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动画角色造型设计对比与研究
- 格式:docx
- 大小:11.80 KB
- 文档页数:2
中外动画角色造型风格分析摘要:动画艺术是造型艺术的一种,它通过动作和语言,表达人物的丰富感情,采用夸张、变形、拟人等艺术手法将动画造型设计为可视形象。
动画经过90多年的发展已风靡世界。
不同国家或地域,受其各自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动画造型风格。
本文从思维方式、意识观念、结构造型、表现手法四个方面分析了国产动画角色与国外动画角色造型的差异,从而为本国动画造型品牌的塑造方向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动画角色;造型风格;分析比较动画造型在整个动画艺术中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通过夸张、变形、拟人的动作和语言,直观表现和抒发人物的丰富感情,“消除了人们的知觉与符号之间的距离”,使其拥有空前广泛的接受群面。
每当我们提到“米老鼠”“机器猫”等经典动画形象,就会立即想起奇特怪诞的造型。
动画经过90多年的发展已风靡世界。
不同国家或地域,受其各自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动画造型风格。
正是这些千变万化的艺术风格,给观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审美样式。
从中外动画发展史来看,受不同地域、文化、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其造型风格大概有三种形式:一种是写实的造型,传统动画片中多以写实的造型为主;另一种是拟人化造型,将人的一些性格甚至人的行为赋予动物或植物等;第三种则是写意类造型,往往是带有即兴色彩,带有随意性。
一、从思维方式来看中外动画造型艺术风格存在差异,是由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的。
从主客体的角度分析,东方语言追求迂回宏观地解释客体,而西方语言则追求直接微观进入客体。
中国古老的文明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受儒家、道家、佛家等多家学派思想的影响,中国的手工业者长期依自然之法造物,而非理性模式设计。
体现在设计中特别强调阴阳协调、天人合一,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统一等。
与西方根深蒂固的人道精神和科学态度下所呈现的重写实与再现的艺术形象不同。
因此,中国动画片在造型上的表现形式不重“写实”,而重“写意”,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不重客观再现而重主观表现,更注重平面化和装饰性的处理,使形象富于形式美感和装饰意味,力求“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中日美动画欣赏与比较研究摘要在动画艺术八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制作技术的进步和艺术潮流的演进,世界各国的动画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多样风格。
动画的不同风格源于各个国家不同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了解它们在动画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一、前言从中日美三国动画的各自的特征以及各国文化对动画的影响等方面对三国的动漫文化进行比较研究。
主要从其艺术特征、审美创作风格、音效风格,视觉与听觉方面分析,也与其每个国家特有的特色文化进行分析。
二、美日中主要艺术特征(1)美国主要艺术特征迪斯尼风格的美国动画。
迪斯尼对于动画的理解,决定了美国动画片作为大众娱乐工具的发展方向,建立了鲜明风格。
迪斯尼动画的特点包括:以剧情片为主,情节曲折,人物性格鲜明,动作生动夸张,音乐优美动听,适合绝大数观众的审美口味。
(2)日本主要艺术特征手冢治虫首创借用电影镜头语言来绘制漫画,在有限经费的情况下,一有限的资源,制造出无限的效果。
手冢治虫作品强调“人性”,成为日本动画的奠基精神。
作品中的角色多半具备复杂多面的性格,好人也有利欲熏心的时候,坏人也有动恻隐之心的时候。
即使不用煽情的手法美化人性,故事也会表现了他对人性的信心与期待。
宫崎骏不参照迪斯尼模式,每一部电影都有不同的故事结构、发展节奏和基调。
宫崎骏带领其工作室试用质朴的镜头语言,制作出精致细腻的绘画风格。
其作品富有深切的人文情怀、环保意识,是日本商业动画中的一股清泉。
(3)中国主要艺术特征中国动画的艺术特征来自于中国的传统艺术,而中国传统艺术深受中国哲学、美学思想影响。
中国动画最具特色的艺术特征就是“写意”。
一是情节的写意。
与别的国家相比较,中国动画片在情节设计上更重视过程而非结果。
例如打斗动作中不是在于你死我活的结果,而是将打斗动作想舞蹈一样来表演。
而这种以舞蹈形式来演绎战斗场面的美术特征根源在于中国传统京剧将具体化的情节转化为象征性动作的表达方式。
