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项目评估
- 格式:doc
- 大小:56.50 KB
- 文档页数:8
三峡工程——移民政策评估报告移民政策主要分为搬迁安置政策和后期扶持政策两大部分评估项目名称:三峡移民工作评估报告书评估人:王国建评估报告提交日期:2010年12月8日一.评估对象:三峡工程中移民的安排措施,安置移民后的生活及安置地政府工作状况二.被评政策信息的收集坚持依法移民是三峡移民工作的内在要求,是依法行政的具体体现,这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课题,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需要认真进行研讨和探索。
重庆市直辖以后,担负着三峡库区百万移民这一光荣艰巨的历史使命,尽快建章立法,规范移民搬迁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库区各级政府及移民机构结合本地实际,在坚持依法移民方面努力探索实践,作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促使移民政策法规工作全面起动,并取得了初步成果。
抓基础,建章立法,促使移民工作迈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抓重点,深入开展移民政策法规调查研究;抓保障,加强移民法律服务和政策法规咨询服务;抓焦点,深入开展移民政策法规宣传。
出自:“坚持依法移民的实践与探索——重庆市三峡移民政策法规工作纪实”作者:郎诚三峡移民工作也是我国水库移民工作发展与进步的缩影。
三峡移民安置遵循开发性移民方针,在国内第一次引入环境容量的概念,根据库区生态承载能力,按照可持续发展要求制定移民安置规划和有关政策。
在移民安置方式上,着力推进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加强职业教育培训,探索了完善移民社会保障的试点,促进了124.55万移民的搬迁安置及其生产生活恢复。
在三峡移民搬迁安置任务完成后,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要求,库区在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还面临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到移民和库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三峡工程综合效益的可持续发挥。
党中央、国务院针对三峡工程可持续发展已经作出开展后续工作的决策。
出自:“国务院三峡办负责人:三峡移民政策在探索中完善”1984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三峡工程水库移民实行开发性移民方针。
三峡工程的可行性研究三峡工程是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兴建的一项重大水利工程。
其建设规模庞大,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在进行这样一项工程之前,负责项目的部门进行了充分的可行性研究。
本文将详细介绍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的背景、方法和结果。
背景:三峡工程位于中国长江流域,是中国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经历了一系列严重的洪水和旱灾,这促使了政府对长江治理的紧迫需求。
在当时,有几个提案被提出,其中之一是在三峡地区修建一座大坝,以解决洪水和发电问题。
可行性研究方法:可行性研究是用来评估一个项目是否值得实施的一种方法。
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的方法包括了三个方面的评估: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行性。
技术可行性研究主要关注于工程的技术实施方面。
这种评估需要考虑到多种因素,比如基础设施的建设、地质条件、施工技术等。
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中的技术可行性评估包括了详细的地质勘探、渗流模拟、结构设计和建设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经济可行性研究主要关注于项目的经济效益。
这种评估需要考虑到项目的投资成本、运营维护成本、发电量和水利效益等。
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中的经济可行性评估包括了初步、中期和最终的经济效益评估,以及风险分析和灾害评估等。
社会可行性研究主要关注于工程对当地和全国社会的影响。
这种评估需要考虑到工程对环境、生态系统、居民和文化遗产等方面的影响。
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中的社会可行性评估包括了环境影响评价、居民搬迁和文化保护等方面的研究。
可行性研究结果:技术可行性方面,研究表明三峡地区的地质条件适合修建大坝。
工程的渗流模拟结果也表明了大坝的结构设计是可行的。
施工技术和设备的研究也证明了项目的可行性。
经济可行性方面,研究表明三峡工程的投资成本很高,但其发电量和水利效益能够得到明显的回报。
其中,发电产能可以满足中国不断增长的用电需求,同时减少了对煤炭等传统能源的依赖。
此外,三峡工程也能够提供水利灌溉、航运运输和旅游业的发展机会,对当地经济有着积极的影响。
三峡大坝经济可行性分析三峡大坝是中国的一项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于长江三峡地区,其经济可行性对于评估该项目的成果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多个角度对三峡大坝的经济可行性进行分析。
首先,从能源生产的角度看,三峡大坝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之一,年发电量约为800亿千瓦时。
这可以为中国电力供应提供稳定可靠的基础。
