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樊锦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最新范文5篇
- 格式:docx
- 大小:26.83 KB
- 文档页数:7
感动中国人物樊锦诗事迹材料精选心得体会5篇感动中国人物樊锦诗事迹材料精选心得体会5篇大家认识“樊锦诗”这位神奇的女子吗?她被称为“敦煌的女儿”。
今天我在这给大家带来感动中国人物樊锦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01她是备受宠爱的江南闺秀,是风华正茂的北大高材生,却奉献了大半辈子的光阴守护着荒野大漠的七百三十五座洞窟。
人们亲切地喊她“敦煌的女儿”,她却说,我其实也想过离开。
然而,在每一个荆天棘地的人生路口,她都选择了坚守。
她是樊锦诗,1963年北京大学毕业,进入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历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名誉院长,为敦煌文化的研究、保护和传承奋斗了56个春秋,并且还在继续做着贡献。
2019年,国庆前夕,樊锦诗先生获颁国家荣誉称号勋章。
日前,译林出版社推出了《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这也是她首次直面读者,亲述自己不平凡的人生。
该书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顾春芳执笔。
2019年10月21日,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行,樊锦诗本人出席活动。
面对大家的称赞与崇敬,樊锦诗是谦虚的,对她而言,她一生挂念的,至今仍在为之奔走的————仍是敦煌。
文物保护学者的心灵史“我的经历很简单,出生在北京,上海长大,北大求学,到敦煌工作。
我从来没想过我要写什么自传、回忆录。
”在新书发布会现场,樊锦诗做了20分钟的发言,虽然几次推说自己年纪大了,可是在发言中每位观众都能感受到她干练的性格与深厚的学养,以及她对敦煌毫无保留的爱。
真正让她动念写自传的,除了这些年友人的建议之外,还有一种责任感。
她觉得自己有责任把她在敦煌研究院工作几十年见证的历史写下来,把那些和研究院前辈、同仁一起工作的故事记录下来。
她讲到在工作中看到常书鸿院长、段文杰院长为敦煌所做的一切,讲到在政治不太平的年代坚守敦煌的研究者恪尽职守,讲到在条件依旧艰苦的情况下,依然有人深入大漠,默默无闻地把一生奉献给敦煌:“他们对敦煌的爱真的是发自内心。
敦煌能从老照片的废墟里,走过70年,到如今建成敦煌研究院,真正是这些老先生们带头留下来的。
2020樊锦诗事迹学习心得5篇精选2020年樊锦诗事迹学习心得5篇精选2020年樊锦诗事迹学习心得5篇精选学习樊锦诗事迹心得体会一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文物有效保护的探索者改革先锋称号获得者、最美奋斗者称号获得者作为中国文物保护领域国际合作的领军人物之一,樊锦诗获得过很多荣誉。
1963年,她毕业于北京大学后进入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历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名誉院长,为敦煌文化研究、保护和传承奋斗了56个春秋,至今仍在继续做着贡献。
樊锦诗为敦煌莫高窟保护作出重要贡献,是文化领域、文物战线的杰出代表。
在宣讲中樊锦诗介绍了敦煌文化灿烂辉煌的成就,强调了敦煌保护的重要意义,她从守一不移担当使命探索进取留住根脉,我们永远在路上四个方面讲述她与敦煌之间的情缘以及敦煌研究院在莫高窟的研究、保护、管理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成就。
她带领团队致力于莫高窟的科学保护,敦煌学的深化研究,在全国文博系统率先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制定文物保护专项法规和办法、建设数字敦煌档案。
通过多方面努力创新性解决了莫高窟旅游开发与永久保护之间的矛盾,积极利用现代技术真正做到了让莫高窟走出去、火起来。
樊锦诗强调人才队伍培养的重要性,敦煌研究院能取得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几代莫高人的付出。
樊锦诗表示,敦煌研究院成立几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下,一代又一代莫高人传承着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在研究、保护、传承、弘扬敦煌文化艺术等方面取得了成绩。
