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职业防护
- 格式:docx
- 大小:13.16 KB
- 文档页数:3
2023年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5篇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防护和安全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订本制度。
一、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要求1.建立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制度和相关措施,发现工作人员的医院感染应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和医务处。
一旦发生因消毒操作不当可能造成的人身伤害、放射损伤或事故立即报告本科室主任和医务或医院感染管理部门。
2.重点科室医务人员应定期体检,进行必要免疫接种。
工作人员患传染性疾病或感染性疾病期间应暂时离开直接触病人和无菌物品的工作岗位。
进行消毒工作的相关人员应采取自我防护措施防止因消毒操作不当可能造成的人身伤害。
(1)热力灭菌:干热灭菌时应防止燃烧;压力蒸汽灭菌应防止发生爆炸事故及可能对操作人员造成的灼伤事故。
(2)紫外线、微波消毒时应避免对人体的直接照射。
(3)气体化学消毒剂:应防止有毒有害消毒气体的泄露,按照国家规定定期检测消毒环境中该类气体的浓度,确保在国家规定的安全范围之内使用。
对环氧乙烷灭菌及低温等离子灭菌还应严防发生燃烧和爆炸事故及操作不当造成的伤害事故。
(4)液体化学消毒剂:应防止过敏和可能对皮肤、粘膜的损伤。
(5)使用和处理锐利器械和用具时应采取有效保护措施,避免人体的'刺、割等伤害。
3.医院应提供必要的防护设备。
各类人员均应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做好个人防护,严禁工作时间穿工作服进入食堂和外环境。
4.放射性防护要求:相关科室工作人员应该具备放射性防护有关知识,按照国家《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防护和安全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做好医务人员和患者的防护。
一旦发生放射损伤或事故立即报告科室主任,按照医院关于“放射事故医学相关应急预案”要求进行处置。
医院感染的职业暴露与防护医院是一个容易产生疾病传播的场所,职业暴露成为医务人员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住院期间感染的疾病,它不仅给患者带来额外的痛苦和风险,也给医务人员的健康构成威胁。
本文将重点探讨医院感染的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
一、职业暴露的风险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工作中接触到病原体或其他有害物质而可能导致感染或伤害的情况。
医院感染的职业暴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风险:1.患者体液暴露风险:医务人员在处理患者时可能接触到患者的体液,如血液、尿液、唾液等,这些体液中可能存在各种病原体。
例如,护士在给患者抽血或进行输液时可能被针头刺伤,导致身体暴露在病原体之下。
2.病原体空气传播风险:病原体可通过空气传播,在医院中,很多传染病患者都会咳嗽、打喷嚏,使得患者周围空气中的病原体悬浮,医务人员长时间暴露在这样的环境中,容易感染传染病。
3.医疗废物暴露风险:医疗废物中含有各种有害物质和病原体,如废弃药品、病人排泄物以及医疗用品。
医务人员在处理医疗废物时,可能被针头、玻璃器皿等尖锐物品刺伤、割伤,导致暴露在病原体之下。
二、防护措施针对医院感染的职业暴露风险,医务人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以保护自身和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防护措施:1.正确佩戴个人防护设备:医务人员应根据不同的暴露情况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设备,如口罩、手套、防护眼镜等。
特别是在处理患者体液或接触病原体时,要保证个人防护设备的正确佩戴。
2.定期接受职业健康检查:医院应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与职业暴露相关的健康问题。
医务人员应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和饮食,增强身体抵抗力。
3.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医务人员应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包括勤洗手、正确穿脱工作服、保持整洁的工作环境等。
勤洗手是最基本且有效的预防感染措施之一。
