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茶古丈,苗寨深处的茶歌史诗
- 格式:docx
- 大小:1.78 MB
- 文档页数:8
武陵寻茶入湘西,古丈茶的色彩与记忆导读:武陵山腹地的古丈县,自古是茶叶重要的产地,绵延起伏的山脉、苗家姑娘的红妆银饰、碧水流云间的小背篓都融入了一杯古丈茶的色彩和记忆。
图1古丈县牛角山茶园武陵山区腹地,古阳河畔的古丈县,自古是茶叶的重要产地。
古丈得名,一说原作古丈坪,为久远的年代在坪里发生战争。
这里地势险要,退可入万山丛林,进可至五溪腹地,曾留下了溪洲战场的千年烽火图2古丈县牛角山茶园而《苗俗纪》还有一种记载,说是古丈“地处万山之中,每多瘴疬,数年一发,触之则不得生。
乃于春之岁首,大宴亲族于宽坪,相与奏鼓驰驱,故名其曰鼓瘴”。
以此说法,古丈和茶的渊源着实不浅,当地人在驱逐瘴疬等祭祀活动中,都以茶作为主要祭品之一,祭祀、傩巫文化的演变,逐渐形成了古丈人饮茶祭神祛瘴的习俗。
图3土家族茅古斯舞如今这个湖南最小的县城,茶仍是最大的支撑,“峰岭是茶,山腰是茶,河谷是茶,狭坪也是茶”。
九山半水半分田,能开垦的地方,都种了茶,悠久的茶史,浓郁的茶礼茶俗早已渗透了这里的生活,也塑造这里的清闲。
图4古丈县狮子口茶园1985年古丈河西镇白鹤湾战国古墓群开始发掘,发现了大量的茶皿茶具。
把古丈茶的历史溯到春秋战国时代以古。
南北朝(梁)时陶弘景的《桐君采药录》提出东汉时“酉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汉代的酉阳即今永顺、龙山、保靖、古丈一带,其县治即今王村(芙蓉镇)。
据说今古丈县会溪坪、罗依溪、江洋溪一带,仍可见几百年树龄的古茶树。
此外《新唐书·地理志》有载“溪州(今古丈会溪坪)土贡茶芽”,晚唐代杜佑著《通典》记唐玄宗天宝年间:灵溪郡(溪州所治:永顺、保靖、龙山、古丈)土贡茶芽二百斤。
由此可见,古丈县产茶历史少可上溯东汉,业已千余年。
图5古丈县狮子口茶园古丈是多民族聚居的山区,也是苗族和土家族分界地,除了历史沉淀的厚重,还多了些民族的鲜亮与诗意的色彩,一如苗族姑娘的红妆银饰的点缀,在碧水流云下,闪闪动人,县内默戎(意为有龙的地方)、溪流墨、罗依溪、吾恋河、芙蓉镇等地名,不知是不是受巫楚文化的浸润,光听名字都令人浮现联翩。
古丈毛尖喝茶的湖南人对古丈毛尖都非常熟悉,因为它是中国十大绿茶名茶之一。
笔者小学前的发萌期曾听着民歌《挑担茶叶上北京》,演唱者何纪光就是古丈县人,挑的也正是古丈毛尖。
1999年,同样来自古丈县的宋祖英专程回乡制作《古丈茶歌》,又让亲邻一阵感动。
出歌唱家的地方出好茶,跟水土大有关系。
喝了十多年的古丈毛尖,十多年前终于得偿所愿,去了那个湘西最小的县城寻茶。
这是抽一支烟从城东到城西还不会灭的蕞尔之地,离知名的永顺县芙蓉镇王村仅几十公里,苗族和土家族混居,仿如挂在山边的一布腊染,但在西晋时就有茶树的记载,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对古丈、泸溪、沅陵相间的无射山茶园及土壤有实录,时下在罗依溪镇的会溪坪还有几百年的古老茶树。
而这也是笔者寻迹的方向和动力。
从沅江入洞庭湖的常德逆水上行到泸溪浦市,是湘西凤凰沈从文各类随笔散文中常见的归乡路线,自那里沿武水再到酉水,就抵达了古丈,茶树在县里的各方角落都有,最好的品质在二龙庵,水是北泉,土为砂砾,茶质卓然,但沧海桑田已无古茶树踪影。
往高望山深处行进,会溪坪一带,终于见着两株古茶树,冠幅约10米,主干粗20厘米,真正的主根被泥土深埋于一米以下,开春的产量约一公斤。
味初试略苦,复甘甜,回味长,耐冲泡。
从叶片看,色较深,芽偏长,茶汤显熟板栗香,武陵山脉茶树常见的一种香型。
经历了数度朝代更替,它自淡然处之,根扎愈深,枝发愈茂,尊重的心油然而生。
关于古丈毛尖的故事很多,这是充满了历史和人物交集的灵性的植物。
开国之初曾有茶农联手采摘两斤茶叶寄到北京中南海,请毛泽东同志尝一尝,竟收到了中央办公厅的回信和感谢,一时情动山城。
之前遥远的民国,当时士绅爱茶护茶,推动优良品种开发和手工传统,1929年曾获西湖国际博览会金奖,更久远的唐代据说曾以芽茶入贡。
