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袋黑木耳立体多层栽培新技术
- 格式:wps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3
黑木耳野外荫棚吊袋栽培如何搭建荫棚和吊挂菌袋
黑木耳野外荫棚吊袋栽培搭建荫棚和吊挂菌袋的具体要求:菇棚一般高为2米,长、宽各为16米,一次可吊栽1万袋。
耳棚中间留栽培管理道,两边用于吊袋,棚上面每隔25厘米拉一根1十号铁丝或一根木棒,铁丝两头固定好,用于吊袋绳之用。
棚架四面和棚顶用草帘或农作物秸秆围好。
地面、草帘子和架床先用0.2%的多菌灵溶液全部喷透一遍,待稍干后棚内地面撒一层石灰粉消毒。
黑木耳菌袋吊挂时,把已经培养生理成熟的菌袋移入大棚内。
先用0.2%的高锰酸钾溶液对菌袋消毒一遍,使菌袋外面均匀湿透,但不能把溶液流入袋内。
待消毒完毕后直接用细尼龙绳绑在铁丝绳上或木棒上,一般每根细绳可吊绑6至7个菌袋。
黑木耳大棚吊袋立体高产栽培技术黑木耳是一种常见的食用菌,其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黑木耳栽培技术日益成熟,其中黑木耳大棚吊袋立体高产栽培技术是一种较为先进和高效的栽培方法。
下面将详细介绍黑木耳大棚吊袋立体高产栽培技术。
一、技术原理黑木耳大棚吊袋立体高产栽培技术是通过在棚内设置支架,将黑木耳袋子高度悬挂,形成垂直栽培。
采用自动化控制系统,定时定量供应养分,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促进黑木耳的快速生长和发育,实现高产高质。
二、技术特点1.高效率:黑木耳大棚吊袋立体高产栽培技术能够大幅度提高黑木耳的产量和产值,且周期短、效率高。
2.质量优异:采用该技术栽培出的黑木耳,营养丰富,口感良好,品质优异。
3.适应性强:适用于一些气候环境不稳定的地区,不受季节和天气的限制,能够实现全年稳定的黑木耳生产。
三、具体操作步骤1.选用优质黑木耳菌种:选用无污染、强毒、含水量适宜的黑木耳菌种。
2.灭菌处理:将饲料堆成30-40厘米宽的条状或块状,将其放入炉内加热至80-85℃,保持2-3个小时灭菌。
3.制袋:将灭菌后的饲料均匀地装入黑木耳袋内,密封袋口,注意防止氧气进入。
4.温湿度调整:将黑木耳袋子悬挂在架子上,调整合适的温度和湿度,促进黑木耳的生长。
5.定时定量养分供应:使用自动化控制系统定时定量地给黑木耳供应养分,确保黑木耳足够的营养。
6.病虫害防治:及时对黑木耳的病虫害进行防治,保证黑木耳的健康生长。
7.采收处理:在黑木耳袋子长满了黑木耳后,及时采收处理,以防止黑木耳过度老化。
四、技术优势1.节能环保:黑木耳大棚吊袋立体高产栽培技术不需要大面积占用土地,采用自动化控制系统,节约能源和人力成本,并且不会对环境产生严重影响。
2.高产高质:采用该技术能够提高黑木耳的产量和产值,并且质量优异。
3.自主可控:黑木耳大棚吊袋立体高产栽培技术采用自动化控制系统,管理方便,可自主控制黑木耳的生长。
四、技术应用领域黑木耳大棚吊袋立体高产栽培技术适合应用于农村地区,大大提高了黑木耳产业的效益和质量,符合政府加强农业现代化、加速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