4.遵循感染控制政策: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循医院的感染控制政策和规范操作程序,正确使用消毒剂和洗手液,做好医疗废物的分类和处理。
医务人员医院感染职业暴露防护措施一、预防措施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损伤性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4、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5、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二、处理流程1、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1 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2、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及时到医院感染管理科填写锐器伤登记表,并根据有关规定做好相关的化验检查及疫苗接种。
3、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在上级医院及专家的指导下,应当对其暴露的级别的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并做出相应处置。
医务人员意外职业暴露报告卡姓名:性别:年龄:科室:联系电话:职业:医生护士护理员保洁员检验人员其他人员其他既往传染病史:免疫情况:疫苗注射是()否(),种类()暴露时间:年月日(时分——时分)暴露地点:治疗室病房其它()暴露方式:锐器伤(损伤程度:轻、中、重)破损皮肤或粘膜接触刺伤器具:针头缝合针刀片剪刀玻璃其他暴露或刺伤具体部位:暴露源(病人)情况:姓名性别年龄科室住院号门急诊病人暴露源(病人)疾病情况:无传染病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不清楚暴露源: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暴露经过:紧急处理情况:冲洗挤血局部消毒未处理暴露级别评定(只限HIV暴露):一级二级三级预防措施及处理意见:。
医务人员医院感染职业暴露防护措施医务人员在医院感染职业暴露(Occupational exposure)中的目标是预防医护人员感染病毒、细菌、真菌等病原体,防止疾病在工作场所进行传播。
医护人员在接触病人的时候,可能会面临到病人身上携带的疾病病原体,因而需要加强防护。
下面是关于医务人员医院感染职业暴露防护措施的介绍。
1.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或处理危险材料时需要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护目镜、鞋套等,防止血液、体液、呼吸道等分泌物飞溅造成交叉感染。
2.注意手卫生医护人员在工作中需要经常用双手进行操作,因此手部是感染病原体的主要途径。
定期洗手,并在不同环境下进行正确的手卫生,使用洗手液或消毒剂可有效地预防医院感染。
3.正确处置医院感染医务人员需要注意好医院感染的处置,包括标识和分类管理医院感染区域,治疗感染疾病的患者分隔加以处理,同时在医院内颁布各种受控措施,以正常协调疾病防治。
4.提高职业素养医生护士在诊疗患者时,需要进行严格的医疗操作,减少手术、注射等操作中感染病毒、细菌等的风险,提高职业素养,使医护人员具有更好的防范、控制医院感染的技术、能力和方法。
5.严格执行规范操作医务人员在职业禁止操作中需要严格执行规范操作,避免交叉感染和外源性感染,如按照标准穿着外科手术衣,橡胶手套,帽子等,透明覆盖着口鼻的口罩,保障病人、护理人员的健康不安。
6.定期接受职业状态考试医护人员需要参加定期接受职业状态考试,了解预防医院感染的知识并须按照相应的标准操作,学习消毒剂的使用和处置,更好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最后,医务人员在医院感染职业暴露防护措施中应该做到防患于未然,坚定信念,树立预防医院感染意识以及保护自己的注意。
通过合理的防护和合理的操作方法,医务人员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和医院,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规定,医务人员的职业卫生防护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对医务人员的职业卫生防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常接触各种病原微生物,而医院作为疾病的集中治疗场所,感染控制成为重中之重。
本文将探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对医务人员职业卫生防护的规定。
