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教学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2
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概念,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2. 使学生了解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认识到水循环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水循环的概念及主要环节。
2. 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1. 水循环的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2. 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水循环的动态过程。
2. 运用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水循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水循环的意义。
五、教学内容1. 水循环的概念: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分在各种形态之间不断转换、循环的过程。
2.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降水、径流、地下径流、地表径流、冰雪融化等。
3. 水循环的意义:a. 维持全球水量平衡。
b. 更新陆地水资源。
c. 侵蚀、搬运、堆积地貌。
d. 影响气候、生物、土壤等地理环境要素。
e. 支持人类生产、生活活动。
4. 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a. 降水:带来水资源,影响农业生产、城市供水等。
b. 径流:形成河流、湖泊,影响水能资源、渔业等。
c. 地下径流:补充地下水,影响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
d. 地表径流:造成水土流失、洪水等灾害。
e. 冰雪融化:影响冰川、雪山分布,加剧海平面上升。
5. 人类活动与水循环:a. 水资源开发利用:兴修水利工程,调节水循环。
b. 环境保护:防止水污染,维护水循环正常进行。
c. 城市化:影响水循环过程,加剧水资源短缺、内涝等问题。
d. 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加剧水土流失、洪水等灾害。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水循环的基本知识,认识到水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水景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水的存在形式及变化,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水循环。
2. 新课导入:介绍水循环的概念、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初中地理优秀教案《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与反思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术①了解水圈水体的组成和各水体彼此转化的关系②能绘制示用意表示水循环的进程,把握其要紧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阻碍,明白得水循环的地理意义③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地理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④正确熟悉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进展。
二、进程与方式①课前阅读彼此联系的水体,加深学生对地球上水的熟悉。
②依照所提供的资料,同窗间合作探讨长江水的补给形式,通过“说、指、画、比、思、辨”等让学生自主构建水循环的知识。
③由黄河断流现象,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分析黄河断流带来的危害、断流的缘故,并尝试提出解决黄河断流的方式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②帮忙学生树立正确熟悉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进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进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进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陆地水体之间的彼此补给关系。
教学方式1.讨论法通过组织学生讨论,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讨学习的机遇。
2.案例分析法(黄河断流问题)四、教学进程一、彼此联系的水体【自学】结合图 3.1,自学第一部份内容回答以下问题:一、地球上的水体从状态上和存在空间上分为哪几种类型?二、陆地上的水体有哪些?3、水圈有哪些特点?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总结(板书)【过渡】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类水体之间具有水源彼此补给的关系。
观看图3.2“陆地上的水体及其彼此关系”大伙儿试探两个问题(学生自主讨论)师: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
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生:雨水、高山冰川或冰雪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等【过渡】“以上的内容充分说明,自然界的水体由很多部份组成,可是他们都处于彼此转换、彼此阻碍的进程,他们是彼此联系的。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9一、教材分析本节主要讲述水的运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球上的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之中。
教材紧紧抓住水体运动这一重要思想,侧重介绍了两部分内容:一是水循环,二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洋流。
本节共三课时,第一课时为水循环。
水循环课程标准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教材地位教材在前面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岩石圈、大气圈等知识,本节课把我们的视野扩大到水圈(尽管知识的落脚点在陆地上),水圈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水循环更是把这四大圈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维护全球水量平衡;促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促使各圈层之间实现物质和能量交换;影响气候和生态,塑造着地表形态。
2、内容分析本节主要内容有:水循环过程(类型、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出”是一般性要求,即了解;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说明,“说明”要求理解和掌握。
3、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和地理意义。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2)教学难点: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人类活动的影响4、教材特点教材力图实现“对话、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强调了师生课堂教与学的互动设计,问题设计的创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并说明水循环运动产生的原因。
(2)理解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绘制水循环简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水循环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发展的观念指导个人行为。
(2)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3)使学生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的观点。
