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心理矫治个案刘永亮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6
一例强戒人员的个案分析方强劳教所心理矫治中心金萍【摘要】目的:缓解强制戒毒人员的心理压力,促使心理结构向良性方向转化。
方法:应用心理咨询、心理测评、采用SDS、SAS、SCL90量表测量。
结果:认识到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心理压力逐步缓解。
结论:通过心理咨询,正确认识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解决强制戒毒人员的实际问题,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
1。
对象与方法1.1一般资料求助者姓名:王某某,性别:男,年龄42岁,民族:汉族,职业:无业,教育程度:初中,婚姻状况:离异,外在表现:焦虑、紧张、对抗。
1.2既往健康状况与治疗史既往健康。
此次左手多指患“慢性骨髓炎”1年多,没有正规治疗,长期流脓。
1.3表现的问题今年5月,王某某因吸毒被公安机关当场抓获,被强制戒毒。
王某某在这之前,注射不洁毒品致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感染,因多种原因未得到及时治疗,形成“慢性骨髓炎”。
三个指的背部第一指骨裸露在外2 cm~3 cm,远端断裂,长期流脓,手指功能基本丧失。
公安机关送他来强制戒毒时,他强烈要求不收留他。
他不愿意的理由是有病,左手指多根骨头都暴露在外,断裂,长期流脓。
在入所教育期间,以有病为由,拒不参加入所教育。
有个别强制戒毒学员对他说,你的手这样下去手可能要被截掉。
他又担心他的手,显得焦虑不安、紧张,一天到晚吃不好,睡不好。
形成对自己的手指因“慢性骨髓炎”被截掉而整天焦虑、紧张,以至于造成失眠,天天找医生看病。
1.4既往生活史和当前生活情景求助者兄姐七人,他最小。
父亲是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干部,退休前曾任某处处长。
母亲退休前是一名普通干部。
父母从小对他疼爱有加,哥哥、姐姐都让着他,他成了家中的“小皇帝”。
要什么,只要能办到,都给予满足。
初中毕业后,因学习不好没有继续读书。
父亲给他找到一份工作,是在父亲那个企业任消防队员。
开始几年,工作积极肯干,曾荣获该企业的“优秀消防队员”的荣誉称号,并组成小家庭,育有一小孩。
那时,他自认为是自己最幸福的时侯—合家欢乐、事业有成!可是,20世纪90年代初,因自己交友不善,开始走上吸毒的道路。
心理矫治案例案例1:小明是一名抑郁症患者,他在工作和生活中感到极度的压力和无助,经常陷入消极的情绪中。
心理矫治师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引导他重建积极的思维模式,改变负面的自我评价,并通过行为实验和自我记录来帮助他逐渐摆脱抑郁状态。
案例2:张先生是一位长期失眠的患者,经过多次药物治疗无效后,他接受了心理矫治。
心理矫治师使用催眠疗法和放松训练来帮助张先生恢复正常的睡眠模式,并通过调整他的睡眠习惯和建立健康的睡眠环境来巩固治疗效果。
案例3:李女士是一名焦虑症患者,她经常感到紧张、恐惧和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心理矫治师采用认知重构和暴露疗法,帮助李女士理解焦虑的根源和维持机制,并逐渐面对和适应焦虑产生的触发因素,以减轻她的焦虑症状。
案例4:王先生是一位强迫症患者,他经常陷入强迫性的思维和行为,无法自拔。
心理矫治师通过认知重塑和暴露疗法,帮助王先生认识到他的强迫症状是不合理的,并逐步减少和控制强迫行为,从而减轻他的痛苦。
案例5:小杨是一名社交恐惧症患者,他害怕与陌生人交流,经常避开社交场合。
