是一种结构性的落后,是一种整体性的落后。
编制合成,既能三军联手打大战,也敢孤军突入陆军是侵华日军的主力,师团是日军陆军具有确定编制的第一级作战单位,一般由步兵、炮兵、骑兵、工兵和辎重部队等混合编成。
其中,除步兵外,炮兵、骑兵、工兵等特种兵也属于直接作战力量,其数量几乎占了师团编成内联队数量的一半。
因此,一支强大陆军所要求的火力、突击力、机动力与保障力等,日军师团样样具备,一个也不缺。
故日军的陆、空、海军既能联手打大战,单个陆军师团也敢孤军突入,与数倍于己的对手独立作战。
如淞沪会战与武汉会战,是日军在整个侵华战争期间进行的两次大规模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
日军两度大胜,反映出日军是一支由工业国家生产出来的机械化军队,具备了陆、海、空三军协同作战的能力,这是中国军队所望尘莫及的。
如台儿庄作战期间,日军第10师团濑谷支队与第5师团坂本支队合在一起,总兵力两万余人,与一个师团的兵力相近。
在得到部分战车与飞机支援的情况下,竟敢孤军深入,前后与国民党军第五战区的五个军计10个师的兵力对垒。
其中,濑谷支队以一个步兵大队、1000余人编成的“台儿庄先遣队”,攻入国民党军一个师防守的台儿庄城,并攻占了近3/4的城池,数度造成整个战局陷于危急境地。
后来,日军的这两个支队在陷入重兵围攻时,仍然能大部退走峄县与枣庄地区据守。
因惮于日军的火力杀伤,国民党军最终放弃了追歼上述两敌的行动。
台儿庄战役虽然大捷,但国民党军伤亡、失踪人员达一万余人,而日军伤亡7000余人。
由此可见,侵华日军独立作战能力之强,绝非虚言。
精良装备数量多,联合火力杀伤凶狠八一三淞沪会战,是抗战中中日两军精锐部队首次硬碰硬的较量,也是中国军队牺牲最大、战斗最为惨烈的一役。
此一役,中国陆、海、空军虽然精华丧失殆尽,但是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春秋大梦。
不过,凡参加过淞沪会战的国民党军人,感受最深的是日军陆、海、空、炮的联合火力杀伤凶猛;感受最悲怆的是中国军队武器装备整体落后、火力不济。
进攻时,陷入日军的立体火网;防御时,饱受日军的火力轰击。
很多参战的国民党军高级将领如陈诚、张发奎等回忆说,战斗激烈时,常常是一个军拉上去顶一周就得撤下来整补;一个师打下来,只能编成一个团;一个团齐装满员地开上去,晚上只回来了几副伙食挑子;一个营打下来,仅能够勉强凑成一个连,一个连上去甚至十多分钟就全连阵亡。
在整个会战期间,国民党军以人海填火海,兵员损失达到一天一个师的惨烈程度。
那么,国民党军队为何损失如此惨重?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中日两军在精良武器装备数量方面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以侵华日军一个常设师团(即甲种师团)与中国最精锐的陆军第88师(德械师)相比,两军装备的各种枪炮在性能上互有优长,但在数量上拉开了差距:日军步枪数量是国民党军的1.6倍多,轻重机枪是两倍多,野战重炮是四倍多。
在密集火力与重火力杀伤等方面,日军对中国军队构成了成倍的数量优势。
此外,日军作战可以得到相当数量的空中火力支援以及坦克冲击的加强,这就使日军在战场上构筑了陆、海、空三军联合火力网。
而中国的陆军师以步兵为主,辅以少量的炮兵和工兵,至于汽车和坦克就更谈不上了。
由此带来的差距,就是中日军队在战场火力密度相差甚远,中国军队很难在战场上对日军进行火力突击与火力压制,反而基本上被日军所压制。
必须指出的是,以上的比较,只是中国少数精锐陆军师与日军师团相比。
至于中央军之外的其他中国军队,不仅重武器极少,就连普通枪械都不能满足正常的编制数。
如淞沪会战进入守势阶段以后,随着战事日益扩大,川、滇、黔、湘、两广等地方军队陆续前来参战,而这些地方军队的武器装备从总体上看极其简陋落后。
例如,参战的黔军第26师,一个步兵连只有三挺机枪,50多支“汉阳造”步枪(由汉阳兵工厂仿造德军1888式毛瑟步枪而得名),而且残缺不全,很多枪有着十几年的枪龄,膛线早已磨光;还有不少枪栓都是松的,得用麻绳系着机柄,以防脱落。
而就是这些老枪,在战时也不敢连续射击,否则枪膛发烫,就容易炸膛。
