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规范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5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多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生于中老年人,青壮年偶发。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生理孤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6)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
CT或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实用骨科学》(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主编,第三版,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年)。
(1)腰痛合并坐骨神经痛,放射至小腿或足,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2)腰椎棘突旁有明显压痛点,同时有放射性痛至小腿或足。
(3)伸拇(趾)肌力减弱,小腿前外或后外侧皮肤感觉减退,胫后肌腱及跟腱反射减弱。
(4)X线平片排除其它腰椎病变。
(5)CT/MRI检查结果与临床相符。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腰腿痛剧烈,活动受限明显,不能站立、行走,肌肉痉挛。
2、缓解期:腰腿疼痛缓解,活动好转,但仍有痹痛,不耐劳。
3、康复期:腰腿病症状基本消失,但有腰腿乏力,不能长时站立、行走。
(三)证候诊断1、气滞血瘀证:近期腰部有外伤史,腰腿痛剧烈,痛有定处,刺痛,腰部僵硬,俯仰活动艰难,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紧涩或脉弦。
2、风寒湿痹证:腰腿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痛有定处,虽静卧亦不减或反而加重,日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舌质胖淡,苔白腻,脉弦紧、弦缓或沉紧。
3、湿热痹阻证:腰筋腿痛,痛处伴有热感,或见肢节红肿,口渴不欲饮,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腰椎间盘的诊断、治疗及操作规范诊断要点根据病史中的腰腿痛史、间隙性发作、咳嗽打喷嚏加剧史,同时结合下肢的放射痛、脊柱侧弯、直B2抬高试验阳性、腰椎旁压痛、下肢神经功能检查、腱反射等再加以影像学检查町确诊。
—、分型1 •根据突出物在椎管内的位置分侧突型:髓核从后纵韧带旁突出压迫神经根,多数为单侧突出,少数可发生双侧突出:中央型:髓核从椎骨中央突出压迫马尾神经和双侧神经根’,极外侧型:髓核突出于关节突下面或其外侧,压迫同一节段神经根。
2•根据突出物的程度分膨出型:髓核突出于纤维环内,使之膨隆,但纤维环未完破裂,椎间隙未变窄,粘连少,可还纳。
脱出型:髓核已突破纤维环,其状态为纤维软骨性实体,与周围组织可有粘连,椎间隙变窄,还纳困难。
游离型:髓核完全脱离椎间隙,进入椎管内,成为游离纤1织,与周围组织有粘连,椎间隙变窄,无还纳可能性。
二、常见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1 〜4椎间盘突出①疼痛在舐韶关节、髓关节大腿后外侧,并向大腿前方及小腿前内侧放射;②小赤前内侧麻木:③膝反射减弱或消失;④第3腰椎棘突旁有压痛;;⑤膝关节伸展力减弱;⑥韻关节过伸试验或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2 • L4〜5,椎间盘突出①舐韶关节、競关节及小腿、小腿后侧疼痛,并放射至小腿前外侧、足背及足趾;②小腿外侧或足背包括足趾有麻木感;①足趾/ 厅仲刀减弱:跟腱反射町无改变或减弱;⑤14棘突旁有压痛点。
3. L5〜S1,椎间盘突出①舐韶关节上方、競关节、大腿与小腿后外侧及足背疼痛;②小腿后外侧包括外侧足趾麻木;③足与趾跖屈力减弱;④小腿三头肌无力或萎缩;⑤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⑥ L5棘突旁有明显压痛。
4 • L2〜3、椎间盘突出①臀部和大腿外侧出现感觉麻木或过敏;②股四头肌肌力减弱:③膝反射减弱。
5中央型其诊断要点除一般各项外,主要依据:①具有马尾神经受累症状包括双下肢感觉、运动、膀胱直肠功能及性功能障碍:2站立及活动症状加剧,卧床及静息状态缓解()与脊髓肿瘤相反;③脊髓造影提示:碘柱不完全梗阻,脑脊液检查蛋白定量多正常。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规范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2)、常发生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生理孤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腿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6)、X线摄片检六: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