吊袋黑木耳立体多层栽培新技术一、季节按排及原料准备:春季栽培出耳按排在出耳前两个月以外备料、制袋;秋季栽培出耳按排在伏前制袋(既高温期养菌),秋后(低温产耳)栽培;根据栽培规模大小备齐棉子壳、麸皮、石灰等。
二、拌料装袋:配方①:棉子壳93%,麸皮5%,石灰2-3%;配方②:棉子壳45%,木屑45%,麸皮8%,石灰1.5-2%;配方③:玉米芯30%,棉子壳30%,苹果木屑20%,麸皮18%,石膏1%,石灰0.2-1%。
具体做法:将棉子壳皮用清水浸泡,捞出淋去多余水分,将石灰用箩均匀筛入麸皮中再与泡好的棉壳充分拌匀,使料水比达1∶1.4;拌好后装入15×30×0.04cm高密度聚乙烯袋,要求装实,上下均匀,每袋装袋后重量为0.7kg(干料0.25kg/袋)左右。
三、灭菌:高压灭菌2.5-4小时。
常压100℃,灭菌16-24小时。
四、接种:如自备菌种需在接种前10-15天培养好菌种。
采用出耳中低温型品种,如有足够的养菌时间,采用袋口接种(一点接种),如距出耳时间接近,可采用折袋扎口,两面贴胶纸两点接种。
如购进菌种需订做或适宜菌龄随购随用。
一点接种,每瓶栽培种可接50-80袋栽培袋,两点接种可接40-45袋栽培袋。
五、菌丝体培养:提前做好培养室的整理灭菌等工作,培养室要求无光,温度20-24℃,空气相对湿度在55-60%,有适宜的通风条件。
六、养菌:为了提高产量,发好的菌袋要进行养菌处理,以积累充分营养源,根据不同品种和季节养菌20-60天,养菌时一定要在无光条件下,并加强通风。
七、篷架的搭建:选择通风、向阳、水源好、地面平整的地方,篷地面宽270cm,中高180cm,边高160cm,5层,每层高30cm,每两米档,可吊400袋,长度以栽培袋多少而定;篷外应有薄膜用于温度低时保温保湿、高温时防天然降雨过量;距篷顶100cm高用80-95%黑网一层遮荫。
八、破口育耳:养菌好的袋子,春季平均气温回升到8℃以上,秋季平均温度降至18℃以下时,按每袋6-8个破“V”型口,口不能划大,总长不超过2cm,深度0.2-0.3cm,划好口及时将袋用原扎口绳绑吊于架上。
棚室吊袋木耳立体吊袋栽培技术棚室吊袋木耳立体吊袋栽培技术“吊袋”木耳就是将木耳菌袋悬挂在大棚内进行栽培管理,利用冷棚钢筋骨架,采用尼龙线悬吊黑木耳菌袋进行高密度空间栽植的生产方法,即将黑木耳菌袋以每平方米100袋左右的密度,串吊在高2.2米、宽6—10米,长10—30米的大棚内进行管理。
该项技术的最大亮点就是采用了水帘降温增湿系统、菌袋三角形小装备及夜间浇水等方法,使木耳的耳形、厚度、品质等都达到了最佳状态,非常适合规模化生产。
与传统地栽木耳相比,使用棚室黑木耳立体吊袋栽培技术产出的木耳具有六大优势:一是方便灌溉。
由于木耳菌袋处于悬垂状态且培植密度高,使得灌溉起来十分方便并且可保证360度无死角浇灌。
大棚独特的构造使水分不易蒸发,节水至少2/3,起到了很好的保湿效果,尤其适用于缺水地块,能够更好地保证优质高产。
二是省地省工省成本。
与传统地栽木耳相比,所需的土地、人工等费用每亩可节省近万元。
传统地栽一亩地放1万袋,而吊袋耳一亩地可吊6万袋。
相对于传统大地摆放所需的土地、农药、锄草、草帘子等费用,“吊袋耳”每亩可节省费用近万元。
三是旱涝保收。
由于大棚内温度、湿度可人为调控,使得木耳生长状况不受天气影响。
四是木耳生长周期短、产量高。
由于大棚内温度、湿度可人为调控,使得木耳全天都处于最佳生长环境,与传统地栽木耳相比,可提前50天左右上市。