心理矫治师通过认知重构和暴露疗法,帮助小杨挑战他的负面自我评价和害怕被评价的思维,逐渐增加他的社交经验,提高他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案例6:刘女士是一位妥瑞氏综合征患者,她面临着认知和行为方面的困难。
心理矫治师采用认知训练、行为技巧和社交技能训练等综合治疗方法,帮助刘女士改善她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提高她的生活质量。
案例7:张先生是一位自闭症患者,他在社交和沟通方面存在困难。
心理矫治师采用社交技能训练、认知训练和情绪调节训练等综合治疗方法,帮助张先生提高他的社交能力、理解他人的情绪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案例8:李女士是一名厌食症患者,她拒绝进食并追求极端的苗条身材。
心理矫治师采用认知重塑和心理支持的方法,帮助李女士改变她对身体形象的不合理认知,并逐渐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和正常的体重。
案例9:王先生是一名赌博成瘾患者,他沉迷于赌博并丧失了对生活的控制。
都是“面子”惹的祸——运用合理情绪疗法转化宋犯的个案报告七监区张浩【摘要】宋犯,男,33岁,心境低落、焦虑、人际关系紧张、易激惹。
在日常生活中与同犯关系紧张,易怒、冲动,爱面子,容易对他人发生暴力行为,自身行为意识差,屡次违反监规队纪,严重干扰其本人改造和监狱的改造秩序。
通过收集资料、评估,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对该犯进行心理辅导,对其心理与行为问题形成与发展的原因进行探讨,改变其不合理信念,帮助宋犯缓解情绪困扰,积极主动改造自己,并增强其完善自我的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一般心理问题合理情绪疗法一、资料收集1、人口学资料罪犯,宋xx,男,1978年4月出生,小学文化,家住六安寿县农村。
1996年因犯强奸罪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同年9月进入我监改造,在改造期间因涉及贩卖手机卡被处分,该犯在狱内交际面极广,脾气暴躁,易冲动,重面子,个体规范意识差,屡犯监规队纪,民警通过多次谈话教育但收效甚微;在2010年间有两次调队经历,2011年初被监狱定为顽危犯进行攻坚。
2、宋犯个人陈述我自幼在农村长大,上过小学,而且上学期间的成绩比较优秀,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都比较好。
在家中,我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妹妹,我们之间的感情很好,父母对我们姊妹三个都比较疼爱。
由于我小时候比较好动,喜欢玩,后来在小学毕业后也没有上学的心思了,认识了社会上的一些人,就与这些人在一起混。
我知道自己的脾气不好,很冲动,也很暴躁,但我这个人是很讲义气的,朋友有事,我一定会帮,所以我在社会上的朋友比较多,也都很给我面子。
以前我接受过一次心理咨询,主要是那段时间刚刚被禁闭过,而且干警对我的要求很严,对我盯的比较“紧”,有一点点事情都会处理我,同犯也看不起我,每个人都在疏远我。
那段时间我天天夜里睡不好,早上又很困,情绪烦躁的很,有点不顺心的事情我都会上火,发脾气,有时甚至会跟别人拳脚相加。
后来,监狱给我调了一个队,但是情况还是没有太大的好转。
【案例背景】戒毒人员刘某某,现年32岁,初中学历,家中父母健在,有一个哥哥。
该戒毒人员学习成绩差,很早便辍学走入社会,经熟人介绍去缅甸打工。
因好逸恶劳想赚快钱,加入当地黑社会后在赌场当保安。
受周围环境影响吸食海洛因,染上毒瘾。
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刘某某收入大减,并感觉身体每况愈下,打算改邪归正回国干些小生意。