CT检查可显示椎问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新编实用骨科学》第二版(陶天遵主编,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8年)。
1.腿痛合并腰痛,腿痛呈典型的坐骨神经分布区域的疼痛。
2.或有按神经分布区域的皮肤感觉障碍。
3.直腿抬高较正常减少50%,兼或有好腿抬高试验阳性,作弓弦试验即腘窝区域指压胫神经引起肢体的远近两端的放射痛。
4.出现四种神经体征中的两种征象(肌肉萎缩、运动无力、感觉减退和放射减弱)。
5.与临床检查一致水平的影像学检查发现,包括椎管造影,CT检查或MRI检查等。
(三)证候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中医证候分类:1、血瘀证: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转受限,痛处拒按。
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2、寒湿证:腰腿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受寒及阴雨加重,肢体发凉.舌质淡,舌白或腻,脉沉紧或濡缓:3、湿热证:腰部疼痛,腿软无力,痛处伴有热感,遇热或雨天痛增,活动后痛减,恶热口渴,小便短赤。
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4、肝肾亏虚:腰酸痛,腿膝乏力,劳累更甚,卧则减轻。
偏阳虚考面色恍白,手足不温,少气懒言,腰腿发凉,或有阳萎、早泄,妇女带下清稀,舌质淡,脉沉细。
腰椎间盘突出症(LIDP)诊疗常规一、概述腰椎间盘突出症指始发于椎间盘的损伤、破裂、突出或退行性病变的基础上,产生椎间盘和相应椎间关节及其附属组织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引起腰痛伴下肢放射性疼痛的临床症候群。
本病应属祖国医学“腰痛”、“痹证”、“痿证”的范畴。
该病好发于25-50岁青壮年,广泛存在于各行各业中,以劳动强度较大的或长期处于坐位工作的人员多见,病因为外伤、负重、震动、不良体位、脊柱畸形等导致椎间盘退行性变,诱发腰椎间盘突出。
临床上常以L4-5、L5-S1椎间盘突出最为常见。
突出的腰椎间盘刺激神经根及其周围硬膜囊,静脉丛等导致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无菌性炎症,反射或水肿,粘连而出现腰痛、下肢放射痛、下肢感觉及运动功能减弱。
二、临床表现1、腰痛半数以上患者先腰痛后腿痛,腰背痛为椎间盘突出刺激外层纤维环和后纵韧带中的窦椎神经纤维所致。
该神经由2/3交感神经和1/3躯体神经组成,持续数天到数年不等,部位在下腰背部和腰骶部,表现为起病缓慢的腰背区局限或广泛的钝痛,活动时加重,休息后可减轻。
2、坐骨神经痛大多数突出部位在L4-5和L5-S1椎间隙,故患者多有坐骨神经痛,部位由腰骶部,臀后部,大腿后外侧,到小腿外侧和足跟,足背部,是神经性放射痛。
患者常被迫屈髋屈膝位以减轻疼痛症状,因此站立位较坐位时严重。
多数患者不能长距离步行,但骑车远行无困难,当咳嗽、排便等腹压增加时,则诱发和加重坐神经痛。
病史较长者有少数患者因交感神经受刺激引起牵涉痛可产生腹股沟区痛。
3、下腹部痛和大腿前侧痛在高位椎间盘突出症,L2、3、4神经根受累时,出现神经根支配区的下腹部,腹沟区或大腿前内侧疼痛。
4、麻木当椎间盘突出刺激本体感觉和触觉纤维,引起肢体麻木感而不出现下肢疼痛,麻木感觉区按受累神经区域皮节分布。
5、间歇性跛行患者随行走距离增多可引起腰背痛和不适,同时感患肢疼痛和麻木加重,出现症状的早晚可因行走距离不等,当取蹲位或坐位休息短暂时间后,症状减轻,再行走后症状再出现。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规范
【诊断标准】
1.多见于青壮年患者,有下肢放射性疼痛。
2.临床表现
(1)下腰痛。
(2)神经根压迫症状下肢放射痛、麻木;直腿抬高试验多为阳性。
(3)感觉、肌力、功能障碍。
(4)腱反射改变。
3.X线片间隙变化,侧弯,主要用于鉴别。
4.CT,MRI,椎管造影,CTM突出物高度﹥椎管矢状径的1/3。
5.选择性神经根造影。
6.肌电图大P波或纤颤电位。
【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卧床休息,消炎止痛药。
2.手术治疗:
(1)椎板扩大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
(2)腰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
