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治疗进展
- 格式:ppt
- 大小:7.51 MB
- 文档页数:38
恶性肿瘤治疗方法恶性肿瘤(癌症)是一种恶性肿瘤性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上升。
针对不同类型和分期的恶性肿瘤,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可以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常见的恶性肿瘤治疗方法。
1. 手术切除:对于早期或局部进展的恶性肿瘤,手术切除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手术切除可以通过完全或部分切除肿瘤组织,清除周围淋巴结,从而达到根治或减轻病变的目的。
手术切除可以应用于多种恶性肿瘤,如乳腺癌、结直肠癌、肺癌等。
2. 放疗:放射治疗利用高能射线破坏肿瘤细胞的DNA结构,阻断其增殖能力,并抑制其生长。
放疗常用于手术后的辅助治疗,以清除可能残留的肿瘤细胞。
对于不适合手术切除的患者,放疗也可以作为主要治疗或姑息治疗。
放疗可以治疗多种恶性肿瘤,如头颈部肿瘤、膀胱癌、宫颈癌等。
3. 化疗:化学药物通过干扰细胞分裂和增殖过程,杀死恶性肿瘤细胞。
化疗常用于不能手术切除的晚期恶性肿瘤,以及术前、术后的辅助治疗。
化疗常以药物联合或交替使用,以增加疗效和缓解副作用。
对于特定类型的肿瘤,如乳腺癌、淋巴瘤等,化疗在早期阶段可达到根治目的。
4. 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指针对特定分子靶点设计的治疗方法。
靶向药物可以选择性地抑制或阻断肿瘤细胞生长因子的信号传导路径,从而起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
靶向治疗适用于一些基因突变或蛋白异常表达的肿瘤,如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等。
靶向治疗通常作为化疗的补充或替代,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毒副作用。
5. 免疫治疗:免疫治疗通过调节或增强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达到抗癌效果。
免疫治疗可以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应答,帮助机体识别和攻击肿瘤细胞。
目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CAR-T细胞疗法是免疫治疗的两大突破。
免疫治疗可应用于多种恶性肿瘤,包括黑色素瘤、肺癌、淋巴瘤等。
除了上述治疗方法外,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还包括支持治疗、营养支持、心理支持等。
此外,个体化治疗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通过检测肿瘤的特定基因突变或遗传变异,确定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2022恶性胸膜间皮瘤内科治疗进展(全文)摘要恶性胸膜间皮瘤(MPM)是起源于胸膜组织的一类侵袭性恶性肿瘤,在人群中发生率不高,但预后极差,中位生存期仅12个月左右。
培美曲塞联合铂类化疗是目前指南共同推荐的一线方案,增加贝伐珠单抗的使用将进一步延长生存时间;但发生耐药后,尚没有能够带来明确生存获益的抗肿瘤治疗方案。
目前包括NCCN指南在内的国际国内指南目前无推荐的标准的MPM二线方案,临床上常应用的方案为长春瑞滨、吉西他滨等单药化疗,但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又3个月左右。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已被证实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具有显著的肿瘤生长抑制作用,其疗效与PD-L1表达具有一定相关性。
在不可切除的MPM中,PD-1/PD-L1抑制剂治疗在一线和二线及以上治疗中均开展了一系列临床研究,部分结果也获得了国际指南的弓I用和推荐/但总体疗效改善有限。
本文对国内外MPM治疗领域的最新临床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尝试寻找未来改善治疗疗效的方向和前景。
恶性胸膜间皮瘤(malignantpleuralmesothelioma,MPM)是起源于胸膜组织的一类侵袭性恶性肿瘤,病因可能与石棉接触相关,是机体通过多种信号通路对石棉纤维等产生的慢性炎症反应及局部免疫抑制所导致的恶性病变[1,21MPM 的病理类型包括上皮样(约占60%)和非上皮样(约占40%),非上皮样又包括梭形细胞样、肉瘤样、多形性、纤维样、双向型和其他非特异性[3]。
MPM发生率不高,但预后极差,中位生存期仅12个月左右[4,5。
针对不可切除的MPM,抗叶酸药物(雷替曲塞、培美曲塞)联合铂类最早被证实可改善患者的生存,培美曲塞联合铂类化疗也是目前指南共同推荐的一线方案[6,7,8,9。
,增加贝伐珠单抗的使用将进一步延长生存[10。
一旦耐药,尚无抗肿瘤治疗被证实能够带来明确的生存获益,因此目前包括NCCN指南在内的国际国内指南目前无推荐的标准的MPM二线方案,临床上常应用的方案为长春瑞滨、吉西他滨等单药化疗/旦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survival,PFS)仅为3个月左右[9。
