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怡情的明代文人书房
- 格式:pdf
- 大小:1.31 MB
- 文档页数:4
姑苏书斋翰墨香书斋,顾名思义,即书斋主人读书著述之处。
文人对读书环境要求甚高,因为这里是他们的精神圣地。
书斋内,万卷琳琅,几案精严,庋置清雅。
苏州文士在这有限的空间内,或独坐把卷,卧游山川;或著书立说,传言后世;或与二三知己倾茗畅饮,纵论古今,同时也留下了深深的吴文化印痕。
?苏州小巷里的书??苏州小巷里弥散的是静谧、幽雅、深藏不露的书卷之气,到处可以发现的名贤俊士在这样的小巷里组成了最为和谐的生态图像。
他们接受的是儒家学说的熏陶,守在书斋,守在石库门里,守住一间粉墙黛瓦,守住自己的小巷,以退为进,以隐为显,所谓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于是苏州小巷又具有了矜持而朴实的脱俗品格或说气质。
余秋雨先生在《白发苏州》一文中说:“无数的小巷中,无数的门庭里,藏匿着无数的灵魂。
千百年来,以积聚久远的固执,使苏州保持了风韵的核心。
”苏州小巷是苏州文化的基本精神,有着深藏不露的书卷之气,而这书卷之气是从小巷书斋里珍藏着的古本线装书中飘逸而出的。
明代苏州藏书家的书斋“颜乐堂”,为宰相王鏊致仕后的书斋。
王鏊辞官归里,每想到国家大事,仍“忠爱悱恻,沉忧不已”。
其子见父闷闷不乐,于是筑园娱亲,仿照故乡洞庭东山的景物,在苏州城里建造了胜甲一方的怡老园,园中建书斋颜乐堂。
“学圃堂”,是画家唐寅的书斋,在其书斋内不知有多少奇书异画和珍善典籍,令人们惊羡不已。
文徵明《饮子畏小楼诗》云:“君家在皋桥,喧阗井市区。
何以掩市声,充楼古今书。
左陈四五册,右倾三两壶。
”“文起堂”,是戏曲家张凤冀的书斋。
张凤冀书法文章为世人所重,文秉《姑苏名贤续记》称“丰碑巨碣非先生撰述不重,薄蹄角扇非先生题咏不韵,古法书画、樽垒彝鼎非先生鉴赏不珍,下至吹箫庋曲非窃先生余剩不能使人一唱三叹也!”张凤翼在其书斋内写出了大量戏曲著述。
清代苏州藏书家的书斋“春草闲房”,是藏书家金侃的书斋。
金侃工书画,能诗。
叶昌炽云:“杜门抄书,校雠精审,宋元名人集秘本插架甚富。
浅谈明代文人的书房室内设计作者:白瑰伟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0年第09期摘要:宏观来看,室内设计包含空间组织、平面布局和装饰处理等方面,反映着相应时期社会物质和精神生活的特征。
明代“儒雅相尚”的社会风气使文人把高度修养的生活情趣投放在室内设计的行为中。
这种古代知识阶层自我参与设计的行为,是自主意识的增强和普遍化的表现。
关键词:室内设计;陈设;文人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8-0061-02提及室内设计似乎是一新兴的学科,但是人们有意识地对自己生活、生产活动的室内进行安排布置,却是伴随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同步发展的。
在明代,文人士子关注物质环境的质量,室内设计的意识增强,独立的自主的为自己的生活进行设计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在明末清初,随着园林建筑及其室内家具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一批涉及室内环境设计的理论性著作,如计成的《园冶》,文震亨《长物志》,李渔的《闲情偶记》等。
清人伍绍棠云:“有明中叶,天下承平,士大夫以儒雅相尚,若评书品画,瀹茗焚香,弹琴选石等事,无一不精,而当时骚人墨客,亦皆工鉴别,善品题,玉敦珠盘,辉映坛坫。
”明代“儒雅相尚”的社会风气使文人把高度修养的生活情趣投放在室内设计的行为中,尤其是在书房的布置和陈设上。
一、书房设计是社会风貌的反映(一)文人是设计者和使用者明中晚期文人的书房以独立的形式与住宅相分离。
