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医经典必读白话解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7
中医药经典伤寒论白话精解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所著。
全书以伤寒病为主题,系统地阐述了中医治疗伤寒病的理论和方法。
伤寒病是一种以发热、恶寒、头痛、身痛等症状为特征的传染性疾病,是中医学中重要的热病范畴。
《伤寒论》以十二篇的形式,详细地描述了伤寒病的病因、发病、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内容,是中医诊治伤寒病的重要参考书籍。
《伤寒论》白话精解是对《伤寒论》的一种解读版本,旨在将原书的文言文内容用现代白话语言进行解释和阐述,使读者更易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理论和临床应用。
白话精解的《伤寒论》通常会进行一些注释和解释,帮助读者理解一些古代医学术语、疾病名称和药物方剂等内容。
此外,还会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对《伤寒论》的内容进行一些评述和补充,以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和应用其中的理论和方法。
《伤寒论》作为中医学的经典之作,对于研究中医学理论、诊断和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阅读《伤寒论》白话精解,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提高对伤寒病的认识和治疗水平。
医学三字经白话解范文(3篇)第1篇: 医学三字经白话解一、医学源流【原文】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
【语译】中医学开始有文字记载,相传起源于岐伯和黄帝。
后人托名黄帝和岐伯写成《灵枢》和《素问》二书,特别是《素问》的内容更为详细。
【注释】岐黄:指岐伯和黄帝。
黄帝是古代的帝王,约生于公元前2700年左右。
岐伯是黄帝的臣子,同时也是指导黄帝研究医学的老师。
灵枢:又名《灵枢经》、《黄帝内经灵枢经》,为《内经》的组成部分。
原书共9卷81篇,又名《针经》,别称《九卷》。
隋唐之际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包括《九灵》、《九墟》和《灵枢》。
宋代以后,原本及传本大多散失,现存《灵枢》传本系南宋史崧据其家藏9卷本重新编校,改为24卷。
本书与《素问》所论述的内容相近,尤详于经络、针灸而略于运气学说。
在介绍基础理论和临床方面则与《素问》内容互有补充,是我国战国时期医学理论,特别是针灸学的重要文献,素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素问:又名《黄帝内经素问》。
为《内经》组成部份。
原书9卷,共81篇。
唐.王冰注释此书时改为24卷,并补入七篇大论,但仍缺刺法论、本病论二篇。
经北宋林亿等校注后,成为今存《素问》传本的依据。
本书包括人体生理、解剖(脏象、经络)、病因、病理、诊断、治疗、预防、养生,以及人与自然,阴阳五行,运气学说等多方面内容。
较系统地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医学成就。
特别是用朴素辨证的指导思想,综括了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为历代医家所遵循。
【原文】难经出,更洋洋!【语译】自从《难经》这部书出现以后,中医学的内容更为丰富了。
【注释】难经:据史书记载,相传为春秋战国时名医扁鹊(姓秦名越人,约生于公元前5世纪)所作。
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
本书以问答释难的方式编纂而成。
论述以基础理论为主,兼析症证。
其中1-22难论脉,23-29难论经络,30-47难论脏腑,48-61难论病,62-68难论穴道,69-81难论针法。
全书内容简要,辨析亦颇精微。
中医122句1、疔疮先出血,内毒以寒泻.2、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3、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4、通则不痛,痛则不通.5、痢无补法。
6、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7、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8、疹是太阴风热。
9、癍是阳明火毒。
10、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11、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2、温病凭脉伤寒凭症。
13、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4、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15、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16、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7、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8、亢则害,承乃制。
19、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20、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21、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22、上焦如羽,非轻不举.23、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24、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2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26、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淫于内,治宜甘热。
