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灭吴文言知识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8
《勾践灭吴》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攻打越国,结果兵败身亡。
他的儿子夫差继位后,发誓要为父亲报仇。
公元前494年,夫差率领吴军在夫椒大败越国。
越王勾践率领五千残兵退守会稽,形势十分危急。
在这个关键时刻,勾践听从了大夫文种的建议,决定向吴国求和。
勾践派文种前往吴国,向夫差请求讲和。
文种向夫差陈述了越国的困境,并表示越国愿意向吴国称臣,每年向吴国进贡财宝和美女。
夫差有些心动,想要答应越国的请求。
但是,伍子胥却坚决反对,他认为越国是吴国的心腹之患,必须彻底消灭越国,以绝后患。
夫差犹豫了一段时间后,最终还是听从了伍子胥的建议,拒绝了越国的求和。
勾践得知吴国拒绝求和后,决定与吴国决一死战。
他召集了越国的大臣和百姓,向他们发表了一篇慷慨激昂的演讲。
勾践表示,越国之所以会落到今天的地步,是因为自己的过错。
他承诺,今后一定会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带领越国人民重新崛起。
越国的大臣和百姓被勾践的诚意和决心所感动,纷纷表示愿意为越国的复兴而努力。
勾践回到越国后,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他首先加强了对越国军队的训练,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同时,他还鼓励越国人民发展生产,增加国家的财富。
为了激励自己,勾践每天都要尝一尝苦胆,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越国的耻辱。
经过十年的努力,越国逐渐强大起来。
勾践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决定再次向吴国发起进攻。
公元前482年,勾践率领越国大军进攻吴国。
吴国军队在越国军队的攻击下节节败退,最终夫差被迫求和。
勾践没有答应夫差的求和请求,而是继续进攻吴国,最终在公元前473年灭掉了吴国。
勾践灭吴的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我们不能轻易放弃,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
勾践在越国面临亡国之危的情况下,没有选择投降或逃跑,而是勇敢地面对现实,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他通过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最终实现了越国的复兴。
同时,勾践灭吴的故事也告诉我们,要善于吸取教训,不断改进自己。
勾践在越国失败后,认真总结了失败的教训,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不断提高越国的综合实力。
勾践灭吴原文翻译及知识点
勾践灭吴原文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
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
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大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
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
唯君左右之,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沈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
子胥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
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
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
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
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已。
勾践灭吴原⽂及翻译原⽂节选: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凡我⽗兄昆弟及国⼦姓,有能助寡⼈谋⽽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翻译:越王勾践退守到会稽⼭上,向三军下令说:“凡是我⽗辈兄弟和黎民百姓,只要有能够帮助我出谋划策打败吴国的,我将和他共同管理越国的政事。
”1原⽂勾践灭吴先秦:佚名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凡我⽗兄昆弟及国⼦姓,有能助寡⼈谋⽽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夫种进对⽈:“⾂闻之,贾⼈夏则资⽪,冬则资絺,旱则资⾈,⽔则资车,以待乏也。
夫虽⽆四⽅之忧,然谋⾂与⽖⽛之⼠,不可不养⽽择也。
譬如蓑笠,时⾬既⾄,必求之。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乃后乎?”勾践⽈:“苟得闻⼦⼤夫之⾔,何后之有?”执其⼿⽽与之谋。
遂使之⾏成于吴,⽈:“寡君勾践乏⽆所使,使其下⾂种,不敢彻声闻于⼤王,私于下执事⽈:寡君之师徒不⾜以辱君矣;愿以⾦⽟、⼦⼥赂君之辱。
请勾践⼥⼥于王,⼤夫⼥⼥于⼤夫,⼠⼥⼥于⼠;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
唯君左右之,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沈⾦⽟于江;有带甲五千⼈,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事君也,⽆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夫差将欲听,与之成。
⼦胥谏⽈:“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讎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所移。
有吴则⽆越,有越则⽆吴。
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居陆,⽔⼈居⽔,夫上党之国,我攻⽽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
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
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必⽆及已。
越⼈饰美⼥⼋⼈,纳之太宰嚭,⽈:“⼦苟赦越国之罪,⼜有美于此者将进之。
”太宰嚭谏⽈:“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已;今已服矣,⼜何求焉?”夫差与之成⽽去之。
勾践说于国⼈⽈:“寡⼈不知其⼒之不⾜也,⽽⼜与⼤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于中原,此则寡⼈之罪也。
寡⼈请更。
越王勾践,吴越之战,越国屡遭败绩,国势日衰。
勾践知吴国强大,非一日可灭,遂生久远之计。
乃向吴王夫差请和,愿称臣纳贡,以保越国不致灭种。
吴王夫差,恃强凌弱,欣然允之。
遂罢兵,越国得以喘息。
勾践归国,与众臣谋曰:“吴国虽强,吾国虽弱,然吾有卧薪尝胆之志,必当报仇雪恨。
”遂令群臣各司其职,整治国政,操练兵马,暗图复仇。
勾践本人,苦心孤诣,卧薪尝胆,以示决心。
日暮黄昏,勾践于室内燃薪,夜以继日,不问寒暑。
尝胆者,以苦胆置之床头,每日饭前,取而尝之,以示不忘国耻。
群臣见之,无不感奋,皆效仿之。
越国君臣,内外兼修,国力日增。
勾践又访求贤才,如范蠡、文种等,共谋国是。
勾践知吴国将有内乱,遂遣使者潜入吴国,散布流言,离间吴国内部。
吴王夫差,沉湎酒色,不理朝政。
宠臣伯嚭,专权跋扈,排斥异己。
勾践乘机,遣刺客刺杀伯嚭,吴国朝政大乱。
吴王夫差,怒而伐越。
越王勾践,亲率精兵,迎战于檇李(今江苏无锡)。
两军对垒,越国将士,英勇奋战,大败吴军。
吴王夫差,仅以身免,逃回吴国。
吴国君臣,惧怕越国,纷纷请和。
勾践不允,遂发兵伐吴。
吴国屡战不胜,国力大损。
吴王夫差,被迫求和,勾践不予理睬。
勾践,遂围攻吴国都城姑苏。
吴王夫差,困守姑苏,粮尽援绝。
勾践乘机,遣使诱降吴王。
吴王夫差,无奈降越。
勾践,以仁德之心,待吴王夫差。
吴王夫差,感激涕零,遂发誓不再与越国为敌。
勾践,遂放吴王夫差归国。
吴王夫差,归国后,痛定思痛,励精图治,国力逐渐恢复。
然吴国君臣,忘乎所以,复萌旧志,欲报越国。
勾践,早有防备,遂发兵灭吴。
吴王夫差,兵败被擒,羞愧自尽。
勾践,遂灭吴国,实现了报仇雪恨之愿。
越王勾践,以智勇之才,卧薪尝胆,终成春秋一代霸主。
盖勾践灭吴之事,千古流传,成为后世忠臣义士之楷模。
夫吴越之争,亦为春秋之末,诸侯争霸之缩影。
勾践灭吴,实为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一大壮举。
勾践灭吴【作者】佚名【朝代】先秦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
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大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
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
唯君左右之,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沈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夫差将欲听,与之成。
子胥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讎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
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
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
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
