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心理学各章复习要点

教育心理学各章复习要点

教育心理学各章复习要点
教育心理学各章复习要点

教育心理学各章复习要点:

第一章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心理学的任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诞生,主要流派与标志性人物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与研究程序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章脑与心理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神经活动类型与人的气质脑潜能开发的途径

第三章行为动力

需要的定义、特征、分类需要层次理论

动机的定义、功能、分类动机冲突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动机理论学习动机的激发第四章认知过程

注意的概念、基本特征注意品质的培养

感觉定义、感觉剥夺实验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感觉的基本规律与应用

知觉定义、特征、类型

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影响遗忘的因素与增增进记忆的方法

思维的概念思维过程的表现形式问题解决的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第五章情绪

情绪概念、情商概念情绪与认知以及情绪与行为的关系健康情绪的主要条件

第六章智力与创造力

智力定义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比率智商离差智商智力测验的科学运用

智力开发的有效途径创造力定义、特征创造力的培养

第七章人格

人格定义三种人格特质理论人格的影响因素强化与惩罚社会学习理论

主要的人格测验

第八章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的定义、主要特点关键期皮亚杰的思维发展理论

毕生发展观埃里克森发展8阶段理论

儿童语言获得的机制依恋

影响任务那个我成长的主要因素遗传与环境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第九章学习心理

学习的含义特点分类

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观奥苏伯尔认知接受学习观加涅信息加工学习观建构主义学习观

迁移的含义、种类、主要理论促进迁移的教学

学习策略的含义、分类。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学习策略的教学训练

学习风格的定义、分类五种主要的认知风格。

《心理学基础》考试试题(1)

一、名词解释(9 分)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3、性格是表现在对现实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上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它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行为举止中。)

三、单项选择题(16 分工人操作机器时,能熟悉地做到眼、耳、手并用,是下列哪种注意品质?(C ) A、注意的分散 B、注意的转移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广度 2、直率、热

情、精力旺盛,脾气暴躁,易激动,上述表现是哪种气质类型的特点?( A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 、粘液质 D. 抑郁质

3、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称为:(D ) A、气质 B、性格 C 意志 D 、情感

4、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对新知识技能的掌握产生的影响作用称为(B ) A.定势 B.迁移 C.原型启发 D.功能固着作用

5、瓦特从蒸汽把水壶盖推得上下移动而进入蒸汽机的发明制作,这是[ A ]作用 A.原型启发 B.迁移 C.科学幻想 D.再造幻想

6、一个较长的学习材料,对它的开头与末尾遗忘较少,而中间部分则遗忘较多,这是因为受到了(A )的影响。

A、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C、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和干扰抑制 D 、倒摄抑制

7、美国心理学家霍尔说:“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这种观点的实质是 C)。 A、环境决定论 B、二因素论 C、遗传决定论 D、相互作用论 8、下列现象只有( D)属于认识过程。

A、情绪

B、兴趣

C、能力

D、思维 9、人的心理现象主要包括(D )

A、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

B、意志过程和情感过程

C、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

D、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10、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作某种变量,研究该变量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这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是(B) A 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个案研究法

11、在头脑中把同类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属性抽取出来,舍弃非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是( B) A、分析 B、抽象 C、综合 D 、概括

12、行为主义观点的代表人物是(A ) A、华生 B、冯特 C、弗洛伊德 D、马斯洛

13、善于把已经开始了的事业进行到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意志品质是( A) A、意志的坚韧性 B.意志的果断性 C.意志的自觉性 D.意志的自制性 14、黏液质的高级神经活动过程的基本特征是(B )

A、强、平衡、灵活 B.强、平衡、不灵活 C.强、不平衡 D.弱 15、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的最高层次是( D)

A、生理与安全的需要

B、社交与自尊的需要

C、求知与审美的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16、“谈虎色变”属于( B )

A、无条件反射三.

B、条件反射

C、反馈

D、既是无条件反射又是条件反射判断题(15 分)

1、儿童心理纷繁复杂,其发展的总趋势既是向上的,同时又是可逆的。 F

2、思想开小差是一种注意的转移。(F )

3、人长期持续的处于应激状态会击溃机体的生物化学保护机制,使人的免疫机能下降,导致身心疾病甚至死亡。 Y

4、一般认为,大脑两半球存在着分工,左半球是言语、阅读、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优势的半球,而右半球是形象思维、空间知觉优势的半球。 Y

5、抑郁质是最差的一种气质类型。(F )

6、鲁迅先生依靠再造想象构思出了阿 Q 的形象。

7、“怒发冲冠”是激情的表现。 Y

8、一般说打字员对文稿中文字的记忆是短时记忆。 Y

9、想象与感知觉最大的不同,在于想象的形象并非来源于客观现实。( F) 10、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它说明只要外界有刺激,人就会作出一定的反映。( F)

11、既想当好学生干部,有怕耽误学习时间的心理矛盾属于趋避动机冲突。 Y) 12、定势在解决问题中,有时起积极作用,有时又起消极作用。(Y ) 13、气质在人的个性中起核心的作用。 F

14、“知之深,则爱之切”这说明情感依赖于认识过程。 F 15、“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句俗语为人格的独特性作了很好的诠释。 Y)五、简答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6 分,

共 24 分) 1、简述心理的实质?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社会文化制约性。 2、情商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自我意识、自我激励、情绪控制、人际沟通、挫折承受能力。

3、简述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是表示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 U 形曲线。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当学习比较容易的课题时,行为效率会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当学习比较困难的课题时,行为效率会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下降;在一定的范围内,动机增强有利于行为效率的提高,特别是在学习力所能及的课题时,其效率的提高更明显。)

4、个体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和不可逆性、不平衡性、个别差异性、发展的关键期。六、论述题(12 分,两题任选一题)

1、教师如何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凡需要学生注意的对象和操作的活动,尽量赋予它们无意注意的特性.(教学语言的形象生动性,教学方法的丰富多样性,教学内容的趣味性、逻辑性,直观教具使用的正确性。2)尽量减少与教学无关的对象或活动的刺激作用.(教室的布置要相对稳定。教师的服饰、发型不宜过于耀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迅速妥善处理偶发事件。) 2、结合记忆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学习过后应如何科学复习?

