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30安全管理第二章(12)
- 格式:pdf
- 大小:670.84 KB
- 文档页数:68
安全生产管理知识第二章安全生产管理知识第二章,是关于安全管理体制的章节。
安全管理体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安全生产,如果管理体制不健全,那么就很难保证生产过程中的安全。
安全生产管理体制需要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以保障工作流程的流畅性和安全性。
在规章制度中,要体现出要求严格、操作规范、责任到人的特点。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必须让每一个从业人员都知道,在安全生产方面他们承担的责任是不可推卸的。
另外,在安全生产管理体制中,要建立完善的责任制度。
责任分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体制,它可以确保安全生产工作得到有效的实行。
首先,企业要划分每个从业人员的职责和责任,确保每个岗位的责任人知晓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其次,企业要建立健全的责任追究机制,对违规行为进行严格处罚。
最后,企业要加强对外部环境的监测,及时发现隐患并制定计划消除隐患。
此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还需要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
安全意识培训是很有必要的,每个从业人员必须深刻了解安全意识的重要性。
企业要通过不同形式的教育宣传,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培养。
通过组织安全岗位竞聘活动、不定期的安全知识测验等方式,加强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其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
最后,安全生产管理体制需要注重绩效评估。
企业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机制,通过收集分析安全管理的实际运行情况,对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进行评估。
评估结果应该切实反映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和管理有效性,为企业的安全生产提供参考和改进的实际依据。
总之,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是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关键。
通过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体制,可以确保企业安全生产的顺利开展,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和管理有效性。
因此,企业在开展安全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安全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第二章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第一节安全生产标准化1、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提出了“强化管理,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要求在(重点行业和领域 )内开展安全标准化活动。
2、安全标准化建设的意义:有利于进一步落实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有利于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有利于促进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
3、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要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排查隐患为基础。
4、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采用“策划、实施、检查、改进”动态循环的模式。
5、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实行自主评定、外部评审的方式。
6、开展安全标准化建设的重点内容:●确定目标:根据自身安全生产实际,制定总体和年度安全生产目标。
按照所辖部门在生产经营中的职能,制定安全生产指标和考核办法。
●设置组织机构,确定相关岗位职责。
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安全生产投入保证。
建立安全生产投入保障制度,完善和改进安全生产条件,按规定提取安全费用,专项用于安全生产,并建立安全费用台账。
●法律法规的执行与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教育培训●生产设备设施管理:设备设施检维修前就制定方案,检维修方案应包含作业行为分析和控制措施。
7、生产经营单位应加强生产现场安全管理和生产过程的控制。
对生产过程及物料、设备、设施、器材、通道、作业环境等存在的隐患,应进行分析的控制。
对动火作业、起重作业、受限空间作业、临时用电作业、高处作业等危险性较高的作业活动实施作业许可管理。
作业许可证应包含危害因素分析和安全措施等内容。
8、生产经营单位和相关方的项目协议应明确规定双方的安全生产责任和义务,或签订专门的安全协议,明确双方的安全责任。
9、隐患排查前提及依据:●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发生变更或有新的公布●操作条件或工艺改变●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建设●相关方进入、撤出或改变,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有新的认识●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10、隐患排查范围:所有与生产经营相关的环境、人员、设备设施和活动。