肿瘤免疫治疗进展与展望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肿瘤治疗方式的探索也越来越深入。
在传统的化疗、放疗等方式之外,肿瘤免疫治疗正逐渐成为医学领域的新亮点。
虽然肿瘤免疫治疗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是其颇具前景和潜力的特点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本篇文章将探讨肿瘤免疫治疗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展望。
一、肿瘤免疫治疗的现状肿瘤免疫治疗是通过激活人体免疫系统,让其更好地攻击癌细胞而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
这一治疗方式的核心在于利用人类自身的免疫力量来对抗癌细胞。
肿瘤免疫治疗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采用抗体药物治疗抗体药物对于癌细胞表面的一些特定标志物非常敏感,可以激活免疫细胞消灭癌细胞。
在临床应用中,人们已经成功地开发出了一些抗体药物,例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剂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等。
2、细胞治疗细胞治疗是指通过输注大量经过加工处理的细胞,来启发人体免疫系统进行对抗癌细胞的作用。
传统的细胞治疗主要包括树突状细胞疫苗、恶性肿瘤干细胞免疫治疗等手段。
3、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新型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主要针对免疫系统中的某些“抑制阀门”进行抑制,从而激活患者的免疫系统,加强对癌细胞的攻击力。
在临床上已经成功地研发出许多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例如:PD-1、CTLA-4和LAG-3等。
二、肿瘤免疫治疗的未来展望1、个性化治疗随着精准医学时代的到来,人们也在不断提高肿瘤治疗的个性化程度。
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未来也将更加重视个性化治疗。
例如,通过检测患者的免疫指标,筛选出更适合患者的抗体药物,并进行必要的调整。
2、联合治疗肿瘤免疫治疗的单一手段可能很难完全消除癌细胞,因此未来还将加强联合治疗的方法。
例如,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细胞治疗,或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放疗等。
3、转化免疫治疗转化免疫治疗是一种新型的免疫治疗方法,它的作用在于通过改变癌细胞成分,促进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对它们进行攻击。
KAP1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及治疗中作用的研究进展刘秀文1,2,曹锟1,刘新光11 广东省医学分子诊断重点实验室,广东东莞523808;2 广东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摘要:恶性肿瘤是当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其整体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并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深入研究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对其早期诊断和治疗以及预后改善至关重要。
KRAB相关蛋白1(KAP1)是一个多功能蛋白质,能够参与基因转录抑制、DNA损伤修复、免疫调节、胚胎发育以及病毒感染等。
越来越多研究发现,KAP1在多种恶性肿瘤细胞中高表达,并通过调控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等生物学行为,参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同时在肿瘤治疗耐药和免疫治疗中发挥一定作用。
但目前KAP1促进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仍需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恶性肿瘤;KRAB相关蛋白1;恶性生物学行为;耐药性;免疫治疗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3.25.026中图分类号:R7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66X(2023)25-0099-04恶性肿瘤是当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其整体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并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能够有效延长恶性肿瘤患者生存时间,改善生存质量。
因此,寻找有效的生物标志物成为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和靶向治疗的关键。
