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记》阅读札记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7
昆虫记读后感(通用15篇)昆虫记读后感1读《昆虫记》比《海底两万里》要耗时很多,这也许是《海底两万里》比它更好理解,故事性也更强一些吧。
总之,今天终于把《昆虫记》读完了,原来昆虫世界也是如此有趣,和海底世界一样令人着迷。
我知道了蝉是怎样脱壳的,蚂蚁是以蚜虫分泌物为食,格朗多克蝎子和纳博讷狼蛛谁更胜一筹……这本书并不像那些标准的科普书,从来没有东拉西扯:这种昆虫是什么门什么目,但又不在什么属什么种。
《昆虫记》给人的感觉是很平易近人的,虽然是在描写昆虫的特点,但却时常会令人发笑,感觉和作者一起走进了一个诗化的昆虫世界,去探寻一些诗化的昆虫的奥秘。
就像天牛幼虫是破坏树木的罪魁祸首,终日在树木体内以木屑为食物;螳螂的那对危险而完美的捕猎工具是如何为民除害的;松毛虫会绕着花盆排着长队转圈圈;蟋蟀的住宅有多么豪华,靠自己双手奋斗出来的才是最好的……。
让今人头痛的科普文变得和戏剧小说一般有趣,让我们不由自主的想要走近昆虫,了解昆虫,让平凡的昆虫世界变得多姿多彩起来。
所以,在我看来作者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昆虫学家,它更像是一个拥有特殊素材进行创作的文学家。
他以千奇百怪的昆虫为对象,以它们的生长习性为材料,用优美的文字向我们展现了另一个世界的可爱之处。
记得罗丹的一句名言:在我们的世界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法布尔发现了属于自己的美,在自己的眼中留下了永久的快乐的世界,并用文字把这些美这些快乐传递给我们每一个人。
拨开生活的浮云,就可以发现那份属于自己的美。
我们曾经不也是这样吗?希望大家都可以将美留在自己的眼中留在自己的心中,不一定要和法布尔相同,却一样可以让你感受到无比的快乐。
昆虫记读后感2这个世界上有一位在自然界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为了探索昆虫的生活,使用了一生的经历。
它的名字叫作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
他将他一生的调查结果,写进了一本史无前例的书——《昆虫记》当我读完《昆虫记》这本书的时候,在我的脑中联想到了各种昆虫的画面,有正在挥舞着自己的双刀的螳螂,有正在捕食的蝗虫,有正在歌唱的蝉等等。
《昆虫记》读后感(共15篇)《昆虫记》读后感1最近我被一本好书深深吸引,它就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让·卡西米尔·法布尔所写的《昆虫记》。
读过这本书后,你会发现这是一本令人惊异的书!大家都知道《蝉与蚂蚁》这个寓言故事吧?它讲的是蚂蚁自己在夏天开始储存粮食,冬天丰衣足食,而蝉却没完没了地唱歌,冬天它就饿死了。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昆虫记》告诉了我们,在夏天,蝉与其他的昆虫都很口渴,蝉就用尖尖的嘴在树干上刺破一个洞,做成一口“小井”,开始吸树汁。
这时蚂蚁不干了,它装作路人,想从蝉的腹部底下“走”过去,蝉还大方地把身子抬起来,给蚂蚁让路,谁知蚂蚁竟然是厚颜无耻的强盗!它们想霸占这口“井”,有时还爬上蝉背、嘴和腿,竟然企图把它给拖走!朋友们,看清晰了吗?蚂蚁才是强盗,而蝉才是勤劳的“农夫”!《昆虫记》这本书中还告诉我其他一些有趣的知识,比如:萤火虫是狡猾的猎人;西班牙犀头是一位伟大的母亲;赤条蜂杀死毛毛虫是为了孩子;孔雀蛾生来就是为了找情侣;旷蜂总是忙个不停;恩布沙的凶器虽然比螳螂还“凶”,但它们的内心是平静而友好的;马蝇这么不卫生的小家伙也有这么晶亮的眼睛;那么厉害的捕蝇蜂也会被不起眼的小蝇给打败,真是太不可思议了!《昆虫记》可以增添大家观察大自然的`爱好,比如我,现在就越来越喜欢观察叶子上的动静了!这本书的知识多得像小山一样,书里都是法布尔亲眼观察到的事实,更重要的是,让我明白一个道理:不要让外表蒙蔽了你的双眼,专心观察才能知晓事实的真相。
