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粒体遗传病(讲 座)
- 格式:ppt
- 大小:143.00 KB
- 文档页数:30
线粒体遗传病简介线粒体遗传病是一类由线粒体异常导致的遗传疾病,通常会影响身体的能量产生和细胞功能。
线粒体是细胞内的一个细小器官,负责生产细胞所需的能量(ATP)。
线粒体有自己的DNA,其中编码了一小部分参与线粒体功能的蛋白质。
线粒体遗传病可以通过遗传给下一代,也可以在个体发生随机突变时产生。
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中心,它们是细胞内的能量生产工厂。
线粒体提供细胞所需的大部分ATP,以供细胞的各种生化反应和功能运作。
线粒体有自己的DNA,称为线粒体DNA(mtDNA)。
mtDNA是环状的,由37个基因编码,其中包括13个编码蛋白质、22个编码转运RNA和2个编码核糖体RNA。
这些蛋白质参与线粒体内的能量产生,并与细胞核中编码的蛋白质相互协作。
线粒体遗传病可能是由于mtDNA中的突变导致的。
这些突变可以影响线粒体蛋白质的功能,进而影响细胞的能量产生和其他线粒体相关功能。
线粒体遗传病的类型线粒体遗传病有多种不同的类型,其临床表现和症状也有很大的变化。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线粒体遗传病类型:韦尔尼柯-霍夫综合征韦尔尼柯-霍夫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线粒体疾病,具有多系统受累的表现。
病人通常会表现为进行性视力丧失、耳聋、心肌病、神经肌肉病等症状。
米尔瓦-格拉斯病米尔瓦-格拉斯病是一种罕见的线粒体疾病,主要影响心血管和神经系统。
症状可能与心肌病、运动障碍和智力障碍有关。
卡尼特-鲍尔病卡尼特-鲍尔病是一种遗传性神经肌肉病,病人通常会表现为进行性肌无力、运动障碍和呼吸衰竭等症状。
增生性肌病增生性肌病是一类由线粒体DNA突变导致的肌无力病。
这些突变会导致肌肉的进行性退化和功能障碍。
线粒体遗传病的诊断和治疗线粒体遗传病的诊断通常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临床症状评估:医生会根据病人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初步评估,如视力丧失、肌肉无力、心脏问题等。
2.实验室检测:通过检测血液、尿液或其他组织的线粒体功能和结构指标来帮助诊断,如乳酸、丙酮酸和氨基酸水平的测定,线粒体DNA的测序等。
第八章线粒体疾病的遗传线粒体是真核细胞的能量代谢中心,其内膜上富含呼吸链-氧化磷酸化系统的酶复合体,可通过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生成A TP,为细胞提供进行各种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大量研究表明,线粒体内含有DNA和转译系统,能够独立进行复制、转录和翻译,是许多人类疾病的重要病因。
第一节人类线粒体基因组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是独立于细胞核染色体外的又一基因组,被称为人类第25号染色体,遗传特点表现为非孟德尔遗传方式,又称核外遗传。
mtDNA分子量小,结构简单,进化速度快,无组织特异性,具有特殊的结构特征、遗传特征和重要功能,而且在细胞中含量丰富(几乎每个人体细胞中都含有数以百计的线粒体,一个线粒体内有2~10个拷贝的DNA),易于纯化,是研究基因结构和表达、调控的良好模型,在人类学、发育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临床医学、法医学等领域受到广泛的重视,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1981年,Anderson等人完成了人类线粒体基因组的全部核苷酸序列的测定。
mtDNA所含信息量小,在呼吸链-氧化磷酸化系统的80多种蛋白质亚基中,mtDNA仅编码13种,绝大部分蛋白质亚基和其他维持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蛋白质都依赖于核DNA(nuclear DNA,nDNA)编码,在细胞质中合成后,经特定转运方式进入线粒体。
此外,mtDNA基因的表达受nDNA的制约,线粒体氧化磷酸化酶系统的组装和维护需要nDNA和mtDNA的协调,二者共同作用参与机体代谢调节。
因此线粒体是一种半自主细胞器,受线粒体基因组和核基因组两套遗传系统共同控制(图8-1),nDNA与mtDNA基因突变均可导致线粒体中蛋白质合成受阻,细胞能量代谢缺陷。
