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贝聿铭和他的香山饭店0》
- 格式:docx
- 大小:30.71 KB
- 文档页数:20
设计师简介:贝聿铭,祖籍苏州,是苏州望族之后,美籍华人建筑师。
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就读建筑学。
身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他,为我国设计了北京香山饭店、中国银行总部大厦,香港的中国银行大厦等。
他的建筑物四十余年来始终秉持著现代建筑的传统,贝聿铭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化招取宠,建筑是千秋大业,要对社会历史负责。
他持续地对形式,空间,建材与技术研究探讨,使作品更多样性,更优秀。
贝聿铭不仅是杰出的建筑科学家,「用笔和尺」建造了许多华丽的宫殿;他更是极其理想化的建筑艺术家,善于把古代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现代最新技术熔于一炉,从而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获得了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及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等。
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
他的代表建筑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
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项目背景:一九七九年,贝聿铭接受了香山饭店的设计工作。
那时的中国政府希望贝聿铭的到来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现代化建设高潮的象征性开端,一场大戏令人振奋的序幕。
因此,政府给出了相当宽松的条件,提供了二三十处选址和项目让其选择,甚至提出在首都北京最核心的位置——长安街,由贝聿铭来设计十座现代化的高层建筑。
贝聿铭审慎得对待了政府方面的热情并婉拒了设计高层建筑的邀请,认为过高的建筑会破坏北京作为古都的风貌,为此,他排除了高层建筑的选项,他希望用自己的作品来雄辩地证明东方古老文化传统的生命力和价值,因为建筑的生命力就是文化的生命力。
由于对外开放,政府就要考虑一定的对外接待能力。
香山饭店是外事管理局委托的项目,选址于香山,一处皇家园林的选址上。
于是贝聿铭以一贯的认真细致的作风,不但多次到香山勘察地形、攀登峰顶、俯览周围环境。
从贝聿铭的香山饭店看中国建筑的昔影新妆作者:谭苗苗魏思文来源:《艺术科技》2020年第23期摘要:随着各国文化的碰撞交融,中国建筑设计逐渐趋于“千城一面”,本文深思在现代化浪潮下凸显中国建筑的民族化特色的途径,预判未来社会整体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传承与拓展。
1982年,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落成,这是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建筑设计相结合的经典之作,对中国建筑民族化的探索与追求,有着相当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贝聿铭;后现代主义;香山饭店;中国建筑;传统文化符号中图分类号:TU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23-0-02当代中国设计艺术作品缺乏文化自信与认同感。
《左传.定公十年》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
有章服之美,谓之华。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璀璨文明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化象征与符号,但当代中国设计师对中国传统文化存在大面积的“盲区”。
虽然课程化与系统性的设计教学始于西方国家,但是盲目地生搬硬套西方设计理念是不明智的。
中国的艺术设计要想重回东方艺术之美的巅峰,在设计上必须寻根问祖,只有具有民族风格与时代特色,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1 当代中国设计艺术教育的发展定位不当现代主义建筑在城市中拔地而起,当代中国建筑面临危机,这场危机折射出了中国当代设计教育方向的迷失。
