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昆曲的发展及特点
- 格式:docx
- 大小:37.64 KB
- 文档页数:2
昆曲的发展与传承
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起源于明代,发源于江苏苏州地区。
昆曲因其高雅的艺术形式和独特的表演风格而备受赞誉,被誉为中国戏曲的“百戏之王”。
昆曲的发展与传承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明代:昆曲发源于明代,是由当时的曲艺发展演变而来的。
明代昆曲以苏州方音为基础,结合了南北曲艺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昆腔。
2. 清代:清代是昆曲的黄金时期,经历了较为繁荣的阶段。
当时的昆曲分为“四派”,即“昆山派”、“天派”、“沈派”和“长派”。
这四派在昆曲的发展过程中各有特色,并且逐渐形成了各自的风格和演唱技巧。
3. 民国时期:民国时期,由于社会变革和文化冲击,昆曲遭受了较大的打击。
戏曲改革运动对昆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些传统的剧目和表演形式不再受欢迎,昆曲的濒临衰落。
4. 现代:建国后,昆曲经历了一段低谷期,但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昆曲得到了官方的重视和扶持。
国家政府推动了昆曲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重要的昆曲剧目进行了改编和演出,培养了一批新的昆曲演员。
同时,一些昆曲团体和学者也积极参与到昆曲的传承与研究中。
昆曲的发展与传承经历了起伏和挣扎,但它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得到了广泛认可和传承。
如今,昆曲已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国内外演出活动中受到了重视。
相信在文化多样性和传统文化保护的理念下,昆曲将继续传承发展,并为我们带来更多的艺术享受和思考。
昆曲研究报告一、引言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瑰宝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对昆曲进行全面的研究,包括昆曲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剧目分类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二、昆曲的历史渊源昆曲起源于中国古代南方的吴越地区,据考证,其历史可追溯至元代。
昆曲的发展经历了元、明、清三个时期的演变,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明代是昆曲的鼎盛时期,许多经典剧目如《牡丹亭》、《西施》等在此时问世,并逐渐传播开来。
清代则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如梅兰芳、程砚秋等,他们对昆曲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昆曲的艺术特点1.曲调优美婉转:昆曲以其独特的音乐表达方式而闻名,曲调婉转优美,给人以愉悦心灵的感受。
2.身段柔韧独特:昆曲的表演以柔软的身段为特色,演员通过身体的舞动诠释角色的情感。
3.细致精炼的表演技巧:昆曲注重细节,演员的表演技巧极为讲究,包括舞台动作、音乐节奏等方面都要达到极致。
4.婉约细腻的情感表达:昆曲作为一种戏曲形式,注重情感的表达,通过音乐、唱腔、舞蹈等手段,将角色的情感细腻地展现出来,给人以深刻的触动。
四、昆曲的剧目分类昆曲的剧目可以分为历史剧、传奇剧、悲喜剧和评剧等几个大类。
其中历史剧以描写历史人物和事件为主题,塑造了许多经典角色;传奇剧则以神仙、鬼怪等传说故事为内容,奇幻而神秘;悲喜剧则呈现了各种不同情感的冲突和转折,深受观众喜爱;评剧则是昆曲的一个重要分支,以评论时事和社会热点为题材。
五、昆曲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对现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文化传承方面,昆曲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凝聚了无数优秀的文化遗产,对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次,昆曲的表演风格和艺术技巧对于现代戏剧和电影等艺术形式起到了借鉴和启发的作用,使得现代表演艺术更加多样化和精彩纷呈。
最后,昆曲还在国际间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观众对昆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促进了中华文化在国际间的传播。
昆曲艺术中国古老戏曲文化的瑰宝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源远流长,而昆曲作为其中的瑰宝,被誉为中国古老戏曲文化的代表之一。
昆曲艺术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精湛的演技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本文将从昆曲的起源、表演特点与魅力以及对中国文化传承的意义等方面,探讨昆曲艺术作为中国古老戏曲文化的瑰宝。
一、起源和发展昆曲艺术起源于元朝时期,经历了明、清两代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它承载着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历史沧桑,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昆曲以儒、释、道的思想精髓为基础,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