1. 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装备要求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应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具,特别是在接触患者体液或做手术等高风险操作时更要注意。
口罩应具备过滤病原微生物的功能,手套应选用合适材质,保障防护效果,并在使用后及时更换。
此外,医务人员还应做好手部卫生,勤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2. 医务人员的职业卫生监测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规定,医务人员在工作期间应接受规定的职业卫生监测,包括健康检查、职业病防治知识培训等。
这些监测和培训有助于医务人员了解自身健康状况,提高防护意识,减少职业病发生率。
3. 医务人员的职业卫生教育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还要求医务人员定期接受职业卫生教育,包括病原微生物传播途径、感染控制原则、个人防护措施等方面的知识。
医务人员应时刻保持警惕,做好自我防护,避免感染风险。
4. 医务人员的职业卫生管理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规定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应依法依规操作,遵守医疗机构的相关规定,保持工作环境的清洁整洁,定期清洁和消毒工作场所,减少污染源的存在,降低感染传播风险。
综上所述,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规定,医务人员的职业卫生防护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合理的防护措施、监测、教育和管理,可以有效降低医务人员感染风险,维护医务人员的健康和安全,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的医疗环境。
医务人员应时刻重视职业卫生防护,做好自我保护,保障自身健康。
医院感染的预防及职业防护一、引言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内住院或接受医疗服务期间,患者因病原体传播而导致的感染。
它是医疗安全的重要问题,不仅对患者的健康构成威胁,还会增加医疗机构的治疗负担。
为了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需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和职业防护措施。
二、医院感染的预防措施1. 患者隔离:针对不同的传染性疾病,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防止病原体的传播。
常见的隔离方式包括空气隔离、飞沫隔离、接触隔离等。
2. 个人卫生:医务人员应加强个人卫生管理,勤洗手、戴口罩、戴手套,避免将病原体带入患者体内。
3. 室内环境清洁:保持医疗环境的清洁和消毒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关键。
医疗设备、病房、手术室等应定期进行消毒清洁,减少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
4. 医疗废物管理:医疗废物的处理也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
医务人员应按规定将感染性废物进行分类、封装和正确处理,避免病原体外泄。
5.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合理使用抗生素可以减少多药耐药菌的产生,降低医院感染的风险。
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按疗程用药,避免滥用或过度使用抗生素。
三、职业防护措施1. 防护用具的正确使用:医务人员应按规定正确佩戴和使用防护用具,如手套、口罩、护目镜等。
在接触可能存在病原体的情况下,必须全程佩戴防护用具,防止病原体通过黏膜、皮肤等途径侵入体内。
2. 感染控制培训:医务人员应接受感染控制培训,了解医院感染的预防措施和职业防护知识。
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护意识和技能水平,做到预防为主,控制为辅。
3. 接种疫苗:对于一些可通过疫苗预防的疾病,医务人员应主动接种相应的疫苗,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减少感染风险。
4. 健康监测: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健康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职业暴露或感染情况,保护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
四、结论医院感染的预防及职业防护对于维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至关重要。
