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专业必修课-预防医学
- 格式:ppt
- 大小:1.05 MB
- 文档页数:60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临床医学五年制专业用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教研室编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预防医学(Preventive Medicine)课程号:504163030课程类别:必修课学时:48学时学分:3分二、教学目的及要求预防医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疾病的分布规律,以及制定防治疾病、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的对策和措施的一门学科,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程主要通过课堂讲授、自学等方式进行教学。
所用教材在前4版的基础上,本着“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的精神、贯彻三基和五性的原则,根据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编写。
内容主要包括预防医学的一些基本方法,临床医务人员应具备的有关预防知识和技能以及卫生服务体系与卫生管理。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了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掌握预防医学观念、知识和技能,为今后在医疗工作中开展预防保健工作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下划双线示掌握内容,下划单线示熟悉内容;句尾的“*”示教学难点)(一)教学内容绪论预防医学的定义、内容、特点。
健康的概念。
健康权。
健康决定因素及健康生态学模型。
疾病自然史与预防机会。
三级预防策略。
预防策略的实施原则*。
我国卫生工作的主要成就及面临的挑战。
全球疾病负担及危险因素。
爱丁堡宣言和五星级医生。
医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的意义和目的*。
第九章临床预防医学与健康管理临床预防服务的定义、内涵及主要内容。
健康管理的定义。
临床预防服务与健康管理的意义。
实施临床预防服务的具体原则。
危险因素的概念及特点*;临床场所如何收集危险因素。
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的概念。
健康危险因素评价在慢性病预防中的意义。
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的资料来源。
健康危险因素评价处理资料6个步骤。
组合危险分数的计算方法。
健康危险因素的个体评价与群体评价。
健康维护计划的概念、制定和实施*。
第十章健康行为干预健康行为的概念及其常见类型。
影响健康行为的因素。
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预防医学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课程学时:48学时适用对象:医学专业本科生第一章预防医学概述一、教学内容1.预防医学的定义、目的和学科特点。
2.预防医学的发展历程和当前趋势。
3.预防医学的基本原则和研究方法。
二、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预防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2.学生能够分析预防医学在公共卫生中的作用。
3.学生能够掌握预防医学的研究方法。
三、教学重点1.预防医学的基本原则和实际应用。
2.预防医学在国家公共卫生体系中的重要性。
四、课程思政内容结合中国预防医学发展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第二章流行病学基础一、教学内容1.流行病学的定义、研究目的和方法。
2.流行病学研究设计和常用指标。
二、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掌握流行病学的基本理论和应用。
2.学生能够运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疾病流行情况调查与分析。
三、教学重点1.流行病学研究设计和数据分析方法。
2.中国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成就和经验。
四、课程思政内容展示中国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三章环境卫生学一、教学内容1.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及环境卫生学研究方法。
2.环境健康风险评估的基本概念和步骤。
二、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2.学生能够掌握环境健康风险评估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1.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和改善策略。
2.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实践。
四、课程思政内容-结合中国的环保政策和实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四章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一、教学内容1.职业病的定义、分类、诊断标准和预防策略。
2.职业病的监测和控制方法。
二、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职业病的基本概念和防治策略。
2.学生能够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并提出防治措施。
三、教学重点1.职业病的预防和控制。
2.劳动者权益保护的重要性。
四、课程思政内容-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第五章营养与食品卫生一、教学内容1.营养素分类、功能和推荐摄入量。
《预防医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预防医学(Preven tiv e m edi cin e)课程代码:临床医学专业130004、护理专业130018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开课学期:第三学期课程总学时:临床医学专业54、护理专业36实验学时:临床医学专业14 学时高职护理专业10 学时前期课程:医学基础课、临床内科学、传染病学使用专业:三年制临床医学、高职护理专业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预防医学是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用预防为主的思想探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用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原理方法分析环境中致病因素对人群的影响,提出改善和控制环境危害因素卫生学措施及疾病防治策略,以达到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它既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明确学习本课程的目的,认识环境-人群-健康的关系,掌握影响健康的因素、识别危险因素和控制危险因素的知识、方法和技能,培养能开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业务能力,为以后运用预防医学思维方法,开展临床医疗、护理等服务奠定基础。
