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火把节之夜教案2
- 格式:docx
- 大小:12.99 KB
- 文档页数:3
《火把节之夜》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聆听《火把节之夜》这首歌曲,感受彝族音乐的韵味和民族风情。
2. 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理解歌曲所表达的彝家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
3. 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学会演唱歌曲,感受彝族音乐的韵味,理解彝家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
2. 难点:通过音乐活动,感受彝族音乐的节奏特点,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火把节相关图片或视频。
2. 制作音乐道具(如:手铃、响板等)。
3. 小组活动标识牌,确定小组负责人。
四、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感受音乐。
通过播放《火把节》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彝族音乐的欢快热烈,激发学生对彝族音乐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歌曲学唱,体验音乐。
通过分句学唱和整体演唱,让学生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引导学生用轻快、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感受彝族音乐的魅力。
3. 拓展延伸,表现音乐。
通过了解彝族乐器——巴乌和自制简易乐器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彝族音乐的独特韵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同时,通过表演回到教室,让学生充分感受火把节的热闹氛围,加深对彝族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4. 课堂小结,回味音乐。
回顾本节课的精彩亮点,让学生回味无穷。
同时,鼓励学生课下继续探索彝族文化的奥秘,拓展音乐学习的视野。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歌曲《火把节之夜》的背景和含义,能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 通过学习歌曲,了解彝族的风土人情,增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识。
3. 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合作意识,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歌曲背景,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感受彝族风情。
2. 难点: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音乐表现力。
三、教学准备:1. 课前准备:教师收集彝族文化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钢琴、音乐器材等。
四年级音乐《火把节之夜》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彝族火把节的文化背景和特点,感受彝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2. 学会歌曲《火把节之夜》,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歌唱技巧。
3. 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自主探究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彝族火把节文化介绍2. 歌曲《火把节之夜》学唱3. 音乐欣赏与分析三、教学重点1. 歌曲《火把节之夜》的旋律和歌词掌握2. 彝族音乐特点的感知和理解四、教学难点1. 歌曲中的高音部分演唱2. 彝族音乐节奏的把握五、教学准备1. 教学音频、视频资料2. 乐谱3. 火把节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4. 录音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彝族火把节的文化背景和特点,展示火把节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2. 引导学生讨论火把节的意义和习俗,激发学生对彝族音乐的兴趣。