通过合理的预防措施和职业防护措施,可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概率,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医院感染职业防护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环境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病原体在患者身体内发生感染的现象。
医院感染的发生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康复,甚至导致死亡。
因此,医院感染职业防护显得尤为重要。
医院感染可能源于不洁的医疗设备、病患本身、医务人员的交叉感染等多种因素。
因此,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需要综合使用多种方法。
首先,医务人员应遵守严格的感染控制原则,如正确进行手卫生、戴手套、使用消毒剂等。
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防止病原体在医院内的传播。
其次,医疗机构应加强环境的清洁和消毒工作。
这包括医疗设备、床上用品、病房、手术台等的定期清洁和消毒。
只有保持医院环境的清洁和卫生,才能减少病原体在环境中的存活和传播。
另外,医院还应推行有效的感染监测和报告制度。
通过实施感染监测,可以及时了解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控制。
同时,医务人员还需要及时将感染情况上报,形成有效的信息共享和合作机制,以便及时处理和传播预防相关信息。
医院感染职业防护的另一个重点是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
医护人员作为医院感染的主要传播源,必须在工作中严格遵守个人防护措施,以减少自身感染和传播的风险。
他们应戴好手套、口罩、护目镜等防护用品,以避免接触病患体液和呼吸道飞沫。
此外,医院感染职业防护还需要通过培训和教育来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护意识和能力。
医院应定期进行感染控制方面的培训,让医务人员充分了解感染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和应对方法。
通过不断的培训,医务人员可以更好地掌握个人防护的技巧和知识,减少误操作和感染的风险。
最后,医院感染职业防护还离不开患者和家属的积极参与。
患者和家属应主动配合医务人员的防护工作,如正确佩戴口罩、勤洗手等。
他们也可以通过与医务人员密切沟通,了解和掌握感染防护知识,以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
总之,医院感染职业防护是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健康的关键环节。
除了医院的设备、环境等因素外,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和培训教育,以及患者和家属的积极参与也至关重要。
医院感染职业防护制度一、医院内部感染的预防措施1.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感染控制制度,包括制定感染预防指导方针、采购合格的医疗器械和消毒杀菌剂等。
2.医院内部要进行感染监测和报告工作,及时发现和控制感染源。
3.要进行定期的环境消毒工作,特别是手术室、病房、急诊科等易受细菌感染的区域。
4.医院要注重医疗废物的处理,采取合理的收集、运输、处置方式,防止废物对环境和医务人员造成污染。
二、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要求1.手卫生是医务人员个人防护的首要要求。
在与患者接触前、接触后,必须进行手部消毒或洗手。
尤其在进行有创操作之前,应进行严格的手部消毒操作。
2.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时要佩戴医用口罩,防止呼吸道传播感染源。
3.医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要佩戴手套,避免直接接触患者体液和分泌物等可能的传染源。
4.医务人员要定期接受防护用品的更换,以确保防护效果。
5.在对疑似或确诊感染的患者进行操作时,医务人员应佩戴防护眼镜或面罩,预防粘膜传播。
6.医院要进行相关培训,确保医务人员了解感染防护知识,并掌握正确的操作技能。
三、医院应急措施1.医院要建立应急预案,明确感染预警和处置措施。
2.在发生感染疫情时,医院要及时采取隔离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4.医院要进行病区控制,确保感染区与非感染区之间的隔离和交通流线。
四、医务人员的管理要求1.医务人员在工作中要严格遵守医院感染防护制度,保证自己和患者的安全。
2.医务人员要加强个人卫生和健康管理,如定期体检、注射疫苗等。
3.医务人员要积极参加感染防控培训,并严格执行相关操作规范和操作指南。
4.对违反感染防护制度的医务人员,医院要进行相应的纪律处分并进行教育和改进指导。
