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历史个天气预报所选个例将个例的真实时间均换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4
附件1:第四届全国气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暨第二届全国气象行业重要天气预报技能竞赛组织实施方案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二〇〇九年九月目 录4一、指导思想及目的意义 .........................................5二、竞赛组织机构................................................5 (一)竞赛组织委员会 ........................................(二)竞赛组织委员会办公室 ...................................66 (三)竞赛题目编制专家组 .....................................7 (四)竞赛裁判组 ............................................(五)竞赛监审组 ............................................88 (六)技术保障组 ............................................9 (七)竞赛宣传报道组 ........................................10三、竞赛安排 ....................................................10(一)竞赛地点 ..............................................10(二)代表队与参赛选手 ......................................(三)竞赛内容 ..............................................1010(四)竞赛记分原则 ..........................................(五)竞赛奖项设置 ...........................................(六)竞赛日程安排 ...........................................四、竞赛内容 ....................................................1212(一)历史个例天气预报 ......................................14(二)实时天气预报 ..........................................(三)理论知识、业务规范与MICAPS V3.0操作 .......1517(四)现场问答 ..............................................18五、奖励办法 ....................................................(一)个人单项 ..............................................1818(二)个人全能 ..............................................(三)团体 ..................................................1919六、宣传报道 ....................................................第四届全国气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暨第二届全国气象行业重要天气预报技能竞赛组织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及目的意义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精神,面向天气预报业务发展需求,落实科技兴气象和人才兴业战略,营造人才成长与发展的良好氛围,树立学理论、长技能的正气,强化天气预报员业务素质和基本技能,提升天气预报业务水平,充分发挥天气预报在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
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九年级质量检测试卷语文试题卷考生须知:1.全卷共16小题,满分为120分(含书写分3分) 。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各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
3.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考场、考号、姓名和班级。
全卷书写 (3分)一、班级开展“诗心解月”专题学习,请你参与完成各小组的学习任务。
(22分)1.第一组研究月的别名。
(9分)(1)以下诗句都含有月的别名,请你补充一则。
(2分)A.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古朗月行》李白)B.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苏轼)C.、▲ , ▲ 。
(诗句出处不作要求)(2)用别名称月有何意趣?请你从第(1)题中选一个,结合诗句赏析。
(3分)(3)以下是组员汇总的月的别名,你建议从什么角度开展研究?请举例说明。
