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乳微球的方程式
- 格式:pdf
- 大小:144.46 KB
- 文档页数:2
胶乳免疫比浊法相关知识很多公司开展了荧光胶乳免疫层析做定量分析及胶乳增强免疫比浊分析项目,关注胶乳标记技术的技术人员越来越多。
本人总结了部分胶乳微球标记技术,并加以分类,以便朋友们查阅:胶乳微球物理吸附:反应微球带磺酸基、羧基、醛基表面的都是疏水微球,都可以用来设计被动吸附蛋白。
磺酸基微球表面含带有负电荷的磺酸基团,pka大约为2,因此在酸性pH保持稳定.醛基微球表面也带有磺酸基团,但能和蛋白行程共价键。
羧基微球表面含带负电荷的羧基基团,在pH5。
0以上时保持稳定。
带有疏水基团的蛋白的吸附和配位结合,是最简单和直接的标记方法.这种方法中,微球溶液和含目标蛋白的溶液混合,反应后,未结合的游离蛋白通过清洗步骤除去,从而获得胶体蛋白复合物。
疏水吸附方法只能用于疏水微球(硫酸盐、羧基、醛基表面修饰的微球)。
醛基表面修饰微球是一个特例,其疏水吸附结果取决于后来的共价结合.虽然物理吸附是不依赖pH的,但反应缓冲液的pH对蛋白的结构有非常大的影响,从而影响蛋白吸附到微球上的反应效率.一般,在被吸附蛋白等电点附近pH时,物理吸附效率会很高。
反应步骤:1.用反应缓冲液系数蛋白到10mg/ml;2.用反应缓冲液系数胶乳微球到1%;3.将蛋白溶液加入到胶乳微球溶液中,10ml胶乳中加入1ml蛋白溶液。
室温搅拌孵育2hr;4.离心或超滤,除去未结合蛋白;5。
将微球蛋白复合物用储存缓冲液溶解。
注意事项:1.最优蛋白标记量影响因素1)有效比表面积:粒径减小时,比表面积/mg微球值得增加;2)胶体稳定性:蛋白对胶乳有稳定和去稳定作用;3)免疫反应:最近标记量由免疫反应需要决定。
2.胶乳微球中加入蛋白后,快速搅拌混合,利于反应均衡.反应体积是1ml时,可用移液器吸取蛋白加入微球中,并吹打数次.如果反应体积较大时,用烧杯,边搅拌边加入蛋白,3.储存缓冲液和反应缓冲液不同时,抗体有脱落的可能;4.表面活性剂能使得抗体从胶乳中脱落,所以应避免加入。
1. Dissolve the protein to be modified at a concentration of 1–10 mg/ml in 0.1 M sodium phosphate, pH 7.4. NaCl may be added to this buffer if desired. For the modifi cation of keyhole limpet hemocyanin (KLH; Thermo Fisher) as described by Staros et al., 1986, include 0.9 M NaCl to maintain the solubility of this high-molecular-weight protein.If lower or higher concentrations of the protein are used, adjust the amounts of the other reactants as necessary to maintain the correct molar ratios.2. Dissolve the molecule to be coupled in the same buffer used in step 1. For small molecules, add them to the reaction in at least a 10-fold molar excess over the amount of protein present. If possible, the molecule may be added directly to the protein solution in the appropriate excess. Alternatively, dissolve the molecule in the buffer at a higher concentration, and then add an aliquot of this stock solution to the protein solution.3. Add the solution prepared in step 2 to the protein solution to obtain at least a 10-fold molar excess of small molecule to protein.4. Add EDC (Thermo Fisher) to the above solution to obtain at least a 10-fold molar excess of EDC over the amount of protein present. Alternatively, a 0.05–0.1 M EDC concentrationin the reaction usually works well. Also, add sulfo-NHS (Thermo Fisher) to