医院感染职业防护医院感染的职业防护是非常重要的。
其中,手卫生是控制医院获得性感染的关键。
在与患者有关的活动中,应该遵循以下标准原则:1.在每次直接接触或护理病人之前,以及任何可能造成手被污染的行为或接触之后,都必须立即洗手去污。
2.如果手上有可见污物或被脏物、有机物污染,一定要用液体肥皂和水清洗。
3.在护理不同患者之间或为患者进行不同护理活动之间,使用含酒精擦手剂擦手或液体肥皂洗手。
4.在手去污之前,必须去除所有手饰物,并用防水胶布盖住伤口和擦伤的地方。
5.有效的洗手技术包括3个阶段:准备、洗手和冲洗。
在准备阶段,应用液体肥皂或抗菌剂之间用流动水润湿双手。
在洗手阶段,洗手液必须接触整个手表面,双手至少揉搓10~15秒,要特别注意指尖、拇指和指缝。
在使用高质量干手纸巾前必须充分浸泡双手。
6.在使用醇基擦手剂洗手去污时,手上应无脏物与有机物,擦手剂一定要与整个手表面接触,要特别注意指尖、拇指和指缝,直至液体蒸发和手干。
7.医务人员为特殊传染病病人检查治疗、护理之前,可戴好一次性手套或无菌乳胶手套。
每接触一个病人应更换一副手套,操作结束可进行流水洗手。
8.如果双手直接为传染病病人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病病人之后,应将污染的双手浸泡于1 000毫克/升有效氯2分钟,再用肥皂水洗手法洗手:二遍后擦干。
9.经常使用润手霜防止手去污过程造成的皮肤干燥。
另外,使用个人防护设施也是非常重要的。
应该遵循以下标准原则:1.根据将微生物传播给患者的危险性,以及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污染医务人员衣物和皮肤的危险性选择个人防护设施。
2.在侵入性操作、接触无菌部位、接触非完整皮肤、黏膜、具有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危险、处理锐器与污物品时应戴手套。
3.手套应该是一次性使用的,在接触患者或进行治疗之前,完成后脱手套,在护理不同患者之间或在同一患者不同护理活动之间更换手套。
4.手套必须作为临床废物处理,脱手套后要洗手去污。
院感职业防护要求在医疗环境中,院感(医院感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医护人员每天都面临着各种病原体的威胁,因此,了解和遵循院感职业防护要求至关重要。
这不仅关系到医护人员自身的健康,也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
一、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1、口罩口罩是防止飞沫传播的重要工具。
医护人员应根据不同的操作和风险程度选择合适的口罩类型,如外科口罩、N95 口罩等。
佩戴口罩时,要确保口罩紧密贴合面部,覆盖口鼻和下巴,避免留有缝隙。
2、手套手套可以有效防止直接接触病原体。
在进行可能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操作时,必须佩戴手套。
使用后应正确脱去手套,避免污染手部。
3、护目镜和防护面罩在进行可能产生飞沫或气溶胶的操作时,如气管插管、吸痰等,应佩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保护眼睛、口鼻和面部。
4、防护服在处理传染病患者或进行高风险操作时,需要穿着防护服,以提供全身的防护。
二、手卫生手卫生是预防院感最基本、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1、洗手方法应采用正确的洗手方法,包括用流动水湿润双手,涂抹肥皂或洗手液,搓揉双手至少 15 秒,涵盖手心、手背、手指缝、指尖、手腕等部位,然后用流动水冲洗干净,用干净的毛巾或纸巾擦干。
2、洗手时机在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等都应及时洗手。
3、手消毒在无法进行洗手时,可以使用含酒精的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三、清洁与消毒1、环境清洁医院的各个区域应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包括病房、诊室、走廊、电梯等。
清洁工具应专用,并定期消毒。
2、医疗器械和设备的消毒医疗器械和设备在使用后应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清洁、消毒或灭菌,以确保下次使用时的安全。
3、患者用品的处理患者使用的床单、被褥、衣物等应定期更换和消毒,一次性用品应按照规定进行处理。
四、医疗废物的处理医疗废物的处理必须严格遵循相关规定,以防止病原体的传播和环境污染。
1、分类收集医疗废物应分为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和化学性废物等类别进行分类收集。
医院职工医院感染的预防制度标题:医院职工医院感染的预防制度引言概述: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或者医院中,患者在接受医疗护理过程中感染的一种疾病。
医院感染的预防对于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医院职工的角度出发,探讨医院感染的预防制度。