生产期比春耳能提前一个月,秋木耳可延长一个月,越冬耳可提早2-3个月上市。
传统地栽方式每袋木耳菌可产干耳55克,应用吊袋技术后每袋木耳菌可产干耳65克。
五是木耳品相好。
由于采用打小孔的出耳方式,吊袋耳无根且每个木耳都是单片,品相极好,形状恰如“元宝”,市场认可度很高。
销售价格上每斤干品要高出地栽木耳10元。
六是木耳洁净无污染。
由于吊袋耳是悬于地面50厘米之上生长的,浇水时泥土不会喷溅到木耳上,木耳干净无泥沙,低温情况下不发生病虫害,不用农药无污染。
七是亩产效益显著增加。
黑木耳吊袋栽培黑木耳技术的方法要点黑木耳棚室立体吊袋栽培技术,因采取立体悬挂摆放的方式,在相同面积下,其摆放数量是传统地栽木耳的3倍以上,使得山区农户在相同的土地面积有更高的产量。
同时,由于棚室生产黑木耳生长过程受天气影响小,品质纯净、无污染,每袋吊袋耳纯利润比地栽木耳要高出0.5元~1.0元,经济效益可观。
本文针对棚室吊袋栽培技术的各个生产环节的要点进行阐述,以期使该项技术能够更好的在当地推广,并运用益富源菌菇生态宝营养液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助力农户早日脱贫。
1、前期准备时间安排根据当地小气候特点而定,春季栽培应安排在出耳前两个月以外备料、制袋;秋季栽培安排在平均气温降至22°以下制袋,秋后出耳。
所需原材料根据当期栽培规模大小和配方备齐,如木屑、玉米芯、麸皮、石灰;折口袋、棉花、定孔棍等。
原料必须选择颗粒大小适中,无霉变,保存妥当。
木屑颗粒控制在黄豆大小且避免使用有挥发性树脂的松、杉。
2、拌料装袋简易配方:木屑79%,麸皮20%,石灰1%,pH7--8(根据不同季节灭菌前)具体做法:提前将木屑用清水喷淋湿透,将粉状的石灰均匀混入麸皮中,再与泡好的木屑充分拌匀(量少可以用铁锨,量大可以购买小型自走式翻堆机),补水使水分含量达到64%(用手捏能见指缝有水,但不下滴即可);拌好后用专用机器装入17厘米X35厘米X 0.04厘米高密度聚乙烯袋,窝口后插入定孔棍。
要求装实、上下均匀,每袋装袋后重量为1.2千克左右。
倒置放入灭菌筐,放在灭菌小车上,待装袋完毕推入常压灭菌柜。
从装袋开始到完毕最好不要超过3小时,否则容易导致菌包内细菌大量繁殖降低袋内pH值,不利于木耳菌丝生长。
3、菌袋灭菌一般采用常压灭菌,建议采用灭菌柜,使用方便且保温性好。
在排放菌包时,一定不要太紧凑,要将水汽流通通道留足。
同时将棉花或者海绵放入一同灭菌。
在装袋完毕前提前将水烧热,缩短升温等待时间。
柜门封闭后大火升温,用最短的时间将袋子温度提升到100度,期间将排气阀打开缓慢排除冷空气,待排尽后关闭。
黑木耳吊袋栽培技术作者:崔巍王洋来源:《新农业》2022年第19期黑木耳是一种药食两用的食用真菌,原始野生黑木耳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要求。
本市由于拥有黑木耳生长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以及充足的原料资源,再加上后天的较成熟的栽培技术,发展黑木耳露地栽培生产较早,而且由于见效快,产值较高,使黑木耳生产行业规模不断扩大,并逐步形成了本市食用菌产业的主导产业之一,在为农户增加经济收入上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凤城市黑木耳生产也逐渐实现了产业化、标准化生产,即由露地生产逐步转向棚室吊袋栽培。