28、热淫于内,治宜咸寒。
2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30、导龙入海,引火归渊(源)。
31、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32、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33、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34、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35、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36、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37、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3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9、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40、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41、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4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3、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4、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45、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46、湿热毒火,首见肝经。
47、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48、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49、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八。
50、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51、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到血直须凉血散血。
52、内热曰烦,外热曰燥。
序言1、上中下三品药:上品药:属于君药,主养命而应天,没有毒性,多服久服对人体无害,多具有轻便身体、增益气力、延缓衰老、益寿延年的作用中品药:属于臣药,主养性而应人,无毒或有效毒,宜斟酌使用,大多能够遏制病邪、补益虚弱的身体。
下品药:属于佐、使药,主要是治病而对应于地,毒性大不可久服,多用于治疗大寒大热、邪气积聚,形成症结肿块坚硬之类的病症。
2、药物的配伍运用分为君、臣、佐、使,根据实际情况,组方配伍在突出君药的基础上,可适当地加减臣药和佐使药以辅助药效,达到相互宣、摄、合、和的作用。
药物之间还有阴阳属性的配合关系、子母兄弟的依赖关系,使用植物的根、茎、花、实各种草、石及动物的骨、肉入药,为了发挥药物的作用,必须注意“七情”单行:即用单味药治病相须:即配合应用性质功效相类似的药物相使:即配合应用某种共性的药物,一主一辅相畏:即一种药物的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者消除相恶:即所合用的药物功效被抵消相反:即所合用的药物能产生毒副作用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一般来说,使用不同的药物组方,应当选用相须、相使作用的药物,以提高疗效,不要选取有相恶,相反的药物,如果药物有毒性,为了制伏毒性,可以选取有相畏、相杀作用的药物,否则千万不要滥用有毒的药物3、药物的四气五味:酸、咸、甘、苦、辛,四气:寒热温凉,有的药物有毒,有的药物无毒,使用时应加以区别。
4、掌握各类药物出产的土地,辨别药物的真伪,是陈久的还是新鲜的药物,均有一定的方法,而且药物的特性不同,有适宜于做丸药的,有适宜于做散剂的,或水煮,或酒浸,或煎作膏剂,也有一种药物同时可采用不同的剂型,或者只能用作丸散,不可兼入汤酒,在药物制剂时不得违背。
5、治疗疾病必先察其病源,找出病机,若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未至虚竭,血脉不乱,精神也没有散失的现象,再给病人用药必能使其康复;若病势已成,病情深重,此时用药就;不能指望速愈,病人可慢慢康复;倘若病人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虚竭,血脉精神散乱,病势已过,即使用药也难有回天之力,性命将难以保全。
夫医者,乃国之宝也。
古之圣人,皆以养生为本,故其道深奥,非一日之功。
是以,医者须博学多才,明理识病,方能济世救人。
然中医之道,尤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为宗,考其源流,历久弥新。
【翻译白话版】医生啊,是国家宝贵的财富。
古代的圣人,都将养生作为根本,因此他们的医道深不可测,不是短时间内就能掌握的。
所以,医生必须博学多才,明白道理,认识疾病,才能救世救人。
然而,中医的学问,特别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作为根本,追溯其起源和传承,历经久远,却更加新鲜。
【原文】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
人生而有疾,无不与阴阳失衡有关。
故医者,必先调其阴阳,使之归于平和,而后方可论及病之所在。
【翻译白话版】阴阳,是天地运行的规律,是世间万物的总纲。
人生而有疾病,无不与阴阳失衡有关。
所以,医生必须首先调整患者的阴阳平衡,使之恢复到平和的状态,然后才能讨论疾病的具体位置。
【原文】五行者,木火土金水也,相生相克,循环不息。