the reaction to bring its final concentration to 5 mM. To make it easier to add the correct quantity of EDC or sulfo-NHS, higher concentration stock solutions may be prepared if they are dissolved and used immediately. Mix to dissolve. If this ratio of EDC/sulfo-NHS to peptide or protein results in precipitation, scale back the amount of addition until a soluble conjugate is obtained.5. React for 2 hours at room temperature.6. Purify the conjugate by gel filtration or dialysis using the buffer of choice (for many conjugates 0.01 M sodium phosphate, 0.15 M NaCl, pH7.4 is appropriate). If some turbidity has formed during the conjugation procedure, it may be removed by centrifugation or filtration.。
胶乳微球物理吸附反应微球带磺酸基、羧基、醛基表面的都是疏水微球,都可以用来设计被动吸附蛋白。
磺酸基微球表面含带有负电荷的磺酸基团,pka大约为2,因此在酸性pH保持稳定。
醛基微球表面也带有磺酸基团,但能和蛋白行程共价键。
羧基微球表面含带负电荷的羧基基团,在pH5.0以上时保持稳定。
带有疏水基团的蛋白的吸附和配位结合,是最简单和直接的标记方法。
这种方法中,微球溶液和含目标蛋白的溶液混合,反应后,未结合的游离蛋白通过清洗步骤除去,从而获得胶体蛋白复合物。
疏水吸附方法只能用于疏水微球(硫酸盐、羧基、醛基表面修饰的微球)。
醛基表面修饰微球是一个特例,其疏水吸附结果取决于后来的共价结合。
虽然物理吸附是不依赖pH的,但反应缓冲液的pH对蛋白的结构有非常大的影响,从而影响蛋白吸附到微球上的反应效率。
一般,在被吸附蛋白等电点附近pH时,物理吸附效率会很高。
反应步骤:1. 用反应缓冲液系数蛋白到10mg/ml;2. 用反应缓冲液系数胶乳微球到1%;3. 将蛋白溶液加入到胶乳微球溶液中,10ml胶乳中加入1ml蛋白溶液。
室温搅拌孵育2hr;4. 离心或超滤,除去未结合蛋白;5. 将微球蛋白复合物用储存缓冲液溶解。
注意事项:1. 最优蛋白标记量影响因素1)有效比表面积:粒径减小时,比表面积/mg微球值得增加;2)胶体稳定性:蛋白对胶乳有稳定和去稳定作用;3)免疫反应:最近标记量由免疫反应需要决定。
2. 胶乳微球中加入蛋白后,快速搅拌混合,利于反应均衡。
反应体积是1ml时,可用移液器吸取蛋白加入微球中,并吹打数次。
如果反应体积较大时,用烧杯,边搅拌边加入蛋白,3. 储存缓冲液和反应缓冲液不同时,抗体有脱落的可能;4. 表面活性剂能使得抗体从胶乳中脱落,所以应避免加入。
微球共价结合抗体方法一、一步法1. 准备50mM pH 6.0的reaction buffer,醋酸或MES buffer更合适2. 用reaction buffer溶解抗体,使其浓度为1mg/mL。
聚苯乙烯胶乳微球及其制备方法聚苯乙烯(PS)是一种热塑性树脂,具有较高的硬度、透明度和抗冲击性能。
然而,由于其具有较高的比重和生产成本,使其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近年来,聚苯乙烯胶乳微球(PSL)因其具有较低的比重、优异的加工性能和低成本等优点而备受关注。
本文将会介绍聚苯乙烯胶乳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一、聚苯乙烯胶乳微球聚苯乙烯胶乳微球是聚苯乙烯水乳液通过聚合和微球化产生的胶乳乳液,其粒径通常为几十纳米到数百纳米。
它将聚合物的优异性能和乳胶的良好加工性能结合在了一起,成为了一种理想的材料选择。
在工业上,聚苯乙烯胶乳微球广泛应用于轻质填充材料、油墨沉淀剂、聚合物乳液增稠剂、表面涂装剂等领域。
其中,作为轻质填充材料,PSL在汽车、航空、建筑等行业应用广泛,能够有效降低材料重量,减少燃料消耗。
二、制备方法1. 乳液聚合法乳液聚合法是制备聚合物微球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常,首先通过有机溶剂或水相制备聚合物乳液,再通过乳液聚合来制得具有所需性质的聚合物微球。
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制备量大、适用性广等优点。
2. 溶剂挥发法溶剂挥发法是通过添加低挥发性溶剂将聚合物溶解成溶液,然后将溶液加入高挥发性溶剂中,利用溶剂与大气之间的压力差使得小液滴形成,并通过溶剂挥发的过程形成微球。