但毒瘾难戒,回国不到3个月就开始复吸,被禹州市公安局抓获后移送到河南省第三强制隔离戒毒所执行强制隔离戒毒。
刘某某入所后表现较好,从未和其他戒毒人员发生过矛盾。
近期因首次诊断评估不合格,按规定不能提前解除强制隔离戒毒,情绪不稳,顶撞管教民警。
事后推说身体不舒服,胸口闷,拒不参加教育戒治活动,不配合大队的管理和戒治工作。
【案例基本情况】刘某某服药后,向民警反应自己四肢肿胀,手脚无力,全身上下,从里到外哪都不舒服。
多次向民警诉说,自己一个健康人被搞成了一个病人,来戒毒所戒毒得不偿失。
管教民警带刘某某去所医院进行体检。
经心电图、彩超检查后,未发现心脏有器质性病变,认为刘某某身体健康,建议进行心理疏导。
面对刘某某的情况,大队联合所医院和心理矫治中心,制定教育矫治计划。
心理矫治中心咨询师认为,刘某某目前状况和焦虑引发的躯体症状类似。
但所内医疗条件,无法彻底排除其患有心血管疾病的可能,也不了解刘某某的心理状态,现阶段应以确认刘某某身体情况和心理状态为工作重点,待相关信息收集齐全后再制定教育矫治计划。
【信息收集阶段】一、为进一步准确掌握该戒毒人员身体状况,场所克服新冠疫情带来的种种不便和困难,为刘某某办理离所就医手续,带领其到许昌市定点三甲医院进行全面的检查。
经医院检查、医生诊断,心内结构未见明显异常,也未发现其自述的其它方面疾病。
二、向刘某某同班戒毒人员询问情况,同班戒毒人员反馈其平日好自吹自擂,自高自大,自认为和民警关系好,肯定能提前解除。
首次诊断评估结果不合格后,有不少戒毒人员对其冷嘲热讽,刘某某感到很没面子,消沉了几天。
【案例背景】焦点解决短程治疗是指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核心的短程心理治疗技术,是1980年代初期由Steve De Shazer和Insoo Kim Berg夫妇以及一群有多元训练背景(包括心理、社工、教育、哲学、医学等)的工作小组成员,在美国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Milwaukee)的短期家庭治疗中心共同发展起来的。
SFBT与传统的心理治疗有所不同,前者更注重的是现在和未来,而不像传统的心理治疗那样注重探讨过去。
相较于探讨问题的成因,治疗师更关注的是问题解决的可能性、问题解决的正确方法,而不是尝试去探讨理解来访者的问题本身。
每个问题都有多种解决的方法,但适用于某一个体的方法并不通用,在焦点解决短期疗法中,来访者将为自己来选择希望达成的目标。
求助者:王某,男,43岁,小学三年级文化,是戒毒所一大队的一名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无固定职业,因吸毒被拘留过4次。
本次因烫吸冰毒被强制隔离戒毒二年,以前没有接受过心理咨询。
已婚,育有一子、一女,儿子先天性脑瘫。
入所体检未见异常,自述健康,无精神病史,无遗传史。
【案例基本情况】(一)事件诱因王某自述不喜身处人多的环境,会导致情绪起伏不定,较难和同戒人员相处,总感觉被其他人针对,习艺生产时也经常因为任务分配与同戒人员发生矛盾,被干警批评教育时又会诱发紧张焦虑情绪,影响当日胃口和睡眠质量,自己也表示自己讲话做事存在问题,但无法自控。
(二)资料收集1.心理测评情况:EPQ:P,70;E,45;N,65;L,45精神质-情绪不稳定。
SCL-90:入所测查,总分213,阳性项目数33,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其它项>2。
评估测查,正常。
2.自述和个人陈述:我现在已经进来一年多了,连个能好好说话的人也没有。
到这来后也不知道这边的评估怎么做,心里特别着急。
3.观察和他人反映:身体状态良好,社会功能完好,表情正常,脸上有红斑。
干警反映:该戒毒人员情绪低迷,与同戒人员关系较差,对在这里戒治有抵触情绪,言语激烈,思路清晰。
2009年真题及参考答案第一题(20分)小安,男,26岁,大学三年级时因精神疾病退学。
退学后,小安在精神卫生中心接受了4周治疗后出院。
小安的母亲提前退休后全身心地照顾他,但是小安的某些社会机能仍在慢慢退化。