因此,面对侵华日军的立体火网,中国军队只能凭借数量优势,以几倍于敌的血肉之躯去与日军拼,牺牲之大、战斗之艰苦,甚至屡屡失利,也就不难理解了。
客观地讲,淞沪会战中,国民党军以武器装备上的整体劣势,对抗火力杀伤占据绝对优势的日军,能打三个月、使日军伤亡五万余人,已属不易。
作战组织严密,攻防有章法侵华日军火力凶狠,还在于其作战组织与实施之严密,犹如一部机器一样运转有序,使其火力杀伤更加精准、高效,牢牢保持战场控制权。
淞沪会战便是日军作战的一个典型范例。
日军每次进攻作战,都是有计划、有步骤的。
首先,观测气球升空,观测中国军队阵地,标定攻击目标,然后召唤飞机、野炮与海军舰炮进行狂轰滥炸,尽量摧毁中国军队阵地。
其次,待其陆、海、空火力突击后,日军便出动坦克掩护其步兵,向中国军队阵地发起猛攻;与此同时,其炮兵火力实施延伸射击,对中国军队后方增援部队进行火力拦阻,力求大量杀伤中国军队的有生力量。
再次,如被中国军队强力还击而其不得逞时,日军即再次召唤火力轰击,然后,再重新进行一波又一波的步、坦协同攻击。
此外,日机每日出动100余架次,常以三架为一组、五架为一队,在整个战场来回巡视,发现目标即进行轰炸与扫射,或召唤野战重炮与舰炮进行远程轰击。
由于侵华日军在作战组织与实施上的严密性,使其无论在三军大兵团联合作战中,还是小股部队攻防战斗中,都能够做到军种间行动联合,步、坦、炮间火力协同,左右邻间相互配合,发挥出了最大的整体战力来击败对手。
对此,在淞沪会战后,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参谋长白崇禧总结道:“敌人利用淞沪沿海之形势,发挥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之威力,以装备之优良,训练之纯熟,发挥各兵种在战场上之战力,予我军创伤甚重。
”白崇禧的总结一语中的,揭示出了中日两军的差距,不仅差在武器装备等硬实力上,也差在指挥、训练与战术等软实力上。
训练严苛,官兵作战水平高武器是生成战斗力的基础。
武器操纵者的战斗技能与战斗意志,对战斗力的生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日军《步兵操典》规定:日军新兵训练三个月中,要有两个月是射击训练。
每个月用于实弹射击的子弹:步枪不得低于150发、机枪不得低于300发、每年用于训练的子弹则是1800发。
除了多打实弹外,日军的射击训练标准严苛。
据原日本关东军士兵、作家五味川纯平回忆,日军射击训练精度要求非常高。
其初步要求是,对于300米外的伏靶不仅要五发五中,且至少要有三发的弹着点分布在一个拳头大的面积上。
过关后,再对士兵进行各种带有战术背景的射击训练。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日军无疑是在用特种兵射击标准来训练普通士兵。
因此,靠子弹“喂出来”的日军士兵,在经过严苛训练后,人人几乎都是狙击手与神枪手。
活下来的抗战老兵回忆说,即使遭伏击,坐在行进车上的日军士兵仍能精确射杀我方士兵;即便遭伏击,日军的阵脚也不乱。
在军官指挥下,或抢占有利阵位,或组织火力反击,或就地自行展开还击等。
在淞沪会战期间,陈诚的第18军之第14师,曾用全师的八门山炮对日军阵地急袭射击三分钟,打出了100多发炮弹。
日军炮兵则用声测、双曲线交汇等方法,迅速测出该师炮兵阵地所在位置,几分钟后就进行了压制射击,日军大小炮(包括舰炮)齐射,覆盖了该师炮阵地,其弹着点之准,远超国民党军队的炮兵射击水平。
由此可见,侵华日军平时的战术与射击技术等训练,保持着很高的水准。
国民党军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曾对比中日两军的训练水平。
他说“日本陆军训练之精,和战斗力之强,可说举世罕有其匹”,而国军“官兵未受严格训练,军纪废弛,战斗力薄弱……新兵未受训练,便仓促开赴前线应战,无异驱羊以喂虎口”。
事实上,中国军队因缺少训练,手中精良武器装备在战场上发挥不了太大作用,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打仗不怕死,军国主义教育深入侵渗二战中,日军士兵不怕死的战斗作风是世界公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