KRAB相关蛋白1(KAP1)又称三重基序蛋白28、转录中介因子1β,最早于1996年由费雷德曼团队采用亲和层析法分离得到[1]。
KAP1属于TRIM蛋白家族的重要成员,能够参与基因转录抑制、DNA 损伤修复、免疫调节、胚胎发育以及病毒感染等[2]。
越来越多研究发现,KAP1在多种恶性肿瘤细胞中高表达,并通过调控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等生物学行为,参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
本文结合文献就KAP1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及治疗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KAP1的分子结构及其生物学功能人类KAP1的编码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9q13.43,全长6 254个碱基,包含17个外显子。
2024肝内胆管癌治疗的研究进展(全文)摘要肝内胆管癌(ICC)是肝脏胆管上皮细胞来源的恶性肿瘤。
根治性手术被认为是当前唯一可能治愈的方案,但是预后仍不理想。
随着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可提高ICC患者的生存率,已成为一线方案。
基于基因组学的靶向治疗能使部分基因突变的ICC患者获益。
另外,全身联合局部治疗也能改善部分ICC患者的预后。
尽管如此,对ICC的治疗依然困难重重。
本文对ICC治疗的策略作一综述,旨在为临床诊疗和基础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是第二大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起源于胆管上皮细胞,约占所有肝癌的20%,特点是隐匿性、高侵袭性、难治性和预后差[1,2]。
过去40多年,ICC的发病率不断增加,我国的ICC发病率已超过6/10万[3]。
手术切除是治愈ICC的最有效手段,但仅有20%~30%的患者能获得此机会,术后5年生存率始终徘徊在20%~35%[4]。
不可切除ICC患者接受现有的诊疗策略,其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仅为11.7个月[2]。
随着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靶向和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ICC治疗的困境,给患者带来了福音[5]。
另外,系统性治疗,包括全身化疗联合局部放射、介入治疗等,也成为当前治疗ICC的重要方法。
本文重点关注当前和未来的ICC治疗策略,对ICC手术以及全身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ICC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一、流行病学和诊断ICC的发生与多种风险因素相关,包括纤维囊性疾病、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肝内胆管结石、肝硬化、病毒性肝炎、寄生虫感染等[2,6]。
研究表明,长期慢性炎症刺激易导致胆道胆汁淤积、胆管上皮损伤,从而促使ICC的发生[7,8]。
另外,ICC易在男性、老年患者中发生,但近年来女性、年轻患者的发病率也有所上升[9]。
肿瘤免疫治疗的最新进展和前沿技术近年来,随着肿瘤治疗理念的逐步转变,肿瘤免疫治疗成为了研究热点。
与传统化疗、放疗相比,肿瘤免疫治疗具有精准度高、毒副作用小等优势,尤其对于某些难治性和转移性肿瘤,肿瘤免疫治疗展现出了可喜的治疗效果。
本文将介绍肿瘤免疫治疗的最新进展和前沿技术。
一、肿瘤免疫治疗原理在肿瘤免疫治疗中,通过增强或激活机体免疫系统,以识别、攻击和杀灭肿瘤细胞。
主要包括肿瘤疫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CAR-T细胞治疗等。
1.肿瘤疫苗肿瘤疫苗是一种用于诱导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肿瘤细胞的疫苗。
通过注射携带抗原的疫苗,可以使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原抗体,提高肿瘤细胞的免疫识别能力,从而杀死肿瘤细胞。
2.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一种通过抑制T细胞表面的抑制分子,以恢复T细胞对肿瘤的攻击能力的药物。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激活免疫系统来杀死肿瘤细胞,对于某些恶性肿瘤的治疗具有显著疗效。
3.CAR-T细胞治疗CAR-T细胞治疗是一种针对恶性肿瘤的新型治疗方法。
该技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患者自身的T细胞改造成可识别、攻击和杀死肿瘤细胞的CAR-T细胞,然后再将经改造的T细胞重新注入患者体内。
CAR-T细胞治疗已在临床上显示出一定的治疗效果,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二、肿瘤免疫治疗的最新进展1.IO治疗的临床应用目前,对于许多难治性肿瘤,肿瘤免疫治疗已经成为一线治疗方案。
例如,PD-1抑制剂在晚期肺癌、黑色素瘤、肝癌等多种肿瘤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