朋友和同学开始疏远他,有些居民也因偏见而对他指指点点,这让原本就内向的小安备受情绪困扰,更加沉默寡言,越来越没有自信,整天不想出门。
小安因为服药有副作用而偷偷藏药和减药。
社区也没有相应的康复机构。
没多久,小安的精神疾病再次发作。
小安在3年内多次出人精神卫生中心,无奈之下,父母将其送人精神病院。
1年后,小安的病情稳定,经诊断可以出院。
他想回家,想接触社会、交朋友,想学点技能从事些简单的工作。
父母为了让他更好地康复,准备搬到一个环境幽静、能提供康复和职业训练的社区居住。
自从小安患病以来,父母一直觉得压力很大、很焦虑,对照料好小安既没有信心也不懂技巧,非常希望有专业人士提供帮助。
医院的社会工作者准备为小安出院回归社区提供服务,并联络了社区中的社会工作者。
问题:1.从社会支持来源看,小安康复的哪些支持存在不足?2.小安的需要及家人的需要分别是什么?3.整合小安及家人的需要,基于医务社会工作的思路,写出"出院计划"的内容。
第一题答题要点:1.从社会支持来源看,小安康复支持的不足有:(1)康复治疗的支持。
首先,小安的母亲虽然提前退休全身心照顾小安,可其父母对照料好小安没有信心,也不懂技巧;其次,小安家的社区内没有相应的康复机构,并不能为其提供更好的治疗。
(2)社会交往的支持。
小安的朋友和同学开始疏远他;社区居民也因偏见而对他指指点点。
2.(1)小安的需要有:治疗康复需要;接受教育需要;职业发展需要;家庭生活需要;社会交往需要;价值实现需要;恋爱婚姻需要。
(2)小安家人的需要有:接受社区照顾,社区为小安家人提供训练课程和有关照顾精神病人的技巧。
3.出院计划:(1)协助病人回家或转到社区服务机构;(2)给病人和家人进行辅导,包括照顾技巧上和心理上的辅导。
小学生问题行为矫正的案例分析姓名:郑宜昌学号:039班级:09级应用心理学(1)班授课老师:严云堂目录1.案例导入2.背景资料3.问题行为评估和概述4.矫正目标5.矫正方案的设计6.矫正的技术和方法7.矫正方案实施(细则)8.矫正结果9.注意事项小学生问题行为矫正的案例分析一.案例导入小瑞(化名),男,12岁,汉族,某小学五年级学生。
据父母介绍,孩子在上了小学之后,就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行为,让父母摸不着头脑。
主要表现有:1. 脾气暴躁,易激惹,家长不能满足其要求就大哭大闹。
2. 自制能力差,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并经常撒谎。
3. 逃学早退,有时候连续几周不去上课,近半年来,此类情况表现显著。
4. 不喜欢出门,一个人呆在家里; 在学校的时候,不喜欢群体活动,朋友很少。
来访者在其父母的带领下找到咨询师,明显带有不配合的情绪。
咨询师观察到,小瑞衣着较得体,只是显得比较拘谨。
二.背景资料通过访谈,咨询师得知,来访家庭经济状况良好,有车、有房,爸爸是民营企业的职工,妈妈是个体商户。
成长经历:小瑞不到两岁的时候,爸爸下岗。
一直以来,父母感情不好,经常为一些小事吵架。
小瑞4岁之前一直跟着外公外婆生活,上了幼儿园后被父母接回。
从小,家人对小瑞就听之任之,要什么买什么,很是溺爱。
4岁开始上幼儿园,但时断时续,随意性大。
从二年级开始就有无缘无故不到校上课的情况发生,但次数不多,老师也找过其谈话,谈话后行为次数减少。
四年级上学期这种情况又开始严重,家长着急生气,加上工作比较忙多日不管他了。
到后来,发展为有时连续一个礼拜不去上学。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瑞的功课落下了很多,本来学习还算中等的学生渐渐成了“特困帮扶对象”。
三.问题行为评估和概述咨询师针对父母提出来的问题行为对小瑞进行了单独访谈,情况基本属实。
通过分析,咨询师认为,脾气暴躁,喜欢大哭大闹属于情绪情感方面的问题;自制力差,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是意志力薄弱的表现,逃课和朋友少属于社会功能和社会行为缺失方面的问题。