(3)椎板减压,间盘切除,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用于伴有明显椎间不稳定患者。
建水县中医医院针推科重点病种之三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规范(2008)一、定义本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腰部疾患之一,是针灸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各部分(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的组织,如脊神经根脊髓等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中医学“腰痛”、“痹证”范畴。
《素问·刺腰痛论篇》中提到:“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又云:“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则筋缩急。
”《医学心悟》亦说:“腰痛拘急,牵引腿足”。
说明本病可由外伤引起,症状为腰痛合并下肢痛,咳嗽时加重。
这与西医所说的有关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基本相似。
《素问·痹论篇》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表明风寒湿邪是“痹证”的病因。
而本病究其本为肾气不足,腰府不坚,加之风寒湿邪,跌仆劳损而致气血凝滞,经络痹阻,不通则痛。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依据,病理分型,疗效标准评定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001.9-94)二、诊断依据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生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6、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
CT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部位及程度。
证候分类1.血瘀证主证: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转受限,痛处拒按。
腰椎间盘突出症针灸诊疗规范(2011)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2)、常发生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生理孤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腿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6)、X线摄片检六: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
CT检查可显示椎问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三)证候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中医证候分类:1、血瘀证: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转受限,痛处拒按。
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2、寒湿证:腰腿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受寒及阴雨加重,肢体发凉.舌质淡,舌白或腻,脉沉紧或濡缓:3、湿热证:腰部疼痛,腿软无力,痛处伴有热感,遇热或雨天痛增,活动后痛减,恶热口渴,小便短赤。
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4、肝肾亏虚:腰酸痛,腿膝乏力,劳累更甚,卧则减轻。
偏阳虚考面色恍白,手足不温,少气懒言,腰腿发凉,或有阳萎、早泄,妇女带下清稀,舌质淡,脉沉细。