(4分)飞镜、冰镜、天镜、宝鉴、玉鉴、金轮、琼轮、孤轮、玉盘、银盘、晶盘、素丸、玉环、玉弓、玉钩、玉壶、冰兔、金兔、玄兔、兔影、兔辉、玉杵、桂宫、桂丛、桂魄、嫦娥、金娥、素娥、娥影、娥灵、婵娟、玉蟾、明蟾、寒蟾、灵蟾、素蟾、蟾阙、蟾光、蟾彩2.第二组研究月的意象。
请你帮助完成以下研究笔记中的内容。
(5分)(1)(2)请在C处用简洁的语言说明“意”和“象”之间的关系。
(2分)3.第三组写诗咏月。
请你根据孟浩然《宿建德江》的情感,仿照蔡培国《月》的形式,以《月》为题写一首三行小诗。
(4分)4.第四组研究不同诗人的月。
下面是汇报研究成果时的串词,请你帮助写完整。
(4分)(开场白)千江有水千江月。
当月照进李白的诗,便化作了浪漫与不羁,是对影成三人..的自得其乐; ▲ ; ▲ 。
(结束语)李白的月、王维的月、苏轼的月……可谓“千家诗人千家月”,家家都是中国月,诗句中的每一道清辉都滋养着我们的中国心。
二、学校开展气象科普进社区活动,请你阅读以下网文,完成展板设计任务。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3单元检测试卷(共3个单元)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3单元检测试卷C.《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作者捕捉了XXX日常生活的一些琐事,包括日常起居、会见朋友、与家人相处等,烘托出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XXX形象。
(共3个单元)第一单元测试卷(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题号一二(一)(二)(三)三总分得分一、积累与运用(26分)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音、形无误的一项是(A)(2分A.磐.石(pán)含蓄.(xù)白皙.(xī)群蚁排衙.(yá) B.XXX.(miù)。
筹.划(chóu)。
赫.然(hè)。
兀.兀穷年(wù) C.彷.徨(pánɡ)。
暑.名(shǔ)。
鞠.躬(jū)。
迥.乎不同(jiǒnɡ)D.涉.猎(shè)。
迭.起(dié)。
澎湃.(bài)。
妇儒.皆知(rú)2.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2分) A.鲜.为人知(很少)死而后已.(停止)B.家喻.XXX(了解)呕心沥.血(滴)C.乱七八糟.(条理)迥.乎不同(差得远)D.锋芒毕.露(全)可歌可.泣(可以)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D)(2分) A.XXX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当之无愧....的。
B.再度夺得澳网冠军,XXX在中国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C.XXX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
D.他忘乎所以....地盯着学校的大门,眼睛一动不动。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2分)A.作为学者和诗人的XXX先生,在30年代XXX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
B.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自卫,中国人民是赞成限制核扩散的国家之一。
C.XXX师长教师和XXX师长教师,另有此外一、二位同伙在后边。
D.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的原因,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
重要天气过程个例系统设计作者:陈映强郑继玲来源:《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年第29期摘要:当出现重要天气过程时,预报员往往会查到相似的历史过程,更好地做出预报,基于此,作者根据工作经验设计了重要天气过程个例系统设计。
该系统架构web服务器,基于.NET 2008平台进行开发,以C#和JavaScript作为编程语言程,同时采用 Ajax技术进行数据的异步传输。
关键词:天气过程;设计;B/S;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9-6964-021 概述当出现重要天气过程时,预报员一般会查看相似的历史过程,结合当前的形势,更好地做出预报,因此重要天气过程出现等历史资料的保存,对提高预报的准确率非常必要,揭阳市历史重要天气过程个例系统的建立有效解决了历史资料的存储问题。
系统的开发基于B/S模式结构,在Visual Studio2008平台,采用ASP.NE技术进行开发设计[1-6]。
2.1 数据库设计由于天气过程大部分资料为文档文件,如MICAPS格式文件等,因此本系统数据库的建立采用文件目录结构的方式,图2为数据库结构。
数据库在设计上遵循以下原则:①所有目录、文件动态生成;②第一级目录表示天气类型(如暴雨、台风);③第二级目录表示天气过程及该天气类型的预报要点、类型相关预报业务规定等资料;④第三级目录表示天气过程下的各种类型资料和与该过程相关的技术总结、服务总结资料;⑤第四级目录及往下目录,则为各种类型资料子类型或资料。
2.2 资料入库设计资料入库包括批量入库和个别资料的上传两种。
①批量入库:由于资料批量入库的操作对象仅限于气象台预报员,且使用频率低,因此采用C#面向对象语言进行编程。