新时代向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不忘过去、把握现在、面向未来,莫高窟的保护乃至全国文物的保护任重而道远,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探索创新,为中华文化的繁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王吉德指出,莫高精神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文物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是国家强盛、社会进步在文化领域的集中体现,也是广大文博工作者的共同精神财富,是做好新时代文物工作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和强劲持久的精神动力。
学习樊锦诗事迹个人心得体会5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学习樊锦诗事迹个人心得体会1敦煌莫高窟的传承永不停息贾正:从“敦煌守护神”常书鸿,到“艺术导师”段文杰,再到“敦煌女儿”樊锦诗,可以说,敦煌研究院75年发展背后,凝聚着你们三代掌门人的心血。
因为你们,才有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敦煌。
樊锦诗:常书鸿先生是敦煌文物保护研究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者。
他是敦煌研究院的前身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的首任所长。
他克服人员和资金短缺困难,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白手起家,一手抓保护,一手抓艺术。
对石窟做了力所能及的初步整修,阻挡了人为破坏和偷盗,使莫高窟得到初步保护。
常书鸿先生所做的各种努力为后来敦煌文物研究所各项工作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段文杰先生是上个20世纪80年代初担任敦煌文物研究所的第二任所长。
1984年敦煌文物研究所扩建为敦煌研究院,段先生为第一任院长。
他在任内大力引进各方面专业人才,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学习和引进了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先进理念、技术和经验,创办了国内最早的敦煌学专业期刊《敦煌研究》,并带领全院努力奋斗,把敦煌保护、研究、弘扬的各项事业提升到了新高度。
我是1998年60岁时接受敦煌研究院院长任命的。
我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管理工作,直到2015年才离开管理岗位,这期间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1975年到1983年,是我在敦煌搞管理工作的第一个阶段。
初到管理岗位也没有什么想法,就是继续做常书鸿先生以前做过的保护管理工作,以前辈为榜样,尽自己之力将工作开展起来。
第二阶段是1984年到1997年。
在这个阶段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在段文杰先生的带领下迈入了国际合作、科学保护、研究创新、弘扬创新的新阶段,为敦煌研究院的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第三个阶段是1998年到2014年。
这个阶段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期,一方面国家加大了对莫高窟的保护力度,国际上也对莫高窟给予了更大的关注。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和旅游的快速发展,游客数量逐年攀升,社会对莫高窟提出了各种想法和要求,给保护管理带来了很大挑战和压力。
观看樊锦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最新范文5篇观看樊锦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文四
12月18日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
40年众志成城、砥砺奋进,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回望几十年风雨历程,有这样一位女性,她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在敦煌文化领域中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让人们真正读懂了”半边天的意义。
她就是樊锦诗,”敦煌的女儿。
出生在繁华大城市--浙江杭州,青年时考取了北京大学,本是”前途似锦的她,却在25岁那年千里迢迢来到了漫天黄沙的大漠深处,从此与敦煌莫高窟”厮守长达半个多世纪。
从青春少女到满头华发,樊锦诗扎根西北荒漠守护敦煌半个多世纪,55年的坚守,是对敦煌的热爱,也是祖国的需要。
她视敦煌石窟的安危如生命,扎根大漠,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唐代前期和中期洞窟的分期断代。