偏阴虚者,咽干口渴,面色潮红,倦怠乏力,心烦失眠,多梦或有遗精,妇女带下色黄味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四)病理分型:1、单侧椎间盘突出:下腰痛伴一侧卜肢放射痛,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减小或消失,病变椎间盘患侧椎旁压涌,可沿坐骨神经向下肢放射,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CT检查:椎间盘向椎管一侧突出;2、双侧椎间盘脱出:下腰痛,伴双侧下肢放射痛,腰生理前凸减少或消失,病变椎间盘两侧椎旁均有压痛,可沿坐骨神经向下肢放射,双下肢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CT检查:椎间盘肉左右突出,并可见游离块:3、中央型椎间盘脱出:除出现腰腿痛的症状外,还可出现会阴部麻木和大小便功能障碍等马尾神经压迫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诊疗规范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腰椎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腰脊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表现的一种综合征。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以1.4/5、1.5/S1间隙发病率最高。
【诊断要点】(一)症状:腰痛伴有坐骨神经痛及麻木,主要表现在下腰部牵涉性痛,有时亦影响到臀部。
大多数患者有坐骨神经疼痛及麻木。
少部分患者有马尾神经受压症状,表现为大小便障碍、鞍区感觉异常。
咳嗽、活动及久站时加重,卧床后减轻。
(二)体征:1 .腰部活动受限,以前屈受限最明显。
腰部有压痛及舐棘肌痉挛。
2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或出现加强试验阳性。
(直腿抬高小于60度以内出现坐骨神经痛,称为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时,缓慢降低患肢高度,待反射痛消失,再被动背屈患肢踝关节以牵拉坐骨神经,如又出现反射痛称为加强试验阳性。
)3 .神经系统表现(1)感觉异常:80%患者有感觉异常,先为感觉过敏,后为感觉迟钝或消失。
腰4神经根受压者可出现大腿和小腿内侧感觉障碍,腰5神经根受累者,小腿前外侧和足内侧的痛、触觉减退;舐1神经根受压时,外踝附近及足外侧痛、触觉减退。
但另有较大髓核突出者,可压迫下一节段神经根,而出现双节段神经根受压损害的征象。
(2)肌力下降:腰5神经根受累时,踝及拇趾背伸力下降;舐1神经根受累,趾及足跖屈力减弱。
(3)反射异常:膝反射减弱或消失表示1.4神经根受压;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表示Sl神经根受压;马尾神经受压,则出现肛门括约肌张力下降及肛门反射减弱或消失。
(三)特殊检查1. X线平片:了解腰椎曲度、腰椎间隙的宽窄、腰椎有无畸形、骨质有无破坏、骨质增生的部位。
2. CT和MRI:CT可显示骨性椎管形态,黄韧带是否增厚及椎间盘突出的大小、方向等。
MRl 更清晰、全面地观察到突出髓核和脊髓、马尾神经、脊神经根之间的关系。
【康复评定】1 .临床评定:如上述,目的是明确诊断。
2 .疼痛评定:使用语言评价量表(Verbalratingscale,VRS)评定,将疼痛用“无痛”、“轻微痛”、“中度痛”、“重度痛”和“极其重度痛”表示。
骨伤科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规程作业指导书1 [目的]:规范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
达到使患者腰腿痛消失,局部体征消失、脊柱畸形矫正、直腿抬高及加强试验阴性等治疗效果。
2 [范围]:临床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应用本诊疗规程。
3 [职责]:3.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应由高年资主治医师及其以上的专科医生负责。
3.2 低年资主治医师主刀,在熟练掌握丙类手术基础上,需由高年资主治医师及其以上的专科医生监督指导。
4 诊疗规程4.1 [诊断]4.1.1 下腰痛和一侧或双侧下肢沿坐骨神经行经放射痛,是本病主要症状。
4.1.2 脊柱腰段生理性前凸平直或脊柱侧弯,骶棘肌痉挛,腰部活动受限,腰椎棘突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
4.1.3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和加强试验阳性。
4.1.4 受累神经根支配区的感觉、运动和反射可能出现改变,重者患肢有肌肉萎缩,中央型突出者或巨大的腰椎间盘突出,可能引起马尾压迫综合症,表现为大小便功能异常,马鞍区感觉障碍,下肢肌力减退等。
4.1.5 影像学检查4.1.5.1腰椎正侧位片可能显示脊柱侧弯、椎间隙变窄等征象。
但主要是用来排除其他腰椎骨质疾病. 4.1.5 2CT或MRI或脊髓造影检查可明确诊断,排除其它病变。
4.2 [ 治疗]4.2.1 非手术疗法:适用于初发或轻型患者。
4.2.1.1 卧床休息3-4周,一般轻型可好转。
4.2.1.2 骨盆牵引:结合卧床休息,采用骨盆牵引3-4周,效果良好。
按摩、推拿、理疗可缓解肌痉挛,松解神经根粘连。
