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 格式:ppt
- 大小:2.61 MB
- 文档页数:35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专题6一、选择题1.(2020·天津南开区二模)许倬云在《历史大脉络》中谈道:“中国人以为繁荣安定的景观是田畴相接,庄稼丰茂;中国的诗歌中,最常见的是田园,很少有欧洲的牧野和山林。
”由此可以看出,影响中国人思想观念的主要因素是( )A.地理位置B.农耕经济C.生产技术D.统治政策解析:据材料“中国人以为繁荣安定的景观是田畴相接,庄稼丰茂;中国的诗歌中,最常见的是田园,很少有欧洲的牧野和山林”,可知中国小农经济影响了中国人的繁荣安定观念和田园诗风,故选B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因此地理位置很少影响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排除A项;生产技术属于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一个方面,并不是影响中国人思想观念的主要因素,排除C项;中国古代重农抑商,可能会影响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但并不是主要因素,排除D项。
答案:B2.(2020·天一大联考)西周初年,边陲之地的诸侯国地广人稀。
经过春秋时期的开发,这些封国内的荒地被开垦,大型农田水利工程开始兴建,楚国修建芍陂渠,吴王修建伍堰河。
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B.南方水旱灾害较为严重C.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D.吴、楚经济实力较为强大解析:春秋时期,铁器开始使用,生产力提高,促进了荒地的开垦与水利工程建设,与材料中“荒地被开垦,大型农田水利工程开始兴建”相符,故选A项;材料中“边陲之地的诸侯国”不一定是南方,排除B项;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正式建立,与材料中“春秋时期”不符,排除C项;“水利工程开始兴建”不等于经济实力较为强大,排除D项。
答案:A3.(2020·四川德阳二模)下图是从战国到晚清时期的牛耕图。
据图可知,中国古代( ) A.精耕细作的生产观念B.民为邦本观念的传承C.重农政策的源远流长D.农耕技术的发展缓慢解析:根据从战国到晚清时期的牛耕图反映的信息可知,我国封建时代的耕作方式一直是铁犁牛耕,农耕技术没有明显的革新,发展缓慢,故选D项;精耕细作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图片没有反映精耕细作的生产观念,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农耕技术,与民本思想的传承无关,排除B项;牛耕图强调的是耕作方式的传承,不能说明农业政策源远流长,排除C 项。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古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从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春秋战国以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在古代中国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2)从生产力水平看:长期使用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农耕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3)从地位和影响看: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4、古代中国手工业在纺织、冶金和制瓷等部门的发展成就(1)冶金业:①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小件铜器。
②商代青铜器繁荣时期。
③春秋晚期,中国已有铁器④西汉时,煤开始成为冶铁燃料⑤东汉的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2)纺织业:①新石器时代:萌芽。
②商周: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已相当重要③西汉: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中国被称为“丝国”。
④唐朝:官营纺织业规模大,私营纺织业作坊出现,纺织品数量相当可观。
⑤宋代:棉纺织业推广到江南地区,棉布成为主要衣被原料。
⑥明清: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
(3)制瓷业:(1)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即原始青瓷;(2)东汉:瓷器生产技术达到成熟阶段;(3)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瓷器开始输出国外;(4)宋代涌现一批名窑,如江西景德镇;(5)明清:景德镇成为全国瓷都。
清代粉彩瓷器。
3.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1)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就成为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则是官营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生产。
(2)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农耕为主兼营副业的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
在漫长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
第19讲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一、古代手工业的经营方式1.家庭手工业手工业长期附属于农民家庭之中,形成了以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男耕女织”的经济形式,自给自足。
2.田庄手工业随着土地的集中,汉代出现了田庄手工业,生产生活自给自足。
3.官营手工业从汉武帝时代起,政府垄断煮盐、冶铁等行业;元代以后,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成为职业世袭的“匠户”。
二、手工业部门与成就1.纺织业(1)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经萌芽,原料最初用的是麻和葛。
(2)商代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
(3)汉代花色品种多样,丝织品远销到地中海地区,中国因此被称为“丝国”。
(4)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规模也相当大。