从长期来看,三峡大坝的电力生产成本较低,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同时,该电站的发电量是可控的,可以根据需求情况进行调节,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为国家创造大量的财富。
第二,从航运运输的角度看,三峡大坝改善了长江航运条件,提高了船舶通行能力,缩短了航运时间,减少了运输成本。
大坝的通航能力达到了万吨级,能够满足更大型货船的需要,为国内外贸易和物流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第三,从洪水防灾角度看,三峡大坝具有很高的防洪能力。
在洪灾来临时,大坝能够通过控制水库蓄水量和调节下泄流量来实现洪峰控制。
从长期来看,减少了洪灾对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害,节约了重建成本,提高了防洪减灾效益。
第四,从旅游产业角度看,三峡大坝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
每年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前往观光参观。
这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旅游收入,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然而,虽然三峡大坝带来了很多经济效益,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首先,大坝建设项目的成本极高,达到了1800多亿元人民币。
这对于国家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政负担,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建设和维护。
其次,大坝建设给周边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多的问题。
水库蓄水后导致了大量的湿地消失,河道的水流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综上所述,三峡大坝的经济可行性主要体现在电力生产、航运运输、洪水防灾和旅游产业方面。
它为中国提供了可靠的电力供应,改善了长江航运条件,减少了洪灾损害,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
然而,大坝建设的高成本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因此,在综合考虑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基础上,需要继续研究和改善三峡大坝的管理和运营,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可行性。
三峡工程政策利弊评估---事管11-1班一、三峡工程概述1992年4月3日,全国人大七届五次会议以1767票赞同、171票反对、664票弃权、25人未按表决器近三分之一的人反对或者弃权的结果,通过了《长江三峡工程决议案》,1994年正式动工兴建,2003年开始蓄水发电,2009年全部完工。
位于中国重庆市到湖北省宜昌市之间的长江干流上。
大坝位于宜昌市上游不远处的三斗坪,并和下游的葛洲坝水电站构成梯级电站。
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最大型的工程项目。
水电站大坝高185米,蓄水高175米,水库长600余公里,安装32台单机容量为70万千瓦的水电机组,是全世界最大的(装机容量)水力发电站。
三峡工程的总体建设方案是“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
工程共分三期进行,总计约需17年,目前已全部完工。
从三峡工程筹建的那一刻起,它就与各种争议相伴二、三峡工程的利三峡工程的效益不可估量,主要体现在防洪、发电、航运、养殖、旅游等其他效益方面。
(一)防洪长江流域整体处于秦岭淮河以南,受亚热带季风影响,其夏季的降水很集中并且降水量大。
建国以后,在1954年由于气候反常,长江中下游发生近100年最大的一次洪涝灾害,受灾人口近2000万;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灾害受灾人口更是高达上亿人。
三峡修筑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洪。
工程完工后,三峡防洪库容是221.5亿立方米。
它是长江中下游防洪体系中的关键性骨干工程。
其地理位置优越,可以有效的控制长江上游的洪水。
据说长江三峡工程可以将长江的防洪能力提高到防御百年一遇的洪水。
(二)调水三峡工程可以有效的调控长江的水流。
在汛期可以蓄水,减小长江下游的水量;在枯水期就可以加大下游水的供应。
从而起到为下游地区调控流水,协调下游地区防洪抗旱。
(三)发电对于三峡的发电功能的肯定是毋庸置疑的。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三峡电站共有单机70万千瓦的机组26台,总装机量1820万千瓦,年发电量847亿千瓦时,其总发电量相当于6个半葛洲坝电站和10个亚太湾核电站,每年为全国人均提供70千瓦时电。
项目评估(Project Evaluation)就是在直接投资活动中,在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从企业整体的角度对拟投资建设项目的计划、设计、实施方案进行全面的技术经济论证和评价,从而确定投资项目未来发展的前景。
项目评估,论证和评价从正反两方面提出意见,为决策者选择项目及实施方案提供多方面的告诫,并力求客观、准确地将与项目执行有关的资源、技术、市场、财务、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数据资料和实况真实、完整地汇集、呈现于决策者面前,使其能够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实事求是地作出正确、合适的决策,同时也为投资项目的执行和全面检查奠定基础。
三峡大坝建成后对于防洪、发电、航运所产生的一系列效果与影响。
长江是亚洲第一大河,流经180 万平方公里,水蕴含量占全国的40%。
它不仅给长江流域带来了富饶,也给沿江居民带来灾难。
远的不说,近现代以来,1931 年、1935 年、1949 年、1954 年以及1998 年,长江都发生了全流域性的大洪水,人员伤亡惨重。
