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北师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美猴王》优秀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4
《美猴王》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美猴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美猴王的形象特点。
- 学生能够学习作者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 通过写作、表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让学生感受美猴王的机智勇敢、神通广大,培养学生对英雄的敬仰之情。
- 让学生体会美猴王的反抗精神,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 让学生了解《西游记》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美猴王的形象特点;学习作者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感受美猴王的机智勇敢、神通广大;体会美猴王的反抗精神。
象的方法。
2. 教学难点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分析法、欣赏法、探究法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 播放一段《西游记》的视频片段,让学生感受美猴王的形象特点。
- 提问学生对美猴王的了解,引出课文《美猴王》。
- 介绍《西游记》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让学生对《西游记》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讲授新课 -朗读课文 - 教师示范朗读课文,让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节奏。
- 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教师评价指导,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 理解课文内容 - 让学生阅读课文,结合注释和插图,理解课文的意思。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 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 分析美猴王的形象特点 - 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描写美猴王外貌、语言、动作等的句子,分析美猴王的形象特点。
六年级语文《美猴王》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美猴王》的内容,感受孙悟空的形象特点。
2.学会通过动作、语言、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孙悟空的形象特点,感受其聪明、勇敢、机智的品质。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
三、教学难点1.理解孙悟空的心理变化,感受其成长过程。
2.学会运用动作、语言、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向学生介绍《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及《美猴王》的故事背景。
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分享他们对孙悟空的了解。
2.阅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分析孙悟空的形象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孙悟空的动作、语言、心理的句子。
讨论孙悟空的性格特点,如聪明、勇敢、机智等。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孙悟空在故事中的成长过程。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孙悟空的形象特点。
2.深入分析孙悟空的形象让学生通过细节描写,进一步分析孙悟空的性格。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孙悟空的心理变化,感受其成长过程。
3.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动作、语言、心理描写,写一段关于孙悟空的故事。
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让学生思考孙悟空的故事对他们有什么启示。
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回顾孙悟空的形象特点。
2.课堂讨论让学生讨论《美猴王》中的其他人物,如唐僧、猪八戒、沙僧等。
分析这些人物在故事中的作用,以及他们与孙悟空的关系。
3.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演绎《美猴王》中的精彩片段。
教师点评学生的表演,强调动作、语言、心理描写的运用。
4.课堂小结第四课时1.复习导入复习前三节课的内容,回顾孙悟空的形象特点。
2.课堂讨论让学生讨论《美猴王》中所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分析孙悟空的形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3.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孙悟空的读后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对孙悟空的感悟。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美猴王》教案范文导读:本文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美猴王》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教学目标1.自主读书,了解课文内容:石猴源自何方?又如何成为猴王的?2.用默读、略读、精读、分角色读等各种学习方法品味语言文字、感受石猴形象、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进而体会美猴王“美”之所在。
3.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语言文字、感受石猴形象、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进而体会美猴王“美”之所在。
★教学准备1.学生学习准备:这是一篇近代白话文,语言风格与现代文有较大差异,一些字词的用法与意思也和现代文不一样,课前学生要熟读课文,并在文中做预习记录。
2.教师教学准备:(1)制作教学课件。
(2)利用导课时的谈话交流,了解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依次渗透单元主题思想,为学生走入新课,热爱经典做好情感铺垫。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竞答,导入新课1.依次出示:(1)贾宝玉和林黛玉是哪本书里的人物?作者是谁?(2)《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出自谁写的哪部书?(3)梁山好汉是哪部书里描写的英雄人物?作者是谁?(4)《火焰山》《三打白骨精》是谁写的哪部书里的故事?你还知道这部书里其他的故事吗?2.学生竞答,教师评价鼓励,相机补充,重点简介《西游记》。
3.播放《西游记》序幕部分师:同学们看,这是–——孙悟空(学生齐答),在今天咱们将要学习的课文中它叫–——美猴王。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题目中那一个字是你想重点强调的呢?读再来读课题,读的真精神!5.从美猴王到孙悟空不只是名字的变换,这之间有许多故事呢,谁来说一说?过渡小结:是啊,这孙悟空的美好形象吸引了我们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的心,成为我们心目中能上天入地、呼风唤雨、斩妖除魔、无所不能的大英雄,试问哪个看了《西游记》的孩子不想变成孙悟空呢?今天老师就给大家一个机会,让我们跟随石猴,跳进水帘洞,当一回美猴王吧。
北师大六下1 乐趣美猴王1.了解古典名著的大概内容。
通过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分析本文思路,理解本文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2.通过分析小说中的艺术形象,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通过学习,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孙悟空这一文学形象,学习孙悟空敢说敢做、勇敢机智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动作、语言描写成功塑造出一个集“猴”“神”“人”特点于一身的艺术形象的。
