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课程与教学论
- 格式:doc
- 大小:112.00 KB
- 文档页数:6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理解)课程与教学论实质上是以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的目的和任务的。
2、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理解)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的基本任务可以表述为: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
3、几本重要的着作(了解)《礼记·学记》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着。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学术界常把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
第二节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4、目前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的认识(理解)在国外,对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的看法,有四种不同的主张,形成了四种不同的模式:1.二元独立模式(Dualistic Model)布鲁纳2.相互交叉模式(Interlocking Model)3.包含模式(Concentric Model)4.二元循环联系模式(Cyclical Model)第三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5、一、萌芽期(前科学期)1.背景:从课程与教学的产生到公元16世纪,学校教育规模比较小,为社会的统治阶层强权垄断,主要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教育和宗教教育。
2.代表人物与思想:中国《学记》西方昆体良《雄辩术原理》3、特征:有了对教育内容、学科问题的思考,但还是没成为独立的学科,课程与教学思想还停留在经验的描述和总结阶段。
二、教学论学科的形成期(建立期)1.背景:17世纪到19世纪之间2.代表人物:拉特克,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人。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教学阶段理论)3、特征:教学论成为独立学术领域三、学科的分化与多样化时期(繁荣期)1、背景:20世纪至今,教学论的发展进入了分化和多样化的轨道。
2、代表人物与思想:杜威(教学五步骤),凯洛夫3、被理论界视为二战之后三大新教学论流派:布鲁纳:美国,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瓦·根舍因:德国,范例教学理论赞科夫:前苏联,教学与发展教学理论4、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5、课程论的独立与大发展:博比特(美国),《课程》写于1918年,做为课程论独立学科的开始。
课程(学科)教学论是什么1、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目标2、课程内容:是指哥们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是一定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和。
3、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就是指学科课程的标准,它具体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
4、课程开发:主要是指课程的功能不断适应社会、文化、科学等方面的要求,进而持续不断开发课程的活动与过程。
5、课程计划:是指学校关于课程的宏观规划,一般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学习的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
6、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效果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或设想。
7、生成性目标:又称“形成性目标”“生长性目标”“展开性目标”,它是在教育情境中伴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形成的课程目标。
8、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个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的个性化表现,它追求的学生反应的多元性,而不是反应的同质性9、普遍性目标:根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要,而对课程进行总括性和原则性的规范与指导的目标。
一般表现为对课程有较大影响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宗旨10、行为性目标:是以设计课程行为结果的方式,对课程进行规范性与指导的目标,它指明了课程结束后学生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11、广义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以学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整体发展,学校自主开展的课程开发活动,它是对学校课程的整体改造,能够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和教育理想。
12、校本课程:是指以学校为本,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13、课程开发机制:是课程开发得以正常运行的基本原理和动力体系,它包括学校课程的设置程序和运行方式,特别是课程规划主题的认定以及课程的编制、实施、管理与监督之类的问题。
14、优化教学:所谓优化教学,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相对于一定的标准而言的一种完美、完满的教学状态。
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介绍一、学科课程的概念及特点学科课程是指学校按照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课程标准,为学生提供的一种有组织的、系统的、科学的、全面的学科教育活动的总称。