脏腑者,心肝脾肺肾也,各司其职,相互协调。
经络者,如沟渠,通贯全身,运行气血。
故医者,当察其五行之盛衰,脏腑之强弱,经络之通塞,以定治法。
【翻译白话版】五行,即木、火、土、金、水,它们相互滋生,相互克制,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脏腑,包括心、肝、脾、肺、肾,各自担负着不同的职责,相互协调。
经络,如同沟渠,贯穿全身,运行气血。
因此,医生应当观察五行的盛衰,脏腑的强弱,经络的通畅与否,从而确定治疗方法。
【原文】夫脉者,血气之宗也。
诊脉者,察其阴阳之盛衰,脏腑之虚实,经络之通塞,以断病之所在。
故脉诊,为医之本,不可不精。
【翻译白话版】脉象,是血气的根本。
诊脉的人,通过观察脉象的阴阳盛衰,脏腑的虚实,经络的通畅与否,来判断疾病的位置。
所以,脉诊是医生的基石,不可不精通。
【原文】夫药者,草木之精华也。
药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各有其用。
故医者,必先明药性,而后方敢投药。
【翻译白话版】药物,是草木的精华。
药物有四气五味,有上升、下降、浮沉等特性,各有其用途。
黄帝内经灵枢篇白话文
黄帝内经·灵枢篇是我国古代著名医药典籍之一,也是中医理
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篇共计81篇,包含了中医经典学说、
疾病诊断、疾病治疗等内容。
以下是对其中的一部分篇章的白话解读:
第一篇《阴阳之理》:阐述了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和作用,阴阳相对而存在,互相依存,相互制约,平衡调和才能维持健康。
第二篇《五脏生成》:介绍了五脏的形成和相互关系,指出五脏相互协调,相互联络,共同维护人体的生理功能。
第三篇《藏气法时病定》:通过观察天气和四时变化,分析人体生理变化和病症发生的规律,指导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
第四篇《本神》:讲述了人体的精神活动与五脏的关系,精神活动能够影响人体的健康,重视心理健康对身体的影响。
第五篇《胃腑》:论述了胃脏和肠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强调饮食和消化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第六篇《五藏别论》:详细介绍了心、肝、脾、肺、肾等五脏的功能和病变特点,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总的来说,黄帝内经·灵枢篇通过对人体生命活动的观察和总结,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疾病诊疗的原则,对中医的发展和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阴阳五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原文】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译文】阴阳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是指导万物的纲领,是事物发生变化的本源,是事物产生、消亡的根本,是事物发生运动变化的内存动力和外在表现得处所,治病必须推求阴阳这个根本。
藏象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禀之官,无畏出焉。
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心,犹如君主,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由此而出。
肺,犹如宰相,全身气血由其治理调节。
肝,犹如将军,谋略思虑由此而出。
胆,犹如心君的使臣,代君行令,心志的喜乐由它传出。
脾胃,犹如管理粮仓的官吏,饮食五味之精微由此而出。
大肠,犹如主管运输的官吏,能使食物之糟变化成粪便由此排出体外。
小肠,犹如受盛之官,承受容纳胃传来的食物,分清泌浊,变化物质。
肾,犹如一个精力充沛、强壮有力的官吏,人的智能和技巧由此产生。
三焦,犹如疏通水道的官吏,全身水液的通道由其管理。
膀胱,犹如管理水库的官吏,尿液归藏于此,经过气化而排出。
素问•五藏别论【原文】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写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
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译文】所谓五脏是主储藏精气而不传泻水谷,所以只能被精气盈满而不能像六腑那样由水谷充实。
六腑是主传导消化水谷而不储藏精气,所以它们常被水谷充实而不能像五脏那样被精气充满。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饮食入口至胃,则胃中充实而肠中空虚,饮食从胃而下,则肠中充实而胃中空虚了。
所以说,六腑实而不满,五脏满而不实。
精气神灵枢•本神【原文】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神农本草经白话精解
《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医药学的珍贵遗产,被誉为中药学的经典之作。
该书详细记载了众多草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等,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神农本草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白话精解。
首先,了解草药的性味。
在《神农本草经》中,每种草药都有其独特的性味,如寒、热、温、凉、苦、甘、辛、酸等。
这些性味决定了草药的功效和适用范围。
例如,苦寒的草药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适用于热性疾病;甘温的草药则具有补益作用,适用于虚弱体质。
通过了解草药的性味,我们可以更好地选择适合病情的药物。
其次,掌握草药的功效。