4.2.1.3 药物治疗:消炎止痛药物等;4.2.1.4可手法治疗,但确忌暴力;4.2.2 手术疗法:开窗或半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术者,原则上不使用内植物;如需要做全椎板切除,可选用内植物,包括椎弓根螺钉、固定棒、人工间盘、Cage 等。
4.2.2.1 手术适应证4.2.2.1.1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明确,虽首次发病,但症状严重,严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
四、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本病属中医学腰痛又称“腰脊痛”,是指因外感,内伤或挫闪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引起腰脊或脊旁部位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临床表现】腰部疼痛:几乎所有本病患者都有此症状,主要表现为下腰部肌腰骶部的钝痛,平卧时减轻,活动后加重,重者呈痉挛性剧痛,这主要是神经根受压引起的炎症性疼痛。
下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疼痛主要沿臀部、大腿及小腿后侧至足根或足背,呈放射性刺痛。
严重者可呈电击样。
一般多发于单侧。
这是由于椎间盘突出早期神经根底部的炎症化学性刺激造成的,后期炎症和消退后机械性压迫往往出现麻木或下肢发凉。
肌肉;力量减弱或瘫痪:一般可出现胫前肌群及足背肌群麻痹,出现足下垂。
继发产生椎管狭窄可出现间歇性破行。
马尾神经症状:中央型突出较重者,压迫马尾神经可出现会阴部麻木、刺痛,排便、排尿无力,女性可出现尿失禁,男性可出现阳痿。
【诊断要点】1、病史:一是外伤,二是劳损,三是肾气不足,四为风、寒、湿、热之邪流注经络,致使经络困阻发病。
2、症状(1) 腰痛:腰痛是椎椎间盘突出症状最先出现的症状,而且是多见的症状,发生率约91%,疼痛性质一般为钝痛、放射痛或刺痛。
活动时疼痛加重,休息或卧床后疼痛减轻。
(2) 坐骨神经痛:腰推问盘突出症绝大多数病人发生在L4/L5、L5/S1间隙,故容易引起坐骨神经痛,发生率达97%。
疼痛多是放射性痛,由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到跟部或足背部。
(3) 腹股沟区或大腿内侧痛:高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突出的椎间盘可压近L1、L2和L3神经根,出现相应的神经根支配的腹股沟区疼痛或大腿内侧疼痛。
(4) 马尾神经综合征:向正后方向突出的髓核、游离的椎间盘组织,可压迫马尾神经,出现大小便障碍,鞍区感觉异常。
多表现为急性尿储留和排便不能自控。
(5) 尾骨疼痛: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可出现尾骨疼痛。
原因是突出的椎间盘组织移人骶管,刺激腰骶神经丛。
(6) 肢体麻木感:有的病人不出现下肢疼痛而表现为肢体麻木感,此乃是椎间盘组织压迫刺激了本体感觉和触觉纤维而引发的麻木。
腰椎间盘的诊断、治疗及操作规范诊断要点根据病史中的腰腿痛史、间隙性发作、咳嗽打喷嚏加剧史,同时结合下肢的放射痛、脊柱侧弯、直B2抬高试验阳性、腰椎旁压痛、下肢神经功能检查、腱反射等再加以影像学检查町确诊。
一、分型1.根据突出物在椎管内的位置分侧突型:髓核从后纵韧带旁突出压迫神经根,多数为单侧突出,少数可发生双侧突出:中央型:髓核从椎骨中央突出压迫马尾神经和双侧神经根‘,极外侧型:髓核突出于关节突下面或其外侧,压迫同一节段神经根。
2.根据突出物的程度分膨出型:髓核突出于纤维环内,使之膨隆,但纤维环未完破裂,椎间隙未变窄,粘连少,可还纳。
脱出型:髓核已突破纤维环,其状态为纤维软骨性实体,与周围组织可有粘连,椎间隙变窄,还纳困难。
游离型:髓核完全脱离椎间隙,进入椎管内,成为游离纤1织,与周围组织有粘连,椎间隙变窄,无还纳可能性。
二、常见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1.L3~4椎间盘突出①疼痛在骶髂关节、髋关节大腿后外侧,并向大腿前方及小腿前内侧放射;②小nR前内侧麻木:③膝反射减弱或消失;④第3腰椎棘突旁有压痛;;⑤膝关节伸展力减弱;⑥髋关节过伸试验或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2.L4~5,椎间盘突出①骶髂关节、髋关节及小腿、小腿后侧疼痛,并放射至小腿前外侧、足背及足趾;②小腿外侧或足背包括足趾有麻木感;①足趾/厅仲刀减弱:跟腱反射町无改变或减弱;⑤14棘突旁有压痛点。
3.L5~S1,椎间盘突出①骶髂关节上方、髋关节、大腿与小腿后外侧及足背疼痛;②小腿后外侧包括外侧足趾麻木;③足与趾跖屈力减弱;④小腿三头肌无力或萎缩;⑤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⑥L5棘突旁有明显压痛。
4.L2~3、椎间盘突出①臀部和大腿外侧出现感觉麻木或过敏;②股四头肌肌力减弱:③膝反射减弱。
5 中央型其诊断要点除一般各项外,主要依据:①具有马尾神经受累症状,包括双下肢感觉、运动、膀胱直肠功能及性功能障碍:2站立及活动症状加剧,卧床及静息状态缓解()与脊髓肿瘤相反;③脊髓造影提示:碘柱不完全梗阻,脑脊液检查蛋白定量多正常。