它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
学科课程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系统性强:学科课程是按照学科的体系结构编排的,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层次性。
2.科学性强:学科课程是经过科学研究和实践检验的,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
3.针对性强:学科课程是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而设计的,具有针对性和差异性。
4.全面性强:学科课程是以学科为核心,融入多种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具有全面性和综合性。
二、教学论的概念及作用教学论是研究教学活动的规律和方法的学科,它是教育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教学论主要研究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评价的实施等方面的问题,旨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教学论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指导教学实践:教学论为教师提供了科学的教学理论和方法,指导教师进行教学实践。
2.提高教师素质:教学论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和提高,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素质。
3.促进教育改革:教学论为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支持,推动了教育改革的进程。
三、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的关系学科课程和教学论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互动。
学科课程是教学论的实践基础,教学论为学科课程的教学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支持。
1.学科课程是教学论的实践基础学科课程是教学论的实践基础,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教学活动,而学科课程是教学活动的具体内容和形式。
只有通过对学科课程的研究和实践,才能发现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规律,进而提出科学的教学理论和方法。
2.教学论为学科课程的教学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教学论为学科课程的教学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支持,为教师提供了科学的教学理论和方法,指导教师进行教学实践。
教学论的研究成果,如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教学方法等,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领域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旨在研究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这门学科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一些关键的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
一、课程的定义与类型课程,简单来说,就是学生在学校中所学的各种学科和活动的总和。
它不仅包括学科知识,还涵盖了学生在学校里所经历的一切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课程的类型多种多样。
按照课程的组织方式,可以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强调系统性和逻辑性;活动课程则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按照课程的实施要求,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以保障学生具备基本的知识和技能;选修课程则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的课程,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和个性化发展。
二、课程设计的模式课程设计是课程开发的重要环节,常见的课程设计模式有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和情境模式。
目标模式以明确的课程目标为导向,将课程目标细化为具体的学习结果,然后选择和组织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这种模式具有明确性和可操作性,但容易忽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过程模式则更关注课程实施的过程,强调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中的体验和探索。
它认为课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而不仅仅是预设的目标。
情境模式则将课程置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需求,使课程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常见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案例教学法等。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适用于传授系统性的知识。
但如果运用不当,可能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缺乏思考。
讨论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但需要教师有效地组织和引导,避免讨论偏离主题。
实验法让学生通过亲身操作来获取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
课程与教学论和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属于教育学中的重要学科,它探讨的是关于课程和教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在教育领域,课程和教学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构建着教育的本质和目标。
