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九年级物理122《物质的比热容》旧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2.04 MB
- 文档页数:35
教案: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物理 13.2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一、教学内容1. 比热容的定义: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2.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c = Q/(mΔt),其中Q为吸收或放出的热量,m为物质的质量,Δt为温度变化。
3. 水的比热容:4.18 J/(g·℃)。
4. 物质的比热容与吸收热量、质量和温度变化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比热容的概念,掌握比热容的计算公式。
2. 能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比热容的概念,比热容的计算公式的运用。
难点:物质的比热容与吸收热量、质量和温度变化的关系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夏天,我们在太阳下晒得热乎乎的石头和水面,为什么石头感觉更热呢?2. 知识点讲解: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2)比热容的计算公式:c = Q/(mΔt),其中Q为吸收或放出的热量,m为物质的质量,Δt为温度变化。
(3)水的比热容:4.18 J/(g·℃)。
(4)物质的比热容与吸收热量、质量和温度变化的关系。
3. 例题讲解:例题:一块质量为200g的铜,温度从20℃升高到40℃,吸收了多少热量?解:已知铜的比热容为0.39 J/(g·℃),Q = cmΔt = 0.39 × 200 × (40 20) = 588 J。
4. 随堂练习:练习题:一块质量为100g的水,温度从10℃升高到20℃,吸收了多少热量?解:已知水的比热容为4.18 J/(g·℃),Q = cmΔt = 4.18 × 100 × (20 10) = 418 J。
5.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并记录实验数据。
6. 实验结果分析:分析实验数据,引导学生发现物质的比热容与吸收热量、质量和温度变化的关系。
比热容一、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2)知道水的比热容较大,知道这一特点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3)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比热容概念的建立(三)、教学难点:1、制定实验探究方案;2、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二、学情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程序,基本掌握了控制变量、等效替代法等方法的运用,本节的探究活动教材采用的是一种部分探究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切实体验物质的热属性,以加深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三、教法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适时启发、参与讨论,引导学生经过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
四、学法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本节课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适时启发、参与讨论,引导学生经过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领会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控制变量法”,让学生从问题入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合作学习。
2、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学习是有用的,知识就是力量。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你能计算出烧开一壶水的需要吸收的热量吗?(由熟悉的生活事例提出问题,看似简单,却无法解决,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新知探究要找到解决的方法首先要明确水吸收的热量与哪些问题有关,请你通过看书或查资料或讨论找到有关的问题。
学生学习或讨论,老师巡视。
展示有关问题:可能是质量、初温、末温、还有散热、比热容,(因为预习了所以知道)吸收的热量-----,放出的热量-----。
这些问题哪些是我们现有的水平能解决的?怎么解决?学生回答只有比热容不能解决,那么我们今天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比热容的问题。
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热量概念,知道物体吸收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热量的单位。
(2)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知道比热容的单位,会查比热容表,会用公式进行计算热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猜想物体吸收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经历比热容概念的建立过程。
(2)通过运用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理解一些简单现象,认识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猜想物体吸收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经历比热容概念的建立过程,激发探究热情。
(2)通过比热容的运用,感受物理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重点探究计划的制定与实验的实施,对实验结果的交流讨论。
四、教学难点热源及加热时间的控制,对实验数据的分析。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思考】(1)烧开一壶水与烧开半壶水需要的热量一样多吗?(2)把一壶水烧开与烧成温水需要的热量一样多吗?【思考】为什么海水和沙子在同一时刻的温度不一样?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说出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发言。
(二)讲授新课1.实验探究与学生共同设计实验方案:选用实验器材、测量什么物理量、记录那些数据、怎样分析实验数据以及实验步骤。
并演示实验①提出问题:水和煤油,问:如果它们质量相同,升高相同的温度,两者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由此提出怎样的研究课题,由学生总结。
②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讨论:选择哪两种物质加热进行对比,加热液体好还是固体好;如何控制变量;测量那些物理量;用什么器材。
方案一: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
方案二: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不同。
实验器材:两只相同的酒精灯,相同的烧杯两只,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温度计两支,搅拌器两支,铁架台两个,秒表,火柴。
第十三章内能与热机第二节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课时1 物质的比热容一、知识与技能1.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2.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2.通过阅读“气候与热污染”,了解利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并了解一下“热岛效应”.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比热容概念的建立.探究不同物质吸、放热性能不同的实验,现象分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温度计各2个、150克水、150克油、火柴1盒、秒表1块、多媒体课件.投影几幅图片,由学生分析沙漠地区某一天的气温变化以及同一天同一纬度某一海滨城市的气温变化.提出问题:同一天这两个地方的温差为何如此之大?激发学生思考,进而提出课题: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知识点1 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性能1.提出问题: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种类是否有关?2.猜想与假设(只有两种可能):(1) 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种类有关;(2) 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种类无关.