二、新歌学习(10分钟)1. 教师播放歌曲《火把节之夜》,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风格和情感。
2. 教师带领学生学唱歌曲,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3. 针对歌曲中的高音部分,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克服演唱困难。
三、音乐欣赏与分析(10分钟)1. 教师播放其他彝族音乐作品,让学生对比欣赏,感受彝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彝族音乐的节奏、旋律等特点,加深学生对彝族音乐的理解。
四、实践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自选一首彝族歌曲进行学唱和表演。
2. 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的演唱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提出改进意见。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六、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通过展示彝族火把节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彝族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歌学习:教师播放《火把节之夜》歌曲,学生初步感受歌曲风格,教师带领学生学唱歌曲,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四年级音乐《火把节之夜》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彝族火把节的文化背景和音乐特点。
2. 学会演唱歌曲《火把节之夜》。
3.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会歌曲《火把节之夜》的歌词和旋律。
难点:掌握彝族音乐的特点和节奏感。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歌曲《火把节之夜》的乐谱。
2. 准备火把节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3. 准备教学录音机、音响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a. 向学生介绍彝族火把节的文化背景和意义。
b. 展示火把节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对火把节有更直观的了解。
2. 学唱歌曲:a. 向学生介绍歌曲《火把节之夜》的旋律和歌词。
b. 分组学唱,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歌曲的节奏和音准。
c. 全体学生跟唱,教师对学生的演唱进行指导和纠正。
3. 欣赏与讨论:a. 播放彝族音乐的典型代表作品,让学生感受彝族音乐的特点。
b. 引导学生讨论彝族音乐的节奏、旋律和风格。
c. 教师总结并讲解彝族音乐的基本特点。
4. 实践环节:a. 学生分组,每组自选一首彝族歌曲进行学唱和表演。
b. 各组展示,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欣赏。
c. 教师对各组的表演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彝族火把节的文化背景,让学生对彝族音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学唱歌曲《火把节之夜》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歌曲的节奏和音准,提高了音乐素养。
在欣赏与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对彝族音乐的特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实践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音乐知识。
六、教学扩展:1. 让学生了解彝族的其他传统节日和音乐形式,如“彝族年”、“摔跤节”等。
2. 引导学生关注彝族音乐在现代音乐创作中的应用,举例介绍一些融合彝族音乐元素的作品。
七、作业布置:1. 让学生课后复习歌曲《火把节之夜》,加强记忆。
2. 选择一个彝族音乐作品进行学习,下节课分享。
四年级音乐《火把节之夜》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彝族火把节的文化背景和特点,感受彝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2. 学会演唱歌曲《火把节之夜》,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之情。