因此,了解和研究课程与教学论对于教师、教育工作者以及教育管理者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核心是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指教师或教育工作者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制定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过程。
它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学科知识和教学经验,能够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加有效。
课程设计需要综合考虑教育政策、教材选用、评估方式等因素,确保教学能够符合教育目标和学生发展需求。
课程与教学论还关注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的各种技巧和策略,它包括教师讲解、示范、引导、讨论、实践等多种形式。
教学过程则是指教学活动发生的过程,包括教学的组织、课堂的氛围、学生的参与等。
在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中,我们旨在寻找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课程与教学论也关注课程评价和教学评估。
课程评价是指对课程的质量和效果进行评估和改进的过程。
它通过收集、分析和解释各种评估数据,评判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果,为课程改进提供反馈和依据。
教学评估则是对教学过程和教师教学行为进行评价和监控的过程。
通过教学评估,可以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进。
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它关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评估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研究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我们可以改进教育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推动教育的发展和创新。
为了适应社会的快速变化和发展,我们需要不断地深化对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不断改进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个性化的教育。
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导语:课程论和教学论是教育学中两个重要的学科领域,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教育教学体系的核心。
本文将从定义、内涵、关系等多个角度探讨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一、定义与内涵1. 课程论:课程论是研究课程的学科,主要关注课程的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等方面。
它研究课程的理论基础、目标设置、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问题,旨在提高课程的质量和效果。
2. 教学论:教学论是研究教学的学科,主要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学效果等方面。
它研究教学的原则、方法、手段、技巧等问题,旨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效率。
二、关系的内在联系1. 目标导向:课程论和教学论都是以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为导向的学科。
课程论关注课程的目标设置,教学论关注教学的目标实现。
两者相互关联,共同服务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2. 相互依存:课程论和教学论是相互依存的学科。
一个优秀的课程需要教学论的支持和指导,而教学论的研究也需要以课程为基础。
两者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共同构建起教育教学体系。
3. 互补关系:课程论和教学论相互补充,各自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课程论研究课程的设计和开发,为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教学论研究教学的实施和评价,为课程的改进和优化提供了反馈和建议。
三、课程论与教学论的交叉点1.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课程论和教学论的交叉点之一。
课程论研究课程的设计原则和方法,教学论研究教学活动的设计过程和技巧。
教学设计需要综合考虑课程内容、学生特点、教学环境等因素,既要符合课程的要求,又要适应教学的实际情况。
2.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另一个交叉点。
课程论研究课程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教学论研究教学效果的评价和改进。
教学评价需要综合考虑课程目标的实现情况、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学生学习的成果等因素,为课程的改进提供依据和参考。
四、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应用1. 教师专业发展:课程论和教学论的研究成果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理论体系建立一门学科的理论体系,必须先有学科基本概念、学科基本内容以及这些基本内容之间的联系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建构学科的理论体系。
鉴于此,先给出《课程与教学论》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内容以及这些内容之间的联系。
只有对这些概念有深刻的理解,才能抓住他们之间的联系建立学科理论体系。
一、基本概念(一)课程1、“课程”的来源课程与教育实践相伴相生,与人类社会、人类的教育活动共生共长。
