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用雕塑记录时光》公开课有感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2
雕塑课程的心得和理解1. 初识雕塑说起雕塑课程,刚开始我也没抱太大希望,觉得这就是一个捏泥巴的过程,和幼儿园的手工课没啥区别。
可是,哎呀,真是出乎意料!一进教室,满眼的工具、泥土,还有那种浓浓的艺术氛围,瞬间让我觉得自己像是走进了一个创意的宝藏库。
老师就像是魔法师,带着我们从零开始,教我们如何用双手创造出那些看似不可能的东西,真是让人心潮澎湃。
2. 雕塑的魅力2.1 材料的探索首先,我们开始了材料的探索。
泥土、石头、木头,各种各样的材料让我眼花缭乱。
有时候,老师会让我们随便选择,结果我往往像挑水果一样,选来选去最后还是买了个最普通的。
可是,谁知道这些平凡的材料在我们手中会变得如此神奇!我记得有一次,我用泥土捏了一个小猫,虽然看上去像是个奇怪的球,但那种成就感真是无与伦比,简直像是在实现自己的小小梦想。
2.2 形状的变化然后,我们进入了形状的变化。
这一块可真是让我头疼。
雕塑不光是捏捏揉揉那么简单,还得讲究比例、结构和线条。
我刚开始像个“盲人骑瞎马”,总觉得怎么捏都不对。
可随着不断的练习,我渐渐找到了感觉。
像老师说的,雕塑其实就是和材料对话,你得理解它、尊重它,才能创造出有灵魂的作品。
每当我看到自己的作品逐渐成型时,那种喜悦,简直比吃到最爱的冰淇淋还要爽。
3. 心灵的雕刻3.1 情感的表达说到雕塑,不得不提的是它对情感的表达。
老师常说,雕塑不仅是外在形状的体现,更是内心情感的流露。
有一天,我尝试做一个表现孤独的小人,结果捏出来的却像个丑陋的怪物,哈哈!不过,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啊,它并不一定要好看,更重要的是传达那种情感。
雕塑能够让人看到不一样的世界,甚至是内心深处最隐秘的情感,这点让我特别感动。
3.2 社交的乐趣除了艺术本身,这个课程也让我认识了不少有趣的人。
大家都在一起捏泥巴、讨论作品,有时候还会互相调侃。
记得有一次,我们几个小组一起搞了个“雕塑比赛”,结果有个小伙伴做的作品被称为“史上最丑的雕塑”,大家都笑得前仰后合。
雕塑课程的心得与小结
雕塑,是一门将无形的创意转化为有形实体的艺术。
学习雕塑的过程,是手、眼、心三者合一的体验,是对物质与形式的一次深度探索。
在雕塑课程中,我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粗糙到精细的转变,收获颇丰。
我初次接触雕塑是在大学的美术课上,当时的我对于这门古老的艺术形式充满了好奇与敬畏。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开始了我的雕塑之旅。
从最基础的塑泥技巧开始,我逐渐领悟到雕塑的奥妙。
塑泥,不仅仅是对材料的简单塑造,更是一种对空间、形态、比例的深入理解。
每一次的雕刻、打磨,都是对细节的追求和对完美的执着。
学习雕塑,让我学会了耐心和细心。
每一件作品都需要经过反复的修改和调整,才能最终呈现出理想的效果。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不放弃,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
同时,雕塑也锻炼了我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我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发现其内在的美。
我也尝试将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融入作品中,使其更具个性与魅力。
在雕塑课程中,我不仅提升了自己的技艺,也收获了与同学们之间珍贵的友谊。
我们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
这种团队精神,让我更加珍惜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
回顾这段学习经历,我深感雕塑课程的珍贵与难忘。
我感谢老师的悉心指导,感谢同学们的陪伴与支持。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将雕塑的精神带入到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艺术成为我人生旅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2课《用雕塑记录时光》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雕塑的创作方法。
2、方法目标:通过多媒体演示法,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活细节的观察能力,陶冶良好的艺术情操。
2新设计通过欣赏清晨人们的各种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通过对雕塑家的作品欣赏来引发学生对清晨的艺术表现。
第一课时以欣赏感受、临摹练习为主。
3新设计让学生明白雕塑家在创作时总是力求抓住表现对象生活中最生动、最富有表现力的神情动态,塑造出富有激情和内在活力的作品。
在第二课时中注意启发学生的创作激情,以创作表现为主。
4学情分析学生们对雕塑并不陌生,农村孩子自小就爱玩泥巴,兴趣很容易提起来,但却存在着普遍造型不准的客观事实。