正如贝聿铭所说,中国当代设计师目前在建筑形式方面应该谋求物力可及与尊重自身文化两个方面的发展与平衡。
这表明当代中国设计教育的发展,只有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这片沃土,才能塑造出真正令人为之侧目的民族特色艺术文化。
2 设计建造香山饭店的意义一直以来,人们习惯从建筑功能性以及实用性的角度来评判香山饭店的设计建造,其实这是明显失当的,而贝聿铭先生之所以选址香山建造这间饭店,也是“想借香山饭店这个契机筛选中国建筑传统值得保留的地方”。
毕竟在反对盲目学习西方建筑形式的同时,传统的大屋顶形式又的确已经走进了死胡同。
贝聿铭对香山饭店设计理念贝聿铭作为世界知名的建筑师,他的设计作品总是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建筑思想。
他对于香山饭店的设计理念也不例外,他通过将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完美的居住和休闲场所。
贝聿铭的设计理念首先体现在建筑的整体布局上。
香山饭店位于香山公园的腹地,周边环境非常优美。
他充分利用了建筑场地的地势特点,将建筑物设置在山坡上,采用了分层的设计方式。
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还能够最大化地保留原始的山景。
建筑和自然环境的结合,营造出了一个和谐统一的景观。
其次,贝聿铭注重了建筑与自然之间的交流。
他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了建筑物与人们的互动关系。
不论是在建筑的外部还是内部,他都通过大面积的玻璃窗和开敞的空间布置,使人们能够充分地感受到自然的美景。
从任何一个角度都能够看到美丽的山景,这样一来,人们在其中居住、工作、休闲时都能得到最充分的享受。
此外,贝聿铭的设计还体现了对于环境保护的思考。
他在香山饭店的设计中尽可能地利用可再生资源和环保材料。
他采用了大量的玻璃和钢结构,既能够满足建筑的功能需求,又能够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同时,他还在建筑的屋顶设置了太阳能电池板,通过太阳能的利用,为饭店提供了可再生的能源。
这种富有环保意识的设计理念不仅体现了贝聿铭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关注,还为后来的建筑设计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总的来说,贝聿铭对于香山饭店的设计理念是通过将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为人们创造一个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居住和休闲场所。
他注重建筑的整体布局,充分考虑到建筑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并倡导环保材料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他的设计理念不仅满足了人们对于美的追求,还对于环境保护提供了积极的思考和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留在北京的作品----香山饭店2019年5月17日,许多媒体转载消息说:“美国当地媒体报道,享誉世界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5月16日去世,享年102岁。
贝聿铭最著名作品包括法国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等。
···”另一则报道说:“中国驻美国大使馆馆舍是贝聿铭先生的设计作品之一,大使馆发布声明对贝聿铭先生去世表示哀悼···。
”贝聿铭,是享誉全球的最著名华裔建筑师。
他投身建筑事业七十多年,优秀设计作品已经遍布世界四大洲各地。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在中国首都北京,位于香山脚下的北京香山饭店,是四十年前贝大师留在北京的一件建筑设计作品。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美建交后,贝聿铭怀着一腔报国热情,回到祖国,为首都北京设计了著名的香山饭店。
这一具有超前意识的作品提醒中国建筑设计师们:在努力学习外国建筑技术的时候别忘了传统,优秀的建筑作品大都吸取了传统的精华···。
(香山饭店正门)今年四月下旬,因参加一位友人女儿在北京香山自然景观中举行的西式婚礼,得缘在香山饭店留宿一晚。
对这座掩映在青山绿水中的白色建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当时笔者的第一印象:春日傍晚的香山饭店典雅静谧,宛如镶嵌在万绿丛中的一块白玉,美轮美奂。
