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昼夜与生物》
- 格式:pptx
- 大小:2.72 MB
- 文档页数:23
昼夜与生物【教学目标】1.能用图表记录由于昼夜交替的影响,动植物和人的变化情况;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动植物随昼夜变化的行为特点。
2.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3.观察动植物和人的昼夜行为变化,知道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行为产生影响。
【教学重难点】能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动植物随昼夜变化的行为特点。
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动植物录像、图片资料、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平时上学都是看什么知道时间的?(钟表)可是有一位科学家,他在花圃里种了很多种花草,无论白天还是晚上,他只要看看花圃里的花草就知道大约是什么时间了,你猜猜他是怎么知道时间的?(他观察花的开放时间就知道,或者闭合时间;花的开放闭合是有规律的。
)那你觉得它的这种规律是什么原因影响的呢?(板书:昼夜更替)为了进一步探究这个问题,我们现在就去研究一下昼夜的更替对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二、探究活动。
(一)活动一:探究昼夜更替对植物的影响。
1.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昼夜的更替有规律,那么植物也有规律性的变化吗?举个例子。
(花生叶子的闭合,比如什么叶子花的开放等),同学们很注意观察生活,这个习惯很好。
老师也很喜欢观察植物,还写过观察日记呢,看,这是老师去年观察的牵牛花开放闭合的观察日记。
(牵牛花的观察日记:我们小区草坪里面有棵牵牛花,为了能看牵牛花的开放闭合,星期六,我凌晨3点就起床了,天还没有亮,黑黑的,我蹲在牵牛花的旁边,等待着它的开放,大约3点半,牵牛花开始活动了。
慢慢展开花瓣,直到完全开放的时间约4点,我照下了一张照片。
天渐渐亮了,然后隔一段时间我就会过去看看,照了四张照片。
下午3点,我发现花边开始卷起一些,下午5点,花瓣全部卷进花心,完全闭合。
晚上再没有活动。
我回来及时做了记录。
后来连续几天,我发现牵牛花都是这样有规律的开花。
15 昼夜与生物【教案设计】王志强【单位】莱西市第二实验小学【教学目标】1.能用图表记录由于昼夜交替的影响,动、植物和人的变化情况;会描述生物每天在行为或特征方面的变化,如夜行性动物的行为、植物开花情况的变化;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动植物随昼夜变化的行为特点。
2.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
3.观察动植物和人的昼夜行为变化,知道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行为产生影响。
【教学重难点】1.能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动植物随昼夜变化的行为特点。
2.引导学生理解昼夜变化对生物活动的影响是有规律的。
【教学准备】1.搜集昼夜变化对人的活动的影响数据,学生测量;2.搜集昼夜变化对其它动物、植物的影响资料。
【教学过程】一、游戏导课,激发兴趣1.巧解绳结魔术谈话:同学们,喜欢魔术吗?老师也给大家表演个小魔术。
(巧解绳结魔术)我们的科学不是魔术,但比魔术更有趣、更精彩,这就需要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你才能发现其中的奥秘。
2.观察情境图,引入昼夜更替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幅图有什么不同?(预设:图1起床了,图2在睡觉;一个是白天,一个是晚上……)“白天”我们称为“昼”,“晚上”我们称为“夜”。
(适时板书:昼夜)我们是在什么时间睡觉休息?在什么时间上学?看来,我们的作息时间是受昼夜更替的影响的。
(板书:昼夜更替)【用魔术的方式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并启发学生科学学习需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情境导入让昼与夜的概念清晰明了。
】二、分析素材,探究规律谈话:昼夜的变化对我们到底有什么影响呢?我们通过分析一些数据来看一看。
(一)探究昼夜更替对人的影响。
1.探究昼夜更替对人的体温的影响谈话:这是老师课前让我们班的学生测量了自己的体温在一天内不同时刻的变化情况,(课件出示:学生测量的体温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自己先思考一下,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①观察资料,独立思考②分析资料,组内交流③班内交流谈话:刚才各小组都在认真地对数据进行交流,有什么发现吗?哪个小组交流一下?④小结:通过数据分析,我们了解到人一天的体温变化也是受昼夜更替影响的,并且这个变化是有规律的。
《昼夜与生物》教案【教材分析】本课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昼夜与生物》,是一节资料探究课。
没有闹钟叫醒,人们却每天按时醒来;蜘蛛总在半夜结网;夜合欢总是迎着朝阳而绽放;黎明、雄鸡打鸣,林中小鸟吱吱喳喳地叫……生物学家认为,生物体的生命随昼夜交替的周期性变化显示出生理活动的周期性规律。
本课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揭示生物的生命活动与昼夜变化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能力目标:能用图表记录由于昼夜交替的影响,动植物和人的变化情况;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动植物随昼夜变化的行为特点。
情感目标: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知识目标:观察动植物和人的昼夜行为变化,知道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行为产生影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动植物随昼夜变化的行为特点。
教学难点: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方法】这节课是资料探究课,本课的探究活动可以从交流、整理观察记录开始,提出活动的指向,如提出问题:“课前我们对植物的开花情况进行了观察,有什么发现?”然后导入探究活动。