为进一步发展黑木耳产业,现将黑木耳吊袋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黑木耳棚室立体吊袋栽培不同于早先的露地摆袋栽培,是采取成串悬挂方式,在单位面积上,投放料袋数量能达到露地投放量的5倍。
同时,棚室生产黑木耳受棚膜等设施保护,生长过程少受自然气候影响,温湿度基本可调控,产品品质很少受外界影响无污染,并可按照市场要求调控上市时间,提高经济效益。
2.1 菌种选择在东北地区,木耳生产基本以干品上市。
棚室式立体吊箱将种植黑木耳的菌种,由传统的大朵、菊花状、多筋脉的小品种,向出耳齐、厚、黑、单片、无根、小筋脉或无筋脉的耐水抗逆性较强的中早熟性品种过渡,在每年秋木耳生产完成后即进行下一年的种植准备,并尽量做到早增温、早开口、早出耳、早收获、早销售。
2.2 场地选择及棚架结构种植场地选用地面较平整的土地,并保持通气良好、向阳、水源丰富清洁、周边无污染源、不积水。
大棚建设时多使用钢筋结构。
普通大棚跨度為8~12米,长短根据种植区域和栽培数量而定,一般大棚方向要求为南北走向,使菌袋内受的光照条件较好,且大棚要在两头打开门,宽度在2米以上,有利于通风调整大棚内的温湿度。
钢架结构大棚一般最高3米,为保温、保湿、遮阴和避免雨水过量,要在棚上覆膜及遮阳网。
吊绳直接拴在棚架上,稳固性差,但成本低,棚内单独设置吊架势必增加成本,综合考量,本地多采用加固棚架,吊绳直接拴在棚架上,每万袋需投资1万~1.5万元。
庭院地沟吊袋栽培黑木耳技术室内培养菌丝,院内挖沟吊袋栽培黑木耳,更接近了黑木耳自然生长的环境条件,开创了庭院经济的新路子,栽培技术如下:1、配料:培养料的配比是:棉籽皮73%,玉米芯20%,麦麸5%,石膏粉1%,白糖1%,也可根据当地资源,使用其他配方。
将原种接入塑料袋内的培养料中,直接生产黑木耳,拌料、装袋、灭菌、接种以及在室内培养菌丝,与常规做法一样,一般培养45天,菌丝布满全袋,转入出耳阶段。
2、准备:院内挖1米宽,1.3米深的地沟,沟长和数目依院落而定,沟两端挖出向两边延伸的漫坡,沟上横架木棍,或顺沟拉几道铁丝,供吊袋用。
吊袋前一两天将院落及地沟进行一次消毒,并将沟壁和沟底喷湿。
袋菌移动时,将0.2%托布津溶液(或39束苏尔液)倒入搪瓷脸盆,用来消毒剪刀或刀片,再把袋菌浸入转一转,晾干后把袋口的棉团及塑料取下,用剪刀在袋子周围均匀地剪6-8个直径3厘米的圆形耳孔,或用刀片开6厘米长、0.5厘米宽的长形出耳孔,最后用大约1.3米长的线绳,两端将两袋袋菌的口分别绑住,便可移入地沟出耳。
3、吊袋:将袋菌搭在地沟上的木棍或铁丝上,使袋菌垂入沟内,分成4层,袋与袋上下、前后、左右均有10-15厘米的距离,袋子的上下位置要定期调换,方向也要转换,使每袋都充分得到阳光、水分和新鲜空气。
4、湿度:吊袋后要在沟内喷一次清水,要求料内含水分不低于90%;原基出现到耳分化需4-5天,湿度不低于85%;耳片生长到成熟需7-8天,湿度不低于90%。
除采耳前后各停水一两天外,都应按上述要求保持相对湿度。
5、温度:沟内温度以23-24℃为宜,最高不超过27℃,最低不低于18℃,白天透过塑料布采光,晚上可加盖草帘保温。
6、通风:出耳阶段需氧量高。
CO2含量超过0.03%,耳片分化就受影响,每隔几天要向沟内扇打,通风换气。