劳教人员赵某心理矫治个案劳教管理系09教育学王祥玺119030915210018一、赵某基本症状赵某,男,现年36岁,技校毕业,家住太原市,因赌博被劳动教养1年(有吸毒史)。
2007年5月被送入太原市劳教所,刚入所时,比较活泼,乐于助人,喜欢与人交流、娱乐,与学员关系融洽。
在一次亲情会见后,逐渐变得沉默寡言,生活中行动缓慢,与人交流时注意力不集中等。
在节假日以看书为主,晚上入睡较晚,独自沉思,经常突然坐起,伴有撕纸、长时间吸烟等行为,大队发现以后,为防止发生意外,对其进行包夹监控,民警多次找他进行个别谈话,但效果不理想。
为此,大队请求对他进行心理矫治。
二、首次咨询赵某由大队民警带到心理咨询室,着学员服,衣服整齐洁净,咨询师起身示意其坐下,观察到其坐姿刻意保持端正,主动将椅子向其稍作挪动并将身子向其微倾以拉近心理距离,咨询师首先摆明了自己的咨询师身份,接着简要说明了心理咨询的概念及保密原则。
赵某向咨询师问候之后开始少言寡语,咨询师发现其身体语言显示出有些紧张(其双脚前脚掌撑地,双腿不停上下抖动),引导其深呼吸,放松后继续咨询。
咨询过程中赵某回答简略,没有倾诉的欲望,当提到其表现与以前有较大变化时,赵某先是沉默,后认同其一些异常表现,但解释为老学员相继解教,与新下队的学员不熟悉,就没有交流;自己经常失眠,是想一些外面的事,想今后的出路。
转眼就到四十分钟了,咨询师肯定了他的内在感受,同时帮助他认识到自己的异常表现,是由不良情绪引起的,持续下去,会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
他表示愿意去尝试改变,计划先从周末积极参与娱乐活动开始,逐渐融入集体服教生活。
首次咨询的初步印象:该学员情绪比较低落,思维比较缓慢,但语言表达清晰。
他的少言寡语、时而的沉默以及对其异常表现问题的回避是咨询中的阻抗现象,也是解决其心理问题的契机。
三、收集资料(一)询问民警及熟悉的劳教人员据大队民警反映,该学员下队后表现尚可、性格活泼、善于交际,在一次会见后逐渐开始封闭自己。
罪犯个别教育转化案例_罪犯心理矫治案例分析罪犯陈某,男,37岁,小学文化,江西宁都人,因抢劫罪被判处无期徒刑,于2022年8月调入十六监区服刑改造。
改造初期该犯因劳动操作不当,致使肋骨一根骨折,痊愈后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感觉取得考核分困难,丧失改造信心,对前途悲观失望。
加之康复期间妻子提出离婚,从而思想消沉,情绪低落,沉默寡言。
经过一段时间的耐心教育,陈犯逐渐摆正了心态,自述通过学习不仅收获了知识,更缓解了抑郁的心情,丰富了业余生活,提高了审美,懂得了人生道理。
使自己浮躁、愤懑的心情趋于平和,更激发了用于面的人生挫折的勇气,坚定了一定能改造好的信心。
此后陈犯积极投身到改造中,并且取得了比较好的改造成绩。
监区办公室收到一封来信,信中说:“感谢监区警官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使我在改造中遇到挫折后能够重新振作起来,扬起了远航的风帆。
”原来这是钟某刑满释放回家后,为了感谢监区民警对他的教育、挽救之恩,特意给监区全体民警写的一封感谢信。
罪犯钟某,1971年1月1日出生,因抢劫罪判死刑缓期两年执行,该犯因刑期较长,身体疾病缠身,自认为看不到希望,仇恨社会,经常违规,存在轻生的念头。
监区长召开了针对钟某个别教育紧急会议,服刑人员之所以会出现异常情况,肯定有原因,我们必须找到突破口,监区长语重心长的说。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监区为钟某申请到市里医院检查身体,检查结果表明,钟某只是患有轻微的肝硬化,及时治疗并无大碍。
于是,监区长找其谈话说:“你的病不用担心了,监区会安排你及时治疗并给你购买外购药,你不要思想包袱太重了。
”钟某回答:“病是没有什么大问题了,但刑期比命长啊……”虽然钟某的情绪还很低落,但可以明显看出,通过医疗检查,钟某心中放下了一块石头。
罪犯李某,男,某某某年某月某生,籍贯某某,家住某某。