【教学难点】把我美猴王的艺术形象,培养文学欣赏力。
【教学素材】1.《猴哥》的mp3。
2.吴承恩简介。
3.《西游记》简介。
4.孙悟空的图片。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歌曲导入1.播放《猴哥》的MP3,让学生说一说主人公是谁?他都有哪些别称?你最喜爱的是哪一个?(课件出示音乐及美猴王的图片)2.孙悟空又被人们成为美猴王,大家知道这一美称的来历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词语。
迸裂獐鹿石碣镌着拖男挈女瞑目蹲身喜不自胜天造地设抓耳挠腮力倦神疲注意“迸”(bèng)“碣”(jié)“镌”(juān)(课件出示词语)2.请学生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三、整体感悟。
1.用小标题的形式表示每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段(第1自然段):石猴的出世。
第二段(第2——5自然段):石猴自荐探泉。
第三段(第6自然段):石猴称王。
(课件出示段意)2.分析人物形象。
①作者为什么要写石猴与众不同的来历?(给石猴“神”的特性)②石猴出世之后生活是怎样的?这表现了他的什么特征?(给石猴“猴”的特性)(课件出示语句)③石猴探洞的过程中,作者抓住了哪些词语?从中能够体会到什么?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他住了身,定了神,仔细再看,原来是座铁板桥。
(课件出示语句)④众猴进入水帘洞后,石猴说了什么?这表现了他什么特性?“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美猴王》教学案例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西游记》中的经典篇章《美猴王》,主要围绕石猴的诞生、闯龙宫、斗妖怪等章节进行详细教学。
通过分析石猴的性格特点、行为举止,以及他在故事中的成长变化,让学生深入了解这部古典名著的文学价值和寓意。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美猴王》的故事情节,理解石猴的性格特点,提高文学素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分析、概括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石猴的成长历程,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勇敢、智慧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石猴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成长变化。
教学重点:分析石猴的形象,理解其寓意,培养学生阅读古典文学的兴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电视剧《西游记》中石猴出世的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美猴王》。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大意,思考石猴的性格特点。
3. 精讲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石猴的性格特点,如勇敢、机智、善良等,并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分析。
4. 例题讲解:以石猴闯龙宫为例,讲解石猴的勇敢和智慧,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析石猴在斗妖怪过程中的表现,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石猴的性格特点,以及他在故事中的成长变化,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美猴王》2. 内容:石猴诞生:勇敢、机智闯龙宫:勇敢、智慧斗妖怪:勇敢、善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所学内容,分析石猴在故事中的成长变化,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如何向石猴学习。
勇敢面对困难,不退缩;学会动脑筋,解决问题;待人友善,乐于助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石猴的形象,引导学生学习其勇敢、智慧、善良等品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美猴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根据文前“阅读提示”,自主学习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用精读、略读、默读、浏览等多种学习方法,品读语言文字,感受石猴形象,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性格特点。
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王的经历,感受其形象;品味语言,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流程】一、回顾导入1、同学们,在浩如烟海的古典名著中,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有栩栩如生的人物,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本组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专题的课文,还记得学习本组课文,我们要注意(PPT齐读导读最后一段要求),本组最后一篇课文是《美猴王》,齐读课题,读出猴王的气势。
2、猴是形声字,像这样的字,你会读吗?(PPT獐猕猿)3、《美猴王》根据《西游记》第一回改编,这个改编不是改写,而是缩写,是原著第一回的缩写版。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整体感知猴王形象1、这是一篇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课文有些句子不好读(PPT)(1)指名读句子,理解遂、窍、镌、挠的意思(2)小结:代进句子,意思不变就对了。
2、理清课文的顺序,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4个)快速默读课文,每个自然段讲什么?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四个自然段的意思。
(PPT)3、这石猴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三、品读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1、细读课文,(1)找出语言表达最有特点的句子(2)写上批注,体会语言表达的特点(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2、交流汇报句段一: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zhāng)鹿为友,猕(mí)猿(yuán)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1)读一读此句,你仿佛看到了一只怎样的猴子?加上自己的想象说一说。
(2)高声朗读此句,试着读出石猴的快乐、自由。
指名读。
美猴王教案(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教学设
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地学习。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智慧、灵巧、本领高强、深孚众望的美猴王形象。
培养学生不畏艰险,敢说敢干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把握美猴王的艺术形象是教学的重点。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课前准备:
学生:
①反复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难词,圈点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
②预习课后练习。
教师:准备相关教具,以更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五、教学内容与过程:
1、放歌曲《猴哥》导入课文。
简介作者与作品。
2、讨论分析课文结构。
3、学生复述《美猴王》的故事。
(应包括下列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石猴是怎样来到这个世上?
②、石猴是怎样成为美猴王?
