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处理
- 格式:ppt
- 大小:185.50 KB
- 文档页数:101
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与治疗4.1 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的预防与治疗恶心呕吐是化疗药物最普遍的不良反应,对人体影响最大,直接影响到化疗的效果。
1)药物预防与治疗:由于大部分抗肿瘤药物常常导致严重的恶心呕吐,因此,预防给药或治疗中给药是肿瘤药物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
根据调查统计止吐药可分为以下几类:①传统上常用的止吐药如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VitB6、苯海拉明、盐酸浪米普鲁卡因、654-2、地塞米松、强的松等,这些药物价格低、止吐效果较弱、单用很难预防和控制较明显的恶心和呕吐。
临床上常采用联合用药方法,即中等剂量强度的止吐药与中等剂量作用弱的止吐药并用,如甲氧氯普胺是是多巴胺受体阻断剂、直接作用于CTZ,常与激素药地塞米松合用,止吐效果较好;地西伴、劳拉西洋等直接作用于大脑皮质和脑干网状体,具有抗焦虑、镇静催眠、调节植物神经等作用,常与其他止吐药合用、增强其疗效;抗组胺药苯海拉明等,常与甲氧氯普胺合用以防止多巴胺受体阻断剂引起的锥体外系症状;②5-轻色胺受体拮抗剂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防治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效果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此类药物主要有格拉斯琼昂丹斯琼、托烷司琼和雷莫司琼等,目前常被作为恶心呕吐治疗首选药物,这类药物是20世纪90年代上市的疗效十分显著的一类新药,是一类外周神经元及中枢神经系统5-轻色胺受体高效、高选择性竞争拮抗剂。
5-HT3是引起呕吐反应的重要化学递质,其基本结构是叫噪环或类叫噪环,有些化疗药可激发内脏勃膜的类嗜铬细胞释放出5轻色胺,’从而诱发恶心和呕吐反射,5-HT3受体拮抗剂能高度选择性地抑制外周神经原突触和中枢神经系统,阻断呕吐反射过程中的化学传递,从而对化疗和放疗引起的呕吐有较好的治疗作用,特别是对治疗因化疗导致的急性呕吐有疗效好、副作用小、无锥体外系症状、耐受性好等特点。
Sorbe研究显示托烷司琼对急性恶心完全控制率为40%,急性呕吐完全控制率为63.0%,延迟性恶心、呕吐完全控制率23.0%-61.0%}26};雷莫司琼是新一代纯R体组成的5-HT3受体拮抗止吐剂,在其临床前对鼠和血貂的实验中发现它对5-HT3受体结合的抑制率较恩丹西酮强100倍,在与受体结合发挥相同的效力下所需剂量仅为恩丹西酮的1153。
抗肿瘤药物的毒副反应及防治抗肿瘤药物的毒性反应可分为近期毒性反应和远期毒性反应两大类。
近期毒性反应一般指发生于给药后4周内所出现的毒性反应,又可分为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两大类。
一、局部反应抗肿瘤药物的局部反应主要为抗肿瘤药物局部渗漏引起的组织反应或坏死及栓塞性静脉炎,与一部分抗肿瘤药物的组织刺激性有关。
一旦疑有外渗发生,应采取:1、停止输液2、限动肢体3、回抽外渗药物4、拔针5、外渗部位避免施压6、有指针时按不同药物,局部使用解毒剂7、按不同药物局部冷敷或热敷8、抬高肢体9、报告和记录10、局部用中药或硫酸镁。
静脉炎的处理防胜于治,药物应稀释到一定浓度,滴注时调节好滴速,选择深静脉或中央静脉置管均有意义。
使用PICC对防止药物外渗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二、全身反应1.过敏反应过敏反应可分为局部和全身两种。
局部反应表现为沿静脉出现的风团、荨麻疹或红斑,常见于多柔比星和表柔比星,如静脉使用氢化可的松或生理盐水后仍可继续用药,但速度宜慢。
在用药开始后15分钟内出现的症状或体征应视为全身过敏反应,可表现为颜面潮红,荨麻疹、低血压、紫绀等,需立即停止输液并作相应处理。
2.发热如以低剂量做试验,严密观察体温、血压、及时补液,使用退热剂及激素,可避免严重后果。
3.造血系统反应由于半寿期的不同,最初常表现为白细胞特别是粒细胞的减少,其次是血小板的减少,严重时血红蛋白也降低。
仅有少数药物没有或少有骨髓抑制。
抗肿瘤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的程度与患者个体骨髓储备能力关系密切。
用药前有肝病、脾亢、接受过放射性核素内照射或过去曾行放/化疗者更易引起明显的骨髓抑制。
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对于停药后2-3周恢复。
4.胃肠道反应是化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食欲不振为化疗最初反应,出现于化疗后1-2天,一般无需特殊处理。
孕酮类药物有助于改善食欲。
恶心和呕吐目前用于止吐的药物主要有5-HT3受体拮抗剂、胃复安、地塞米松、氯丙嗪等。
目前常用5-HT3受体拮抗剂单用或联合地塞米松,可加用镇静药物如地西泮、异丙嗪等。