腰椎间盘突出症针灸诊疗规范(2011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2、常发生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生理孤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腿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6、X线摄片检六: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
CT检查可显示椎问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三证候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中医证候分类:1、血瘀证: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转受限,痛处拒按。
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2、寒湿证:腰腿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受寒及阴雨加重,肢体发凉.舌质淡,舌白或腻,脉沉紧或濡缓:3、湿热证:腰部疼痛,腿软无力,痛处伴有热感,遇热或雨天痛增,活动后痛减,恶热口渴,小便短赤。
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4、肝肾亏虚:腰酸痛,腿膝乏力,劳累更甚,卧则减轻。
偏阳虚考面色恍白,手足不温,少气懒言,腰腿发凉,或有阳萎、早泄,妇女带下清稀,舌质淡,脉沉细。
偏阴虚者,咽干口渴,面色潮红,倦怠乏力,心烦失眠,多梦或有遗精,妇女带下色黄味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四病理分型:1、单侧椎间盘突出:下腰痛伴一侧卜肢放射痛,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减小或消失,病变椎间盘患侧椎旁压涌,可沿坐骨神经向下肢放射,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CT检查:椎间盘向椎管一侧突出;2、双侧椎间盘脱出:下腰痛,伴双侧下肢放射痛,腰生理前凸减少或消失,病变椎间盘两侧椎旁均有压痛,可沿坐骨神经向下肢放射,双下肢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CT检查:椎间盘肉左右突出,并可见游离块:3、中央型椎间盘脱出:除出现腰腿痛的症状外,还可出现会阴部麻木和大小便功能障碍等马尾神经压迫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LIDP)诊疗常规一、概述腰椎间盘突出症指始发于椎间盘的损伤、破裂、突出或退行性病变的基础上,产生椎间盘和相应椎间关节及其附属组织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引起腰痛伴下肢放射性疼痛的临床症候群。
本病应属祖国医学“腰痛”、“痹证”、“痿证”的范畴。
该病好发于25-50岁青壮年,广泛存在于各行各业中,以劳动强度较大的或长期处于坐位工作的人员多见,病因为外伤、负重、震动、不良体位、脊柱畸形等导致椎间盘退行性变,诱发腰椎间盘突出。
临床上常以L4-5、L5-S1椎间盘突出最为常见。
突出的腰椎间盘刺激神经根及其周围硬膜囊,静脉丛等导致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无菌性炎症,反射或水肿,粘连而出现腰痛、下肢放射痛、下肢感觉及运动功能减弱。
二、临床表现1、腰痛半数以上患者先腰痛后腿痛,腰背痛为椎间盘突出刺激外层纤维环和后纵韧带中的窦椎神经纤维所致。
该神经由2/3交感神经和1/3躯体神经组成,持续数天到数年不等,部位在下腰背部和腰骶部,表现为起病缓慢的腰背区局限或广泛的钝痛,活动时加重,休息后可减轻。
2、坐骨神经痛大多数突出部位在L4-5和L5-S1椎间隙,故患者多有坐骨神经痛,部位由腰骶部,臀后部,大腿后外侧,到小腿外侧和足跟,足背部,是神经性放射痛。
患者常被迫屈髋屈膝位以减轻疼痛症状,因此站立位较坐位时严重。
多数患者不能长距离步行,但骑车远行无困难,当咳嗽、排便等腹压增加时,则诱发和加重坐神经痛。
病史较长者有少数患者因交感神经受刺激引起牵涉痛可产生腹股沟区痛。
3、下腹部痛和大腿前侧痛在高位椎间盘突出症,L2、3、4神经根受累时,出现神经根支配区的下腹部,腹沟区或大腿前内侧疼痛。
4、麻木当椎间盘突出刺激本体感觉和触觉纤维,引起肢体麻木感而不出现下肢疼痛,麻木感觉区按受累神经区域皮节分布。
5、间歇性跛行患者随行走距离增多可引起腰背痛和不适,同时感患肢疼痛和麻木加重,出现症状的早晚可因行走距离不等,当取蹲位或坐位休息短暂时间后,症状减轻,再行走后症状再出现。
此系椎间盘组织压迫神经根和椎管容积减小,使神经根充血,水肿炎症反应所致。
当行走时椎管内受阻的椎静脉丛扩张,加重了对神经根的压迫引起缺氧症状。