当代是茶树种植面积最大的时期,多以梯田式规模化为主要方式。
宋祖英《古丈茶歌》所唱“青青茶园一幅画、迷人画卷天边挂”即为此景。
当代漫画家方成对古丈茶评价也颇丰。
视野・关注HIYE GUANZHUS“青青茶园一幅画,迷人画卷天边挂……”一曲婉转清丽的《古丈茶歌》,既表达了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对家乡的深情,也是对茶乡古丈的生动写照。
古丈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部偏东,武陵山脉中段,素有“茶叶之乡”“林业之乡”的美誉,有着2000多年的种茶历史和1600多年的贡茶历史。
据考证,古丈茶业始于东汉,兴于唐,盛于清末民初。
新中国成立后,茶叶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近年来,古丈县委、县政府围绕“新型工业兴县,绿色产业富民”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特别将茶叶产业作为第一富民产业来抓,强力推进基地建设、科技改良、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市场开拓,茶叶产业逐步走向了科技化、产业化、品牌化、效益化的科学发展道路,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2011年,全县茶叶生产加工总量达2509吨,实现产值1.64亿元;全县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18亿元。
今年茶叶销售形势向湘西古丈唱响□文/覃庆贵 张仕云 杨贞凤精彩的民族特色文艺表演好。
截至4月,全县春茶销售均价达每公斤294元,同比上涨13.1%;全县名优茶预计全年产量为850吨左右,产值达1.75亿元。
茶业,已经为古丈经济社会奏响了“富民之歌”。
这曲“茶歌”,正引领着全县各族人民脱贫致富奔向幸福的小康生活。
4月22日,正值茶叶飘香的美好时节,来自全国各地的茶歌歌手相聚古丈,参加在该县境内红石林国家地质公园举行的2012中国(古丈)第二届茶文化节——“红石林”杯茶歌大赛,以茶歌为媒,以茶歌会友,与茶乡的魅力相得益彰。
(一)闻悉茶歌大赛的举办,十里八乡的乡亲们早早就赶到红石林景区,使得景区处处热闹。
土家族、苗族同胞唱视野・关注SHIYE GUANZH U 着山歌,打着欢快的土家溜子,跳着吉祥的摆手舞,敲起欢快的迎宾鼓,端上家酿的香甜糯米酒欢迎远道而来的宾客。
本届茶歌大赛由湖南省农业厅、湖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湖南省旅游局、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湖南省茶业协会、湖南省茶叶学会、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委州政府主办,古丈县委县政府承办,自治州芙蓉镇景点圈管理委员会、湖南红石林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协办。
《挑担茶叶上北京》是一首以湘西茶歌为素材创作的歌曲,由白诚仁创作于1958年。
歌曲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他采风期间被湘西茶农的热情和通过“烟香茶”传递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所感动。
歌曲以变奏曲式结构、宣叙与咏叹圆融,音乐形象鲜活生动,由何纪光演唱的抒情男高音独唱,甫一问世,即深受全国人民喜爱,很快成为了家喻户晓广为传唱的抒情歌曲。
歌词中“桑木扁担轻又轻,我挑担茶叶出洞庭,船家问我是哪里的客,我湘江边上种茶人。
桑木扁担轻又轻,头上喜鹊唱不停,我问喜鹊你唱什么哟,它说我是幸福人。