改革开放以来,她坚持改革创新,带领团队致力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积极开展文物国际交流合作,引进先进保护理念和保护技术,构建”数字敦煌,开创了敦煌莫高窟开放管理新模式,有效地缓解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放的矛盾。
在全国率先开展文物保护专项法规和保护规划建设,探索形成石窟科学保护的理论与方法,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文物和大遗址保护传承与利用作出突出贡献。
樊锦诗是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的最好传承者,她曾说,”我给自己算了次命,我的命就在敦煌。
其实,她用一生的守望告诉世人,她无愧于敦煌。
亲爱的朋友,很高兴能在此相遇!欢迎您阅读文档2020樊锦诗事迹学习心得5篇精选,这篇文档是由我们精心收集整理的新文档。
相信您通过阅读这篇文档,一定会有所收获。
假若亲能将此文档收藏或者转发,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更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2020樊锦诗事迹学习心得5篇精选我们为您整理《2020樊锦诗事迹学习心得5篇精选》,供大家共同学习参考。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她从小在上海长大,1963年北大毕业后,把大半辈子的光阴都奉献给了大漠上的敦煌石窟。
人们亲切地喊她“敦煌的女儿”。
那你知道樊锦诗事迹心得体会都有那些吗下面是我们为大家收集的关于2020樊锦诗事迹学习心得5篇精选。
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学习樊锦诗事迹心得体会一“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文物有效保护的探索者”改革先锋称号获得者、“最美奋斗者”称号获得者……作为中国文物保护领域国际合作的领军人物之一,樊锦诗获得过很多荣誉。
1963年,她毕业于北京大学后进入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历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名誉院长,为敦煌文化研究、保护和传承奋斗了56个春秋,至今仍在继续做着贡献。
樊锦诗为敦煌莫高窟保护作出重要贡献,是文化领域、文物战线的杰出代表。
在宣讲中樊锦诗介绍了敦煌文化灿烂辉煌的成就,强调了敦煌保护的重要意义,她从“守一不移”“担当使命”“探索进取”“留住根脉,我们永远在路上”四个方面讲述她与敦煌之间的“情缘”以及敦煌研究院在莫高窟的研究、保护、管理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成就。
她带领团队致力于莫高窟的科学保护,敦煌学的深化研究,在全国文博系统率先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制定文物保护专项法规和办法、建设数字敦煌档案。
通过多方面努力创新性解决了莫高窟旅游开发与永久保护之间的矛盾,积极利用现代技术真正做到了让莫高窟走出去、火起来。
樊锦诗强调人才队伍培养的重要性,敦煌研究院能取得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几代莫高人的付出。
樊锦诗表示,敦煌研究院成立几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下,一代又一代莫高人传承着“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在研究、保护、传承、弘扬敦煌文化艺术等方面取得了成绩。
学习樊锦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5篇_樊锦诗事迹感想学习樊锦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1“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2017年4月8日晚,央视《朗读者》第八期迎来“勇气”的主题,节目现场,与樊锦诗同奋斗在敦煌的研究人员们朗读了余秋雨的《莫高窟》、季羡林的《在敦煌》、冯骥才的《人类的敦煌》(均为节选),献给以樊锦诗为代表的几代敦煌人。
提起樊锦诗,有些人可能不知道,可说起敦煌,没有一个中国人不知道。
敦煌莫高窟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1963年,刚从北大考古系毕业的25岁上海姑娘樊锦诗,被分配到敦煌文物研究所,此后54余年樊锦诗以敦煌为家,走过了莫高窟大大小小735座洞窟,她领衔出版的《敦煌石窟全集(考古报告)》第一卷被称为“精致绝伦、佩服之至”,可以说,没有樊锦诗,就没有今天我们看到的莫高窟,季羡林先生都赞她“功德无量”,她为“永远的敦煌”倾尽了一生的心血,被誉为“敦煌的女儿”。
