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
- 格式:pptx
- 大小:4.76 MB
- 文档页数:41
腹股沟疝怎样治疗?*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腹股沟疝的治疗方法,治疗腹股沟疝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腹股沟疝应该吃什么药。
*腹股沟疝怎么治疗?*一、西医除部分婴儿外,腹股沟斜疝不能自愈,且随着疝块增大,必将影响劳动和治疗效果,并因常可发生嵌顿和绞窄而威胁病人的生命安全。
因此,除少数特殊情况外,均应尽早施行手术修补。
*1、非手术治疗1.婴儿在长大过程中,腹肌逐渐强壮,部分有自愈可能,一般主张在一周岁内的婴儿,可暂不手术,先用棉线束带或绷带压迫腹股沟管内环,以防疝的突出。
2.对于年老体弱或伴其它严重疾病不宜手术者,可配用疝带。
方法是回纳疝内容物后,将疝带一端的软压垫对着疝环顶住,可阻止疝块突出。
疝带可以白天佩带,晚间除去。
长期使用疝带可使疝囊颈经常受到摩擦变得肥厚坚韧而增高疝嵌顿的发病率,并有促使疝囊与疝内容物粘连的可能。
这是使用疝带的缺点。
3.嵌顿性疝手法复位法:嵌顿性疝原则上应紧急手术,以防止肠管坏死。
但在下列少数情况下:①如嵌顿时间较短(3~5小时内),局部压痛不明显,没有腹部压痛和腹膜刺激症状,估计尚未形成绞窄。
尤其是小儿,因其疝环周围组织富于弹性,可以试行复位;②病史长的巨大疝,估计腹壁缺损较大,而疝环松弛者。
复位方法:注射杜冷丁以镇静、止痛、松弛腹肌,让病人取头低脚高位,医生用手托起阴囊,将突出的疝块向外上方的腹股沟管作均匀缓慢、挤压式还纳,左手还可轻轻按摩嵌顿的疝环处以协助回纳。
手法复位,切忌粗暴,以免挤破肠管。
回纳后,应反复严密观察24小时,注意有无腹痛、腹肌紧张以及大便带血现象,也须注意肠梗阻现象是否得到解除。
手法复位成功,也仅是一种姑息性临时措施,有一定的危险性,须严格控制应用,成功后建议病人尽早进行手术治疗,以防复发。
*2、手术治疗术前如有慢性咳嗽、排尿困难、便秘、腹水、妊娠等腹内压增加情况,应先予处理,否则,手术治疗易复发。
斜疝的手术方法很多,但可归为高位结扎术、疝修补术和疝成形术三类。
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4年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医师委员会为提高我国疝和腹壁外科的诊疗水平,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与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医师委员会互相协作,从2013年着手准备,于2014年初组织修订,反复讨论,最终完成《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4年版)》(以下简称为“指南”)。
本“指南”的前身为《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2版)》[1],本次修订依据国内外近年有关学科的进展和我国的国情,增添了一些条款,还增加了“指南”中的部分附件(腹股沟疝的常规修补方法和腔镜修补方法),目的在于强调腹股沟疝外科治疗的专业化和规范化,进一步提高我国疝外科的治疗水平。
1 定义腹股沟疝是指发生在腹股沟区域的腹外疝,即在腹股沟区域腹壁存在缺损,有突向体表的疝囊结构,腹腔内的器官或组织可通过先天的或后天形成的腹壁缺损进入疝囊。
典型的腹股沟疝具有疝环、疝囊、疝内容物和疝被盖等结构。
依据解剖学上的“肌耻骨孔”概念,腹股沟疝包括斜疝、直疝、股疝及较为罕见的股血管前、外侧疝等。
2 病因和病理生理2.1 病因(1)鞘状突未闭。
是腹股沟疝发生的先天性因素。
(2)腹腔内压力。
腹内压和瞬间的腹内压变化是产生腹外疝的动力。
(3)腹壁局部薄弱。
各种引起腹股沟区域腹壁的组织胶原代谢或成份改变所致的腹壁薄弱与腹股沟疝的发病有关。
(4)其他。
遗传因素、长期吸烟、肥胖、下腹部低位切口等可能与腹股沟疝的发生有关。
2.2 病理生理当腹腔内器官或组织进入疝囊后,由于疝环的存在,可压迫疝内容物,形成嵌顿疝。
若为肠管时,可造成肠管的机械性梗阻而产生一系列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变化。
随着受压时间延长,肠管出现水肿、渗出和被嵌顿肠管发生血运障碍,若未及时治疗,可导致疝内容物坏死,穿孔,产生严重的腹膜炎,甚至危及生命。
3 分类与分型对腹股沟疝进行分类与分型的目的包括:(1)准确的描述病情;(2)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3)比较及评价不同方法的治疗效果。
腹股沟疝诊疗指南
【诊断要点】
一、临床资料
1、腹股沟和 (或 )阴囊的可复性包块;
2、体格检查:包块光滑、整齐、稍有弹性,上界不清,可还纳腹腔,透光试验(-);
二、辅助检查
1、腹股沟及阴囊彩超(不作为诊断依据);