4、找出课文中描写美猴王动作、语言的词语或句子。
5、由学生讨论、分析美猴王的形象。
(智慧、灵巧、本领高强等)
6、讨论课文的主题。
7、课文详写什么?略写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六、作业:①课外阅读《西游记》。
②抄写词语。
八、课堂练习:见各课教案
九、作业安排:见各课教案
十、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ppt课件
十一、自我问答:本单元学生对这几篇目课文学习的兴趣浓厚,所以掌握效果较好。
《美猴王》教学案例一、教学背景《美猴王》出自古典名著《西游记》,是一篇深受学生喜爱的文学作品。
学生们对于孙悟空这一形象大多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对于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文学价值的把握还需要引导。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美猴王》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析美猴王的形象特点。
理解文中精彩的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2、难点领悟作品所传达的精神内涵。
引导学生从古典文学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故事背景、作者情况等基础知识。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关键情节和人物形象,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交流。
3、阅读分析法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分析描写手法、语言特点等。
五、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一段《西游记》中美猴王的视频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美猴王的印象,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知识讲解介绍作者吴承恩及《西游记》的创作背景。
简述《美猴王》在《西游记》中的地位和作用。
3、初读文本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注出生字词。
教师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讲解生僻字词。
4、情节梳理让学生分组讨论,概括《美猴王》的故事情节。
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5、人物形象分析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美猴王的语句。
组织学生讨论美猴王的性格特点,如勇敢、机智、叛逆等。
教师进行点拨和归纳,让学生深入理解美猴王的形象。
6、写作手法探讨分析文中运用的描写手法,如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
探讨这些描写手法对塑造美猴王形象的作用。
7、主题探究引导学生思考《美猴王》所传达的主题,如对自由的追求、反抗精神等。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8、拓展延伸介绍《西游记》中的其他经典情节和人物。
鼓励学生课后阅读《西游记》原著,进一步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
9、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如美猴王的形象、写作手法、主题等。
北师大六下
1 乐趣
美猴王
1.了解古典名著的大概内容。
通过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分
析本文思路,理解本文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2.通过分析小说中的艺术形象,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欣赏能
力。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通过学习,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孙悟空这一文学形
象,学习孙悟空敢说敢做、勇敢机智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动作、语言描写成功塑造出一个集“猴”
“神”“人”特点于一身的艺术形象的。
【教学难点】
把我美猴王的艺术形象,培养文学欣赏力。
【教学素材】
1.《猴哥》的mp3。
2.吴承恩简介。
3.《西游记》简介。
4.孙悟空的图片。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歌曲导入
1.播放《猴哥》的MP3,让学生说一说主人公是谁?他都有哪些别称?你最喜爱的是哪一个?(课件出示音乐及美猴王的图片)
2.孙悟空又被人们成为美猴王,大家知道这一美称的来历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词语。
迸裂獐鹿石碣镌着拖男挈女瞑目蹲身喜不自胜天造地设抓耳挠腮力倦神疲
注意“迸”(bèng)“碣”(jié)“镌”(juān)(课件出示词语)
2.请学生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整体感悟。
1.用小标题的形式表示每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段(第1自然段):石猴的出世。
第二段(第2——5自然段):石猴自荐探泉。
第三段(第6自然段):石猴称王。
(课件出示段意)
2.分析人物形象。
①作者为什么要写石猴与众不同的来历?(给石猴“神”的特性)
②石猴出世之后生活是怎样的?这表现了他的什么特征?(给石猴“猴”的
特性)(课件出示语句)
③石猴探洞的过程中,作者抓住了哪些词语?从中能够体会到什么?
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他住了身,定了神,仔细再看,原来是座铁板桥。
(课件出示语句)
④众猴进入水帘洞后,石猴说了什么?这表现了他什么特性?
“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
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聪明灵巧)(课件出示语句)
2.教师小结:孙悟空在故事中集神、猴、人性于一体。
石猴的个性特点是:聪明灵巧、身手超群、有胆有识。
是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的。
(课件出示小结问题及内容)
五、拓展延伸。
《美猴王》这篇课文是四大名著《西游记》这部名著中的一个小的片段,老师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激发你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激发你们对古典文学的热爱,这是一个蕴涵着深厚知识的宝藏,让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共同去挖掘、探究。
五、当堂作业,反馈检查。
抄写文中的四字词语,教师进行巡视。
板书:
美猴王
出世——神奇的猴——神性
习性——顽劣的猴——猴性
思想——聪明的猴——人性
【教学反思】
《美猴王》是节选自名著《西游记》。
课文首先交代了美猴王的特殊来历,之后写石猴发现水莲洞,带领众猴进洞居住,最后被拥戴为王。
课文情节清晰生动,语言生动形象,学生比较喜欢。
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时,应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以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为学生营造足够的主动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亲身经历阅读实践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初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堂上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阅读教学从“独白”走向“对话”。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文本、教师、同学进行全心的对话,在多层次、多角度的对话中深入感受文本,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从而明白道理,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