安全生产管理1、安全生产:使生产过程在符合物质条件和工作秩序下进行,防止发生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等生产事故,消除或控制危险危害因素,保障人身安全与健康、设备和设施免受破坏、环境免遭破坏。
2、针对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运用有效的资源,发挥人们的智慧,通过人们的努力,进行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活动,实现生产过程中人与机器设备、物料、环境的和谐,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
3、通过管理手段实现安全条件,例如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培训教育、规章制度、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安全检查、特种设备管理等等4、内容包括:法制管理、行政管理、监督检查、工艺技术管理、设备设施管理、作业环境和条件管理等5、管理的基本对象是“人”---员工6、(一)事故:造成人员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的意外事件。
(二)事故隐患:生产系统中可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
(事故隐患归纳21类)(三)危险:系统中存在导致发生不期望后果的可能性超过了人们的承受程度。
一般用危险度表示危险的程度:危险度 R=f(F,C)F:事故的可能性 C:事故的严重性风险:风险是危险、危害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危险、危害事故严重程度的综合度量。
7危险源:造成人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
8、重大危险源: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9、例:某储存区贮存有煤油、汽油两种物质,其储存量分别是20吨、17吨,临界量分别是100吨、20吨,则储存区属于()。
A.非重大危险源 B.安全场所 C事故隐患D重大危险源解答:q1/Q1+q2/Q2=20/100+17/20=1.05>1 选择:D10、安全与危险是相对概念.安全:生产系统中人员免遭不可承受危险的伤害。
指健康与平安,或免除了危害、伤害或损失。
11、本质安全:设备、设施或技术工艺含有内在的能够从根本上防止发生事故的功能。
第二章系统安全管理系统安全管理是在传统安全管理的基础上发起来的,以系统安全思想为基础的综合性管理技术,强调研究方法上的整体化、技术应用上的综合化、安全管理科学化。
本章主要介绍了系统安全管理维度、模式以及系统管理标准体系的相关知识。
第一节系统与系统安全一、系统1.系统的概念系统是有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元素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符合以下条件。
①元素。
系统必须有两个以上的元素所组成。
②元素间的联系。
系统的各元素间互有联系和作用。
③边界条件。
系统元素受外界环境和条件的影响。
④输入、输出的动态平衡。
系统元素有着共同的目的和特定的功能,为完成这些功能,系统必须保持输入、输出的动态平衡。
2.系统的特点系统的特点是:①目的性。
所以系统都要实现某一特定的目标,完成特定的功能,而且要达到效果最优。
②整体性。
系统各要素的组合,构成实现某种功能的整体。
每个要素可能并不都很完善,但它们可以综合、统一成为一个具有良好功能的较为完善的系统;反之,即使每个要素是良好的,但构成整体后却不具备某种良好的功能,就不能称之为完善的系统。
③相关性。
系统各要素之间是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要素之间具有相互依赖的特定关系,是互为相关的,否则就无法实现某一特定功能。
④环境适应性。
任何一个系统都处于一定的物质环境之中,系统必须适应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重视环境对系统的作用。
3.系统的功能结构为了实现系统自身的正常运行和功能,系统需要以一定的方式结构,应具有保持和传递能量、物质和信息的特征。
系统种类繁多,根据控制论观点,系统有三部分组成,即输入、处理和输出,如图2-1所示。
任何系统都具有输出某种产物的功能。
例如,以信息流为主体的系统,如一项计划可视为输入,计划经过执行,即处理阶段,最后得到的结果视为输出。
这种系统称为管理系统?处理后得到的结果与原定目标不一致时,需要修正,改善执行环节。
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这个过程就是反馈。
图2-1 系统功能结构示意二、系统安全1.系统安全的概念系统安全是指在系统生命周期内应用系统安全工程和系统安全管理方法,辨识系统中的危险源,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使其危险性最小,从而使系统在规定的性能、时间和成本范围内达到最佳的安全程度。
本章概述★概述对事故及事故的统计进行分析和预防、控制,是安全管理学的核心内容。
事故统计分析是运用数理统计来研究事故发生规律的一种方法。
它通过对大量的事故资料、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和综合分析,揭示事故的发生规律和分布特征,科学、准确的统计分析结果能够描述一个企业、部门当前的安全状况,能够用以判断和确定问题的范围,能够作为观察事故发生趋势、探查事故原因、制定事故预防措施、预测未来事故等的依据。
它对于搞好安全管理和安全生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是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单元内容该单元包括教材第二章的:第一节事故的基本概念第二节事故致因理论第三节事故统计与分析。
▲单元目标通过本单元内容的学习,你将要∶第一,了解事故的概念,事故的基本特征,伤害的分类,伤亡事故的定义,事故的分类以及造成事故的原因。
第二,理解有代表性的事故致因理论。
第三,掌握事故统计方法以及事故统计的主要指标。
有关基本概念:1、事故(Accident):事故的定义有以下几种:事故是可能涉及伤害的、非预谋性的事件。
事故是造成伤亡、职业病、设备或财产的损坏或损失或环境危害的一个或一系列事件。
事故是违背人的意志而发生的意外事件。
事故是人(个人或集体)在为实现某种意图而进行的活动过程中,突然发生的、违反人的意志的、迫使活动暂时或永久停止的事件。