而进入店内,其精美的格局和不同一般的造型更让人赞叹不已。
翻阅有关香山饭店建筑设计的往事记载,也知晓了贝聿铭大师与香山饭店的一些故事。
香山饭店官网显示,该饭店由国际著名美籍华裔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主持设计,是一座融中国古典建筑艺术、园林艺术、环境艺术为一体的四星级酒店。
香山饭店1982年落成,地处北京西北郊20多公里处的香山公园内。
古木、流泉、碧荫、红叶,香山饭店用简洁朴素的、具有亲和力的江南民居为外部造型,将西方现代建筑原则与中国传统的营造手法,巧妙地融合成具有中国气质的建筑空间。
贝聿铭作品之北京香山饭店身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氏的建筑物始终秉持着现代建筑的传统,贝氏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花招取宠,建筑是千秋大业,要对社会历史负责。
他持续地对形式,空间,建材与技术研究探讨,使作品更多样性,更优秀。
他从不为自己的设计辩说,从不自己执笔阐释解析作品观念,他认为建筑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
综合贝氏个人所获的的重要奖项包括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及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等等。
北京香山饭店1982年建成。
香山饭店结合地形采用在水平方向延伸的、院落式的建筑,将体积约15万立方米的庞然大物切成许多小块,以达到“不与香山争高低” 的目的,饭店只用了白、灰、黄褐三种颜色,室内室外都和谐高雅。
因为重复运用了正方形和圆形两种图形,建筑产生了韵律。
后花园内远山近水、叠石小径、高树铺草布置得非常得体,既有江南园林精巧的特点,又有北方园林开阔的空间。
前庭和后院虽然在空间上是绝然隔开的,但由于中间设有“常春四合院”,那里的水池、假山和青竹,使前庭后院具有连续性。
大面积采用白色,给香山饭店的建筑形象带来了鲜明的强烈的特征,加上城堡式的立面,那一个个很有规律的窗洞,那青灰色的磨砖对缝的勒脚、门套、格带和压顶,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香山饭店与国内其它旅游旅馆——如广州、漓江、苏州、蠡湖、燕京等骨牌式的建筑相比,与国际上那些备有旋转餐厅,灯笼电梯的共享空间的所谓“现代化旅馆”相比,与众不同,别具一格,这是香山饭店设计的成功所在。
院落式的建筑布局形成了一种不同性质的院落:入口前庭很少绿化,是按广场处理的,这在我国传统园林建筑中是没有的,但为了满足现代旅游功能上的要求,这样处理是合理的,后花园是香山饭店的主要庭院,三面被建筑所包围,朝南的一面敝开,远山近水,叠石小径,高树铺草,布置得非常得体,既有江南园林精巧的特点,又有北方园林开阔的空间,既简洁又有一定传统园林的色彩。
贝聿铭的香山饭店和美秀美术馆贝聿铭简介贝聿铭(Ieoh Ming Pei)是20世纪最杰出的建筑师之一,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他以其在设计中融合了西方现代主义和东方传统元素而闻名于世。
贝聿铭的建筑作品遍布全球,包括法国卢浮宫等许多国际知名建筑。
在中国,他也有着令人瞩目的建筑设计,其中包括香山饭店(Dingxiang Garden Hotel)和美秀美术馆(M-Space Art Museum)。
香山饭店香山饭店是贝聿铭在北京设计的一座奢华饭店。
它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山香山脚下,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美丽的景观。
饭店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同时融入了贝聿铭标志性的现代主义风格。
它采用了大量的玻璃幕墙和简洁的线条,给人一种轻盈、开放的感觉。
香山饭店的建筑结构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功能性。
贝聿铭通过合理的布局和精心设计的细节,使饭店内部空间流畅而舒适。
每个客房都设计得宽敞明亮,配备了现代化的设施和设备,为客人提供舒适的居住体验。
此外,饭店还设有各式各样的餐厅和休闲设施,满足不同客人的需求。
除了建筑本身,香山饭店的周边环境也是其独特之处。
饭店周围被郁郁葱葱的树木和美丽的花园环绕,为客人提供了一个宁静而优雅的居住环境。
从饭店的阳台或窗户,客人可以欣赏到香山的秀丽风光,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美秀美术馆美秀美术馆是贝聿铭为北京市民打造的一座艺术殿堂。