对长江的管理问题,牵动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心。
位于中国重庆市到湖北省宜昌市之间的长江干流上。
大坝位于宜昌市上游不远处的三斗坪,并和下游的葛洲坝水电站构成梯级电站。
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最大型的工程项目。
水电站大坝高185 米,蓄水高175 米,水库长600 余公里,安装32 台单机容量为70 万千瓦的水机电组,是全世界最大的 (装机容量) 水力发电站。
三峡工程的总体建设方案是“一级开辟,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
工程共分三期进行,总计约需17 年,目前已全部完工。
从三峡工程筹建的那一刻起,它就与各种争议相伴。
关于三峡工程的是是非非、风风雨雨,到今天也没有停息。
所以此次我们将对三峡工程进行系统的政策评估,从成本—效益分析法分析三峡工程政策效果,同时采用其他政策评估方法试图对长江三峡工程的政策效果进行比较全面的评估。
三峡工程的提出,彻底是从我国自然的、社会的客观实际出发,由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三峡工程 (防洪、发电、航运) 政策评估 2 的。
三峡工程绩效评估一、三峡工程的建设背景长江是中国最大的河流,也是世界上第三大河,干流全长6363公里,年入海水量约9760亿立方米。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格拉丹冬雪山南麓,源头为沱沱河,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经上海汇入东海。
长江流域面积约18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8.8%,流域人口约占全国的1/3,工农业总产值约占全国的48%。
长江流域水系庞大,干支流纵横交汇,河川径流丰沛,落差达5400米,蕴藏着巨大的水能资源。
其理论蕴藏量为2.68亿千瓦,约占全国水能资源的40%。
可开发的水能为1.97亿千瓦,占全国可开发水能资源的53.4%,年均可发电10270亿度,相当于年产原煤5.6亿吨。
长江的治理开发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
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流域内资源丰富,土地肥沃,特别是中下游地区,是中国社会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但由于河道行洪能力不足,洪水高出两岸地面数米至十几米,这一地区也是洪水灾害频繁而严重的地区。
据历史记载,自汉初至清末2000年间(公元前185年――1911年),长江曾发生大小洪灾214次,平均约十年一次。
本世纪以来,长江发生过1931年、1935年、1954年三次严重的洪水灾害,每次洪灾都造成了极其惨重的损失。
1998年长江遭遇了百年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特大洪水,国家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了近三个月的抗洪抢险,全国各地调用130多亿元的抢险物资,高峰期有670万群众和数十万军队参加抗洪抢险,才避免了长江中下游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
1992年3月16日,李鹏总理向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提交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议案》。
议案在论述了兴建三峡工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三峡工程建设方案,以及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之后,说:“三峡工程规模空前,技术复杂,投资多,周期长,特别是移民难度很大。
中国的三峡工程环境影响评估:问题和干预措施文摘本文以1992年在中国权威的长江(长江)三峡工程(TGP)环境影响报告书作为基准评估自2019年三峡水库初期蓄水以来新兴重大环境结果。
本文特别检查5个关键环境因素和相关原因。
五个领域包括人类移民和当地环境的承载能力(特别是土地),水质、水库泥沙淤积和下游河床侵蚀、土壤侵蚀、地震活动和地质灾害。
三峡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估的经验教训是:(1)水电项目计划需要在更大的规模下采取,和战略环境评价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是必要的在个别环境影响评估进程方面;(2)国家政策和规划调整需要快速反应大型项目变化的影响;(3)长期环境监测系统和其他大型项目的联合行动应在流域上游地区建立,和气候变化的交叉影响的项目和可能影响的项目,应考虑区域或当地的气候。
关键字∙环境影响评估;∙三峡工程;∙人类的位移和环境承载能力;∙水质;∙水库泥沙淤积和下游河床侵蚀∙地震活动内容1。
介绍2。
三峡工程的总体环境影响3。
三峡工程的关键环境结果3.1。
人的位移和环境承载力3.2。
水质3.3。
水库泥沙淤积与下游河床冲刷3.4。
地震活动与地质灾害3.5。
土壤侵蚀4。
结论致谢1。
介绍发展、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项目越来越多的涉及大规模基础设施项目(如水力发电、灌溉和水传输项目)。
在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
这些项目正在不断增加,以取代大量的人,并将继续产生一系列的环境后果的影响国家或地区在不久的将来。
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只有通过影响评估,估计可能出现的负面环境和社会影响受影响的社区和人口(特别是安置的人流离失所),并提出了战略,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利影响。
尽管如此,问题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利益冲突,以及问责问题可能意味着影响评估估计达不到他们的潜力,并降低,对灾区和人民最重要的影响。