在上述定义中,定义2出自美军标882C,其发展过程充分体现了人类对于事故的认识过程,即从仅仅将事故定义为意外伤害,扩展到职业病、财产和设备的损坏、损失、直至对环境的破坏,而由伯克霍夫(Berckhoff)所给出的定义4,则对事故做了较为全面地描述。
作为安全科学研究对象的事故,主要是那些可能带来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环境污染的事故。
于是,可以对事故做如下的定义:事故是在人们生产、生活活动过程中突然发生的、违反人们意志的、迫使活动暂时或永久停止,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或环境污染的意外事件。
2、未遂事故:未遂事故是指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但由于其偶然因素,实际上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
安全工程师《安全管理》第二章试题及答案(2)2016安全工程师《安全管理》第二章试题及答案41.从安全经济学的角度,通常有这样的指标:安全上有1元的合理投入,能够有元的经济产出。
( )A.4B.2 C、642.安全生产责任制,包括( )A.全员职责 B、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立 C、人员任命 D、履职考评情况43.影响人的安全行为的环境因素是哪些?( )A.气质、性格、情绪、能力、兴趣等B.社会知觉、角色、价值观等C.风俗、时尚等D.光亮、气温、气压、湿度、风速、空气含氧量等44.如下哪些心理现象是安全心理现象?( )A.侥幸心理、盲干心理、呈能心理、麻痹心理、好奇心理等B.谨慎心理、认真心理、负责心理等45.根据人的社会属性的行为模式,人的行为的根本来源是:( )A.人的需要B.金钱C.外部刺激46.影响人的安全行为的社会因素是哪些?( )A.气质、性格、情绪、能力、兴趣等B.社会知觉、角色、价值观等C.风俗、时尚等D.光亮、气温、气压、湿度、风速、空气含氧量等47.影响人的安全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是哪些?( )A.气质、性格、情绪、能力、兴趣等B.社会知觉、角色、价值观等C.风俗、时尚等·D.光亮、气温、气压、湿度、风速、空气含氧量等48.影响人的安全行为的个性心理因素是哪些?( )A.气质、性格、情绪、能力、兴趣等,B.社会知觉、角色、价值观等C.风俗、时尚等D、光亮、气温、气压、湿度、风速、空气含氧量等49.如下哪些心理现象与事故有关?( )A.侥幸心理、盲干心理、呈能心理、麻痹心理、好奇心理等B.谨慎心理、认真心理、负责心理等50.根据行为科学的知识,在分析事故的原因时,从人的角度要考虑:( )A.人的情绪、气质、社会知觉等心理因素,以及人的动机、能力、需要等因素B.体力、视力、体重等 C、年龄、性别、身高等51.人体测量学主要研究人体测量和观察方法,通过对人体的测量研究和探讨人体的特征、类型、变异和发展的规律,这也是人类学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通常使用人体静态测量和人体动态测量两种常用方法。
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管理》第二章第十二节讲义全考点第十二节安全生产检查与隐患排查治理一、安全生产检直安全生产检查是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内容,其工作重点是辨识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漏洞和死角,检查生产现场安全防火设施、作业环境是否存在不安全状态,现场作业人员的行为是否符合安全规范,以及设备、系统运行状况是否符合现场规程的要求等。
(一)安全生产检查的类型(二)安全生产检查的内容★安全生产检查的内容包括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
软件系统:查思想、查意识、查制度、查管理、查事故处理、查隐患、查整改。
硬件系统:查生产设备、查辅助设施、查安全设施、查作业环境。
非矿山企业的强制性检查项目: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高压医用氧舱、起重机、电梯、自动扶梯、施工升降机、简易升降机、防爆电器、厂内机动车辆、客运索道、游艺机及游乐设施等,作业场所的粉尘、噪声、振动、辐射、温度和有毒物质的浓度等。
总结:特种设备+防爆电器+职业卫生矿山企业的强制性检查项目:矿井风量、风质、风速及井下温度、湿度、噪声,瓦斯、粉尘,矿山放射性物质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露天矿山边坡,尾矿坝提升、运输、装载、通风、排水、瓦斯抽放、压缩空气和起重设备,各种防爆电器、电器安全保护装置,矿灯、钢丝绳等,瓦斯、粉尘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检测仪器、仪表,自救器,救护设备,安全帽,防尘口罩或面罩,防护服、防护鞋,防噪声耳塞、耳罩等。
总结:矿山风格+个体防护装备(三)安全生产检查的方法(四)安全生产检查的工作程序二、隐患排蛰治理(一)定义及分类事故隐患定义:"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事故隐患分类:(二)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职责(1)生产经营单位是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的责任主体。
(2)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建档监控等制度,逐级建立并落实从主要负责人到每个从业人员的隐患排查治理和监控责任制。
第二章安全生产管理内容第一节安全生产责任制第二节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第三节安全操作规程第四节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第五节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第六节重大危险源第七节安全设施管理第八节特种设备设施安全第九节安全技术措施第十节作业现场环境安全管理第十一节安全生产投入与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第十二节安全生产检查与隐患排查治理第十三节个体防护装备管理第十四节特殊作业安全管理第十五节承包商管理第十六节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第十七节安全生产标准化第十八节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第二章第一节安全生产责任制考点1 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要求生产经营单位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把"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原则从制度上固化。