《昆虫记》读后感2在繁忙的世界里,我不能找到一丝的趣味。
一年四季也只是花开了,接着又落的过程。
有时感觉生活很漫长,犹如日子被放大了无数倍;有时生活又很匆忙,好比刚起床吃完早饭黑夜就来到。
哪怕有一个全新的事物也不能吸引我一丝的好奇。
生活就像被涂上了灰色。
偶然的一日,我接触了法布尔的《昆虫记》,生活那扇五彩缤纷的门便向我敞开。
打开《昆虫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些活泼的小虫子,它们身手不凡,姿态万千,而它们身后却有一个庞然大物——法布尔先生。
《昆虫记》的第一章的读书笔记5篇《昆虫记》的第一章的读书笔记篇1《昆虫记》也叫做《昆虫物语》、《昆虫学札记》和《昆虫世界》,英文名称是《The Records about Insects》,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
它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也是一部科学百科。
昆虫记是法布尔用尽毕生心血观察研究昆虫所写出的,其中详尽的讲述了昆虫的特征,本能、习性、劳动、婚姻、繁衍和死亡。
这些朴实的文字让人如同身临其境一般,可以感受到湿润的泥土,高大的树木,广阔的天空。
那些对昆虫的细节描写不得不让人佩服法布尔观察得细致入微。
“在金属笼子里,椎头螳螂的幼虫停在一个地方后姿势始终如一,毫不改变。
它用四只后爪的爪尖钩住网子,后背朝下,纹丝不动,高高挂在笼顶,四个悬点承受着整个身体的重量。
倒挂栖驻姿势是如此艰难,然而苍蝇的倒挂姿势却截然不同。
苍蝇虽然也抓挂在天花板上,但是它总要抽出时间松弛一下,随便飞一飞,操起正常姿势走一走,肚皮贴地,肢体舒展开晒晒太阳。
”在这段昆虫倒挂姿势描写中,足矣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对昆虫的喜爱。
是想若是自己,能否对昆虫做到这般观察?“当我面对池塘,凝视着它的时候,我可从来都不觉得厌倦。
在这个绿色的小小世界里,不知道会有多少忙碌的小生命生生不息。
在充满泥泞的池边,随处可见一堆堆黑色的小蝌蚪在暖和的池水中嬉戏着,追逐着;有着红色肚皮的蝾螈也把它的宽尾巴像舵一样地摇摆着,并缓缓地前进;在那芦苇草丛中,我们还可以找到一群群石蚕的幼虫,它们各自将身体隐匿在一个枯枝做的小鞘中这个小鞘是用来作防御天敌和各种各样想不到的灾难用的。
在池塘的深处,水甲虫在活泼地跳跃着,它的前翅的尖端带着一个气泡,这个气泡是帮助它呼吸用的。
它的胸下有一片胸翼,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像佩带在一个威武的大将军胸前的一块闪着银光的胸甲。
在水面上,我们可以看到一堆闪着亮光的“蚌蛛”在打着转,欢快地扭动着,不对,那不是“蚌蛛”,其实那是豉虫们在开舞会呢!离这儿不远的地方,有一队池鳐正在向这边游来,它们那傍击式的泳姿,就像裁缝手中的缝针那样迅速而有力。
昆虫记读书笔记6篇本人为大家准备了《昆虫记》读书笔记6篇,欢迎阅读收藏,只要能在写作上给大家带来帮助和启发,本人就会很开心,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
《昆虫记》是优秀的科普著作,也是公认的文学经典,它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
在作者的笔下,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小甲虫“为它的后代作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伤的小麻雀,也会“愉快地进食,如果我们喂食动作慢了,它甚至会像婴儿般哭闹”。
多么可爱的小生灵!难怪鲁迅把《昆虫记》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值得一提的是,法布尔写《昆虫记》除了真实地记录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