《神农本草经》中对每种草药的功效都有详细的描述,如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风止痛等。
这些功效是草药治疗疾病的基础。
例如,黄连具有清热燥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湿热黄疸;当归具有补血活血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月经不调。
通过了解草药的功效,我们可以针对具体的病症选择合适的药物。
再次,熟悉草药的主治。
《神农本草经》中列举了每种草药的主治病症,如感冒、咳嗽、胃痛等。
这些主治病症是草药应用的主要方向。
例如,麻黄主治风寒感冒,具有发汗解表的作用;生姜主治胃寒呕吐,具有温中止呕的功效。
通过熟悉草药的主治病症,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运用草药进行治疗。
总之,《神农本草经》白话精解的过程是一个深入了解草药性味、功效、主治的过程。
通过这一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神农本草经》,发挥草药的疗效,为人们的健康服务。
同时,这也是对古代中医药学智慧的传承和发扬。
伤寒论白话解读全文
伤寒论是中医临床上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经典中的“圣典”。
它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是一部关于伤寒病的理论和临床治疗的经典著作。
伤寒论主要讲述了伤寒病的发病机理、病因、病理变化、病症表现、辨证施治等方面的知识,对中医临床医生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伤寒病是指由感受外邪所致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主要以发热、汗出、头痛、身痛、咳嗽、腹泻等症状为特征。
伤寒论对伤寒病的发病机理有深入的研究,认为伤寒病是由“外邪侵入”、“内伤精气”、“饮食不洁”等因素综合作用而导致的。
在治疗伤寒病时,伤寒论提出了“饮食为先”、“治未病”、“从本而治”等原则,强调了治疗的个性化和综合性。
伤寒论中的病证辨析是临床医生必须要掌握的重点之一。
伤寒论对病证辨析有详尽的论述,包括各种病症的特征、辨证的方法和治疗的原则等,对中医临床医生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例如,伤寒论对于伤寒病的五个阶段的病证分别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辨析,使中医临床医生能够根据不同的阶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总之,伤寒论是中医临床医生必须要掌握的重要经典之一。
通过对伤寒论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临床的理论和实践,提高中医临床医生的临床治疗水平和疗效。
- 1 -。
中医理论速记400种口诀白话详解(中医必背口诀400条)中医理论速记400种口诀白话详解【一】1 . 弘扬中医国粹,惠泽民众百姓2 . 多层否定成后语。
修改语病法牢记,添删调换百病医3 . 可数名词单,须用a或an,4 . 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5 . 您的健康,我的责任6 . 恒心信念和有豪情。
信念来自于对理性的信仰,即人能把握客观实在,来自于信任宇宙(包含人类社会和人类精力)是一个按照必定规律运行的`世界,而人的理性能把握集其中的规律。
7 . 谓语是用来说明主语做了什么动作或处在什么状态。
谓语可以由动词来担任,一般放在主语的后面。
8 . 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
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
(《素问·五藏别论》9 . 防病健身方法多,中医保健效果佳。
10 . 春秋战国秦一统,中医理论速记400种口诀白话详解【二】1 . 碰到代词时,冠词均不现。
2 . 魏蜀吴,争汉鼎。
号三国,迄两晋。
宋齐继,梁陈承。
为南朝,都金陵。
3 . 医也者,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
(清·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4 . 二句子成分歌诀5 . 表示单位量词全,单位各异按习惯。
事物行动作统计,物量动量分两款。
6 . 加速中医药国际化现代化产业化进程。
7 . 一般加s,特殊有几处:8 . 建设中医药都,振兴医圣故里。
9 . 乳贵有时,食贵有节。
(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10 . 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中医理论速记400种口诀白话详解【三】1 . 养成良好的口才,聊天演说争辩会谈四素质要不断学习和思考,不断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精益求精工作的方式和方法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始终对现实抱有灵敏的察看力和洞察力乐观发奋图强自负酷爱生涯酷爱人生,不怨天尤人,即使在最失败的时候也永远不要废弃盼望。
2 . 基本成分主谓宾,附加成分定状补。
中医学三字经白话解医学源流第一: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难经出,更洋洋,越汉季,有南阳,六经辨,圣道彰,伤寒着,金匮藏,垂方法,立津梁,李唐后,有千金,外台继,重医林,后作者,渐浸淫,红紫色,郑卫音,迨东垣,重脾胃,温燥行,升清气,虽未醇,亦足贵,若河间,专主火,遵之经,断自我,一二方,奇而妥,丹溪出,罕与俦,阴宜补,阳勿浮,杂病法,四字求,若子和,主攻破,中病良,勿太过,四大家,声名噪,必读书,错名号,明以后,须酌量,详而备,王肯堂,薛氏按,说骑墙,士材说,守其常,景岳出,着新方,石顽续,温补乡,献可论,合二张,诊脉法,濒湖昂,数子着,各一长,揆诸古,亦荒唐,长沙室,尚徬徨,惟韵伯,能宪章,徐尤着,本喻昌,大作者,推钱唐,取法上,得慈航。
