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组化或免疫荧光封闭血清的作用
- 格式:docx
- 大小:36.53 KB
- 文档页数:1
免疫学检验的方法和特点免疫学检验是一种通过检测和分析机体免疫系统相关指标来评估机体免疫功能的方法。
它可以用于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过程中,对于研究免疫系统的功能和疾病的免疫机制也具有重要意义。
免疫学检验的方法主要包括体外诊断试验、免疫组化技术和流式细胞术等。
下面将逐一介绍这些方法的特点和应用。
1. 体外诊断试验:体外诊断试验是最常用的免疫学检验方法之一,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放射免疫分析(RIA)、免疫印迹(Western Blot)等。
这些试验通过检测血清中的抗体或抗原来评估机体的免疫状态。
其特点是操作简单、结果准确可靠、样本来源广泛,可以用于检测多种疾病,如感染病、自身免疫病等。
体外诊断试验的优势在于可以进行大规模筛查,对于人群健康状况的监测和疾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2. 免疫组化技术:免疫组化技术是利用抗体与组织或细胞中特定分子的结合反应来检测和定位这些分子的方法。
常用的免疫组化技术包括免疫组织化学(IHC)和免疫荧光染色(IF)等。
这些技术可以用于检测和定位肿瘤标志物、炎症细胞因子、免疫细胞表面标志物等,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免疫组化技术的优势在于可以直接观察到分子的表达和分布情况,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3. 流式细胞术:流式细胞术是一种通过检测和分析细胞表面标志物来鉴定和分类细胞的方法。
通过标记细胞表面的抗原或抗体,结合流式细胞仪的高速流式分析技术,可以对单个细胞进行高通量的检测和分析。
流式细胞术可以用于检测和鉴定免疫细胞亚群、肿瘤细胞、干细胞等,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选择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流式细胞术的优势在于可以同时检测多个指标,对于复杂的样本分析有较高的效率和准确性。
免疫学检验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高度特异性:免疫学检验方法可以通过特异的抗体-抗原反应来检测和定量分析特定的分子或细胞,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这使得免疫学检验方法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优势,可以准确地鉴定和区分不同的疾病类型。
排雷攻略:⼀⽂教会你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如何制⽚看⽚最近带着新进门的研⼀师妹做实验,师妹问了三个问题:1、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的区别?2、这两种实验该在什么情况下选择?3、组织是不是只能做免疫组化,细胞是不是只能做免疫荧光?4、免疫荧光为什么要做DAPI染⾊?我听完之后笑了,这种思考的态度是好的,但其实,师妹问的这⼏个问题就是⼀个问题。
归根结底,涉及到“免疫”⼆字总是离不开抗原抗体反应的,⼆者都属于免疫检测技术⼿段,⽽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两项技术都可以应⽤在组织和细胞⽅⾯,前者采⽤的是化学发光的⽅法,后者是荧光。
因为我们在⽂献中看到的,很多⼈都会选择做组织的免疫组化、细胞的免疫荧光,所以这就给初⼊实验室的新⼿们带来了误区。
其实⽹上已经有很多详细的操作步骤,所以⼩六⼉今天想为各位新⼿朋友们总结⼀下我认为的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制⽚看⽚的⼩技巧,帮助⼤家排雷区,同时也提出⾃⼰的⼀些疑问,希望能得到解答(因为本⼈只做过组织的免疫组化和细胞的免疫荧光,以下内容以这两⽅⾯为主,内容若有⽋缺,欢迎⼤家补充)。
免疫组化1、取材时要尽量去除⾎液的⼲扰:⼩⿏⿇醉后,从左⼼⽿插⼊针头,⼼尖处剪开⼀个⼩⼝,然后将PBS缓慢打⼊⼼脏中,缓慢跳动的⼼脏会将PBS运送⾄全⾝。
50ml的PBS⽤量对于Balb/c或昆明⼩⿏的体积⽽⾔就已⾜够,这⼀步骤对于像肺、肝和脾脏这样⾎管丰富的脏器取材极为重要。
2、取材时要尽量做到表⾯积⼤、厚度⼩:理想的取材厚度是2mm,这样的尺⼨可以让后续的固定、脱⽔等操作达到理想的效果。
器材选择上,⼿术⼑和超市购买的⼑⽚都可以,只要⼑⽚锋利即可,切勿反复切割揉搓组织。
因为脏器的表⾯都是弧形,并且质地很软,如果你直接取材,第⼀是不好切,第⼆是弧形的⼀⾯肯定是厚度超标,所以这⾥建议各位将组织置于碎冰上后,沿着长轴在横切⾯处再切⼀⼑取材(针对实质性器官,且不要求取材部位)。