7、采摘:耳片长至6-12厘米时,即可采摘。
黑木耳大棚立体吊袋栽培管理技术,病害防治措施总结黑木耳又称黑菜、木蛾、木茸,是我国传统的保健食品和养分丰盛的食用菌。
具有滋补、润燥、养血胃、活血止血、润肺润肠(孕妇不宜多食)的作用。
人工黑木耳大多在温室内栽培,今日我们就来谈谈黑木耳在温室内的栽培管理技术和病害防治措施。
温室黑木耳立体挂袋的初步研制1、温室建设与消毒脚手架搭好后,在大棚地面铺设一层6厘米厚的新砖。
在三维挂袋前,用10%浓度的氢氧化钠上清液对温室地坪内、棚周及棚上的塑料布举行1次消毒。
2、挂袋设施预备消毒后,每隔20~25cm在挂袋棚上方的每根螺旋钢筋上拴两根细尼龙钢丝绳,并将底部绳头扎成松结,或每隔40cm直接挂钢丝绳备用。
每串挂袋底部距地面15~20cm。
同事们趴在地上,把每根钢筋都绑在两端的双尼龙钢丝绳上备用。
栽培管理新技术1、菌丝复壮与袋式消毒夜间平均气温-5~10℃, 再加上人工迅速升温,当气温达到10℃, 袋子开头进入大棚,使运送过程中袋内受伤的菌丝体愈合,重新焕发青春。
菌丝满袋生长后,加入3~5d的光照,诱导黑木耳子实体的形成。
当袋上浮现糙米状耳基时,将袋放入0.2%多菌灵或0.1%高锰酸钾溶液中举行表面消毒。
2、细菌袋穿孔当温室温度达到15℃ 而且袋子表面的菌丝变白了,袋子能够打开,提升耳朵。
挑选小孔钻耳工艺,购买小孔钻床时注重切割头的质量,选用16排小孔切割机,切割头与切割头的距离应为2cm。
在袋子上钻一个V形耳孔,深度0.8~1cm,长度1cm,孔距5~6cm,每个袋子上钻6~9个孔。
3、挂袋开孔后,将袋悬挂在耳托上,袋与袋之间的距离为10~15cm,袋随切口一起悬挂。
首先,在挂袋绳上套上7-8个塑料圈,用细铁丝钩住、捏紧。
将切下的细菌袋口放好,夹在左右两条尼龙绳的底部。
取下逼近袋子底部的一个塑料环。
第一个袋子能够挂起来,其次个袋子能够继续让嘴向下逼近第一个塑料圈,然后取下一个逼近袋子底部的塑料圈,然后根据上述步骤直到挂上一根绳子。
黑木耳吊袋栽培黑木耳技术的方法要点黑木耳棚室立体吊袋栽培技术,因采取立体悬挂摆放的方式,在相同面积下,其摆放数量是传统地栽木耳的3倍以上,使得山区农户在相同的土地面积有更高的产量。
同时,由于棚室生产黑木耳生长过程受天气影响小,品质纯净、无污染,每袋吊袋耳纯利润比地栽木耳要高出0.5元~1.0元,经济效益可观。
本文针对棚室吊袋栽培技术的各个生产环节的要点进行阐述,以期使该项技术能够更好的在当地推广,并运用益富源菌菇生态宝营养液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助力农户早日脱贫。
1、前期准备时间安排根据当地小气候特点而定,春季栽培应安排在出耳前两个月以外备料、制袋;秋季栽培安排在平均气温降至22°以下制袋,秋后出耳。
所需原材料根据当期栽培规模大小和配方备齐,如木屑、玉米芯、麸皮、石灰;折口袋、棉花、定孔棍等。
原料必须选择颗粒大小适中,无霉变,保存妥当。
木屑颗粒控制在黄豆大小且避免使用有挥发性树脂的松、杉。
2、拌料装袋简易配方:木屑79%,麸皮20%,石灰1%,pH7--8(根据不同季节灭菌前)具体做法:提前将木屑用清水喷淋湿透,将粉状的石灰均匀混入麸皮中,再与泡好的木屑充分拌匀(量少可以用铁锨,量大可以购买小型自走式翻堆机),补水使水分含量达到64%(用手捏能见指缝有水,但不下滴即可);拌好后用专用机器装入17厘米X35厘米X 0.04厘米高密度聚乙烯袋,窝口后插入定孔棍。