樊锦诗把文物保护与合理利用紧密结合,从壁画病害防治到崖体加固,从环境监测到风沙治理,她和敦煌研究院的保护工作者一起,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莫高窟治沙工程”、“数字敦煌馆工程”等十三项文物保护与利用工程,为新世纪敦煌文物的保护与利用构筑了宏伟蓝图。
五十余年扎根大漠,倾全力保护、研究与利用敦煌石窟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国家与人民不会忘记,中共十三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边陲儿女、“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改革开放以来优秀共产党员代表”等荣誉称号纷至沓来。
面对戈壁黄沙,她无怨无悔;面对荣誉掌声,她不骄不躁。
她说:“我觉得我很平凡。
我不能说我真的做好了一件事情,从历史辩证法来看,当时觉得做好的事情,以后未必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我只能说,我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从常书鸿到段文杰,再到今天的樊锦诗,在敦煌研究院70年事业发展的背后,凝聚的是几代莫高窟人的心血—他们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
2020学习樊锦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5篇】樊锦诗先进事迹心得“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2017年4月8日晚,央视《朗读者》第八期迎来“勇气”的主题,节目现场,与樊锦诗同奋斗在敦煌的研究人员们朗读了余秋雨的《莫高窟》、季羡林的《在敦煌》、冯骥才的《人类的敦煌》(均为节选),献给以樊锦诗为代表的几代敦煌人。
提起樊锦诗,有些人可能不知道,可说起敦煌,没有一个中国人不知道。
敦煌莫高窟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1963年,刚从北大考古系毕业的25岁上海姑娘樊锦诗,被分配到敦煌文物研究所,此后54余年樊锦诗以敦煌为家,走过了莫高窟大大小小735座洞窟,她领衔出版的《敦煌石窟全集(考古报告)》第一卷被称为“精致绝伦、佩服之至”,可以说,没有樊锦诗,就没有今天我们看到的莫高窟,季羡林先生都赞她“功德无量”,她为“永远的敦煌”倾尽了一生的心血,被誉为“敦煌的女儿”。
樊锦诗把文物保护与合理利用紧密结合,从壁画病害防治到崖体加固,从环境监测到风沙治理,她和敦煌研究院的保护工作者一起,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莫高窟治沙工程”、“数字敦煌馆工程”等十三项文物保护与利用工程,为新世纪敦煌文物的保护与利用构筑了宏伟蓝图。
五十余年扎根大漠,倾全力保护、研究与利用敦煌石窟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国家与人民不会忘记,中共十三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边陲儿女、“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改革开放以来优秀共产党员代表”等荣誉称号纷至沓来。
面对戈壁黄沙,她无怨无悔;面对荣誉掌声,她不骄不躁。
她说:“我觉得我很平凡。
我不能说我真的做好了一件事情,从历史辩证法来看,当时觉得做好的事情,以后未必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我只能说,我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从常书鸿到段文杰,再到今天的樊锦诗,在敦煌研究院70年事业发展的背后,凝聚的是几代莫高窟人的心血—他们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
2020感动中国樊锦诗人物事迹心得体会大全5篇樊锦诗,用执著和坚守,谱写了一个文物工作,向她致敬!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感动中国人物樊锦,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感动中国人物樊锦诗(一)她用40多年的执著和坚守,谱写了一个文物工作者的平凡与伟大;她在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管理等领域的开拓创新,让世界同行为之骄傲。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甘愿用生命守护敦煌。
“党需要我们到什么地方,国家需要我们到什么地方,我们就到什么地方去。
”1963年,樊锦诗从北京大学毕业,怀揣着保护祖国文化遗产梦想,千里迢迢来到了戈壁大漠深处的敦煌莫高窟。
敦煌夏季酷热、冬季严寒,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作为一个身材娇小的江南女子,很多人怀疑樊锦诗的意志和能力,可性格倔强的她,顽强地坚持了下来,而且秉承了老一代敦煌人“打不走”的精神。