(基本情况介绍:)该犯自投入改造以来,心理严重失衡,心态调整较差,脾气暴躁,报复心强,改造成绩一直不理想。
2022年该犯妻子提出离婚,对其打击很大,犹如晴天一声霹雳,本就报复心极强的他,无论是在给妻子的信中还是在与他犯聊天时,都扬言要不惜一切代价对妻子进行报复。
心理矫治个案
一、基本情况:
服刑人员刘××,男,26岁,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未婚,小学文化,2006年11月入监投入改造,现八监区服刑,改造表现一般。
身体方面,体质较差,曾患肺结核病,现处恢复期。
服刑前在县里农村生活,家庭关系不太和睦,经济条件一般。
生活中朋友较少,交了一个女朋友,自认为两人关系较好,对女方比较满意。
入监服刑后,改造表现一般,喜欢独处,人际圈狭小,一年前发现患有肺结核,经治疗器官功能正常。
近6个月以来,求助者发现自己几乎夜夜失眠、恶梦、烦躁、敏感,利用监狱心理健康教育所接触到的知识自我分析可能是出现了心理问题,于是主动要求心理咨询和接受帮助。
心理测验的结果:
1、SCL——90(九十项症状清单):显示有重度焦虑、中度抑郁、中度偏执、轻度人际关系敏感;
2、SAS(焦虑自评量表):71分;
3、SDS(抑郁自评量表):67分。
二、求助者主述和个人陈述:
主诉:半年多来特别烦躁、严重失眠、噩梦、情绪压抑、敏感多疑,无助、不知所措。
个人陈述:最近半年以来,我的心情特别不好,好象什么都不顺。
在改造中我觉得自己属于“还可以”的类型,就是不好也不坏,但是平时除了个别干警会关心过问我的情况外,其他人基本不管我,我觉得民警对我是不公平的,所以我也不想跟我们中队的干警谈话,觉得谈了也白谈。
还有身边的同犯,我觉得他们现在也变了,什么都不愿意跟我说,有时候看到他们坐在一起聊天,可是我一走过去他们就马上不说了,问他们借点东西也借不到,觉得他们都有意疏远我,我很难过,后来我就想他们一定是背后在说我什么。
我现在觉得自己没有朋友,原来会说说话的老乡同犯现在也不怎么理我,我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我觉得原来不会这样,以前还能跟几个老乡聊聊天,借点东西什么的,现在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家里人也比较少来看我,已经有七八个月没来看我了,我小的时候母亲就不知去哪了,所以对我妈没有任何感情。
一直跟爸爸生活,但是我跟我爸的关系不太好,每次见面都吵架,就是来接见也要骂我,我一点都感受不到亲情的温暖。
还有一件事,本来不想说,但是你问到我就说一下:我进来的时候有一个女朋友,两人关系比较好,原来也来看过我。
但是几个月前跟我分手了,我都不敢相信,为什么原来对我这么好,而且海誓山盟、信誓旦旦,现在说分手就分手,我真是无法接受和理解,原来什么都是假的,什么都不能相信。
已经很长时间了一直睡不好,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老做噩梦,还梦到过自己杀人,醒来后自己都害怕。
三、咨询师观察和他人反映:
求助者衣冠整洁、精神状态一般,表述中条理清晰、意思表达较准确、迫切希望得到帮助。
求助者身体体质较差,患病后对自己身体
产生担心。
家庭亲情网破裂,父母离异,至小没有感受到亲情温暖。
缺失的成长经历造成其交往能力差、人际关系差,自卑心理和偏激心理,不健全人格。
入狱后特别是6个月前跟女友分手后,各种心理问题暴露出来,造成其思想情绪受到很大影响,改造生活也受影响,心理问题已经影响到实际生活。
对女友的失望、不信任发散到周边的其他人和事,属于泛化现象。
其本人也发现和意识到自己存在一定不健康心理,也曾试图自我调节,但效果甚微,担心如此下去严重影响身体和改造,而在分监区民警和同犯中又得不到支持和帮助,故主动寻求心理帮助。
四、评估与诊断:
生理状态:肺结核恢复期,严重睡眠障碍;
社会功能状态:人际关系紧张,缺乏社会交往,社会功能基本正常;
心理状态:重度抑郁、焦虑,无助感、内心痛苦压抑,敏感、多疑;
诊断结果:严重心理问题。