该方法制备的微球形态规则、分散性好,但成本较高。
3. 原位乳化法原位乳化法是在单体溶液中通过引入促进乳化的表面活性剂,形成微小乳珠,随后开始聚合并逐渐增大,最终形成微球。
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反应体系稳定等优点,但微球的粒径还存在着一定的不均匀性。
本文介绍了聚苯乙烯胶乳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聚苯乙烯胶乳微球因其具有较低的比重、优异的加工性能和低成本等优点,目前在轻质填充、油墨、增稠剂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制备方法有乳液聚合法、溶剂挥发法、原位乳化法等。
一种plga微球的制备方法随着生物医学领域的发展,PLGA(聚乳酸-羟基丁酸共聚物)微球作为一种重要的药物载体,在药物传递和组织工程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PLGA微球的制备方法对于微球的质量和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介绍了一种简单、高效的PLGA微球制备方法,该方法可用于制备不同尺寸和形状的PLGA微球,以满足不同的应用需求。
材料与方法材料:PLGA(50:50,分子量为10,000)、聚乙烯醇(PVA,分子量为9,000-10,000)、乙酸乙酯、石油醚、无水乙醇、荧光素(用于荧光显微镜观察)方法:1. 制备PLGA溶液:将PLGA加入乙酸乙酯中,浓度为10 mg/mL。
在磁力搅拌器上搅拌至PLGA完全溶解。
2. 制备PVA溶液:将PVA加入无水乙醇中,浓度为1%。
在磁力搅拌器上搅拌至PVA完全溶解。
3. 制备PLGA微球:将PLGA溶液滴加入PVA溶液中,以形成水-油-水(W/O/W)乳液。
使用高速离心机将乳液离心,以分离出PLGA 微球。
用石油醚洗涤PLGA微球,去除残留的乙酸乙酯和PVA,并用无水乙醇再次洗涤PLGA微球。
最后,用荧光素标记PLGA微球,以便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结果与讨论通过上述方法,制备了不同尺寸和形状的PLGA微球。
通过调整PLGA和PVA的浓度,可以控制微球的大小。
例如,当PLGA浓度为10 mg/mL,PVA浓度为1%时,制备的PLGA微球平均直径为20 μm。
当PLGA浓度为5 mg/mL,PVA浓度为1%时,制备的PLGA微球平均直径为10 μm。
此外,通过改变乳液的搅拌速度和时间,还可以制备不同形状的微球,如球形、椭圆形和棒状等。
为了评估制备的PLGA微球的质量和性能,进行了荧光显微镜观察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荧光显微镜观察表明,标记的PLGA 微球具有良好的荧光性能,可以用于药物追踪和显微镜观察。
SEM分析表明,制备的PLGA微球表面光滑,形状规则,没有明显的缺陷和孔洞,符合要求的微球形态。
乳化交联法制备明胶微球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乳化交联法制备明胶微球,并对其形貌结构以及药物释放性能进行研究,为进一步应用明胶微球于药物载体等方面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
实验原理:
乳化交联法是一种常用的微球制备方法,通过在水溶液中加入明胶溶液和交联剂,形成乳液,再通过撤去水相溶剂来得到明胶微球。
在交联过程中,交联剂与明胶发生反应,形成稳定性良好的明胶微球。
且通过调节交联剂的种类和浓度,可以控制明胶微球的粒径大小。
实验步骤
1.溶液制备:将一定质量的明胶加入到水溶液中,调节pH值和温度使明胶完全溶解。
2.药物载荷:将需要包培的药物加入到明胶溶液中,并保持搅拌使其均匀分散。
3.乳化:将明胶溶液加入到有机相中,搅拌形成乳液。
4.交联:加入交联剂,使明胶微球形成。
5.分离:通过离心或过滤等方法将明胶微球分离并洗涤。
6.干燥:将洗涤后的明胶微球放入干燥箱中,去除余留水分。
实验结果
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明胶微球的形貌结构,发现微球呈现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粒径均匀。
通过光谱分析样品中药物的释放性能,发现药物在明胶微球中释放速度较慢,符合长效释放的特点。
结论
通过乳化交联法制备的明胶微球具有良好的形貌结构和药物释放性能,可以作为药物载体用于长效控释制剂的研究与应用。
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在实验过程中,由于明胶微球粒径较小,分离和洗涤时易遭到损坏。
为此,建议在分离洗涤过程中增加一定的冷却时间,使用超滤膜等新型材料进行分离,避免微球损坏。
致谢