活动可以分三个环节展开:1、提出问题。
一天中,牵牛花的颜色随着时间的不同会发生变化。
人的活动也会发生变化吗?2、交流活动。
引导学生对课前观察、测试到的人体活动情况进行交流、整理。
3、总结交流。
根据学生的分析、交流,让学生知道人的活动在白天比较活跃,夜晚时,各项活动会逐渐减弱,说明人的活动会受昼夜变化的影响。
本活动旨在从事实上说明每个人的生命活动都要受到昼夜变化的影响,让学生尝试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合理的解释,并用搜集到的资料完善自己的解释,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谈话:生活中有些现象很奇特,比如:我们到了晚上想睡觉,早上没人叫却也会按时醒来;夜来香傍晚时花朵才会绽放,发出阵阵香气;公鸡黎明时打鸣,喔喔叫催人早起。
《昼夜与生物》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的:通过学习和了解昼夜变化对生物生长、繁殖和行为的影响,培养学生对生物钟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并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适用对象:初中生物课程的七年级学生。
三、作业内容:1. 理解昼夜交替对生物的影响:- 通过教师讲解和课堂讨论,学生了解昼夜变化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物的进食、活动以及休息的影响。
-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并分析夜行动物、昼行动物和日夜都活动的动物的生活习性,深入理解昼夜变化对生物的重要性。
2. 生物钟的概念和机制:- 学生学习生物钟的定义、作用和机制,通过课堂实验观察和讨论,探究生物钟在生物体内的表现形式和调节机制,并了解其与昼夜交替的关联。
3. 研究生物钟在人类身上的应用:- 学生了解人类的生物钟与昼夜生活规律的关系,探究现代社会中生物钟紊乱对健康的影响,并思考如何调整自身的生活习惯以维护生物钟的正常运转。
四、作业形式:1. 完成知识梳理:- 学生以小组形式,根据所学知识,设计海报或PPT,展示昼夜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钟的概念和机制。
- 学生在海报或PPT中,用图片、图表和文字结合的方式,清晰地传达所学知识,提高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 课外拓展:- 学生通过观察周围环境和自身生活状态,记录并归纳昼夜变化对自己的影响,编写学习笔记或心得体会。
- 学生可以尝试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观察生物钟的变化,反思生活规律对健康的影响,并与同学分享交流。
五、评价方式:1. 小组展示评分:- 评分指标包括内容全面性、表达清晰度、团队合作和展示方式等,通过综合评定小组展示的质量和学生的表现。
2. 个人学习笔记评分:- 评分指标包括记录准确性、总结归纳能力、思考深度和对学习的理解程度等,通过评定学生的学习笔记,反映学生的个人学习情况和思考能力。
六、总结与展望:通过《昼夜与生物》作业设计方案的实施,学生不仅可以深入了解昼夜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钟的概念,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感受和应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合作能力,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科学《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教案(教案)一. 教材分析《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这一课题,旨在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对生物生活的影响。
通过学习,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生物的生活习性,从而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关于生物的基本知识,对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对生物生活的影响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
2.让学生理解这些现象对生物生活的影响。
3.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
2.这些现象对生物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再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深入探讨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PPT。
2.准备相关案例资料。
3.准备小组讨论的模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生物知识,激发学生对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影响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呈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以及产生的现象。
让学生初步了解昼夜和四季变化的原因。
3.操练(10分钟)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生活的影响。
如:北极熊因为昼夜变化而进行迁徙,植物因为季节变化而开花结果等。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进一步理解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生态环境,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物生活的影响。
