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2)
- 格式:ppt
- 大小:2.70 MB
- 文档页数:42
姓名谭立娜单位:东营区第二中学课题:2.1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2)课型:新授课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说出水螅的形态结构特点及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2、描述蚯蚓的形态结构及运动方式。
3、说出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组实验及观察描述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尝试列表比较各类无脊椎动物的异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不同类群动物的对比学习,强化生物进化的观点。
2、通过对不同类群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的学习,进一步强化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二、重点:无脊椎动物的类群及特征三、难点各代表动物的结构。
四.教具课件、蚯蚓、挂图。
教学过程:、猪肉绦虫病的防治:)治疗病人,人是唯一的传染源。
)加强粪便管理。
)严格肉类检查。
)加强卫生宣传。
不吃生肉,切生食和熟食的知识点二:1、细线、圆筒、尖、口、肛门、土壤、水域、2、秀丽隐杆线虫、人蛔虫3、1毫米、土一、预习目标:、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能采集到蚯蚓?、蚯蚓是如何运动的?二、材料器具:蚯蚓、清水、木板、玻璃板等。
三、探究操作:血液3、泥沙、长圆柱形、饵料13板书设计:第一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这是生物教材中比较经典的一节内容,在教学方案设计和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在课堂中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搭建了交流的平台。
在这节课中根据教材内容我设计了较多的学生活动,多数情况下是给一些建议和引导。
如课堂中设置的分组讨论题,分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学生分组开展讨论,结束后利用实物投影,将学生的一部分归纳结果展示给大家,学生的分析即使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但是他们能互相取长补短,从中体会分析的方法,另一方面学生还有了一些小小成就感,从而对这些知识兴趣更浓,掌握更透。
1.学生活动有些拖沓,课堂掌控不够理想在这节课中,设计了较多的问题和双边活动,学生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济南版生物七年课时教学设计课题《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第2课时单元二学科生物年级七学习目标1.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3.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的的代表动物。
2.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重点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你认识下列动物吗?你能说出它们所属的类群吗?【蛔虫、涡虫、丝虫、沙蚕、沙蚕、蛭】努力识别引发兴趣讲授新课一、扁形动物视频:扁形动物扁形动物的代表动物是涡虫。
涡虫生活在淡水溪流中的石块下,营自由生活;它以活的或死的蠕虫、小甲壳类及昆虫的幼虫为食物涡虫的身体背腹扁平、形状像柳叶,它是两侧对称的动物,体长有1到1.5厘米。
涡虫的的前端三角形,背脊部隆起,具黑色素斑、颜色较深;身体前端,背部两侧有一对黑色眼点,只感光,不成像涡虫的腹面颜色浅,有口、密生着纤毛;口:位于腹面近体后1/3处,无肛门。
涡虫的口内有一个管着的咽。
咽可以伸出口外,捕食水中的小动物。
吃进去的食物在肠内消化,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从观看视频对扁形动物有初步了解口排出。
观察可以发现,涡虫的身体呈两侧对称,也称左右对称,就是经过身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切面可以将身体分成相等的两部分。
想一想,涡虫的这种体型有什么好处?【绝大多数动物的身体都呈两侧对称,两侧对称的动物,身体可以分出前后、左右、背腹,前端感觉器官集中,能够最先感知到外界刺激,使身体定向运动,身体的两侧或腹面通常有专门的运动器官。
这样的这样的体形使运动更加准确、迅速而有效,有利于运动、捕食和防御。
】猪肉绦虫是人体的寄生虫之一,我们常说的米猪肉就是寄生有绦虫幼虫的肉。
肠道寄生虫,身体长达2~4米,依靠头节上的吸盘和小钩固着在宿主体内,通过体壁吸收宿主的营养物质。
它的成虫寄生在人的小肠里,依靠体表直接吸收小肠中已经消化好的养料。
所以我们要预防绦虫病,对米猪肉严加管理,还要注意饮食卫生。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初中一年级学生2.学科:初中生物学3.课题: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4.课时:25.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挂图、蚯蚓、尺子、玻璃板、白纸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分组实验能区分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异同,并能概述它们的主要特征。
(2)尝试列表比较各类无脊椎动物的异同,初步感知生物“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
(3)关注无脊椎动物的生活环境,列举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目标(1)通过对相关实验的探究和相关信息的搜索和收集,发展学生对资料信息筛选、掌握、进一步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的实施,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不同类群动物的对比学习,强化生物进化的观点。
(2)通过对不同类群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的学习,进一步强化学生喜欢生物学、保护动物的情感。
三、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初中生物新教材(济南版)第二单元《多彩的生物世界》中的第二章《生物圈中的动物》的第一节内容。
无脊椎动物是活动范围较广的一个类群,它们的生活对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及其生活环境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四、教学方法:尝试观察、比较、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五、教学思路及设计理念根据教材特点,我选取了图片和课件展示和视频放映(创设问题景)――提出科学问题――收集和加工学生有用的信息――正确的得出结论――课堂反馈(形成学生自己的科学观点)――作业(引导利用跨学科知识保护动物).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重视和利用学生的知识差异,引导利用多媒体,发起观察、讨论、总结,充分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使学生的差异逐步缩小。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情景导入课前展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图片,要求学生进行分类。
师导入:这类生物,就是我们将要开始学习的动物。
地球上的动物可以首先根据有没有脊椎骨,分成两大类:身体里没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叫做无脊椎动物;身体里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的动物,叫做脊椎动物.本节课来学习无脊椎动物中的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