三峡工程(TGP)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力发电项目。
三峡工程开始于1993年,完成于2009年。
然而这个项目由于其规模和随之而来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在中国一直是流离失所的农村人比生长速率由EIS报告假设了一个较高的增长率。
三峡环境评估报告三峡大坝是中国最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它位于长江上游的湖北省宜昌市,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之一。
大坝的建设实施了三峡工程,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项目,旨在减轻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水威胁,并提供清洁的能源。
然而,三峡大坝的建设也引发了许多环境问题,这些问题需要通过环境评估来解决。
首先,三峡大坝的建设导致了洪水演变的变化。
大坝的建成使得长江上游的洪水峰值减小,但下游的洪水峰值增大。
这对下游城市和农田造成了巨大的洪水威胁,可能导致严重的灾害。
因此,需要对大坝的水位管理和洪水调度制定详细的方案,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洪水威胁。
其次,三峡大坝的建设对下游沿岸的生态系统造成了重大影响。
大坝的建设导致了长江沿岸的湿地和栖息地的破坏,对下游的渔业和野生动物种群造成了严重损害。
为了保护这些生态系统,必须采取措施恢复和保护湿地,并确保鱼类和其他物种的迁徙通道得到良好的保护。
此外,三峡大坝的建设也引发了地质灾害的风险。
大坝的建设导致了土壤和岩石的改变,可能引发滑坡、岩溶和地震等地质灾害。
为了减少这些风险,必须对大坝及周边地区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探和监测,并采取适当的防灾措施。
最后,三峡大坝的建设还对长江的水质产生了重大影响。
大坝的建设导致水质变化,增加了河水中的悬浮物和底泥,影响了下游的供水和水源的质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加强水资源管理,采取适当的废水处理和污染控制措施,以确保长江的水质达到可持续的水平。
总之,三峡大坝的建设对环境造成了许多影响,包括洪水演变、生态系统破坏、地质灾害风险和水质变化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行详细的环境评估,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减少环境影响。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三峡大坝的持续发展,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长江的环境。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报告一、引言长江三峡水利枢纽是中国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位于湖北省宜昌市长江中游,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之一。
本报告旨在评估该水利枢纽的可行性,包括技术、经济、环境等方面的考虑。
二、背景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建设始于1994年,于2003年正式投入运营。
该枢纽由三峡大坝、五级船闸和发电站组成,主要目的是调节长江的水位,防洪和发电。
三、可行性评估1. 技术可行性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建设和运营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持。
通过对现有技术的分析和评估,我们确认该枢纽的技术可行性。
例如,三峡大坝采用了混凝土重力坝的建设方式,具有良好的抗洪能力和稳定性。
2. 经济可行性经济可行性是评估一个项目是否值得投资的重要指标。
我们进行了详细的经济分析,包括投资成本、运营费用和收益等方面。
根据我们的计算,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经济效益是显著的。
例如,该枢纽每年可发电数十亿千瓦时,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能源成本。
3. 环境可行性环境可行性评估是保证项目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考虑因素。
我们对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环境影响进行了评估,并提出了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例如,我们建议在枢纽周边建设生态公园,以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四、风险评估在可行性报告中,我们还对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了评估。
例如,洪水、地质灾害和水污染等风险都需要得到充分的考虑和防范措施。
五、结论根据我们的评估,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具有良好的可行性。
该枢纽不仅能够有效地调节长江水位,防洪和发电,还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然而,我们也要注意枢纽建设和运营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
六、参考文献1.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技术规范》2.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经济评估报告》3.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评价报告》4.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风险评估报告》以上是对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的详细评估报告。
