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兵役制度
- 格式:docx
- 大小:16.21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古代的兵役制度在中国古代,兵役制度是一种重要的组织和管理军队的制度。
这个制度可以追溯到古代秦朝,最初是在军事需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完善和发展。
中国古代的兵役制度主要有义务兵役和职业军役两种形式。
义务兵役是指社会中的男子在特定年龄段内被征召入伍服兵役,以完成国家的军事任务。
而职业军役则是指专门由军人担任军队的职业军人。
这两种形式的兵役都与国家安全和维护国家利益密切相关。
在中国古代的兵役制度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兵籍制度。
兵籍制度是在秦朝建立起来的,它以户籍为基础,将每个家庭的男丁统一编入兵籍。
这样可以通过兵籍登记、兵员召集和军队管理来调配兵员,保证军队的数量和质量。
兵籍制度实行了按等级编挂,根据每个人的财富和家庭状况来分配役人的数量和负担。
兵籍制度为军队的建设提供了组织和基础,也有助于统一人口和资源的调配。
另外一个重要的兵役制度是徭役制度。
徭役制度是由农民兵役的一种形式,农民按照地方政府的要求,负担一定的劳役和军役。
徭役制度的实施使得农民成为了军队的后备力量,在军事需求时可以及时被征召入伍。
虽然农民的徭役比义务兵役更为困苦,但是这种制度确保了军队的稳定供给和军事实力。
兵役制度的实施还伴随着相应的奖励和惩罚措施。
对于积极参军的士兵,政府会发放相应的褒奖,如提供荣誉、金银财宝、土地赏赐等。
同时,军队中还设有严格的纪律和制度,违反纪律的军人将被给予惩罚,如降级、革职,甚至处以刑罚。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兵役制度是一种重要的组织和管理军队的制度,它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形式和发展。
这个制度有效地调配了兵员资源,维护了国家的安全和利益。
同时,兵役制度的实施也考验人民和社会制度的团结和合作精神。
为保证兵员的数量和质量,兵役制度还伴随着相应的奖励和惩罚措施。
虽然兵役制度在现代已经逐渐淡化,但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军事建设和维护国家利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古时历代兵役制度1、商周时期的征兵与甲士制度我国在商、周时已经有征兵制度。
当时规定,每个部落成员在战争期间,都有当兵作战的义务。
军队的核心是王家与贵族子弟,即“三族”与“多子族”所组成。
基干力量是由平民组成的甲士。
那时作战用战车,每辆车上有驾车、持干、戈和拿弓矢的作战人员三名.俗称“三甲士”。
在每辆战车的两侧与车后,随有步兵(徒兵)几十名,由奴隶充当。
他们既是战斗员,又是侍候奴隶主的杂役。
2、战国时期的常备兵与常备兵考核制度战国时期,各国相继变法,封建经济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开始建立了郡县制,兵役制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当时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
常备兵是军队的基干,他们都是应把经过考选而来。
选时相当严格。
以魏国为例:选拔武卒要求参加考选的人穿“三层之甲”,拿一张要用上百斤力才能拉开的硬弓和装有五十支箭的箭囊,扛着文,头戴铁盔,腰佩剑,带三天粮食,在半天之内走完百里路。
凡是中选的人,免除全家的赋税、徭役。
3、秦汉时期的征兵制度秦统一中国后,便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
征兵以郡县为单位,郡守有征发一郡壮丁作战的权力。
当时农民既是主要生产力,也是兵员的主要来源。
秦朝兵役和劳役极为繁重:当时全国大约有两千多万人口,而经常被征发服兵役、劳役的就有二、三百万人。
汉承秦制,当时规定不省贵贱,男子二十岁就要在官府登记。
并且根据三年耕一年储的原则,从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役,直到五十六岁止。
在适龄期间,除每年农闲受训外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每次一年。