复习要及时地、经常地进行,复习的方法要多样化,要动员多种感观参加,要合理安排复习材料,要合理安排复习时间,要合理用脑。

七、说明题(14 分)说明题( 1、在学校中,那些语文、数学等功课上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往往被认为是高智商的孩子,而那些学业平平、但在人际交往、组织以及在体育、绘画、音乐等方面有较好表现的儿童却往往被认为是中等或中下智商的孩子,常常不被老师看好。请用心理学原理解释这种现象。

心理学基础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动物及人的心理,以人的心理为主要研究对象。

心理现象的结构:1.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感知觉、思维、想象、记忆

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心理学的研究任务:确定心理事实、揭示心理规律、揭示心理机制、揭示心理本质

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

1. 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纳——主张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意识分为感觉、意象、激情状态三种元素;主张采用实验内省法;强调心理学的任务是理解正常成人的一般心理规律。

2. 机能主义心理学——【美】詹姆士、杜威、安吉尔——主张研究意识;认为意识是个人的、永远变化的、连续的和有选择性的;强调对意识作用与功能的研究。

3. 行为主义心理学——【美】华生《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1920s-1950s西方心理学

的“第一势力”——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法,主张用实验法。

4. 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德】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强调心理的整体性;

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5. 精神分析心理学——【奥地利】弗洛伊德——重视动机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

6. 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1950s“第三势力”——重视人格研究,认为人性本善;人有自我意志。

7. 现代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心理学——奈塞尔《认知心理学》为标志、【瑞士】皮亚杰——研究信息加工过程

2. 行为:外显的、可观察的反应动作或活动。

3. 意识:意识就是现时正被人觉知到的心理现象。

4. 无意识:无意识活动也是人反映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人借助于它来回答各种信号,而未能意识到这种反应的整个过程或它的个别阶段。

5. 描述:描述就是客观地陈述事实,不涉及价值判断,也不寻求原因,只是将研究问题的有关现象呈现出来。

6. 解释:解释就是揭示事实的原因,分析现象间的前因后果。

7. 预测:预测就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信息区估计某种事物和现象的在将来发生的可能性。

8. 控制:控制就是采取措施,使事物朝人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避免消极事件的发生或将其危害减小到最低程度。

第二节心理学的方法

2. 观察法:观察法是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研究对象的行为,从而了解事物的特征或规律性的方法。

3. 观察者效应:观察者效应就是被观察者觉察到自己在被观察而引起的行为改变。

4. 观察者偏差: 就是观察者只看他们希望看见的东西,而对一些与研究者的期望不一致的现象视而不见。

6. 实验法:实验法就是在控制的情境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心理学的实验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

7. 变量:变量是指可以量化的因素、特征或情境。分为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

8. 自变量:自变量是由实验者操纵的变量,它被假定为影响行为的可能原因。 9. 因变量:因变量是自变量所造成的结果,如测验成绩。

10. 无关变量:无关变量是指除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可能影响因变量的条件。

心理学基础

心理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大学联合编写第二版考试重点总结

第二章脑与心理

1、脊神经发脊髓,穿椎间空外出,共31对。脑神经由脑部发出共12对。

中枢神经系统有脊髓和脑组成。脑在颅腔内,脊髓在脊柱中,两者通常以椎体交叉的最下端

2、和第一神经的最下端为界。

3、脊髓的主要作用有两个一是;将脑和外周神经联系起来,成为脑神经传入和传出的中间站;二是可对一部分躯体运动进行调节,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

4、脑由大脑小脑脑干间脑和边缘系统组成。

5、大脑的组成: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由大脑皮层机器覆盖着的边缘系统和基地神经节组成,它从前后可分为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四个区域。

6、总之研究者比较一致认为左右半球都具有语言能力,而且在语言的较多方面,左半脑出现加工优势。

7、挖掘大脑的潜力:第一敞开心灵的大门。第二让心灵沐浴爱的阳光。第三让学习为大脑持续重充电。第四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开发大脑潜能。

地三章行为和动力

第一节需要

1、什么是需要:需要时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需求在脑中的反应、

2、需要的特征:第一对象性。第二动力性。第三社会性。

3、需要的种类:1生活需要和社会需要。

生物需要是指保持和维持有机体生命和延续种族的需要。社会需要是指与人的社会生活相连的需要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人类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缺少必要的物质条件人类是无法生存的,更谈不上发展。我们把那些为维持个体和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物质产品的需要称为物质需要。所谓精神需要就是个体参与社会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它包括对交往的需要、认识的需要、审美的需要、道德的需要、创造的需要。

4、马斯洛的需要理论的内容。

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求知的需要6审美的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

5、马斯洛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

1出现的顺序由低到高2各层次需要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由大到小3七个层次可概括为两中水平。马斯洛认为,前四种需要即从生理需要到尊重的需要属于基本需要,后三种即从求知的需要到自我实现的需要称为成长的需要。基本需要时个体在生活中因身体上或生理省某种的缺失而产生的需要。成长需要则u同,它虽然以基本需要为基础,他同时对基本需要具有引导作用。成长需要不是维持个体生存所绝对必须的,但满足这种需要能促进人的健康成长第二节动机

1、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2、诱因按其性质分为两种:凡能驱使个体去趋向接近目标者,称为正诱因。凡是驱使个体远离或回避目标者,称为负诱因,

3、动机对于个体活动具有三种基本功能:1激活功能2引导功能3维持和调整功能。

4、动机分类1生理动机1)饥饿2)渴3)性4)睡眠2社会性动机1)兴趣2)权利动机3)交往动机。

5、动机冲突或动机争斗指在同一时间内出现的彼此不同或相互抵触的动机,因不可能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矛盾心理。

6、动机冲突的分类:按性质和内容分类分为1)原则性动机冲突:个人愿望和社会道德标准相矛盾的动机冲突。

2)非原则行动机冲突:于社会道德标准不矛盾,只涉及个人兴趣、爱好取舍的动机冲突。按表现分类1)双趋动机冲突:同时面对两个具有同等吸引力的目标又不能同时到达,必须选择其一时产生的动机冲突。

2)双避动机冲突:同时面临两个具有威胁性的目标都醒避开,但必须接受其一时产生的冲突。

3)趋避动机冲突:对同一目标,同时产生的既好而趋之,又恶而避之时产生的动机冲突。

7、动机对行为效果的影响:取决于两个要素1)一是动机本身的强弱2)二是取决于个体行为质量。首先动机对行为效果或效率的影响取决于动机本身的强弱。一般来说当动机过弱时,行为者对活动持默然态度。行为效果或效率必然很低;当然在动机强度过大时,有机体处于高度紧张、焦虑状态,其注意和直觉的范围变的国语狭窄,也会限制正常活动,从而是