中风第二:人百病,首中风,骤然得,八方通,闭与脱,大不同,开邪闭,续命雄,回气脱,参附功,顾其名,思其义,若舍风,非其治,火气痰,三子备,不为中,名为类,合而言,小家伎,瘖喎邪,昏仆地,急救先,柔润次,填窍方,宗金匮。
虚痨第三:虚痨病,从何起,七情伤,上损是,归脾汤,二阳旨,下损由,房帏弥,伤元阳,亏肾水,肾水亏,六味拟,元阳伤,八味使,各医书,伎止此,甘药调,回生理,建中汤,金匮轨,薯蓣丸,风气弭,蟅虫丸,干血以,二神方,能起死。
咳嗽第四:气上呛,咳嗽生,肺最重,胃非轻,肺如钟,撞则鸣,风寒入,外撞鸣,痨损积,内撞鸣,谁治外,六安行,谁治内,虚痨程,挟水气,小龙平,兼郁火,小柴清,姜细味,一齐烹,长沙法,细而精。
疟疾第五:疟为病,属少阳,寒与热,若回翔,日一发,亦无伤,三日作,势猖狂,治之法,小柴方,热偏盛,加清凉,寒偏重,加桂姜,邪气盛,去参良,常山入,力倍强,大虚者,独参汤,单寒牡,理中匡,单热瘅,白虎详,法外法,辨微茫,消阴翳,制阳光,太仆注,慎勿忘。
痢疾第六:湿热伤,赤白痢,热胜湿,赤痢渍,湿胜热,白痢坠,调行箴,须切记,芍药汤,热盛饵,平胃加,寒湿试,热不休,死不治,痢门方,皆所忌,桂葛投,鼓邪出,外疏通,内畅遂,嘉言书,独得闷,寓意存,补金匮。
黄帝内经白话解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医学著作,被誉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它包含了医学理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等方面的内容,被视为中医学的宝库。
然而,由于其语言古老、晦涩难懂,许多读者对其理解有所困难。
因此,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理解《黄帝内经》的精髓,很多学者和医学家开始进行白话解读。
他们以现代语言表达书中的观点和原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医学知识。
这些白话解将《黄帝内经》中的文字进行解读和翻译,并加入现代的解释和注解。
它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古代智慧与现代科学相结合,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
通过白话解,《黄帝内经》的内容不再显得晦涩难懂,读者可以更轻松地学习其中的医学知识。
同时,白话解也为中医学的普及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白话解,《黄帝内经》的内容也积极地融入了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
许多研究者通过对比古代经典和现代科学的知识,对《黄帝内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读。
他们通过实验证明了其中的某些理论和方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总之,《黄帝内经》白话解的出现,为广大读者开启了一扇理解中医学的窗户。
它们让古代医学智慧得以传承,也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通过学习《黄帝内经》的白话解,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基本原理,进一步推动中医学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应用。
大道至简古中医,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白话注解侠医世家导读:我们学《伤寒论》不能死记硬背里面的药方和病症,而是去理解张仲景的辩证思维,以及他对症组方的思维逻辑,只有领悟到他的思维逻辑,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张仲景一样的中医。
原文:211 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注解:阳明病,再反复多发汗,亡了津液,谵语,脉短,说明津液虚极了,病人是会死亡的。
如果脉自己恢复了正常,说明津液回来了,就不会死。
原文:212 伤寒若吐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
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
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
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注解:这里讲阳明病病情恶化的过程。
五六日,甚至十余日不大便,傍晚的时候会发潮热。
因为傍晚是肾经主时,肾经络表。
借着人体经气循行到表才能发出热来,说明津液已经消耗了,所以病人只是不恶寒,而不感觉很热,开始发谵语,独自说胡话,像见了鬼一般。
再严重,发作的时候不认识人;气血难到末端,手搅扰不安,不是摸衣就是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这是津液在持续走虚。
这时候如果脉弦,病人是不会有危险的。
如果脉涩,病人就会死亡。
涩脉是如轻刀刮竹般有涩滞感,又好比水管里的水不够了,流动中就会有轻微卡壳般的涩滞感,这是因为脉管亢盛撑大,血又不够且有阻滞,津液大虚且有结实之邪会现此脉,比如癌肿。
这里主要是津液大虚,也是肠道有阻滞,这种情况病人会死亡。
“微者”如果脉微的话,下文如何?没有了,应该是丢失了。
我们知道诸如脉弦脉大脉涩都是有邪气的,是虚而亢之象。
脉微,脉象恢复柔和,刚强者死,柔者生,说明邪气退了,这时候应该是病欲解了。
如果还有少许余证,少与调胃承气汤就可以。
如果是极其微弱了,那是陷入阴证了,这又是另一种情况。
如果只是发热,谵语,那赶紧用大承气汤,不要耽误。
阳明病耽误了也可能会死人。
有见过这样的医生,明明就是大承气汤证,又是顾忌病人年纪大,又是顾忌病人胖瘦,非要用生地黄,火麻仁润下,这些都是滋腻润养之药,下去如同火上浇油,于是把病人治到病位抢救。