5重点难点能够用陶泥或橡皮泥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
6教学过程6.1 第一学时6.1.1教学目标欣赏雕塑作品,学会尝试着表现人物鲜明的的个性特征。
6.1.2学时重点让学生了解泥塑的基本技法并掌握它。
6.1.3学时难点掌握泥塑的基本技法,塑造富有激情和活力的雕塑作品。
6.1.4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分析作品《梳》,明确艺术家所表现的人物身份,从表情、动态表现对象特征。
’艺术家通过塑造不同的动态、神态来展现人物的个性。
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方法,但在塑造过程中,并不是每个人物造型都要求动态幅度大、神态夸张的,只要能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就行。
活动2【活动】临摹一件小型雕塑作品运用所学的雕塑方法,用陶泥或橡皮泥临摹一件小型雕塑作品。
学生自由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6.2 第二学时6.2.1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学会创造雕塑作品。
6.2.2学时重点学生通过欣赏和尝试创作,明白动态与神态是塑造生动人物形象的关键。
6.2.3学时难点掌握利用雕塑工具创造生动的人物形象。
6.2.4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尝试以“清晨”为主题,做一件泥塑人物作品,并通过表情、动态、道具等来表现人物所处的环境。
通过PPT展示动态示范,让学生明白人体动态变化都是由身体各关节的变化而产生的。
湘版教材九年级下册《用雕塑记录时光》教学设计湘版教材九年级下册《用雕塑记录时光》学情分析1、授课对象:初三学生2、学生特点:初三阶段的学生有着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独立意识日益增强,参加社会活动的需要逐步增加。
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逐渐显著,不满足于简单的说教和现成的结论。
知识面和社会接触面的扩大使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表现欲加强,对探求事物的认识倾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在这一学段的教学中,应注重学习活动的多样性,为学生展示自身才艺提供舞台或机会,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对学习兴趣的持久保持尤为重要。
3、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小组合作,增强团队意识。
教学活动中应注重互动交流,分析探究,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情感表达能力尊重学生的理解方式,鼓励大胆表述独立的见解。
湘版教材九年级下册《用雕塑记录时光》效果分析湘版教材九年级下册《用雕塑记录时光》教材分析本课的学习活动方式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材首先展示的是现代雕塑作品《深圳人的一天——中学生》,和一组反映清晨人物户外活动的摄影作品。
这些作品以清晨特有的情景入画,如升旗、晨读、写生……引导学生发现经常发生而又容易被忽略的生活细节中蕴含的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洞察力。
教材p8还选择了两件与清晨相关的人物雕塑作品,设置“思考训练”,即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引发对清晨主题的素材以及人物雕塑的相关思考,为创作表现做准备。
教材从“雕塑造型特征”、“雕塑工具材料”、“雕塑的创作方法”三个方面组织材料,介绍雕塑的相关知识,设置三个学习活动逐步引导学生独立创作。
在“雕塑造型特征”部分中,依据初步感受到深入探究的思路,选择胡学富的雕塑作品《梳》作为重点材料,提供了作品整体图片和局部图片,以及文字说明,引导对雕塑作品展开分析。
“雕塑工具材料”介绍中,着重提供了资质简单泥塑工具的方法,还展现了不同材质的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雕塑材质的丰富性并用图示分析圆雕、高浮雕、浅浮雕的差异,让学生对不同类型的雕塑作品有更直观的认识。
雕塑类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在参与雕塑类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对于雕塑艺术的理解和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拓展。
通过观摩、学习和亲身实践,我体会到了雕塑艺术的独特魅力和对于社会的积极影响。
首先,在观摩雕塑作品时,我被其独特的造型和艺术感所吸引。
每一件雕塑作品都有着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内涵,通过艺术家的创意和技巧,将抽象的思想和感情变为具象的形态。
这让我对雕塑艺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让我明白了艺术创作的无限可能性。