(5)宋代棉花种植普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丝织工艺水平有所提高。
(6)元代黄道婆创造新式纺车,推广织造技术。
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
(7)明代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扩大,而且出现了雇工和自由劳动力市场。
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
2.冶铸业(1)商周时期,黄河流域的青铜铸造工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作品多为礼制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和秩序。
(2)春秋晚期出现人工冶炼的铁器。
(3)战国中期后炼钢和淬火工艺有所发展。
(4)汉代冶铁以煤炭做燃料,并创造出用水力作为动力的鼓风装置——水排。
(5)南北朝时期出现灌钢法。
(6)北宋时期有以煤作为燃料冶铁的明确记载。
3.制陶业(1)原始时代的彩陶和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工艺水平很高。
(2)唐代美术陶制品“唐三彩”风行一时。
4.制瓷业(1)早期瓷器是一种釉陶,又称做原始青瓷。
(2)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
(3)唐代制瓷业已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有青瓷和白瓷两大体系,代表是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
(4)唐宋以来,各地瓷窑所产瓷器各具风格。
(5)清康熙年间,发明粉彩瓷器工艺;雍正时期,烧制技术达到顶峰。
(6)唐宋以来,瓷器成为中国经海路外销的重要商品,“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瓷路”。
1.(2019·广州质检)有学者认为,“家”字在商周时期具有“氏族宗庙”的含义,春秋末战国初开始具有“个体家庭”的含义。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强化B.小农经济逐步形成C.社会政局动荡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趋向崩溃而不是强化,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发展,小农经济逐步形成,男耕女织的劳作方式逐渐取代以前的集体劳作,“家”的含义相应地发生了转变,故B项正确;社会政局动荡是经济变化带来的政治方面的影响,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百家争鸣”是经济变化和政治变化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答案 B2.(2019·合肥三模)有史书记载:“水以轮济,假一毂(gu)汲引之利,为万顷生成之惠……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此农具的发明( )A.体现了农业基本模式B.推动了水田农业的发展C.改变了农村产业结构D.形成了完备的灌溉体系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筒车,农业基本模式是小农经济,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筒车属于灌溉工具,推动了水田农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灌溉工具不能改变了农村产业结构,故C项错误;筒车只是灌溉工具,不能说明形成了完备的灌溉体系,故D项错误。
答案 B3.(2019·泰州二模)据《欧阳文忠公全集》载,民有幸不役于人而有田自耕者,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役之,至不胜,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
由此可见自耕农(小农)经济生存的不利因素是( )A.封建国家的沉重赋役B.自然灾害的影响C.封建地主的土地兼并D.小农经济的脆弱解析依据材料“以等书于籍而公(官府)役之,至不胜,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可知,自耕农虽然有自己的土地,但还要向官府提供劳役,如果不能忍受,则会卖掉田地或者逃走,这反映了封建国家的沉重赋役是自耕农经济生存的不利因素,选择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4.(2019·南通、扬州调研)殷墟郭家庄发掘的160号商代墓,出土青铜礼器40件,方形器数量较多,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
第16课时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经济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古代中国农业:①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②土地制度;③农业经济的特征。
2.古代中国手工业:①古代手工业生产的组织形式;②手工业的典型成就;③古代手工业长期领先世界的原因;④古代手工业的特点。
对应学生用书P82,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耕作方式的演进与影响(1)过程: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过程。
前者是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后者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采用。
(2)生产工具、技术的进步⎩⎪⎨⎪⎧①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形成。
②汉代牛耕普及全国,东汉出现了一牛挽犁。
③汉代铁制农具的数量远超前代,曲柄锄和大镰的出现,说明农具有所改进。
④唐代出现曲辕犁,标志着我国古代农耕技术的成熟。
(3)影响⎩⎪⎨⎪⎧①耕作技术的改进,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②小农户个体经营使耕作技术难以实现革命性的发展。
2.土地制度(1)土地制度的演变⎩⎪⎨⎪⎧①商周时代:井田制。
②战国时期:商鞅废除了井田制,肯定了土地的私人占有。
③北魏到唐前期:曾经推行均田制。
(2)土地兼并⎩⎪⎨⎪⎧①根源:封建土地私有制。
②表现: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役使贫民,土地高度集中。
③危害:造成了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导致了无数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