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教学设计与反思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②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③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地理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④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2、过程与方法①课前阅读相互联系的水体,加深学生对地球上水的认识。
②根据所提供的资料,同学间合作探究长江水的补给形式,通过“说、指、画、比、思、辨”等让学生自主构建水循环的知识。
③由黄河断流现象,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分析黄河断流带来的危害、断流的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黄河断流的方法和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教学方法1.讨论法通过组织学生讨论,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机会。
2.案例分析法(黄河断流问题)3、教学过程一、相互联系的水体【自学】结合图3.1,自学第一部分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地球上的水体从状态上和存在空间上分为哪几种类型?2、陆地上的水体有哪些?3、水圈有哪些特点?学生回答,老师补充总结(板书)【过渡】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观察图3.2“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大家思考两个问题(学生自主讨论)师: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
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生:雨水、高山冰川或冰雪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等【过渡】“以上的内容充分说明,自然界的水体由很多部分组成,但是他们都处于相互转换、相互影响的过程,他们是相互联系的。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水循环对人类生存和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珍惜水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2.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播放水循环的动画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出今天的课题《自然界的水循环》。
2. 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展示水循环的示意图,讲解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包括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
3.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让学生分组讨论水循环对人类生存和环境的重要性,然后由老师进行总结。
4. 课堂总结: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5.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一幅水循环的示意图,并标注各个环节。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自然界的水循环》这一课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以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较高,通过讨论和发言,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去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不足之处是,由于时间限制,有些学生在绘制示意图时没有得到充分的指导,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水循环》教学反思《水循环》教学反思1【教学建议】1.充分利用好课本中的活动、读图思考、案例等活动性课文。
本节教学难度相对较低,可充分利用好课本中的活动、读图思考、案例等活动性课文进展教学。
如结合教材54页的“读图思考”可拓展说明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结合55—56页“活动”、运用水循环原理,可使学生真实地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2.探讨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时,可利用读图思考主要探讨河流与湖泊之间的补给关系,适当赐予拓展。
如利用案例分析黄河下游河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补充“河流的水源补给类型”,并结合读图,分析说明我国不同地区的”河流的主要补给来源和汛期特点。
3.通过“自然界水循环示意图”,让学生学会读图、说图和绘图。
利用课件呈现“自然界水循环示意图”,要求学生找出示意图中的水循环环节、所表示的水循环的类型,并请学生上台指图进展讲解,最终以动画的形式,播放自然界三种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
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绘图,读图,说图等活动,从自然界的水循环示意图中觉察水循环的三种类型和主要环节,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4.联系前后所学学问和实际案例进展教学。
如讲“水循环是地球上最活泼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过程之一”这一学问点时,以长江为案例,引导学生进展探究学习,首先呈现长江中下游平原景观图,让学生思考长江中下游是如何形成的。
呈现长江上游的河谷图片,让学生明确这也是水循环的杰作,告知学生以后我们还会进一步学习河流地貌的形成。
以长江中下游梅雨的形成,并联系大气环流的有关学问,帮助学生理解水循环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冲突。
这样,把前面所学与后面将要学习的有关学问进展了有机整合,不但实现了旧学问的迁移运用,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效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
如讲“水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这一学问点时,可通过呈现各种流水地貌的图片(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喀斯特地貌、江汉平原等),说明水循环对地表形态塑造力气的强大,告知学生我们将在第四章进一步学习水这种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并联系以前所学的“地转偏向力”学问,了解河流两岸的侵蚀与积存。
初中地理优秀教案《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反思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②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控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③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猎取有用信息,分析地理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④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进展。
2、过程与方法①课前阅读相互联系的水体,加深同学对地球上水的认识。
②依据所提供的资料,同学间合作探究长江水的补给形式,通过“说、指、画、比、思、辨”等让同学自主构建水循环的知识。
③由黄河断流现象,引导同学搜集资料,分析黄河断流带来的危害、断流的缘由,并尝试提出解决黄河断流的方法和措施。
3、情感立场与价值观①加强同学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②援助同学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进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教学方法1.争论法通过组织同学争论,给同学提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机会。