二是动作的写意。
中国动画片中的动画设计注重“功能性”而不是“合理性”。
中国动漫与外国动漫的对比研究组长:刘克纯(高三3班)组员:张弋驰、楮佳、姜欢欢指导老师:王建玲1.中国动画建国前--早期探索期中国的动画事业发展很早,20年代中国的动画先驱万氏兄弟(万嘉综(万籁鸣)、万嘉淇(万古蟾)、万嘉结(万超尘)和万嘉坤(万涤寰))就开始研究动画制作,第一部中国自制的人画合演的《大闹画室》就是他们制作。
1935年,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骆驼献舞》问世。
1941年,受到美国动画《白雪公主》影响,中国制作了中国第一部大型动画《铁扇公主》,在世界电影史上,这是继美国《白雪公主》、《小人国》和《木偶奇遇记》后的第四部大型动画,标志中国当时的动画水平接近世界的领先水平。
2.中国建国初期--蓬勃发展期(建国到1965年)建国后,中国的动画事业可以说是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不但作品多,而且精品也非常多。
从1950年的一部动画,发展到60年代已经每年都能制作出十多部动画,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1961--1964年制作的《大闹天宫》。
《大闹天宫》可说是当时国内动画的颠峰之作,从人物、动作、画面、声效等都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
这段时期,我国还开始尝试使用不同的动画制作方法,大胆使用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
1947年,我国制作了第一部木偶动画《皇帝梦》。
1958年,拍摄了第一部剪纸动画《猪八戒吃西瓜》。
1960年,完成了第一部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
1962年,第一部折纸动画《一棵大白菜》。
新的动画形式的加入使中国动画事业到达了一个高峰。
将中国的传统艺术应用到动画中来是一个伟大的创造。
不过,使用传统艺术制作动画需要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制作长篇动画的能力,而且当时电视在中国还没有普及,动画主要是在电影院播放,人们对动画的了解很浅甚至根本不知道,就更别提参与到动画制作中来了,这也是当时制约我国动漫事业向更快更好更全面的方向发展的一大因素。
3.中国文革时期(1966年到1977年)说到中国历史,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中国文化大革命。
中外动画比较分析动画是一种通过连续显示静态图像来呈现动态效果的艺术形式。
在全球范围内,中外动画一直以来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本文将对中外动画进行比较分析,以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首先,中外动画在创作风格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动画注重表现传统文化,倾向于使用手绘技术和传统水墨画风格。
例如,《大闹天宫》和《老鼠爱大米》等中国动画作品,都尽可能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而西方动画则更加注重现实主义和幻想主义的结合,通常采用计算机生成图像和三维动画技术,如迪斯尼和皮克斯的作品《狮子王》和《玩具总动员》。
其次,在受众群体上,中外动画的目标群体也存在差异。
中国动画更多地面向中国国内观众,尤其是儿童观众。
中国动画的内容普遍偏向于教育和娱乐,力求在娱乐中传递正能量,例如《小猪佩奇》和《喜羊羊与灰太狼》。
而西方动画则更加注重全球市场,旨在吸引不同年龄段的观众。
迪斯尼和皮克斯的作品通常具有更多的情感和成长主题,可以吸引不同年龄段的观众。
例如,《冰雪奇缘》和《飞屋环游记》。
另外,在动画行业的发展上,中外动画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西方动画产业发达,技术实力强大,投资规模庞大,例如迪斯尼和皮克斯等动画制作公司拥有雄厚的资金支持和先进的技术设备。
而中国动画产业相对较为薄弱,制作水平和市场影响力都有待提高。
然而,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动画开始崭露头角,如《大鱼海棠》和《白蛇:缘起》等。
最后,在主题和故事性上,中外动画也存在差异。
中国动画更注重教育和传统文化,而西方动画更注重情感和成长主题。
中国动画通常具有浓厚的寓意和道德教育,通过故事情节和角色塑造传递正面价值观。
而西方动画虽然也有教育意义,但更加注重情感和个人成长。
例如,《头脑特工队》和《寻梦环游记》等西方动画作品,通常通过角色成长和情感冲突展现主题。
总体而言,中外动画在创作风格、受众群体、产业发展和主题故事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方动画更注重传统文化和教育,面向国内儿童观众,而西方动画更注重全球市场,面向不同年龄段观众。