桑木扁担轻又轻,茶叶飘香出歌不停,船家问我去哪里哟,北京城里探亲人。
桑木扁担轻又轻,千里送茶情意深,你要问我是哪一个哟,毛主席的故乡人”生动描绘了茶农们满怀深情地挑着担茶叶上北京的情景,表达了亿万人民对党对伟大领袖的热爱和崇敬之情。
《采茶舞曲》教案长葛市二中王婷来源:人音版第14册第三单元[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听茶歌,读茶诗,唱茶曲三个步骤,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茶文化,通过聆听茶歌,体会江南民歌的特点及地域性。
2、技能目标:通过用方言对歌曲《采茶舞曲》的重新演绎,让学生了解方言对民歌风格形成的作用,提高其演唱兴趣。
3、情感目标:感受江南民歌艺术的魅力,以唤起学生热爱生活的激情。
[教具]1、电子琴2、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第一环节:听茶歌欣赏《古丈茶歌》,感受画面中中国古老的茶文化气息。
“茶山”、“采茶”、“茶歌”都离不了一个“茶”字,这也正是我们今天要聊的话题。
(切入标题)大家都知道中国是茶的故乡,在外国人眼里,China与Tea(茶)是同义的。
说到中国人与茶的渊源,我们不得不提到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几千年前“神农尝百草,遇七十二毒,得茶以解之”。
“神农尝百草”,无意品出了茶的妙趣。
从此,中国人与喝茶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国各地又有哪些名茶呢?老师总结并将代表性的名茶列举,如安溪的铁观音、武夷山的大红袍、黄山毛尖和我省的信阳毛尖等。
第二环节--读茶诗西江月咏茶云雾清香柔曼,春壶馥郁幽遐。
锋苗挺秀扁针芽,雀舌怡情温雅。
妙手精工凉爽,酵红焙绿奇嘉。
健康长饮四时茶,百岁不为神话。
让同学们自述诗词的含义,老师加以补充点评二、新课教学方法:听唱法,教唱法,比较法第三环节--咏茶讲了这么多的《茶》文化,我们是不是该以“茶”思源,感受一下采茶的乐趣呢?播放歌曲《采茶舞曲》。
提出问题:A、从歌词提示中,大家想象一下该是一幅怎么的图景?(概况性的解说)B、歌曲旋律性强不强?所唱的内容是什么?劳作过程中为抒发情感,减轻劳动强度,劳动者最直接的一种表露方式就是唱山歌。
采茶相对来说体力消耗较轻。
所以歌唱起来旋律性较强,多以赞美家乡及歌颂生活为主。
而且各产茶地都会流传自己的茶歌,具有丰富的地方特色。
我们书本中《采茶舞曲》就是赞美西湖景美、人美、茶香的一首好歌。
2017年第12期我国原生态茶歌的样式和内容都是多样化的,不同地区的茶歌有着本土文化的特征,原生态茶歌的艺术特征鲜明,有较高的辨识度,方便其他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同时原生态茶歌歌声高亢嘹亮,曲调婉转动听,可以为其他民俗音乐文化形式提供参考。
原生态茶歌还具有抒情言志的功能,通过简单直白的歌词将自己内心想法表现出来,方便他人的领悟和感知。
1原生态茶歌的历史来源和种类分析茶歌,来自于由诗为歌,内容多是茶农在劳作之余进行自由创作而来的山歌,生动形象地描写采茶过程中的劳动画面,以及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向往和憧憬,节奏欢快,通俗易懂,通过对原生态茶歌艺术的发展起源和具体的种类内涵进行分析,从而能够帮助我们准确认知原生态茶歌艺术的发展状况。
1.1原生态茶歌的历史来源分析原生态茶歌可以看做是茶乡的山歌,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歌舞形式,是经由茶叶派生出的文化内容。
最早的茶歌可以追溯到神农氏时期,随后依据茶文化的发展状况在不断的改变,到我国的唐宋时期,茶文化发展达到了巅峰,茶歌也随着到了发展的全盛时期。