希望本报告能够为相关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促进该项目的顺利推进。
2010年8月三峡经历了一场大坝建库以来最大洪峰考验,在成功拦截本世纪最大洪峰后,三峡大坝遭遇了一次空前的“舆论洪峰”。
来自媒体和公众的质疑主要集中在:——三峡大坝抵御洪水的能力究竟如何?——今年频发的地质灾害,与三峡大坝有关吗?——库区的泥沙淤积问题如何解决?……摘自中国长江三峡公司的网站所公布的信息,三峡工程的显著的防洪效益表现在:三峡工程正常蓄水位175米时,有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防洪效益及其连带的环境效益十分显著。
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防洪作用有:l)如遇“千年一遇”或类似1870年特大洪水,枝城洪峰流量达11万立方米/秒时,经三峡水库调蓄后,枝城流量可不超过71700?77000立方米/秒,配合运用荆江分洪工程和其它分蓄洪区,可控制沙市水位不超过45米,可使荆江南北两岸、洞庭湖区和江汉平原避免发生毁灭性灾害。
2)可使荆江河段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即遇到不大于“百年一遇”洪水时,经三峡水库调蓄后,可控制枝城流量不超过56700立方米/秒,沙市水位不超过44.5米,可不启用荆江分洪区和其它分蓄洪区。
3)提高了对城陵矶以上洪水的控制能力,配合丹江口水库和武汉附近分蓄洪区的运用,可避免武汉市汛期水位失去控制,不但提高了武汉市防洪调度的灵活性,还对武汉市防洪起到保障作用。
4)减轻了洪水对洞庭湖区的威胁。
三峡工程能有效控制上游来水,减少汛期分流入洞庭湖的洪水和泥沙,不但可有效减轻洪水对洞庭湖区的威胁,还可延缓洞庭湖泥沙淤积速度,延长洞庭湖寿命;可对澧水洪水进行错峰调节,减轻其下游的洪水灾害;并为洞庭湖的治理创造了条件。
5)增加了长江中下游防洪调度的可靠性和灵活性,便于更好地应付各种情况。
例如:若遇特大洪水需要运用分蓄洪区时,因有三峡水库拦蓄洪水,即可为分蓄洪区人员转移、避免人员伤亡赢得时间。
但事实上,三峡这座世界最大水坝从还没有开始建设时就已经饱受争议。
现在关于三峡大坝带来的利弊出现了更过的争议。
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 摘要三峡工程是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一项重大水利项目。
本报告旨在评估三峡工程的可行性,包括项目的经济、环境和社会影响。
通过详细的调研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出结论,三峡工程是一项值得实施的水利工程,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 引言三峡工程地处中国长江上游,涉及湖北、重庆和四川等省市,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
它的建设目的包括防洪、发电和改善航运条件。
然而,三峡工程的可行性一直备受争议。
有人认为该项目可能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同时也存在经济效益不明显的疑虑。
因此,进行一次全面的可行性研究是必要的。
3. 经济可行性分析经济可行性是评估一个项目是否值得投资的重要指标。
我们基于对三峡工程的详尽研究,通过对建设、运营和维护成本与预期的经济回报进行对比,发现三峡工程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该工程的主要经济收益来自于水能发电,根据我们的估计,三峡工程每年可提供数十亿度的电力,为中国的工业和城市供电。
此外,三峡工程还能改善长江流域的航运条件,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综合考虑,三峡工程在经济可行性方面表现出色。
4. 环境可行性分析环境可行性是评估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的重要指标。
我们对三峡工程的环境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
尽管该工程建设过程中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生态破坏,但我们认为,在合理的管理和保护措施下,这种破坏是可以被修复和弥补的。
三峡工程建设后,可以有效地控制长江的洪水,减少洪水对周边地区的灾害性影响。
此外,三峡工程的建设还可以促进水电资源的高效利用,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因此,我们认为,三峡工程在环境可行性方面是可接受的。
5. 社会可行性分析社会可行性是评估项目对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的影响的重要指标。
我们从多个角度对三峡工程的社会影响进行了研究。
首先,三峡工程的建设将会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收入带来积极影响。
其次,三峡工程将为中国乃至全球提供更多清洁能源,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减少污染和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
三峡工程测量方案一、三峡工程测量需求1. 三峡工程的地理环境三峡工程位于中国境内,横跨重庆、湖北两省,主要包括建设三峡大坝、移民搬迁、水文测验、水生态等多个工程部分。
该地区地势复杂,地形起伏大,河流纵横交错,因此对于地理环境的测量要求十分严格。
2. 工程建设的需要三峡工程是一项涉及到大坝建设、船闸建设、航道开挖等多个工程项目的复杂水利工程,对于这些工程建设的测量需求十分迫切。
只有通过准确的测量数据,才能保证工程建设的精准进行。
3. 工程安全的保障作为一项规模宏大的水利工程,三峡工程的安全性是至关重要的。