其次,在学习雕塑技巧和实践时,我深刻体会到了雕塑所需要的细腻和耐心。
在制作雕塑作品的过程中,我意识到每一个细节都需要经过精心雕琢和打磨,才能呈现出最佳的效果。
这让我明白到,在生活中也同样需要我们细致入微地去关注和处理事物,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最后,通过雕塑类社会实践活动,我感受到了雕塑艺术对于社会的积极影响。
雕塑作品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仅能够为人们带来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能够传递社会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
通过欣赏和学习雕塑作品,我意识到艺术对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通过参与雕塑类社会实践活动,我不仅对雕塑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了艺术的魅力和其对于社会的积极影响。
这对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让我更加珍视和尊重艺术的力量。
美术湘版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课用雕塑记录时光教学目标:1、能够提高对日常生活的观察能力和对生活美的感受能力。
2、能够模仿优秀雕塑作品,提高立体造型能力与表现技巧。
3、能够尝试掌握人物泥塑的基本技法,把握人物的动态与神态进行主题创作。
教学重点:使学生感受雕塑的形体美术,学习雕塑的制作的方法,学生能掌握并能运用到作品创作中。
教学难点:能运用所学的方法,创作完成一件雕塑作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想一想:在你迎着东升的太阳,踏着轻快的脚步来上学的路上,有哪些人物活动的瞬间进入你的眼帘?晨练的人、环卫工人正在清扫街道、早餐摊上小贩们记录的身影……小结:一天之计在于晨,清晨人们用各自的方式谱写着自己的人生。
2、看一看:生活中的平凡进入雕塑家的眼中,他们用雕塑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刻画,记录着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
看这是什么人物?他正在做什么?(学生回答)小结:雕塑家抓住每个形象最生动、最富有表现力的神情动态,塑造出富有激情和内在活力的作品。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身边的人物活动入手,既亲近生活又培养学生学会平时对生活的观察。
雕塑家手中的优秀作品,也是从平凡的生活中沉淀出来的,从而让学生对这一观点的更加肯定。
二、学习新课:1、什么是雕塑?“雕塑”一词中包含了减与加两种制作方法,即“雕”与“塑”。
“雕”也可以称为刻,一般是指在硬质材料上用减法去掉多余的部分,留下来的就是雕塑作品最后呈现的造型。
常见的雕塑材料有石、木以及动物骨骼等。
“塑”就是通过某种软质的塑造材料,运用添加的办法使作品造型从无到有地展现出来。
【设计意图】雕塑作品虽然是生活中经常见到,但是对于什么是雕塑这一概念,很多学生并不了解。
在这里设计这一环节,让学生更加清晰雕塑这一概念。
对于雕塑有一个更理性、更全面的认识。
2、分析作品《梳》作品呈现了苗族女梳头的生活瞬间。
透过看似平常的、人们熟悉的场景、情节和人物组合,营造出生动且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晨风》运用抽象的手法,刻画出了晨风轻轻吹过的动态。
《雕刻时光》阅读感想一切创作都致力于简洁,致力于最大程度简单化的表达。
这意味着重现生活的深邃,这也是创作中最痛苦的,找到你想表达的内容与成品最短的路径。
对完美的追求让艺术家探索心灵,实现精神上的最大努力。
追求极致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力量,最具说服力的艺术一定有最强的创作责任心,借助电影手段解除大众的精神防御。
为了崇高的精神活动而面对严酷或低下的真理的全面接纳中,蕴含着艺术的使命。
艺术几乎是宗教性的,因崇高的精神责任感而受人尊崇。
全心全意地忠于自己,奖赏就在你心中,你是自己最高的审判。
任何一种艺术,只要不是为“消费者”准备,以贩售为目的,都在同自我与周围的人解释,人为什么活着,他存在的意义是什么;都在同人们解释,为什么他们会出现在这个星球上。
有时候甚至不解释,只是提出问题。
艺术的功能在于表达人精神潜力的绝对自由的思想,艺术一直是人对抗意欲吞噬其精神的物质工具。
表达了人对和谐的需求,以及为获得物质和精神平衡的自我抗争、与自己的人格抗争的意愿。
艺术存在着,如人的本能在精神意义上不会沉沦。
有机的结合主观印象与对现实的客观呈现看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能冲破直线逻辑思维的藩篱,再现生活的微妙与幽深,复杂与真谛。
美好总寓于恐怖之中,生活被搅拌进这种大到荒谬的矛盾中发酵,这种矛盾体现在艺术中便是和谐与戏剧性同步的统一。
作者的诗学源头,是他对周遭现实的体验,它有可能高于现实,对现实进行质疑,产生无休止的冲突。
最重要的,它总是吊诡的,不仅和外部的现实冲突,也和内心的现实冲突。
艺术影响到人的首先是情感,而非理智。
艺术家对自己的时代和世界有足够多的认识,他会成为那些不善于思考和表达自己与周遭事物关系着的代言人。