抗肿瘤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与处置对策Ⅰ目的为安全、正确地使用肿瘤化学治疗药物Ⅱ范围适用于全院各临床科室、药学部、医务部。
Ⅲ规程一、局部反应有些刺激性较强的抗肿瘤药,如长春碱类、葸环类、丝裂霉素和氮芥:等使用不当可引起严重的局部反应,使用时应予重视,预防为主和及时处理十分重要。
(一)栓塞性静脉炎:其表现为注入化疗药所用的静脉部位疼痛、皮肤发红,以后沿静脉皮肤色素沉着、脉管呈索条状变硬和导致静脉栓塞。
处理:为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应避免直接推注药物,而将化疗药物稀释后静注或静滴,然后采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充分冲洗输液血管,以减轻药物对静脉的刺激。
如需多次用药或患者静脉过细,均可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法,将导管插入上腔静脉,则不会引起静脉炎,并可保留导管,使患者减少多次穿刺之痛苦,提高其的生活质量。
(二)局部组织坏死:当刺激性强的化疗药漏人皮下时,即可引起局部皮下组织的化学性炎症,表现为漏药局部红肿、疼痛严重,可持续2-3周。
如漏药当时未作处理,则可引起局部皮肤坏死、形成溃疡,需待数月溃疡才能愈合。
处理:1.及时发现:当化疗药漏于皮下时患者即刻感到局部明显疼痛,此时应立即停注药物,用生理盐水冲洗完输液管道内的化疗药物,拔出针头,重新选择其他血管穿刺输液;2.及时处理:用生理盐水作局部皮下注入,以稀释化疗药的浓度,并用2%普鲁卡因局部封闭,然后根据化疗药物的特性予以冷敷或热敷。
(三)抗肿瘤药静脉外渗的处理静脉滴注或推注化疗药物时,如果使用不当,可使药物外渗到皮下组织,轻者引起红肿、疼痛和炎症,严重时可致组织坏死和溃疡,较长时间不愈合,给患者带来痛苦。
因此,医务人员应了解药物外渗的原因、预防及处理方法,而后两项十分重要。
1.药物外渗的预防,具体措施如下:1.1化疗前应识别是发疱性还是非发疱性药物。
1.2输注化疗药的人员应受过专门训练或取得从事化疗的证明,按制定的方案进行化疗。
1.3以适量稀释液稀释药物,以免药物浓度过高。
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应急预案1.抗肿瘤药物过敏反应抢救预案:参照《药物过敏反应抢救预案》进行处理。
2.心跳骤停抢救预案(1)立即实行捶击复律,从20-25cm 高处向胸骨中下1/3段交界处捶击1-2次(患者意识存在或心动过速频率极快者不宜应用)。
(2)清理患者呼吸道,保持气道通畅。
一手置于患者前额用力加压使患者头后仰,另一手抬起颏部,使下颌尖、耳垂与地垂直。
(3)立即施行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
1)将耳贴近患者口鼻,同时观察胸廓起伏,时间3-5秒。
2)在无气管内插管条件时,实施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
进行心肺复苏时,胸外心脏按压与辅助呼吸的频率为30: 2。
3)气管内插管,实施人工气囊挤压或人工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
4)实施胸外按压,每分钟100次。
5)一旦复苏成功后,应立即送加强监护病房连续密切监测至少48-72小时。
6)防治脑缺氧和脑水肿:包括降温、脱水、防治抽搐、高压氧治疗等。
7)防治急性肾功能衰竭:按照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原则处理。
8)防治继发感染。
9)继续维持有效的循环和呼吸功能。
10)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3.IVO 白细胞/粒细胞下降抢救预案。
(1)IVO 白细胞/粒细胞下降时,注意观察有无发热、咳嗽、咳痰症状,有无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症状,有无腰痛、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有无局部皮肤红肿热痛、水疱等症状;注意观察有无咽部红肿、肺部啰音、腹部压痛、腹肌紧张、肾区叩痛等体征;注意观察胸部X 线片的改变;注意观察体温的变化;注意观察血常规指标变化,每天一次或隔日一类 别:护理风险预案审 核 者: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成员序 号:29修订日期:2019-10页 数:1/3 部 门:护理部 核 准 人:XXX 生效日期:2020-01 修订次数:2 适用对象:护理人员次至正常。
(2)尽早取得患者的血液、尿液、粪、痰液和其他体液标本,送细菌培养和真菌培养。
(3)停止化疗给药,避免应用任何可能降低白细胞的药物。
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响处置预案肿瘤的化学治疗是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由于肿瘤细胞与正常组织细胞间缺少根本性的代谢差异,化疗中使用的多数抗肿瘤药在抑制或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 会对机体的某些正常细胞、组织和器官造成损害,并且可能限制药物的用量、阻碍疗效的发挥。