文人对书房设计的参与将诗书绘画中的审美观念、笔情墨趣渗透到陈设物的制作中,将用具提升到了与诗书绘画同流的精神高度,使明代“书房文化”尽显文人的优游姿态。
明代戏曲家高濂有传奇《玉簪记》、《节孝记》及散曲作品遗世,在他的杂著《遵生八笺》中,设计了两张床。
一张是两宜床,多功能设计,冬夏两季可用。
另一张是欹床,高低可调,既能读书休息,又能花下卧赏,体现了当时文人的雅趣和才智。
文人“口授工匠使为之”直接完成了书房陈设的设计。
天一阁印象作文600字•相关推荐建造了一座藏书楼。
因为书最怕被火烧,而《易经》里说“天一”生“水”,“水”可以灭“火”,所以范钦给藏书楼取名“天一阁”,这是一个美好的寓意,希望所有的书籍能够永久保存。
天一庋阁足千古,天下藏书此一家。
天一阁是亚洲最大的私家藏书楼,对编撰《四库全书》做出了巨大贡献!北书库内,一排排高大的书柜林立,书柜里一沓沓的书被分门别类、有序地摆放着,它们排列地非常整齐,中间的空档处还放着许多防虫用的中药包。
据介绍,为了防潮,每年梅雨季节过后,范钦就会约上朋友把书放到石头上晒。
我一步一步慢慢地走着,一笔一笔仔细地记录着。
你瞧,尊经阁的三重飞檐可真气派!比以前故宫内供奉皇帝的屋子还要多出一重呢!里面藏有古代圣人的诗文真迹,有《诗经》、《千字文》……范钦真是一个酷爱书籍的人!走在长满青苔的石板路上,青石板像铺上了一块绿色的地毯。
这是一块印着年代记忆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的地方,一直到“天一池”边。
“天一池”最早是和月湖相通的,用来储水,以防藏书楼着火可以就地取水,拯救里面的书籍。
那里还有“九狮一象”的石雕,是“九思一想”的谐音,寓意我们多多学习,多多思考吧!花草的清香,在风中飞扬;浓浓的书香,在心中飘荡。
天一阁是不可再生的文物;是宁波的文化精髓,是甬城文明的花朵。
书藏古今,港通天下,天一阁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文化之林。
天一阁印象作文600字篇2今天下午我参观了宁波的天一阁博物馆。
博物馆位于宁波月湖的旁边,里面有一座座不同的房子,其中一所就是天一阁。
名字“天一”,取自《易经》“天一生水”的意思。
它是明代的兵部右侍郎范钦建造的一所藏书楼。
天一阁是一所二层楼的房子,用木头建造。
它的上面一层楼是藏书用的,横的很大一间,像“一”字;下层楼有横的6间,中间是大厅,有6扇木头大门。
前门口的院子地面是用石板铺成的,有一个水池,万一藏书楼不小心失火了,可以打水扑救火。
范钦的曾孙子在天一阁建成100周年的时候,在池子边上用宁波海边的礁石搭建了一些九狮一象造型的假山,正对着天一阁前门的那个假山是一个繁体字“寿”的造型,和院子边上的树木,组成福禄寿的美好含义。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透过甘熙宅邸看江南明清民居一、甘熙故居的概况有这样一种说法:中国最大的帝王宫殿,是北京的紫禁城,为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中国最大的官僚府邸是曲阜的孔府,为九百九十九间半;而中国最大的平民住宅就是甘熙故居了,为九十九间半。
其实甘熙故居多达300多间,九十九间半,这半间既表示没达百间的谦虚,又有仅半步就到目标的小小得意。
甘熙故居是晚清南京著名文人藏书家甘熙父亲甘福在清嘉庆年间,即公元17至18世纪建造的,甘熙故居旧时也称友恭堂。
甘熙祖籍安徽,道光18年中进士,先后著有《白下琐言》《桐荫随笔》等典籍,对研究编纂南京地方志书,有很大的影响。
甘熙故居坐南朝北,在百家姓中,甘姓后注“渤海”,甘氏南迁后不愿背弃祖先,面朝北以示“施敬”,坐南朝北,体现了甘氏家族儒雅的家风。
甘熙故居为人称道的独特之处在于,这组建筑既有江南民居的特点,又带有明显的北方建筑风格,这在中国现存的古代民居中是极其罕见的。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甘熙故居把江南民居的特色表现的淋漓尽致。