除了PD-1抑制剂,其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L1抑制剂、CTLA-4抑制剂等也在这些肿瘤中得到应用。
随着肿瘤免疫治疗的不断发展,IO治疗的临床应用将变得越来越广泛。
2.肿瘤微环境的重要性肿瘤微环境是影响肿瘤免疫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微环境中存在多种细胞和分子,这些细胞和分子会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免疫治疗的效果。
如调节T细胞的功能、识别肿瘤抗原、促进肿瘤生长等。
了解肿瘤微环境的作用以及其对免疫治疗的影响,有助于提高肿瘤免疫治疗的疗效。
口腔医学中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治疗进展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口腔医学领域在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口腔颌面部肿瘤是指发生在口腔和颌面部的恶性或良性肿瘤,包括口腔黏膜、舌、唇、颌骨等部位的肿瘤。
本文将介绍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治疗进展,包括早期诊断、手术治疗、辅助治疗等方面。
一、早期诊断早期诊断是口腔颌面部肿瘤治疗的关键。
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口腔医学领域采用了一系列先进且无创的检测手段,如CT、MRI和超声等,可以准确评估肿瘤的位置、大小和侵袭深度,有助于早期发现肿瘤并进行早期治疗。
此外,口腔医生还可以通过活检等方式获取组织样本,进一步明确肿瘤的类型和恶性程度,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准确依据。
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口腔颌面部肿瘤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
早期诊断的关键是早期治疗,对于早期肿瘤,手术切除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随着手术技术的不断改进和精细化,切除范围得到控制的同时,对肿瘤组织的损伤更小。
并且,微创手术技术的引入进一步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效果,减少了手术创伤和复原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辅助治疗口腔颌面部肿瘤的辅助治疗在手术后的康复阶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辅助治疗包括放疗、化疗和靶向治疗等,可以减少术后复发和转移的风险,提高治疗效果。
放疗通过利用高能射线直接杀死癌细胞来控制和杀灭肿瘤,化疗通过使用抗癌药物干扰或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靶向治疗则是通过作用于特定的分子结构来选择性的杀死癌细胞。
四、研究进展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治疗进展不仅仅局限于以上方法,还有很多新的治疗方法正在不断研究和尝试,以提高治疗效果。
例如,免疫治疗、基因治疗、药物载体技术等都是当前口腔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或增强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抵抗癌细胞,基因治疗则是通过改变人体细胞的基因来达到治疗的目的,药物载体技术则可以提高药物在肿瘤组织中的靶向性和疗效。
这些新的治疗方法有望为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治疗带来新的突破。
m 6A 甲基化修饰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彭 晨 李小琴# 王德强 陆 懿 应乐倩 黄雨朦江苏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212001)摘要 N 6⁃甲基腺苷(m 6A )作为转录表达的关键调节剂,是真核细胞中最为常见的表观转录组学修饰。
通过三大调节因子甲基转移酶、去甲基化酶和结合蛋白的共同调节,m 6A 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有重要作用。
免疫治疗作为多种晚期恶性肿瘤的一线治疗方案,在许多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表现出明显的耐药性。
最近的研究证实,m 6A 甲基化修饰对肿瘤免疫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从而影响肿瘤患者免疫治疗的疗效。