入库的方式有两种:直接复制和ftp下载。
②个别资料入库:个别资料入库采用Web方式,并严格控制上传的文件类型。
利用TreeView控件异步加载目录信息,用户选择资料存放路径;采用FileUpLoad控件将资料快速上传到服务器指定目录下。
天气预报中的常用名词、术语及释义天气预报中的常用名词、术语及释义天气预报就是应用大气变化的规律,根据当前及近期的天气形势,对某一地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天气状况进行预测。
它是根据对卫星云图和天气图的分析,结合有关气象资料、地形和季节特点、群众经验等综合研究后作出的。
如我国中央气象台的卫星云图,就是我国制造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摄取的。
利用卫星云图照片进行分析,能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
天气预报就时效的长短通常分为三种:短期天气预报(2~3天)、中期天气预报(4~9天),长期天气预报(10~15天以上),中央电视台每天播放的主要是短期天气预报。
诞生如今人们外出,只须收听或观看天气预报,就可以决定是否带雨具,而在过去,则要顾虑天气情况。
那么,气象台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天气预报是怎样诞生的呢。
公元前650年左右巴比伦人使用云的样子来预测天气。
公元前340年左右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天象论》中描写了不同的天气状态。
中国人至少在公元前300年左右有进行天气预报的纪录。
古代天气预报主要是依靠一定的天气现象,比如人们观察到晚霞之后往往有好天气。
这样的观察积累多了形成了[1]天气谚语。
不过许多这些谚语后来被证明是不正确的。
从17世纪开始科学家开始使用科学仪器(比如气压表)来测量天气状态,并使用这些数据来做天气预报。
但很长时间里人们只能使用当地的气象数据来做天气预报,因为当时人们无法快速地将数据传递到远处。
1837年电报被发明后人们才能够使用大面积的气象数据来做天气预报。
20世纪气象学发展迅速。
人类对大气过程的了解也越来越明确。
1970年代数字天气预测随电脑硬件发展出现并且发展迅速,今天成为天气预报最主要的方式。
天气预报常用天气符号1853~1856年,为争夺巴尔干半岛,沙皇俄国同英法两国爆发了克里木战争,结果沙俄战败,正是这次战争,导致了天气预报的出现。
天气预报图标这是一场规模巨大的海战,1854年11月14日,当双方在欧洲的黑海展开激战时,风暴突然降临,且最大风速超过每秒30米,海上掀起了万丈狂澜,使英法舰队险些全军覆没。
皮耶克尼斯家族气象学没有诺贝尔奖可拿,个中高手于是鲜为公众所知。
但在小圈子里,却还有足够多的名人可供书写传奇。
皮耶克尼斯家族就是其中之一。
若论其它学科,西欧、北美或许足以自夸。
而这气象学乃是北欧的专长。
或许是那严酷的气象环境吧,造就了一批气象科学的奠基人。
大多来自挪威、瑞典、芬兰等国,算得上一道奇景。
而皮耶克尼斯家族便是挪威的一个气象学世家。
1862年,这个家族的第一代,弗来明·皮耶克尼斯出生在挪威。
大学时曾经学习过电动力学、流体力学、当过应用力学教授。
这份学历表中没有气象学,因为当时这个学科还没有建立起来。
后来,弗来明·皮耶克尼斯逐渐深入地研究地球物理,视野逐渐扩大到大气领域,因为大气科学本来就是地球科学的一部分。
他主持扩建了气象观测网,成立天气分析预报中心。
1897年,三十五岁的皮耶克尼斯提出环流定理,从此成为气象科学一代宗师。
挪威气象学家、物理学家、近代天气学和大气动力学主要创始人之一,气象学挪威学派的创始人。
1862年3月14日生于挪威克里斯蒂安尼亚(今奥斯陆),1951年4月9日卒于奥斯陆。
1890年毕业于克里斯蒂安尼亚大学,后入德国波恩大学学习,研究电动力学和流体力学。
1893年任斯德哥尔摩大学应用力学、数学物理学教授。
1905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华盛顿市讲学,同年起兼任华盛顿卡内基学会(研究所)特约研究员达40年。
1907年回挪威,在克里斯蒂安尼亚大学任教授。
1912年到德国莱比锡大学任地球物理学教授,并组建和领导莱比锡地球物理研究所。
1917年重返挪威,建立卑尔根地球物理研究所,扩建气象观测网,成立天气分析预报中心。
1926年起任奥斯陆大学教授。
1932年获英国皇家气象学会西蒙斯纪念金质奖章。
V.皮耶克尼斯在1897年提出著名的环流理论(见环流定理),这是将物理学引入地球物理学研究大气运动的开端。
1904年用力学和物理学的观点,制订了研究天气预报问题的计划。
《义务教育教材(2024版)》内容解读PPT Ø人教版2024 七年级地理上册演讲:**时间:2024.09.01前 言修订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明确提到了根据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的教材将于2024年秋季学期陆续投入使用。
熟悉2024年秋季新学期新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特推出《义务教育新教材(2024版)》具体内容解读PPT,提高教学效果。