一次在地方上,称“正卒”;一次在边疆或京城,称“戍卒”或“卫士”。
汉武帝时,出现了招募熟悉北方少数民族情况的人组成“胡骑”,招募熟悉南方越事的人组成“越骑”。
4、三国时代的世兵制度东汉后期,由于军阀割据,坞堡林立,大批农民为军阀豪强所霸占,成为依附于他们的部曲(近于奴隶的私人部队)。
很多壮丁成了地主家兵,全国征兵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
“世兵”就是父子世代为兵。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中国古代的兵役制度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由于历史的漫长,中国古代的兵役制度经历了数次变革和发展。
各朝代的兵役制度多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以下将分朝代介绍中国古代的兵役制度。
1.夏朝:夏朝时期,兵役制度主要由居民轮流服役组成。
一般而言,男子在年满20岁时开始服役,直到年满40岁为止。
奴隶及奴隶的子弟也有兵役义务。
2.商朝:商朝时期,兵役制度以贵族为中心。
贵族家族拥有军事力量,其子弟作为部下服役。
同时,商朝也设立官吏来管理军事事务,并且有义务提供军粮和军资。
3.周朝:周朝的兵役制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兵役制度的鼻祖。
周朝将兵役分为“武官”和“武士”。
武官是贵族子弟中的军官,而武士是平民子弟中的士兵。
贵族武官理论上不需服役,但实际上也有很多参与战争。
而平民武士则依法义务服役。
周朝还设有“卒伍制”,即每个千户户籍上有卒伍一支,其中40人为正式兵员,160人为预备兵员。
4.秦朝: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了兵役制度。
秦朝实行兵役征集制度,即实行强制兵役。
按籍贯划定每户应征兵员的数量和日期,经过基本军事训练后成为秦朝的士兵。
士兵服役时间较长,一般为25年。
5.汉朝:汉朝时期,继承了秦朝的征兵制度。
不同的是,汉朝增加了军屯制度,即设立军屯来维持兵员的生活和训练。
此外,汉朝也增加了军籍制度,将士兵分为三类:骑兵、步兵和水军。
6.三国时期:在三国时期,由于战乱频繁,兵役制度也随之变动。
曹魏实行的是征兵制,魏朝将士兵分为中军、千军、百军等级,依法服役。
蜀汉与吴国则主要靠征集士兵。
7.唐朝:唐朝以征兵制和全兵制为主,男子年满20岁后应征服役。
同时,唐朝还大规模征召蕃汉兵卒参军,以增强军队实力。
8.宋朝:宋朝的兵役制度主要靠义务兵制来维持军队实力。
一般而言,男子年满20岁之后,必须履行义务服役。
此外,宋朝还设立了“坊田制”,即将军事屯田与军团连结,提供军粮。
9.明朝:明朝的兵役制度实行义务兵和职业军人相结合的制度。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因时代和地域的不同而异,以下是一些主要朝代的兵役制度:
夏、商、西周时期:主要实行兵民合一的制度,即所有男性公民都有服兵役的义务。
同时,还有一些临时征兵的制度,如“三军之师”等。
战国至秦汉时期:主要实行郡县征兵制,即根据地域进行征兵。
这一时期,兵役制度逐渐向募兵制过渡。
三国至两晋时期:先后实行募兵制、世兵制。
募兵制是指招募自愿参军的士兵,而世兵制则是指将士兵及其家属集中起来,形成一个独立的军事社区。
隋和唐前期:主要实行府兵制条件下的征兵制。
府兵制是一种将农民和士兵结合在一起的制度,农民在平时从事农业生产,战时则成为士兵。
唐后期和宋朝:盛行募兵制。
在这一时期,职业军人逐渐取代了临时征兵的制度。
元朝和明、清两朝的前、中期:主要实行世兵制。
这一时期,蒙古族和汉族的士兵逐渐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军事文化。
明、清两朝的后期:改行募兵制。
这一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募兵制逐渐取代了世兵制。
民国前期:先实行募兵制后改行征兵制。
在北洋政府时期,采用了募兵制,各军阀往往自行募兵,不守定制。
国民党政府成立后:仍沿用募兵制,但两年后实行了征兵制。
兵役分国民、常备两种,常备兵役又分现役、正役、续役。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兵役制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变化,从早期的兵民合一制度到后期的募兵制和世兵制等,这些制度的变化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