行为效率降低。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他往往会因课题性质不同而不同。当学习比较容易的的课题时,行为效果会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当学习比较困难时,行为效率会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下降;在一定范围内动机增强有利于行为效率的提高,特别在学习力所能及的课题时,其效率的提高更明显。(耶基斯多德定律)

其次动机对行为效果的影响还于个体行为的质量有关。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因素。在学习中,激发学习动机固然是重要的,但改善各种主观条件可以提高学习行为才是最关键的,只有抓住了这个关键,才能保持正向一致和正向不一致,消除负向不一致,提高行为效果。

8、归因理论:1)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认为:对行为的归因有两种1环境归因2个人归因

2)美国心理学家罗特根据“控制点”把人分为“内控型”和“外控性”内控型的人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周围环境,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由于个人能力和努力等因素造成的;外控型的人感觉到自己无法控制周围的环境,不论成败都归因于他人的压力以及运气等外部因素。3)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

1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2稳定归因和不稳定归因

3可控归因合格不可控归因。同时将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况、外界环境

9、归因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主要有一下三方面:1)了解心理与行为的因果关系。2)根据行为者当前的归因倾向预测他以后的动机

3)归因训练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

10、学习动机的激发:1设置合理目标2有效利用反馈与评价3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

第四章认知过程

1、认知过程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现代心理学对认识过程的研究主要是在信息加工观点指导下进行。

第一节注意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2、注意的分类可被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指实现没有预定目的,也无需作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指由预定目的,需要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3、注意的特征:1注意的稳定性2注意的广度3注意的分配呢4注意的转移

4、造成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兴趣和责任2受外界影响的干扰3生理因素包括疲劳、生病等4心里不适合障碍

5、培养集中注意的方法:1自我暗示2情景想象法3培养间接兴趣4自我奖励法5训练听课技巧

第二节感知觉

1、任何感觉的产生都需要的基本条件:1刺激物也就是直接作用于人体,能够引起人们感官活动的客观事物。2感觉器官,也就是能把客观刺激物转变为主观映像的生理装置。

2、感觉的基本规律:1后像2感觉适应3感觉的相互作用

3、直觉特性:1直觉的整体性2直觉的选择性3直觉的理解性4直觉的恒常性:由于知识和经验的参与,直觉往往并不随直觉条件的

变化而改变,而表现出像对的稳定性。这就是直觉的恒常性。

4、直觉的类型:1空间直觉1)形状直觉2)大小直觉3)方位直觉4)深度直觉2时间直觉和运动直觉3超感知觉和错觉常见的超感知觉主要有:心电感性俗称传心术,指两个人之间不许要可见的人和工具或方法就能直接传达信息;意念搬动,单靠意念就可以搬动东西或

是物体发生形变的功能。错觉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直觉。第三节记忆

1、记忆的分类1形象记忆2逻辑记忆:以概念公式或规律等的逻辑思维为过程为内容的记忆。

3情绪记忆:一体验过的魔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4运动记忆以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2、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外部信息先输入感觉记忆,感觉记忆有丰富的信息,它具有个感觉的魔种特征,可以被分为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但很快会消失。有些信息会重新编码进入短时记忆,信息编码的形式可以使听觉的口语的或书面的,短时记忆也会很快消失。短时记忆可以被看做是一个工作系统,当从感觉传来的信息转入长时记忆以前,短时记忆可以看做作一个缓冲器,短时记忆也可以被看做是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加工器。长时记忆是一个真正的信息库,长时记忆中的的信息可能因为消退干扰或强度降低而不能提取出来单这些信息的贮存可以说是永久性的。

3、遗忘规律:遗忘可以分为暂时遗忘和永久性遗忘暂时性遗忘指一时不能重现和再认记过的材料,但在是当情况下可以恢复;永久性遗忘指必须经过重新学习才能恢复记忆过的材料。但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先快后慢

4、遗忘的因素主要有:1遗忘进程受时间因素的制约2识记材料很重要是一般不容易遗忘3识记材料的性质对遗忘进程有影响。4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进程对识记效果有很大的影响。5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效果对识记也有影响。

5、多种记忆方法:直观记忆方法2图表记忆方法3谐音记忆方法4归类比较法5联想法6歌诀法

第四节思维

1、思维的过程,-分析和综合1分析:是在认识上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个别特性或个别方面。综合是在认识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或不同特性不同方面结合起来。任何一个事物不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总是由各个部分组成,而且具有各种不同的特征

2、思维的类型: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动作思维是在思维过程中以实际动作为支持的思维。

动作思维也成实践思维,其特点为:任务是直观的,以具体形式给予的,解决方式是实际动作。形象思维是用表象来进行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

形象思维中的基本单位是表象。当人们在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是,形象思维的作用就表象不来了,鲜明生动的客观形象有助于思维的顺利进行。抽象思维则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反应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是对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的认识过程。

3、根据逻辑思维是否具有或遵循明确的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则,思维又可分为形式逻辑思维和非形式逻辑思维两大类。

4、根据思维过程中的指向性不同思维可以分为集中思维和分散思维。

5、问题的解决过程1)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1提出问题2分析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

2)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来说明问题解决过程

1为题表征2选择算子3应用算子4评价当前状态。6、(大题)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1迁移的作用:正迁移表现为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另一种是负迁移,变现为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干扰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知识概括化的程度越高,知识迁移的可能性越大;知识概括话的程度越低则迁移越难。

2原型启发:原型是指对解决问题能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吗,任何事物或现象都可以作为原型。原型之所以有启发作用,主要因为原型与解决的问题有某些共同的点,同过联想能找到

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3定势的作用:定势是指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影响着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阻碍问题的解决

4情绪与动机:情绪对问题解决过程具有增力或减力的作用,积极的情绪激励人们解决新的复杂的任务,消极的情绪则会使解决问题时智力活动受到障碍。动机对解决问题的效率也有明显的影象简单问题的解决效率随动机强度的增高而更好;太复杂的问题,动机强度对解决效率没有太大影象;有难度但难度又不是太大的问题,动机的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之间存在“但转的U形”曲线关系,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对解决问题最有好处,太强于太弱的动机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第五章情绪

1、情商又称情绪或情感商数,用EQ表示。

2、一般认同EQ的主要因素:

1自我意识:这里是指自身的情绪。它是EQ的基础。自我意识的本领在于自我认知感觉自我体验感受与自我监控情感。

2自我激励:自我激励依赖于完成任务的动机水平、兴趣和意志的影响以及人生的基本信仰、明确的生活目标、乐观与自信的生活态度。自我激励的实质是抱着希望想问题。

3情绪控制:情绪控制在于妥善管理情绪。情绪管理有依赖于自我意识,并需要做出意志的努力。一次情绪控制必须建立在自我意识和自我激励的基础上,它需要自我安慰摆脱焦虑和不安。

4人际沟通:人际沟通包括认知他人情绪,并保管好人际关系。其中同情心是基本的人际沟通技巧,具有通心新的人较能从细微的信息中察觉他人的需要。同样站在他人角度了解他人感受也能达到人际沟通。5挫折承受能力:对失败的承受能力也是EQ的一个重要的重要内容。能承受挫折的人往往把失败归因为可以驾驭的因素,能从每次失败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相反消沉、萎靡、挫折承受能力差的人则更容易吧失败归因为不可控制的因素。3、健康情绪的必要条件:

1正常的人生追求是个人学习、工作于生活的一种精神支柱。有了这种精神支柱就呢过在遭受挫折打击和失意时,依然“心有所恃,情有所依”,始终保持坚强的精神和健康的情绪。

2宽广的胸襟:是形成健康情绪的基本条件。宽广的胸襟表现在对待生活琐事能开阔视野、矿大胸怀,不能只津津乐道于眼前琐事。

3理性的适应生活:理性的适应生活包含三种水平、即理智的接受现实的生活水平、理智的评估自己的水平及理智的自制情绪水平。其中,具备理智接受现实生活水平是理性的适应生活的前提。具备理智的评价自己的水平是理性适应生活的关键;具备理智自制情绪的水平是理性的适应生活的重要保证。

4寻找身边的欢乐:经常保持欢悦乐观是健康情绪的重要表现。因为,乐观的情绪是身心和谐的象征,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他能使人从内心到外表都感染上愉悦色彩,更使人享受到对于生活的满足感,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人生。

第六章智力与创造力第一节智力及其理论

1、二因理论:是由英国心理学家和统计学家斯皮尔曼在1904年提出的他提出人的智力是是由两种因素构成,即一般因素(G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1一般因素不同于智力活动所共有的因素,提现了一个人的基本能力,是智力的关键和基础。正是由于各种活动中一般因素的存在,人们在完成不同智力作业时,成绩才会出现某种正相关。2特殊因素是完成某种特殊的智力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因素。个体完成任何一种智力作业都需要者两中因素的的参与。一般因素的特殊因素互相联系,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每个人的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都不相同,即使具有同样一种特殊因素,在程度上也会有差异。许多特殊因素

于某种一般因素结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人的智力。

2、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卡特尔采用因素分析法,将一般智力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成分,他称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1流体智力是发现复杂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不依赖于个体文化知识经验,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个体,可以具有相似的流体智力。

2晶体智力包括一个人所获得知识以及获得知识的能力,通过个体掌握文化知识经验而形成,而受环境、练习或兴趣等因素的影响。流体智力帮助人们处理新的复杂的问题,而晶体智力则使人们能够很好地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具体问题。晶体智力依赖于流体智力,具有相同经历的两个人,流体智力高者。晶体智力也相对较高。

第二节智力测验

1、常用个体智力侧杨: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表示法国的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的。

其最初目是为了鉴别低能儿,该量表被称为比纳-西蒙量表,使用与3-11岁的儿童包括30

个测量项目,按照又易到难的顺序排列。后来经多次修改成为斯坦福-比纳量表。

2、智商简称IQ 公式为IQ(智商)=MA(智力年龄)/CA(实足年龄)*100

3、韦氏表中的智商公式:离差智商=100+15Z其中Z=(X-X(平均))/S 公式中Z代表标准分,X代表被测验的分,X(平均)代表团体的平局分数,S代表团体分数的标准差。

第四节创造力的培养

1、创造力的特征:吉尔福特于其同事霍夫纳尔将创造力的特征归纳为六点:1敏感性:即容易接受新事物,发现新问题

2流畅性,即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对于特定的问题情境能顺利产生多种反应或

提出答案

3灵活性,即具有交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性。

4独创性:即产生新的非思想的能力,

5再定义性,即善于发特定事物的多种实用方法

6洞察性,即能够同过时物的表面现象,认清内在的含义、特性和多样性,能

进行意义的转变。

2、吉尔福特将富有创造力的人格特征概括为一下几方面:1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不于他人雷同2有旺盛的求知欲3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运动的机理有深究的动机

4知识面广善于观察5工作中讲求条理性准确性于严格性

6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直觉、喜好抽象思维,对智力活动于游戏有广泛的兴趣

7富有幽默,表现出卓越的文艺天赋8意志品质出众,能排除外表干扰长时间的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之中。

3、(大题)培养创造力途径与方法:在做好个体智力开发工作、让个体掌握适当的知识及拥有最佳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培养个体创造力,是我们的教育工作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对个体创造力的开发我们可以认识一下几方面来认识:

1创设有利于个体创造里发展的环境:现代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先天性的创造潜能,但这种潜能的实现依赖于个体所处的环境。民主、和谐、宽松的环境,能激发个体的创造思维,促进创造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创造才能;而在相反的情况下,则会扼杀个听体的创造创造性的萌发。就影响个体创造力的发展的环境来开,主要有一下三方面1)社会文化2)家庭3)学校。

2实现教育创新开展教育创新:实践证明,个性越突出越鲜明其创造性越高。而现行的教

育环境,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强调学生个性统一性而忽视个性的多样性,结果导致对学生创造力的压制和个性的消解一次应解决传统教育的“创造性不育症”要做到1)改革评价体质2)改革现有课程3)重视健康人格培养。3开发个体创造力的具体方法:如信息交合法。联

想法。综镊法等等。

第七章人格

第一节人格及其结构

1、人格的第一:人格是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之一界定含一下五层含义:第一人格是指一个人外在的行为模式,即个人与环境的互动方式。第二人格是指一个人内在的动力组织,

包括1)稳定的动机

2)习惯性情感体验方式和思维方式。

3)稳定的态度信念和价值观念等。第三人格就是这样一种蕴蓄于中、形诸于外的统一体这种统一体往往由一些特质所构成。第四动力组织与行为模式的统一体意味着人格具有整体性、稳定性、。复杂性和独特习性等特点。第五人格即时各种交互作用的结果,也是各种互交作用的过程。

2、 1)奥尔皮特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基础,是心理组织的基本建构单位是每个人一其生理为