如今73岁的她已满头华发,还在为敦煌文物事业殚精竭虑。
敦煌莫高窟营造于公元4世纪至14世纪,作为人类的文化瑰宝,历经千百年来自然侵蚀和人为的破坏,文物本体和环境都十分脆弱。
在敦煌40多年的工作当中,保护成了樊锦诗最重视的工作,所取得的成果也最为丰硕。
从壁画病害防治到崖体加固,从环境监测到风沙治理,在敦煌遗产保护的各个领域,樊锦诗和敦煌研究院的保护工作者一起,不断探索创新,攻克难题。
正是在她的带领下,敦煌遗产保护翻开了新篇章,走上了科学保护之路。
“敦煌莫高窟保护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有明确的保护方向、保护目标、保护原则、保护措施,才能使它得到更妥善的保护。
”樊锦诗清醒地认识到,面对如此灿烂的文化遗产,保护仅靠人和技术还不够,还要立法和制定保护规划。
在她的倡导和推动下,《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和《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近年来先后公布实施。
在敦煌工作的40多年中,樊锦诗先后担任敦煌文物研究所副所长、敦煌研究院副院长、敦煌研究院院长等职务。
作为继常书鸿、段文杰之后敦煌研究院的第三任院长,樊锦诗深感肩上的重担,丝毫不敢懈怠。
2020感动中国人物樊锦诗先进事迹心得大全5篇被誉为敦煌女儿的樊锦诗,大家了解过吗?她背后的故事令人感动。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感动中国人物樊锦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感动中国人物樊锦诗(一)“西方净土变”是敦煌壁画中数量最多的一种经变。
净土变所表现的都是阿弥陀佛的“功德庄严”,因为阿弥陀佛在西方,故而统称为西方净土变。
西方净土也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在那里,对阿弥陀佛的信仰反映出中国老百姓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白居易曾作发愿文:“我本师释迦如来说,言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号极乐,以无八苦四恶道故也。
其国号净土,以无三毒五浊业故也。
其佛号阿弥陀,以寿无量、愿无量、功德相好光明无量故也。
”早期净土变只是单幅的《无量寿佛说法图》,到了唐代则出现大量场面宏大、富丽堂皇的大幅净土变。
净土变根据所依据的经典,又可分为《阿弥陀经变》《无量寿经变》和《观无量寿经变》三种。
《阿弥陀经》的特殊性是释迦牟尼“无问自说”,经文内容一部分是言说极乐世界的“国土庄严”“佛庄严”“菩萨庄严”;另一部分是言说“六方护念”,也即六方诸佛都来赞叹阿弥陀佛,证明其说)盛唐时代的《阿弥陀经变》,我们可以在莫高窟第225窟见到。
南壁正中是《阿弥陀佛说法图》,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合掌对坐,周围环绕听法的菩萨,法相庄严,娴静美好。
空中彩云遍布,飞舞的箜篌、古琴、排箫、琵琶、鸡娄鼓等鼓乐合鸣,还有白鹤、孔雀、鹦鹉、迦陵频伽展翅飞翔,呈现了“广净明土”的令人向往的境界。
感动中国人物樊锦诗(二)被誉为敦煌女儿的樊锦诗,1938年出生于战火纷飞的北平,成长于上海。
1963年,樊锦诗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北大考古专业。
从此,就扎根黄沙漫天的大西北,在敦煌的莫高窟,一待就是五十多年。
当同龄人在谈婚论嫁的时候,樊锦诗和恋人彭金章,却不得不面对两地分离的苦楚。
1986年,樊锦诗和爱人彭金章,终于在风沙漫天的敦煌团聚,这距离他们毕业时的约定,整整迟到了23年。
2020观感动中国人物樊锦诗先进事迹感悟大全5篇大家认识被誉为被誉为敦煌女儿的樊锦诗吗?她的事迹非常感人。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感动中国人物樊锦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感动中国人物樊锦诗(一)在写《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的过程中,始终有几个问题萦绕在我心头:为什么在戈壁荒漠里产生如此灿烂的人类文明;为什么在严重缺水的地方生长出李广杏这样甘美的水果;为什么在西北荒漠里有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这样一群坚守大漠的打不走的莫高窟人?所以这本书的写作,是一次关于人生大美的探寻。
在敦煌研究院的一面墙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历史是脆弱的,因为她被写在了纸上,画在了墙上;历史又是坚强的,因为总有一批人愿意守护历史的真实,希望她永不磨灭。
几代莫高窟人以他们的青春和生命诠释的正是一种坚守大漠、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开拓进取的崇高精神。