它位于香山饭店附近,是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展示和交流场所。
美术馆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贝聿铭对于建筑的创意和艺术追求。
美秀美术馆的建筑风格独特而现代,采用了大量的玻璃和金属材料。
建筑外观简洁大气,线条流畅,给人一种前卫而不失庄重的感觉。
内部空间布局合理,展示厅和艺术家工作室相互交错,为观众和艺术家提供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
美术馆还配备了先进的展示设备和技术,可以满足不同类型的艺术展览需求。
宽敞明亮的展览厅和多功能会议室,为艺术家们提供了一个展示和交流的理想场所。
此外,美术馆还有一个开放的户外艺术空间,可以举办各种户外艺术展览和活动。
贝聿铭超前设计香山饭店20世纪70年代,中美建交后,贝聿铭怀着一腔报国热情,回到中国。
应中国政府的邀请,他设计了著名的香山饭店。
这一具有超前意识的名作,是对中国建筑师的一种提醒。
香山饭店的存在是告诫中国建筑师,在努力学习外国建筑技术的时候别忘了传统,优秀的作品大都吸取了传统的精华。
“在我身上东方和西方两个世界并存”1917年,贝聿铭出生于中国广州,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
父亲贝祖诒是银行业巨子,中国银行的创始人之一。
从小,父亲就希望他子继父业。
然而,1933年破土兴建的上海国际饭店改变了一切。
这幢当时上海最高的大楼引起了贝聿铭极大的兴趣,每天,他都会呆坐在上海外滩粗壮的梧桐树下,看“二十四层”楼是怎么造起来的。
在看高楼兴建的同时他也树立了自己的理想。
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17岁的贝聿铭远渡重洋,去美国求学。
他的求学目的是数年以后,拥有丰富的知识,来建设自己的祖国。
赴美后,他先是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就读,后到麻省理工学院,再到哈佛大学。
在辗转求学的同时,他也遇到了自己的爱情——就读于卫斯理学院的卢爱龄。
1942年6月20日,贝聿铭与刚大学毕业的卢爱龄结婚了。
短暂的蜜月之后,卢爱龄也去了哈佛,选读景观建筑课程。
不久,卢爱龄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贝定中。
做母亲的沉重压力结束了卢爱龄在园林建筑方面的学业,但是她敏锐的观察与聪慧的判断力,使她日后成为贝聿铭最亲密的顾问、知己和助手。
贝定中长大后形容他的母亲是“父亲的秘密武器”。
1948年夏天,贝聿铭毅然下海从商,在哈佛引起了一场不小的震动。
贝聿铭接手的第一项工作是设计位于麦迪逊大道上的办公室。
这是对贝聿铭的一个试探,也是一次考验。
贝聿铭出手不凡,以极有创意的方案征服了泽肯多夫。
从此,开始了他辉煌而又坎坷的建筑设计生涯。
在美国设计肯尼迪图书馆,他的作品被公认是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在法国改建罗浮宫,他的作品成为法国人的骄傲……他的作品不仅包括工业的、政府部门的,以及文化领域里的殿堂,而且还有适合中低收入家庭的住宅建筑。
贝聿铭和他的香山饭店2021年5月16日现代建筑领域的最后一位大师“贝聿铭〞贝先生去世了。
决定要好好写一篇关于他一生最特殊的一件作品——香山饭店。
但苦于水平有限,在读过库里大局部关于香山饭店的文章后,我决定用编纂的方式真实的记录和复原香山饭店设计的细节,o,让我们开始吧~由于工程设计在80年代,并且贝先生把庭院设计交给了北京园林局的刘少宗和檀馨。
所以严格来说香山饭店是大师和国内设计师的一次碰撞,是一次现代建筑的探索。
香山饭店是经济改革之初所建造的一批最新的旅馆建筑之一。
那是一次对“第三种方式〞的尝试,这也更值得我们新一辈的设计师学习和思考。
一种为在不久之后发生的转变所尝试的新外乡建筑风格, 它地处北京郊区香山,这里曾是皇家狩猎场,以秋天满山的红叶而闻名。
故宫博物院藏品?静宜园二十八景图?网友秋之居拍摄贝最终的设计是一幢谦虚的与逐渐倾斜的山坡结合在一起的建筑,它淹没在了香山的枫树和松树之中。
白粉墙,灰瓦顶,还有几何形状的窗子,这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儒家文人的古典园林,而贝氏家族本身就曾拥有这么一座被誉为典范的园林——苏州的狮子林。
狮子林原为贝氏家族所有在我身上东方和西方两个世界并存。
我在进行建筑设计时会不时回忆我的出身背景,不这样做是很困难的。
——贝聿铭就是这么一场神奇的轮回,貌似落叶归根,人的精神也要找到一个落脚的港湾。
以下来自访谈贝先生?寻根——建筑大师贝聿铭谈香山饭店设计?〔节选〕实际上在1974年,大约在我离开40年后,我随一个美国建筑师小组回到了,对我来说她完全是一个新的国家了。