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无不渗透着作者对人类的思考,睿智的哲思跃然纸上。
全书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下面,就是主要的介绍。
法布尔(1823—1915)于1823年12月生于法国南部圣雷翁村的一户贫穷农民家庭。
因家境贫寒,父母在他4岁时,把他送到祖母家中,以减轻家庭负担。
天真的法布尔爱上了祖母家的白鹅和牛羊,迷恋上大自然中的花鸟鱼虫。
直到7岁时,才被接回家中,入村中小学。
后随父母几度搬迁,10岁便进入中学,后又因经常搬家而未能完成学业。
然而,勤奋好学的法布尔却抓紧一切时间自学。
15岁时,便考取了阿维尼翁市立师范学校。
毕业后,谋得一份教职,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教师生涯。
他边努力教学,边利用业余时间不知疲倦、废寝忘食地观察记录动植物的生长情况,立志成为一个专门为昆虫写史的人。
1850年,法布尔辞去教职。
在随后的五年中,主要以撰写自然科学知识读物为目标,其卓越的才能愈发地得到了展现。
1853年,30岁时,法布尔靠自学取得自然科学学士学位。
1854年,他凭借两篇优秀学术论文,获得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同年,他在《自然科学年鉴》上发表了他长期积累的成果《节腹泥蜂习俗观察记》,受到普遍赞扬。
《昆虫记》读后感(通用11篇)《昆虫记》读后感1刚看到这本书,感觉封面十分有趣。
打开这本书阅读之后。
我就被这本书深深吸引了,里面写了许多我不知道的昆虫,它们有些是有趣的,有些是很可怕的,有些是爱劳动的,千奇百怪!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采脂蜂和黑走甲。
我们先来看看采脂蜂吧,采脂蜂是一种很聪明又狡猾的昆虫,它们利用别人现在的房子作为自己的房子。
比如它们喜欢用蜗牛壳做自己的房子。
它们还喜欢用小碎石,把它们牢牢地固定在蜂巢上。
那用什么黏合剂呢?原来是琥珀黄,这种黏合剂还可以溶解酒精,具有浓烈的树脂味。
再来看看黑步甲,它最有意思的地方是会装死。
它每次感受了危险,就会进入假死的状态。
如果你不信,你可以用手把它摆弄一会儿,接着把它夹在手指头中间,最后转动几下。
你就会发现此时此刻,它的触须、触角都会纹丝不动,很多时候,这种假死状态让很多动物和人信以为真。
它还真是一个天才的表演家。
不过,我一直很好奇,尽管是很厉害的昆虫,金龟子都得让它三分,为什么它还是喜欢假死呢?昆虫世界真是一个神奇有趣的世界!《昆虫记》读后感2一开始,我听到有昆虫记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想竟然还有这种书,等我拿起昆虫记这本书时,我一看,原来是著名的作家法布尔先生写的,当时我很惊讶,不过我还是马上拿起昆虫记这本书开始读了起来。
当我看到樵叶蜂的时候发现,樵叶蜂这种蜜蜂根别的蜜蜂不一样,樵叶蜂它是住在蚯蚓的管道里的,而别的蜜蜂不是住在蚯蚓的管道里的,而是自己建筑挂在树上的巢穴,比如大黄蜂、小蜜蜂等等。
樵叶蜂还有个特点是,我们平常见到的蜜蜂是黑色条纹的,其他的地方都是黄色,但是樵叶蜂的条纹是白色的,其他的地方根别的蜜蜂一样,也是黄色的。
还有你在叶子上发现很多小孔的时候,其实那些就是樵叶蜂干的。
我感觉樵叶蜂它是个剪东西的好能手,因为法布尔他也说了那些小孔很漂亮,所以我觉得它会是个剪东西的好能手。
等我看到最后一篇碧苍的时候,我看到一些内容,说碧苍它每次看到死老鼠或者是别的死东西时,它都会飞过去,把那些死东西清理干净,当然我也知道还有很多昆虫也是可以的,我看着看着,发现有一种昆虫的小时候,就专门在这样的动物里面喝血。
《昆虫记》读书笔记篇1近日,我读完了《昆虫记》这本书,感触很深。
这本书的作者通过仔细观察,多次实验,细致描写了各种昆虫的生活习性、繁殖和捕食的方式,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奇妙的昆虫世界。