一、医院职工的个人防护1.1 勤洗手:医院职工接触患者和医疗器械后,应及时用肥皂和流动水进行洗手,有效去除细菌和病毒。
1.2 戴口罩和手套:在接触有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或者进行手术等操作时,医院职工应佩戴口罩和手套,避免交叉感染。
1.3 防护服的正确穿戴:在接触传染病患者或者进行有飞溅风险的操作时,医院职工应正确穿戴防护服,保护自己免受感染。
二、医院环境的清洁消毒2.1 定期清洁医院环境:医院职工应定期清洁医院的地面、墙壁、医疗器械等,保持环境清洁卫生。
2.2 使用有效消毒剂:在医院环境中使用有效的消毒剂进行消毒,杀灭细菌和病毒,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2.3 防止医疗器械污染:医院职工在使用医疗器械时应注意避免污染,使用先后进行消毒处理。
三、医院感染的监测与报告3.1 定期监测医院感染率:医院应建立医院感染监测系统,定期监测医院感染率,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3.2 及时报告感染事件:医院职工发现患者感染情况时应及时报告,避免疾病传播。
3.3 进行感染原因分析:医院应对感染事件进行原因分析,找出问题所在并改进医疗护理流程。
四、医院职工健康管理4.1 定期体检:医院职工应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及时发现患病情况,减少感染传播的风险。
4.2 健康教育:医院应加强对医院职工的健康教育,提高医护人员的健康意识和防护意识。
4.3 心理健康关心:医院职工在面对工作压力和疫情时,应赋予心理健康关心,减少感染的心理影响。
五、医院感染防控培训5.1 培训医院感染防控知识:医院应定期组织医院感染防控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感染防控知识的了解和应用能力。
5.2 摹拟演练:医院可以定期组织医院感染防控的摹拟演练,检验医护人员在紧急情况下的反应能力。
院感基本防护引言概述:院感(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中,患者在接受医疗过程中因各种原于是感染的现象。
院感的发生不仅会给患者带来健康风险,还会对医疗机构的声誉和医疗质量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进行院感基本防护是医院必须重视的重要工作。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院感基本防护的内容。
一、医务人员的手卫生1.1 定期进行手卫生培训:医务人员应定期接受手卫生培训,了解正确的手卫生方法和操作流程。
培训内容包括正确洗手、消毒和戴手套等操作要点。
1.2 规范手卫生操作:医务人员应始终遵守正确的手卫生操作规范,包括洗手先后、接触患者先后、接触患者的体液、分泌物或者污染物后等情况下都要进行手卫生。
1.3 手卫生设施的配备:医院应配备充足的洗手设施和洗手液、消毒剂等手卫生用品,确保医务人员在任何时候都能方便地进行手卫生。
二、环境清洁与消毒2.1 定期进行环境清洁:医院应制定清洁工作计划,对医疗区域、病房、手术室等进行定期清洁,保持环境整洁。
2.2 使用合适的清洁剂:医院应选择适合的清洁剂进行清洁工作,清洁剂应具有杀菌、消毒的效果,并符合相关卫生标准。
2.3 定期消毒高风险区域:医院应定期对高风险区域,如手术室、ICU等进行消毒,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三、医疗器械的消毒与灭菌3.1 严格执行消毒灭菌操作规程:医院应建立完善的医疗器械消毒灭菌操作规程,确保医疗器械在使用前得到有效的消毒和灭菌。
3.2 选择合适的消毒灭菌方法:医院应根据不同的医疗器械特点和使用场景,选择合适的消毒灭菌方法,如高温蒸汽灭菌、化学消毒等。
3.3 定期检测消毒灭菌效果:医院应定期对消毒灭菌设备进行检测,确保其消毒灭菌效果符合标准要求。
四、患者隔离管理4.1 制定隔离管理制度:医院应制定患者隔离管理制度,明确不同传播途径和感染性质的患者应采取何种隔离措施。
4.2 建立隔离病房:医院应建立隔离病房,对疑似或者确诊感染的患者进行隔离治疗,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院感基本防护引言概述:院感(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内,患者因接受医疗服务而发生的感染。
院感的发生不仅会给患者带来健康风险,还会对医疗机构的声誉和经济造成影响。
因此,院感基本防护措施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即医务人员的手卫生、环境清洁与消毒、患者隔离、医疗器械与设备的消毒以及废弃物管理,详细阐述院感基本防护的内容。
一、医务人员的手卫生1.1 医务人员应时常洗手,特殊是在接触患者先后、处理污染物品后、使用洗手间后等情况下。
1.2 洗手应使用流动水和适量的肥皂,按照正确的洗手步骤进行,包括湿润双手、涂抹肥皂、揉搓双手、冲洗双手和擦干双手。