3、取材后的组织需⽴即固定:固定不仅是要保留组织原有的形态,也是在保留组织中的抗原。
免疫组化,免疫荧光
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简称IHC)和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简称IF)是常用于研究细胞和组织中蛋白质分布和定位的实验技术。
免疫组化:免疫组化是通过使用特异性抗体来检测和定位组织切片中特定蛋白质的技术。
它包括将组织切片与特异性抗体结合,然后使用染色试剂使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染色反应,从而可视化目标蛋白质的位置。
该技术常用于研究细胞分化、组织病理学和肿瘤学等领域。
免疫荧光:免疫荧光是利用荧光染料(荧光标记的二抗或直接标记的一抗)结合目标抗原的方法来检测和定位组织或细胞中的蛋白质。
通过特异性的抗体与目标蛋白质结合,然后使用荧光标记的二抗或直接标记的一抗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使目标蛋白质在显微镜下产生荧光信号,以观察其位置。
免疫荧光技术广泛应用于细胞生物学研究、免疫学和医学诊断领域。
这两种技术在原理上非常类似,但在应用上有一些区别。
免疫组化主要用于固定的组织切片,可用于定量和定位分析。
而免疫荧光通常用于固定的细胞,可以提供更高分辨率的蛋白质定位信息,并可以进行多色荧光共标记以研究多个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和定位。
无论是免疫组化还是免疫荧光,都依赖于合适的抗体选择和样本处理步骤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技术的选择应根据研究
的目的和样本的性质进行评估和决策。
常用封闭剂介绍及选择制作:最后的大肠杆菌概述•在许多利用免疫学原理,通过抗原抗体结合,进行的实验(如ELISA、WB、FC等),通常会使用封闭剂来减少非特异性结合。
常用的封闭剂有脱脂奶粉,BSA,血清以及Fab片段单链二抗等。
•封闭剂中的蛋白可以与抗原表面上的空白位置结合,同样以机械填补(堆积)和吸附覆盖的方式结合在其他表面上,因为有“填补”和“覆盖”蛋白结合位点以避免抗体的非特异结合,所以叫做“封闭剂”。
•封闭剂应封闭所有的未结合位点而不替换表面上的靶蛋白、不结合靶蛋白表位、也不与抗体或检测试剂有交叉反应,脱脂奶粉Ø作用原理:脱脂奶粉含有多种蛋白,可以封闭未吸附蛋白的固相载体(WB膜、ELISA板等)位点,减少抗体与之结合的概率,避免非特异性结合带来的高背景。
Ø优点:价格便宜;对于表面的微结构不均匀的WB膜、ELISA板,因含多种不同分子量的蛋白,故封闭起来更全面。
Ø缺点:成分复杂,适用范围窄;对于磷酸化抗体可能会导致背景增加,并且自身含有生物素,因此不适用于生物素和碱性磷酸酶标记的抗体系统;且封闭后的载体不易长期保存,因此在试剂盒的生产中较少应用。
牛血清白蛋白BSA Ø作用原理:BSA是最常用的封闭剂,同脱脂奶粉,封闭未吸附蛋白的固相载体位点。
Ø优点:成分单一,适用于ELISA实验,生物素、碱性磷酸酶系统的免疫学检测实验或者其他对特异性要求较高的实验。
Ø缺点:大部分BSA中有少量的抗体残留,会导致抗原/抗体之间的交叉反应,造成一定背景。
动物血清Ø作用原理:a)封闭血清一般选择和二抗同一来源的,血清中动物自身的抗体,预先能和组织中有交叉反应的位点发生结合,否则在后面的步骤中如果和二抗发生结合,会造成背景。
b)待检样本中可能会有Fc受体,可以和抗体恒定区结合,而封闭血清中有抗体,因此用血清可以封闭掉一抗及二抗和样本Fc受体之间结合。
免疫组化法和免疫荧光染色法是生物医学领域常用的实验技术,它们在细胞和组织的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虽然它们都是用于检测特定蛋白在生物样本中的表达情况,但在操作方法、原理和应用范围上却有着明显的区别。
在本文中,我将深入探讨这两种技术的区别,并就其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进行全面评估,以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并灵活运用这两种技术。
1. 免疫组化法免疫组化法是一种用于检测组织或细胞中特定蛋白表达的技术。
它的操作流程大致包括取材、固定、脱水、包埋、切片、脱蜡、抗原修复、蛋白质检测、染色和显微镜观察等步骤。
在实验过程中,首先需要将样本切片,并通过特定的固定、脱水和包埋步骤将其固定在载玻片上。
随后,利用抗原修复方法还原蛋白的空间结构,以便后续的免疫染色。
接下来,通过加入特定的抗体和标记物,可以对目标蛋白进行特异性染色,并最终通过显微镜观察蛋白在组织或细胞中的表达情况。
2. 免疫荧光染色法免疫荧光染色法是利用特定抗体与荧光染料结合,通过检测荧光信号的方式来标记和检测生物样本中的特定蛋白表达。
它的操作流程也包括取材、固定、脱水、包埋、切片等步骤,与免疫组化法的操作步骤较为类似。
不同的是,在免疫荧光染色法中,需要利用特定的荧光标记的二抗或荧光素-抗素进行染色,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设备观察样本中荧光的分布情况,从而检测目标蛋白的表达位置和水平。