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已。
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
”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
寡人请更。
”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
《勾践灭吴》知识点总结第一篇:《勾践灭吴》知识点总结《勾践灭吴》知识点一、文学常识1《勾践灭吴》选自《国语》,《国语》的作者是谁,历来没有定论。
相传它和《左传》都是出于左丘明之手,成书时代大约在战国年,记载西周、春秋时期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史实。
2《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著作,又名《春秋外传》。
3史书体例基本可以分三类:纪传体如《史记》,国别体如《国语》,编年体如《左传》,《左传》长于记事,《国语》长于记言。
二、字音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qī kuài jī 贾人gǔ 冬则资絺chī 蓑笠suō lì .仇雠敌战之国也chïu 太宰嚭pǐ 南至于句无……东至于鄞:gōu yín 公与之饩xì 令孤子、寡妇、疾疹chèn 无不餔也,无不歠也:bǔ chuî 国之孺子:rú三、重点文言知识包括: 1 实词: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停留、退守吾与之共知越过之政:管理,主持大夫种进对曰:进见贾人夏则资皮:贾人,商人;资,储备不可不养而择也:供养,选拔遂使之行成于吴:使,派;达成协议,讲和苟闻得子大夫之言,何后只有:如果仇雠敌战之国也:仇敌民无所移:迁移的地方夫上党之国:中原一带的国家而又与大国执仇:结仇,结怨乃致其父母:召集寡人请更:请求改变吊有忧:慰问然后卑事夫差:形容词作状语,以卑微的地位,恭卑地;服侍其身亲为夫差前马:自身当室者死:嫡子支子死:庶出之子虽悔之,必无及已:即使;来得及广运百里:土地面积的长和宽今越国亦节矣:克制勾践辞曰:推辞请姑无庸战:姑且;用请复战:再宦士三百人于吴:使……做奴仆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繁殖,生息四封之内:边界旅进旅退:俱,共同果行,国人皆劝:果决地,劝勉、鼓励遂灭吴:终于则有常赏:符合规定的进不用命:服从命令2虚词乃号令于三军:向、对以待乏也:以便虽无四方之忧:即使虽悔之,必无及已:即使子苟赦越国之罪:如果;赦免将不可改于是矣:这种状况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比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自己安于知耻:哪里;知道3通假字南至于句无:句通“勾“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蕃通“繁“ 令壮者吾取老妇:取通“娶“ 将免者以告:免通“娩” 三年释其政:政通“征”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无不餔也,无不歠也:餔通“哺”;歠通“啜”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其通“岂” 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4古今异义:然谋臣与爪牙之士:武士,重臣——坏人的党羽今寡人不能:无能——不可以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你们——二三个儿子丈夫二十不娶:男子——女子的配偶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暴露:日晒夜露——隐蔽的缺陷、问题等显露出来中原:原野——黄河中下游地区5、词类活用: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使动用法,使……退、击退又郊败之:名词作状语,在郊外与之成而去之去使动使……去,必庙礼之,庙,名词作状语,在庙堂礼,名词作动词。
勾践灭吴原文翻译及知识点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
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大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
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
唯君左右之,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沈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夫差将欲听,与之成。
子胥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讎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
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
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
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
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已。
”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
”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
寡人请更。
”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
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天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
惟君左右之。
若以越国之罪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沉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
’”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
子胥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讎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
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
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
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
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已。
”
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
”太宰嚭谏曰:“嚭
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
寡人请更!”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
之: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归下也。
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
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
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
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勾践载稻与脂于
舟以行。
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名。
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不衣。
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勾践辞曰:“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
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父兄又请曰:“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
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勾践既许
之,乃致其众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
今寡人将助天灭之。
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也。
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
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
”
果行,国人皆劝。
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没,又郊败之。
夫差行成,曰:“寡人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请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勾践对曰:“昔天以越予吴,而吴不受命;今天以吴予越,越可以无听天之命而听君之令乎?吾请达王甬、句东,吾与君为二君乎!”夫差对曰:“寡人礼先壹饭也矣。
君若不忘周室而为弊邑宸宇,亦寡人之愿也。
君若曰:‘吾将残汝社稷,灭汝宗庙。
’寡人请死!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越君其次也。
”
遂灭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