【诊断标准】临床资
料中前两项;【术前
准备】
入院第一天:血液分析、血凝五项、肝肾功及电解质、免疫术前全套、胸部X线摄片;不使用抗菌药物;
【手术方法】腹股沟疝囊
高位结扎手术【术后处
置】
1、术后第 1 天:完成手术记录、术后记录,完成术后医嘱;术后必要的补液及观察病情变化;
2、术后第 2-3 天:主任医师查房;了解伤口情况;术后
对症治
疗;连续观察病情变化;伤口观察及换药;
3、术后第 4 天:主治医师查房,了解伤口恢复情况;随访及交
代出院后注意事项,开具出院证医疗证明书。
【手术人员要求】
按医院医生手术资格准入制度规定,具有手术资格者方可主刀手术。
腹股沟斜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及表单一、腹股沟斜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ICD-10:K40.900)、腹股沟斜疝(ICD-10:K40.901)双侧腹股沟斜疝(ICD-10:K40.201)、双侧滑动性腹股沟斜疝(ICD-10:K40.203)、双侧腹股沟疝(ICD-10:K40.200)行择期手术治疗(ICD-9-CM-3:53.0-53.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1.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消化不良和便秘症状。
2.体征:病人站立时,可见腹股沟区肿块,可回纳或部分不能回纳。
3.鉴别诊断:阴囊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睾丸下降不全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1.非手术治疗:1周岁以内的婴儿可暂不手术,可用棉织束带捆绑法堵压腹股沟管内环;年老体弱或其他原因而禁忌手术者,可使用医用疝带。
2.手术治疗:(1)疝囊高位结扎。
(2)疝修补术。
(3)疝成形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腹股沟疝(ICD-10:K40.900)、腹股沟斜疝(ICD-10:K40.901)双侧腹股沟斜疝(ICD-10:K40.201)、双侧滑动性腹股沟斜疝(ICD-10:K40.203)、双侧腹股沟疝(ICD-10:K40.200)疾病代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指工作日)。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心电图及正位胸片。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腹股沟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ICD-10:K40.2,K40.9)行择期手术治疗(ICD-9-CM-3:53.0-53.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1.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消化不良和便秘症状。
2.体征:病人站立时,可见腹股沟区肿块,可回纳或部分不能回纳。
3.鉴别诊断:阴囊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睾丸下降不全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1.非手术治疗:1周岁以内的婴儿可暂不手术,可用棉织束带捆绑法堵压腹股沟管内环;年老体弱或其他原因而禁忌手术者,可使用医用疝带。
2.手术治疗:(1)疝囊高位结扎。
(2)疝修补术。
(3)疝成形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40.2,K40.9腹股沟疝疾病代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指工作日)。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心电图及正位胸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项目:肺功能、超声心动图、立位阴囊和腹股沟B超及CT检查。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预防性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手术前0.5小时。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腹股沟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ICD-10:K40.2,K40.9)行择期手术治疗(ICD-9-CM-3:53.0-53.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1.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消化不良和便秘症状。