而测量数据不仅可以帮助工程施工的精确进行,还可以为工程的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4. 工程成果的评估测量数据也是对于工程成果评估的重要依据,只有通过准确的测量数据,才能对工程成果进行客观的评估和分析。
综上所述,三峡工程对于测量的需求主要包括地理环境测量、工程建设测量、工程安全测量以及工程成果测量等多个方面,而这些测量数据不仅影响着工程的建设进度和质量,还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安全性和成果评估的准确性。
因此,在三峡工程的测量方案设计上需要充分考虑这些需求,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三峡工程测量方案设计1. 测量方案目标针对三峡工程的实际需求,测量方案的设计目标主要包括:(1)提供准确的地理环境数据,为工程设计、地理信息系统构建等提供依据。
(2)保证工程建设的精确进行,提供施工测量、变形监测等测量服务。
(3)确保工程的安全性,提供安全监测、灾害预警等测量数据。
(4)为工程成果评估提供准确数据,为未来的维护和管理提供依据。
2. 测量方案内容为了实现上述测量目标,三峡工程的测量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地形测量:采用现代测量技术进行地形测量,获得高精度的数字高程模型和地形图。
(2)工程测量:为工程建设提供施工测量、路线测量、建筑物测量、变形监测等测量服务。
(3)安全监测:采用全面的安全监测技术,对大坝、船闸等重要部位进行监测,确保工程的安全运行。
目录摘要及关键词 (1)一绪论 (1)㈠选题背景 (1)㈡研究意义 (2)㈢经济评估 (3)㈣国内外论述 (3)1. 国内论述 (3)2.国外论述 (3)3.工程现状的论述与评价 (4)㈤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4)1. 研究方法 (5)2. 本文研究过程 (6)二长江三峡工程项目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㈠项目背景..................................... 错误!未定义书签。
㈡建设方案及工程投资 (7)㈢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9)㈣存在的主要问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经济评估的主要内容. (10)㈠工程项目评估的政策制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㈡经济评估方法的选择........................... 错误!未定义书签。
㈢经济效益评估................................. 错误!未定义书签。
1.财务盈利能力................................. 错误!未定义书签。
2.国民经济评估................................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评估论述.. (13)㈠讨论 (13)㈡提高项目经济效益的对策建议 (13)五结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基于三峡工程的重大工程项目评估分析--以经济效益评估为主摘要:1992年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为使经济在增长的同时还能立于不败之地,国家及社会开始着眼于大型工程建设。
大型工程建设的成功也将是经济高速增长的有力助推。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报告一、引言长江三峡水利枢纽项目是中国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旨在调节长江流域的水资源,提供洪水调度、发电和航运功能。
本报告旨在评估该项目的可行性,包括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环境可行性。
二、项目背景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流经多个省份,是中国重要的水资源和交通运输通道。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项目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和重庆市万州区之间,是长江上游最具代表性的水利工程之一。
该项目于1994年开始建设,于2003年竣工。
三、技术可行性评估1. 工程规模: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包括水坝、船闸和发电站等设施,总投资约为1000亿元。
工程规模庞大,需要充分评估技术可行性。
2. 工程设计:根据地质勘探和水文调查结果,工程设计合理,能够满足长江流域的洪水调度和发电需求。
3. 施工技术:长江三峡水利枢纽项目采用了先进的施工技术,包括爆破、混凝土浇筑和钢结构安装等,施工过程中注重安全和环保。
四、经济可行性评估1. 投资回报率:长江三峡水利枢纽项目的建设投资巨大,但通过发电和航运收入,可以实现良好的投资回报率。
2. 经济效益:该项目的主要经济效益包括发电和航运。
发电能够满足长江流域的电力需求,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航运能够提供便捷的交通运输通道,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3. 社会效益:长江三峡水利枢纽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将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就业机会,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
五、环境可行性评估1. 水质保护:长江三峡水利枢纽项目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注重保护水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和监测水质变化。