黛瓦粉墙、清淡高雅,封火山墙,错落有致,而用以表达人物故事以及福禄寿喜寓意的砖雕、木雕,细腻精巧,或人物山水,或花鸟鱼虫,雕工精细,形态传神,无处不在表明它的江南“身份”。
为防止火灾,大院每个角落都有水井,共计三十多口,都是嘉庆年间建造的。
甘熙故居也借用了北方四合院的格局,北方常见的连接楼堂的“跑马楼”,同样被移接到了故居中。
甘熙故居这种南北建筑交融的特色,被中国著名的建筑大师吴良镛先生评价为“甘熙故居民俗瑰宝”。
沿着回环曲折的木质楼梯拾级而上,悠远清丽的丝竹声清晰可闻。
这座阅尽了人间沧桑的江南名宅,因其清代民居建筑艺术的精巧构思和浓厚的市井生活气息,让人怦然心动。
二、青砖小瓦马头墙青砖小瓦江南的清代建筑多为青砖小瓦马头墙,甘熙故居亦然。
走进熙南里,你就会看到一面面外观造型简洁的黑瓦白墙,色泽朴素、典雅大方;高墙封闭,马头翘角,轮廓线高矮相间、错落有致。
265文人书斋家具设计研究陈曦 南京艺术学院摘 要:明清时期江南文化中孕育产生了闻名世界的明清家具,文人书斋家具成为中国传统家具的亮点之一,这与当时文人的积极参与有着密切的关系。
文人气息的渗透使得书斋家具富有了更多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从而为中国明清家具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
本文就江南明清家具中的文人书斋家具进行了一次专题研究,在寻求其文化脉络的过程中,对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文人书斋家具设计的特点进行了总结与分析,试图更好地揭示出文人书斋家具设计方面的特殊性及其影响力。
关键词:明清;江南;文人;书斋家具明清时期的家具代表着中国家具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江南文人直接或间接参与了家具设计,形成了明清家具的独特风格。
而书斋作为明清文人园林、宅第里必不可少的重要空间,其书斋家具成为最具文人设计理念和审美品味的代表。
明清两代,江南一带的文人士大夫们生活富足、退世求隐、兴建园林、享受生活,对读书环境的讲究也已蔚然成风。
在江南文人的书斋里,讲究精致、典雅,呈现简洁质朴,书卷氛围浓郁。
文人雅士在这个属于自己的小天地中,博览古籍、挥毫泼墨;或与好友同好齐聚雅斋,吟诗颂对、抚琴作画、谈古论今、对弈品茗。
这些生活方式都促进了江南文人的书斋家具形成自身的特殊性。
1 文人书斋家具的种类与布置明代高濂《遵生八笺》中对文人的书斋有这样的描写:“书斋中长桌一,古砚一,旧古铜水注一,旧窑笔格一,斑竹笔筒一,旧窑笔洗一,湖斗一,水中丞一,铜石镇纸一。
左置榻床一,榻下滚脚凳一,床头小几一,上置古铜花尊,或哥窑定瓶一,花时则插花盈瓶,以集香气,闲时置蒲石于上,收朝露以清目。
或置鼎炉一,用烧印篆清香。
冬置暖砚炉一。
壁间挂古琴,中置几一,如吴中云林几式最佳。
壁间悬挂画一,书室中画惟二品,山水为上,花木次,鸟兽人物不与也……。
上奉乌斯藏鏒求佛一,或倭漆龛,或花梨木龛居之。
否则用小石盆一……几置炉一,花瓶一,匙著瓶一,香盒一……。
壁间当可处悬壁瓶,四时插花,坐列吴兴笋凳六,禅椅一,拂尘,搔背,棕帚各一。
明清两代是我国古代书籍收藏和保护的黄金时期,也是藏书楼建设和藏书活动兴盛的时期。
在此期间,不仅大量的古籍得到了保护和传承,还有很多著名的藏书楼建立或者得到了重视,对我国古代文化传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面就明清两代著名的藏书楼和藏书情况做一简要的介绍。
1. 故宫藏书楼明清两代的故宫是我国皇帝的住所和政治中心,也是我国古代最大的藏书楼。
故宫的藏书楼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的永乐年间,当时朱棣皇帝为了彰显皇家威严,在北京建立了一个宏伟的皇宫,其中就包括了一个极其庞大的藏书楼。
而在明代的成化年间,明成祖朱棣更是斥巨资在故宫建立了文渊阁,这是我国古代最为著名的藏书楼之一。