基础形成的一些稳定的性格特征。奥尔皮特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2)卡特尔将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3)艾森克使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将卡特尔的16中因素进一步聚类,提出外向性和神经质来

两个维度。后来又加了一个维度精深质。变成三个维度。

3、人格的形成:①1遗传的作用艾森克认为人格的个体差异主要是遗传造成的。他的根据是第一人格的三个基本特质在一个人的一生中保持相当的稳定性,第二在不同国家不通文化背景下不同的研究者都能发现人格的三种基本特质,即内-外向、神经质、精深质。第三对

于人格的三个基本特质都可以进行生理学的解释。

2艾森克主要关注的人格特质主要属于人格的气质方面。所谓气质是指那

些主要是与生俱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就是那些遗传和生理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气质实际是指人格中最稳定的、在早年就表现来的、收遗传和生理较大而受文化和教养影响较小的那些层面。

3古希腊医学生希波克拉底任为人体内有四种体液即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不同的人体内体液不同而人格也不同。分为多血质的类型、胆汁质类型、抑郁质类型、粘稠质类型。②环境的作用:1产前环境、出生环境、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阶层、社会文化。

4、人格的内在冲突:佛洛依德人格可划分为三个部分,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由一些雨与俱来的冲突欲望或能量构成。自我是出生以后,在外部环境的作用下形成的。超我是人格的最高部分,是个体在社会道德规范的影响下形成的,特别是在父母的管教下将社会道德观念内化而成。由于人格中的三个部分分别代表这不同的力量,本我追求快乐,子我面对现实,超我则追求完美,所以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但有的人则能让这三个因素达到一种平衡,而有的人则不能大到这种平衡,从而出现不和谐的现象。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通用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

(3)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 ◆考点 5:教育的起源 ※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无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3)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4)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考点 8: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1.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 ※巧记:“全民多现终”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教育心理学各章复习要点

教育心理学各章复习要点: 第一章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心理学的任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诞生,主要流派与标志性人物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与研究程序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章脑与心理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神经活动类型与人的气质脑潜能开发的途径 第三章行为动力 需要的定义、特征、分类需要层次理论 动机的定义、功能、分类动机冲突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动机理论学习动机的激发第四章认知过程 注意的概念、基本特征注意品质的培养 感觉定义、感觉剥夺实验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感觉的基本规律与应用 知觉定义、特征、类型 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影响遗忘的因素与增增进记忆的方法 思维的概念思维过程的表现形式问题解决的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第五章情绪 情绪概念、情商概念情绪与认知以及情绪与行为的关系健康情绪的主要条件 第六章智力与创造力 智力定义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比率智商离差智商智力测验的科学运用 智力开发的有效途径创造力定义、特征创造力的培养 第七章人格 人格定义三种人格特质理论人格的影响因素强化与惩罚社会学习理论 主要的人格测验 第八章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的定义、主要特点关键期皮亚杰的思维发展理论 毕生发展观埃里克森发展8阶段理论 儿童语言获得的机制依恋 影响任务那个我成长的主要因素遗传与环境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第九章学习心理 学习的含义特点分类 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观奥苏伯尔认知接受学习观加涅信息加工学习观建构主义学习观 迁移的含义、种类、主要理论促进迁移的教学 学习策略的含义、分类。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学习策略的教学训练 学习风格的定义、分类五种主要的认知风格。 《心理学基础》考试试题(1) 一、名词解释(9 分)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3、性格是表现在对现实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上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它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行为举止中。) 三、单项选择题(16 分工人操作机器时,能熟悉地做到眼、耳、手并用,是下列哪种注意品质?(C ) A、注意的分散 B、注意的转移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广度 2、直率、热

教育心理学复习章节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就是个体由于与外界环境的互动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表现或心理的持久变化。 3、学习理论就是教育心理学最核心的研究内容。 4、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就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两种基本范式。 5、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问卷法,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微观发生法。 6、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1、学习:就是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2、学习的作用:(1)学习就是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2)学习可以影响成熟。(3)学习能激发人脑潜能。 3、按学习主体分类:动物学习与人类学习 4、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的学习。(8)解决问题的学习。

5、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2)智力技能。(3)认知策略。 (4)态度。(5)动作技能。 6、学习性质与形式分类:(1)据学习方式分为接受的与发现的。(2)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的与有意义的。 7、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1)内隐学习:个体不知不觉的获得经验,并引起相应行为变化的学习。(2)外显学习:指有意识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 8、(1)外显记忆:长时记忆中能够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与思考的知识。(2)内隐记忆:无法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但不知不觉地影响着行为与思维的学习。 9、学习的相关概念:(1)终身学习。(2)远程学习。(3)机器学习。(4)学习科学。 10、学习理论的发展:(1)两种倾向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行为主义学派与德国的格式塔学派。(2)行为、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收。(3)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4)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11、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记忆遵循三条联想律:相似律、相对律与邻近律。 1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1)无条件刺激:本来就能引起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2)无条件反应:指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3)中性刺激:给狗呈现刺激如铃声,狗不会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铃声被称为中性刺激。(4)条件刺激:原来的中性刺激,它并不能引起无条件反应,但与无条件刺激多次在时间上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幼儿教育学与幼儿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二.幼儿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的。 三.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是1903年美国的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 四.1913-1914年,他又将书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学大纲》,这一著作标志着作为独立学科的教育心理学 的产生。提出了“学习个别差异理论” 五.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好奇心、兴趣是激发幼儿学习的主要动力 六.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行为主义-教学控制、认知主义、构建主义 七.幼儿教育心理学以心理学为基础,研究幼儿学习和有效教学的各种问题的学科 八.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三大变量★:幼儿学习者、幼儿教育者、环境与教学 九.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期1700s-1940s/1950s 1.法国-卢梭《爱弥儿》——“儿童宪章和儿童权利宣言” 2.德国-福禄贝尔——最早研究幼儿心理的先驱者之一;1840年第一所幼儿园;为幼儿专门设计了一 套玩具“恩物”;“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 3.意大利-蒙台梭利——“儿童之家”;《吸收性心智》;“蒙台梭利教学法” (二)初创期1960s-1980s (选)★ 1.直接教学方案——贝雷特、英格曼(行为主义)——早期补偿教育 2.认知主义教育方案——“奥苏贝尔方案” 3.建构主义教育方案——凯米.德芙里斯、海伊.斯科普 (三)发展期1980s-现在 第二章学习理论 一、美国,华生《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 ....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二、斯金纳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 第三章幼儿学习心理概述 一. 1.学习是由练习带来的经验而产生的 2.学习需要过程 3.幼儿行为的变化并非必然意味着学习的发生 二.使幼儿因经验而引起的思维、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等持久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 熟或是某种原因而导致的暂时性的改变 三.脑科学研究表明,有“学习关键期”。1岁儿童能学会辨认物体的数量、大小、形状、颜色和方位。2-3 岁是个体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6岁是儿童图像视觉辨认、形状知觉形成的最佳期。5-5岁半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5-6岁是儿童词汇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 四.脑功能的单侧优势可以影响儿童的个性和学习方式 五.美国的斯佩里提出:左半球是进行抽象和逻辑思维的中枢,右半球是处理表象,进行了具体思维、形象 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中枢 六.幼儿的学习障碍:1.学习困难 2.多动症 七.学习困难:儿童智力正常,但因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引起学业失败