2. 生态保护:该项目建设期间,采取了生态补偿措施,保护当地生态环境。
同时,通过洪水调度和水资源管理,可以保护长江流域的生态系统。
3. 灾害风险管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项目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洪水和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风险,采取了相应的防灾措施,确保工程的安全性。
六、结论根据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环境可行性评估的结果,长江三峡水利枢纽项目被认为是可行的。
三峡工程项目分析1.引言1.1项目评估定义项目评估(Project Evaluation)就是在直接投资活动中,在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从企业整体的角度对拟投资建设项目的计划、设计、实施方案进行全面的技术经济论证和评价,从而确定投资项目未来发展的前景。
项目评估,论证和评价从正反两方面提出意见,为决策者选择项目及实施方案提供多方面的告诫,并力求客观、准确地将与项目执行有关的资源、技术、市场、财务、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数据资料和实况真实、完整地汇集、呈现于决策者面前,使其能够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实事求是地作出正确、合适的决策,同时也为投资项目的执行和全面检查奠定基础。
2.评估对象:三峡工程三峡大坝建成后对于防洪、发电、航运所产生的一系列效果与影响。
3.评估背景和目的长江是亚洲第一大河,流经180万平方公里,水蕴含量占全国的40%。
它不仅给长江流域带来了富饶,也给沿江居民带来灾难。
远的不说,近现代以来,1931年、1935年、1949年、1954年以及1998年,长江都发生了全流域性的大洪水,人员伤亡惨重。
对长江的治理问题,牵动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心。
位于中国重庆市到湖北省宜昌市之间的长江干流上。
大坝位于宜昌市上游不远处的三斗坪,并和下游的葛洲坝水电站构成梯级电站。
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最大型的工程项目。
水电站大坝高185米,蓄水高175米,水库长600余公里,安装32台单机容量为70万千瓦的水电机组,是全世界最大的(装机容量)水力发电站。
三峡工程的总体建设方案是“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
工程共分三期进行,总计约需17年,目前已全部完工。
从三峡工程筹建的那一刻起,它就与各种争议相伴。
关于三峡工程的是是非非、风风雨雨,到今天也没有停息。
所以此次我们将对三峡工程进行系统的政策评估,从成本—效益分析法分析三峡工程政策效果,同时采用其他政策评估方法试图对长江三峡工程的政策效果进行比较全面的评估。
4. 政策制定4.1问题的提出和方案的制定三峡工程的提出,完全是从我国自然的、社会的客观实际出发,由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三峡工程(防洪、发电、航运)政策评估 2 的。
长江流域水旱灾害频发,从1860年到1954年,共发生5次特大洪水,给流域内的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对国家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
解决中下游的防洪问题必须采取各种综合治理的措施,其中兴建三峡工程是各项治理措施中的一个关键工程。
此外,通过三峡工程的实施,不仅可以缓解中下游经济中心地区的能源危机,还可以提高川江航道通过能力,降低航运成本,增加中下游枯水期流量,有利于实现南水北调以及灌溉、水产、旅游、库区养殖等效益。
三峡工程的提出和政策的制定,按照了政策制定的实际依据和理论依据,遵循了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原则。
在政策制定的具体过程中,还遵循现代政策科学的要求,充分考虑了成本效益的原则。
经过多次的论证,从全国大局和综获效益出发,提出了现行方案并非最佳方案但却是最为适用且较佳的方案。
4.2列于政府议程由于三峡工程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的问题,所以在提出问题的同时也列入了政府的政策议程。
1958年初,周恩来亲自负责该项工作,召开有关会议,提出报告。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的开始,三峡工程又再次提上政府议程。
国务院指定专门机构负责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分专题进行研究论证并提出各种政策方案或报告,经过充分讨论论证和征求各方面意见,最终同意兴建三峡工程。
4.3政策合法化三峡工程事关大局,须经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批准。
国务院于1992年1月将三峡工程议案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
邹家华副总理于1992年3月21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七届第五次会议做了《关于提请审议兴建长江三峡工程议案的说明》。
全国人大七届五次会议于1992年4月3日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
至此,三峡工程的政策采纳和政策合法化过程就宣告完成。
5. 三峡工程成本分析成本分析内容主要包括:三峡工程总投资、三峡工程淹没的实物成本、三峡库区对口支援成本。
据统计,枢纽工程总投资为900.9亿元,水库淹没处理及移民安置费用共400亿元,其中,湖北省为53.51亿元,重庆市为315.55亿元,中央支配30.93亿元。
5.1国民经济评价按影子价格和10%的社会折现率,对三峡工程本身的投入、产出和早建、晚建、不建三峡工程进行了动态经济分析。
计算结果表明,三峡工程的净现值(即产出总现值减投入总现值)为131.2亿元,经济内部收益率为14.5%。