如:减少碳排放,保护野生动物等。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青岛版科学《昼夜与生物》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以学生身边常见的现象引起学生思考,通过学生讨论引发本课的研究课题,提醒学生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学习需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对昼夜与生物的影响,教师分别采用了三种方法:探究昼夜对人的影响,使用了实验法,让学生记录一天不同时刻心跳的次数,然后对学生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让数据说话,真实准确;探究昼夜对动物的影响采用资料交流的方法进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探究昼夜对人的影响是学生不熟悉的,教师采用学生交流并辅以教师视频资料补充的方法,增长学生的知识同时也拓展了思维,让学生成为课堂探究的主人。
本课教学最突出的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教师始终本着让事实说话,让学生充分表达与交流,在积极的评价中使学生感受到课堂主人的地位和自己获得知识的快乐体验。
整节课学生思维积极、参与度高。
作业的设计:记录一天中不同时刻自己的血压或者呼吸次数,用今天学习的方法分析一下,昼夜更替对我们人体还有哪些影响?作业的本身能够引起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同时这样的作业也是对本节课探究方法的巩固与练习。
希望教师及时反馈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用积极的鼓励性评价,增长学生知识,提高探究能力。
22.《昼夜与生物》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昼夜与生物》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四年级下册《太阳、地球和月亮》单元的第二课时。
本课是在研究了昼夜更替现象后,进一步研究生物体随昼夜交替的周期性变化显示出生理活动的周期性节律。
本课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揭示生物的生命活动与昼夜变化之间的关系。
教材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活动准备:通过对自己一天中身体情况的各项数据分析,感受昼夜更替对人们身体和生活的影响。
第二部分活动过程:通过对动植物昼夜变化的不同反应,了解昼夜交替对动植物的影响。
第三部分自由活动:通过对自己作息时间进行记录分析,与生活进行联系,进一步掌握昼夜对生物的影响。
第四部分拓展活动:活动分为两个活动指向,分别是了解人体生物钟,测定自己的活动规律,和分析蜜蜂的白天活动对人类和植物的积极作用。
加深本课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本课学习内容符合学生的兴趣,便于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了解昼夜交替跟我们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生分析】上节课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昼夜变化的规律,并在生活中对昼夜与生物的影响有了初步的认识。
同时经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观察、记录、分析的能力,本课进而培养学生对研究宇宙天体的浓厚兴趣。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能举例说明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有哪些影响。
科学探究目标:1.能自己制定研究计划,探究一种动物或植物的昼夜变化情况。
2.能够用图表等形式连续记录较长时间的观察结果。
3.关注人类在农业生产上是如何利用生物昼夜节律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1.对植物或动物在昼夜间的变化感兴趣。
2.愿意对植物或动物的行为进行长期观察。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能意识到昼夜变化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器材准备】学生准备:搜集昼夜变化对人的活动的影响数据。
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1.[PPT 3 出示]教师出示情境:学习和睡觉。
2.提问:两幅图中的小朋友分别在做什么呢?我们是在什么时间睡觉休息?在什么时间上学?看来,我们的作息时间是受昼夜更替的影响的。
《昼夜与生物》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昼夜变化对生物生活的影响;2. 掌握昼夜交替的原因和规律;3. 探讨昼夜与生物之间的互动干系。
导学内容:一、昼夜变化对生物的影响1. 在昼夜交替的过程中,生物的活动和发展发育会受到昼夜变化的影响。
例如,植物在白天进行光合作用,夜晚则进行呼吸作用。
2. 昼夜的变化也会影响生物的行为,一些动物会在夜晚活动,而在白天休息。
二、昼夜交替的原因和规律1. 地球自转是造成昼夜交替的主要原因。
地球自转导致了地球表面的一半处于光照状态,另一半处于阴郁状态。
2. 昼夜的长短受到地球自转轴倾斜角度的影响,赤道附近昼夜长短基实情等,而极地地区则存在极昼和极夜现象。
三、昼夜与生物的互动干系1. 生物的生活习性和行为受到昼夜变化的影响,不同生物会根据昼夜的变化改变自己的活动规律。
2. 昼夜的交替也对生物的发展发育和生理活动产生影响,生物的生物钟也受到昼夜变化的调控。
导学活动:1. 观察植物在白天和夜晚的变化,讨论昼夜变化对植物的影响。
2. 钻研一些动物在昼夜交替中的行为特点,分析昼夜对动物生活的作用。
3. 制作昼夜交替的模型,模拟地球自转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昼夜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4. 讨论昼夜交替的原因和规律,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对生物生活的重要性。
5. 小组讨论昼夜与生物之间的互动干系,总结不同生物对昼夜变化的适应策略。
导学延伸:1. 调查不同地区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探讨极昼和极夜现象对当地生物的影响。
2. 钻研生物的生物钟机制,了解昼夜变化如何影响生物的生理活动和行为。
3. 探讨人类对昼夜变化的适应策略,如何调整作息时间和生活习惯以适应昼夜交替的规律。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将深入了解昼夜与生物之间的干系,增强对地球自然环境的认识,培养对生物生态系统的珍爱认识,增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22. 昼夜与生物-青岛五四学制2001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昼夜的概念。