1.3 若无法使用流动水和肥皂,医务人员可以使用含酒精的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手消毒剂应涂抹在双手的所有表面,直至干燥。
二、环境清洁与消毒2.1 医疗机构的环境应保持清洁,定期进行清洁消毒,包括地面、墙壁、门把手、窗户等。
2.2 使用合适的消毒剂进行消毒,消毒剂的选择应根据具体情况和要求进行,如含氯消毒剂、过氧化氢消毒剂等。
2.3 消毒操作应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包括正确配制消毒液、正确使用消毒器械和设备、正确操作消毒程序等。
三、患者隔离3.1 对于患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应采取适当的隔离措施,如单间隔离、阻隔隔离等。
3.2 隔离病房的环境应保持清洁,定期进行消毒,同时要确保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医疗需求。
3.3 医务人员在与隔离患者接触时,应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口罩、手套、防护服等,以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四、医疗器械与设备的消毒4.1 医疗器械和设备在使用前应进行消毒处理,以确保其安全和无菌。
4.2 消毒方法应根据不同的器械和设备进行选择,如高温蒸汽灭菌、化学消毒等。
4.3 消毒操作应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包括正确配制消毒液、正确操作消毒设备和正确处理消毒后的器械和设备。
五、废弃物管理5.1 医疗机构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废弃物管理制度,包括分类采集、储存、运输和处理等环节。
医院感染职业防护
(1)手卫生的标准原则。
手卫生对医院获得性感染控制起关键作用;在与患者有关的活动中,清洁手的方法为:
①在每一次直接接触、护理病人之前,在任何可能造成手被污染的行为或接触之后,手必须立即去污。
②手有可见污物或被脏物、有机物污染一定要用液体肥皂和水清洗。
③在护理不同患者之间或为患者进行不同护理活动之间,使用含酒精擦手剂擦手或液体肥皂洗手。
④在手去污之前,在开展临床活动时去除所有手饰物,伤口和擦伤的地方一定要用防水胶布盖住。
⑤有效洗手技术包括3 个阶段:准备、洗手与冲洗。
准备是指应用液体肥皂或抗菌剂之间用流动水润湿双手。
洗手液一定要接触整个手表面,双手至少揉搓 10~15秒,要特别注意指尖、拇指和指缝。
在使用高质量干手纸巾前必须充分浸泡双手。
⑥在使用醇基擦手剂洗手去污时,手上应无脏物与有机物,擦手剂一定要与整个手表面接触,要特别注意指尖、拇指和指缝,直至液体蒸发和手干。
⑦医务人员为特殊传染病病人检查治疗,护理之前,可戴好一次性手套或无菌乳胶手套,每接触一个病人应更换一副手套,操作结束可进行流水洗手。
⑧若双手直接为传染病病人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病病人之后,应将污染的双手浸泡于1000 毫克/升有效氯2分钟,再用肥皂水洗手法洗手二遍后擦干。
⑨经常使用润手霜防止手去污过程造成的皮肤干燥。
(2)使用个人防护设施的标准原则。
①根据将微生物传播给患者的危险性,以及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污染医务人员衣物和皮肤的危险性选择个人防护设施。
②在下列情况下戴手套:侵入性操作,接触无菌部位,接触非完整皮肤、黏膜,具有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危险,处理锐器与污物品时。
③手套应作为一次性使用物品使用,在接触患者或进行治疗之前,完成后脱手套,在护理不同患者之间或在同一患者不同护理活动之间更换手套。
④手套一定作为临床废物处理,脱手套后要洗手去污。
⑤在所有临床区域一定要使用符合标准和可接受质量的手套。
⑥对生胶(natural rubber latex)过敏的医务人员和患者一定要有非生胶手套替代。
⑦医疗活动中不使用带粉的或聚乙烯手套。
⑧在衣物或制服有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汗液除外)的危险性的地方均应着一次性塑料围裙。
⑨在易有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汗液除外)溅到医务人员危险性的地方,均应着全身性防水长服。
⑩在一次患者护理活动中,塑料围裙应作为一次性使用,然后按临床废物处理。
⑪在易有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溅到医务人员面部或眼睛的地方,均应戴口鼻罩与眼罩。
⑫有临床指征时使用呼吸道保护设施。
(3)安全使用和处理锐器的标准原则。
①锐器不能直接用手传递,并尽量减少搬运。
②使用或处理前,不要弯曲或破坏针头。
③针头与注射器在处理前不要用手分解。
④针头无需重新戴帽。
⑤使用过的针头应就地扔入锐物收集箱或容器。
锐物箱的装量不要超过标准载装量。
公共区域的锐器箱不能放在地板上,而应放在安全的地方。
⑥重视针刺伤预防设施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