在原始社会,老一代向新一代传授采撷、捕鱼、狩猎、歌舞等生存技能和民俗传统等,即属于课程的活动内容;孔子春秋时期的私学教育,因材施教,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以及后来对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记载,实为课程实践的例证;在古希腊,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对儿童“真、善、美”的灵魂的塑造,到柏拉图“为实现理想国”教育蓝图而拟定的人的终生教育计划。
虽然,当时还没有“课程”词汇的出现,实际上是今天我们所指的“课程设置、课程进程”等问题的萌芽。
“课程”一词在我国文献中的出现,始见于唐代。
唐代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的“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句注疏:“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
”南宋朱熹在《朱子全书》中亦有“宽着期限,紧着课程。
”、“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句。
这里的课程已有学习范围、进程、计划的程式之义。
这与我们现在的课程的理解有许多相似之处。
在国外,“课程”一词,英语为“curriculum”。
在西方教育史上,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其名著《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首先提出“课程”这一术语,并将概念化为“教育内容的体统组织。
该词源于拉丁文“currere”,即“race-course”,意为“跑道”,规定赛马者的行程,与教育中“学习内容进程”之意较为接近。
斯宾塞将“课程”术语引入教育中,并很快被西方教育者普遍接受。
2、课程的理解教育工作者从不同的侧面与角度建构着对课程的不同认识和理解。
下面是对课程理解的几个方面。
课程与教学论的功能主要有课程论、教学论、学科教学论三种。
“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领域的一个概念,属于是“教育学”的二级学科。
“课程与教学论”这一学科下面有包含有“课程论”、“教学论”“学科教学论(语文教学论、数学教学论、物理教学论、化学教学论等三级学科)”。
“课程与教学论”也是师范院校为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
目前,华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生导师黄甫全教授编著的“课程与教学论”著作,是一些师范院校使用的教材。
课程与教学论和教育学的主要区别:
一、专业性质不同
1、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领域的一个概念,属于是“教育学”的二级学科。
2、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教育活动及其规律的社会科学。
二、课程基础不同
1、课程与教学论:一些部属和省属师范院校都招收“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少数学校招收博士研究生。
“课程与教学论”这一学科下面有包含有“课程论”、“教学论”“学科教学论(语文教学论、数学教学论、物理教学论、化学教学论等三级学科)”。
2、教育学:19世纪中叶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为教育学的科学化奠定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基础。
现代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实践的广泛性、丰富性,更进一步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
韶关学院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快速傅里叶变换(FFT)的DSP 实现摘要:本文对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原理进行简单介绍后,然后介绍FFT 在TMS320C55xx 定点DSP 上的实现,FFT 算法采用C 语言和汇编混合编程来实现,算法程序利用了CCS 对其结果进行了仿真。
关键字:FFT ,DSP ,比特反转 1.引言傅里叶变换是将信号从时域变换到频域的一种变换形式,是信号处理领域中一种重要的分析工具。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 )是连续傅里叶变换在离散系统中的表现形式。
由于DFT 的计算量很大,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使其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
20世纪60年代由Cooley 和Tukey 提出了快速傅里叶变换(FFT )算法,它是快速计算DFT 的一种高效方法,可以明显地降低运算量,大大地提高DFT 的运算速度,从而使DFT 在实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已成为数字信号处理最为重要的工具之一。
DSP 芯片的出现使FFT 的实现变得更加方便。
由于多数的DSP 芯片都能在单指令周期内完成乘法—累加运算,而且还提供了专门的FFT 指令(如实现FFT 算法所必需的比特反转等),使得FFT 算法在DSP 芯片上实现的速度更快。
本节首先简要介绍FFT 算法的基本原理,然后介绍FFT 算法的DSP 实现。
2.FFT 算法的简介快速傅里叶变换(FFT )是一种高效实现离散傅里叶变换(DFT )的快速算法,是数字信号处理中最为重要的工具之一,它在声学,语音,电信和信号处理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2.1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对于长度为N 的有限长序列x(n),它的离散傅里叶变换(DFT )为1,1,0,)()(1-==∑-=N k Wn x k X n n nkN(1)式中, Nj N eW /2π-= ,称为旋转因子或蝶形因子。
从DFT 的定义可以看出,在x(n)为复数序列的情况下,对某个k 值,直接按(1)式计算X(k) 只需要N 次复数乘法和(N-1)次复数加法。
因此,对所有N 个k 值,共需要N 2次复数乘法和N(N-1)次复数加法。
对于一些相当大有N 值(如1024点)来说,直接计算它的DFT 所需要的计算量是很大的,因此DFT 运算的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2.2快速傅里叶变换FFT旋转因子W N 有如下的特性。
。
对称性: 2/N k N kN W W +-=。
周期性:Nk Nk NW W +=利用这些特性,既可以使DFT 中有些项合并,减少了乘法积项,又可以将长序列的DFT 分解成几个短序列的DFT 。
FFT 就是利用了旋转因子的对称性和周期性来减少运算量的。