东西方动画人物形象对比分析报告动画作为一种全球性的艺术形式,跨越国界和民族文化的差异,具有广泛的受众群体。
然而,东西方动画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本报告旨在对比分析东西方动画人物形象的特色及差异,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因素和社会影响。
一、东西方动画人物形象的总体差异1.形态特征东西方动画人物形象的形态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西方动画中,人物形象往往具有修长的身形、大大的眼睛和夸张的面部表情。
这种设计风格突出了人物个性和情感表达,强调动态和视觉效果。
相比之下,东方动画中的人物形象则更注重平衡和和谐的构图,身材较为匀称,面部表情较为含蓄。
这种设计风格强调意境和内敛的表达方式。
2.色彩运用东西方动画在色彩运用方面也存在差异。
西方动画的色彩往往较为鲜艳、对比强烈,强调对比度和视觉冲击力。
而东方动画则更倾向于柔和的色彩和淡雅的色调,注重色彩的情感表达和象征意义。
3.表现手法东西方动画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各有特色。
西方动画善于运用夸张、幽默和戏剧性的表现手法,强调动作和表情的表演力。
而东方动画则更注重叙事和情感表达,情节较为内敛,强调意境和留白。
二、文化因素对东西方动画人物形象的影响1.文化传统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对动画人物形象的塑造产生了重要影响。
西方文化注重个体主义和自我表达,因此西方动画中的人物形象更加个性化,强调个人情感和自由的追求。
而东方文化更强调集体主义和社会责任,因此东方动画中的人物形象更加内敛和谦逊。
2.价值观念东西方的价值观念差异也对动画人物形象的塑造产生了影响。
西方文化注重实证主义和理性思维,因此西方动画中的人物形象更加注重科学和逻辑推理。
而东方文化更强调直觉和感性认知,因此东方动画中的人物形象更加注重直觉和情感表达。
三、社会影响对东西方动画人物形象的影响1.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东西方动画人物形象的塑造产生了影响。
在西方社会中,个人主义和竞争意识较为强烈,因此西方动画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独立和竞争意识强。
中外动画角色造型设计对比与研究1. 引言1.1 说明研究目的动画角色造型设计在中外动画作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角色的外观设计可以让观众更直观地了解角色的性格、故事背景等信息。
本研究旨在比较和分析中外动画角色造型设计的异同,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动画角色造型设计的不同理念和风格,以及这种差异背后的影响因素。
通过深入研究中外动画角色造型设计的特点和创新趋势,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外动画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为动画创作者提供一些启发和借鉴,促进中外动画产业的交流与发展,进一步推动动画角色造型设计的创新和提升。
1.2 介绍研究背景动画角色造型设计是动画创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所呈现的形象直接决定了观众对角色的认知和情感反应。
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和动画产业的蓬勃发展,中外动画角色造型设计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在这个背景下,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中外动画角色造型设计的特点,探讨影响其设计的因素,评述创新趋势,并展望未来发展前景。
中外动画角色造型设计在表现手法、画风风格、受众群体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受到各自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的影响,也受到了市场需求和制作技术的影响。
在中外动画角色造型设计方面,中方更注重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和表现,角色形象呈现出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情感共鸣;而西方动画则更加注重个性化和现代感,角色设计更加注重独特性和多样性,同时也更加追求视觉的冲击力和刺激感。
通过对中外动画角色造型设计的比较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创作理念和审美偏好。
也可以为动画创作者提供更多的灵感和启示,促进中外动画文化交流与互动。
1.3 阐述研究意义动画角色造型设计是动画制作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影响到动画作品的观赏性和市场竞争力。