2016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心理学分章练习 附答案和重点第三章

《教育心理学》平时练习题(中小学适用)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选择题: l、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中,最低层次的学习是【 A 】P32 A.信号学习 B.连锁学习 C.辨别学习 D.概念学习 2、巴甫洛夫的检点条件反射属于【 B 】P36 A.信号学习 B.刺激一反应学习 C.连锁学习 D.言语联结学习 3、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是【 D 】P35 A.斯金纳 B.布卢姆 C.皮亚杰 D、桑代克 4、桑代克认为学习过程是【】 A.顿悟过程 B.同化和顺应过程 C.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 5、在桑代克的饿猫逃出笼子的实验中,饿猫一次成功逃山获得食物的动作就会保留下来,而多次出现的无效动作却最终都被淘汰。这种学习定律属于【 C 】 A.练习律 B.准备率 C.效果律 D.选择反应律 6、桑代克提出的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中第一个规律是【 D 】P35 A.准备率 B.理解律 c.练习律 D效果律 7、如果条件相等,满意的结果会增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烦恼的结果会削弱联结。 这是桑代克的【 B 】P35 A.联结律 B.效果律 C.准备律 D.练习律 8、巴甫洛夫经典实验“条什反射”中用的动物是【 C 】P36 A.鸽子 B.猩猩 C.狗 D.白鼠 9、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这是条件反射的【 C 】P37 A.获得 B.消退 C.泛化 D.分化 lO、儿童做对了某件事,得到成人的物质奖励或表扬,属于【 A 】P39 A.正强化 B.零强化 C.负强化 D.惩罚 11、儿童因有改进错误行为表现,所以家长取消了限制儿童看电视的禁令,这属于【A 】P39 A.负强化 B.正强化 C.无强化 D.惩罚 12、古典格式塔学派认为学习过程是【 C 】P43 A.尝试与错误 B.形成认知地图 C.顿悟 D.观察 13、主张以“发现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的理论是【 C 】P45 A.完形—顿悟说 B.尝试一错误错误 C.、认知一结构学习论 D.有意义接受学习沦 14、“学习的本质在于在头脑中主动形成认知结构”是以下哪位心理学家提出来的【 C 】P45 A.桑代克 B.苛勒 C.布鲁纳 D.斯金纳 15、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 C 】P45 A.构造完型 13.尝试错误 C.形成认知结构 D.建立条什反射 16、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是【 C 】P48 A.接受学习 B.机械学习 C.意义学习 D.信号学习 17、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这种学习属于【 D 】P48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1.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的心理》,标志着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3.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以研究实践为标准,可以分为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以研究范围为标准,可以分为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以研究课题为标准,可以分为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双生子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说明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如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试验。跨文化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早期隔离或剥夺试验,是研究环境对心理发展作用的方法之一。 4.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日记发或传记法是一种长期而全面地观察。 5.实验室试验法在研究出生头几个月的婴儿时广泛运用,如吉布森为研婴儿的深度知觉设计的视崖实验。 6.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如“绘人测验”。 7.婴儿期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也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时期。先学前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期,又有人称作第一个反抗期或危机期。幼儿期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 8.新生儿(0-1个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适应新生活而展开的,柔弱、娇嫩是新生儿解剖生理上的特点,他们依靠各种无条件反射来适应新生活。如:吮吸反射、觅食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眨眼反射等等。9.条件反射的出现就是心理的发生。最早出现的自然条件反射,是对喂奶姿势的吮吸反射。 10.视觉和听觉的集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 11.4-5个月,手眼协调动作发生了,它是用手的动作区有目的的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是儿童的收成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的开端。眼手(视触)协调的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够抓住东西。 12.5-6个月的孩子开始认生。6-12个月,五指分工出现。 13.母子之间的交往,是婴儿心理发展的首要条件。新生儿末期,明显的交往行为——“天真活跃反应”出现了。 14.人类特有的语言、想象和思维活动,是在2岁左右形成的。 15.4-5岁是坚持性行为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大约2岁左右,孩子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其突出的表现在独立行动的愿望很强烈。 16.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2岁以前儿童依靠感知觉认识世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分析综合水平的提高和感知过程主动性的增强上。 17.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视觉敏度的发展和颜色视觉的发展。新生儿相当于具有20/150的视力,也就是说新生儿在20英尺处才能看到视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三部分教育心理学 1.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2. 在学与教的过程模式中,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3. 学与教的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传递的主要信息是教学内容。教 材的编制和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学与教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 4. 学与教的三种过程模式: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教学过程。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3)评价/ 反思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 5.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 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6.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和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7.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进程: 1)初创时期(20C20 以前)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的思想;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心理学之上;1868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 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1903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1913~1914 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大纲》,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 体系由此确立,因此,桑也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 2)发展时期(20C20~50 末) 3)成熟时期(20C60~70 末)布鲁纳罗杰斯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基本形成。 4)完善时期(20C80 以后)布鲁纳 8. 1924 ,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9.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应用最广、成就最大)、观察法(最基本最普遍)、调查法(问卷访谈)、个案法、测验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产品分析法。 10.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系统性原则。 11. 20C 初,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12. 心理发展就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13. 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 乳儿期(0 —1 );婴儿期(1 —3);幼儿期或学龄前期(3—6 、7 );童年期或学龄初期(6、7—11、12 );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14、15);青年期(14 、15 —25 );成年期(25 —65 );老年期(65—)。 14.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15. 中小学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童年期(学龄初期);少年期(心理断乳期/ 危险期);青年初期(学龄晚期)。 16. 朱智贤教授认为儿童思维发展的关键期是四年级。 17. 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发生在青春期。 18. 心理发展的理论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他提出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将个体的认知发 展分为四个阶段: a. 感知运动阶段(0~2 岁); b. 前运算阶段(2~7 岁);儿童的“自我中心” 特征:思维不可逆性、思维缺乏同一性、思维缺乏互补性。思维 特征表现:早期的符号功能、自我中心性、思维的片面性。 c. 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守恒