感谢实验室所有成员的辛勤劳动和支持,感谢指导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使本次实验取得了圆满成功。
羧基乳胶微球偶联方法
羧基乳胶微球的偶联方法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1. 将羧基乳胶微球与含化学修饰剂的活化缓冲液混合,以对羧基乳胶微球进行活化。
2. 经重悬、分散后,将待偶联的蛋白与活化后的羧基乳胶微球混合,进行偶联反应。
3. 偶联反应后,进行封闭、保存。
在偶联过程中,常用的化学修饰剂为edc 和 sulfo-nhs 或 nhs 的混合物,edc 与sulfo-nhs 或 nhs 的混合摩尔比为1∶2-4,edc 与羧基乳胶微球的羧基量的摩尔比为5-30∶1。
实际操作中,偶联条件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羧基乳胶微球偶联方法的信息,请补充相关细节继续向我提问。
胶乳微球偶联蛋白的使用中常见问题及解答胶乳微球使用中常见问题及解答以下问题是我们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咨询了国外的技术人员,这是他们的答复)问:产品说明书中给出的胶乳粒径是平均粒径吗?答:产品说明书中给出的胶乳粒径(Diameter)是平均粒径。
问:如何选择胶乳微球的粒径?答:一般选择粒径小的胶乳微球,则需要的抗体量就多,精密度和线性相对较好,而选择粒径大的胶乳微球性,则所需抗体少,精密度和线性相对较差,相对于小球,大球的灵敏度较好。
问:一般情况下我们所使用的微球的浓度大概是多少?答:整个测定体系中,微球的浓度大约在0.01%左右,当然这与试剂本身规定的线性有关系。
问:在使用离心方法偶联乳胶微球,一般需要多大的(相对)离心力?答:需要多大的离心力和所使用的乳胶微球有关,一般70nm左右的微球大概13000g/min 30min以上,粒径越小所需时间越长,离心力越大。
问:蛋白(抗体)与微球偶联前,是不是微球的活化时间越长,效率越好?答:羧基微球的活化所需时间很短,一般以10-20分钟为宜,长时间的活化反而会降低偶联效率。
问:由于抗体不只是FC的氨基酸上有NH2,是不是表示它可以在任何方向与EDCA活化微球偶联呢?如果是这样,是不是会影响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反应?答:事实的确如此,当然由于抗体的空间折叠方式和FC端疏水性强,因此偶联反应的绝大多数发生在Fc端,对抗体与抗原的结合的影响不大。
问:胶乳微球与抗体偶联后,当时没发现有凝集,但隔夜后发现有凝集,这是什么原因?如何控制和避免?答:这种情况一般是偶联效率低的原因。
当体系中蛋白不足或是其它原因,使微球表面在交联后还空出许多反应基团时,这些基团又可以与相连微球上的蛋白反应,结果是把球又拉在一起了,所以有聚集。
可以加一些阻断剂解决,常见的是BSA,另外,也可提高微球的交联率。
但为什么是过一段时间后才出现凝集呢,这是因为微球偶联上蛋白后,相互之间由于携带同种电荷的关系,比较稳定(所以能以胶体样存在),只有当偶尔相互碰撞,遇上彼此的反应基团时才能结合。
聚乳酸微球制备方法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聚乳酸微球的制备,就像是在微观世界里当大厨一样超有趣呢。
首先啊,你得把聚乳酸想象成那种超级有个性的食材。
它就像一个顽固的小面团,你得想办法把它弄成小小的微球。
这就好比要把一个大土豆搓成无数个小丸子,难度可不小。
制备聚乳酸微球常见的一种方法叫乳化 - 溶剂挥发法。
这个过程就像是一场魔法表演。
你把聚乳酸溶解在有机溶剂里,那有机溶剂就像是魔法药水,聚乳酸在里面乖乖地待着。
然后把这个溶液加到乳化剂的水溶液里,这时候就热闹啦。
乳化剂就像一个超级热心的媒婆,拼命把聚乳酸溶液和水拉在一起,形成乳液。
这乳液看起来就像一杯杯奇特的鸡尾酒,一层一层的,可好看了。
接着呢,有机溶剂就开始挥发啦。
这就像是魔法药水的魔力慢慢消失,聚乳酸开始抱团。
这个过程中,聚乳酸微球就像一个个小星球在慢慢形成。
它们从溶液里一点点冒出来,就像小星星从宇宙深处闪现出来一样神奇。
还有一种方法是相分离法。
这就像是在聚乳酸的世界里搞了一场“人口大迁徙”。
你通过改变温度或者加入另一种物质,让聚乳酸分子们觉得“哎呀,这里不能待了,我们得聚在一起找个新地方”。
于是它们就迅速聚集起来,形成微球。
这微球的形成速度有时候快得就像闪电,你还没反应过来,一个个小聚乳酸微球就像变戏法似的出现在你眼前。
在制备过程中,各种参数就像是做菜时的调料用量。
稍微多一点或者少一点,做出来的聚乳酸微球就会有很大差别。
比如说搅拌速度,要是搅拌得像龙卷风一样快,那聚乳酸微球可能就会被搅得晕头转向,大小不均匀。
但要是搅拌得像蜗牛爬一样慢,那聚乳酸可能都聚不到一起,就像一群懒羊羊,不愿意集合。
聚乳酸微球的制备也像是一场冒险之旅。
你不知道在这个微观的世界里会发生什么奇怪的事情。
有时候你以为会做出完美的微球,结果却像个调皮的小鬼,做出一堆奇形怪状的东西,完全不按你的计划来。
