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圈闭描述与评价(10学时)
- 格式:ppt
- 大小:13.71 MB
- 文档页数:152
油藏描述第一部分不同勘探开发阶段油藏描述的主要内容油藏描述,简称RDS技术服务(Reservoir Description Service),它是对油藏各种特征进行三维空间的定量描述和表征以至预测。
油藏描述以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等为理论指导,综合运用地质,地震,测井和试油试采等信息,最大限度地应用计算机技术,对油藏进行定性定量描述及评价的一项综合研究的方法和技术。
油藏描述的最终成果是建立反映油藏圈闭几何形态及其边界条件、储集特征和渗流特征、流体性质及分布特征的三维或四维油藏地质模型。
不同的勘探开发阶段,由于研究任务不同,资料信息类别及占有程度不同,所研究的内容及最终成果也各有所异。
一、勘探阶段油藏描述技术:勘探阶段油藏描述是指从圈闭预探获得工业性油气流到探明储量过程中所进行的综合性油藏勘探和评价。
具体可包括勘探早期阶段及油藏勘探评价阶段。
进行下列内容的描述与表征:(1)地层格架(模型)。
建立地层层序及综合剖面,划分生、储、盖组合,确定含油层系。
(2)构造格架(模型)。
确定圈闭类型及高点、主断层、断裂系统的分布及性质、圈闭面积及闭合高度。
(3)储层格架(模型)。
储集体类型及分布、储集岩岩性及厚度、储集物性参数变化趋势及规律。
(4)地化格架(模型)。
烃源岩性质及分布、油藏类型及流体性质、流体分布及含油气面积。
最终建立研究区油藏的概念模型,计算未开发探明储量。
选择先导开发实验区为开发方案准备必要的基础。
该阶段油藏描述的主要任务是描述油气藏的形态和规模,揭示油气藏内部结构和油气分布状况,准确确定油藏概念模型,指导勘探部署,提高勘探程度,以尽可能少的探井控制和探明更多的油气地质储量,并为开发可行性评价提供地质依据。
具体内容为:(1)圈闭描述:层位标定,编制油组(或油气层)顶面圈闭形态图,圈闭特征描述与圈闭发育史分析,圈闭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根据地震、地质、测井、测试等方面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圈闭和断层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
第四章圈闭和油气藏(Chapter4 trap and hydrocarbon reservoir)学时:8 学时基本内容:① 圈闭和油气藏的分类及基本要素。
② 各类圈闭和油气藏的形成条件、类型及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各类圈闭和油气藏的形成条件、类型及特征。
教学内容提要:第一节圈闭和油气藏概述一、圈闭的概念和发展油气圈闭:油、气、水流体,在其力场强度的作用下,油气将由高势区向各自的低势区流动,这种储集层中被高油或气势面、非渗透性遮挡单独或联合封闭而形成的油或气的低势区,称为油气圈闭。
二、圈闭和油气藏的分类按成因可将圈闭分为:构造、岩性、地层、水动力和复合圈闭五大类。
圈闭成因分类系统表大类构造圈闭岩性圈闭地层圈闭水动力圈闭复合圈闭亚类1.背斜圈闭1.透镜体型1.地层超覆圈闭1.构造鼻和阶地型水动力圈闭1.构造-地层复合圈闭2.断层圈闭2.上倾尖灭型2.不整合圈闭2.单斜型水动力圈闭2.水动力-构造复合圈闭3.裂缝性背斜圈闭3.礁型圈闭3.古潜山圈闭3.纯水动力圈闭3.地层-水动力复合圈闭4.刺穿圈闭4.沥青封闭圈闭4.构造-地层-水动力复合圈闭三、圈闭和油气藏的度量(本节重点)(一)圈闭的度量1.闭合度(高)和闭合面积的确定闭合度:是指圈闭顶点到溢出点的等势面垂直的最大高度。
溢出点:是指圈闭容纳油气的最大限度的位置。
闭合点:从另一角度来描述溢出点的特征,意即闭合的最低点,低于该点位置,圈闭就不存在了(不闭合),或超出圈闭的范围。
2.有效孔隙度和储集层有效厚度的确定(二)油气藏的度量1.油气藏的概念油气藏:是相当数量的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在一个油气藏内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统一的油、气、水界面,是地壳中最基本的油气聚集单元。
2.油气藏内油、气、水的分布3.度量参数对于油气藏来讲,其大小通常是用储量来表示的,主要用到以下几个参数和术语。
(1)油气藏高度和油气柱高度油气藏高度:是指油气藏顶(闭合高和储层顶面交点)到油气水界面的最大高差。
第二章油藏工程第一节油气水概述一、石油石油是一种成分十分复杂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
主要成分为液态烃,含有数量不等的非烃化合物及多种成分的微量元素。
从地下采出的石油,在加工提炼之前称之为原油。
1 石油的成因就石油的成因学说而言,大体上可分成两派,即无机成因说和石油有机成因说。
1.1 无机成因无机成因说认为,石油是地下深处(地壳以下)形成,后来沿着较大断裂渗流到地壳上部或者在天体形成时形成。
石油的生成是非生物成因,石油是由C和H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
无机成因的证据:(1)在实验室条件下,用C、H两种元素作实验可以形成烃类化合物;(2)在岩浆岩(如方正老尖山的火山岩—玄武岩气孔中有轻质石油)中见有油苗。
岩浆岩中曾也发现过石油沥青;(3)在星球中(其它星际)也发现有碳氢化合物;(4)在陨石中也发现有碳氢化合物和氨氢酸等100种以上的烃类化合物;(5)碳化铁说:早期的门捷列夫提出,反应式为:Fe3Cn+H2O→CnHm+Fe2O3;无机成因代表人物有前苏联:库得涅采夫、克鲁泡特金等;美国的高契尔、戈尔得等人。
1.2 有机成因有机成因说认为:石油是埋藏在地下深处的沉积岩内的生物残体(有机质)在一定的温度、压力和还原的条件下转化而成的,石油是由有机质转化而成的。
其证据主要有:(1)目前找到的石油中99.9%分布在沉积岩内。
只有极其少量的分布在岩浆岩和变质岩内。
(2)石油在地质剖面上各地质时期均有发现,而且与煤和有机质的分布具有一致性,主要是侏罗纪,第三纪等地质时期。
(3)据目前对石油分布的研究,确认石油的分布不仅与一定沉积相带有关,而且受生油相带的控制。
(4)在石油成分中找到了与已知的生物分子结构有关的成分。
如与植物的叶绿素和动物的血红素有关的卟啉类化合物,姥姣烷、植烷等。
在3000m以下的深度这些有机物质急剧减少。
(5)石油和生物体中碳的同位素成分具有明显的一致性。
石油的元素组成和生物体的元素组也具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