2.体征:病人站立时,可见腹股沟区肿块,可回纳或部分不能回纳。
3.鉴别诊断:阴囊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睾丸下降不全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1.非手术治疗:1周岁以内的婴儿可暂不手术,可用棉织束带捆绑法堵压腹股沟管内环;年老体弱或其他原因而禁忌手术者,可使用医用疝带。
2.手术治疗:(1)疝囊高位结扎。
(2)疝修补术。
(3)疝成形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3-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40.2,K40.9腹股沟疝疾病代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指工作日)。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心电图及正位胸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项目:肺功能、超声心动图、24小时心电图、立位阴囊和腹股沟B超及CT检查。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预防性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手术前0.5小时,术后应用原则上不超过24小时。
腹腔镜腹股沟疝手术操作指南(最全版)为了推广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理念、规范手术操作流程、推动学科发展,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组、大中华腔镜疝外科学院对2013年制定的《腹股沟疝腹腔镜手术的规范化操作指南》予以修订。
本次修订在原版本的基础上,参照国内外最新的技术进展和相关指南,结合国内专家的临床经验和具体国情,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广泛听取意见,不断修订和完善,于2017-03-18在杭州举行的工作会议上完成全面修订和定稿。
现公布如下。
证据级别:1A: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各个研究具有同质性)。
1B: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
2A:2B级别研究的系统评价(各个研究具有同质性)。
2B:前瞻性对照研究(或质量略低的随机对照试验)。
2C:结果性研究(大样本分析,群体数据等)。
3:回顾性对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
4:病例研究(即无对照组的研究)。
5:专家意见,动物或实验室研究。
推荐级别:A:基于1级证据= 强烈推荐(“标准”,“必须执行”)。
B:基于2级或3级证据,或基于1级证据推论= 推荐(“推荐”;“应该执行”)。
C:基于4级证据,或2级或3级证据推论= 建议(“选择”;“可以执行”)。
D:基于5级证据,或缺乏一致性、或不确定级别的证据= 不做推荐,仅叙述。
本文的证据和推荐级别来源于文献[1-5]。
2.1 麻醉和体位行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建议全身麻醉。
病人头低脚高10~15̊仰卧位,双臂紧贴身体两侧。
主刀医师位于疝的对侧,助手位于患侧或头侧。
监视器置于手术台尾侧。
2.2 手术步骤2.2.1 置入套管脐孔穿刺,建立CO2气腹至12~15 mmHg(1 mmHg=0.133 kPa)。
置入3个套管:脐部10~12 mm套管放置30̊腹腔镜作为观察孔,患侧腹直肌外侧平脐水平和对侧腹直肌外侧脐下水平分别置入5 mm套管作为操作孔。
直径>10 mm的套管可能会增加戳孔疝的发生率(2B级证据)。
腹股沟疝诊疗指南
【诊断要点】
一、临床资料
1、腹股沟和(或)阴囊的可复性包块;
2、体格检查:包块光滑、整齐、稍有弹性,上界不清,可还纳腹腔,透光试验(-);
二、辅助检查
1、腹股沟及阴囊彩超(不作为诊断依据);
【诊断标准】
临床资料中前两项;
【术前准备】
入院第一天:血液分析、血凝五项、肝肾功及电解质、免疫术前全套、胸部X线摄片;不使用抗菌药物;
【手术方法】
腹股沟疝囊高位结扎手术
【术后处置】
1、术后第1天:完成手术记录、术后记录,完成术后医嘱;术后必要的补液及观察病情变化;
2、术后第2-3天:主任医师查房;了解伤口情况;术后对症治
疗;连续观察病情变化;伤口观察及换药;