但是啊,当你终于成功制备出大小均匀、圆润可爱的聚乳酸微球时,那种感觉就像征服了一座微观世界的高峰。
EDC-NHS法偶联乳胶微球Activation1. Wash particles (e.g., 100 mg of 1 μm carboxylated latex beads) into coupling buffer (50 mM MES, pH 6.0). Suspend in 5 ml coupling buffer. The addition of a dilute detergent solution may be done to increase bead stability and prevent clumping (e.g., 0.01 percent SDS). Avoid the addition of any components containing carboxylates or amines (such as acetate, glycine, Tris, imidazole, etc.). Also, avoid the presence of thiols (e.g., DTT, 2-mercaptoethanol, etc.), as these will react with EDC and effectively inactivate it.2. Add 100 mg of EDC and 100 mg of sulfo-NHS. Mix to dissolve. To facilitate faster dissolution, EDC and sulfo-NHS may be dissolved immediately before use as a concentrated stock solution in reaction buffer and then an aliquot of this solution added to the particle suspension to obtain the correct ?nal concentration.3. React for 15 minutes at room temperature.4. Quickly wash beads 2 times with coupling buffer using centrifugation and resuspend using a sonic probe in 5 ml of the same buffer.Coupling5. Dissolve protein to be coupled in 5 ml coupling buffer ata concen tration suf? cient to provide 1- to 10-fold molar excess of ligand over the maximal calculated monolayer concentration for the amount and type of beads used. For particle manufacturers reporting a carboxylate concentration in meq/g, this is equivalent to μmol/mg. The optimal protein concentration should be optimized. Note: T oo low a protein concentration mayresult in particle crosslinking. For coupling of expensive antibodies that may not be available in enough quantity to reach the optimal molar ratio on the particles, the addition of another protein (i.e., bovine gamma globulin or BSA) may be done to take up remaining reactive sites.6. Combine the protein solution with particles and mix thoroughly.7. React at room temperature 2–4 hours with mixing.8. Wash beads with coupling buffer and resuspend in the same buffer containing 100 mM of an amine-containing hydrophilic quenching molecule to block excess reactive sites (i.e., ethanolamine or Tris).9. Wash beads and resuspend in an appropriate buffer for storage.。
乳胶微球羧基乳胶微球羧基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型材料。