6、马尾综合症见于中央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有左右侧交替出现的坐骨神经痛和会阴区麻木感。
有些患者在重体力劳动后或在机械牵引和手法复位后,出现剧烈腰骶区疼痛,双侧大腿后侧疼痛,会阴区麻木,排尿,排便无力或不能控制,出现严重的马尾神经受损症状,以后疼痛消失出现双下肢不全瘫痪,括约肌功能障碍,男性性功能障碍,女性因尿潴留而假性尿失禁等。
7、肌肉瘫痪神经根受压严重时,使神经麻痹肌肉瘫痪。
8、患肢发凉因患肢疼痛反射地引起交感性血管收缩,或因为刺激了椎旁的交感神经纤维,引起坐骨神经痛,小腿及足趾皮温减低,尤以足趾为著。
三、实验室检查1.腰椎X线片:是颈椎、腰椎病人的常规检查。
一般需摄正位、侧位和左右斜位片、必要时加摄颈部前屈和后伸时的侧位片。
正位片可能见到椎间隙狭窄、钩椎关节骨质增生,椎弓根增粗。
侧位片可发现颈椎生理前突消失,椎体前后缘形成骨唇,椎间隙狭窄和椎管狭窄。
斜位片可判定椎间孔的情况。
2. 腰椎CT:可清晰显示椎体前、后缘的骨赘,硬脊膜囊、脊髓、神经根的受压部位和程度,测得椎管前后径和横径,还能了解椎间孔和横突孔有无狭小,椎板有无肥厚。
3. 腰椎MRI:可清晰显示间盘组织后突,压迫硬脊膜囊和脊髓的情况,以及有无静脉回流受阻、受压局部脊髓内有无囊性变等情况。
四、诊断要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7年第三辑中的“中药新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要求进行设计。
1、疼痛好发于下腰,且向下肢放射。
2、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腰扭伤发作期。
3、有局限性压痛点。
4、直腿抬高试验和加强试验阳性。
5、皮肤感觉、肌力和腱反射的改变。
6、脊柱姿态的改变。
7、X线腰椎正侧位片提示脊柱侧凸或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
8、CT提示有椎间盘突出。
其中前4项为基本根据,第8项为确诊根据。
五、鉴别诊断1、腰椎后关节紊乱相邻椎体的上下关节突构成腰椎后关节,为滑膜关节,有神经分布。
当后关节上、下关节突的关系不正常时,急性期可因滑膜嵌顿产生疼痛,慢性病例可产生后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出现腰痛。
此种疼痛多发生于棘突旁1.5厘米处,可有向同侧臀部或大腿后的放射痛,易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混。
该病的放射痛一般不超过膝关节,且不伴有感觉、肌力减退及反射消失等神经根受损之体征。
对鉴别困难的病例,可在病变的小关节突附近注射2%普鲁卡因5毫升,如症状消失,则可排除腰椎间盘突出症。
2、腰椎管狭窄症间歇性跛行是最突出的症状,患者自诉步行一段距离后,下肢酸困、麻木、无力,必须蹲下休息后方能继续行走。
骑自行车可无症状。
患者主诉多而体征少,也是重要特点。
少数患者有根性神经损伤的表现。
严重的中央型狭窄可出现大小便失禁,脊髓碘油造影和CT扫描等特殊检查可进一步确诊。
3、腰椎结核早期局限性腰椎结核可刺激邻近的神经根,造成腰痛及下肢放射痛。
腰椎结核有结核病的全身反应,腰痛较剧,X线片上可见椎体或椎弓根的破坏。
CT扫描对X线片不能显示的椎体早期局限性结核病灶有独特作用。
4、椎体转移瘤疼痛加剧,夜间加重,患者体质衰弱,可查到原发肿瘤。
X线平片可见椎体溶骨性破坏。
5、脊膜瘤及马尾神经瘤为慢性进行性疾患,无间歇好转或自愈现象,常有大小便失禁。
脑脊液蛋白增高,奎氏试验显示梗阻。
脊髓造影检查可明确诊断。
六、中医辨证治疗中医辨证论治基本上是参照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
1、血瘀证: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转受限,痛处拒按。
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治法:活血祛瘀、行气止痛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2、寒湿证:腰腿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受寒及阴雨加重,肢体发凉。
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紧或濡缓。
治法:温经散寒,化湿通络方药:乌头汤加减3、湿热证:腰部疼痛,腿软无力,痛处伴有热感,遇热或雨天痛增,活动后痛减,恶热口渴,小便短赤。
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治法:清热祛湿、宣通经络方药:宣痹汤加减4、肝肾亏虚证:腰酸痛,腿膝乏力,劳累更甚,卧则减轻。
偏阳虚者面色恍白,手足不温,少气懒言,腰腿发凉,或有阳萎、早泄,妇女带下清稀,舌质淡,脉沉细。