二、表演特点与魅力昆曲艺术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精湛的演技而闻名。
昆曲以声腔、唱腔和表演为主要表现手段,以其高亢悠扬的音乐和独特的身段动作,展现了情感的深沉和人物角色的鲜明。
昆曲的表演注重情感的交流与沟通,演员通过声音、动作和面部表情等多种方式,传达出内心的思想和情感,使观众能够深入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昆曲还以其细腻的艺术手法和丰富的艺术表达,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艺术的震撼。
在舞台上,演员们通过优雅的身姿和缓慢的动作,将观众带入一个虚拟的世界,体验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氛围。
同时,昆曲艺术也融入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精华,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诠释和演绎,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中国文化的深远内涵。
三、昆曲艺术的意义与传承作为中国古老戏曲文化的瑰宝,昆曲艺术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首先,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昆曲的传承和发展,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其次,昆曲艺术对于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昆曲艺术不仅在中国内地广泛流传,而且在海外华人社区也有广大的影响力。
通过昆曲艺术的推广和交流,可以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最后,昆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表达人们对于生活的感悟与思考。
昆曲的发展历程
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起源于元朝,至今已经被列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昆曲的发展可分为元曲时期、明清时期和现代时期三个时期。
元曲时期
元曲时期是昆曲的起源时期。
元曲包括元创作和元东坡等人的旧调新词,以及从汉南唱来的南曲、风雅小令等多种曲调。
元曲在结构上相对简单,在唱腔和表演中强调旋律和动作,并在舞台设计和舞美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这一时期形成了昆曲的基本唱腔和表演风格,为后来的昆曲发展打下了基础。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是昆曲的全盛时期,也是昆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明代时期,昆曲逐渐在社会上传播,昆曲剧团开始形成。
清代时期昆曲再次得到了发展,昆曲剧目的数量不断增加,唱腔更趋完善,表演技巧更加成熟,舞台美术和舞美设计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在这一时期,昆曲成为了贵族、文人和市民家喻户晓的文艺形式。
现代时期
现代时期是昆曲进入现代舞台的时期。
在20世纪初,戏曲演出开始遭
遇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并逐渐走向没落。
但是昆曲的传承者和爱好者越来越多,昆曲剧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成为中国民间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昆曲的表演形式和题材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新创作和传统经典的相互融合,昆曲逐渐被融入了当代文化生活中,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总结
总体来说,昆曲的发展历程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从旧到新的漫长过程。
从元曲时期到现代时期,昆曲在唱腔和表演上有了显著的进步,同时也逐渐被市民所接受。
在今天,虽然出现了不少新的文艺形式,但昆曲还是一种备受推崇的文化遗产,保持了其古典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昆曲的历史发展过程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瑰宝,它以优美的旋律、精湛的表演、丰富的情感传达著称。
在现代舞台上,昆曲依然是一种极为优美的表演艺术形式,吸引了一大批忠实的观众。
那么,昆曲的历史发展过程又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它的历史吧!一、昆曲的历史渊源昆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朝时期,也就是13世纪。
当时,这种曲艺形式还叫做“昆山戏”,主要是在江苏南部的昆山地区流行。
在明朝时期,昆曲的表演形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色。
二、昆曲的发展历程1. 明朝时期在明代时期,昆曲的表演形式开始向繁华的都市逐渐发展。
表演场所从广场、街头等公共场所转移到专门的戏台上。
同时,演员的数量也得到了逐渐增多。
这种形式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昆曲的壮大和发展。