乳胶微球是指直径在100纳米到1毫米之间的微小颗粒,而羧基是指含有羧酸基团的化学物质。
乳胶微球羧基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化学合成、物理方法或生物方法来实现。
本文将从乳胶微球羧基的制备方法、性质特点以及应用领域三个方面来介绍乳胶微球羧基。
一、乳胶微球羧基的制备方法乳胶微球羧基的制备方法有多种,其中较为常见的方法包括化学合成法和物理方法。
化学合成法是通过在合成乳胶微球的过程中加入含有羧酸基团的化学物质,使得乳胶微球表面含有羧基。
物理方法则是通过物理手段改变乳胶微球的表面性质,使其含有羧基。
此外,生物方法也可以用于制备乳胶微球羧基,例如利用微生物发酵产生含有羧酸基团的物质。
乳胶微球羧基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特点。
首先,乳胶微球羧基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这使得其在吸附、催化和分离等方面具有优势。
其次,乳胶微球羧基具有较好的可调性,可以通过改变制备方法或调节配方来调控其粒径、形貌和表面性质。
此外,乳胶微球羧基还具有优异的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可以在各种环境下稳定存在,并且对生物体具有较好的相容性。
三、乳胶微球羧基的应用领域乳胶微球羧基在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首先,乳胶微球羧基可以用于催化领域,例如作为催化剂载体或催化剂的组分,用于有机合成反应、废水处理等方面。
其次,乳胶微球羧基在药物传递和控释方面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可以用于制备药物载体,实现药物的控释释放。
此外,乳胶微球羧基还可以用于吸附分离、光学材料、纳米材料等领域。
乳胶微球羧基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具有制备方法多样、性质特点独特以及广泛的应用前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乳胶微球羧基在更多领域将得到应用,并为相关领域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实验方法:一步法共价结合实验步骤:1、配制50mM的MES反应缓冲溶液,pH值为6.0;2、将蛋白质溶解于反应缓冲溶液中,其浓度为10mg/L;3、用反应缓冲溶液稀释胶乳微球,使其浓度为1%(W/V);4、将上述蛋白质溶液与胶乳微球混合,混合后在温室培育20分钟;5、用去离子水配制EDAC溶液,浓度为10mg/mL(52μmol/mL);6、取计算量的EDAC溶液加到蛋白质与胶乳微球混合液中;7、用0.1M氢氧化钠(NaOH)溶液调整该反应混合液的pH值至6.5±0.2,在摇床温室培育2小时;8、将未结合的蛋白质除去,贮藏于缓冲溶液中。
实验方法:简单二步法共价结合实验步骤:1、配制50mM的MES反应缓冲溶液,pH值为6.0;2、将蛋白质溶解于反应缓冲溶液中,其浓度为10mg/L;3、用反应缓冲溶液稀释胶乳微球,使其浓度为1%(W/V);4、1mL胶乳微球悬浮液,加入20mgEDAC,在室温培育40分钟,在20分钟后第二次加入20mg/mL;5、用相等体积的该缓冲溶液来洗涤胶乳微球,离心,用1倍体积的缓冲溶液重复处理;6、将蛋白质溶解于50-100mM的MES缓冲溶液中,蛋白质浓度为1mg/mL;7、再将胶乳微球悬浮于去离子水或结合的缓冲溶液中,迅速加入溶解的蛋白质,37℃搅拌反应3小时;8、按1mL反应混合液加入2.5μL乙醇胺混合,搅拌反应10分钟;9、除去未结合的蛋白质,贮藏与贮存的缓冲溶液中实验方法:生成NHS-酯的中间体二步法共价结合实验步骤:1、每ml反应混合物加入下列各物:a.去离子水是最后容积为1.0mL;b.0.1mL的10x的贮备缓冲溶液,其pH值为6.0-6.5(一般可用0.5M MES缓冲溶液);胶乳微球最终浓度为1%(W/V);c.0.23mL的50mg/ml的NHS在去离子水中的溶液;d.19.2mg/mL(100mM)的EDAC在去离子水中的溶液2、在室温将此混合物反应15-30分钟,不断搅拌;3、用MES缓冲液或纯化水洗涤胶乳微球悬浮物,除去未反应的NHS和EDAC;4、重新将胶乳微球在去离子水中悬浮,使其浓度为1%(w/v);5、将结合的蛋白质溶于50-100mM的MES缓冲溶液中,浓度为1mg/mL;6、立即加入蛋白质溶液(胶乳微球、蛋白质和缓冲溶液的浓度分别为0.5%(w/v)、0.5mg/mL、25-50mM);7、将混合物反应至少2小时,轻轻搅拌;8、按1mL反应混合液加入2.5μL乙醇胺混合,搅拌反应10分钟;9、除去未结合的蛋白质和乙醇胺,贮于适宜的贮存缓冲溶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