3.水利技术(1)战国: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工程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
(2)两汉:关中农民创造了“井渠”。
王景成功治理黄河。
(3)唐至明清:政府重视水利设施的修建管理,灌溉工具不断改进。
(耕作技术)水利技术生产力古代农业――→生产关系土地制度变化学法点睛 古代农业经济归纳为 1.耕作“两大阶段”2.三大土地制度变迁史观史论古代经济的发展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基础,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和思想文化文明都是建立在经济文明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是古代中国文明的基础和源泉。
必修二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22讲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选择题1.(2020·天津和平二模)《左传·定公》记载,周初曾经俘虏了以职业为姓氏的工商业者。
见下表A.姓氏与职业具备了必然联系B.手工业和商业出现合一趋势C.手工业生产已出现专业分工D.职业和身份已形成世代相传[解析] 由以职业为姓氏的俘虏以及其职业分类可以看出,周初职业,尤其是手工业分工细化已经达到一定程度,说明当时手工业生产已经出现专业分工,C项正确;先秦姓氏存在社会等级差别,贵族阶层的姓氏与职业无关,题干中所列的是俘虏,只是社会群体的一部分,因此不能断定这一时期姓氏与职业之间具备必然联系,排除A项;题干未提及商业发展情况,排除B项;通过题干无法判断俘虏的姓氏是否是世代相传,排除D项。
2.(2020·湖南郴州二模)《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各郡设铁官44处,而封国更以冶铁为利,如“赵国以冶铁为业”。
汉武帝时博士徐偃“矫制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其理由是“欲及春耕种,赡民器也”。
这说明汉代( B )A.铁器成为主要生产工具B.冶铁业发展有利农业生产C.冶铁技术水平大大提高D.农业已普遍实现精耕细作[解析] 据材料可知,“矫制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有利于冶铁业的发展,“欲及春耕种,赡民器也”说明冶铁业的发展有利于农业生产,B项正确;材料没有汉代生产工具之间的比较,排除A项;材料说明“封国更以冶铁为利”“鼓铸盐铁”等,没有体现冶铁技术水平高低,排除C项;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特点,材料说明了汉代铁官的设置、原因及作用,排除D项。
故选B项。
3.(2021·安徽池州调研)2017 年7月,考古人员在秦都咸阳城遗址首次发现了民居建筑,部分出土器物有制作者留下的戳印,均带有“咸”字。
类似的戳印在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的陶俑上也有发现,这是秦代工商管理制度“物勒其名”的反映。
这一制度( A ) A.有利于保障产品的质量B.有助于加强对民营手工业的管理C.旨在利用都城的影响力D.反映了秦朝政府对工商业的压制[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物勒其名”指的是在制成品上篆刻相关人员所属的部门和名字,一旦发现其质量问题,立刻循此线索,严惩不贷,这有利于保障产品的质量,A项正确;这涉及的是官营手工业,不是民营手工业,B项错误;该制度与都城的影响力无关,C项错误;这是对工商业的管理,而非压制,D项错误。
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训练19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一、选择题1.殷墟郭家庄发掘的160号商代墓,出土青铜礼器40件,方形器数量较多,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
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商代()A.农业先进,使用青铜农具B.冶铜发达,青铜器品种多C.战争频繁,青铜武器多样D.重视礼仪,青铜礼器精美2.汉代冶铁技术取得重大发展。
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在汉初很不普及,但汉武帝后却得到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
其主要原因在于()A.杜诗发明和推广水排B.铁农具的广泛应用C.铁业官营政策的推行D.民营手工业的发展3.(2016·武汉五月模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役使田里、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从事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
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
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A.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B.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C.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D.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够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4.(2016·唐山二模)两宋时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而到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苏湖地区指江浙地区,湖广地区指洞庭湖流域)。
这种变化说明()A.江浙地区农村经济结构出现转型的趋势B.江南地区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湖广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之地D.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5.(2016·银川二模)元朝立国,将民间工匠强制征调,为官府服务,编入“匠籍”。
清初宣布废除“匠籍”,工匠在法律上获得了一般民户的地位。
乾隆帝说:“国家兴修工作,雇募人夫,原欲小民实授价值,以为赡养身家之计”。
这一变化()A.打破了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C.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促进了民营手工业发展6.(2016·江西八校第二次联考)《农政全书》载:“所繇共百万之赋,三百年而尚存视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