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成立,以常书鸿、段文杰为代表的一批志士仁人、青年学子来到敦煌,以对敦煌文化艺术的热爱和敬仰之心,扎根大漠,在黄沙飞扬、无电无水、物资匮乏、交通不便、枯燥孤寂的条件下,筚路蓝缕开创了莫高窟保护和研究的基业。
当我2014年第一次到敦煌,见到老一辈文物保护研?a href='///yangsheng/kesou/' target='_blank'>咳嗽本幼」耐练孔邮保淅崃恕K蔷烤故窃跹朔绱思杩嗟奶跫岢?a href='///hua/bihua/' target='_blank'>壁画临摹和学术研究,并成为一群打不走的莫高窟人?樊锦诗说,70多年来,莫高窟之所以能够在一切艰难的历史条件中得以保存,就在于莫高窟人的这种奉献精神。
这本书的终篇是敦煌人的墓地就在宕泉河畔,宕泉河边安葬着包括常书鸿、段文杰在内的27位,他们是第一代坚守敦煌的文物保护研究人员。
这些人来自五湖四海,最终心归敦煌。
学习樊锦诗事迹个人心得体会5篇樊锦诗,祖籍浙江杭州,1938年生于北平,长于上海。
1958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古专业,1963年毕业后到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工作至今,被誉为“敦煌女儿”。
下面小编整理学习樊锦诗事迹个人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学习樊锦诗事迹个人心得体会1敦煌莫高窟的传承永不停息贾正:从“敦煌守护神”常书鸿,到“艺术导师”段文杰,再到“敦煌女儿”樊锦诗,可以说,敦煌研究院75年发展背后,凝聚着你们三代掌门人的心血。
因为你们,才有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敦煌。
樊锦诗:常书鸿先生是敦煌文物保护研究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者。
他是敦煌研究院的前身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的首任所长。
他克服人员和资金短缺困难,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白手起家,一手抓保护,一手抓艺术。
对石窟做了力所能及的初步整修,阻挡了人为破坏和偷盗,使莫高窟得到初步保护。
常书鸿先生所做的各种努力为后来敦煌文物研究所各项工作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段文杰先生是上个20世纪80年代初担任敦煌文物研究所的第二任所长。
1984年敦煌文物研究所扩建为敦煌研究院,段先生为第一任院长。
他在任内大力引进各方面专业人才,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学习和引进了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先进理念、技术和经验,创办了国内最早的敦煌学专业期刊《敦煌研究》,并带领全院努力奋斗,把敦煌保护、研究、弘扬的各项事业提升到了新高度。
我是1998年60岁时接受敦煌研究院院长任命的。
我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管理工作,直到2015年才离开管理岗位,这期间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1975年到1983年,是我在敦煌搞管理工作的第一个阶段。
初到管理岗位也没有什么想法,就是继续做常书鸿先生以前做过的保护管理工作,以前辈为榜样,尽自己之力将工作开展起来。
第二阶段是1984年到1997年。
在这个阶段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在段文杰先生的带领下迈入了国际合作、科学保护、研究创新、弘扬创新的新阶段,为敦煌研究院的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观感动中国樊锦诗先进事迹观后感心得体会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
樊锦诗从小在上海长大,年北大毕业后,把大半辈子的光阴都奉献给了大漠上的敦煌石窟。
人们亲切地喊她“敦煌的女儿”。
樊锦诗坚守大漠的敦煌学者为了敦煌,樊锦诗和丈夫两地分居长达19年,两个儿子长大后都没获得较好的照料,但她却视敦煌石窟的安危例如生命,扎根大漠,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和技术创新管理,顺利完成了敦煌莫高窟的分期断代、构筑“数字敦煌”等关键文物研究和维护工程。
年,国庆前夕,樊锦诗获颁国家荣誉称号勋章。
观感动中国樊锦诗先进事迹体会感悟范文【篇一】窦兰英就是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红湾寺镇隆益社区居民。
6年前,窦兰英的大女儿患病过世后,遗留下12万元就医欠款。
年过花甲的她毅然决定替女偿还债务。
她用田字格本搞了个大账本,把12万元账目全都罗列出,录在本上、上装在心里。
为了偿还债务,60多岁的老人当保姆、钟点工,扔废品买破旧,省吃俭用把每一分钱都积攒下来。