二、教学内容:1. 彝族火把节文化介绍2. 歌曲《火把节之夜》学唱三、教学重点:1. 歌曲《火把节之夜》的旋律和歌词记忆2. 合唱部分的协调和表现力四、教学难点:1. 歌曲中彝族特色的音调和节奏把握2. 合唱部分的默契和协作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包括彝族火把节图片、歌曲《火把节之夜》曲谱等)2. 音响设备3. 乐器(如吉他、鼓等)4. 火把节相关视频资料一、第一章:彝族火把节文化简介1. 图片展示:火把节夜晚的盛况2. 视频资料:彝族火把节的传统习俗和活动3. 教师讲解:火把节的由来、意义和特点4. 学生分享:自己对火把节的了解和感受二、第二章:歌曲《火把节之夜》曲谱解析1. 歌曲欣赏:完整播放《火把节之夜》2. 曲谱展示:歌曲的旋律和节奏3. 教师讲解:歌曲的结构、调式和彝族音乐特色4. 学生练习:跟唱歌曲,体会彝族音乐的魅力三、第三章:歌词学习与理解1. 歌词展示:歌曲《火把节之夜》的歌词2. 教师讲解:歌词的意义和表达的情感3. 学生朗读:歌词的节奏和韵律4. 学生练习:跟唱歌曲,注意歌词的表达四、第四章:合唱部分的练习1. 教师示范:合唱部分的演唱技巧和协调2. 学生分组:练习合唱部分,相互观摩和反馈3. 合练:全班同学一起练习合唱部分4. 表演展示:分组或全班同学进行合唱表演五、第五章:课堂小结与拓展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2. 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和进步3. 课后作业:复习歌曲《火把节之夜》,了解更多彝族文化4. 拓展活动:组织一次关于彝族文化的主题活动,如彝族舞蹈、绘画等六、第六章:歌曲《火把节之夜》节奏训练1. 节奏演示:教师用打击乐器展示歌曲中的节奏型2. 学生跟随:学生用手拍打节奏,跟随教师一起练习3. 节奏练习:学生独立完成歌曲《火把节之夜》的节奏练习4. 节奏游戏:学生分组进行节奏游戏,增强对节奏的感知和协调能力七、第七章:歌曲《火把节之夜》演唱技巧指导1. 声音示范:教师演唱歌曲,展示正确的发声方法和情感表达2. 学生练习: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纠正发音和演唱姿势3. 声音美化: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运用颤音、滑音等技巧,丰富演唱效果4. 学生展示:学生演唱歌曲《火把节之夜》,展示所学技巧八、第八章:火把节之夜创意表演1.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策划火把节之夜的创意表演2. 表演展示:各组学生进行创意表演,如舞蹈、朗诵、戏剧等3. 评价反馈:教师和学生共同对表演进行评价和反馈,提出改进意见4. 总结提升:学生总结本次表演的收获,提升自己的表演能力九、第九章:火把节之夜音乐会1. 音乐会筹备:学生分组准备音乐会节目,包括演唱、器乐演奏等2. 音乐会现场:布置教室,营造出火把节之夜的氛围3. 音乐会表演:各组学生进行演出,展示自己的才艺4. 音乐会总结:教师对音乐会进行总结,表扬学生的出色表现十、第十章:火把节之夜课后反思与拓展1. 学生反思: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和收获,反思自己的不足2. 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提出改进建议3. 课后拓展:学生进一步了解彝族文化,如学习彝族语言、绘画等4. 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复习歌曲《火把节之夜》,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第二章:歌曲《火把节之夜》曲谱解析补充说明:此环节中,学生需要重点关注歌曲的旋律和节奏,特别是彝族音乐特色的体现。
《火把节之夜》教案教学内容:欣赏中阮独奏《火把节之夜》。
教学目标:1、能静心、专注地欣赏音乐,并能听出音乐中各段落不同的情绪和速度,能随着音乐展开丰富的想象。
2、初步了解、了解火把节的概况和民族乐器“阮”,能初步辨认“阮”的音色。
3、学会几个彝族的舞蹈动作,并随着音乐表演;学习演奏手鼓,为乐曲伴奏。
教学重点:认识民族乐器“阮”,能听辨出“阮”的音色。
教学难点:能听辨出乐器两个乐段的不同。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表现傣族欢乐情景的歌曲《欢乐的泼水节》,今天我们要到彝族的山乡去“旅游”,参加他们的火把节。
介绍彝族的火把节:彝族的火把节盛名天下,每年的农历6月24日起,连续三天三夜,彝族人民在宽广的草地上纵情歌舞、赛马、斗牛、射箭、摔跤,到了晚上,青年男子就点燃火把,穿行于田野山村之间,以驱除妖魔,保佑平安,密密的火把犹如一条长龙在山道、田间缓缓游动,场面十分壮观,与此同时,处处点燃篝火,男女老少围着篝火欢乐歌舞,直至深夜。
现在我们就来欣赏中阮独奏《火把节之夜》。
二、欣赏乐曲,展开想象。
1、介绍乐器:中阮——好像是一把大的月琴,它的历史有近2000年了,有大、中、小之分,常用的是中阮和大阮,他们有四根弦,演奏时左手持琴,右手用拨子演奏,中阮的音色柔和,表现力很强。
2、提出欣赏乐曲的要求。