依据抗肿瘤药所致的不良反响发生的时间不同,临床将其分为:①马上反响:局部刺激、恶心、呕吐、发热、过敏。
②近期反响:骨髓抑制、脱发、口腔炎、腹泻、脏器功能损伤。
③远期反响:诱发肿瘤、免疫功能抑制、不孕等。
因此,对常用抗肿瘤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响应加以重视,现依据抗肿瘤药物所致不良反响发生的组织、系统的不同,总结如下:1.消化系统不良反响及防治胃肠道毒性作用消灭的时间、程度与患者体质有关,大多数患者在用药后3〜4 小时消灭。
一\恶心、呕吐化疗药物引起的最常见的早期毒性。
顺伯是迄今为止致吐作用最强的化疗药物。
防治:5-HT受体拮抗剂如昂丹司琼、格拉司琼、托烷司琼等疗效较好;甲氧3氯普胺、苯海拉明、地塞米松、西咪替丁等联合应用于止吐;对使用培美曲塞化疗所致的呕吐产生了条件反射,可用苯二氮卓类冷静药止吐,同时应防止水、电解质失调。
可以赐予胃粘膜保护药物,泮托拉噗钠等。
中药生脉注射液可减轻恶心、呕吐反响。
二、黏膜炎化疗药物会影响增殖活泼的黏膜组织,引起口腔炎、唇损害、舌炎、食管炎和口腔溃疡。
常见于甲氨蝶吟、氟尿喀咤、卡倍他滨、依托泊甘、培美曲塞、放线菌素Do 防治:做好口腔护理;加强养分,多饮水;不吃对口腔黏膜有刺激的食物;可以每日用生理盐水或益口含漱液漱口。
削减溃疡发生率,溃疡处可用口腔溃疡膜、锡类散等治疗,也可用5%碳酸氢钠溶液及亚叶酸钙溶液漱口。
必要时应用抗感染、抗真菌药物。
三、腹痛多见于长春碱类、去氧氟尿甘、阿糖胞昔、替尼泊甘、利妥昔单抗等。
防治:严格把握给药速度。
可对症处理,赐予雷尼替丁、奥美拉理等。
四、腹泻简洁引起腹泻的药物有氟尿喀咤及其衍生物、羟基服、阿糖胞甘、甲氨蝶吟、依托泊甘等。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应急预案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除了影响机体正常的增殖细胞外,还会引起一些特殊的毒性。
为了一旦发生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能得到迅速、有序、妥善的处理,最大限度降低损害程度,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一)消化道反应1、消化道反应是化疗药物最常见的毒性反应,分为五级2、处理措施胃肠道反应0级:不需任何的处理。
胃肠道反应Ⅰ级:①甲氧氯普胺10mg im tid;②5-HT3受体拮抗剂;(用药前半小时)托烷司琼5mg iv qd;③地塞米松5mg iv bid;④口腔黏膜炎可漱口水漱口、青霉素800万u ivdrip qd 至口腔炎消失;⑤腹泻可应用诺氟沙星0.2 tid或咯派丁胺1粒qd或蒙脱石散剂3 tid至腹泻停止并适当补液及补充电解质。
胃肠道反应Ⅱ级:①甲氧氯普胺10mg po tid或者甲氧氯普胺10mg im tid;②5-HT3受体拮抗剂;(用药前半小时)托烷司琼5mg iv qd;③地塞米松5mg iv bid;④配合镇静剂:地西泮10mg qd或异丙嗪25mg im qd;⑤口腔黏膜炎青霉素800万u ivdrip qd至口腔炎消失;⑦腹泻可应用咯派丁胺1粒 qd或蒙脱石散剂3 tid至腹止。
同时,纠正水电酸碱平衡,大量输液和补充电解质、维生素,每日液体量保证在2500ml以上,并复查肝功、电解质,必要时停药。
胃肠道反应Ⅲ、Ⅳ级:①5-HT3受体拮抗剂;(用药前半小时)托烷司琼5mg iv qd;②地塞米松5mg iv bid;③配合镇静剂:地西泮10mg qd或异丙嗪25mg im qd;④口腔黏膜炎可用青霉素800万u ivdrip qd至口腔炎消失;⑤腹泻可应用咯派丁胺1粒qd腹泻停止。
同时,纠正水电酸碱平衡,大量输液和补充电解质、维生素,每日液体量保证在2500ml以上,并复查肝功、电解质;⑥停药观察。
一般情况处理:①口腔护理;②清淡、易消化饮食;③大量饮水;④大剂量水化治疗。
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观察及处理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可以分为两大类:急性反应和慢性反应。
急性反应主要发生在用药初期,常见的包括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便秘、口腔溃疡、脱发、皮肤过敏等。
慢性反应主要发生在长期用药后,常见的包括骨髓抑制、肝功能损害、心脏毒性、肺毒性等。
正确的观察和处理不良反应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实现:1.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抗肿瘤药物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如体温升高、心率增加、呼吸困难等。