中医入门白话解丛书:开启中医智慧之门中医,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瑰宝,蕴藏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和医疗智慧。
然而,对于初学者来说,中医的理论体系和术语往往显得深奥难懂。
为了帮助更多的人走进中医的世界,我们推出了中医入门白话解丛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例子,带领大家领略中医的魅力。
一、丛书特点通俗易懂:本书采用白话文的形式,将中医的理论和术语进行解释,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中医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图文并茂:本书配有大量的插图和图表,帮助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医的知识和技巧。
实用性强:本书注重实用性,介绍了许多中医的常用方法和技巧,方便读者在日常生活中运用。
系统全面:本书涵盖了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方法等方面,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系统的学习平台。
二、内容概览中医基础理论:介绍中医的基本哲学思想,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帮助读者建立中医的思维模式。
中医诊断方法:详细介绍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诊断方法,让读者了解如何运用中医的方法进行疾病诊断。
中医治疗方法:介绍针灸、推拿、中药等常用的治疗方法,以及食疗、养生等日常保健方法。
常见病症防治:针对一些常见病症,介绍中医的防治方法和注意事项,帮助读者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医知识进行自我保健。
三、学习建议注重实践: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建议读者在学习过程中多进行实践操作,如针灸、推拿等。
勤于思考:中医的理论体系较为深奥,需要读者在学习过程中勤于思考,不断领悟其中的哲学思想和医疗智慧。
广泛涉猎:中医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建议读者在学习过程中广泛涉猎相关书籍和资料,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持之以恒:学习中医需要时间和耐心,建议读者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持之以恒的态度,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
四、结语中医入门白话解丛书旨在为初学者提供一个通俗易懂的学习平台,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应用中医知识。
希望通过本丛书的学习,读者能够领略到中医的魅力,并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医知识进行自我保健和治疗。
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将中医的智慧传承下去,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医学三字经》白话讲记第15讲《医学三字经》原文作者:陈修园朝代:清年份:公元1644-1911年•原文•白话解•处方汇总01—原文血症第十血之道化中焦经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本冲任中溉浇血之流溢,半随冲任而行于经络。
温肌腠外逍遥血之流溢,半散于脉外而充肌腠皮毛。
六淫逼经道摇六淫者,风、寒、暑、湿、燥、火也。
经,常也。
道,路也。
言血所常行之路也,外邪伤之则摇动。
宜表散麻芍条外伤宜表散。
东垣治一人内蕴虚热,外感大寒而吐血。
法仲景麻黄汤加补剂,名麻黄人参芍药汤,一服而愈。
七情病溢如潮七情者,喜、怒、哀、惧、爱、恶、欲也。
七情之动,出于五志。
医书恒谓五脏各有火,五志激之则火动,火动则血随火而溢。
然五志受伤既久,则火为虚火,宜以甘温之法治之。
引导法草姜调甘草干姜汤,如神,或加五味子二钱。
火盛者,加干桑皮三钱、小麦一两。
时医因归脾汤有引血归脾之说,谓引血归脾即是归经。
试问脾有多大,能容离经之血成斗成盆,尽返而归于内而不裂破乎?市医固无论矣,而以名医自负者,亦蹈此弊,实可痛恨!温摄法理中超理中汤,加木香、当归煎服。
凡吐血服凉药及滋润益甚,外有寒冷之象者,是阳虚阴走也,必用此方。
血得暖则循行经络矣。
此法出《仁斋直指》。
凉泻法令瘀销火势盛,脉洪有力,寒凉之剂原不可废。
但今人于血症,每用藕节、黑栀、白芨、旧墨之类以止涩之,致留瘀不散,以为咳嗽虚痨之基。
《金匮》泻心汤,大黄倍于芩连,为寒以行瘀法。
柏叶汤治吐不止,为温以行瘀法。
二方为一温一寒之对子。
赤豆散下血标粪前下血为近血,《金匮》用当归赤小豆散。
若黄土实翘翘粪后下血为远血,《金匮》用黄土汤。
一切血此方饶黄土汤,不独粪后下血方也。
凡吐血、衄血、大便血、小便血、妇人血崩及血痢久不止,可以统治之。
以此方暖中宫土脏,又以寒热之品互佐之,步步合法也。
五脏有血,六腑无血。
观剖诸兽腹心下夹脊,包络中多血,肝内多血,心、脾、肺、肾中各有血,六腑无血。
近时以吐血多者,谓为吐胃血,皆耳食昔医之误,凡吐五脏血必死。
黄帝内经白话文全解读黄帝内经是一部古代中医经典著作,也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理论。
本文将对黄帝内经进行全面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内容。
黄帝内经是由中医学的奠基人之一黄帝所著,主要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主要论述医学理论和诊断方法,而《灵枢》则着重于讨论针灸和经络的理论。