目 录《地理新教材(2024人教版)》目录结构比对《地理新教材(2024人教版)》各章节具体变化《地理新教材(2024人教版)》各章节教学安排《地理新教材(2024人教版)》整体重要变化《地理新教材(2024人教版)》变化要点解读第一部分 目录结构比对2024年版教材与同学们谈地理——地理第一课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二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二章地图第一节地图的阅读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第三节地图的选择和应用【跨学科主题学习】美化校园第三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第二节世界的地形第三节海陆的变迁第四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第四节世界的气候第五章居民与文化第一节人口与人种第二节城镇与乡村第三节多样的文化第六章发展与合作【跨学科主题学习】探索外来食料作物传播史删除的目录l世界的语言和宗教l人类的聚集地——聚落新增的目录●地球的宇宙环境●地图的选择和应用●世界的地形●城镇与乡村●多样的文化●【跨学科主题学习】美化校园●【跨学科主题学习】探索外来食料作物传播史第二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宇宙中人类的太空探索) 海洋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交通运输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世界的地形(陆地地形 海底地形)第一章第一节第三章第二节第三章第一节第六章新增的内容删除的内容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人口数量过多的影响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布第三章第一节第四章第一节第四章第三节第五章第二章第三节数字地图的应用2012年版教材章节章首页标题课文随图思考思与学活动跨学科主题学习2024年版教材章节章首页标题课文随图思考阅读材料活动随着课标在对知识要求方面进行了调整,本着不改变整体框架结构和知识体系的前提下,相应的教材内容也围绕着课标有针对性的进行了调整,有继承也有创新。
气象雷达数据管理和个例资料整编设计邹红 青娉楚 卢淞岩南充市气象局 四川南充 637000摘要:雷达气象资料是短临预报、灾害天气预警的重要资料。
气象雷达数据管理和个例资料整编系统采用WinForm编程语言和MSSQL Server 2008数据库开发技术建立了相应的南充雷达气象资料数据库。
同时,系统可以有效实现基数据、产品数据、历史个例资料等气象雷达数据的整编、压缩、入库、查询、统计、下载等功能,减少人为操作,提高业务工作效率。
同时为各级气象业务人员下载雷达资料和查询历史个例信息提供了便利,并能够满足业务应用中对雷达气象资料存储和检索的要求,达到了对台站雷达资料高效管理的目的。
关键词:基数据 产品数据 历史个例 整编 系统设计中图分类号:P412.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4)03-0029-04Design of the Meteorological Radar Data Management and CaseData Complilation SystemZOU Hong QING Pingchu LU SongyanNanchong Meteorological Office, Nanchong, Sichuan Province, 637000 ChinaAbstract:Meteorological radar data is important data for short-impending prediction and disaster weather warning. The meteorological radar data management and case data integration system establishes the corresponding meteoro‐logical radar data database of Nanchong by using WinForm programming language and MSSQL Server 2008 data‐base development technology, and it can effectively realize the compilation, compression, storage, query, statistics, download and other functions of meteorological radar data such as basic data, product data and historical case data, reduce manual operation and improve business efficiency, which provides convenience for meteorological operators at all levels to download radar data and query historical case information, meets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storage and retrieval of meteorological radar data in business applications, and achieves the purpose of the efficient management of radar data at stations.Key Words: Base data; Product data; Historical case; Compilation; System design在新一代天气雷达业务观测中,采用降水观测模式2(VCP21),一天有近260个基数据和约有9 000个数据产品,且基数据、产品数据与资料整编文件名格式上的差异很大,如果仅依靠人工进行收集整编,不仅文件多,信息量大,校对审核工作也尤为繁杂。