2.案例分析法〔黄河断流问题〕四、教学过程一、相互联系的水体【自学】结合图3.1,自学第一部分内容回答以下问题:1、地球上的水体从状态上和存在空间上分为哪几种类型?2、陆地上的水体有哪些?3、水圈有哪些特点?同学回答,老师补充总结〔板书〕【过渡】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观测图3.2“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大家思索两个问题〔同学自主争论〕师: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
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生:雨水、高山冰川或冰雪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等【过渡】“以上的内容充分说明,自然界的水体由许多部分组成,但是他们都处于相互转换、相互影响的过程,他们是相互联系的。
水循环教学反思 篇一:水循环>教学反思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我设计了自己的教学,效果很好。
具体讲有以下几点: 1、引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及学生学习兴趣。
对学生学习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2、'相互联系的水体'该部分课标虽未做要求,但它是水循环知识的铺垫,因此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根据'水圈构成图',找出我们平常用到的淡水类型及其占水圈的比例培养学生科学的资源观。
'读图思考'是让学生了解各种水体之间是怎样相互联系的,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河流量如何随补给水源变化而变化。
这部分知识,我采用让学生读书和看图相结合的方法去学习,然后再让学生完成读图思考,学生能很快地掌握知识。
3、根据'相互联系的水体'来说明水循环过程,并注重理解水循环的各个环节、绘图、回到课前问题'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并引出一江春水向东流'为什么流不尽?'导入水循的意义,并据此分析'人类对水循环的哪些环节可以施加影响?水循环持续不断更新?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我先让学生从书中找出相应的概念,学生再用自己的话复述具体的水循环过程,然后师生共同画三种水循环的示意图,并标出每种循环的各个环节,学生能快速高效地掌握这一重点内容。
进而提出以上问题,让学生讨论思考,很自然地过渡到水循环的意义,前后衔接很自然,知识具有一定的连贯性。
4、学习延伸设计:收集家乡河的资料,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对该河流的治理和开发提出自己的设想。
对课堂知识进行延伸拓展,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做到学以致用,也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5、本节课注意多媒体技能和地理课堂的有机融合,整个课堂结构清楚明确,共分为四大模块:三维目标、重难点内容、知识体系、分组讨论、各抒已见及课外拓展,使用多媒体壮大的信息功效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课堂效率很高,知识容量也很大,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科学24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教案)标题:探索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小学科学教案引言: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它在自然界中通过循环来保持生态平衡。
本节课将带领学生们一起探索自然界中的水循环过程,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帮助他们加深对水循环的理解,并培养他们的科学观察能力。
一、目标:1. 认识水循环的基本过程和意义;2. 掌握水蒸发、降雨、河流等环节的概念与特点;3. 培养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的能力;4. 培养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的意识与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水的循环过程;2. 分析水循环对大气、生态系统、人类等方面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正确详细的教学课件和教学实验装备;2. 准备示范实验的材料与器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发学生对水循环主题的兴趣,可以通过一张展示有水循环图片的幻灯片来呈现,或者讲述一则水循环的有趣故事。
2. 知识讲解与展示(15分钟)向学生介绍水循环的基本概念,重点解释蒸发、凝结、降水、河流等概念,并结合生活实例进行讲解。
同时,通过个人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要求学生在白板上或笔记本上绘制水循环的示意图,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3. 实地观察与实验(30分钟)带领学生外出实地观察,选择一个靠近学校的水体(如小河、湖泊)进行观察。
指导学生观察水的状态、水面是否有水汽蒸发、是否有鱼类、浮萍、水草等,鼓励他们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并提出问题和解释。
回到教室后,进行实验展示。
1)准备一盛装水的容器,放在教室窗户旁或其他适当位置,观察一段时间后,向学生提问:水体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水蒸发的过程以及蒸发后水的去向。
2)准备一杯温水和一个冷杯,向学生提问:为什么我们喝完热水杯子外面会有水滴?概括学生答案,引导出凝结的概念。
4. 实验设计与操作(30分钟)分组设计实验,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小实验。
例如,在一杯装满水的玻璃杯上盖上保鲜膜并固定好,然后将放有冰块的小碗放在杯子上方,观察一段时间后,学生观察并记录保鲜膜上是否会出现水滴。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课标解读】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分析这条标准,其包含的具体要求如下:(1)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够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2)“标准”不要求出现3种循环的概念,而是要求以海陆间循环为主;(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4)本标准把落脚点放在陆地上,因此,对陆地各水体之间的关系(水循环各环节的联系)、水资源及其更新,水循环对气候、生态、地貌的影响等,应给予适当地关注。
【教材分析】1.教材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各种相互联系的水体,并指出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为学习水循环作铺垫。
2.教材第二部分通过水循环示意图,详细介绍了3种水循环,其中,以海陆间循环为主;然后,以活动形式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过程所产生的影响;最后,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水圈的构成和特点,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其数量是有限的;(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3)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2)通过学习水体的运动转化与更新规律,能够让学生解释生活中与之相关的一些实际问题,从而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学生对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认识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是不断运动变化的,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1.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3种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水循环教学设计“水循环”位于地理1第三章第一节,在教材结构体系中承接地球的外部圈层,对水圈进行拓展研究和深入学习。
学习本节内容学生可以明白水体分类和地表水资源的总体利用状况,了解水循环的环节、类型和地理意义,加深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为后续学习洋流对地表环境的影响做铺垫。
课程目标核心素养1.课标原文: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过程与地理意义。