在《素问》中,黄帝详细阐述了人体的构造、生理功能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他认为人体的健康与自然界的阴阳平衡密切相关,并提出了“四时五脏”、“经络气血”等重要概念。
通过平衡阴阳、调节五脏和贯通经络,人体可以保持健康和平衡。
而《灵枢》则对针灸和经络进行了深入研究。
黄帝认为,通过刺激经络可以调和人体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他还对针灸的具体治疗方法进行了详细描述,包括选择穴位、使用针具的技巧以及治疗时的注意事项。
黄帝内经白话文全解读的目的是让读者更易理解这部古代医学经典。
全文通过用当代语言对黄帝内经的内容进行解释和阐述,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原理和应用。
同时,避免使用复杂的中医术语和专业知识,让不懂医学的读者也能够从中获得知识。
通过黄帝内经白话文全解读,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医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自己的健康提供指导。
同时,对于医学爱好者和从事医疗行业的人来说,这本书也是一本宝贵的参考资料,对于提高自身的医学水平是非常有帮助的。
总之,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通过白话文全解读,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内容。
只要我们能够运用其中的理论和方法,就能够更好地保持身体健康并治疗疾病。
无论是对医学爱好者还是从事医疗行业的人来说,黄帝内经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书。
[教学]中医经典必读白话解阴阳五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原文】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译文】阴阳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是指导万物的纲领,是事物发生变化的本源,是事物产生、消亡的根本,是事物发生运动变化的内存动力和外在表现得处所,治病必须推求阴阳这个根本。
藏象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禀(cang lin)之官,无畏出焉。
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心,犹如君主,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由此而出。
肺,犹如宰相,全身气血由其治理调节。
肝,犹如将军,谋略思虑由此而出。
胆,犹如心君的使臣,代君行令,心志的喜乐由它传出。
脾胃,犹如管理粮仓的官吏,饮食五味之精微由此而出。
大肠,犹如主管运输的官吏,能使食物之糟变化成粪便由此排出体外。
小肠,犹如受盛之官,承受容纳胃传来的食物,分清泌浊,变化物质。
肾,犹如一个精力充沛、强壮有力的官吏,人的智能和技巧由此产生。
三焦,犹如疏通水道的官吏,全身水液的通道由其管理。
膀胱,犹如管理水库的官吏,尿液归藏于此,经过气化而排出。
素问•五藏别论【原文】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写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
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译文】所谓五脏是主储藏精气而不传泻水谷,所以只能被精气盈满而不能像六腑那样由水谷充实。
六腑是主传导消化水谷而不储藏精气,所以它们常被水谷充实而不能像五脏那样被精气充满。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饮食入口至胃,则胃中充实而肠中空虚,饮食从胃而下,则肠中充实而胃中空虚了。
所以说,六腑实而不满,五脏满而不实。
精气神灵枢•本神【原文】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故生之来渭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译文】天赋予我们自然的特性,地赋予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
天德下流,地气上交,阴阳相错,升降相因,才有生命。
所以孕育生命的最初物质,叫做精;父母的精气相交产生新的生命活动,叫做神;随着神气往来的精神活动,叫做魂;依附于精气而出入的本能反应,叫做魄;担当认识和处理事物之职的,叫做心;心感知事物后产生的未成定见的意念活动,叫做意;在保存意念的基础上对事物产生了较为明晰的概念,叫做志;根据志向进行反复的推敲,随时进行调整和改变的过程,叫做思。
通过反复思考,对事物进行由近及远的分析,并加以推理、预测。
称之为虑;经过全面分析综合,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叫做智。
素问•生气通天论【原文】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
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译文】大凡阴阳的关键,在于阳气致密于外,阴气才能固守于内。
如果阴阳双方不调和,就好像有春天没有秋天,有冬天没有夏天一样。
所以调和阴阳,就是最好的养生法度。
因此阳气过亢而不能固密,阴气就会衰竭。
阴阳平和协调,精神才能正常。
如果阴阳分离决绝,精气也就竭绝了。
素问•举痛论【原文】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译文】我知道许多疾病的发生都是由于气机失调所致。
大怒则气上逆,报喜则气舒缓,悲哀则气消弱,恐惧则气下沉,寒冷则气收敛,火热则气耗泄,受惊则气逆乱,过劳则气耗散,思虑则气郁结。
素问•宣明五气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译文】5种过劳对人体的损伤:长久地用眼则伤血,长久地睡卧则伤气,长久地静坐则伤肉,长久地站立则伤骨,长久地行走则伤筋,这就叫五劳所伤。