艺术家与他的作品及观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一个由血液循环系统组成的统一有机体。
艺术家没有权利动念拍摄他自己根本不感兴趣的东西,否则他的执业活动会完全对立于他的生活。
艺术家讲述的那个世界越是无望,我们就越有可能感受到与其对抗的艺术家的理想否则根本没法活下去!缺乏交互的自我表述毫无意义。
《用雕塑记录时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尝试掌握人物泥塑的基本技法。
2.过程与方法:运用泥塑的方式提升立体造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社会生活,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制作一件反映生活主题的人物泥塑作品。
教学难点在造型表现中反映生活主题,表现个性。
教学过程一.组织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雕塑的相关知识并初步了解了泥塑——在民间,泥塑是艺术家们记录时光、表现生活的重要手段,而这些美好时光,生在农村的我们都能感同身受。
今天我们就以乡村生活为主题,用泥塑人物的形式记录美好时光。
1.展示学习活动:以“乡趣”为主题,做一件泥塑人物作品。
2.板书(用雕塑记录时光2——小泥塑·人物造型)二.自主探究1.播放短片师:怎么来创作呢,请看视频短片《泥娃娃》。
(视频播放完毕)师:创作之前有什么重要环节?(学生分析)师:对,构思、绘草图(板书:构思)2.对比欣赏(出示图片)师:同样是站着的人,谁的构思更巧妙?差距在哪里?(20秒,小组讨论)生:《学生习作》脸做的不好,动态很僵硬,做的很粗糙《小合唱》做的很逼真……(师边听边板书关键字:动态、神态)师:很好,《小合唱》里的山里娃形象身体前倾,表情夸张,嘴巴张的很大,特别有感染力。
而《学生习作》里的人物无论是动态还是神态都不够生动。
3.教师小结:把握好动态和神态是构思的重点,也是塑造生动形象的人物的关键。
4.继续欣赏《乐在其中》《乐在其中》的作者把人物表情,动态适度夸张,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活、典型,表现了淳朴、慈爱、乐天的农村老奶奶形象,展现了安居乐业的新农村生活。
5.探究学习泥塑人物动态的造型方法(出示道具:关节人偶)师:怎样才能塑造出这些生动的人物动态呢?让关节人偶给我们做个动态示范吧(站、坐、跑)通过示范我们发现:人体动态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躯干和四肢的变化。
这里有两件作品(展示摆件《坐着的小孩》和《下棋》)木箱使小孩后仰的姿势变得稳定,下棋的小孩和老人因为身体盘曲,下大上小,同样重心稳定。
【教学设计】-用雕塑记录时光-美术-初中--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雕塑作品的欣赏,学生能够体验和感受雕塑美。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视频演示法,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活细节的观察能力,陶冶良好的艺术情操。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使学生感受雕塑的形体美,体会作品构思和掌握雕塑的材质。
难点:通过感受形体,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泥巴泥塑工具学生准备:收集的图片四、教学过程【激趣导入新课】听:同学们,上课前请你们认真回忆一下儿时的游戏,玩过泥巴吗?用泥巴做什么?学生积极回答看:这是我课前拍的同学们的泥塑作品,大家共同来欣赏一下。
引出泥塑的作用,能够凝固儿时的美好瞬间,记录美好的童年。
泥塑是中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
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
泥塑艺术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欣赏角度也极为的丰富和多样化。
泥塑是雕塑的一类,能够记录时光,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雕塑记录时光》。
(课件)导入课本内容,学习雕塑的相关知识(一)雕塑的主要形式:直观展示法:用转台转动一个简单的雕塑,寻找审美视角,引出圆雕;讲解圆雕的概念和特征。
对比一下讲解浮雕的定义。
思考:想一想肥城的雕塑有哪些?分别属于什么表现形式?【视频】展示当地的雕塑。
可见我们家乡的雕塑也是丰富多彩,家乡的文化也是悠久传承的。
他记录了家乡的时光。
(二)、制作的关键:再来看看课前同学们的作品,我们的对比一下东汉时期的《说唱俑》。
大家再想想,还需要做点什么呢?对,我们是不是再把自己美容一下,怎么美容呢?从哪些地方美?(学生回答)有道理,从五官,从动态,概括一下就是动态和神态,《说唱俑》写意传神,表情夸张,形象幽默诙谐,前伸的脖子和翘起的臀部,活跃了动态,又稳定了重心。
欣赏了名作,我发现有些同学有想制作的冲动了,开始按捺不住,是不是想赶紧给自己美美容啊,(三)、雕塑的创作手法雕和塑也就是减与加。
雕塑活动感想在我眼中,雕塑艺术是一种让人灵魂触动的艺术形式。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的方式,更是一种对生活、对世界的思考与表达。