(2017年版)2.课标解读:本条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建立水循环各环节之间的练习,将感性知识和直观图像逐步归纳为水循环模型。
水体的含义、名称、水循环的环节与分类等概念性知识均需要教师作补充。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为本节内容教学重点,教师应当结合四大圈层间的相互作用讲解,表现出自然界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
1.人地协调观:分析宁夏砂田中铺设啥事对水循环蒸发、下渗、径流等环节的影响,说明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改造作用。
2.综合思维:结合实例,解释水循环对生物圈、、岩石圈和大气圈的影响,掌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3.区域认知:结合水循环示意图,描述海陆间水循环、陆上内循环、海上内循环的过程,认识地表水体的分布、更新速度等特征。
4. 地理实践力: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明确社会循环各环节,提高绘图能力和图表归纳能力。
重点:水循环过程与地理意义难点: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教材、笔记本、白纸、彩笔一、课程导入【教师活动】展示古书中对水循环的描述,例如《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由此提问学生地表蒸发的水去哪里了?为什么李白说黄河之水从天上而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了吗?【学生活动】阅读古诗文,解释诗中对水循环各环节的描述。
太阳加热海水使海水蒸发,河流注入大海,补充蒸发的损耗,使海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
【设计意图】引经据典,展现古代地理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情境导入,激发学生思维,为新课讲解做铺垫。
二、新课讲解(一)水循环过程与类型【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46页相关段落,在书中勾画出水循环含义与主要类型。
水循环一课的教学反思水循环是自然界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也是学生初次接触地理知识的一课。
作为地理老师,我对这一课进行了精心的备课和教学设计。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本文将对水循环一课的教学进行反思,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首先,我意识到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于水循环的概念理解并不深刻。
他们往往只能记住水蒸发、凝结和降水这几个关键词,但对于其中的原理和过程并不能准确描述。
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对水循环的原理进行讲解。
通过生动的示意图和实际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作用。
其次,我发现学生在进行实地观察和实验时存在着一定的困惑。
他们对于如何进行实地观察和实验的步骤和方法并不清楚。
在水循环一课中,我只是简单地告诉他们观察水的蒸发和凝结现象,并没有具体指导他们如何进行观察和记录。
因此,我决定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
我将给出详细的实地观察和实验指导,帮助学生明确每个步骤的操作和记录方式,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同时,我还发现在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较低,他们往往只是被动地听和看,缺乏主动探究的能力。
这与我在课堂教学中过多地讲授和示范有一定的关系。
因此,我决定在今后的教学中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通过提出问题和让学生自主探索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我还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水循环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联系认识不足。
他们对于水的重要性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缺乏足够的认识。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加强对水资源合理利用和水环境保护的教育。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的重要性,并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综上所述,我对水循环一课的教学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
通过加强对水循环原理的讲解、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和加强水资源教育,我相信学生对于水循环的理解和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会得到有效提升。
《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教学反思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我设计了自己的教学,效果很好。
具体讲有以下几点:
1、引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及学生学
习兴趣。对学生学习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2、"相互联系的水体"该部课标虽未做要求,但它是水循环知识的
铺垫,因此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根据"水圈构成图",找出我们平常用到
的淡水类型及其占水圈的比例培养学生科学的资源观。"读图思考"是
让学生了解各种水体之间是怎样相互联系的,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
分析河流量如何随补给水源变化而变化。然后再让学生完成读图思
考,学生能很快地掌握知识。
3、根据"相互联系的水体"来说明水循环过程,并注重理解水循环
的各个环节、绘图、回到课前问题"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并引出
一江春水向东流"为什么流不尽?"导入水循的意义,并据此分析"人
类对水循环的哪些环节可以施加影响?水循环持续不断更新?学生
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我先让学生从书中找出相应的概念,学生再用
自己的话复述具体的水循环过程,然后师生共同画三种水循环的示意
图,并标出每种循环的各个环节,学生能快速高效地掌握这一重点内
容。
4、学习延伸设计:收集家乡河的资料,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并对该河流的治理和开发提出自己的设想。对课堂知识进行延伸拓
展,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做到学以致用,也培养了学
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5、本节课注意多媒体技能和地理课堂的有机融合,整个课堂结构
清楚明确,共分为四大模块:三维目标、重难点内容、知识体系、分
组讨论、各抒已见及课外拓展,使用多媒体壮大的信息功效为学生们
提供了富厚的学习资源,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课堂
效率很高,知识容量也很大,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
1、如板书不够。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似乎是一个电脑操作员,只
是在机械地操作,板书不够多,学生学起来缺乏真实感。
2、教学历程中的过渡不够吸引人,对学生的引导还不够等。
授课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永远没有完美的止境。以后还需要不懈
地努力,不停前进自己的教学水平,进一步完善自己
对于现阶段考核知识内容而言,主要是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强调记忆,而程序性知识强调运用运用。实际上,高中阶
段有大的程序性知识,如何学习该部分知识更有效?我感觉在教学中
应该两条腿走路: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抓住理解地理过程的关键
点,把握地理过程。使学生能较好的理解地理现象,并把所学地理知
识应用到生活中。其次,当学生理解有困难时,(指在学习新课时)
可先督促学生将知识点机械地记忆下来。通过各种变式的练习,使学
生理解地理规律及其运用的方法。在实践教学中,通过这两种办法仍
不能得到较好学习效果的。之后的问题留到今后再逐步消化。
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