大量的茶歌经过改编之后进入贵族们日常宴会的舞台上,民间也有许多的茶歌在流传,我国唐朝茶圣陆羽在其著作《茶经》中对当时流传的茶歌有详细的记载,这也为原生态茶歌的传承打下十分良好的基础。
因此不难看出原生态茶歌的主要三大历史来源为对文人作品的改编,对民谣的整理以及对茶农日常生活的写实。
原生态茶歌也成为现代茶文化的象征之一。
1.2原生态茶歌的种类分析依据形式和内容的不同,原生态茶歌可以分为劳动歌、情歌、生活歌以及有关历史传说的茶歌等等类型。
劳动歌顾名思义就是对茶农劳动过程的描述,包括茶树的种植,茶叶的烘焙炮制等,表现对出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歌颂;情歌多为年轻人互相表达情思的歌曲,通过男女双方的对唱来传达彼此的情感;生活歌是从茶农日常生活状态出发,上升到对人生的思考,往往蕴含着大量的人生哲理,著名的代表作品就是《劝世歌》;有关历史传说的原生态茶歌是最为古老的茶歌代表。
经典流行的中国风歌曲推荐
1.山歌出在淤泥河彝人传奇
2.听竹沈凌云
3.一路同心雷佳
4.月亮惹的祸古筝
5.梦里水乡古筝
6.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古筝群星
7.你是风儿我是沙(j,dj)古筝
8.任逍遥古筝群星
9.梦引—秋夕(古筝)群星
10.新鸳鸯蝴蝶梦古筝
1.雾里看花古筝
2.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的开古筝
3.一水隔天涯群星
4.飘雪古筝
5.顺流逆流纯音乐
6.新贵妃醉酒群星
7.传奇段银莹
8.把根留住古筝
9.把悲伤留给自己古筝
10.我不想说古筝
11.滚滚红尘古筝
12.梦中蝴蝶古筝
13.我想去桂林古筝
14.爱江山更爱美人古筝
15.山不转水转古筝
1.山里的孩子心爱山流金岁月专辑
2.套马杆乌兰图雅
3.蒙古人腾格尔
4.想亲亲阿宝
5.家园腾格尔
6.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合唱队中国电影百年
7.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郭兰英
8.十八弯水路到我家宋祖英
9.五哥放羊阿宝
10.古丈茶歌宋祖英
11.山歌出在淤泥河彝人传奇
12.听竹沈凌云
13.一路同心雷佳
14.牵丝戏Aki阿杰
15.锦鲤抄小曲儿
16.倾尽天下河图
17.权御天下洛天依
18.红颜旧伦桑
19.采石记孙晰然
20.典狱司音频怪物
看了经典流行的中国风歌曲的人还看。
湘西古丈茶事茶俗撷萃湖南省古丈县茶叶局 傅建华茶的最初发展、应用、种植是由民众而来的。
但形成文化现象却首先从知识阶层开始。
当统治阶级和文人把饮茶作为一种高级享受和精神力量而超出它的一般自然使用价值时,才可能说出现了茶文化。
先秦时代是茶文化在巴蜀的发源阶段,到了两汉三国时代,茶由巴蜀渐次向外传播。
这种传播主要是饮茶生活与茶叶生产相结合的传播。
如果没有可靠的固定的茶叶来源,既不能当地生产,那么就很难形成根深蒂固的饮茶习气,更谈不上茶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古丈属楚国。
秦统一中国后,设36郡,古丈隶属黔中郡管辖。
据西晋《荆州土地地》记载“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
这武陵七县其中就含古丈县在内。
东晋《坤之录》记载“无射山多茶”中的无射山就是武陵山的一条支脉,山体走势由西向东经古文向沅陵方向延伸。
1985年古丈河西镇白鹤湾战国古墓群开始发掘,发现了大量的茶皿茶具。
由此可见,古丈茶的历史可上溯到春秋战国时代以古。
古丈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山区县,有着极其悠久的种茶历史和饮用史,有着丰饶的茶文化土壤和萌生茶文化的社会环境和历史古根。
民族特色浓郁,茶文化底蕴厚实,浸透了古丈人民整个的民族意志,弘扬着古丈人民的崇高情操、民族精神以及顺乎于自然的美丽哲学和美丽人生。
在民间,流传着许多传说故事,似乎古丈的一切都与茶有关。