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提示: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质量、温度的变化量有关,可能与物质种类也有关系,实验时,为了验证物体吸热的多少与物质的种类是否有关,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学生讨论)4.方法研究:控制变量法.具体做法:(1)如何选取物质:选取相同的两种不同物质,如水和煤油.(2)如何使水和煤油的温度升高?(3)如何比较水和煤油哪个升温更快?(4)如何判断温度的变化?(5)在考虑了上述几个问题后,谈谈你的思路.(学生交流与讨论、发表见解)5.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根据你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把你测得的实验数据记录下来:6.分析论证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即不同物质吸热本领不同.知识点2 比热容(符号:c)如何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差异呢?引导学生在相同条件下比较:即必须让质量相同,温度升高也相同.很明显:如果质量都取1kg,温度都升高1℃,比较起来最方便.进而引入比热容概念.1.比热容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2.比热容的单位:它由单位、温度、热量的单位复合而成,类比速度等物理量的单位组成,组合出比热容的单位:J/(kg.℃),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训练).3.速查比赛(1)比热表中比热容最大的物质是:________;它的比热容是:___________,其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训练)1g水的比热容是:___________;1kg水的比热容是:____________;由此可见:比热容是物质的属性之一.(2)冰的比热容是___________;可见物质在不同状态时,比热容不同.知识点3 生活·物理·社会1.分析海陆风的成因.2.水稻育秧问题.水稻是喜温作物,在每年三四月份育秧时,为了防止霜冻,傍晚常常在秧田里灌一些水过夜,第二天太阳升起后,再把秧田里的水放掉,你能解释原因吗?3.三峡蓄水后,对上游的气候会不会产生什么影响?1. 比热容的概念2. 用比热容的概念解释有关的现象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后练习.《物质的比热容》是初中物理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热传递、热量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提出了比热容的概念,它是本章的重点知识. 本节教材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常识出发提出问题,经过探究活动得出结论,并应用探究所得解决实际问题,新教材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验探究。
沪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第十二章第二节《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沪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课程标准】课标要求: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
尝试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
【内容与学情分析】标准的第一点要求“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属于“了解”水平。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热学属性,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标准要求对其有所“了解”是十分必要的。
但明确要求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中发现这一属性。
标准的第二点要求“尝试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尝试”属于体验性目标行为动词,“说明”属于“了解”水平。
主要是强调物理知识的应用及其与生活和社会的联系,属于技能方面的要求。
同时应注意发展学生在解决问题或作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思考问题。
教材中的主要内容包括探究物质比热容的过程、比热容概念的建立、比热容的知识应用、热量的计算。
比热容概念是通过科学探究方式建立的,因此在教学过程必须要让学生经历设计实验、制定探究计划、分析与论证等知识生成的过程。
学生的知识储备:热量的概念、热传递的知识等。
学生的生活经验: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可能与物质种类、质量、加热时间等因素有关。
学生的学习优势:已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要素。
学生的学习障碍:本节课探究过程中变量较多,例如质量、温度及温度变化量、加热时间、吸收热量、物质的比热,对抽象思维能力偏弱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大的困难。
【学习目标】1.了解比热容,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会查比热容表。
2.尝试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
3.经历设计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的实验与制定计划的过程,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建立比热容概念的过程。
4.通过了解“热岛效应”,有关心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意识。
【重点】1.了解比热容,尝试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
2.经历设计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的实验与制定计划的过程,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建立比热容概念的过程。
【难点】设计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的实验,制定实验计划,分析与论证实验结论。
§12-2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学目标】1、说出什么是物质的比热容,比热容的单位及其读法。
2、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会查物质的比热表。
3、会根据水的比热较大这一特性来解释一些有关的简单现象。
4、学会根据比热容进行热量计算。
5、能根据科学探究的猜想与假设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方案。
有控制变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1、理解比热容的概念。
2、探究计划的制定与实验设施,实验结果的交流【教学难点】1、实验中的热源及加热时间的控制和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学习活动】创设问题情境:夏天去海边洗海澡时,中午海边沙子热、海水却很凉。
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一、提出问题1、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根据以上事例,你有如何猜想?将猜想写在空白处2、教师提炼学生提出的问题,确定本节探究的问题:为什么在同一时刻海水和沙子的温度不一样呢?二、猜想和假设(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猜想)(教师板书学生的猜想:可能是沙子吸热升温比水快)三、设计实验1、要求学生利用课桌上的器材设计实验。
2、教师点拨:如果加热方法完全相同,可以认为单位时间内物体吸收的热量相同。
①如何才能使沙子和水温度升高?②如何比较沙子和水哪个升温快?③实验时要注意沙子和水的哪些条件相同?(注意控制变量法)31、教师点明:①烧杯应放在石棉网上加热②实验过程中不断搅拌,注意不要损坏烧杯和温度计③小组内的同学相互配合及时记录下相关数据。
2、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小组给予适当的点拨。
五、分析与结论1、小组展示: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沙子和水的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相同,沙比水需要的时间短,说明:(2)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吸收的热量。
2、学生总结,小组展示:(1)比热容定义:(2)单位:,符号。
(3)水的比热较大,为。
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归纳得出正确结论结论:(1)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
(2)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