3、术后第4天:主治医师查房,了解伤口恢复情况;随访及交
代出院后注意事项,开具出院证医疗证明书。
【手术人员要求】
按医院医生手术资格准入制度规定,具有手术资格者方可主刀手术。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2016年版)一、腹股沟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不伴有梗阻或坏疽者)(ICD-10:K43.9)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有明确体征:腹股沟区可复性包(肿)块。
患者一般无特殊不适。
长时站立或出现包块较久时偶伴局部胀痛和牵涉痛。
分为腹股沟斜疝与直疝。
2.腹股沟斜疝: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位于腹股沟韧带上内方,疝块外形呈梨形或椭圆,经腹股沟管途径突出;3.腹股沟直疝:多见于老年人,位于腹股沟韧带上方,疝块外形呈半球形,基地较宽,由直疝三角突出;4.排除鞘膜积液、腹股沟淋巴结等其他疾病。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一周岁以内婴儿,可暂不手术;2.儿童腹股沟疝仅做疝囊高位结扎(可腹腔镜下修补);3.成人腹股沟疝需使用人工材料行无张力疝修补术(开放式或腹腔镜)。
(四)标准住院日为24-48小时。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43.9腹股沟疝疾病编码;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已在门诊完成各项术前检查,无手术禁忌,经手术医生评估适合经行且经患者同意的病例,可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已完成。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尿、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3)心电图及正位胸片;2.必要时行肺功能、超声心动图、立位阴囊/腹股沟B超及CT检查。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腹股沟疝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进入阴囊者,为腹股沟斜疝;经直疝三角突出者为腹股沟直疝;经股管向卵圆窝突出的疝为股疝。
2.体征:斜疝外形为椭圆或梨形,上部呈带蒂柄状,回纳疝块后压住深环疝块不再突出;直疝呈半球形、基底较宽,回纳疝块后压住深环仍可突出;股疝表现为腹股沟韧带下方卵圆窝处半球形突起,平卧回纳疝内容物后,疝块通常并不完全消失。
二、辅助检查鉴别诊断困难时,可采用,疝囊造影,阳性率约95%。
三、鉴别诊断要点:嵌顿疝可伴发急性肠梗阻,因此在肠梗阻的病因学诊断上应考虑到腹外疝的可能。
此外还应与鞘膜积液、隐睾、睾丸扭转、腹股沟区肿大的淋巴结、脂肪瘤、脓肿等鉴别。
【治疗】
1.6 个月内的小儿疝不能自愈,需临床观察。
其余的腹股沟疝均需要手术治疗。
不主张用疝带治疗,但无手术条件时可短期应用。
如有慢性咳嗽、排尿困难、便秘、腹水、妊娠、糖尿病等存在时,手术前应先予治疗。
嵌顿性疝嵌顿时。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复手术操作指南(最全版)介绍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脏器官通过腹股沟区域的腹股沟环进入阴囊或区域的异常现象。
腹腔镜手术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本指南将介绍腹腔镜腹股沟疝修复手术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操作步骤1. 患者准备- 麻醉在手术开始前,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适当的麻醉方式。
- 体位将患者摆放在仰卧位,双下肢自然分开。
- 术区准备对手术区域进行消毒和覆盖无菌巾。
2. 手术入路- 选择手术入路根据患者的情况和疝修复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如经脐入路、经腹股沟入路等。
- 创建工作通道在选定的手术入路上建立工作通道,为器械和相机的进入提供便利。
3. 腹腔探查- 引入相机将相机导入腹腔,进行腹腔探查和评估疝的大小和类型。
- 处理肠管如有需要,对暴露的肠管进行处理,并将其移至适当位置。
4. 疝修复- 膝撑法或张力法根据疝的类型和大小,选择膝撑法或张力法进行疝修复。
在腹膜和腹股沟环之间植入网片,并固定在适当位置。
- 注意事项在进行疝修复时,需要注意保护神经、血管和脏器,确保手术安全和效果。
5. 结束手术- 清点器械结束手术前,清点手术器械,确保无遗漏。
- 切口处理对手术切口进行处理和缝合。