2. 清朝时期在清代时期,昆曲的表演形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同时,由于民族国家面临的各种挑战,昆曲的表演形式也开始承担起了国家文化传承的使命。
在乾隆年间,昆曲达到了全盛期。
当时,昆曲的表演剧目逐渐增多,同时演员的表演水平也越来越高。
到了康熙年间,在北京皇宫中也开始演出昆曲,这一时期的昆曲被称为“宫调”,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支持和喜爱。
3. 现代时期在现代时期,昆曲的表演形式逐渐改变,除了传统的演出场所,如戏曲院、戏楼、筵席、祭祀等场合外,也开始走向商业化的剧目演出。
同时,昆曲的表演形式也得到了现代化的改进,使得这种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中得以保留和发扬。
三、昆曲的表演特点昆曲的表演特点非常丰富多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旋律优美:昆曲的旋律美妙,常常被称为“肝胆相照”。
它的旋律具有优美、流畅、婉转等特点。
2. 舞蹈精湛:昆曲表演中,舞蹈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舞蹈动作优美、协调,有时甚至可以替代了对话和情节的表达。
3. 情感传达:昆曲的艺术传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精湛的表演、深厚的文化情感。
昆曲演员通过表演来传达剧作中的情感。
4. 服装装束:昆曲的表演服装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如旗袍、单褶冠、圆高粉、束腰蟒等,都是昆曲表演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昆曲传统剧目一、昆曲的历史和特点1.1 昆曲的起源和发展•昆曲源于中国传统戏曲,起源于元代,经过明、清两代的发展,形成独特的风格和表演艺术。
•昆曲以其高度模拟表演和优美动人的唱腔而闻名于世。
1.2 昆曲的表演特点•昆曲讲究婉转、柔美、细腻的表演风格,以表演者的声腔和肢体语言传递情感。
•特别注重形体动作、面部神态和音乐唱腔的配合,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二、代表作品介绍2.1 《牡丹亭》•《牡丹亭》是昆曲的代表作之一,由明代李时中创作。
•该剧以唐代文学家元稹的故事《牡丹亭记》为蓝本,讲述了两个相爱的人因种种原因无法在一起的悲剧。
•《牡丹亭》以其独特的剧情以及美妙的唱腔而被誉为昆曲经典之一。
2.2 《汉宫秋》•《汉宫秋》是昆曲中的古装剧,创作于明代。
•该剧以汉宫宫廷的故事为背景,描绘了妃嫔之间的情感纠葛和争斗。
•《汉宫秋》的音乐、舞蹈和表演技巧都达到了高度的艺术水准,被视为昆曲中的杰作之一。
2.3 《西华山》•《西华山》是昆曲中的历史剧,创作于明代。
•该剧以历史故事为主线,讲述了主人公阎罗王在西华山修炼的过程中的一系列挑战和变化。
•《西华山》以其强烈的舞台表现力和扣人心弦的音乐节奏,一直备受观众喜爱和推崇。
2.4 《雪窦山》•《雪窦山》是昆曲中的神话剧,创作于清代。
•该剧以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奔月和后羿射日的故事为蓝本,深受青年观众的喜爱。
•《雪窦山》以其优美的唱腔和富有神秘感的舞台设计,给观众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三、昆曲传统剧目的魅力和意义3.1 昆曲的艺术魅力•昆曲的表演形式多样,既有喜剧和悲剧,也有史诗和神话故事,各具特色。
•昆曲以其独特的音乐和表演方式,引人入胜,让观众陶醉其中。
3.2 昆曲的文化传承意义•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
•昆曲传统剧目的演出不仅能够传承历史文化,也能够培养观众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
3.3 昆曲的国际影响•昆曲作为中国的传统剧目,多次在国际舞台上展示,赢得了世界观众的喜爱和赞誉。
昆曲的基本发展历程昆曲是一种地域性的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本文将介绍昆曲的基本发展历程,以加深读者对昆曲的了解。
一、昆曲的起源昆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的昆曲被称为“秦曲”。
秦曲以神话、传说为题材,把诸子百家的思想、宗教和理论融入其中,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据史料记载,秦曲在秦统一中国之后,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当时最流行的艺术形式。
二、昆曲的发展随着春秋时期的出现,秦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演变成了春秋曲。
春秋曲主要描写古代英雄传说中的英雄人物,以及他们所参与的战争、宫廷斗争等故事,把古代社会现实生活和英雄传说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接着,昆曲进入了唐代,这一时期的昆曲被称为“唐曲”。
唐曲主要描写唐代时期的历史及其人物,以及宫廷斗争、政治阴谋等故事,把唐代社会现实生活和古代英雄传说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随着宋代的到来,昆曲进入了宋代,这一时期的昆曲被称为“宋曲”。
宋曲以宋代历史事件为题材,以及宋代名士、官僚以及宋代宫廷斗争等故事,把宋代社会现实生活和古代英雄传说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三、昆曲的现代发展随着明清时期的到来,昆曲进入了明清时期,这一时期的昆曲被称为“明清曲”。