是当时的领导人,我家的园林已经成了公园。
1978年我应谷牧副总理的邀请再次访华,并在清华大学做了学术报告,我对听众们说: 你们要更考虑周到些。
那时,他们还没有建造什么,只有一些小规模的工程在进行,当然这不包括北京饭店,它太高了,而且我认为它的形式也不恰当。
他们应该考虑一下总体的影响,考虑一下象紫禁城这样的因素,而它给传统的和谐硬加上了某些东西。
对一个建筑师来说,周围的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我想我的话是起了作用,对此我一直十分自豪,那以后,在紫禁城附近的区域再也不允许建造高层建筑了。
我想这是我最大的奉献。
所以我们今天在北京还能被紫禁城的庄严所震撼他们邀请我在长安街上设计一座建筑,我表示很荣幸并说我会考虑的,但当他们告诉我是要建一座高层建筑时,我变得不太感兴趣。
我觉得在那儿建高层不适宜,他们问我想设计什么,我说我想另选一址以便我可以设计一座很传统的建筑。
不知道他是被这种幽美的香山雪景吸引还是因香山本身的景色所陶醉,总之我选择了香山。
或许我这么说不够谦虚,但我确实想寻找一种与香港和新加坡的建筑风格完全不同的形式。
在60年代末,我设计了新加坡的华侨银行大厦,但我认为那种风格不适合。
我想要寻找一种新的外乡建筑语言。
华侨银行大厦〔英语:OCBC Centre〕、官方名称为华厦,位于新加坡珠烈街65号,1976年建成,楼高米,共52层,由贝聿铭设计,曾经是新加坡及东南亚最高的摩天大厦。
在那次访问中,我去了许多城市,当时天气非常冷。
我又重游了我家在苏州的园林,我发现了一些令人鼓舞的东西,一些能使这种外乡建筑语言成为可能的东西,从某些方面说,它们已经在那儿了。
这些50年前, 100年前建造的东西,至今仍是站得住脚的。
建筑与人的生活休憩相关,人们的生活没有改变。
1978年,当时人们的生活与我在那儿生活的时候没有什么变化,建筑没有改变,有些仍被沿用。
于是我打算按照这一信念去设计香山饭店,你会发现这个设计的某些地方能使人联想起我在苏州、扬州看到的一些建筑。
当然, 1978年后,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那么,今天我是否还会用同样的方式去设计香山饭店呢或许我仍会这么做的。
自香山饭店后,在其他地方建造的类似的饭店如西安的唐华酒店、苏州的竹辉宾馆证实了这样做是成功的。
西安唐华酒店苏州竹辉宾馆〔为了设计香山饭店〕老实说,我做了大量的心灵探索。
在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的概念与西方的完全不同,比方说凡尔赛宫与苏州园林,它们毫无共同之处,如果你问人他们觉得哪儿更象是在家的感觉,他们肯定会说苏州园林,这种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至今仍起作用。
比凡尔赛宫,苏州园林显然亲近自然,更有家的感觉如何看待自然是非常重要的,我记得苏州园林里的那些窗子,它们有时是花瓶形状的,有时是竹子形状的,有时又象扇形,而当我们从麦迪逊大街的办公室的窗子向外望去,东河在我们的整个视线里。
人眼中看待的自然外国人眼中的自然在,土地没有这么充裕,人又很多,园林不需要那么大,它们不是很大并且环绕四周,那些窗子更象是一幅幅画框,如果你去大都会博物馆,你会看到那种园林的一个复制品,在窗子的一边是一些嫩竹,竹的后面是一面白墙,在窗子和墙之间只有五、六英尺远,我觉得它创造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一个人可以从这些想法中开始寻找地方特色,我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1:1复刻了网师园中的“殿春簃〞庭院就这样,带着对现代建筑探索的任务,带着对儿时家的记忆,贝先生设计了这座在今天看来依然经典的作品。
这座建筑利用园林的手法,与自然很好地融于一体。
整座饭店凭借山势,上下错落,蜿蜒曲折,院落相间,内有十八景观,山石,湖水,花草,树木,与白墙灰瓦式的主体建筑相映成趣,饭店大厅面积八百余平米,阳光透过玻璃屋顶泻洒在绿树茵茵的大厅内明媚而舒适。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香山饭店的设计到底有何独特之处不同于城市中的高楼大厦,香山饭店坐落在北京西北郊2021里的香山公园,建筑就像层峦叠翠里环抱的婴儿,这和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一致的。
对于香山饭店的建筑布局,贝先生说:“民族的东西我把它做到里面,楼内有园是空的,像四合院,四合院里面就是空的,有天井……〞广场式的前院,内院式的大堂,和建筑后花园,这样的布局不仅增强了空间序列的连续性,更加营造出传统建筑“庭院深深〞的韵味。
所以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比照,香山饭店和古典园林的经典网师园有所相似。