注意事项- 术前评估患者的疝类型、大小和手术适应症。
- 手术中注意保护神经、血管和脏器,避免损伤。
- 术后给予患者适当的护理和指导。
以上是腹腔镜腹股沟疝修复手术操作指南的简要介绍,详细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请参考相关专业文献和指南。
(注意:本文档为指南性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操作请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
疝气(腹股沟疝)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成人)腹股沟疝(斜疝或直疝、单侧)。
一、疝气(腹股沟疝)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疝气(TCD编码:BWV01)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斜疝或直疝、单侧)(ICD-10:,)择期行腹股沟疝修补术或无张力(补片)修补术(ICD -9-CM-3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谢建兴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 版)1)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纳差和便秘等症状。
2)病人站立时肿块突出,平卧时肿块缩小或消失。
3)腹股沟区彩超有助于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 年)1)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消化不良和便秘症状。
2)病人站立时,可见腹股沟区肿块,平卧时可回纳或部分不能回纳。
3)B超提示腹股沟区含肠管性包块。
2.证候诊断参照《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谢建兴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 版)。
疝气(腹股沟疝)临床常见证候及诊断:肝郁气滞证:多为小腹或阴囊肿胀疼痛,结滞不舒,缓急无时,常因忿怒、嚎哭过度劳累而发作,舌淡,苔薄,脉弦。
寒气凝结证:结块在阴囊,肿硬而冷,牵引睾丸疼痛,喜暖畏寒,苔白腻,脉弦紧。
中气下陷证:肿块时大时小,劳累时加重,面色萎黄,动则气短,头昏,神疲乏力,舌淡,脉细弱。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谢建兴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 版)、《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 年)。
1.非手术治疗:年老体弱或其他原因而禁忌手术者,可使用医用疝带。
2.手术治疗:手术方式选择腹股沟疝修补术或无张力(补片)修补术。
悦读专栏·甄选-152 - Family life guide班立杰文(成都天府新区人民医院普外科)在临床医学研究中,当人体的某个脏器通过薄弱的缺损或者孔隙进入到另一个位置,这一现象在医学中就被称为“疝”。
当我们机体腹腔内的脏器在经过腹壁的缺损、或薄弱区时,冲出皮下向外突出,这时就会有肿块形成,在临床医学中被称为“腹外疝”,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疝气”。
而所谓的“腹股沟疝”,主要是指发生在我们腹股沟区的“疝气”。
那么关于“成人腹股沟疝”你知道多少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吧!成人腹股沟疝的类型通常情况下,成人腹股沟疝在不同分类标准下有不同的名称:根据发生位置的不同,成人腹股沟疝可有分为以下几种:①斜疝;②股疝;③直疝;④马鞍疝;⑤股血管周围疝;⑥复合疝。
根据疝内容物进入疝囊中的不同情况,可将成人腹股沟疝分为以下几种:①易复性疝;②难复性疝;③;④绞窄性疝。
除了上述分类标准外,还有一些特殊类型的成人腹股沟疝,具体如下:(1)肠管壁疝(Ritcher 疝):该类成人腹股沟疝主要是指突出的疝内容物并不是患者的整个肠管,而是部分肠壁。
(2)小肠憩室疝(Littre 疝):该类成人腹股沟疝主要是指突出的疝内容物是小肠憩室。
(3)滑疝:该类成人腹股沟疝主要是指疝内容物属于膀胱、乙状结肠等。
(4)阑尾嵌顿疝:该类成人腹股沟疝主要是指疝内容物为阑尾,同时,在该类成人腹股沟疝发作的过程中,还会伴有嵌顿问题。
(5)逆行性嵌顿疝:该类成人腹股沟疝主要是指突出的小肠发生严重扭曲问题,这时就可能导致多处肠已经发生坏死。
成人腹股沟疝的致病因素对于患有成人腹股沟疝的患者而言,可能是受到以下因素影响:(1)先天因素影响,比如患者腹股沟发育不良就可能引发成人腹股沟疝。