安徽省酷热天气分析及预报指标作者:张娇王东勇童金余金龙徐怡郑淋淋陶玮来源:《大气科学学报》2020年第02期摘要基于安徽省1961—2017年逐日地面最高气温资料,采用Mann-Kendall法对安徽省高温天气事件进行突变分析,发现安徽省2000年后高温事件明显增加。
为分析安徽省酷热天气特征和产生机理,文中挑选了35~37 ℃高温天气个例对比分析。
结果发现:1)500 hPa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和850 hPa气温对酷热天气预报的指示性最好。
2)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不同位置控制,安徽省增温机制不同:当为高压中心控制时,太阳辐射在增温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安徽省易出现酷热天气;当高压中心位于海上,脊线位于安徽省附近时,安徽省高温强度较弱。
通过酷热天气个例研究和合成平均分析,文中总结了安徽省酷热天气预报指标。
关键词酷热天气;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850 hPa气温;因子估算;预报指标安徽省东邻南京,西邻武汉两大火炉,是酷热天气的高发区域,酷热天气对安徽省电力、农业及医疗等方面都有不利影响(付伟等,2014)。
IPCC(2007)指出近50 a来已经观测到了极端温度大范围的变化。
在极端高温的界定上,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采用百分位相对阈值法(唐恬等,2014),但李庆祥和黄嘉佑(2011)指出我国夏季最高气温序列大部分台站既不遵从均匀分布,也不遵从正态分布,在用此方法进行极值统计时用有一定弊端;另一种是采用35、38和40 ℃的绝对阈值(邓自旺等,2000;姜荣等,2016),这种划分方法无论在科研上还是在国家局及省市的高温预警、预报业务中都较为普遍,各行业对高温天气的认知也都基于绝对阈值。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目前对极端高温酷热天气的关注度已非常高(Bonsal et al.,2001;Ke and Wen,2009;Iqbal et al.,2016)。
邓自旺等(2000)发现1980年以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快速增暖,长江三角洲极端高温事件(EHTE)发生的频数有增加的趋势。
皮耶克尼斯家族气象学没有诺贝尔奖可拿,个中高手于是鲜为公众所知。
但在小圈子里,却还有足够多的名人可供书写传奇。
皮耶克尼斯家族就是其中之一。
若论其它学科,西欧、北美或许足以自夸。
而这气象学乃是北欧的专长。
或许是那严酷的气象环境吧,造就了一批气象科学的奠基人。
大多来自挪威、瑞典、芬兰等国,算得上一道奇景。
而皮耶克尼斯家族便是挪威的一个气象学世家。
1862年,这个家族的第一代,弗来明·皮耶克尼斯出生在挪威。
大学时曾经学习过电动力学、流体力学、当过应用力学教授。
这份学历表中没有气象学,因为当时这个学科还没有建立起来。
后来,弗来明·皮耶克尼斯逐渐深入地研究地球物理,视野逐渐扩大到大气领域,因为大气科学本来就是地球科学的一部分。
他主持扩建了气象观测网,成立天气分析预报中心。
1897年,三十五岁的皮耶克尼斯提出环流定理,从此成为气象科学一代宗师。
挪威气象学家、物理学家、近代天气学和大气动力学主要创始人之一,气象学挪威学派的创始人。
1862年3月14日生于挪威克里斯蒂安尼亚(今奥斯陆),1951年4月9日卒于奥斯陆。
1890年毕业于克里斯蒂安尼亚大学,后入德国波恩大学学习,研究电动力学和流体力学。
1893年任斯德哥尔摩大学应用力学、数学物理学教授。
1905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华盛顿市讲学,同年起兼任华盛顿卡内基学会(研究所)特约研究员达40年。
1907年回挪威,在克里斯蒂安尼亚大学任教授。
1912年到德国莱比锡大学任地球物理学教授,并组建和领导莱比锡地球物理研究所。
1917年重返挪威,建立卑尔根地球物理研究所,扩建气象观测网,成立天气分析预报中心。
1926年起任奥斯陆大学教授。
1932年获英国皇家气象学会西蒙斯纪念金质奖章。
V.皮耶克尼斯在1897年提出著名的环流理论(见环流定理),这是将物理学引入地球物理学研究大气运动的开端。
1904年用力学和物理学的观点,制订了研究天气预报问题的计划。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带答案知识点总结(超全)综合题1、2020年上海的很多天气、气候现象让我们“记忆犹新”。
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20年上海市十大天气气候现象汇总(1)大大小小的天气系统相互交织、相互作用,演变出不同的天气过程。
从2020年上海市十大天气和气候现象中任选两例,分别说出其所属的天气系统。
(2)概括2020年上海梅雨天气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3)西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强弱变化对台风路径产生重要影响。
分析上海2020年7月首次无台风天气的原因。
(4)根据表中资料,概述上海市2020年天气、气候特点,分析影响上海的主要气象灾害及其产生的影响。
2、地震的要素(1)震级:地震能量的大小。
一次地震只有____震级。