诊法素问•脉要精微论【原文】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藏有余不足,六府强弱,形之盛衰,以次参伍,决死生之分。
【译文】诊脉通常在清晨时分,因为此时人体阴阳之气未被扰动耗散,还未进饮食,经脉中的气血未亢盛,络脉中的气血调匀,气血运行未被扰乱,所以容易诊察出有病的脉象。
在诊察脉象变化的同时,要视察病人的眼神、审查其面色,了解五脏之气得虚实、六腑的功能强弱。
形体的盛衰,将这些资料彼此参验互证,用来判断疾病预后的吉凶。
【原文】夫五藏者,身之强也。
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
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译文】五脏是保持身体强健的根本。
头为眼睛所居之处,如见头部低垂无力,目光深陷无神,是精神将要衰败;背是胸中心肺所悬之所,如出现脊背弯曲,两肩下垂,是心肺之气将要败坏;腰是肾所居之地,如腰脊转摇不利,是肾的精气将要衰惫;膝是筋脉聚汇者处,膝关节屈伸不利,行步时身体弯曲不能直立,必须附物而行的,是筋将衰惫;骨是髓的汇聚之处,若不能长久站立,行走时振摇颤抖,是骨将衰惫。
五脏精气旺盛,则形体强健,即使有病,预后亦良好;五脏精气衰败,则形体失去强健,预后凶险。
素问•至真要大论【原文】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躁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者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
【译文】寒病用温热药治疗,热病用寒凉药治疗,病势轻浅的用逆治法,病势较重且显假象的用从治法,病邪坚实的要削弱它,外邪侵袭的要祛除它,劳伤的要温补它,郁结的要疏散它,邪气留滞的要攻逐它,津伤干燥的要濡润它,筋脉拘急的要舒缓它,精气耗散的要收敛它,亏损虚弱的要温补它,安逸留滞的要通行它,惊悸不安的要平定它。
病在上的要使之上越,病在下的要使之下泄,或用按摩,或用药浴,或用敷贴消蚀;或用峻猛劫夺,或开泄法,或发散法,以适合病情为原则。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译文】太阳病临床表现主要是:脉浮,头痛,后颈部强硬,转动不够自如,而且必定恶寒。
【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译文】太阳病,见到发热,自出汗,恶风,脉浮而缓的,就称之为“中风”。
【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译文】太阳病,或者已经发热,或者还暂未发热,但必定恶寒,同时身体疼痛,气逆而呕,寸关尺3部脉都呈紧象的,就称之为“伤寒”。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原文】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龙汤主之。
【译文】伤寒病,心下有水饮之邪气,而导致咳嗽,轻微气喘,发热,口不渴的应当用小青龙汤治疗。
服小青龙汤后,出现口渴的,这是寒饮渐去,病欲解除的缘故。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原文】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译文】伤寒7~8日,皮肤黄染如橘子的颜色,小便不通利,腹部微有胀满的,当用茵陈蒿汤治疗。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原文】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译文】太阴病证侯表现是腹部胀满而呕吐,饮食不下,腹泻很甚,时时腹部作痛。
如误用攻下法,必定会出现胃脘部痞结胀硬的表现。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原文】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下之利不止。
【译文】厥阴病所表现的证侯特征是饮水多而渴仍不解,有逆气上冲心胸部位,胃脘部疼热,感觉饥饿却又不想吃东西,进食后会吐出蛔虫。
误用下法治疗就会腹泻不止。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原文】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译文】问道:高明的医生治未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老师说:所谓治未病,如在肝病的情况下,因知肝病会传脾,故在脾病出现之先,即应予顾脾。
但若是素体脾气健旺之人,则可暂缓考虑。
不甚高明的医生,因不懂这种传变,治肝病时不知要顾脾,而唯知见肝治肝。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原文】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译文】邪中络脉,则见肌肤不仁;邪中经脉,,则见肢体沉重,不易举动;邪中脏腑,则见神志昏迷,言语不清,口角流涎。
《叶香岩外感温热篇》必读【原文】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译文】外在的温热之邪大多通过口鼻进入人体,往往是首先侵犯肺,而表现为肺卫的病证。
其中有时可以直接传到心包而致神昏肢厥,即为逆传心包。
肺主一身之气而统管卫气,心则主全身之气而统管营气。
在对温热病的辩证方面,《伤寒论》和温病分别运用六经辩证理论和卫气营血辩证理论,其临床的基本意义是相同的,但说到伤寒和温病的具体治疗方法就有很大的不同了。
卷一•上焦篇【原文】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译文】白虎汤的作用是使气分的邪热外达于表而得解。
如见到病人脉象浮、或弦、或细,就不能用白虎汤;如见到沉脉,也不能用白虎汤;如病人没有口渴的表现,不能用白虎汤;如身体无汗的,也不能用白虎汤。
医生在临床上必须牢记使用白虎汤的这几点禁忌,不要误用白虎汤。
卷四•杂说•治病法论【原文】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