古丈人对茶特有灵气,在千百年的种茶、饮茶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
人们不仅重视饮茶的艺能、讲究制茶工艺的精湛,还特重视对自然环境、人际关系、茶人心态、茶艺茶道的崇尚,从而形成了湘西独具风采的茶文化景观。
茶文化是大众的文化,是由大众所创造的。
茶事的普及,茶文化的丰富,都离不开广大民众。
一部茶文化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厚重的民族发展史。
古丈茶文化以中国哲学为母体,以民族传统道德为追求目标,注重精神享受,是大山中包孕的茶文化瑰宝,它展示着古丈茶文化的民族性和美学性。
古丈以多民族聚居,富有民族特色的民间活动、民族节日十分丰富多彩,且大多都与茶结下不解之缘,这也许是相对偏僻闭塞的缘故。
蛊道茶事,苗疆荒野中的“正气歌”导读:走进湘西,没看见赶尸人摇起的铜铃,没看到苗疆巫师放蛊,但看到了老阿婆采茶。
这一片山水深处,涵养着文明之初的丝丝痕迹,对大自然的神秘依然有着虔诚的崇拜。
茶,是大自然的恩赐,在这片土地上神秘的原始宗教仪轨中,茶,占据着崇高的位置!图1黄金村里的黄金茶茶,说到实质只是一片叶子,但是又不仅仅是一片叶子。
就像甲骨文不仅仅是一堆龟甲骨料,万里长城不仅仅是一堆砖头一样。
茶,是什么?答案在几千年前,集先秦医学智慧,在东汉成书的《神农本草经》中有一句话,给茶做了最早的结论性回答——“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
图2黄金村里的茶农至今,在所有引用过“得荼而解”的茶品类中,我们所见到引述密度最高,传说与史料指向最为集中突出品种药用价值的可能也只有“黄金茶”了。
“黄金茶”的源产地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葫芦镇黄金村,村里是苗族世代聚居地。
我们不知道当年的苗族祖先在漫长的迁徙之中为何最终选择了在这片土地上停留,但我们可以大胆的揣测,也许与茶有关。
图3黄金村,大量的良田被开垦成茶园在湘西的大山深处,瘴戾之气有时候给行者构成了致命的威胁。
明朝嘉靖十八年,带兵寻边踏入这块土地的湖广都御史陆杰便被瘴气阻挡过行路。
很显然,当时就定居于此的苗族老阿婆已经成熟的掌握了克制瘴气的秘诀。
就是用长在自家门前的老茶树叶子熬水服用,陆杰得苗族老阿婆相助,以一两黄金作为报答。
这也就是黄金茶得名的典故。
这件事被《明世宗实录》记载,成为“黄金茶”源起的官方书面依据。
可当我们走进大山,山里依然住着苗族老阿婆,老阿婆的屋前依然有生长了数百年的老茶树。
人与茶守望着咫尺的距离,似乎可以窥见苗寨人们曾经对茶的依赖!图4苗寨里房前屋后种茶树与我们同行的石姐就是一个苗族人,精通苗语,带我们穿梭在苗寨里,讲诉围绕自己生活的点点滴滴。
通常,在湖南老宅子的堂屋中供奉的神龛上都会有“天地国亲师”的位置。
但是,在黄金村的苗寨神龛上,苗民供奉着“天地仙姑师”的牌位。
听茶古丈,苗寨深处的茶歌史诗
摘要
在这片土地上,要听懂土家族与苗族千百年来的混声对唱才能感受到古丈茶的人文温度。
两种不同的集体性格,在一同缔造古丈茶的秉性。
当我们端起茶杯,土家族的豪气爽朗与苗族的细腻婉约是否会在你的喉吻间停驻呢?
图1古丈毛尖
在我国,茶,是一段跨越民族界限的旅程。
在每一个民族栖息的角落里。
茶,总有隶属于他们的表现方式——民族性情、历史气息、生活习性、宗教信仰连同整个民族的生命符号都交融在了茶中。
在大湘西腹地,土家族和苗族混合聚居的山林中,先民世代种茶。
能歌善舞的两个民族在这片土地上演绎了一首属于茶的混声对唱,传承了千百年,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
从这片土地上走出去的著名歌唱家宋祖英为家乡唱响的一首《古丈茶歌》传遍大江南北。
古丈茶,伴随宋祖英水润般的歌喉,连同她久别故土后的深切思念把古丈山头的片片嫩绿透过旋律倾泻到采茶女的小背篓里。
茶,是一首唱不完的歌,我们听着美妙的歌声走进了古丈,因茶而来,尚未喝到古丈茶,却枕着茶歌打发了沿途的宿夜!