定期监测这些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2.注意观察神经系统反应:抗肿瘤药物常常会引起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包括周围神经炎、感觉异常等。
患者应注意观察自己的躯体感觉变化,及时与医生沟通并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3.注意口腔护理:抗肿瘤药物可能引起口腔溃疡,影响患者的进食和口粮摄入。
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口腔护理产品。
4.自我观察肠道反应:腹泻和便秘是常见的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应密切注意自己的排便情况,并及时向医生汇报。
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合理饮食和使用轻度泻剂。
5.肝功能监测:抗肿瘤药物可能对肝脏造成损害,导致肝功能异常。
患者在用药期间应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6.合理管理脱发:脱发是抗肿瘤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患者可以采取稍微温和的洗发水、使用柔软的刷子,并避免使用热风吹风机和热烫器等方式减少对头发的伤害。
7.保护心脏功能:一些抗肿瘤药物可能对心脏产生毒性作用,引发心脏相关问题。
患者应注意观察自己的心脏情况,如心悸、呼吸困难等,如有异常应立即就医。
总之,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观察和处理是非常重要的。
患者和医生应密切合作,定期检查,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处置预案一、指导思想抗肿瘤药物在抑制或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机体的某些正常器官或组织细胞同样有蠹害作用,主要是骨髓造血细胞、消化道粘膜上皮细胞和生殖细胞等。
为合理应用抗肿瘤药物,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预防或减少不良反应的产生,提高肿瘤患者生存质量。
特制定本预案。
二、人员职责护士职责:(一)主动发现患者化疗中和化疗后的不良反应。
(二)认真倾听患者的不适主诉。
(三)对患者进行安慰和解释。
(四)及时向医生汇报患者的不适主诉。
(五)将患者不良反应及医生处理情况记录在患者护理记录中。
医生职责:(一)主动发现患者不良反应。
(二)对护士汇报的情况认真核实。
(三)对不良反应的发生和处理记录在病程中。
(四)死亡或严重不良反应在24小时内向药学部作出书面汇报,并按医院不良反应处理程序处置。
临床药师职责:(一)主动发现患者化疗中和化疗后的不良反应。
(二)仔细询问患者不适,对汇报情况认真核实。
(三)耐心向患者做好解释说明工作。
(四)协助医生和护士做好不良反应的处置。
(五)在规定时限内将收集的不良反应报表上报至日照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并定期进行分析、汇总,协助临床医师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和防止药品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
三、抗肿瘤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一)骨髓抑制绝大多数抗肿瘤药物对造血系统都有不同程度的蠹性。
骨髓抑制是化疗药物最常见、最严重的蠹性反应,其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的明显下降,可引发致死性感染与出血,并限制了化疗的进程,直接影响预后,因此对化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骨髓抑制应予以积极的预防和骨髓抑制蠹性较明显的药物有氮芥、甲氨蝶吟、丝裂霉素、替尼泊苜、长春瑞滨、拓扑替康、多西他赛、紫杉醇、吉西他滨、顺钳、卡钳、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诺维本、开普拓等。
骨髓抑制程序按WHO性评定标准确定,根据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分级如下:(二)消化道反应临床主要表现:恶心、呕吐、厌食、急性胃炎、腹泻、便秘等,严重时出现胃肠道出血、肠梗阻、肠坏死,还有不同程度的肝损伤。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对策靶向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对策你知道靶向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有什么吗?你对靶向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了解吗?下面是yjbys店铺为大家带来的靶向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的知识,欢迎阅读。