要求装实、上下均匀,每袋装袋后重量为1.2千克左右。
倒置放入灭菌筐,放在灭菌小车上,待装袋完毕推入常压灭菌柜。
从装袋开始到完毕最好不要超过3小时,否则容易导致菌包内细菌大量繁殖降低袋内pH值,不利于木耳菌丝生长。
3、菌袋灭菌一般采用常压灭菌,建议采用灭菌柜,使用方便且保温性好。
在排放菌包时,一定不要太紧凑,要将水汽流通通道留足。
同时将棉花或者海绵放入一同灭菌。
在装袋完毕前提前将水烧热,缩短升温等待时间。
柜门封闭后大火升温,用最短的时间将袋子温度提升到100度,期间将排气阀打开缓慢排除冷空气,待排尽后关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公众的生活水平逐渐提升,对于饮食条件及饮食状况越发关注,偏重于食材的绿色性和营养性。
由此,作为营养丰富的绿色可食用菌类黑木耳,在大众的餐桌越发常见,进而推动黑木耳作为食材在食品市场中取得更加理想的销售成绩,最终向黑木耳栽培提出了更加严苛的发展要求。
在传统栽培黑木耳理念及方式下,黑木耳产量及质量越发难以满足市场需求,需要切实地针对既有栽培理念及技术进行深入调整,推广立体高产栽培技术确保黑木耳的栽培产量及质量。
为此,如何更加深入地把握运用大棚吊袋的立体高产栽培技术服务于黑木耳栽培实践的优势,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地运用大棚吊袋的立体高产栽培技术为黑木耳实际的栽培过程赋能,更进一步确保改善黑木耳栽培产量及质量重点课题。
在黑木耳栽培行业中,大棚吊袋栽培属于黑木耳栽培未来发展方向的新型栽培技术。
相较于传统的平面栽培方式,大棚吊袋栽培方式可以更大程度地利用空间,增加单位面积内的黑木耳栽培数量。
且大棚吊袋栽培方式可以节约栽培水资源需求量和人工管理成本,还可以更加切实地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灾害性天气进行有效的防范,整体而言更加具备可管理性。
除此之外,经大棚吊袋栽培方式栽培所得黑木耳品质明显更加良好,不含泥沙和农药残留,在安全性和品相方面表现更加优良。
相较于传统的平面栽培方式,大棚吊袋栽培方式更加利于出耳时间的调控。
相比春季黑木耳栽培,提前采收,相比秋季黑木耳栽培,可以相应地延后一定的时间进行采收,通过对栽培时间调整更加有利于黑木耳产量及质量的提升。
因此,黑木耳栽培人员需要切实地保持跟进和重视,并在具体的黑木耳栽培实践中应用大棚吊袋栽培方式,进而为黑木耳实际的栽培产量及质量过程赋能。
一、黑木耳大棚吊袋立体高产栽培技术优势相较于传统的平面栽培方式,大棚吊袋栽培方式更加立体,且明显具备高产化栽培优势,为黑木耳栽培生产提供了崭新发展方向,需要栽培人员针对推广大棚吊袋栽培技术为黑木耳栽培的优势进行深入的明确。
吊袋黑木耳立体多层栽培新技术
一、季节按排及原料准备:春季栽培出耳按排在出耳前两个月以外备料、制袋;秋季栽培出耳按排在伏前制袋(既高温期养菌),秋后(低温产耳)栽培;根据栽培规模大小备齐棉子壳、麸皮、石灰等。
二、拌料装袋:配方①:棉子壳93%,麸皮5%,石灰2-3%;配方②:棉子壳45%,木屑45%,麸皮8%,石灰1.5-2%;配方③:玉米芯30%,棉子壳30%,苹果木屑20%,麸皮18%,石膏1%,石灰0.2-1%。