图2大山深处的苗寨
进入古丈的国道顺着河谷延伸,一路上,透过车窗望去,漫山的茶园以及散落在道路两旁的茶叶加工场似乎在像我们慎重的提醒,古丈,确实是名副其实的茶乡!这一点,在地名上也有体现,例如:默戎镇的茶场村,罗依溪镇的茶叶村、且茶村,村庄的名字直接带着一个“茶”字。
茶,在日常的古丈方言中发音接近“za”音,而苗语中偏“gea”音,与现在英语中的“tea”有点相仿。
也许,我们在这两种不同的发音中还可以区分两个少数民族之间的细节差异。
陪同我们随行的王哥是古丈县土家族人,在提起古丈县的土家族与苗族之间的性格差异时颇为兴奋,土家族性格豪迈粗狂,苗族性格婉约细腻。
在近几年,古丈茶以精细为品质追求的标准背景下,古丈县的历次茶王大赛获奖的几乎都是苗族人。
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群体性格,形成了古丈茶的风貌特征。
豪放中带着柔情,柔情中又透着丝丝粗狂。
在古丈,但凡是美好的事物都会有一首好歌相伴,在属于茶的歌声中,我们再一次见证了茶的和谐与包容。
图3苗族老人
而今,我们在古丈苗族同胞面前谈论起他们的祖先之时,他们会好不隐晦的告诉我们是蚩尤。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了在茶史中时常提到的一句话:“茶,发乎神农”,苗族的先祖蚩尤与神农是同时代的人,他们的后人都干了同样一件事,就是种茶、喝茶!
图4苗族祭祀
而相伴于苗族与我们的茶事生活有所不同的,便是歌舞相伴。
古丈人自羽生下就会唱歌三岁就会跳舞。
各村各寨祭典的具体先祖可能有所不同,但整个仪式与精神导向依然会指向“发乎神农”的茶,出现在祭典蚩尤的神龛上,他们带着这种“精神祖训”延续着自己的文化。
当然,在每逢重大祭典中除了茶会不经意间出现在神龛上,还有就是别有况味的苗族鼓舞。
图5苗族鼓舞
在古丈的歌声中,很天然带着一种节奏感,这也许仅仅是受到“鼓舞”的熏陶。
苗族鼓舞,幻化于当年黄帝战蚩尤时以夔牛皮做了八十面鼓为战阵助威,响声震天,千年前的悲壮与眼下的欢欣交融在一起,蚩尤部众本素有不屈的基因,即便后裔却依然执傲。
在历史上,有个叫“三苗”的部落曾经与尧发生过战斗。
“三苗”部落就自称是蚩尤的“九黎之后”。
最终“三苗”也打不过尧,被尧收编,却又时时反抗。
于是,尧就把他们流放到现在敦煌的三危山,这就是《史记▪五帝本纪》所记的“迁三苗于三危”。
三苗的首领驩兜,则被流放到崇山,即今天湖南西部的武陵山区。
在禹时依然有与“三苗”打仗的记录,但之后就不见于史册了。
漫长的几千年历史,也许都浓缩在了苗族人的“鼓舞”、“服饰”之中,对于口传文化现象中,原始的生活状态本身就带有史诗的属性。
令我们惊讶的,是在这些涉及群体发源的重大形态之中,十分自然的镶嵌着与茶有关的生活状态。
在古丈,传统的苗寨里老农喝茶通常被称之为“下海茶”,在水缸中投茶,渴了便直接用大碗舀着牛饮。
老农也许并没有细下心的去总结“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但是大碗喝茶成了沟通民族之间的标志。
可能,当赵州和尚在向所有来客说:“吃茶去”的时候。
大山深处,无论苗族还是土家族都会热情的对来客说:“nuogea(喝茶)”。
图6冲泡古丈毛尖
几千年前的那场争夺也许彼此都仅仅是为了维持生存。
到最后,茶,让敌我双方不仅仅得到了生存,而是美丽的生存。
当苗鼓擂起,不再是战争的临近,而是一种喜悦的表达。
面对所有的外来人,苗寨村民可以很坦诚的说:“我们的祖先是蚩尤!”。
我想,此刻的蚩尤本身也是一个胜利者,胜利在我们走进苗寨后一碗茶入喉时唇齿间的回甘,这种胜利完全颠覆了横亘在历史课本上的胜败逻辑!茶,在此刻幻化成了一部史诗,气壮山河也好,慷慨悲歌也好,在土家族与苗族刚柔相济的互动中,都融入了一碗茶汤之中,谁解其中味?且吃茶去!
茶园欣赏
图7古丈县的标准老茶园
图8灼灼烈日,茶农采茶
图9牛角山风光
图10牛角山上的茶园风光
图文来源/古往今来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