在明清时期,明清曲受到了政治、哲学、宗教等多种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同时,明清曲也受到了外国文化的影响,如西方喜剧、歌剧等,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至今,昆曲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当今社会中仍然受到广泛的欢迎。
综上所述,昆曲的发展历程悠久而复杂,从先秦时期的秦曲、春秋时期的春秋曲、唐代的唐曲、宋代的宋曲、明清时期的明清曲,一直发展到当今,昆曲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14世纪的江苏昆山地区。
它以唱腔优美、表演细腻、文学性强而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对后世的戏曲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昆曲的艺术特点包括:
1. 唱腔:昆曲的唱腔悠扬、旋律丰富,有独特的音乐体系,包括宫调、商调、角调、徵调、羽调五种基本调式,以及各种变调。
2. 表演:昆曲表演讲究身段、手势、眼神、步法的协调统一,动作细腻,强调内在情感的表达。
3. 文学性:昆曲剧本多取材于古代文学作品,如《西厢记》、《牡丹亭》等,语言优美,诗词歌赋并用,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 音乐伴奏:昆曲的伴奏乐器主要有笛子、二胡、琵琶等,音乐与唱腔相辅相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5. 脸谱与服装:昆曲角色的脸谱和服装色彩鲜明,造型华丽,有助于表现角色的性格和身份。
昆曲在明朝和清朝初期达到了鼎盛时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影响力逐渐减弱。
20世纪初,昆曲艺术经历了一段低谷,但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随着中国文化的复兴,昆曲再次受到重视,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新的生命力。
如今,昆曲在国内外都有专门的演出团体和研究教育机构,致力于传承和推广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
昆曲的发展及其文化影响昆曲,又称为“昆腔”,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
它源于南宋时期,起源于山东地区,较早流传于南方。
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早在2001年就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中国的民间文化传承中,昆曲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这篇文章将从昆曲的历史沿革、艺术特色、文化价值和现代发展这四个方面来探讨昆曲的发展过程和文化影响。
昆曲的历史沿革昆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约有 800 年的历史。
在元、明、清时期,昆曲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完整的戏曲体系,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唱腔,被公认为中国传统戏曲五大剧种(京剧、黄梅戏、豫剧、评剧、昆曲)之一。
昆曲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段困难期,20世纪30年代,国共内战爆发,昆曲遭到了破坏和抵制,但在1950年代中期起,国家对昆曲进行了重视和保护,大力进行昆曲的推广和研究,这也为昆曲的复兴打下了基础。
艺术特色作为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代表之一,昆曲具有非常独特的艺术特色。
昆曲的主管唱者要求准确的发音、清晰的语调,并能够体现剧中人物的情感和性格。
配角们则需高度依赖歌唱和音乐手段,塑造他们的角色特性。
昆曲的音乐包括板锣、大鼓、笛子、三弦、小军鼓等乐器,清晰的、优美的旋律为整个剧情注入了生气,极大的提高了观众的感知度。
昆曲的表演形式讲究从容、优雅和动静兼备的效果,运用“四传三接”的表演方式,即手传眼、眼传耳、耳传心,情感常常在暗示和心理描述中体现。
而且,昆曲的内容也多以传统的文献为蓝本,内容深刻,人物形象深入人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价值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和深邃。
而且,昆曲既是文学艺术的一种形式,又是音乐艺术的一种形式,它体现了中国艺术的综合特征,具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
通过运用戏曲语言、表演形式、剧情转折,昆曲充分表现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方面,不仅仅是一个演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精品]关于昆曲的一些介绍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有着长达六百年的历史,发源于江苏昆山,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下面,我们将从起源与发展、艺术特点、传承与保护、现状与前景等几个方面来介绍昆曲。
一、起源与发展昆曲起源于昆山腔,起源于元末明初,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昆曲的起源与民间音乐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密切相关。