作者写得生动有趣,读者读得兴趣盎然。
整本书所写的昆虫都使我感到有趣之极。
这都要归功于作者的仔细观察,细致描写。
如:螳螂的大腿下面生长着两排十分锋利的像锯齿一样的东西。
在这两排尖利的锯齿后面,还生长着一些大牙,一共有三个。
“为首的那条松毛虫一面探测,一面稍稍地挖一下泥土,似乎在测定土的性质”等,这些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写出来。
光是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细致描写,读者才能看懂,又如“这小筒的外貌,有点像丝织品,白里略秀一点红,小筒的上面叠着一层层鳞片,就跟屋顶上的瓦片似的”等,这些细致描写,使整本书写得更加生动、具体,引人入胜。
昆虫世界非常奇妙!在我没读这本书之前,我不知道管虫会穿“衣服”,不知道松蛾虫会预测天气,也不知道小蜘蛛会用丝线飞到各个地方。
现在我全知道了。
有些动物的思维方式比人还高,例如赤条蜂给卵留食物时,是把毛毛虫弄得不能动,失去知觉,而不是杀死毛毛虫,这样,就可以给食物“免费”保鲜。
又如舍腰锋给卵捕蜘蛛时,是只捕小的,这样每只就可以使小虫只要一顿就可吃完,每顿就可吃到新鲜的,怎么样?聪明吧!作者写出这些都是因为他仔细观察,而我,则是一个不太会观察生活的人,因此,老师叫我写作文时候,我总想不到题材。
不过有一次例外,一次去上课的路上,我发现了一队蚂蚁正在搬食物,经过观察我发现,蚂蚁是先把食物切成小块,然后顶在头上,搬回窝里,然后原路回,再搬。
这次我虽然仔细观察了,但这是对我感兴趣的事。
现在我明白了:不能只对我们感兴趣的事仔细观察,应该对周围的所有的事仔细观察,才能做到无处不文章。
瞧,小小的昆虫也蕴含着大学问呢!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仔细观察周围的一切,才能了解世界的奇妙。
这是读完《昆虫记》后,我深刻体会到的。
《昆虫记》读书笔记篇2一直以来,我对昆虫的认知都限于这只虫子的颜色真是色彩斑斓,那只虫子的外形又是奇形怪状。
《昆虫记》心得札记这个暑假。
我读了法布尔的《昆虫记》。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中我了解到了许多我从来不知道也不了解的东西,令我大开眼界。
第一次读《昆虫记》,我就被他那朴实无华而又精致无比的内容所吸引住,在图书的海洋里遨游,这是一本描述昆虫们生育、劳作、狩猎、死亡的科普书。
朴实的文字,清新自然。
幽默的叙述,惹人捧腹。
法布尔是法国著名的作家和生物学家,他一生写过二百多篇《昆虫记》。
我早听说《昆虫记》名扬天下。
刚拿到《昆虫记》,它就像一块奶油蛋糕深深地吸引着我。
因为里面的昆虫不但有趣而且生动:有可怜的鸣蝉、胆小如鼠的蛐蛐、可怕的狼蛛、五毒之首的蝎子、勤劳的蜜蜂、长毒刺的黄蜂……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些昆虫的家庭生活、捕猎技巧和外貌特征等。
这本书里是我印象最深的一章就是迷宫蛛了。
迷宫蛛,顾名思义。
就是用网搭乘迷宫来捕食猎物的蜘蛛。
但是迷宫猪产完卵后。
他一生的任务也就完成了。
我再到新出生的小蛛都长大之后。
他用尽最后一点力气替孩子们要破朝后。
便精疲力尽的死去。
迷宫蛛。
这伟大而又无私的母爱。
令我感到无比的敬佩。
这种母爱使我想起了我的母亲。
在我的成长道路上不停地鼓励我,帮助我,让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
原来动物之间也有这样的情感。
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类。
母爱永远都是无私的。
读完这本《昆虫记》使我受益匪浅。
他让我开阔了眼界。
让我了解到了这么多有趣的动物。
我感受到了法布尔的努力与坚持。
希望大家在课余时间也能多多阅读这本书。
《昆虫记》心得札记
《昆虫记》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科普作家让.亨利.法布尔的毕生著作。