1.1 皮肤毒性皮肤毒性多见于靶向作用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临床药物,包括主要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及主要用于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人工合成的单克隆抗体如西妥昔单抗、尼莫珠单抗等。
该类药物对皮肤、毛发和指甲具有特殊的毒副反应,最常见的包括痤疮样皮疹、皮肤瘙痒、手足综合征、脱发和色素沉着等,其中最突出的是类似痤疮的皮疹,一般在用药后两周内出现,多见于头皮、面部、颈部、胸背部等部位,对于轻度皮疹可局部涂抹皮肤外用药,同时保持身体清洁及皮肤湿润,通常可明显缓解。
多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索拉非尼和舒尼替尼亦可引起手足综合征,发生率分别为30%和19%,其中索拉非尼引发3~4 级手足综合征的发生率为6%,其表现为痛感强烈、皮肤功能丧失,对于此类患者需要停药,需待毒性反应降低为1 级后再恢复原用药剂量。
因此,在口服靶向治疗药物之前应先告知病人服药后可能出现的皮肤不良反应相关症状,并叮嘱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且避免日晒。
患者对于皮肤不良反应一般可耐受,其防治首先应确定病变程度,轻度及中度不良反应可进行简单的临床处理,不需要更改药物剂量。
而经处理后不能缓解的'重度皮疹则考虑减量或者停药。
1.2 心血管毒性心血管不良反应主要包括高血压、心肌缺血/ 梗死、左心室射血分数下降及Q-T间隔延长等,可发生于多种靶向药物。
单克隆抗体曲妥珠单抗主要应用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过度表达的乳腺癌患者,心脏的毒性为该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其主要症状包括心悸、气促、心律失常等。
因此,在使用该药前,应对患者的心功能状况进行评估,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心脏疾病,在治疗期间应监测左心室功能,当曲妥珠单抗与化疗药物同时使用时,心衰发生率显著升高,因此应避免同时使用紫杉醇或蒽环类药物。
肿瘤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
1. 概述
肿瘤药物是治疗肿瘤的关键药物,但它们可能会引发一些不良反应。
了解和处理这些不良反应对于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方法。
2. 常见不良反应
2.1 恶心和呕吐
恶心和呕吐是肿瘤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
患者可尝试以下方法缓解这些症状:
- 分食多餐,避免吃大量食物;
- 避免油腻、辛辣和油炸食物;
- 食用温和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
- 遵医嘱服用抗恶心药物。
2.2 毛发丢失
某些肿瘤药物可能导致患者的毛发丢失。
以下方法可帮助患者应对毛发丢失:
- 使用柔软的毛巾擦拭头部而不是用梳子梳理头发;
- 考虑戴假发或头巾来改善外观;
- 好好照顾头皮,使用温和的洗发剂。
2.3 免疫系统抑制
一些肿瘤药物可能会削弱免疫系统功能,增加感染的风险。
以
下方法可帮助提高免疫力:
- 维持良好的个人卫生;
- 避免与感染者接触;
- 遵医嘱接种疫苗。
3. 与医生沟通
患者在接受肿瘤药物治疗期间应及时与医生沟通,分享自己的
不良反应和症状。
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适当的处理方案,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4. 结论
了解肿瘤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方法对于患者的健康至
关重要。
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患者可以减轻不良反应带来的不适,提高治疗效果。
以上是肿瘤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的简要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应急预案为做好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发生的预防和处理工作,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一、总则(一)指导思想:遵循《药品管理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对可能发生的抗肿瘤药物的不良事件作尽可能充分的防范和处理,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二)工作原则1、预防为主原则1.1研究、领会《药品管理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提高医务人员保障受试者生命安全的意识和诊疗水平。