具体做法:将棉子壳皮用清水浸泡,捞出淋去多余水分,将石灰用箩均匀筛入麸皮中再与泡好的棉壳充分拌匀,使料水比达1∶1.4;拌好后装入15×30×0.04cm高密度聚乙烯袋,要求装实,上下均匀,每袋装袋后重量为0.7kg(干料0.25kg/袋)左右。
三、灭菌:高压灭菌2.5-4小时。
常压100℃,灭菌16-24小时。
四、接种:如自备菌种需在接种前10-15天培养好菌种。
采用出耳中低温型品种,如有足够的养菌时间,采用袋口接种(一点接种),如距出耳时间接近,可采用折袋扎口,两面贴胶纸两点接种。
如购进菌种需订做或适宜菌龄随购随用。
一点接种,每瓶栽培种可接50-80袋栽培袋,两点接种可接40-45袋栽培袋。
五、菌丝体培养:提前做好培养室的整理灭菌等工作,培养室要
求无光,温度20-24℃,空气相对湿度在55-60%,有适宜的通风条件。
六、养菌:为了提高产量,发好的菌袋要进行养菌处理,以积累充分营养源,根据不同品种和季节养菌20-60天,养菌时一定要在无光条件下,并加强通风。
七、篷架的搭建:选择通风、向阳、水源好、地面平整的地方,篷地面宽270cm,中高180cm,边高160cm,5层,每层高30cm,每两米档,可吊400袋,长度以栽培袋多少而定;篷外应有薄膜用于温度低时保温保湿、高温时防天然降雨过量;距篷顶100cm高用80-95%黑网一层遮荫。
八、破口育耳:养菌好的袋子,春季平均气温回升到8℃以上,秋季平均温度降至18℃以下时,按每袋6-8个破“V”型口,口不能划大,总长不超过2cm,深度0.2-0.3cm,划好口及时将袋用原扎口绳绑吊于架上。
袋距20cm,每篷内所吊袋必须在1-2日内完成,同时加大空气相对湿度达88%-94%,持续5-7天,待划口处耳基即将形成时进行间歇喷水,使空气相对湿度始终保持在88-94%,直到耳芽形成到黄豆大小降低空气相对湿度,进入子实体管理阶段。
九、子实体生长期管理:当耳芽长到黄豆大小时,将空气相对湿度降至83-90%,人为增湿使耳片边沿始终呈湿润状态,直到五成熟
时,再拉大湿差,使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75-94%之间,可采用早晚喷水、中午断水,使耳片呈白天干边,夜晚生长状态,干干湿湿,直到采收。
十、采收、干制:早春晚秋栽培出耳可待耳片连体,大量弹射孢子时采收,晚春、早秋、夏季育耳,可在耳片变薄或高温通风不良、耳片有其它菌杂菌丝出现时,立即采收,采收前提前1天停水。
选晴天早上采收,采收时,采大留小,尽量不要破坏培养基;采收后的木耳,立即摆在竹筛上凉晒;基部向下,晒干后用塑编织袋包装,外套透明袋防潮。
十一、再茬耳管理:首茬采收后停水2-3天,停水其间,每袋根据采收后袋体破坏情况,原出耳处袋体与培养基脱离,可在原口附近再划一“V”型口;外界气温较高时,育二茬耳每袋可均匀再加割3-4个“V”型口,以增大出耳密度、喷水增湿与首茬耳相同。
十三、病虫害防治:黑木耳病虫害防治必须“以防为主”。
制袋过程中,首先要有无生理病害的纯菌种种源,其次制种环境要严格处理,防止环境交叉感染和菌蝇的发生,一旦发生感染,及时捡出,发现菌蝇及时用农药喷杀;栽培过程中,首先要排除附近的污染源,喷水过程中,发现污染袋及时处理,菌蝇或其它蚊蝇,可采用诱杀,切不可施用农药,避免农药残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