在应用范围方面,免疫组化法主要用于研究组织切片或细胞样本中特定蛋白的表达情况,可以定量地评估蛋白的表达水平和分布情况,适用于体内和体外实验样本。
而免疫荧光染色法由于其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的特点,适用于细胞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可以用于检测细胞中蛋白的定位、表达和相互作用等,是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研究中常用的技术手段。
在本文中,我主要介绍了免疫组化法和免疫荧光染色法的操作原理、步骤和应用范围,并就其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全面评估。
通过对这两种技术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并在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中更加灵活地运用这些技术来开展生物医学研究。
免疫组化法和免疫荧光染色法的区别免疫组化法和免疫荧光染色法是生物医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技术方法。
它们都是通过利用抗体与目标抗原的特异性结合来检测和定位特定蛋白质在细胞或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尽管它们的目的相似,但在具体实验步骤、原理和应用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本文将对免疫组化法和免疫荧光染色法的区别进行详细阐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两种常见实验技术。
一、实验步骤和原理1.免疫组化法:免疫组化法是一种通过使用抗原与特异性抗体相结合的技术,将抗体标记物(一般为酶)转化为可见信号,并用于检测和分析目标分子在细胞或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其步骤包括抗原取样、固定、脱水、透明化、抗原恢复、阻断、抗体结合、洗涤、二抗结合、再次洗涤和显色等。
2.免疫荧光染色法:免疫荧光染色法是利用荧光标记的抗体来检测和定位目标抗原的一种技术。
其步骤包括抗原取样、固定、脱水、透明化、抗原恢复、阻断、抗体结合、洗涤、二抗结合和荧光染色等。
从实验步骤和原理上看,免疫组化法和免疫荧光染色法在很多方面是相似的。
它们都需要进行对抗原的取样和固定等预处理步骤,以及对目标抗原的特异性抗体进行结合。
然而,主要的区别在于信号检测和可见性。
免疫组化法使用酶标记物并在显色反应中产生可见的染色物质,而免疫荧光染色法则通过荧光标记的抗体在荧光显微镜下进行直接可视化。
二、应用领域1.免疫组化法:免疫组化法广泛应用于细胞生物学和组织学研究中,常用的应用领域包括但不限于肿瘤标记、蛋白质表达和定位、细胞内分子信号通路等。
2.免疫荧光染色法:免疫荧光染色法在细胞和组织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
它常用于细胞活力检测、细胞分子定位、免疫分型、细胞凋亡检测等。
免疫组化法更适合定性分析和形态学研究,而免疫荧光染色法则更适合定量分析和定位研究。
在实际应用中,研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方法,或者根据具体需求结合两种方法进行分析。
三、我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免疫组化法和免疫荧光染色法作为两种常见的免疫化学实验技术,都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免疫组化与免疫荧光一、两者都是蛋白定位的检测(也就是确定蛋白是表达在细胞核/浆/膜)。
二、区别是:1、概念和基本原理免疫组织化学又称免疫细胞化学,是指带显色剂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在组织细胞原位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和组织化学的呈色反应,对相应抗原进行定性、定位、定量测定的一项新技术。
它把免疫反应的特异性、组织化学的可见性巧妙地结合起来,借助显微镜的现像和放大作用,在细胞,亚细胞水平检测各种抗原物质,并可在原位显示相应的基因和基因表达产物。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现已有:免疫荧光组织(细胞)化学技术、免疫酶组织(细胞)化学技术、亲和组织化学技术、免疫金银及铁标记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等。