通过对中外动画角色造型设计的对比与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创意表达方式,推动动画产业的发展和创新。
本文旨在探讨中外动画角色造型设计的异同点,分析其影响因素,评述创新趋势,展望未来发展前景,旨在为动画制作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启发,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中外动画角色造型设计对比与研究
动画角色的造型设计是动画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直接影响着观众对角色的印
象和情感。
在中外动画中,由于文化和审美的差异,角色造型设计也有着显著的区别。
本
文将对中外动画角色造型进行对比与研究,探讨两者之间的异同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因素。
一、中外动画角色造型的基本特点
在中国传统动画中,角色造型通常更接近于传统绘画的表现形式,线条柔和,人物形
象常常具有古典美感。
角色的头部和身体比例多是按照现实的人体比例设定的,造型更加
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念。
而在西方动画中,由于对动画风格的追求与文化的影响,角色的造
型往往更加夸张和富有创意。
身体各部分的比例可能会被夸大或拉长,使角色看起来更加
有趣和富有动态感。
1. 服装风格
中国传统动画中的角色通常穿着古代的汉服或唐装,这些服装在色彩和图案上也更接
近于古代的绘画风格,让人感受到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
而西方动画中的角色则穿着更多
元化的服装,既有现代时尚的衣着,也有具有时代特色的服饰,其中还包含着对不同文化
的尊重和借鉴。
2. 面部表情
中国传统动画中的角色面部表情通常较为内敛,表情更多地依靠眼神和手势的表达。
而西方动画中的角色往往面部表情更加夸张、生动,通过丰富的面部表情来表达角色的情感,这与西方人的语言和情感表达习惯有关。
3. 体型特征
中国传统动画中的角色体型多以柔美、秀美为主,人物身材比例比较匀称。
而西方动
画中的角色则具有更加多样化的体型特征,有的角色可能非常矮小,有的则可能非常高大,这样的设计更加符合不同观众的审美需求。
1. 文化传承与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动画中的角色造型设计受到了中国古代绘画和文化的影响,强调了中国传统
审美观念下的独特美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而西方动画中的角色造型则更加注重现
代审美观念和多样化的文化传承,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还融合了现代的审美需求和创新理
念。
2. 社会背景与时代需求
中国传统动画中的角色造型设计更加注重历史文化传统与社会价值观念的呈现,追求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韵味。
而西方动画中的角色造型则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和大众化需求,体现了尊重差异、包容多元的社会价值观。
中外动画角色造型设计的对比与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下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承,也能为动画创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1. 尊重文化差异,注重本土创意
在动画创作中,应该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充分挖掘和呈现不同文化的独特魅力。
2. 多样化的角色设计
在角色造型设计上,应该多样化体现不同人群的特点和价值观,丰富角色的形象和魅力。
3. 创新与传承相结合
动画角色的造型设计既要注重传统文化和审美传承,也要融合现代审美观念和创新理念,不断提升角色形象的艺术感染力和时代感。
总结:
中外动画角色造型设计对比与研究,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不同文化下角色造型的独特魅力,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价值观和创作理念。
在今后的动画创作中,需要更加注重文化差异的尊重和创意的多样性,不断提升动画形象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价值。
相信在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中,中外动画角色造型设计一定会有更加丰富多彩的呈现,给观众带来更加精彩和多元的视觉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