2.了解昼夜交替对生物的影响。
3.了解动物的生活规律。
二、教学重点1.昼夜概念的理解。
2.昼夜交替对生物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生物的生活规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通过让学生回答问题引出今天的课题:“你们知道一天有多长时间吗?你们知道早上太阳从哪里升起,晚上又从哪里落下吗?”2.引导学生寻找答案:“我们可以观察天空的变化。
”2. 总结昼夜概念(10分钟)1.提问“昼夜是什么?”并让学生回答。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白天和黑夜的现象,勾画出昼夜的概念。
3. 关注昼夜交替对生物的影响(30分钟)1.引入问题:“我们人类有昼夜的概念,那么动物和植物有吗?昼夜交替对它们有影响吗?”2.教师让学生自主探究一下问题,提供一些信息:“白天的时候太阳很毒烈,晒不得;晚上黑暗而且冷,有些动物和植物只能在上面活动和成长。
”3.以一些实例让学生了解昼夜交替对生物的影响。
4.让学生进行讨论,总结出生物的一些生活规律。
教师帮助学生挖掘出规律的原因。
4. 总结回顾并布置作业(15分钟)1.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了当天的课程内容。
2.布置作业:“请你们每天观察一下马路上的树,了解它们是在白天还是在晚上成长。
”五、教学后记本节课以问题为引导,从生活的角度和现象出发,让学生兴趣浓厚地了解昼夜的概念,更深入地认识到昼夜交替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的生活规律。
这种启发方法和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很有益于学生的学习。
同时,本节课也注重了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交流、互动的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2. 昼夜与生物-青岛五四学制2001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和过程;2.了解昼夜交替对生物的影响;3.了解一天中各个时间段的名称和生物活动特征。
二、教学内容1.昼夜交替的原因和过程;2.昼夜交替对生物的影响;3.一天中各个时间段的名称和生物活动特征。
三、教学重点1.昼夜交替的原因和过程;2.昼夜交替对生物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1.一天中各个时间段的名称和生物活动特征。
五、教学方法1.观察法;2.演示法;3.实验法;4.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讲解昼夜交替和生物活动;2.发布任务:观察一天中不同时间生物的活动情况。
2. 学习环节(1)昼夜交替的原因和过程1.讲解太阳和地球的相互作用;2.播放相关视频。
(2)昼夜交替对生物的影响1.讲解昼夜交替对植物和动物生命活动的影响;2.实验检测植物在白天和晚上的生长情况。
(3)一天中各个时间段的名称和生物活动特征1.讲解一天中的各个时段的名称和生物活动特征;2.分组讨论一天中不同时间生物的活动特点。
3. 总结环节1.安排学生分享观察到的生物活动情况;2.回答学生的问题;3.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七、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对昼夜交替和生物活动的理解;2.评价学生实验成果。
八、教学反思1.首先导入环节的任务不够清晰,建议再次明确任务;2.演示法在讲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和过程时效果不够好,建议多加讲解;3.学生对生物活动特征的讨论表现不够积极,建议加强互动氛围。
《昼夜与生物》作业设计方案一、背景介绍在生物学中,昼夜变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物节律。
昼夜交替的变化会对生物体的发展、发育、代谢等方面产生影响。
本次作业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昼夜变化对生物体的影响,加深对生物节律的理解。
二、目标1. 了解昼夜变化对生物体的影响;2. 掌握生物节律的基本观点;3. 培养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三、作业设计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生物体(如植物、昆虫、鱼类等),并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观察昼夜变化对该生物体的影响。
2. 实验内容包括:(1)在不同时间段观察生物体的行为、发展情况等;(2)记录实验数据,分析昼夜变化对生物体的影响;(3)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结果并提出结论。
3. 学生可以利用实验室设备、图书馆资源等进行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老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4. 每组学生在规守时间内完成实验,并在教室上展示实验结果和报告。
四、评判方式1. 实验报告:包括实验设计、数据记录、结果分析和结论等,占总成绩的50%。
2. 实验展示:每组学生在教室上展示实验结果和报告,老师和同砚进行评判,占总成绩的30%。
3. 实验过程:包括实验操作、数据记录、团队合作等,占总成绩的20%。
五、拓展延伸1. 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生物体进行实验,比较不同生物体对昼夜变化的适应能力;2. 学生可以进一步探讨生物节律的机制,了解更多关于生物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
六、总结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昼夜变化对生物体的影响的理解,还可以培养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希望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到更多知识,激发对生物学的兴趣和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