FFT 的算法是将长序列的DFT 分解成短序列的DFT 。
例如:N 为偶数时,先将N 点的DFT 分解为两个N/2点的DFT ,使复数乘法减少一半:再将每个N/2点的DFT 分解成N/4点的DFT ,使复数乘又减少一半,继续进行分解可以大大减少计算量。
最小变换的点数称为基数,对于基数为2的FFT 算法,它的最小变换是2点DFT 。
一般而言,FFT 算法分为按时间抽取的FFT (DIT FFT)和按频率抽取的FFT(DIF FFT )两大类。
DIF FFT 算法是在时域内将每一级输入序列依次按奇/偶分成2个短序列进行计算。
而DIF FFT 算法是在频域内将每一级输入序列依次奇/偶分成2个短序列进行计算。
两者的区别是旋转因子出现的位置不同,得算法是一样的。
在DIF FFT 算法中,旋转因子kNW出现在输入端,而在DIF FFT 算法中它出现在输入端。
假定序列x(n)的点数N 是2的幂,按照DIF FFT 算法可将其分为偶序列和奇序列。
偶序列:12/,1,0),2(2),-(N (4),(2),(0),1-==N r r x x x x x x 即 奇序列:12/,1,0),12(1),-(N (5),(3),(1),2-=+=N r r x x x x x x 即则x(n)的DFT 表示为)2()()()12()2()()()(12/02212/02112/0)12(12/0211∑∑∑∑∑∑-=-=-=+-=-=-=+=++=+=N r rkNkNN r rkNN r kr NN r rk NN n nkNN n nk NW r x W W r x W r x W r x n n W n x Wn x k X 为奇数为偶数由于[][]2/)2//(22)/2(2N N j N j NW eeW ===--ππ ,则(3)式可表示为)3(12/,1,0)()()()()(2112/02/212/02/1-=+=+=∑∑-=-=N k k X W k X W r xWW r xk X kN N r rkN k NN r rk N式中, )(1k X 和)(2k X 分别为)(1n x 和)(2n x 的N/2的DFT 。
由于对称性,,2/K N N k NW W -=+则)()()2/(21k X W k X N k X kN -=+。
因此,N 点)(k X 可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12/,1,0)()()(21-=+=N k k X W k X k X kN (4)后半部分:12/,1,0)()()2/(21-=-=+N k k X W k X N k X k N (5)从式(4)和式(5)可以看出,只要求出0~N/2-1区间)(1k X 和)(2k X 的值,就可求出0~N-1区间)(k X 的N 点值。
以同样的方式进行抽取,可以求得N/4点的DFT ,重复抽取过程,就可以使N 点的DFT 用上组2点的 DFT 来计算,这样就可以大减少运算量。
基2 DIF FFT 的蝶形运算如图(a)所示。
设蝶形输入为)(1p x m -和)(1q x m -,输出为)(p x m 和)(q x m ,则有kN m m m W q x p x p x )()()(11--+= (6) k N m m m W q x p x q x )()()(11---= (7)在基数为2的FFT 中,设N=2M,共有M 级运算,每级有N/2个2点FFT 蝶形运算,因此,N 点FFT 总共有N N 2log)2/(个蝶形运算。
)(1q x m - )(p x m)(1q x m - )(q x m-1图(a) 基2 DIF FFT 的蝶形运算例如:基数为2的FFT ,当N=8时,共需要3级,12个基2 DIT FFT 的蝶形运算。
其信号流程如图(b)所示。
x(0) x(0)WNx(4) x(1) -1WNx(2) x(2) -1WN 0 WN2x(6) x(3) -1 -1WNx(1) x(4) -1WN 0 WN1x(5) x(5) -1 -1WN 0 WN2x(3) x(6) -1 -1WN 0 WN2 WN3x(7) x(7) -1 -1 -1图(b) 8点基2 DIF FFT蝶形运算从图(b)可以看出,输入是经过比特反转的倒位序列,称为位码倒置,其排列顺序为)7(),3(),5(),1(),6(),2(),4(),0(xxxxxxxx。
输出是按自然顺序排列,其顺序为)7(),6(,),1(),0(xxxx 。
3.FFT算法的DSP实现DSP芯片的出现使FFT的实现方法变得更为方便。
由于大多数DSP芯片都具有在单指令周期内完成乘法—累加操作,并且提供了专门的FFT指令,使得FFT算法在DSP芯片实现的速度更快。
FFT算法可以分为按时间抽取FFT (DIF FFT)和按频率抽取FFT (DIF FFT)两大类,输入也有实数和复数之分,一般情况下,都假定输入序列为复数。
下面以N复数点FFT算法为例,介绍用DSP芯片实现的方法。
3.1 FFT运算的实现用TMS320C55XX的C 语言和汇编混合编程实现FFT算法主要分为三步:3.1.1实现输入数据的比特反转输入数据的比特反转实际上就是将输入数据进行位码倒置,以便在整个运算后的输出序列是一个自然序列。
在用汇编指令进行位码倒置是,使用位码倒置寻址可以大大担高程序执行速度和使用存储器的效率。
在这种寻址方式下,AR0存放的整数N是FFT点的一半,一个辅助寄存器指向一个数据存放的章元。
当使用位码倒置寻址将AR0加到辅助寄存器时,地址将以位码倒置的方式产生。
3.1.2实现N点复数FFTN点复数FFT算法的实现可分为三个功能块,即第一级蝶形运算,第二蝶形运算,第三级至Nlog级蝶形运算。
2对于任何一个2的整数幂N=2M,,总可以通过M次分解最后成为2点的DFT计算。
通过这样的M次分解,可构成M(即Nlog)级迭代运算完成。
23.1.3输出FFT结果3.2 C,汇编语言混合程序FFT算法程序主要由exp7b.c, w_table.c ,fft.asm, bit_rev.asm四个程序组成.exp7b.c:主调用子程序用来调用其他程序,实现统一接口。
w_table.c:旋转因子程序,用来计算旋转因子。
bit_rev.asm:位码倒置程序,用来实现输入数据的比特反转。
fft.asm:FFT算法主程序,用来完成N点FFT运算。
4.小结:本实验通过学习快速傅里叶变换(FFT)的原理,然后在CCS平台下编程对其进行模拟仿真,对快速傅里叶变换(FFT)有个一个较深刻的理解。
并且熟悉了DSP,CCS平台,达到了课程教学的目的。
但由于初学DSP,许多东西不明白,以后还需对DSP努力学习研究,达到一个高水平。
参考文献:[1]朱红梅.WCDMA系统中的HSDPA技术探讨[J].广东通信技术,2005,87(3):11-15.[2] 岳姗. WCDMA中HSDPA技术分析与展望[J].数字通信世界, 2006,120:49-52.[3] 王艳清,李乐民. WCDMA HSUPA技术中的Node B调度算法研究[J].信息技术, 2006,54:108-109.[4]刘建明.李小文. TD-SCDMA中的增强型技术HSDPA[J].数据通信,2004,36:29-32.[5]王昊瀛.TD-SCDMA与WCDMA在HSDPA技术上的比较分析[R].武汉:武汉烽火移动通信有限公司,2006.34-35 72.[6] 刘博,李军. TD-SCDMA与WiMax联合组网方案的研究[J]. 移动通信,2008,89:63-65.[7] 吴伟陵,牛凯.移动通信原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37-68,12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