本文就m 6A 甲基化修饰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N 6⁃甲基腺苷; 消化系统肿瘤; 免疫疗法; 甲基转移酶类; 去甲基化酶类; 结合蛋白Progress in Research on m 6A Methylation Modification in Immunotherapy of Digestive System Malignant Tumors PENG Chen, LI Xiaoqin, WANG Deqiang, LU Yi, YING Yueqian, HUANG Yumeng. Department of Oncology, 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Jiangsu Province (212001)Correspondence to:LIXiaoqin,Email:******************.cnAbstract As a key regulator of transcriptional expression, N 6⁃methyladenosine (m 6A) is the most commonly seenepigenetic transcriptome modification in eukaryotic cells. m 6A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of tumor through the joint regulation of three regulatory factors, methyltransferase, demethylase and binding protein. Immunotherapy, as the first⁃line treatment for many advanced malignant tumors, has shown obvious drug resistance in many patients with digestive system malignant tumors. Recent studies have confirmed that m 6A methylation modifi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egulatory role in tumor immunity, thus affecting the efficacy of immunotherapy in tumor patients. This articlereviewed progress in research on m 6A methylation modification in immunotherapy of digestive system malignant tumors.Key words N 6⁃Methyladenosine; Digestive System Neoplasms; Immunotherapy; Methyltransferases; Demethylases; Binding ProteinsDOI : 10.3969/j.issn.1008⁃7125.2022.08.008*基金项目:镇江市社会发展项目(SH2021068)#本文通信作者,Email:******************.cn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是当前最常见、同时也是最致命的恶性肿瘤之一,占全球恶性肿瘤发病率的26%,死亡率约占35%[1]。
参附注射液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研究进展总结近年来有关参附注射液的临床研究报告,发现其在非小细胞肺癌、白血病等恶性肿瘤治疗中有广泛应用,具有明显减轻放化疗毒副作用,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保护心肌等作用,在恶性肿瘤临床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标签:参附注射液;恶性肿瘤治疗;生存质量;毒副反应;心肌保护参附注射液是由中医著名古验方经现代工艺加工提炼而成的纯中药制剂,主要含有人参皂苷和乌头类生物碱等活性成分,具有回阳救逆、益气固脱等功效[1]。
临床上主要用于心力衰竭、各种原因的休克、心肌梗死等病症的治疗[2]。
近年来不少临床研究发现,参附注射液作为恶性肿瘤治疗中的辅助用药,在减轻放化疗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等方面,逐渐显示出中药制剂独特的作用优势。
研究表明,参附注射液参与抗肿瘤的主要作用机制有:①增加吞噬细胞功能,提高血清补体含量,升高血清抗体浓度,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升高CD3、CD4、CD4/CD8比值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②促进造血干细胞分化及增值,改善骨髓造血功能;③保护心肌细胞,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促进肝功能恢复;④抗炎镇痛等[3]。
本文就近年来参附注射液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作简要综述,供临床用药参考。
1 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癌症治疗中,常规疗法往往会对患者本身造成二次伤害,利用Karnofshy功能状态评分(KPS评分)等,对癌症患者生存质量进行评定,是制定和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参考依据,一般评分越高,患者健康状况越好,越能忍受癌症治疗所带给身体的毒副作用。
刘俊波[4]等将6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随机分成参附注射液联合NP治疗组和NP对照组,观察两组化疗后血常规及生活质量的变化情况。
结果显示,治疗后參附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均高于对照组;患者KPS 评分提高稳定率和体重增加效果均优于对照组。