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一、先秦兵制先秦时期普遍实行征兵制。
西周春秋时代,军事制度与宗族政治相辅相成。
春秋晚期,随着宗族政治的逐渐崩溃,建立在宗族体制上的贵族军队也在不断分裂瓦解。
郡县征兵的现象,在春秋时期已渐露端倪。
征兵的对象扩大到郡县的编户齐民,使各国军队的数量空前增加。
战国时代,为了适应频繁激烈的兼并战争,各国还建立了常备兵制度。
常备兵以战争为专职,经过严格考选和训练。
魏国的常备兵称为“武卒”,入选者可免除全家的赋税徭役。
齐国的常备兵称为“技击”,斩获敌人一个首级给予黄金一锱(八两)的奖赏。
秦国的常备兵称为“锐士”,立功者重赏,有过者受罚,赏罚严明。
二、秦汉军制秦统一全国后,征兵制被推行到全国各地。
当时以郡县为单位征兵,兵丁约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士兵基本上都是以徭役的形式征发而来的。
秦代兵役制规定:男子到了二十三岁就要服兵役,一生中要当两次兵:一次参加警卫部队,叫做“正卒”,守卫都城咸阳,期限为一年;一次参加戍边部队,叫做“戍卒”,守卫边疆,期限也是一年。
此外,还要在本县、本郡服兵役一个月,称为“更卒”。
但由于秦代战争较为频繁,男子的兵役负担实际上比兵役制规定的负担要重。
据《睡虎地秦墓竹简》等考古资料,不少男子在二十岁之前就已经当兵,参军的次数也不止三次,只要在当兵的年龄范围之内,随时都有可能被征调当兵。
这种兵役制度体现了秦代“穷武极诈”的传统。
汉承秦制,规定男子二十岁就要在官府登记,按照三年耕一年储的原则当兵,二十三岁至五十六岁为当兵年龄。
在适龄期间,每年农闲都要接受军事训练。
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一次在地方,称“正卒”;一次在边疆或京师,称“戍卒”或“卫士”。
汉武帝时,加强宫廷禁卫军的力量。
选择英勇善战的“六郡良家子”组成羽林、期门二军。
另将羽林军中所养孤儿组成军队,称羽林孤儿。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将禁卫军分为八支,每支七百人,由八个校尉率领,八校尉为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这支军队后来成为西汉的主力军队。
我国古代兵役制度中国古代的兵役制度也叫中国古代兵制。
主要包括兵农合一制、全民皆兵制、征兵制、军户制、团结兵制、民兵制、募兵制、卫所制等。
一、兵农合一制古代寓兵于农。
所谓寓兵于农,就是以农器为兵器。
古代兵器是铜做的,农器也是铜做的。
兵器都藏在公家,临战才发给,即所谓授甲、授兵。
兵器只能供给正式军队用。
二、全民皆兵制战国时期,由于战争规模的扩大和对抗的加剧,开始出现了全民皆兵制。
春秋时,各国用兵,最多不过数万。
至战国时,却阬降斩级,动以万计。
三、征兵制即征招义务兵,征兵制在中国古代广泛存在,几乎各朝都有。
四、军户制所谓军户制,就是把军籍与民籍分开,列入军户籍的人家世世代代要出人当兵,而民户则只纳租调,不用服兵役。
军户在多数朝代不用向政府交纳租税,有的朝工还分给军户土地,而他们所要负担的就是兵役。
军户制度最大的好处就是兵农合一,平时生产,战时打仗,节省了封建王朝的军费开支,又避免了征兵制增加农民负担及妨碍农业生产。
五、团结兵制挑选丁户殷赡、身体强壮者充任团结兵,免其征赋,平常要练习弓矢。
团结兵是地方兵,主要负责地方治安等事务。
六、民兵制民兵制采用保甲之法,以十家为一保,设保长。
五十家为一大保,设大保长。
五百家为一都保,设都保正副。
家有两丁的,以其一为保丁。
其初日轮若干人儆盗。
后乃教以武艺,籍为民兵。
七、募兵制募兵制,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使兵无常将,将无常兵,目的是不再出藩镇割据的局面,而且为了防止人民反抗,在发生灾荒的地方,把灾民募为兵。
然而募兵大大加重政府的负担,而且应募的多是泼皮无赖,没有组织纪律性,而灾民为兵又老弱无战斗力。
八、卫所制卫所制下兵籍是可以世袭的。
以五千六百人为卫。
一千一百十二人为千户所,一百十二人为百户所。
什伍之长,历代都即在其什伍之人数内,明朝则在其外。
每一百户所,有总旗二人,小旗十人,所以共为一百十二人。
卫设都指挥使,隶属于五军都督府。
中国古代的兵役制度
中国古代的兵役制度主要由征兵制和抽丁制组成。
征兵制是指国家通过征收农民的劳动力来组建军队,这种制度始于周朝。