免疫荧光组织(细胞)化学技术是采用荧光素标记的已知抗体(或抗原)作为探针,检测待测组织、细胞标本中的靶抗原(或抗体),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上带有荧光素,在荧光显微镜下,由于受高压汞灯光源的紫外光照射,荧光素发出明亮的荧光,这样就可以分辨出抗原(或抗体)的所在位置及其性质,并可利用荧光定量技术计算抗原的含量。
以达到对抗原物质定位、定性、定量测定的目的。
2、标本制作:免疫荧光一般用冰冻切片,减少杂质干扰;而酶免疫组化一般用石蜡切片或冰冻切片均可以。
3、实验步骤:免疫荧光染色步骤简单,而酶免疫组化方法较为复杂,多了DAB显色过程。
4、染色后的标本保存:免疫荧光染色后的标本一般短时间拍照,时间长了荧光衰退;而酶免疫组化染色标本可以长期保存。
5、免疫组化结果除了知道蛋白是在细胞浆还是细胞膜表达高些,还可以用软件做相对定量分析。
6、免疫荧光得到的图片是彩色的,漂亮些,可以发高档次文章。
免疫学三大工具:免疫组化、Western、ELISA,分别用于定位,定性和定量。
免疫组化:是融合了免疫学原理(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和组织学技术(组织的取材、固定、包埋、切片、脱蜡、水化等),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显色,来对组织(细胞)内抗原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的研究(主要是定位)。
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问题如下:1. 免疫荧光好还是做免疫组化好?我倾向于做免疫组化,但老板倾向做荧光,我想两种方法都了解一下,能否介绍一下两种方法的详细步骤(protocol)。
2. 一抗、二抗抗体(包括荧光抗体)如何选择,哪个公司的比较好?浓度怎么掌握?其实IHC和IFC本质都是一样的。
只是最后的显色方法不一样,IHC是用酶加底物进行显色反应,用普通光镜观察;IFC是直接用带有荧光物质连接的二抗与一抗结合,在相应波长的激发光下观察。
我也倾向于IHC,理由如下:IHC的级联放大作用使得抗原比较少的组织也能有很强的着色。
我一般用Vector公司的Elite系列ABC kit,HRP-DAB显色系统。
IHC的切片可以长期保存。
很多时候试验做出来了,需要反复的看片子。
而IFC的有荧光猝灭,无法长久保存。
所以不利于反复阅片。
IFC有利于做Multiple Labeling,比如在同一location的两种或多种抗原的比较,通常用IFC;IFC还多用于活细胞的staining,但如果是石蜡切片,总会有一些自发荧光现象存在。
所以个人认为,能用IHC的时候建议不用IFC。
详细protocol请在本版内search一下,已经有很多的讨论了。
一抗通常买DAKO、SIGMA、VECTOR,二抗可以选择相应公司的,也可以买SANTA CRUZ的,比较便宜一些。
荧光二抗建议买Molecular Probe的,现在和Invitrogen合并了。
浓度先参考data sheet上的,不过还是自己要optimize一下,比如建立个浓度梯度。
阴性对照用相同种属来源动物的IgG。
供参考。
GOOD LUCK!免疫荧光结果分析及抗体选择——许多问题你思考过吗?/bbs/topic/24548838?keywords=%E5%85 %8D%E7%96%AB%E8%8D%A7%E5%85%89%E7%BB%93%E6% 9E%9C%E8%83%BD%E4%BB%A3%E6%9B%BF%E5%85%8D%E7 %96%AB%E7%BB%84%E5%8C%96%E5%90%97免疫荧光因其直观、色彩鲜明而被广泛用于检测各种蛋白的定位表达。
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和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IF)是现代生物医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
它们能够帮助研究人员检测和定位体内特定的抗原分子,从而解析其在生物体内的表达及分布情况。
在研究疾病机制、诊断疾病以及筛选新药的过程中,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技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免疫组化技术利用抗体的高度特异性与抗原结合的原则,通过显色或荧光等方式便于观察和定量,从而实现对特定蛋白分子的检测。
与传统的组织学染色方法相比,免疫组化技术具有更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
它可以用于研究肿瘤细胞的表型和基因型,识别细胞类型和分化状态,表达和分布丰度评估等方面。
免疫组化的步骤一般分为抗原解表、抗体孵育、二抗复合、显色/荧光和显微镜观察等几个关键步骤。
首先,需要对组织样本进行固定和包埋处理,以保证组织结构的完整性。
然后,通过切片和石蜡脱脂等处理,将样本表面的蛋白质解表,暴露出所需的抗原位点。
