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三年级上册级语文导学案设计:古诗两首(类文)
- 格式:pdf
- 大小:74.13 KB
- 文档页数:1
三年语文上册21、古诗两首《望天门山》导学案授课时间:2014、12、02 授课教师:曹艳红学习目标:1、会写4个生字,背诵默写《望天门山》。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学习重点:背诵《望天门山》,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学习过程:一、激趣引入:同学们好,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一起到祖国的各地去感受祖国的美丽、富饶,愿意吗?现在,我们先跟随唐代大诗人李白去欣赏第一个景点——( 天门山)。
谁知道天门山在哪里?板书课题:望天门山二、检查自学1、第一步:(1)谈谈你对李白的了解。
(2)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2、检查生字,注音并组词。
断------()楚------()三、课内导学第一步:(1)先读古诗,想一想哪些地方不明白?在借助字典、注释、插图自学古诗。
(2)互相交流,把你看懂的和同学说一说,哪句不明白提出来,大家议一议。
(3)学生说说本诗的意思。
第一句: ------------------------------------------------。
第二句:------------------------------------------------- 第三句:------------------------------------------------- 第四句:------------------------------------------------- (4)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描绘的画面。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结合画面讲述。
第二步:(1)再用喜欢的方式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交流第三步(1)补充资料,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先自由读,再读给全班听。
(2)背诵这首诗。
四、课堂检测我会给加点字选择合适的解释。
天门中断楚江开()A、断开B、断绝C、戒除D、判断两岸青山相对出()A、跟“进”相对 B来到 C、往外拿 D、耸出板书设计:楚江开望天门山碧水回雄奇、秀丽青山出孤帆来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会认2个生字。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古诗两首》这篇课文,能够体会古诗文的简洁和高雅之美,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2.能够表达自己对诗词的感受,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3.能够了解诗词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如什么是押韵、什么是平仄等。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理解课文的意思,感受古诗文的美,并能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到古诗文的一些基本知识;2.难点:能够理解诗词中的押韵和平仄,以及如何掌握这些基本技巧。
教学方法本次教学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和师生互动讨论的方式。
首先,老师通过展示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宋代诗人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两首诗词,引导学生自由联想,感受诗词的美,并通过互相交流了解诗词中韵律和意境的区别。
接着,老师讲解古诗文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并带领学生一起朗诵课文《古诗两首》。
最后,老师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诗词创作,通过小组合作实践相互探讨和交流。
教学过程及安排第一课时1.老师通过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宋代诗人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两首诗词的比较,以引导学生自由联想,自我畅想。
2.通过师生互动探讨,让学生自己尝试着欣赏、品读一下。
3.进一步介绍古诗文的特点,如可以写景、叙事、抒情等,主旨要表达美好的思想和感情。
带领学生一起研读《古诗两首》这篇课文,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分析和理解其中的意境、韵律等。
4.让学生分组,小组合作,共同编写一首小诗,并通过小组展示和互相交流学习。
第二课时1.老师对前一次课堂上学生们的小组创作进行点评和总结。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讲解古诗文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如押韵、平仄等。
2.带领学生一起探讨如何学会句子中的押韵和平仄,并且理解如何运用这些技巧,在自己的创作中运用。
3.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创作,进一步深入理解诗词创作中韵律和意境的组合。
课后作业1.自选两首喜爱的古诗文进行背诵,并在下一节课上展示、分享自己的收获;2.完成一份课堂笔记,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和回顾。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三篇】古诗两首二第1课时:学习《夜书所见》教学目的:★认识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
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2)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诵读全诗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4、练习背诵四、指导写字“促、深”。
第2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目的:★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一、揭题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
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2、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三、精读理解1、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2、全班交流。
第3单元9 古诗两首教学详案设计说明古诗的学习要“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在“意、境、情”的世界中深化对古诗的理解与感悟。
本课设计突出朗读的指导,情境的创设,如秋天图片的欣赏、感悟,在上课伊始就将学生带入了一种情境,在诗句的品味中注重方法的指导与运用,尤其是借助资料理解这一方法得到了充分的运用。
而对于诗情的感悟采用抓住诗中具体词句的方法,有助于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忆家乡,念家乡的深厚情感。
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有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难点:通过诵读,品悟诗情。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与古诗相关的图片、表达思乡之情的音乐。
2.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夜书所见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课件出示秋天景色的一些图片。
学生欣赏谈感受。
2.出示课题:秋天是美丽的,也是悲凉的,总是能引起无限的愁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夜书所见》。
设计意图:出示图片,直观引入,感受秋天,同时用语言渗透本诗的感情基调,为学习古诗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介绍背景,理解诗题1.结合课下查阅的资料,向同学们介绍本诗的背景资料,同学互相补充。
2.再看题目,如何理解?理解:“书”“所见”,再连起来完整说说诗题的意思。
(书:写。
所见:看到的)设计意图:交流了解诗人的资料及故事创作背景,为学生学好古诗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作好铺垫。
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诗题,能为后面的理解诗句意思起到铺垫的作用。
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1.师范读,学生练习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2.学习生字。
(1)出示“促”。
指生读字音(强调平舌音),组词,教师介绍字理帮助学生识记。
(2)出示“深”。
指生读(强调翘舌音),生自由讲自己的识字方法,组多个词,说一句话。
2.古诗两首故称春风为东风。
(7)“万紫千红”,形容百花争奇斗艳的景色。
2.按自学要求引导学生逐句理解。
(1)作者到泗水边寻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你能想象都有什么“焕然一新”吗?(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具体感知“无边光景一时新”)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2)“万紫千红”是说春天的什么?万紫千红的源头是什么?(借助图画形象感知花儿的缤纷色彩,春天的美丽景象)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中都知道有春风,但是要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
也就是说,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用时:10分钟)1.出示完整的两首诗,引导比较共同之处。
2.引导学生歌颂“春天”。
1.讨论两首诗放在同一篇课文内的原因。
(都是赞美春天的诗。
)2.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思考:万紫千红的春天是谁送来的?如果你是春光中的一份子,有什么话对春风说?11.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写下来。
板书设计《咏柳》教学片段以读代讲,品悟诗意。
(教学重点)师: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很准确。
现在看看你读懂了哪些地方,哪些地方读不懂,在小组里交流交流,讨论讨论。
(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师巡视了解学情)师:大家还有不懂的地方吗?提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怎么理解?(各个小组都提出了这个问题)师:大家看“妆”字里有个“女”字,女子最喜欢什么呢?生:穿花裙子。
生:我妈妈爱描眉、涂口红。
生:我知道了。
“妆”是打扮,化妆的意思。
师:你说得真好。
这首诗是说春天里柳树打扮得很美,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描写了柳树的美?生:碧玉。
师:好,谁愿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生:春天把高高的一棵柳树打扮得很美,像用碧玉做成的。
师:(问其他同学)你们也是这样理解的吗?生:我觉得春天里不是一棵柳树发芽,有好多棵哪!师:对,这里的“一”不是指的数量“一”,同学们看这里(边用手指着自己边说)今天老师穿了一身漂亮的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