入口入口的天地牌坊与主楼间开阔平坦,除了两根方圆结合的灯柱外,以装饰很少的白墙为主,也少有绿化,极为简洁,但这正是设计精神所在,平淡之后便是精彩。
大厅入口采用了传统造园手法“框景〞。
入口前的景墙阻隔了交通,却透漏了背后的美景,转身过去,有个小水池,池中假山一卧一立,颇有韵味。
四季庭大厅顶部采用玻璃屋顶,改善了大厅的透光条件,并具光影效果,但它也造就了温室,在夏天开着空调也会觉得热。
不过这种温室环境很适合植物的生长,而对于屋顶的高度,贝先生也经过精心的推敲。
后花园后花园是香山饭店的主要庭院,三面被建筑包围,朝南一面敝开,远山近水,叠石小径,高树铺草,布置得非常得体,既有江南园林的精巧,又有北方园林的开阔。
从平面布局上来看,对中轴线这一几乎是传统生命力的东西,贝幸铭理所当然的加以利用,事实上这条轴线从入口处的广场就已开始,穿过入口,通过主体建筑,直至后花园。
如果说建筑“常春四合院的设置使室内外建筑环境相交融,那么后花园的设计,使整个香山饭店更加整体。
抽象的曲水流觞正是后花园之于轴线的点睛之笔。
所以在香山饭店,空间的展现是一步步的,含蓄的,你对空间的感受会被贝先生的精心设计一点一点的变化,从朴素前庭让你放低期待,到大堂的内院别有洞天,最后在后花园处到达了,在空间节奏上也通过墙面的围合让你在一开一合间感受庭院空间的精巧。
空间序列这是从主入口分别抵达大门厅、接待大厅、接待大厅与主庭院之间的过渡空间和主庭院的一个空间序列。
我们可看出从刚开始大门厅的低而小的空间进入接待大厅高而大的空间时,借用了比照与衬托使后者感到更高大,而且也可以使人感到豁然开朗的感觉,到达空间序列的第一个。
接着到达低而小的过渡空间,此空间正是餐厅休息区,也能给人一种亲切、温馨的感觉。
当进入主庭院时,空间再一次的扩大,从室内过渡到室外,完成了空间的再次的比照和变化,到达空间序列的最。
用于各组客房相互联系的的单面走廊迂回曲折。
单向景窗的运用,使人如置身于园林之中,客房也因此朝向四面八方,将周围的山林景色尽收眼底。
这种水平方向延伸的,院落式的建筑,居然只用了三种颜色,白、灰、黄褐,而且正方形和圆形反复的出现,让建筑产生了一种内在的韵律。
精心设计的建筑材料建筑空间定下来了,但设计真正的难题才刚刚开始。
为了追求材料上的极致,摆在贝先生面前的是:1、灰色的瓦片装饰已经失传2、庭院地面的鹅卵石大小不一3、庭院中的石头去哪里找建筑采用南方传统的建筑颜色:白墙灰瓦,将建筑的“风〞的这种基调定格下来。
他希望香山饭店的窗户采用北京城墙上的那种旧式瓦片来装饰。
贝聿铭的工作人员想尽方法,在北京找到了一位已届七旬的老工匠,很快地在城郊一座幸存的窑中复制了这些瓦片。
瓦片从窑中烧出时工匠们给它们上了釉彩,使这些瓦片具有与众不同的深灰色的光泽。
这就是贝聿铭喜欢的建筑材料——简朴却不失优雅。
建筑立面的处理源于唐宋风格和江南民居。
清版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中的宋代民居贝先生曾说:“在西方,窗户就是窗户,它要放进阳光和新鲜空气。
但对人来说,窗户是镜框。
那里总有园林。
在园林中,窗户是最重要的一个元素,给人的是一种神秘的吸引感,让人总是情不自禁想看看窗外到底是什么。
不仅仅在连廊上,在入口处便将窗户这一重要的园林元素展现出来,一下子便给进入的人奠定了一个具有风的基调。
这个小小的园林元素却是整个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局部,是画龙点睛的一笔。
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也许就是下面图片地上铺装的鹅卵石。
话说,这些石子是贝聿铭的助手曹凯文从越南边境附近的遥远河床采集来的,当村民们得知这个外国人要花上万美元买他们的石子时,都惊讶得目瞪口呆。
结果村子里所有的人都下到溪床上拣石子,即使三岁小孩与当了祖母的老太太也不例外。
最后的效果当然无比震撼,经过挑选的鹅卵石大小均等,形态一致那么石头的问题怎么解决呢?贝聿铭希望在客房多、占地面积庞大的香山饭店重新创造出老家苏州私家花园的小巧玲珑感,但贝聿铭童年时代的那些带假山的花园规模太小,无法用到香山饭店。
有一天,在从巴黎飞往北京的路途中,贝聿铭无意中读到一篇游记,文章提到云南石林那如剑一般的石灰岩柱,它会给人一种凝重森然、神秘脱俗的感觉,与香山饭店的灰瓦非常匹配。
云南石林中怪石丛生这个发现使贝聿铭冲动万分,随即他们在云南的石林外围仔细选择岩石,并用彩笔标明选好的石块。
然后,工人们把这些总重量达二百三十吨的尖柱形岩石从二十米深的地基中拔出,装上四十辆平板货车,经过两千四百公里的行程运到香山,那些岩石为花园平添了一份神秘的原始气氛。
而香山饭店四绝之首的飞云石就是其中最大的一块香山饭店的评价但香山饭店在建设完成后负面的声音一直此起彼伏,有人说在北京香山建这么一座突兀的江南建筑太格格不入,也有人说饭店乍一看像是藏式建筑穿了个江南的外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