接下来,将特异性的抗体与样本中的抗原结合,以形成特定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之后,通过孵育次级抗体,将荧光染料或酶标记物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以便于后续的检测和可视化。
最后,利用显微镜观察样本,并根据染色或荧光信号分析目标蛋白的表达和分布情况。
免疫荧光技术与免疫组化技术类似,但其主要用于可视化荧光信号。
在免疫荧光技术中,孵育过程中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会被荧光标记的二抗所结合,从而形成荧光信号。
这种信号可以直接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也可以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高分辨率成像设备进行观察和记录。
免疫荧光技术适用于检测蛋白质在细胞和组织中的分布、定位以及与其他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
总的来说,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技术在现代生物医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细胞和组织中特定蛋白质的表达和分布情况,进而揭示疾病的发生机制和药物的作用机理。
在临床诊断中,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技术也可以提供重要的辅助信息,用于疾病的鉴别诊断和预后评估。
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是生物医学领域中常用的实验技术,它们在研究细胞和组织中蛋白质的表达和定位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虽然它们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在其他方面又有明显的不同。
接下来,我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对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进行全面评估,并撰写一篇高质量、深度和广度兼具的文章,以便您能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这两种实验技术。
深度上看,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都是通过特异性的抗体与待检测蛋白质结合,从而实现对蛋白质检测的技术手段。
在免疫荧光中,待检测的蛋白质通常会与荧光素标记的抗体结合,形成荧光复合物,通过荧光显微镜或流式细胞术等来观察和分析。
而在免疫组化中,通过酶标记的二抗结合来对蛋白质进行检测,进而通过染色反应观察和分析。
两者均能够实现对蛋白质的高度特异性检测,但在技术操作和结果分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在广度上看,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在研究领域中的应用也存在差异。
免疫荧光广泛应用于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研究中,因其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的特点,常用于检测和定位细胞内蛋白质的表达和分布情况。
而免疫组化则更多用于组织学研究中,通过对组织切片进行染色反应,实现对蛋白质在组织结构中的定位和表达水平的分析。
两者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各有侧重,但都对蛋白质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在原理和应用上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深度上看,它们在技术操作和结果分析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广度上看,它们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也存在差异。
然而,无论是免疫荧光还是免疫组化,都为蛋白质检测和定位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手段,对于生物医学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的个人观点和理解方面,我认为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作为生物医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技术,虽然在原理和应用上存在差异,但在实际研究中往往需要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和对象选取合适的技术手段。