《昆虫记》于1879年写成第一卷,至1910年法布尔86岁,《昆虫记》第十卷才问世。
在没有阅读过《昆虫记》之前,我是个非常害怕虫子的女孩。
但后来通过阅读朋友推荐的《昆虫记》,我似乎有了成长,从一个害怕虫子的女孩成长为一个对虫子有些喜爱,敬佩的女生在法布尔的《昆虫记》中,我认识到了一群全新的昆虫。
它们一改平时在我心日中脏,恶的形象,变得可爱,富有灵性起来。
法布尔向我们描述了许多昆虫的觅食,交配、劳动等几乎包含了昆虫的一生,从中我也能深刻了解到法布尔察昆虫时是多么细心,用心;我甚至可以想到法布尔为了观察蚂蚁,在草从旁一动不动待一下午的半苦,为了捕捉一只小虫,气喘吁吁地跟后追赶着,也不管自身是否会跌倒……法布尔的精神让我佩服《民虫记》中我认识到了喝树汁的蝉,吃蜗牛的萤火虫,爱吃莴苣叶的小蟋蟀……我也知道我误会了一些昆虫,如蜜蜂,瓢虫,蝴蝶和蜣螂等等。
我不该用另类的眼光去看待它们。
蜜蜂那锋利的刺并不是为了伤害人类而是为了自卫;瓢虫也不并都是害虫,比如七星瓢虫便是益虫;但在其中我对蜣螂也就是“屎壳郎”的误会最深,我一直认为“屎壳郎”是一种又脏,又笨,又丑,只爱滚屎球的昆虫,所以一直不喜欢它。
但现在通过《昆虫记》,我明白了“屎壳郎”它是坚定,精明,护犊的小小清洁员——蜣螂。
我想,我们应该多多的留心观察,认真了解这些可爱的昆虫。
最好,多阅读一些关于昆虫的书籍,来消除我们对昆虫的认识不全和误解,勿将益
虫当害虫,而且我们应该要保护昆虫,让它们更好的生存和造福人类。
《昆虫记》心得札记
关上了这本书我的思绪还停留在法布尔门前的那片草丛里...这是一本关于昆虫的书,主要介绍了昆虫们的生活习性。
蝉、蚂蚱、黑肚狼蛛、石蚕等一些我以前从来不知道的昆虫,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渐渐了解和认识它们了。
“舒氏西绪福斯蜣螂”光是这个名字就把我惊讶到了,一个小虫子竟有如此难懂之名?好在我注意到了最后两个字“蜣螂”,这不就是“屎壳郎”嘛,没啥了不起的,还喜欢吃屎,这有什么好写的?我抱着质疑的态度把这一章从头到尾仔细地看了一遍,才发现这跟我想的完全不一样。
作者由小动物的父亲引出了文章,一开头就大大赞美了蜣螂父亲的忠诚,接着从蜣螂的外形、进食、幼虫等各个方面一一详细介绍,让我不由得对它刮目相看。
我对舒氏西绪福斯蜣螂不了解,但是却非常了解一个小故事——蚂蚁与蝉的寓言。
这个寓言说的是:夏天,蚂蚁在工作而蝉却在唱歌,蚂蚁在窝里吃饭,而蝉却在门口讨饭吃。
可是这本书里,却完全反了过来,蚂蚁成天争抢蝉辛苦寻找的食物,而在冬天,蝉也早已结束了它那短暂的生命。
这个故事让我震惊,从小听到大的故事,在这里竟有第二个版本,这也写出了每一种昆虫真实的面孔。
《昆虫记》这本书是法布尔耗尽了他一生的心血写成的一本世界名著。
这是一本关于“虫子”的“专题采访”,让我们了解了许多关于昆虫的知识。
如:蝉在地下生活四年,才能迎来辉煌的几个月生命,豌豆象的幼虫都是“淳朴”的,角形蛛会把旧网吃掉再重新编织新网……感谢法布尔、感谢《昆虫记》,让我们坐在家里就能了解到昆虫世界里那么多神奇的奥秘。
温柔与残忍——读《昆虫记》心得札记一只体态纤细而优雅的,碧绿的,长翼薄如轻纱的冷酷杀手——螳螂。
它有一双大刀,武装在它的前臂,一排排锯齿在大腿和臂弯上紧密排列,俨然一台残暴的战斗机器。
大自然这个美丽的设计师,同时把美丽和残忍赋予了螳螂。
这是我读完《螳螂》,对它的第一印象:虚假而且凶恶。
紧接着,它向我展示了更多它的奥秘。
在它捕食时,巧妙地运用了“心理战术”,虚张声势,不战自胜。
攻击时,则先发制人,一招制敌,猛烈地刺击敌人的颈部,使它中毒,成为美餐。
螳螂的确是一个完美的杀手,更深地,我窥见了它不幸的,悲惨的童年。
蚂蚁是螳螂幼虫最具杀伤力的天敌。
它们埋伏在螳螂的巢穴门口,只要螳螂幼虫一走出自家大门口,穷凶极恶的蚂蚁们就立马采取行动。
螳螂幼虫弱小,毫无抵抗能力;蚂蚁凶猛,残忍,人多势众,双方实力相差悬殊。
不一会儿,一场充满血腥的,单方面的大屠杀便宣告它的结束——蚂蚁饱餐而归,而螳螂幼虫则被咬碎,吃光,幸存者只手可数。
这不奇妙吗?如此凶残的生物竟然在幼虫阶段那么不堪一击!自己的兄弟姐妹们惨死在小小的,可笑的蚂蚁身上,自己却无能为力!只能睁大眼睛,目睹亲人们的离开。