参与雕塑活动,让我受益良多,收获颇丰。
首先,雕塑活动给了我一个全新的创作体验。
在雕塑活动中,我有机会用不同的材料、工具去创作自己的雕塑作品。
动手操作、感受材料的质地和形态,每一次的雕刻都是一次与材料的亲密接触和交流。
这种创作体验可以说是一种身心的愉悦,我可以感受到手指的力度和材料的回应,同时还能看到雕塑作品从无到有的过程,这种创作过程让我享受到了一种独特的美感。
其次,雕塑活动让我感受到了艺术的力量。
通过雕塑作品,艺术家可以将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和情感表达出来,同时也能够引起观众对艺术作品的共鸣和思考。
在雕塑活动中,我看到了许多其他人的作品,每一件作品都是作者对生活、对情感的诠释,每一个作品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故事。
在欣赏这些作品的过程中,我不仅感受到了艺术的美感,同时也思考了作者的用心和对生活的感悟,这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
此外,参与雕塑活动让我体验到了团队合作的乐趣。
在雕塑活动中,我和其他的参与者一起讨论、一起设计、一起制作作品。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倾听他人的意见和看法,如何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这种团队合作的过程不仅让我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同时也锻炼了我的交际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最后,雕塑活动给了我一个展示自己创作的舞台。
在雕塑活动中,我有机会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他人,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和想法。
这种展示的过程让我收获了许多鼓励和认可,同时也让我从中找到了自己创作的方向和价值所在。
这种展示也是一种对自己创作能力和成长的一种肯定,让我更加自信和勇敢地去面对未来的创作和探索。
总的来说,参与雕塑活动让我受益匪浅。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体验到了创作的乐趣,同时也感受到了艺术的力量、团队合作的乐趣,以及展示自己创作的舞台。
我相信,通过雕塑活动的参与,我会不断地丰富自己的艺术经验,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创作能力,让自己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地成长和进步。
观《用雕塑记录时光》公开课有感
通过观看梁凤杰老师的课堂实录课堂,我认为这是一堂生动且引人入胜的雕塑体验课堂。
课堂中,梁老师通过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除基本的多媒体教学外,还有梁老师准备的泥塑视频等。
相比较枯燥的理论教学之外,极大激发学生对雕塑的学习兴趣和活跃的思维能力。
课堂中,学生通过亲手参与雕塑,有效的解决了这节课的重点跟难点。
纵观整个课堂,其逻辑性跟连贯性安排紧密,但是有点牵强,这使我感到眼花缭乱,来不及思考,在其教学手段多样的同时,也要注意把握教学节奏。
本堂课梁老师利用了学生身边的事物进行教学,特别是切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案例,使学生不由自主参与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说梁老师的教学设计非常成功,但是,如果教师在语言教态方面更加生动的话,课堂效果会更好。
课堂题目为《用雕塑记录时光》,却用蜡像来导入主题,通篇都在讲泥塑,很显然用比较切题的泥塑岂不更好?而且在课堂最后拓展延伸竟然是与雕塑相关性差的其他艺术,这使我感到很不解,因为雕塑还有很多风格形式还没表示全面,甚至没有提及,我想这样的一堂课仅仅是表面的教学,是一堂“完美”的表演课。
看得出来,梁老师在本课下了极大地功夫,不仅录制了教学视频,而且教具准备充分,这使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教学效果大大提升。
本课重点难点为雕塑神态,动态的把握,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
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重点难点。
录制教学视频的效果固然不错,但我认为视频终究是死的、平面的、片面的,表达给学生的内容也是不清晰的、不直观的,让学生直接看到教师在面前一步一步的演示塑造,我想效果会更好。
并且,在工具使用上,教师也没有做出讲解,课堂中学生都是用手来完成的。
我想作为一位美术教师,课堂纪律一直都是大家所头疼的问题,但我认为,在这种非常正式的公开课堂中,一定要让学生保持安静,因为在录像的中段,学生纪律维持的很差,完全没有听到教师的任何发言。
教师,在整个教学中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的,从这堂公开课中,除了教学视频作为引导外,教师并没有发挥作用,仅仅是旁白。
总而言之,这是一堂条理清晰,引人入胜,成功的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