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通过结合这两种技术手段,实现对蛋白质表达和定位的更全面和深入的研究,为生物医学领域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免疫荧光中二抗种属和封闭抗体种属一、概述免疫荧光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的方法,它利用免疫荧光染色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细胞或组织中特定的蛋白质分布和表达情况。
而其中二抗和封闭抗体的种属对于免疫荧光技术的成功应用至关重要。
二、免疫荧光中二抗种属1. 源自不同种属的抗体在免疫荧光技术中,二抗是指与待检测抗体相互作用的第二个抗体。
为了避免原发抗体与被检测物种属的冲突,二抗和原发抗体应来自不同的物种。
常用的二抗种属包括兔抗小鼠、小鼠抗兔等。
2. 减少假阳性结果使用源自不同种属的二抗有助于减少假阳性结果的发生,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选择二抗种属时,应充分考虑原发抗体的种属,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三、封闭抗体种属1. 封闭抗体的种属选择在免疫荧光技术中,封闭抗体是指用于阻断非特异性结合的抗体,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细胞化学应用中,封闭抗体能够有效地提高检测的特异性。
封闭抗体的种属选择应根据待检测标记物的来源和原发抗体的种属进行选择,以确保封闭抗体与原发抗体不发生交叉反应。
2. 提高检测结果的特异性封闭抗体的种属选择直接影响着检测结果的特异性,正确选择种属可有效降低背景信号,提高检测结果的清晰度和可读性。
封闭抗体的种属选择是免疫荧光技术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四、总结免疫荧光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而其中二抗和封闭抗体的种属选择对于免疫荧光技术的成功应用至关重要。
正确选择二抗种属和封闭抗体种属可以有效减少假阳性结果,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特异性,为科研工作者和临床医生提供可靠的实验结果和诊断依据。
在进行免疫荧光实验时,科研工作者和临床医生应该充分考虑二抗和封闭抗体的种属选择,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和可靠。
五、实验设计中的考虑在进行免疫荧光实验设计时,正确选择二抗和封闭抗体的种属至关重要。
在实验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样本来源不同样本来源可能含有不同种类的抗原和受体,因此在实验设计中,需要根据样本来源选择合适的二抗和封闭抗体的种属,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特异性。
北京索莱宝科技有限公司
封闭血清说明书Blocking Serum
货号:SL034,SL035,SL038,SL039,SL042,SL050
规格:10mL/100mL
保存:-20℃保存,有效期5年。
产品简介:
封闭血清适用于免疫组化或者免疫荧光实验中样本的封闭。
可以封闭待检样本中与蛋白质非特异性结合的位点,另外还可以封闭样品中内源性的Fc片段结合位点,阻断抗体与样品中的Fc受体结合,从而降低背景,减少假阳性。
在选择封闭血清时,要注意封闭用血清中不能含有目标蛋白,且封闭血清来源不能与一抗来源相同,可用与二抗相同来源的封闭血清。
使用方法:
使用时,用PBS(0.01mol/L pH7.2-7.4)将封闭血清原液稀释10或20倍,配成10%或者5%的工作液,直接滴加在组织切片或者细胞涂片上,37℃度孵育10-30分钟,清除血清,勿洗,滴加适当比例稀释的一抗工作液,37℃孵育1-2h或4℃过夜。
第1页共1页。
免疫组化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英文回答:Immunohistochemistry (IHC) vs. Immunofluorescence (IF)。
Immunohistochemistry (IHC) and immunofluorescence (IF) are both immunostaining techniques used to localizespecific proteins or other molecules within cells or tissues. While they share some similarities, there are also ke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techniques.IHC.Uses antibodies conjugated to an enzyme (e.g., horseradish peroxidase) or a hapten (e.g., biotin)。