多么悲惨,可笑啊。
蚂蚁屠杀螳螂幼虫,借此来进行筛选,控制数量,成为成虫后,蚂蚁对昔日蹂蹑的对象唯恐避之不及,螳螂也不断猎杀别的昆虫,直到下一个循环。
作为强者,螳螂暴虐,强大;作为弱者,螳螂无助,瘦小。
大自然是公平的,它给螳螂被人欺凌,凄惨的过去,而今天又给了它对其他昆虫生杀予夺的权力和力量。
然而螳螂既是加害人,又是被害者。
大自然亘古不变的法则: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在法布尔著作中的一隅里也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物质和能量在吃与被吃的简单食物链单向循环。
每个生命都是短暂,渺小的,但是作为整体又是永恒的,伟大的。
《昆虫记》阅读札记及学生阅读随笔《昆虫记》是法布尔以毕生的时间与精力,详细观察了昆虫的生活和为生活以及繁衍种族所进行的斗争,然后以其观察所得记入详细确切的笔记,最后编写成书。
这本书熔作者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以人性关照虫性,又用虫性反观社会人生,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
如何带领八年级的孩子们阅读此书并学习其中的精华,这是我反复思考的一个问题,最后确定围绕“趣”字做文章:一、有趣的人——了解作者。
二、有趣的虫——研究昆虫。
三、有趣的语言——剖析写法。
在阅读过程中,安排了首次阅读写作,第一次为《的自述》,要求以文中的某一种昆虫的口吻来进行自我介绍;第二次阅读随笔是《我喜欢的一种昆虫》亦可自拟标题,要求除对某一种昆虫进行介绍外,要带有自己的主观感受,写清喜欢的理由;第三次随笔为“向法布尔学写作”,可选取作者写作特点中的某一点或某几点谈收获。
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学生边读边写,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阅读内容到阅读感受再到写作方法,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思维过程,更是一个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过程。
我想,期末考试的试卷上不会出现这样的试题,但我的孩子们从这本书中却收获了很多很多,有对科普类书籍的喜欢,有对昆虫等自然科学的好奇,有对热衷科学研究的作者的钦佩与敬仰,更有对文字的研究与痴迷……学生作品1螳螂的自述初二六班徐光旭很庆幸自己是一只螳螂。
作为昆虫里的猎手,那些可怜的小家伙儿都死在我的眼神里,往往是吓得半死的。
在我恐吓与威胁的眼神下,它们从活蹦乱跳变为一滩无神的肉。
接着我便享用眼前这顿美味,它们也就是任人宰割的羔羊。
唉,一下斗争也没有,真是懦弱,弱肉强食,优胜劣汰,在我眼里,这些无辜小民只配作我的下酒菜,不过如此。
慢条斯理品尝过后,我离开了就餐地,将自己藏匿于侬密的绿色灌木丛中。
天还真热,阳光从叶的缝隙里透过来,不过温度对我来说太无所谓了,只要上天按时给我派发些食物就好。
我不慌不忙继续走,最后决定在一片密草中住上几天,对于我这样的侠客,无牵无挂,只要自己舒服哪里都是惬意的家。
我摆弄起自己的两把大刀来,岁月已将其打磨得无可挑剔,刀刃锋利无比,让人胆寒,生十余个倒刺,可以死死勾住猎物,很少失手,这大刀可折叠,收放自入,弹出有力,这算是我的饭碗了。
若是无这对大刀,也许我早就暴毙荒野了,不知道它到现在已经沾了多少昆虫的血,但我也不能算是个屠夫,为生存罢了。
上一次偶遇一群外出觅食的蚂蚁,让我想起青虫兄曾经死于它们手中,还被分尸带回了它们的巢穴。
当时那群家伙非要与我较个高低,那也无妨,只可惜他们小得可怜,挥刀几下也劈不倒他们,倒是被他们从背后狠狠地抓咬,疼痛至极。
一物降一物,量我有天大的本事也解决不了这帮无耻之徒,只得落荒而逃。
喂,我再说一遍,我不是君子,也不是屠夫,我不过只是一只螳螂,顺从了上天旨意,做了猎手这个高尚的职业。
万物相克,我有我的原则。