诊断依据:
1、根据病与非病的原则,该求助者知情意是统一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并能主动求医,思维正常,合理逻辑,无知觉异常,无妄想、幻觉等精神病症状,可排除精神病。
2、根据求助者抑郁和焦虑程度较深,孤独无助、疑心重并出现泛化现象,社会功能虽然基本正常,但持续时间达6个月。
严重睡眠
障碍影响到生活和改造,所以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3、引起心理问题的高强度刺激事件:女友分手。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一)、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
1、改变求助者认为女朋友分手受伤害的仅仅是自己的错误思想,理解女朋友分手的行为;
2、改变连女朋友都会“欺骗”自己,所以一切都不可信的错误观念;
3、改善狱内人际关系,学会合理狱内人际交往,包括跟同犯、跟民警的正常交往;
4、改变带着怀疑的心理对人对事的错误观念;
5、改善求助者睡眠状况。
(二)、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
在达到上述具体目标的基础上,最终达到和促进求助者心理健康和发展,达到人格完善。
六、咨询过程:
1、合理情绪疗法,即ABC理论。
第一步向求助者阐述ABC理论的基本原理,使其明白人的情绪或不良行为(C)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本身(A)所引起的,而是由于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B)造成的。
简单一句话即:“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扰,而是被其对事情的看法所困扰”,如果B是合理信念那么C就是适应的,反之如果B是不合理的那么C就是不适应的;第二步与该求助者一起来分析:
造成求助者目前不良情绪和行为结果C并不是由于诱发事件A即女友分手引起的,而是由其对女友分手这一事件的不理解和不合理信念B所引起的;第三步是在第一、二步的基础上,在求助者明白了B的不合理性才造成了C的情绪困扰和不适应行为的基础上,对不合理信念加以驳斥和辩论,帮助求助者努力转变不合理信念B,使求助者对其女友分手予以理解,并从内心接受。
最后帮助求助者重新定义事件A以形成对事件A的新的、正确的、合理的信念B。
2、调整认知。
使求助者认识清楚情绪与改造的关系,不良情绪会对改造造成很大影响,最终影响自己新生的步伐;
使求助者认识到自己的某些言语、行为已经造成了同犯关系紧张、人际疏远,所以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使求助者认识到没有永远的困难和不幸,一切的不如意和不顺利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到改善,主动权永远在自己手里。
3、给予一定药物辅助改善睡眠。
4、时间:每周一次,每次50分钟。
七:咨询效果评估:
通过咨询,该求助者基本接受了ABC理论所强调的信念转变的重要性,并试图通过自身所掌握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咨询师提供的建议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经每周一次,每次50分钟,共四次的咨询,在咨询师帮助和求助者自助行为努力下,求助者对女友分手表示出理解的姿态,并懂得用理解的心态对待周边同犯的行为。
多疑敏感状态得
到改善,压抑、焦虑情绪得到缓解,失眠状况得到部分缓解。
近期咨询目标基本达到,长期目标求助者正在努力实现。
咨询民警:c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