二、实验教学目的要求预防医学实习教学是整个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遵循三年制医学专业学生培养的培养目标和岗位职业的特点,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预防医学的思维能力,实习教学中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现场调查、操作实习、案例分析、效果评价等同时还倡导学生自学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实习教学和自学练习等相结合形式,使学生对群体健康有一个总体性认识,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学会用预防医学的观点、思想方法全面地观察及分析问题,培养良好的医德,从而提高学生预防医学思维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三、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实习课与理论课同步进行,主要的实验方式和要求如下:1. 现场实习:主要是专题调查。
要求选定专题(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研讨确定)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组进入社区开展现场调查、操作。
如水源卫生学调查、饮水消毒等。
2.实验操作:应用实验的方法对实验中有关项目进行定量测定,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实验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预防医学》课程标准课程编号:Z2431109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培养层次:三年制大专课程类别:专业课修课方式:必修课教学时数:36总学分数:2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一)课程定位1.课程简介预防医学是一门应用学科,以“群体”研究对象,以“环境一一人群一一健康”为模式,以促进人群健康为目的,是一门关系国计民生、关系民族兴旺、关系国家卫生资源总体规划的重要学科。
2.课程性质《预防医学》这门课共包括五大内容,分别是环境卫生学、劳动卫生学、营养和食品卫生学、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
共48学时。
是在“预防为主”的方针指导下,研究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及其规律,提出改善不良的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和保健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延长寿命和提高生活质量的一门学科。
它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及其他学科有着广泛的交叉和联系,是三年制临床医学、护理专业各专业的主干课程和必修课程之一。
希望通过本门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服务。
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开设预防医学课程,彰显预防医学“立足群体、立足社会、紧密结合群体治疗和预防”的方针及其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力求将预防、保健服务、临床医疗服务和临床医学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有机整合,临床医学使学生完整地认识现代医学的目标,明确预防医学与其他医学学科的关系,为日后全面观察、分析临床问题,积极开展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导向的预防保健服务,实现治疗与预防的统一奠定基础。
4.课程作用通过理论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自觉进行三级预防的医学实践。
实验实习,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一定时间的预防医学社会实践,使理论进一步结合实际,提高解决社区卫生保健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思路1.课程设计理念教学以新的医学模式和健康观作指导思想,立足于临床医学专业的特点,以“环境一人群一健康”的模式为主线组织教学,以“大卫生”观的宗旨灌输预防医学理念,贯彻三级预防观念,使预防医学与基础、临床医学有机结合,树立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和社会预防的观念,获得三级预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其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使学生辨证地运用预防医学的思维方法和医用统计学手段,开展社区公共卫生、疾病防治和人群保健工作。
《预防医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目标预防医学是一门以预防为主,研究人类健康与疾病预防的学科。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在公共卫生领域从事预防、保健、医疗等方面的实际工作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正确认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掌握预防为主的思想,提高自身素质,为维护人民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二、课程理念与基本原则1. 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理论与实践结合:本课程不仅强调理论学习,还要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通过实验、实习等环节,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
3. 注重学科交叉:预防医学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科交叉,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4. 持续改进:根据教学反馈和学生需求,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1. 健康影响因素:包括环境因素、行为和生活方式、生物遗传因素等对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评估和预防这些影响因素。
2. 传染病预防:包括常见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强调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性。
3. 慢性病预防: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的发病机制、预防措施等,强调生活方式对慢性病预防的重要性。
4. 公共卫生应急事件处理:包括公共卫生应急事件的概念、分类、应对措施等,培养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5. 健康教育: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学生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评估1. 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验教学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2. 评估方式:包括平时作业、实验报告、期末考试等。
平时作业应注重学生对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掌握;实验报告应关注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期末考试应注重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考察。