(2)烈度: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____程度。
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地震烈度的大小与____、____、____等因素有关。
(3)震源:地震内部岩层____引起震动的地方。
(4)震中:地面正对着____的那一点。
(5)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____距离。
(6)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____的直线距离。
(7)等震线:把地面____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简称副高)西伸北抬对我国天气影响巨大。
受此影响,2020年8月初起,四川大部出现持续降水。
其中8月11-13、14-17日有两次明显的强降雨过程。
受连续强降雨影响,岷江下游18日发生特大洪灾,盆周山区多地发生滑坡、泥石流。
岷江下游五通桥水文站8月中旬水文监测数据(2)分析岷江下游在8月18日出现特大洪水的自然原因。
(3)选择下面两个问题中一个问题进行简要分析:①连续性降水如何诱发山区滑坡;②强降雨如何诱发山区泥石流。
(4)如何有效减少暴雨带来的损失。
4、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卓乃湖海拔近5000米,第四纪冰期曾与库赛湖相连,后因气候变干、湖泊退缩而分隔,形成堆积型湖岸。
第一,“历史个例天气预报”所选个例将个例的真实时间均换成假定时间。
个例均给出季节提示: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2月)从天气分析入手,详细分析各种资料才能做出较好的预报。
第二,提高了现场问答的权重,理论知识仍维持较高权重。
在理论知识维持比较高的权重的同时提高现场问答的权重,就是为了考核选手分析问题和技术总结以及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二、竞赛成绩较好
这次参加竞赛的108名选手成绩均不错,综合平均成绩285.02分,个人全能第一、二、三名得分分别为349.07、341.05、336.95分。
团体总分第一、二、三名得分分别为1008.64、1000.28、954.0分。
单项竞赛:
理论知识和业务规范平均得分 54.8分(80满分)
MICAPS3.0操作平均得分9.65分(20满分)
历史个例的天气预报平均得分70.67分
实时天气预报得分81.85分
现场问答平均得分75.28分
1、理论知识比较扎实
天气预报的理论知识是做好天气预报的基础,不懂天气学和动力气象学,不了解数值预报及产品应用,不了解天气雷达、气象卫星等资料和产品的应用,是必然做不好天气预报的,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也就成了无米之炊,因此测试预报员天气预报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十分必要的。
这次竞赛理论知识和业务规范考题题型分配如下(表中括号中的数字为分数):
增加了多项选择题数量,并规定多选少选均不得分,增加了竞赛的难度。
从各项分数的分布看,天气学、雷达、卫星、规范各占50.0、12.5、7.5、10.0分(总计80分)
其中天气学、雷达和卫星应用平均得分折合百分制为67.4、68.8和66.7分。
填空题平均得分折合百分制为77.8分。
从答题情况看,答得比较好和差的题都是属于天气学范畴的内容(共16分),答得比较好的是地转风概念、青藏高原的热力作用;答得较差的题是影响我国降水的主要行星尺度系统、典型梅雨出现的时间;也就是说对天气学中基本概念的掌握比较牢固,而对影响我国的天气系统的掌握还有差距。
选择题比填空题答得好。
选择题答得较好的是大雾预警信号、天气图上如何判断大气的斜压性、中尺度系统划分等级等,回答得较差的是锋面气旋生命史、中气旋的尺度;多项选择题答得好的是暴雨产生所满足的条件、大范围降水形成的条件,回答得差的是水汽饱和程度与水汽含量的关系、涡度与涡度平流的概念,简答题每道题都有得满分的选手,答得比较好的题有雷达图上雹暴的识别和副热带高压与我国雨带的关系,比较差的是雷达图上有指示意义的非强回波识别与形成原因,说明选手对雷达资料的应用水平较两年前有较大提高,但仍存在薄弱环节。
2、业务规范比较熟悉
例如灾害性天气的划分标准,预警信号的发布规定,预报质量评定办法,什么时候应该制作和发布什么预报?每次预报包含什么内容?
这次的业务规范考题共有8道,涉及精细化预报、预警信号、评分检验等内容。
从考试成绩看,大家对业务规范是比较熟悉的,平均得分7.32 分,折合百分制为73.2分;答得较好的有填空题气象事业现代化体系,答得较差的是选择题道路结冰的警报发布,说明一些选手对冰冻灾害警报发布规范还不夠熟悉,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和训练。
3、基本技能比较熟练
MICAPS3.0实际操作题共有10 道,例如制作探空资料的垂直剖面、对比显示分析数值预报模式的预报性能等。
MICAPS 3.0操作考试平均得分为9.64 (总分为20分),考分较低的原因与首届相同:题目偏多、考试时间偏短
4、天气预报准确率较高
分历史个例和实时天气预报两类:
前者每个省选取两个近几年本省发生过的灾害性天气过程,因为每个省的两个过程都是灾害性天气过程,其中一个过程要求写出预报理由,两个过程都要分别写出高空和地面影响系统,做出2个本省的站和2个外省的站的灾害性天气、降水量级、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风向、风速的24小时预报。