学生作品2我喜欢的昆虫初二六班郑少侗最近我看了《昆虫记》,对里面的小昆虫都有了了解,可我最喜欢的是——萤火虫。
一般人都知道萤火虫这个小虫子,即使没有亲眼见过,至少也听说过它的名字,我没有见过萤火虫,却总是在故事中听到,一说到它,脑子里便展现出这样的情景:晚上,萤火虫穿着漂亮的“晚礼服”,打着小灯笼,在腰上系一条会发光的彩带,在空中畅游,可看完《昆虫记》我对它有了另一种认识,原来它竟然非常聪明。
萤火虫看起来很弱小,却是食肉动物,是捕捉野味的小猎手,它的猎物是比它大好几倍的蜗虫。
从萤火虫的外表来看,它似乎是一个纯洁善良而可爱的,但事实上它的外表同很多昆虫一样,具有一定的欺骗性。
通常萤火虫在开始捕食以前,总是要给猎物打一针麻醉药,使这个小猎物失去知觉,从而也就失去了防卫抵抗的能力,以便被他捕食。
这就好比我们人类动手术之前受麻醉一样,从而渐渐失去知觉。
在一般情况下,萤火虫所猎取的食物都是一些很小很小的蜗牛,它先做的事情就是把自己身上携带的兵器迅速地抽出来。
萤火虫身上有两片颚,它们分别弯曲起来,再合拢在一起,就形成了一把钩子,一把尖利、细小,像一根毛发一样的钩子。
然而,这可是一件有用的兵器,是可以置对手于死地的夺命宝刀,这个小小的昆虫,正是利用这样一件兵器,在蜗牛的外膜上不停地刺击,让蜗牛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它的美餐。
萤火虫是依靠自己特殊的工具战胜蜗牛的,这是智慧的力量。
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也是依靠自己的智慧战胜强大的动物的。
所以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类,都不要因自己的弱小而害怕,也不要以自己外表的强大而骄傲。
我们应该取长补短,发挥智慧的力量,创造美好生活。
同时,萤火虫在何时何地都会为自己亮着一盏明灯,无论地上地下,我们也应该为自己亮一盏希望之灯。
学生作品3蝉•赞初二六班张鹏宇立秋这几天,天气很凉。
独步于乡村的林间小路,感受着初秋的气息和乡村仅有的静谧。
风吹过,有些凉意,正是由于这阵秋风,一只蝉从树梢陨落,落在了我的身旁。
这段时间正在读《昆虫记》,索性学法布尔俯下身子,仔细观察:它的外表黯淡无光,没有了往日的油亮,很显然这是一只老蝉,而且是一只即将死去的蝉,它的翅翼振动,是生命结束前的垂死挣扎,亦或是想向世界留下它最后的声响。
这只蝉就在秋风中结束了它生命的旅途。
最早了解蝉是在一篇文章中,题目早已忘却,只是依稀记得有这么一句说:“蝉在地下深埋几年,只为一个夏天。
”也有人说蝉只是在地里埋了三年。
不论是三年或是几年,但它在树上的时间只有一个夏天,从金蝉脱壳到埋没于秋风,属于它的只有短短的90天,但它却用生命演绎了一个季节的灿烂。
面对这只蝉,我似乎突然有了对生命的思考。
它的生命虽短,却活到了极致。
它应该是快乐的吧,看透了生命的本质,也就等于延长了时间。
人的一生能否也像蝉那样,不求活得有多长,只求活得有多充实。
我想大部分人都不会这样想。
金钱的诱惑、职权的诱惑,使一些人早已忘记生命的本质与价值。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索取了多少,而在于奉献了多少。
蝉的一生只索取了90天,而在这90天中它倾尽所有。
直起身,又是一阵蝉鸣入耳,这是另一只蝉在向生命发出最后的搏击!学生作品4让文字活着——读《昆虫记》联系作文有感初二六班王露溪走进法布尔的昆虫世界,人们会感受到虫子们在劳作,在争吵,在谈恋爱。
人会为了几只蹦跳在纸上的虫子欢欣雀跃,走进我们的作文里,人们只感到无力苍白如纸绵长,为什么?我想,是因为文字仿佛是活的,它将大多数人认为的幼稚的幻想变成了现实:虫子像人一样,是有思想的。
他们虽然是低等生命,仅仅拥有生存的本能,然而法布尔从时空的另一端走来,他说昆虫是活着的,法布尔在蓝天下,绿荫里,与昆虫捉迷藏,玩游戏,他笔走龙蛇,胸中实有万言而笔下只留出几字。
他赋予虫子们人的感情,让他们懂得贪婪与仇恨,知道爱与无私,虫子们的思想来源于法布尔,法布尔所想也是虫子们所想,法布尔宽恕他们的身体,给予他们灵魂,法布尔是他们共同的父亲。
