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粒体遗传病
- 格式:ppt
- 大小:143.50 KB
- 文档页数:18
线粒体遗传病名词解释
线粒体遗传病是一类以线粒体基因突变为主要原因的遗传性疾病,主要与线粒体功能紊乱有关,可导致多种症状,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解析。
1、线粒体基因突变:指线粒体基因组中的基因突变,这些突变可以是致病性突变,或是导致线粒体功能减弱的突变。
2、线粒体功能紊乱:指线粒体功能受到破坏,导致线粒体无法正常加工和分解能源。
3、致病性突变:即可导致线粒体遗传病的突变,其可能与线粒体遗传病的症状有关。
4、能源加工和分解:线粒体利用能源,利用其加工和分解,以生产所需的化学能量。
5、症状:指与线粒体遗传病有关的症状,如肌肉疼痛、疲劳、头痛、视力模糊等。
医学遗传学名词解释(线粒体遗传病)1、线粒体病(mitochondrial disease) 广义的线粒体病指以线粒体功能异常为病因学核心的一大类疾病,包括线粒体基因组、核基因组缺陷以及二者之间的通讯缺陷。
狭义的线粒体病仅指线粒体DNA突变所致的线粒体功能异常,为通常所指的线粒体病。
线粒体DNA为呼吸链的部分肽链及线粒体蛋白质合成系统rRNA和t RNA编码,这些线粒体基因突变所导致的疾病也称为线粒体遗传病。
2、异质性(heterogeneity)由于mtDNA发生突变,导致一个细胞内同时存在野生型mtDNA和突变型mtDNA 。
3、阈值效应(threshold effect)在特定组织中,突变型mtDNA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阈值时,能量的产生就会急剧地降到正常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功能最低需求量以下,引起某些器官或组织功能异常。
4、D—loop O环区,又称非编码区或控制区,与mtDNA的复制及转录有关,包含H链复制的起始点(OH)H链和L链转录的启动子(PH1、PH2、PL )以及4个保守序列。
5、母系遗传(maternal inheritance )即母亲将mtDNA传递给她的儿子和女儿,但只有女儿能将其mtDNA传递给后子代。
6、同质性(homogeneity)同一组织或细胞中的mtDNA分子都是相同的,称为同质性。
7、复制分离(explicative segregation)细胞分裂时,突变型和野生型mtDNA发生分离,随机地分配到子细胞中,使子细胞拥有不同比例的突变型mtDNA分子,这种随机分配导致mtDNA异质性变化的过程称为复制分离。
8、遗传瓶颈(genetic bottleneck)异质性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非常复杂,人类的每个卵细胞中大约有10万个mtDNA,但只有随机的一小部分(2~200个)可以进入成熟的卵细胞传给子代,这种卵细胞形成期mtDNA数量剧减的过程称“遗传瓶颈”。
第九章线粒体遗传病一、概述线粒体(mitochondria)是真核细胞的能量代谢中心。
1963年Nass首次在鸡卵母细胞中发现线粒体中存在DNA,同年Schatz分离到完整的线粒体DNA(mtDNA)。
1987年Wallace等通过对线粒体DNA突变与Leber病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提出mtDNA突变可引起人类疾病,目前已发现100余种mtDNA突变引起的疾病。
线粒体遗传病属母系遗传,是由有性生殖中受精方式决定的。
第一节线粒体遗传病的临床症状与基因突变1.线粒体遗传病的临床症状:主要是肌肉系统。
如骨骼肌病,心肌病,突发性肌阵挛,另有耳聋、失明、贫血,糖尿病和大脑供血异常(休克)等。
2.MtDNA突变与线粒体遗传病:线粒体遗传病是否出现临床症状取决于:①在胚胎发育早期突变的线粒体DNA复制与分离程度。
若有突变的mtDNA复制率降低,则造成的影响小。
②突变的mtDNA在某一特定组织中存在的数量。
组织中突变的mtDNA要达到一定量(阈值),才可形成临床症状。
3.线粒体遗传病的传递方式:①母系遗传。
因受精卵中无精子的细胞质。
②当子代所获得的突变mtDNA达不到出现临床症状的阈值时,母系遗传特点不明显。
一、线粒体遗传病(一)MERRF综合征(MIM545000)MERRF综合征又称肌阵挛?痫和破碎红纤维病(myoclonnus epilepsy and ragged-red fibers,MERRF)。
一种线粒体脑肌病,具有多系统紊乱的症状,包括线粒体缺陷和大脑与肌肉的功能变化。
1.主要症状:肌阵挛性癫痫的短暂发作(周期性抽搐),共济失调,感觉神经性听力丧失,轻度痴呆,耳聋,脊髓神经退化,肌细胞减少引起的扩张性心肌病,肾功能异常等症状。
2.发病机理:mtDNA8344G的点突变引起,该突变使tRNAlys发生改变,减少了线粒体蛋白质的整体合成水平,而且除复合物Ⅱ以外的氧化磷酸化成分含量降低,尤其是呼吸链酶复合物Ⅰ和Ⅳ的含量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