(2)后天因素影响,比如患者高龄、生长发育不良、营养代谢不良等,都可能引发成人腹股沟疝。
(3)除了上述两点基础因素以外,还有就是长期吸烟、咳嗽、便秘等诱发因素导致患者出现成人腹股沟疝。
2020年青年腹股沟疝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我国成人腹股沟疝的临床诊治主要遵循《成人腹股沟疝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版)》(以下简称《指南》)[1]。
与成人腹股沟疝不同,青年腹股沟疝病人(以下简称“青年病人”)有其特殊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特殊性,主要表现在:(1)青年病人的年龄定义存在混淆,尚无公认的适用于青年病人的年龄标准。
(2)青年病人的年龄跨度和个体差异较大,同一手术治疗方案无法兼顾不同年龄段青年病人存在的临床问题。
(3)青年病人具有特殊的病理生理学特点,青少年期的青年病人在发病机制上与儿童疝相似,不能简单地按照儿童疝或成人疝的治疗方式处理[2-3]。
(4)青年病人的活动度大、活动性强,术后预期生存期长,须充分考虑治疗方式可能带来的远期效应,如是否需要使用植入物等问题。
因此,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组织国内相关专家,在遵循《指南》的前提下,详细讨论了青年腹股沟疝临床诊治中经常面临的问题,并结合专家经验制定本共识,供临床医师参考。
1 青年的定义及年龄分层不同国家、不同部门对青年年龄范围的定义存在差异,而不同年龄段的青年病人发生腹股沟疝后表现出的临床特点各不相同。
由于我国年龄≤14周岁的病人一般在小儿外科就诊,结合临床工作的实际情况,建议将15周岁作为青年病人的年龄起点。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中年的定义限定为45~59周岁,由于WHO的年龄分层标准应用较广泛且基本符合腹股沟疝临床特点,故建议将青年病人的年龄终点定义为44周岁[4]。
不同年龄段的青年病人发病的解剖基础不同,修补策略和治疗方案的选择也各不相同。
因此,将青年病人进行年龄分层具有重要意义。
15~18周岁青年病人腹股沟管由小儿型向成人型发生转变,而且我国未满18周岁被定义为未成年人,故建议将15~18周岁划分为青年病人的第1个年龄阶段,称为“青少年期青年”。
由于肌纤维的发育在24岁左右达到高峰,>18~24周岁的青年病人肌纤维的发育仍处于完善增长期[5-6]。
疝气(腹股沟疝)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成人)腹股沟疝(斜疝或直疝、单侧)。
一、疝气(腹股沟疝)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疝气(TCD编码:BWV01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斜疝或直疝、单侧)(ICD-10:,)择期行腹股沟疝修补术或无张力(补片)修补术(ICD-9-CM-3:(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谢建兴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1)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纳差和便秘等症状。
2)病人站立时肿块突出,平卧时肿块缩小或消失。
3)腹股沟区彩超有助于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1)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消化不良和便秘症状。
2)病人站立时,可见腹股沟区肿块,平卧时可回纳或部分不能回纳。
3)B超提示腹股沟区含肠管性包块。
2.证候诊断参照《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谢建兴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
疝气(腹股沟疝)临床常见证候及诊断:肝郁气滞证:多为小腹或阴囊肿胀疼痛,结滞不舒,缓急无时,常因忿怒、嚎哭过度劳累而发作,舌淡,苔薄,脉弦。
寒气凝结证:结块在阴囊,肿硬而冷,牵引睾丸疼痛,喜暖畏寒,苔白腻,脉弦紧。
中气下陷证:肿块时大时小,劳累时加重,面色萎黄,动则气短,头昏,神疲乏力,舌淡,脉细弱。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谢建兴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非手术治疗:年老体弱或其他原因而禁忌手术者,可使用医用疝带。
2.手术治疗:手术方式选择腹股沟疝修补术或无张力(补片)修补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