一、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6569bp,不与组蛋白结合,呈裸露闭环双链状,根据其转录产物在CsCl中密度的不同分为重链和轻链,重链(H 链)富含鸟嘌呤,轻链(L链)富含胞嘧啶。
线粒体遗传体系知识点总结一、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线粒体是一个圆柱形的细胞器,内部含有线粒体基因组、线粒体的内膜和外膜、线粒体的内质网等结构。
线粒体的主要功能是细胞能量的生产,它通过氧化磷酸化反应将氧和营养物质转化成ATP,为细胞提供能量。
线粒体还参与细胞的新陈代谢、细胞凋亡、钙离子平衡等生理过程。
二、线粒体DNA的特点线粒体DNA是一种环状的双链DNA,其大小和形态与细胞核DNA有所不同。
线粒体DNA含有编码蛋白质的基因、tRNA的基因和rRNA的基因,它具有自主的复制与转录机制,能够在细胞分裂时自主独立地复制和传递给后代细胞。
三、线粒体DNA的复制和转录线粒体DNA的复制与细胞核的复制机制存在差异,线粒体内含有多个拷贝的线粒体DNA,但是在细胞分裂时并不遵循严格的复制规律,而是由线粒体自主地复制自身的DNA。
线粒体DNA的转录过程也有所不同,线粒体内含有自己的转录系统和翻译系统,它能够将线粒体DNA中的基因信息转录成mRNA,然后翻译成蛋白质,以维持线粒体内蛋白质的合成。
四、线粒体遗传病的发生原因线粒体遗传病是由于线粒体DNA的突变或缺陷所导致的一类遗传疾病,它与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紊乱有关。
线粒体遗传病具有特殊的遗传方式,它通常是由母亲传递给子代,而父系的线粒体DNA并不会传递到子代中。
线粒体遗传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肌肉无力、神经系统疾病、心脏病等,并且它在遗传学和临床医学中具有较高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五、线粒体遗传体系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作用线粒体遗传体系在细胞的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负责细胞的能量产生和呼吸作用,还参与细胞的代谢调节、钙离子的动态平衡、细胞凋亡等生理功能。
同时,线粒体遗传体系的异常也可能导致细胞的功能受损,从而引发多种疾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线粒体遗传体系是细胞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含有的线粒体DNA和线粒体RNA对细胞的生理功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线粒体遗传体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它对于了解细胞代谢、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线粒体遗传病的发生机制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医学遗传学第六章线粒体遗传病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特征:不与组蛋白结合,呈裸露闭环双链状。
分为重链H链和轻链L 链。
重链富含鸟嘌呤G。
轻链富含胞嘧啶C。
编码区:线粒体基因排列紧密,部分会重叠。
没有启动子和内含子。
有的基因没有完整的三连体终止密码。
基因间隔区短,只有87bp。
两条链都有编码功能。
非编码区(D环区/控制区):与线粒体复制及转录有关。
包括H链复制的起始点。
H、L链转录的启动子。
四个高度保守序列(可通过此结构判定物种)。
两个高变区。
编码区的保守序列包含37个基因:2个rRNA基因,22个tRNA基因以及是13个氧化磷酸化有关的蛋白质编码基因。
线粒体基因组的遗传特征:半自主性遗传密码和通用密码不同母系遗传:母亲将mtDNA传递给她的所有子女,但只有她的女儿们能将其mtDNA传递给下一代。
mtDNA的突变率极高:原因是--mtDNA的特殊结构(缺乏酪蛋白和其他DNA组结合蛋白的保护。
无DNA损伤的修复系统,没有内含子。
独特的复制方式和复制错配。
mtDNA处于高度氧化的环境。
(ROS和自由基导致氧化损伤或诱导突变。
)同质性与异质性:同质性:一个组织或细胞中所有的线粒体具有相同的基因组,全部为野生型或全部为突变型mtDNA。
异质性:一个细胞或组织具有突变型,也有野生型mtDNA,基金组不同。
异质性的发生率:中枢神经系统>肌肉组织>血液。
成人大于儿童。