偏阴虚者,咽干口渴,面色潮红,倦怠乏力,心烦失眠,多梦或有遗精,妇女带下色黄味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补益肝肾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阴虚者治以滋补肾阴 ,方用左归丸加减;肾阳虚者治以温补肾阳 ,方用青娥丸或右归丸加味。
七、西医治疗原则1、对症治疗(1)解热、镇痛、抗炎类:阿斯匹林是最常用的镇痛药,作用和缓安全,用于各种神经痛及关节痛。
但禁止长期大量服用,有胃溃疡患者慎用。
(2)非甾体类镇痛药:扶他林、消炎痛、布洛芬等,镇痛效果优于阿斯匹林,抗炎、抗风湿也较强,但因有一定副作用,如头痛、恶心、呕吐、皮疹及胃肠道反应,对肝肾亦有损伤,故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3)中枢性肌肉松驰剂:氯唑沙宗,对缓解肌肉疼痛有一定作用。
(4)对处于急性期的患者,因其脊神经根水肿,引起剧烈疼痛,甚至继发蛛网膜粘连,可口服或静滴类固醇药物,辅以利尿剂或脱水剂,以消除神经根水肿。
(5)维生素B1等神经营养药对神经损伤有一定恢复作用,也常在一些复方中使用。
(6)如患者疼痛难忍,一般止痛药物效果不佳时,可口服吗啡缓释片或注射哌替啶针等。
但这类药物具有成瘾性,应严格在医生指导控制下短期使用。
(7)外用扶他林软膏可在局部形成高用药浓度,有效缓解软组织损伤引起的紧张、疼痛。
2、封闭疗法采用局部痛点及骶管封闭治疗。
骶管封闭以骶裂孔两侧骶角连线中点上方为穿刺点,常规消毒,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后用腰穿针从穿刺点向上向前刺入骶管内,回抽无血或及脊液,即可注入10%普鲁卡因15ml(或利多卡因10ml)、醋酸强2mg、生理盐水30ml,1次/3天,3次为1疗程,的松龙25mg混合液、维生素B12连续2个疗程以上。
3、康复治疗1)物理治疗常用治疗方法如:低频调制的中频电疗法、小脑电刺激仪、超声波疗法、温热脊髓低周波治疗及其它疗法。
2)牵引治疗腰椎牵引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常用且有效的方法。
#3)运动治疗腰椎的运动治疗是指采用合适的运动方式对腰部等相关部位以至于全身进行锻炼。
运动治疗可增强腰部的肌力,使腰椎稳定,改善椎间各关节功能,增加颈椎活动范围,减少神经刺激,减轻肌肉痉挛,消除疼痛等不适,矫正腰椎排列异常或畸形,纠正不良姿势。
4)活血化瘀中药制剂,如丹参注射液、丹红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血栓通、血塞通注射、灯盏花注射液等。
八、专科特色治疗1、针刺治疗1)普通针刺疗法(1)毫针刺法以夹脊穴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达到消肿、消炎、甚至髓核回纳的目的,多与远道取穴相结合,及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近部取穴可改善病变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代谢,有利于消除或减轻神经根炎症、水肿,远道与辨证取穴可加强镇痛作用,改善全身症状。
常用腧穴除夹脊穴外,还可配肾俞、腰阳关、承扶、承山、大肠俞、关元俞、环跳、阳陵泉、委中、足三里、昆仑等。
方法:以患椎间隙为中心,加上下椎间隙共刺3针,另加该3针左右旁开1寸各刺1针,共9针,针刺深度为1.5~2.5寸,轻度捻转,不提插、不留针。
腰腿部症状明显配相应局部穴。
针后卧床休息2小时,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2)电针疗法电针治疗LIDP亦是在毫针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利用针、电的共同作用以提高临床疗效,取穴多以腰夹脊为主,配合患侧环跳、阳陵泉、委中、足三里、昆化等。
电针波型以疏密为主,低频率、输出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
夹脊电针可以使病变的椎间盘收缩、突出的髓核部分回归或促进炎症水肿吸收,髓核缩小而解除对硬膜囊及神经根的压迫。
方法:以夹脊、阿是穴为主。
压痛点明显者,以压痛点为中心;压痛点不明显者,根据患者腰椎间盘病变节段水平距督脉约1寸处为进针主穴,然后分别以主穴上下间距1寸为度,取2~3穴,夹脊柱进针,进针深度为1.5~2寸,得气后加电针,疏密波型。
2、灸法灸法治疗LIDP是在毫针基础上,施以艾条,加强温通经脉、活血散瘀的作用,故对寒湿型、瘀滞型更为适宜,单纯使用灸法治疗者较少。
取穴与毫针取穴相似,多以腰夹脊穴为主,配以患肢足太阳、足少阳经穴,常用艾条循经灸治,或温针夹脊穴。
3、穴位注射疗法在穴位上注射药物,兼有穴位刺激和药物的双重作用,因其较常规用药药量少,因而减轻了药物副作用的发生,常用治疗LIDP的注射药物有三类:(1)中药制剂,如复方丹参注射液、当归注射液等;(2)神经营养药物,如维生素B1、B6、B12、ATP、辅酶A等;(3)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如地塞米松、强的松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