建立一个完善的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总的要求是: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并由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组织建立。
考点2 安全生产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一是纵向方面,即从上到下所有类型人员的安全生产职责。
在建立责任制时,可首先将本单位从主要负责人一直到岗位从业人员分成相应的层级;然后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工作,对不同层级的人员在安全生产中应承担的职责作出规定。
二是横向方面,即各职能部门(包括党、政、工、团)的安全生产职责。
考点3 主要负责人和安管人员(机构)的安全职责(一)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1)建立健全并落实本单位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2)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3)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计划。
(4)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
(5)组织建立并落实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
(6)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7)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口诀:三组定两建落,督工作消隐患,保投入报事故总结:主要负责人的职责三组定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计划;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两建落责任制+标准化;双重预防+促工作、消隐患;保投入有效实施报事故及时如实(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1)组织或者参与拟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安全管理十二项管理制度一、安全管理目标(一) 安全责任体系1. 公司领导层明确安全生产责任,建立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安全生产工作计划和目标。
2. 明确安全管理岗位职责,为安全管理工作设立专职负责人,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组织结构。
(二) 安全培训教育1. 制定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对新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定期进行安全知识培训和应急演练。
2. 组织员工定期参加安全技术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三) 安全生产管理1. 制定并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建立并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档案。
2. 定期组织安全生产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安全隐患,确保安全生产。
(四) 安全生产监测1. 安装并定期检测生产设备的安全监控系统,确保设备安全运行。
2. 设立安全生产监测指标,建立安全生产监测台账,及时发布安全生产情况。
(五) 安全事故应急预案1. 制定并完善各类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建立响应机制和处置流程。
2. 组织开展各种安全事故应急演练,提高员工应急处置能力。
(六) 安全设施设备管理1. 建立安全设施设备档案,定期检测维护安全设施设备。
2. 配备必要的安全工具和器材,确保应急处置及时、有效。
(七) 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1. 遵守国家和行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建立并落实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制度。
2. 组织安全生产标准化审核,及时发现问题并整改完善。
(八) 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1. 建立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对安全生产数据进行有效管理和分析。
2.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效率,及时掌握安全生产状态。
(九) 安全文化建设1. 宣传安全文化理念,加强安全文化教育,强化员工的安全责任心和安全意识。
2. 建立安全文化评价指标体系,持续改善安全文化建设。
(十) 安全观念宣传教育1. 制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计划,开展安全宣传教育活动。
2. 宣传安全事故案例,引导员工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十一) 安全投入和福利保障1. 安排足够的安全管理经费,保障安全管理的有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