封建王朝时期,征兵制根据各朝代不同,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和规定,比如汉朝的“防卫民兵制度”和唐朝的“推举
士兵制度”。
抽丁制是指根据户口簿上的户口分配,按照轮流的规则,每个家庭必须派出一个或多个成年男子服兵役。
这种制度在秦汉时期开始兴起,到晚唐时期达到顶峰。
抽丁制是一种普遍的制度,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和强盛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兵役制度,如“兵甲制度”、“单兵制度”、“连坐制度”等。
这些制度都是为了组建强大的军队,维护国家
的统一和安全。
古代兵役制度①、府兵制:源于西魏终于唐朝的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与社会组织制度。
西魏初创时基本上采取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的政策,一人当兵全家编入军籍,称为军户,不属州县管理。
隋文帝时军人户籍编入州县,不再实行军民异籍,“寓兵于农、兵农合一”,府兵制开始与均田制结合。
唐初调整与健全府兵制,增加军府数量,安排大量军府驻守关中,“兵散于府、将归于朝”,将帅与兵士分离,府兵服役期间免征租庸调,出征时自备武器粮食。
唐武则天时府兵制开始动摇。
唐玄宗开元年间府兵制走向崩溃。
府兵制是魏晋隋唐的基本兵制,基础是均田制,其实施有利于农业生产,有利于户口和赋税管理,有利于扩大兵源,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也有益于国家的统一、富强和民族融合,但后来加重农民负担,恶化了政府与人民的矛盾。
②、募兵制:唐玄宗时实行的兵将隶属的军事制度。
特点在于士兵以从戎为职业,衣食由国家供给,将领长期统帅一支军队,兵将之间存有隶属关系。
募兵制是唐中后期的重要兵制,前提是均田制的破坏和府兵制的崩溃,实施初期有助于增强军事力量,有助于减轻农民兵役负担,有助于发展生产,但后期导致将帅拥兵自重以及军阀力量的形成。
③、节度使制:唐后期募兵制恶化发展的军事制度与军事现象。
唐玄宗开元年间为加强边防始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天宝之乱后广泛增设藩镇。
其特点在于节度使政治上有自主权,经济上有财权,军事上有强悍武装以及将士可世代相承同节度使建立义父子关系。
节度使制是藩镇割据的基础,藩镇割据是地方豪强势力膨胀的产物,是地方与中央矛盾难以调和的必然结果,是唐后期统治崩坏的历史根源,为后代封建王朝提供了统治宝鉴。
④、保甲制与将兵制: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实行的军事制度与社会组织制度。
保甲制实行兵民一体,保丁农闲练兵,战时入战,利于控制人民和减少军费开支。
将兵制在于训练禁军,利于操练军队和充实边防力量。
它的实行有助于增强北宋的军事实力和抵御辽夏的军事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
我国古代兵役制度中国古代的兵役制度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演变和改革。
以下是关于中国古代兵役制度的详细介绍:1. 兵役分类:古代中国的兵役制度主要分为徭役和兵役两类。
- 徭役:徭役是指平民百姓按照国家规定的劳役制度,为国家提供劳动力。
徭役的主要形式包括田赋、劳役和服役等。
田赋是指百姓按照国家规定的比例提供农产品作为税收;劳役是指百姓按照国家规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劳动;服役是指百姓按照国家的征召令,参军服役。
- 兵役:兵役是指国家征召男子参军服役,用于国家的战争和防御。
兵役主要分为义务兵役和征召兵役两种形式。
2. 徭役制度:古代中国的徭役制度主要通过户籍制度来确定徭役的对象和具体内容。
- 户籍制度:古代中国实行的户籍制度将百姓分为农户和非农户两类。
农户是指从事农业生产的家庭,他们需要按照国家规定的比例提供田赋和劳役。
非农户则是指从事手工业、商业和其他非农业职业的家庭,他们主要需要缴纳税收。
- 劳役:徭役制度中的劳役是指农户按照国家规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劳动,例如修建水利工程、修筑城墙等。
劳役的具体内容和时间由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