按规定,净现值大于零,或经济内部收益大于10%,建设项目是可以接受的5.2财务评价根据国家现行的财税制度和现行财务价格,分析了三峡工程的获利能力和贷款清偿能力。
根据以电养电的方针和有关规定,设想的资金采源是:自有资金(包括葛洲坝电站和三峡投产后的收入)占64.7%;防洪、航运分摊的投资74.5亿元,豁免本息,由国家基建投资占11.9%;国内贷款109.8亿元,占17.5%,年利率9.35%;国外借款37.1亿元(10亿美元),年利率8.5%。
三峡工程从第12年起机组陆续投产后,本身收益可以基本满足后期工程施工的资金需求,故筹措三峡建设资金的关键是前12年。
前12年需要资金180.3亿元,除去自有资金,实际需要筹措的资金总额为153.1亿元,其中国家基建投资22.8亿元,国内贷款76.8亿元,短期债券5.0亿元。
按500kw末端上网电价9.3分/kw·h (这一电价是按10%的投资利润率测算的,低于新建水、火电站的电价)计算,财务内部收益率为11%,利税率为12.1%,贷款偿还期和投资回收期均为20.6年,即在工程全部竣工后的次年,就可以还清全部贷款和回收全部投资,说明三峡工程在财务上是可行的。
5.3 国家承受能力分析三峡工程的总投资仅占工程建设期(1989—2008年)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均以1986年不变价计算)0.73‰和1.23‰,低于宝钢一期工程和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总投资所占份额。
所需三大材料(钢材、木材、水泥)消耗量占施工期国内生产总量的0.12%一0.33%,所需外汇约10亿美元。
国家完全有能力承担。
5.4物价上涨对经济评价影响在国民经济评价中,投入物和产出物均采用影子价格,并以规定的折现率计算出评价的主要指标,物价上涨对评价结论没有影响。
财务评价采用1986年末财务价格,若投人物价格上涨,则电价也应同步上涨,因而对财务评价的结论也没有重大影响。
据估算,如投资上涨30%,电价需由9.3分/kw·h提高到12分/kw·h,这一电价仍是较低的,贷款偿还期和投资回收期仍基本不变。
6.三峡工程效益分析三峡工程的效益不可估量,我们仅从防洪、发电、航运方面分析其效益。
6.1防洪的功效与不足6.1.1防洪的功效三峡工程可以非常有效控制洪水,被认为是三峡工程最核心的效益。
中国是非常典型的东南季风气候,降雨分布非常不均匀,长江从宜宾到武汉也是地上河,过去两千年的统计不到十年发一次洪灾,98年洪灾大家还是记忆犹新。
防洪是兴建三峡工程的首要出发点和目标。
由于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位于长江中游与下游的分界处,工程建成后在重庆至宜昌段形成巨大水库,当水位达到海拔175米时,水库可拥有221.5亿立方米的防洪库容,可有效调节和控制长江上游暴雨形成的洪水,对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特别是对荆江河段的防洪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三峡水库的泄洪闸最大泄洪流量是按照1870年长江大洪水为设计依据,泄洪流量可达每秒10.25万立方米,是世界上泄洪能力最大的泄洪闸。
其洪水调节能力强大,可以消减洪峰流量高达2.7至3.3万立方米每秒。
该水利工程可以有效控制长江上游洪水,受其保护的长江中下游的地区,其人口大约为1500万,土地约为2300万亩。
通过调节洪水到达前所调节的实际坝前水位以及泄洪流量,至少可实现不同的防洪目标,甚至可以抵抗千年一遇的洪水使荆江河段防洪标准由现在的约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
即使遇千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可配合荆江分洪等分蓄洪工程的运用,防止荆江河段两岸发生干堤溃决的毁灭性灾害,减轻中下游洪灾损失和对武汉市的洪水威胁。
长江三峡工程,是直接确保中下游防洪体系内近2300万亩耕地和1500万人民生命财产及京广、京九铁路大动脉安全的守护神。
防洪能力比较6.1.2防洪的不足通过调节洪水到达前所调节的实际坝前水位以及泄洪流量,至少可实现不同的防洪目标,甚至可以抵抗千年一遇的洪水。
然而由于长江下游有多条支流汇入,因此长江下游地区的防洪任务,并不能享受太多三峡工程的防洪调节能力。
6.2发电的功效与不足6.2.1发电的功效三峡工程最直接的经济效益是发电。
三峡水电站左岸厂房安装14台水轮发电机组,右岸厂房安装12台,总共装机26台;单机容量70万千瓦,装机总容量为1820万千瓦,年发电量为846.8亿千瓦时。
主管三峡发电的长江电力现已将三峡电能搭接上4条大电网,作为中国的巨型电源点,非常靠近华东、华南等电力负荷中心,所发的电力将主要售予华中电网的湖北省、河南省、湖南省、江西省和重庆市原万县所辖区、涪陵所辖区,华东电网的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以及南方电网的广东省。
三峡的上网电价按照各受电省份的电厂平均上网电价确定,在扣除相应的电网输电费用后,约为0.25元。
由于三峡电站是水电机组,它的成本主要是折旧和贷款的财务费用,因此利润非常高。
截至2008年10月29日,三峡电厂累计发电量达到2700多亿度,已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按每度电0.3元人民币计,已经收回成本810亿元。
26台机组投产后,年发电量可达847亿度,由此每年可减少煤耗4000-5000万吨,少排放二氧化硫200万吨、一氧化碳1万吨和大量工业废水,并收回成本250亿元。
三峡工程所提供的电力资源,如果以火电来算,就意味着要多修建10座180万千瓦级的火电站。
截至2012年7月4日三峡电站发电量累计达到5648亿千瓦时,相当于从滚滚长江中捞起了近2亿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4亿吨、二氧化硫500多万吨。
发电能力比较6.2.2发电的不足在三峡建设的早期,曾经有人认为三峡水电站建成后,其强大的发电能力将会造成电力供大于求。
但现在看来,即使三峡水电站全部建成,其装机容量也仅及到那时中国总装机容量的2%稍强,并不会对整个国家的电力供需形势产生多大影响。
而且自2003年起,中国出现了严重的电力供应紧张局面,煤炭价格飙升,三峡机组适逢其时开始发电,在它运行的头两年里,发电量均超过了预定计划,却仍然供不应求。
6.3航运的功效与不足6.3.1航运的功效自古以来,长江三峡段下行湍急,唐代诗人李白的诗《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