阀值效应:突变的mtDNA达到一定的比例,超过阀值时能引起某些器官或组织功能异常,导致能量产生急剧下降。
对ATP依赖程度:中枢神经系统>骨骼肌>心脏>胰腺>肾脏>肝脏。
遗传瓶颈与复制分离:遗传瓶颈:卵母细胞中的线粒体数目从10万个锐减到少于100个的过程。
复制分离:细胞分裂时进行随机分配,导致mtDNA异质性变化的过程。
线粒体基因组突变类型:点突变:2/3的点突变发生在与线粒体内蛋白质翻译有关的tRNA和rRNA基因上,这些突变会导致tRNA和rRNA的结构异常,从而影响mtDNA编码的多肽链的翻译过程。
医学遗传学名词解释(线粒体遗传病)1、线粒体病(mitochondrial disease) 广义的线粒体病指以线粒体功能异常为病因学核心的一大类疾病,包括线粒体基因组、核基因组缺陷以及二者之间的通讯缺陷。
狭义的线粒体病仅指线粒体DNA突变所致的线粒体功能异常,为通常所指的线粒体病。
线粒体DNA为呼吸链的部分肽链及线粒体蛋白质合成系统rRNA和t RNA编码,这些线粒体基因突变所导致的疾病也称为线粒体遗传病。
2、异质性(heterogeneity)由于mtDNA发生突变,导致一个细胞内同时存在野生型mtDNA和突变型mtDNA 。
3、阈值效应(threshold effect)在特定组织中,突变型mtDNA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阈值时,能量的产生就会急剧地降到正常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功能最低需求量以下,引起某些器官或组织功能异常。
4、D—loop O环区,又称非编码区或控制区,与mtDNA的复制及转录有关,包含H链复制的起始点(OH)H链和L链转录的启动子(PH1、PH2、PL )以及4个保守序列。
5、母系遗传(maternal inheritance )即母亲将mtDNA传递给她的儿子和女儿,但只有女儿能将其mtDNA传递给后子代。
6、同质性(homogeneity)同一组织或细胞中的mtDNA分子都是相同的,称为同质性。
7、复制分离(explicative segregation)细胞分裂时,突变型和野生型mtDNA发生分离,随机地分配到子细胞中,使子细胞拥有不同比例的突变型mtDNA分子,这种随机分配导致mtDNA异质性变化的过程称为复制分离。
8、遗传瓶颈(genetic bottleneck)异质性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非常复杂,人类的每个卵细胞中大约有10万个mtDNA,但只有随机的一小部分(2~200个)可以进入成熟的卵细胞传给子代,这种卵细胞形成期mtDNA数量剧减的过程称“遗传瓶颈”。
第九章线粒体遗传病一、概述线粒体(mitochondria)是真核细胞的能量代谢中心。
1963年Nass首次在鸡卵母细胞中发现线粒体中存在DNA,同年Schatz分离到完整的线粒体DNA(mtDNA)。
1987年Wallace等通过对线粒体DNA突变与Leber病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提出mtDNA突变可引起人类疾病,目前已发现100余种mtDNA突变引起的疾病。
线粒体遗传病属母系遗传,是由有性生殖中受精方式决定的。
第一节线粒体遗传病的临床症状与基因突变1.线粒体遗传病的临床症状:主要是肌肉系统。
如骨骼肌病,心肌病,突发性肌阵挛,另有耳聋、失明、贫血,糖尿病和大脑供血异常(休克)等。
2.MtDNA突变与线粒体遗传病:线粒体遗传病是否出现临床症状取决于:①在胚胎发育早期突变的线粒体DNA复制与分离程度。
若有突变的mtDNA复制率降低,则造成的影响小。
②突变的mtDNA在某一特定组织中存在的数量。
组织中突变的mtDNA要达到一定量(阈值),才可形成临床症状。
3.线粒体遗传病的传递方式:①母系遗传。
因受精卵中无精子的细胞质。
②当子代所获得的突变mtDNA达不到出现临床症状的阈值时,母系遗传特点不明显。
一、线粒体遗传病(一)MERRF综合征(MIM545000)MERRF综合征又称肌阵挛?痫和破碎红纤维病(myoclonnus epilepsy and ragged-red fibers,MERRF)。
一种线粒体脑肌病,具有多系统紊乱的症状,包括线粒体缺陷和大脑与肌肉的功能变化。
1.主要症状:肌阵挛性癫痫的短暂发作(周期性抽搐),共济失调,感觉神经性听力丧失,轻度痴呆,耳聋,脊髓神经退化,肌细胞减少引起的扩张性心肌病,肾功能异常等症状。
2.发病机理:mtDNA8344G的点突变引起,该突变使tRNAlys发生改变,减少了线粒体蛋白质的整体合成水平,而且除复合物Ⅱ以外的氧化磷酸化成分含量降低,尤其是呼吸链酶复合物Ⅰ和Ⅳ的含量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