3. 评估标准:根据学生的表现和成绩,制定相应的评估标准,包括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等。
《预防医学》课程简介课程名称:《预防医学》英方名称:《Preventive Medicine》开课单位:基础医学院预防医学教研室课程性质:必修课总学时:110学时,其中理论:78学时,实验:32学时学分:6.1学分适用专业:临床医学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预防为主的思想,同时学习应用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等原理和方法,分析环境中主要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等预防医学的基本技能。
内容简介:本课程是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用预防为主的思想,针对人群中疾病的消长规律,运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环境卫生科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探究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和疾病作用的规律;应用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等原理和方法,分析环境中主要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以制定防治对策,并通过采取各种的公共卫生措施,达到预防疾病、防治伤残和夭折以及促进健康、提高人群生活质量的目的一门科学。
采取多媒体教学方法。
基本按理论和实验课的方式上课。
还采取双语教学的方式进行。
考核形式:闭卷考试教材:《预防医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王正伦,1版,2004年。
参考书目:1.Kessinger Publishing、Whitman H Jordan, Principles of Human Nutrition:A Study In Practical Dietetics,Publication Date:Dec1,2004. 2.Christine Langan、Joseph LaDou,Occupation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Publication Date:1997.3.Appleton-Century-Crofts、John M. Last,Public Health and Preventive Medicine,Publication Date:1986.4.《卫生统计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方积乾,5版,2005年。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教研室教学大纲一、临床医学专业本科预防医学教学大纲(一)前言预防医学(preventive medicine)是通过研究环境中物理、化学、生物、社会、心理和行为诸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规律,应用卫生实验技术、医学统计方法和流行病学原理与方法,探讨、制定并实施相应的预防和控制对策。
预防医学遵循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思维模式,客观评价健康及其相关问题的影响因素,系统认识环境与健康的相互关系;预防医学突出预防为主的观念,着眼环境,面向群体,提倡标本兼顾的三级预防措施;预防医学注重多学科技术和方法的综合运用,通过实施有效的公共卫生防制对策与措施,达到健康促进的目的。
医学统计学是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结合医学实际,研究数据搜集、整理和分析的一门应用性科学,是帮助我们认识医学领域客观规律的一种工具。
(二)环境和健康概论1.人类与环境预防医学所研究的人类环境是指人类生活和从事生产所接触到的自然环境。
构成这些环境(化学性的、物理性的和生物性的)生物圈。
环境和人体对立统一的关系:外界环境是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对外环境的影响。
生态系和生态平衡。
人体和环境对立统一的破坏是影响人体健康和发生疾病的重要原因。
2.环境污染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环境污染:环境污染和公害。
环境污染的原因、种类和常见污染物、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
环境的自净作用。
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人类对环境异常变动的反应过程。
决定人体反应的主要因素,剂量反应规律。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急性及慢性中毒、致癌、致畸、致突变和致敏作用。
环境和疾病:公害病,职业病、地质化学性疾病、营养缺乏病、食物中毒和其他疾病。
3.环境的卫生防护我国环境保护的方针,工业“三废”、生活“三废”及农药污染及残毒的防护原则。
卫生学是环境卫生防护工作的理论基础。
环境卫生标准及质量评价:卫生标准的概念及其重要意义,制订卫生标准的理论根据,卫生标准和卫生临督,环境质量评价的目的、原则和方法。
临床预防服务第一节临床预防服务概述一、临床预防服务的概述1.定义临床预防服务是指在临床场所对健康者和无症状的“患者”病伤危险因素进行评价,然后实施个体的预防干预措施来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
它是在临床环境下第一级和第二级预防的结合。
在具体的预防措施上,它强调纠正人们不良的生活习惯、推行临床与预防一体化的卫生服务。
主要的工作范围是维护健康、促进健康以及减少导致病伤的危险因素。
“无症状(asymptomatic)”和“健康(healthy)”并非指病人目前没有任何主诉,而是针对某些严重威胁生命的特定疾病而言目前没有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这要求医生在处理目前病人疾病的同时,着眼于他/她将来的健康问题。
2.健康管理是指对服务对象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系统和针对性地评估并对整个生命全程进行干预,减少健康危险因素的威胁、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疾病、对所患的疾病进行有效地治疗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从而经济有效地避免早亡和提高生活质量的过程。
健康管理既针对个体,也针对群体;服务提供者主要是健康管理师。
3.临床预防服务的内容临床预防服务所针对的是健康人和无症状的“患者”。
干预的内容通常有:求医者的健康咨询、筛检、免疫(接种)和化学预防(无症状者使用药物、营养素)。
在选择具体的措施时考虑的是能够对健康者和无症状的“患者”采取的预防方法,即指第一级预防和第二级预防,并且是临床医生能够在常规临床工作中提供的预防服务。
(1)求医者的健康咨询:它是临床预防服务中最重要的内容。
(2)筛检:是指运用快速、简便和体格检查或实验检查等手段,在健康人群中发现未被识别的病人或有健康缺陷的人。
4.临床预防服务的意义医务人员以其特殊的方式与患者直接基础,通过实现个体健康危险性的量化评估,获得控制疾病危险因素的健康干预策略,能有效地调动个人改善不良行为与生活方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患者对医务人员的建议也有较大的依从性:医务人员通过随访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和行为改变的情况,及时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保健的建议,有利于管理个人的健康状况,纠正不良的健康问题,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并延长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