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

教育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 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机制、规律和有效促进策略的学科。 2.最近发展区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真实发展水平和在成人指导下或与他人合作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3.发现学习 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经过自己探索寻找,从而获得问题答案的一种学习方式。 4.先行组织者 是在呈现教学内容之前介绍给学生的一种引导性材料。 5.自我效能 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6.学习策略 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为了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法的总和,它能够根据学习情境中的各种变量、变量间的关系及其变化,对学习活动和学习方法的的选择与使用进行调控。 7.上位学习 指学习者在已形成若干观念的基础上学习包摄程度更高的知识,这种学习又称总括学习。 8.教学设计 教师在教学之前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特点,对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媒体、程序、环境以及评价等要素进行系统谋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其主要功能是导教和促学。 9.教学策略 是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特定教学情境中为实现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学习需要而采取的教学行为方式或教学活动方式。 10.启发式问题解决策略 以一定的经验为基础,采用选择搜索方式解决问题。这类策略简单省事,效率高,但不能保证问题成功解决。 11.创造性 是个体利用一定内外条件,产生新颖、独特、有社会和个人价值产品的心理特性。 12.教师职业倦怠 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典型状态是工作满意度降低、工作热情和兴趣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 二、问答题 1.如何客观把握当代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本趋势? ⑴在研究取向上,从行为范式、认知范式向情境范式转变 ⑵在研究内容上,强调教与学并重、认知与非认知并举、传统领域与新领域互补 ⑶在研究思路上,强调认知观和人本观的统一、分析观和整体观的结合 ⑷在学科体系上,从庞杂、零散逐渐转向系统、整合、完善 ⑸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分析与综合、量性与质性、现代化与生态化、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结合

教育心理学各章重点

教育心理学各章重点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的概念 2.教育、学习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3.最近发展区 4.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第二章学习理论 1. 学习的概念(广义) 2. 学生学习的属性特点 3. 加涅的关于学习结果的分类 4. 布卢姆按照教育目标的学习分类 5. 桑代克“联结—试误说”的内容,三大学习律 6. 正强化、负强化、消退和惩罚。 7. 观察学习的概念 8. 班杜拉强化的分类 9. 发现学习的含义、优缺点。 10. 奥苏伯尔关于学习的分类 11. 有意义学习的概念及条件 12. 接受学习的含义、价值。 13. 先行组织者策略 14. 加涅的信息加工模式由三部分构成? 15. 人本主义的学习观。 16. 掌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第三章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概念及结构。 2.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的成就动机由三种内驱力构成 3.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 4.成就动机的概念。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由两种成分构成? 5.理解成败归因理论。 6.什么是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 7.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第四章知识的学习 1.知识的概念 2.知识的分类(安德森) 3.知识理解的类型与过程。 1)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分别的含义是什么?2)概念学习的两种形式:概念形成、概念同化 3)概念形成的含义以及相对应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4)概念同化的含义以及相对应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5)根据新旧知识的关系,奥苏伯尔把知识理解分为三类?

6)知识理解的影响因素。 4.什么是学习的迁移? 5.学习迁移的分类 6.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第五章技能的形成 1.什么是技能 2.技能的分类 3.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第六章学习策略 1.学习策略的概念 2.学习策略的结构 3.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复述策略分别的含义、常用策略方法有哪些? 4.什么是记忆术? 5.元认知的概念和结构 第七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1.问题三个成分 2.问题解决的概念及特点 3.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4.问题解决有两类策略(途径) 5.创造性的概念 6.发散思维的特点 7.创造性的影响因素 8.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第八章品德心理 1.什么是品德,道德与品德的关系? 2.品德的心理结构 3.皮亚杰的品德发展理论把儿童品德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知识点整理

第六章知识学习 第一节知识学习概述 知识是信息的表征。 按照所表征的信息类型与表征方式的不同,分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两类。 陈述性知识:能够描述或者识别客体、事件、观念等,是指人类心智表征事实、观念与概念的方式,由于能够用口头或书面语言的方式来陈述这种知识,故而得名。 时间序列储存的是个体对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的知觉; 表象是表征物体物理特征与空间结构的信息组块; 命题是表征观念及概念间有意义联系的信息组块,是一种基于语言的表征; 陈述性知识的整合与组织机制主要是图式或陈述性知识网络一一 图式:是个体在特定领域中拥有的有组织和内在联系的陈述性知识的记忆结构; 陈述性知识网络:是陈述性知识的组块被表征为相互联系的节点,从而形成由时间序列、表 象及命题形成的网络; 程序性知识:是指导个体如何执行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所表征的技能有 一个重要特点一一自动化。 条件部分储存了能够激发行为的环境条件和心理条件的相关信息; 行动部分储存了指导心智和身体行动的信息; 程序性知识的整合与组织机制主要是产生式系统一一 产生式系统包含一系列产生式,它们逐个被激活从而完成一个复杂的行为。也就是说,产生 式系统的激活会使一系列离散的行为形成一个连锁,并且以顺畅且相对自动化的方式运行,知道达到主要目标。 知识分类的教学含义? 区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实施非常重要,如物理中的一些概念和事 实可以被学生表征为陈述性知识,而一些实验所需的技能则可被学生表征为程序性知识,教师需要理解两种知识的性质、表征方式及它们是如何被学习的,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有效教 学。 符号学习:是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奥苏伯尔称之为“表征学习”。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 概念学习:是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的过程,实质上是通过学习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 特征和本质属性。 概念同化:用定义的方式,让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来理解新的概念。是学生学习概念的主要方式。 奥苏伯尔指出,概念学习一般说来要经过概念形成和概念名称学习,但也可以用定义的方式, 让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来理解新概念,这种获得概念的方式,叫做概念同 化。一般说来,概念学习是通过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两种方式同时进行的,但概念同化是学 生学习概念的主要方式。 命题学习:命题是由句子来表述的,句子是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命题学习就是学习若干概念 之间的关系,掌握句子表述的意义。 下位学习:就是把新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原有的上下位观念之下,并使之联系起来,从而获 得新观念意义的过程。学习者原有的观念总是带有总体性上位观念,新学习的观念是它的下位类