首先要集中注意力,否则就听不出其中的妙处了;其次,要能记住乐曲的主题旋律,最好能跟着哼唱几遍;再者,听音乐要能根据音乐的标题和意境展开联想和想象,想象越丰富,你对乐曲的理解就越深,对音乐语言就越熟悉;最后,还要注意演奏乐器的音色。
3、初听乐曲,现在让我们首先做到第一点,集中注意力,聆听乐曲。
随着教师学唱,要求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
4、完成课本上的作业:为A、B两段旋律填上速度和表情用语。
三、复听乐曲,能根据音乐的标题和意境展开联想和想象。
四、小结。
同学们对于彝族火把节有了一定的认识了,可以回家把这个传统节日与父母分享哦。
《火把节之夜》教学设计(欣赏课)一、教材分析《火把节之夜》是一首中阮独奏曲,阮是我国民族弹拨乐器,分为中阮、大阮,有四根弦,演奏时用拨子演奏,右手指法有弹、挑、双弹、双挑、分、滚、划等;左手只按音。
音色柔和、优美,颇具特色。
乐曲为F大调,由四三拍与四二拍组成,共分为三个乐段,在一个简单的引子后,具有浓郁彝族风味的慢板主题A出现,旋律轻柔、优美。
在A乐段中,主题旋律两次出现,第一次为F调,第二次为bB调。
之后,乐曲进入快速的B乐段,欢快热烈的情绪展示了人们手擎火把载歌载舞的情景。
最后,乐曲再现A乐段,主题旋律低八度再次出现并渐慢渐弱,犹如夜幕降临一切回归安静。
二、教学目标1. 能听辨、总结出乐曲三个乐段,能演唱部分主题旋律。
2. 认识民族弹拨乐器中阮,能听辨其音色。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记忆乐曲主题旋律。
(二)教学难点能够听辨出乐曲各乐段的速度及情绪变化,为乐曲划分乐段。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过渡语:同学们,在之前的音乐课上,我们学习了歌曲《快乐的泼水节》,知道了傣族盛大的节日“泼水节”,今天,我们要继续一起了解彝族人最著名的节日——火把节,关于火把节有这样一个传说。
我们快来看一看吧。
欣赏“火把节的传说”动画。
过渡语:彝族的火把节盛名天下,从每年的农历6月24日起,连续三天三夜,彝族人民在宽广的草地上纵情歌舞、赛马、斗牛、射箭、摔跤,到了晚上,。
密密的火把犹如一条长龙在山道、田间缓缓游动,场面十分壮观男女老少围着篝火唱歌跳舞、祈求平安,通宵达旦。
(二)欣赏乐曲1.初听乐曲,记忆主题(1)听辨演奏乐曲过渡语: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乐曲就叫做《火把节之夜》,首先我们来听一段乐曲中的旋律,你能听出是用哪件民族乐器演奏的吗?音色有什么特点?教师总结:《火把节之夜》是一首中阮独奏曲,阮是我国民族弹拨乐器,有近2000年历史了,分为中阮、大阮,有四根弦,演奏时左手持琴,右手用拨子演奏。
中阮的音色柔和、优美,表现力很强。
火把节之夜教案2
小学音乐教案
教学内容:
欣赏弹拨乐曲《塔吉克的节日》和中阮独奏《火把节之夜》。
教学目标:
1.能静心、专注地欣赏音乐,并能听出音乐中各段落不同的情绪和速度,能随着音乐展开丰富的想象。
2.初步了解塔吉克民族及该民族常用的民族乐器鹰笛和手鼓;了解火把节的概况和民族乐器"阮",能初步辨认"阮"的音色。
3.学会几个彝族的舞蹈动作,并随着音乐表演;学习演奏手鼓,为乐曲伴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表现傣族欢乐情景的歌曲《欢乐的泼水节》,今天我们要到彝族的山乡去"旅游",参加他们的火把节。
介绍彝族的火把节:
彝族的火把节盛名天下,每年的农历6月24日起,连续三天三夜,彝族人民在宽广的草地上纵情歌舞、赛马、斗牛、射箭、摔交,到了晚上 ,青年男子就点燃火把,穿行于田野山村之间,以驱除妖魔,保佑平安,密密的火把犹如一条长龙在山道、田间缓缓游动,场面十分壮观,与此同时,处处点燃篝火,男女老少围着篝火欢乐歌舞,直至深夜。
现在我们就来欣赏中阮独奏《火把节之夜》。
●二、欣赏乐曲,展开想象。
1.介绍乐器:中阮--好像是一把大的月琴,它的历史有近____年了,有大、中、小之分,常用的是中阮和大阮,他们有四根弦,演奏时左手持琴,右手用拨子演奏,中阮的音色柔和,表现力很强。
2.提出欣赏乐曲的要求。
首先要集中注意力,否则就听不出其中的妙处了;其次,要能记住乐曲的主题旋律,最好能跟着哼唱几遍;再者,听音乐要能根据音乐的标题和意境展开联想和想象,想象越丰富,你对乐曲的理解就越深,对音乐语言就越熟悉;最后,还要注意演奏乐器的音色。
3.初听乐曲,现在让我们首先做到第点,集中注意力,聆听乐曲。
随着教师学唱要求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
4.完成课本上的作业:为A、B两段旋律填上速度和表情用语。
●三、欣赏弹拨乐曲《塔吉克的节日》。
1.简介塔吉克民族及民族乐器鹰笛和手鼓。
2.初听乐曲,随着教师学唱乐曲主题,要求能初步记住。
3.学习手鼓的演奏方法,部分学生手持手鼓为乐曲伴奏。
4.教师演奏乐曲的主题,部分学生手持手鼓为乐曲伴奏,其他同学模仿手鼓演奏的动作。
●四、复听乐曲,能根据音乐的标题和意境展开联想和想象。
五、教学后记:
这节课首先集中学生注意力,聆听音乐;能让学生记住乐曲的主题旋律,能哼唱乐曲的主题旋律;能根据音乐的标题和意境展开联想和想象;能听辨演奏乐器的音色,能用手鼓为乐曲伴奏。
很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