龙顺钦[5]等在使用参附注射液联合治疗NSCLC患者时,发现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不仅较单纯化疗有更明显改善,且对化疗所致的疲乏、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有一定的拮抗作用。
妇科恶性肿瘤腹腔镜手术治疗新进展【关键词】妇科恶性肿瘤腹腔镜多年来妇科恶性肿瘤治疗一直以手术为主,经腹广泛子宫切除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是目前治疗妇科恶性肿瘤的主要术式。
近10年来,随着腹腔镜设备的不断改进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腹腔镜手术不仅应用于妇科良性疾病的治疗,如子宫内膜异位症、附件肿物、子宫肿瘤及异位妊娠等,在妇科恶性肿瘤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许多学者对腹腔镜下妇科恶性肿瘤的手术分期和广泛子宫切除术进行了系列研究,初步证实应用腹腔镜手术行盆腔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能达到开腹手术的效果[1,2],并显示出其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及术后病率低等优点。
1 腹腔镜手术用于妇科恶性肿瘤诊治的历史和现状20世纪90年代以来,腹腔镜手术进展很快,有人开始尝试妇科恶性肿瘤淋巴结的清扫,甚至对早期患者施行广泛切除。
1990年Pembo等[3]开创腹腔镜下施行卵巢癌患者盆腔淋巴结切除术的先例。
随后,Nezhat等[4]首次对宫颈癌及子宫内膜癌患者施行盆腔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并辅助经阴道切除全子宫和双附件。
1991~1997年,许多学者进行系列研究,提供手术时间、术后病率和并发症等资料[1]。
国内2000年开始有关妇科恶性肿瘤腹腔镜分期和治疗的个案报告[5,6],至今能完成腹腔镜下淋巴结切除和广泛子宫切除的单位仅有数家,病例数有限[7-9],仍缺少大样本的临床资料,缺乏患者手术预后的足够资料,所以限制了该项手术的开展。
2 腹腔镜手术在妇科恶性肿瘤的应用范围及方式[10]2.1 早期宫颈癌的分期诊断和广泛切除主要适用于Ⅰa~Ⅱa期的宫颈癌,其手术步骤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及腹腔镜辅助下的阴式广泛子宫切除术(1aparoscopy assisted radical vaginal hysterectomy,LAVH)。
(1)建立气腹后,200 ml生理盐水冲洗盆腔后送细胞学检查,探查肝、脾、横膈、大网膜、肠管、腹膜,如有可疑,镜下活检送冰冻病理检查。
摘要:胃腺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
一线治疗是指在患者初诊时采用的治疗方案,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改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胃腺癌一线进展治疗方案进行综述,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一、化疗化疗是胃腺癌一线治疗的主要手段,通过使用化疗药物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目前,常用的化疗方案有以下几种:1. 单药化疗:以5-氟尿嘧啶(5-FU)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如替加氟、卡培他滨等。
2. 两药联合化疗:以5-FU为基础,联合顺铂或卡铂等铂类药物,如FOLFOX(5-FU、亚叶酸钙、奥沙利铂)、FOLFIRI(5-FU、亚叶酸钙、伊立替康)等。
3. 三药联合化疗:在两药联合化疗的基础上,联合紫杉类或蒽环类药物,如FOLFIRI+奥沙利铂、FOLFOX+奥沙利铂等。
4. 四药联合化疗:以FOLFOX为基础,联合奥沙利铂、伊立替康和紫杉类药物,如FOLFOX+奥沙利铂+伊立替康+紫杉类药物。
二、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指针对肿瘤细胞特异性信号通路或分子靶点的治疗,具有针对性强、副作用小的特点。
目前,针对胃腺癌的靶向治疗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种:1. 抗EGFR单抗:如西妥昔单抗、尼妥珠单抗等。
2. 抗VEGF单抗:如贝伐珠单抗、雷珠单抗等。
3. 抗VEGFR-TKI:如索拉非尼、仑伐替尼等。
4. 抗EGFR-TKI:如奥西替尼、厄洛替尼等。
三、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免疫治疗在胃腺癌一线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成果。
目前,常用的免疫治疗药物有以下几种:1. PD-1/PD-L1抑制剂:如纳武单抗、帕博利珠单抗等。
2. CTLA-4抑制剂:如伊匹单抗等。
四、联合治疗联合治疗是指将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多种治疗方法相结合,以提高治疗效果。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联合治疗方案:1. 化疗+靶向治疗:如FOLFOX+贝伐珠单抗、FOLFIRI+雷珠单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