据传文渊阁所藏图书达50余万卷,藏书之丰富在当时可谓是空前绝后,使文渊阁成为了当时东方最大的藏书楼之一,也使明代的故宫成为了我国古代藏书楼中的一颗明珠。
2. 天启寺藏书楼明代的天启寺藏书楼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藏书楼之一。
位于北京的天启寺最早建于元代,是我国规模最大的藏经洞之一。
明太祖朱元璋将朱棣(即永乐皇帝)启建的永乐大殿赐给天启寺为大雄宝殿。
永乐朝代是我国古代书籍收藏的黄金时期,朱元璋皇帝也是著名的书法家,对书籍的重视可见一斑。
在天启寺,藏书楼也被视为极其重要的角色,并得到了相应的重视。
3. 明清史料编纂出版明清两代还有一个重要的藏书活动就是明代和清代政府对大量的古籍进行编纂和出版。
根据《明史》和《清史》,明代和清代政府先后进行了对自己的历史进行了系统的整理编纂工作,史料的编纂出版也是我国古代藏书活动的一部分,也是对我国古代书籍传承和保护的一大贡献。
4. 明清两代文化保护政策明清两代政府本身非常注重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在明代,朱元璋规定社会各界向中央所进贡的货帛,其中大半要用于购书。
而在明清两代,皇帝们也非常重视文化,多次下诏严禁焚毁古籍,嘉许藏书行为,对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明清两代的藏书楼和藏书情况非常丰富多彩,无论是故宫、天启寺还是史料的编纂出版,都对我国古代书籍传承和保护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追忆南京古籍书店:小巷犹有翰墨香作者:来源:《阅读(书香天地)》2019年第10期杨公井和太平南路的三岔口,有一间古朴的民国风格的小楼。
门上,红底金字招牌写着“古籍书店”,再上面,是一块石刻招牌,雕着“中华书局”。
这家书店,是杨公井的标志性建筑物,记录着小街逝去的繁华。
陆费逵南京古籍书店的前身,是中华书局南京分局。
小楼有三层,一排排朱红书柜,堆满了各式文史书籍和书画。
买书的人不多,大多是老读者—戴老花眼镜,穿白色衬衫、灰色裤子。
环顾四周,斑驳的红漆地板、沉默的木楼梯、厚重的雕花案台、停摆的亨得利挂钟……光阴似乎停滞不前。
外墙的黑色大理石铭牌上,标明:这幢楼建于1936年,最初外立面饰以琉璃砖,颇具艺术风格。
书店的开办者,是中华书局的创办人陆费逵。
“陆费”是一个复姓。
明朝时期,浙江桐乡一带,有费姓一族入赘当地陆氏,因费氏一支无嗣,为兼祧两家,便改姓“陆费”。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9月17日,陆费逵出生于桐乡。
他的先祖陆费墀,曾任翰林院编修,历任《四库全书》总校官、副总裁等职,学识渊博,藏书颇丰;祖父陆费瑔,官至湖南巡抚。
陆费逵从小就受到很好的旧学教育,成年后考入南昌英语学塾附设日文专修科,又接受了新思想。
1903年,他到武昌开办了第一家书店,名为“新学界”,出售《警世钟》《猛回头》等书籍,并加入孙中山的同盟会。
两年后,陆费逵将书店转给他人,担任汉口《楚报》主笔,因针砭时弊,遭湖广总督张之洞通缉,逃至上海。
上海滩岁月,他的出版才能显现,担任过多家书店经理,小有名气。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
同一天,陆费逵的中华书局也在上海成立,书局宗旨:“国立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实在教科书;教育不革命,国基终无由巩固;教科书不革命,教育目的终不能达到也。
”中华书局成立后,迅猛发展,在各地广设分局,南京是其中之一。
抗战时期,陆费逵避至香港,1941年7月9日,他突发脑溢血,终年56岁。
其南京书局,成为日伪的“电信楼”,直至抗战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