本次竞赛组委会挑选了52个个例,涵盖了我国主要灾害性天气,各类灾害性天气过程所占比例如下:暴雨过程所占比例最大(占71.1%),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因为暴雨是我国最主要的灾害性天气。
从季节分布看,每个季节都有,夏季最多,春季次之,与我国灾害
性天气的时间分布特点是一致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所选暴雨过程从4月到9月都有个例,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由于历史天气个例隐去了出现日期,因此首先必须判断出过程的性质,否则预报的灾害性天气种类和预报理由必然出错,要素预报也会出现较大误差。
历史个例天气预报平均得分70.67 分,其中预报理由平均折合成百分制为80.6分。
灾害性天气预报的平均折合成百分制为57.8分;
降水量级平均折合成百分制为58.5分,
最高、最低气温折合成百分制分别为62.4分、73.6分,
风向、风速折合成百分制分别为79.4、84.9分。
气象要素预报得分最低的是最高温度,说明在大力加强灾害性天气预报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气象要素的预报。
大部分参赛选手预报理由和影响系统考试成绩较好,
高空影响系统的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地面,部分选手对地面系统的识别和判断不够准确,有的术语不够规范和专业。
主要预报理由和依据把握较好,没有违背天气学原理和其他相关理论的问题出现,但空间配置关系的分析还不够到位。
多数参赛选手的预报思路、预报着眼点比较合理,但少数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不够。
少数选手文字不够精炼,层次结构不够严谨,极个别的选手文字超过350字。
实时天气预报,即1月13日预报1月13日20时(北京时,下同)到14日20时5
个站(其中2个本省的站,3周边省份的站)的天气,同样包括灾害性天气、降水量级、最高和最低气温、风向和风速。
选取同一气候区内外省的3个站,对于考核选手的天气分析和预报能力是必要的。
从全国来看,1月13日20时-14日20时大多数省天气比较简单,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重庆局部地区出现大雾,但是大多数没有出现在预报站点上,其它地区没有出现灾害性天气;另外,辽宁、吉林、西藏、新疆北部、内蒙古部分地区出现小雪,云南、海南等部分地区出现小雨,大多数也没有出现在预报站点上,即便如此,这些省的预报难度确实要比其它省大一些。
对于全国来说,温度预报有一定难度,数值模式预报升温明显,要将最高和最低温度预报误差控制在2度之内并非易事。
另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受高压控制,风比较小,风向的预报也有一定难度。
因此从总体上讲,这场实时天气预报竞赛难易程度对绝大多数代表队是相同或相近的,少数省也只是个别站个别项目预报难度大一点,再加上这一项的权重只有0.6,因此对整个竞赛成绩影响不大,这次竞赛实时预报得分最高的选手恰恰出在有大雾的省,也印证了这个结论。
当然实时天气预报竞赛还有改进的余地,有的同志建议增加实时天气预报的站点数,延长预报时效至72小时,从而降低个别站点因某一天的天气对实时天气预报总分的影响,是有道理的。
实时天气预报平均成绩81.85分,最高得分100分。
其中灾害性天气预报平均得分18.44 (折合百分制为92.2分),降水量级平均得分19.22 (折合百分制为96.1分),最高、最低气温平均得分8.75、10.53 (折合百分制为58.3、70.2分),风向、风速平均得分11.14、13.76 (折合百分制为74.3、91.7分),气象要素预报得分最低的仍然是最高温度。
5、现场问答情况良好
口头问答涉及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大雾等灾害性天气,要求选手回答灾害性天气特点及成因,有的题甚至要求分析降水分布不均、区域出现不同的灾害性天气的原因,要求较高。
现场问答评分包括回答问题的正确性(占60%)、参考资料的综合应用能力(占20%)和表达能力(占20%)三部分。
要回答好这些问题,选手必须有丰富的天气预报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有较快的反应能力和较好的口才,因此现场问答虽然只有6分钟,但是对选手能力的全面测试。
现场问答的平均得分 75.28分选手们大都能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并联系实际天气资料,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多数人能够切中主旨,答出要点所在。
回答问题比较流利、正确,反映了我们的选手,预报思路清晰,理论基础知识扎实,并对影响当地的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有比较丰富的预报经验。
现场问答存在的问题,一是部分选手成因分析不足,例如冰雹的预报,没有分析0℃层和-20℃层高度;冻雨的预报,没有分析中层暖层;降雪的预报没有考虑850hPa的温度等等。
二是没有围绕造成某种天气分布特点的成因展开分析,如为什么不同区域降水强度不同、降温强度不同等等。
三是少数选手“特点”与成因混为一谈,分析不够深入。
另外,大部分选手都没有讲够6分钟,一般就是3-4分钟,主要是由于所给资料不多,没有提供物理量、天气雷达、自动站等有关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无法进行更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