法布尔以瑞士钟表匠的耐心,法国香水师的浪漫,英国绅士的细腻,波斯纺织女工的柔软,又兼之以德国工厂的井井有条和周到,款款书写了独属于笔墨间的一个光怪离奇的世界。
他另辟蹊径,与文字,以鲜活的生命力量,让无数的昆虫时至今日依然不朽着。
在宇宙中,人类何其渺小,而小小的昆虫仿佛沙尘草芥一般,随意便可拂去了,法布尔不以他自己所想塑昆虫之性格,他以文字的方式自私又无私的留下了,无数昆虫的筋膜、骨骼于世上!我说:亲吻只见,为笔墨唱赞歌,让文字鲜活,就是让生命不朽!写作何其不是这样?从我手写我心,叫我情寓世界,愿所有人的文章都能成锦绣,让所有人的内心都存在绿花、红树,地远天长!学生作品5跟法布尔学写作初二六班徐光旭提及科普书籍,少不了《昆虫记》,提起昆虫学家,肯定又少不了法布尔。
翻开《昆虫记》,又像是找到儿时科普书的一些个童趣,然而又不太像。
身为昆虫学家的法布尔,不知是从何处搞来的一肚子文墨,写下如此不拘一格的科普经典。
语言生动活泼,俨然是以一个童真的小孩子视角去观察,又不失真实,不夸大昆虫其词,以公平的视角去观察每一只昆虫的生活。
在大部分小说里,每一位作家都会有所侧重,也就是主角,配角,以及反派,但在法布尔笔下,你丝毫别想看到法布尔有一点儿“偏心”的地方,他平淡地讲述着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让人更有兴趣去阅读这一独有的科普名著,为更多人打开了这个“封闭”世界的新气象。
法布尔的描写着实更胜人一筹。
法布尔将本是人人见着犯恶心的昆虫写成人,带上极为鲜丽生动的描写,让昆虫世界无差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他向我们展现的是我们不曾留意的另一个世界,他又用他自己独特的风格为昆虫世界添上了一层色,更加妙不可言。
法布尔风格自成一派,独具匠心。
他的文字里总透着一股莫名的亲切感,如同老友相遇,对面座谈,也似一滴水掉入潭中清而脆的旋律,不带些喋喋不休的回音——啰啰嗦嗦。
偶尔在书中开一两句玩笑,让人们从一大堆文字砌成的篇章中走出,会心一笑,竟也会使人忘了昆虫世界里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起起伏伏,轻松自如,让人读后难以忘却,甚至久久回味。
跟法布尔学写作,学到的不仅仅是文字与技巧,而且还让我明白,应该带上眼睛生活,带上眼睛写作。
学生作品6在田野中追寻的巨人初二五班赵一帆他曾说:“在对某个事说‘是’以前,我要观察,要触摸,要思考,一次又一次,甚至没完没了,直到没有任何一丁点儿的怀疑为止。
”他对这些在我们看来肮脏丑陋的小家伙们投入了无与伦比的热情。
他用充满美的眼光观察它们,用心灵去倾听它们,用智慧去思考它们,这位追求生命奥秘的大师用他诗一般的语言,用他九十二载春秋,谱写了这部“昆虫的史诗”,奏响了这首“生命的赞歌”。
他,便是法布尔,一位追寻生命的巨人。
《昆虫记》之所以能成为一部震撼世界的巨著,正是因为法布尔在这些小昆虫身上倾注了太多太多的感情,他像写人一样来描绘小虫子们的一生,用人的喜怒哀乐来表现虫子们的生活本能。
在他的笔下,令人作呕的屎壳郎却是一位勤勤恳恳的劳工;只拥有两三天寿命的美丽的大孔雀蝶却是一个痴情者;还有那守护子嗣直到生命最后一刻的迷宫蛛;那一生数年稳居地下,只在最后三四周破土而出放声高唱的蝉……这一个个形态各异的小虫子,也正是法布尔一生所追求的真谛。
他为我们诠释了隐藏在小虫子们背后的大秘密,而他那惊人的耐心和洞察力便是我们所应该学习的,不仅仅是在写作,在学习,这种对科学不懈追求的精神,更有利于我们的生活,常言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自然当中的一切细节背后都有着大秘密,那就是生命。
我们对生命抱以敬畏,而又怀揣着好奇,对其发起一次又一次探索。
这一点写作也是共通的。
我们爱生活,就应该像我们爱自己一样,只要你用心对待生活,你才能从中得到自己所需的灵感和素材,法布尔就是最好的先例,他通过毕生对生命的追寻,才最终换得一本《昆虫记》这样的巨著。
我们也应当秉承法布尔精神,为了一个“真”字,奉献我们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