Detects proteins using enzymatic or chemical amplification.Produces a permanent, brown or red precipitate at thesite of antibody binding.Can be used on formalin-fixed, paraffin-embedded (FFPE) tissue sections or frozen tissue sections.Typically provides good spatial resolution but limited sensitivity.Can provide semi-quantitative or quantitative data (e.g., number of positive cells, intensity of staining)。
在同一组织细胞标本上需要同时检测两种抗原时,需进行双重荧光染色。
双重免疫荧光标记法(double immunofluorescence labeling method)也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
(1)直接法双重免疫荧光标记:将标记有两种不同荧光素的抗体(如抗A 和抗B)以适当比例混合,滴加在标本上孵育,然后洗去未结合的荧光抗体,在荧光显微镜下分别选择两种相应的激发滤片观察,即可对两种抗原进行定位和定量。
直接法简便可靠,但灵敏度较低。
(2)间接法双重免疫荧光标记:用未标记的两种特异性第一抗体孵育组织或细胞,洗去多余的第一抗体后,再用两种不同的荧光素分别标记的第二抗体孵育组织或细胞,洗去多余的第二抗体,后在荧光显微镜下分别选择两种相应的激发滤片观察,从而对两种抗原进行定位和定量。
使用此法应注意两种特异性第一抗体必须来源于不同种属,且荧光标记第二抗体的种属必须与第一抗体的种属相匹配。
免疫荧光双标技术中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一、免疫荧光技术中标本制作的基本程序近似于酶免疫组化,不同点如下:1、免疫荧光不需要使用双氧水处理,封闭和一抗孵育与其相同。
2、免疫荧光的二抗使用不同荧光标记的二抗孵育,孵育时间根据抗体的工作浓度确定。
3、二抗孵育之后充分洗片后即可贴片、封片和观察。
4、免疫荧光在封片时常使用专用封片剂或甘油:0.01M PBS (1:1)。
条件许可,建议购买抗淬灭的封片液,使标本可以保存更久。
5、荧光抗体的孵育以及后续处理需要避光。
6、荧光抗体染色假阳性可能会多,需要分别设定阳性和阴性对照。
二、注意事项1、荧光染色后一般在1h内完成观察,或于4℃保存4h,时间过长,可能会使荧光提前衰退。
2、每次试验均需设置以下三种对照:(1) 阳性对照:阳性血清+荧光标记物;(2) 阴性对照:阴性血清+荧光标记物;(3) 荧光标记物对照:PBS+荧光标记物。
三、免疫荧光双标的经验之谈1、选取一抗时,要求来源于两种不同的动物,我用的是来源于家兔和大鼠的抗体,二抗则是不同荧光信号标记的,我用的是donkey anti-rabbit-FITC(绿)和donkey anti-rat-Tex-Red(红)。
免疫组化或免疫荧光封闭血清的作用
封闭血清用于免疫组化(IHC)或者免疫荧光(IF)实验中样本的封闭,降低背景,减少假阳性。
Abbkine提供多种属封闭血清,液体形式产品(原液),无需溶解,用PBS直接稀释即可使用,低防腐剂含量,对细胞和蛋白的毒性/影响更小。
什么是封闭血清(Blocking Serum=Normal Serum)?
封闭血清就是将养殖的非免疫的正常动物采血,然后不加抗凝剂,血液凝固,血块收缩,析出的淡黄色液体。
经过特殊工艺处理后的血清,特别适在各类免疫学实验中用于封闭处理,比如:IHC、IF/ICC、ELISA等。
血清与血浆的区别?
血浆是指血液中除去细胞成分后剩下的淡黄色或无色半透明液体,一般需要经过抗凝处理。
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血清中不含某些在凝血过程中被消耗的凝血因子如纤维蛋白原,增添了在血液凝固过程中由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所释放的化学物质。
特点:
用于免疫组化(IHC)或者免疫荧光(IF)实验中样本的封闭,降低背景,减少假阳性。
液体形式产品(原液),无需溶解,用PBS直接稀释即可使用,低防腐剂含量,对细胞和蛋白的毒性/影响更小。
为什么需要封闭?
封闭步骤可减少一抗和二抗与非靶标位点进行非特异性结合时所产生的本底信号。
理想情况是,封闭剂将占据样本中的“黏性”位点,比如暴露的带电性或疏水性蛋白表面,同时不会干扰一抗/二抗识别靶表位,从而尽可能提高信噪比(S/N)。
人气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