- 服役:徭役制度中的服役是指农户按照国家的征召令,参军服役。
在古代中国,男子到了一定年龄,必须服兵役,为国家的战争和防御服务。
服役的期限和内容根据国家的需要而定,可以是临时的或者长期的。
3. 兵役制度:古代中国的兵役制度主要通过征召和选拔的方式来确定兵役的对象和具体内容。
- 义务兵役:义务兵役是指国家征召男子参军服役,属于一种义务和责任。
在古代中国,男子达到一定年龄后,必须服兵役,为国家的战争和防御服务。
义务兵役的期限和内容根据国家的需要而定,可以是临时的或者长期的。
- 征召兵役:征召兵役是指国家根据实际需要,通过征召的方式选取适龄男子参军服役。
征召兵役通常在战争爆发或者国家面临安全威胁时实施,通过选拔和征召的方式选择具备一定条件和能力的人参军。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兵役制度主要包括徭役和兵役两类,通过户籍制度和征召选拔的方式确定对象和内容。
我国古代的兵役制度
首先说明,这里的兵役只是兵,没有役,只涉及兵役,不涉及劳役。
由于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在兵役这个词的解释上有所不同,所以这里说明一下。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在这漫长的历史中,我们的制度建设也发展地比较完善,兵役制度便是其中之一。
自商代起,国家机器已初步成型,军队,作为暴力机构,是国家机器成型的一个重要标志。
但由于那个时期流传下来的文献不足,今天,那个时期的兵役制度已不太可考。
而周朝的各项制度已基本形成,其中自然包括兵役制度,因而本文自周朝讲起。
周代是宗法社会,实行的是贵族政治,采用的是封建制度。
但是,自东周开始,进入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战国时代,兵役制度也渐渐发生了变化,讲周朝的兵役制度,主要是讲其中的变化。
那时交通不便,为了更好地统治国家,因而实行了封建制度,每一个封建主都是贵族,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都是贵族,只不过分别是大宗小宗的差别。
贵族的社会地位高,力量也更强大,所以他们才能有制造军械,养育战马的能力,才能有足够的时间提高战斗力,而平民是无力参与的,所以那个时代,只有贵族可以参加军队,成为将领这些也恰恰是贵族保持其地位的一种事业,所以,贵族都能形成一定规模的军事集团。
至于战争时候需要更多的兵士,则“捉夫力”,农民只是军队中的附随,没有正式编入军队的权利和资格。
但是我们知道,没有永远适用的制度,必须随时变化。
贵族兵役制慢慢就不适用了,因为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奢侈安逸,无法适应战国时代规模更大、更加激烈的军事战争,把农民编入军队成了各国变法的需要。
从车战改为步战能看出这一变化。
贵族渐渐失去了以往的地位,秦楚两国更是在变法后以军功授予爵位,以前是贵族为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宗法封建制度大为破坏,训练农民兵新军国兴起,最典型的当属秦国。
秦统一天下后继续实行战国时代的兵役制度,汉因之而有所损益。
汉代是全民皆兵的,每个人到二十三岁开始服兵役,所以这也是义务兵役制。
汉代的兵役分三种,去中央的叫做卫兵,去边疆的叫做戍卒,留在本地的叫做民兵。
理论上一个人的一生这三种兵役都要服。
各地方壮丁轮流到中央做卫兵一年,卫兵的待遇比较好,往来路费由国家负担,平日吃穿也不用花钱。
去边疆作戍卒一般是三天,但没有卫兵这么幸运,一切吃穿用度都是自费,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效率低,因为戍边是沿袭的封建时代旧制,那时国家小,去边疆守卫三天,来回算上路程也就五六天,可是汉朝疆域广阔,从扬州荆州到幽州边境,路途往返要半年以上,还要中间不生病。
不过虽然制度不合理,汉朝人还是有变通的,就是你可以不去边疆,但你要交三天的兵役钱,国家找人替你,有一百个人交钱,不就能雇一个人一口气服三百天了么。
在地方的民兵归都尉管,这是地方的军事长官,民兵每年秋季操练一个月。
一旦遇到战争,这三种军队都可以调用。
汉代的兵役制度比较完备,和这个国家的各项制度也比较相配,但是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军队的战斗力不强,因为这些军人平日毕竟都是农民,不能天天操练他们,真正战斗力强的军队数量不是很多。