1.2加强抗肿瘤药物的日常监测,一旦发现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控制措施。
1.3使用抗肿瘤药物前要检查确认各种救治设施运行良好、急救药品齐全、人员在位。
2.法制原则2.1抗肿瘤药物使用必须严格按照相关临床应用指南和药品说明书、遵循《赫尔辛基宣言》,遵守药品管理相关法规。
2.2使用抗肿瘤药物的医务人员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获得合法的执业证书。
对于无执业资格使用抗肿瘤药物的的科室和个人,依法追究责任。
2.3在抗肿瘤药物使用中,加强对抗肿瘤药物的管理。
遵循安全、有效、经济、适当的原则。
3.责任制原则医务部对医疗卫生资源统一指挥调度,医院药事管理与XXX负责监督《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的应急预案》的执行使用抗肿瘤药物的相关专业科室负责实施抗肿瘤药物使用中发生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
4.科学规范原则加强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的研究和研究,制订规范的防控措施与操作流程,确保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及时正确处置严重的、危及生命的药品不良反应。
强化人力、物力、财力的储备,保证应急处理能力。
(三)药品不良反应相干定义1.药品不良反应(英文AdverseDrugReaction,缩写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经常使用法用量下呈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是药品固有特性所引起的,任何药品都有可能引起不良反应。
2.按照《药品不良反应敷陈和监测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1号),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因利用药品引起以下损伤情形之一的反应:①招致死亡;②危及生命;③致癌、致畸、致出身缺陷;④招致显著的或者永久的人体伤残或者器官功能的损伤;⑤招致住院或者住院时间延长;⑥招致其他重要医学事件,如不进行治疗可能呈现上述所列情况的。
医院肿瘤化疗药物不良反应处置预案肿瘤化疗药物不良反应处理在肿瘤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间缺少根本性的代谢差异,导致所有的抗肿瘤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都可能对正常组织造成损害,尤其对增殖旺盛的细胞如骨髓、肠上皮、生殖细胞等具有抑制杀伤作用,若不及时处理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延缓或中断抗肿瘤治疗,甚至可危及生命。
因此,密切观察、及时处理极为重要。
WHO推荐的化疗药物副反应的分度为0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见表1。
通常将化疗的毒副反应分为两大类,即近期反应和远期反应,或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
近期反应:一、静脉炎和坏死(一)有刺激性的化疗药物在静脉用药的过程中,如有药物外渗(或漏出),可引起疼痛性、化学性静脉炎甚至坏死。
最具刺激性和导致皮肤坏死的抗肿瘤药物如下:氮芥(BCNU)、卡氮芥、柔红霉素(DRB)、阿霉素(ADM)、丝裂霉素C(MMC)、ACTD、长春花碱(VLB)、VCR、长春酰胺(VDS)、鬼臼噻吩甙(VM26)、鬼臼乙叉甙(VP16)。
(二)预防1.溶液的配制严格按要求进行。
2.静脉穿刺部位避开关节和肌腱。
3.保证用药静脉通畅;注射药物前、后均以生理盐水冲洗。
4.观察用药部位有无发红及肿胀现象。
5.询问患者有无烧灼或疼痛感。
(三)治疗尽管采用了十分仔细的操作,药物外渗仍时有发生。
治疗的目的是限制药物扩散和减少永久性组织损伤。
具体措施如下。
1.对于保留在静脉中的输液针,应立即拔出,更换部位。
2.局部应用热敷或冷敷。
3.注射拮抗剂或解毒剂,见表2。
4.给予镇痛药和(或)抗炎药。
5.对坏死形成者,将坏死组织切除,越早切除越好。
二、过敏反应(一)发生率许多细胞毒类药物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变态反应。
1.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可致严重的过敏反应,发生率为6%~43%,过敏反应随剂量增加而增强。
单药发生高于联合用药,静脉用药高于肌内注射。
过敏反应多出现在接受治疗的2周至数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