明朝初期,昆山腔在江南地区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当时流行的戏曲声腔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昆山腔不断吸收各种音乐、戏剧元素,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明朝中叶至清朝中期,昆曲迎来了其发展的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的昆曲以细腻的表演、优美的唱腔和丰富的剧目著称,被誉为“近代戏曲的鼻祖”。
清朝中后期,由于战乱等原因,昆曲逐渐走向衰落。
直到20世纪初,一批有识之士开始致力于昆曲的传承和保护,昆曲才得以重现生机。
二、艺术特点昆曲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唱腔优美:昆曲的唱腔旋律优美,婉转悠扬,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演唱过程中,演员的呼吸、发音、咬字等技巧都十分讲究,以追求完美的音色和情感表达。
2.表演细腻:昆曲的表演非常细腻,注重内心情感的表达和外部形象的塑造。
演员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3.文学性强:昆曲的剧目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如《牡丹亭》、《西厢记》等经典剧目,都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4.舞蹈性强:昆曲中融合了许多中国传统舞蹈元素,如水袖、扇子舞等。
这些舞蹈元素的运用使昆曲的表演更加生动、形象。
三、传承与保护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各种现代娱乐形式的冲击,昆曲在传承和保护方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了传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艺术形式,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昆曲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1.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将昆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定保护规划,设立专项资金等措施来加强对昆曲的保护工作。
2.建设昆曲剧院和演出场所:在各地建设昆曲剧院和演出场所,为观众提供更多的观赏机会和演出场所。
昆曲,也称江南曲,是中国一种代表性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始于明清,传承至今。
昆曲和中国其他地区的曲艺有着明显的区别:一方面它以武汉江汉岸,湖北武汉为中心,
其推动技法、乐器、旁白、腔调、歌曲等一系列演出风格的发展;另一方面,表演活动的
时间、地点,以及组成的人员的不断变化,大大丰富了昆曲的演出内容和形式。
昆曲以讲唱为主要演出形式,体现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郊野的小山村的文化内容,加
上许多悬疑曲调惊人的故事,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一种风俗文化的表现。
昆曲有着传统气息,并且越发深厚,正如昆曲文化里有“安得好昆曲醉月,发胸不用入青山”,“闻昆仑说黄
鹤到,无端将泪暗洒楼”这样的诗中所体现出来的气氛。
昆曲以诗歌故事形式表现,主题涉及到对生活的描述及对社会的魔鬼的抵抗,色彩浓烈,
情节生动。
这种传统文化的特点,让昆曲表演成为一种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昆
曲的发展变化无常,其特点把持不稳,使它有既蕴藏着传统式的文化,又有着现代氛围的
特质。
其实,改革开放后,民间艺术也在革新和演变,昆曲也不例外。
比如以前押调都比
较老古,但是现在昆曲也开始运用现代押调,发展出更具现代色彩的曲调。
昆曲演出的变化也非常神奇,除了一些传统的特殊乐器外,一些现代乐器也开始被应用进来,把昆曲的演出变得更加丰富,也使它有更大的影响力。
同时,昆曲也和国内现代文化
相结合,很多注重剧本构思、强调行业道德操守的艺术形式日趋成熟。
昆曲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已经被当时有很多不统一的流派,其中一份有其独特优势。
一般
来说,昆曲表演格外注重传统文化,反映了地方感。
音乐方面,一般传统的押调较多,故事的情节比较复杂,且绝对的中心思想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有的地方昆曲变化也比较多,像不同音乐乐器的不断更新、舞蹈的演绎的融合,这使昆曲得以变得更加动态和丰富多彩.
昆曲有着极为丰富的旋律,现实生活的内容,加上歌舞金句等混合而成,将诗歌艺术、文学艺术、舞蹈艺术结合在一起。
而这种交错的艺术形式,也是昆曲形成的重要特点之一。
昆曲中每一句词,搭配着各种音乐乐器制作出音乐旋律,节奏和谐,以文学和艺术的方式来表达,让人们陶醉其中,充分感受艺术和欢乐。
这也是昆曲与别的曲艺的区别,昆曲的传统的文化内涵在歌曲中尤为明显。
昆曲虽是民间口述根源,却风格复杂,技法深厚,是一种具有民族性特点的民歌。
发展至今,昆曲早已经成为江南艺术形式的代名词。
昆曲的发展开花结果,为人们带来了许多乐趣。
它不仅是显示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心,也是江南的一个声明,而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昆曲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也传达了一种九六民族的意识,也丰富着人们的生活环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精神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