教师考编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精心整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基本内涵 研究对象&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 a.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发展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出版的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学科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三节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简答题 1. 连续性与阶段性。 2. 定向性与顺序性。 3. 不平衡性。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劳伦兹首先 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 4. 差异性。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填空题 1.童年期。 2.少年期。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填空题 3.青年初期。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北师版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 1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2心理发展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 3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a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遗传素质奠定了个体差异的最初基础;生理成熟为心理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b环境和教育因素:环境使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c心理发展的内在动力:个体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心里内部矛盾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动力。 4学习准备是指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5关键期:心理学中指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个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减弱或没有影响。 6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的。本我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的构成、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本我、超我三者以动态的形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7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口唇期(0~1)、肛门期(1~3)、性器期(3~6)、潜伏期(6~11)、生殖期(11或13~20) 8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信任和不信任(0~1)、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1~3)、自动自发对退缩内疚(3~6)、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6~12)、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有爱亲密对孤独疏离(8~25)、精力充沛对颓废迟滞(25~60)、完善无憾对悲观绝望(60~死亡) 9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a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积累过程,而是一个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过程,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b运算即操作(opuatiou)——皮亚杰用以划分智慧发展阶段的依据c运算是指心理运算,即能在心理上进行的、内化了的动作。 10影响儿童认知发展认知的因素:成熟、联系与经验、社会性经验、平衡 11发展的阶段特点:a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觉和动作开始分化、思维开始萌芽 b前运算阶段(2~7岁):单维思维、思维的不可逆性、自我中心。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内化性、可逆性、守恒性、整体性d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期): 儿童能进行假设—演绎推理、进行抽象思维、系统思维。 12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现有的发展水平:是学生目前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可能的发展水平:是经过教师的教育和学生自身的努力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第二章 1注意的含义: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注意的指向范围越大,集中性就越差;注意的指向范围越小,集中性就越好。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各种心理活动的一种伴随状态。 2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选择功能是注意的首要功能,注意的其他功能都是在它的前提下发生作用的)、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3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4注意的种类:a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b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在必要时需要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c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 5感知的含义:感知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知觉的过程,是认知过程的开端。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汇总完整版

第一章概述 ?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着进行有效的教育。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第一方面:学习的本质;第二方面:学习的过程;第三方面:影响学习的因素;第四方面:教学与管理 ? 2.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及意义 性质: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的学科。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作为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学科又具有极为鲜明的实践性与应用性。 理论意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 教育实践意义:①有助于帮助教育者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②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 3.科学教育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 ①夸美纽斯,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思想。②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教学心理化”思想,主张从教育实践中探讨和研究儿童心理特点和规律。③赫尔巴特是近代第一个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人。④乌申斯基是在教务工作中最早系统尝试应用心理学知识。⑤1877年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是第一部正式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教育心理学著作。⑥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桑代克真正使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1903年《教育心理学》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 4.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 我国科学教育心理学起步较晚。我国出版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乐一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 5.各种研究方法的特点 研究方法两类:㈠实证研究方法、㈡描述研究方法(p21-27) (1)实证研究方法(量化研究): ⒈相关研究:最常用方法是测验法,它的优点是能对心理进行定量化的分析,可同时分析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缺点:难以从中推出因果性的结论。 ⒉因果研究:一般有两种形式: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实验室实验优点:可获得较精确的实验结果,并可对实验结果进行反复验证。缺点:学生容易产生被试效应而干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 自然(现场)实验优点:学生能消除紧张情绪而处于自然状态中,研究结果比较切合实际。缺点:实验情境不易控制,难以得到精密的实验结果。 因果研究优点:对某行为为什么产生,或某心理现象为什么会出现的问题,给予科学的解释与预测。局限性:对变量有较严格要求,一般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出于伦理和现实考虑,有些课题无法采用因果研究。 (2)描述研究方法:(质性研究)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章节重点归纳(3.2).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章节重点归纳(3.2)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第二节联结学习理论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一桑代克的经典实验桑代克(1874—1949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西方教育心理学奠基人之一,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他把人和动物的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而形成的,即通过试误形成的。桑代克以动物为对象研究学习过程,较著名的实验是“小猫迷箱”实验。他把一只饥饿的小猫放人迷箱,把食物放在箱外,然后详细记录小猫在箱子中的行为表现。刚放入箱子时,小猫竭力想从任何缺口中挤出来,咬栅栏或铁丝,直至碰巧抓住线、环或扣,打开门逃出箱外为止。第二次再把小猫放入迷箱时,它的表现和第一次差不多。但重复很多次以后,小猫的那些盲目乱冲、乱抓、乱咬的行为逐渐减少,它从箱子里逃出来所需的时间也越来越短,以致于最后把小猫一放入箱子,它就能很快地用一定的方式抓住门上的环或扣,逃出箱外。根据这一实验结果,桑代克认为,动物初次进入迷箱时,其活动不是根据对箱子性质的理解,而是依照某种一般的冲动行事,随着错误反应的逐渐减少,正确反应的逐渐巩固,最终形成稳定的刺激~反应联结。 (二尝试一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1.效果律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其他条件相等,在学习者对刺激情境作出特定反应之后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时,则其联结就会增强;而得到烦恼的结果时,其联结就会削弱。桑代克的效果律表明,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是,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可见一个人当前行为的后果对决定他未来的行为起着关键的作用。也就是说,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可改变的联结,给以满意的后果,联结就增强;给以不满意的后果,联结就减弱。奖励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它也是感到愉快的或可能进行强化的物品、刺激或后果。在桑代克后来的著作中,他取消了效果律中消极的或令人烦恼的部分。因为他发现惩罚并不一定削弱联结,其效果并非与奖励相对。 2.练习律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任何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一经练习运用,其联结的力量就会逐渐增大;如果不运用,则联结的力量会逐渐减小。也就是说,尝试一错误联结被练习和使用的次数越多,就变得越来越强,反之变得越弱。在后来的著作中,桑代克修改了这一规律,因为他发

教育心理学各章知识点

第一章教学育心理概述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对于教育实践的作用以及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知识点梳理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①学生 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②教师 ③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④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⑤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①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 ③评价/反思过程3.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可概括为总论、学生与学习心理、教学与教师心理。 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在1994年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表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性研究中。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l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教科书。 重点难点提示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以及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本章的重点。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以及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知识点梳理 1.心理发展的含义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研究表明,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 (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l4、1 5岁);青年期(14、15岁~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2.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l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青年期指14、15岁至l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3.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1)关于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关于关键期 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其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