所以一旦在政权对峙的时代,此种兵役制度便不太好用,需要新的制度来适应更多的战争需要。
汉代以后中国进入了长达三百年的乱世,三国鼎立,五胡乱华,南北对峙,直到隋唐大一统,这中间,兵役制度由全民皆兵发展为府兵制。
这是一步步发展过来的,这中间少数民族的那种全民皆兵且不谈,单谈制度比较完备的政权的兵役制度。
府兵制的不是全农皆兵,而是全兵皆农,其雏形源自于曹操的屯田,只不过后来把这定为了一项制度。
全兵皆农的优点有两点,第一,国家不需要这么多人服兵役,像汉代那样人数多,战斗力不强,反而没必要,第二,军队自行生产,不用花国家的钱。
府是地方的军事单位,唐代有八百个府,三百个在长安地区,其余的分布全国,边疆地区多一些,每个府有八百到一千二百名府兵。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资格当府兵的,当时的户口本分九等,下三等民户是没有资格当兵的。
国家对当兵还是很优待的,免去他家庭的租庸调,不过军人没有军饷,一切装备也需自备。
每个府兵需到首都宿卫一年,其余时间在本府于农隙间操练。
唐朝尚武,府兵在从初唐到盛唐一
直有较强的战斗力,为唐朝立下了赫赫武功。
不过一项制度只适用于一个时期,时代变了,便需要些改变,盛唐以后,府兵制便实行不下去,并不是说这个制度不好,而是人事变了。
一百多年的歌舞升平,整个国家,尤其是统治阶层的心态再也不像前几代那样了。
府兵的待遇不像以前,很多府兵由士兵变为将帅显贵的劳役,另外,国家对阵亡府兵的抚恤也大不如以前。
政府开边,这就需要戍守边疆的军队,按说府兵打完仗就该回来,可是这样一来只能长期驻守边关了。
如此,很多人便不愿当府兵了,不过战争还要继续,反正政府有钱,那就雇佣士兵来打仗,这便是募兵制。
唐代时华夷之分不强,少数民族的战斗力强,所以就大量雇佣他们来打仗。
募兵都是职业军人,吃国家粮饷,他们的任务只有一个,就是打仗,所以战斗力很强。
不过唐代也正亡于此,好多将领拥兵自重,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终于军阀混战的乱世出现了。
五代十国时期兵乱频繁,读书是没有出路的,大家都去当兵,开始这些兵还像样,可是几十年后,老弱病残也并没有被裁汰,等宋朝建立的时候,有很多军队都不像样。
但是还是不能让士兵复员,人家打了一辈子仗了,不能到老就不管了,另外,宋朝并未统一,还有一个更强大的敌人,需要好好防备才是。
为了精兵,宋太祖从旧军队中挑出精壮编为禁军,驻守中央,戍守边关,也轮流调派禁军去,挑选剩下的士兵叫厢兵,守卫地方。
宋代也是募兵制,没有退役一说,老兵不中用,只得再招新兵,因而兵员越来越多,所以政府养兵负担十分沉重。
募兵制适合短期使用,有一个明确目标,专门训练,在很多时候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是把它用来长期防御,则导致了宋代积贫积弱。
禁军虽强,也不敢于敌国决一死战,因为一旦战败,国本动摇,所以宋朝一个又一个地签合约。
宋亡后,元代的兵役制度沿袭了游牧传统,不多说,明代是卫所制度,这也相当于府兵制。
士兵平时在卫所里面,也进行农耕,自给自足,所以养兵百万却不费百姓一粮,不过兵装由政府提供。
在建国初,卫所制度很好,士兵都是久经战阵的,战斗力强,可是后来,一百多年都不打仗,政府也就不每隔几年更新兵装,士兵的战斗力也大大下降,所以后来连倭寇,农民军和满清骑兵都打不过,这也可想而知,全国各地的人操着不同的方言,拿着朽烂的装备,必败。
这个时候募兵制又出现了,比如戚继光的戚家军,比如李成梁的关宁铁骑,国家花费重金,给予他们优厚待遇,他们也不负众望,立下赫赫战功,否则明朝早就该亡国了。
清代实行的是八旗制度,地方军队叫绿营,不过首领都是满族人,八旗兵自然待遇高很多,也是最主要的军事力量,这依然是部族传统。
后来不论八旗还是绿营,都没有战斗力,于是只能依靠地方官员办团练,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都是办团练出身,他们筹集军费,招募士兵,严加操练,战斗力很强,在晚清时期起到重要作用。
不过这样的募兵也引发了地方割据,到了清末就比较明显了。
纵观中国历史,在和平年代,兵农合一的情况比较多,尤其是建国之初,因为这样才能减轻国家负担,并且那时的战斗力还很强。
可是时日一长,便显露出战斗力不足的弱点,开始实行募兵制,这适合短期使用,像宋代那样当作长久制度,便会引发问题。
另外,全民皆兵不适合中国国情,因为人口太多,不需要这么多士兵。
当兵的标准也在不断降低,一开始是富家子弟才能入伍,后来众人皆可,而很多殷实之家不愿让儿子去送死,这也反映了更加重视文治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