6年时间里,在老人的不懈努力和社会各界协助下积极主动偿还债务。
截止目前,12万元债务已全部还回去。
窦兰英老人视诚信例如生命,被街坊四邻平易近人地称为“信义奶奶”。
今年9月,她荣获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她从小在上海长大,年北大毕业后,把大半辈子的光阴都奉献给了大漠上的敦煌石窟。
人们亲切地喊她“敦煌的女儿”。
为了敦煌,樊锦诗和丈夫两地分居长达19年,两个儿子出生后都没有得到很好的照料,但她却视敦煌石窟的安危如生命,扎根大漠,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和创新管理,完成了敦煌莫高窟的分期断代、构建“数字敦煌”等重要文物研究和保护工程。
年国庆前夕,樊锦诗获颁国家荣誉称号勋章。
观敬佩中国樊锦诗先进事迹体会体悟范文【篇二】年,樊锦诗从北京大学毕业,带着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来到敦煌,全部身心投入到国家的文物事业中,在大漠深处一呆就是47年,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的永久保存与永续利用做出了杰出贡献。
樊锦诗先进事迹学习心得感想5篇1. 樊锦诗先进事迹我学习到的很多。
首先,她在艰苦困难的环境中实现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令人敬佩,这表明了我们每一个人可以不分种族、地域改变命运,只要有决心,努力不懈。
其次,她是一位克服困难的勇士,不畏惧艰难,敢于挑战。
即使在贫穷的青少年时期也能顽强生存,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梦想,凭借奋斗在高考中脱颖而出,最终以优异成绩考上北师大大学,并继续攻读博士研究生。
通过樊锦诗的故事,我觉得我们应该珍惜自己手中的机会,充分利用,坚持自己的目标,不断挑战,勇于承担自己的资历,实现自己的理想,谱写人生精彩篇章。
2. 樊锦诗先进事迹的学习让我感受非常深刻,无论是青少年时期还是求学阶段,她都能经历各种困苦逆境,但也不放弃自己的梦想,坚持不懈的实现自己的理想。
她的勇气和毅力让我们学习到了勇于战胜困难的精神,从而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不怕困难重重。
这也教导我们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勿谓言之不预也,要勇于开拓创新,不断进取,发挥自己的能力。
3. 通过樊锦诗先进事迹的学习,我深深感受到精神的力量,以及坚持不懈的重要性。
在青少年时期,她以勤奋好学脱颖而出,在高考中取得一流的成绩;在求学期间,即使资助不够,也不放弃求学的信念,最终获得博士学位。
这让我感受到,只要我们有毅力和坚韧,就可以改变命运,实现自己的梦想。
4. 学习樊锦诗先进事迹,让我懂得在一切困难中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勤奋学习,勇于担当,勇敢迎接新的挑战。
任何困难,都可以被坚定的信念所战胜,坚持不懈,努力奋斗,让自己的梦想成真。
正如此次学习中樊锦诗的青少年经历,以及求学经历,我们都能受到极大的启发,从而珍惜我们身边所拥有的,不辜负自己的前途。
5. 通过学习樊锦诗的先进事迹,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自我激励,让自己在学习中有责任感,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让自己拥有足够的热情和激情,勇于挑战自我,不断提升自我,不断取得更好的成绩,未来才更加充实而光明。
樊锦诗先进事迹学习心得感想5篇学习樊锦诗事迹心得体会1窦兰英是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红湾寺镇隆畅社区居民。
6年前,窦兰英的大女儿患病离世后,留下12万元看病欠款。
年过花甲的她毅然决定替女还债。
她用田字格本做了个小账本,把12万元账目全都罗列出来,记在本上、装在心里。
为了还债,60多岁的老人当保姆、钟点工,捡废品卖破烂,省吃俭用把每一分钱都攒下来。
6年时间里,在老人的努力和社会各界帮助下积极还债。
截至目前,12万元债务已全部还完。
窦兰英老人视诚信如生命,被街坊四邻亲切地称作“信义奶奶”。
今年9月,她荣获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她从小在上海长大,1963年北大毕业后,把大半辈子的光阴都奉献给了大漠上的敦煌石窟。
人们亲切地喊她“敦煌的女儿”。
为了敦煌,樊锦诗和丈夫两地分居长达19年,两个儿子出生后都没有得到很好的照料,但她却视敦煌石窟的安危如生命,扎根大漠,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和创新管理,完成了敦煌莫高窟的分期断代、构建“数字敦煌”等重要文物研究和保护工程。
2019年国庆前夕,樊锦诗获颁国家荣誉称号勋章。
学习樊锦诗事迹心得体会2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最西端,气候干燥,黄沙漫天,冬冷夏热。
樊锦诗一天只吃两顿,喝的是盐碱水,住土房、睡土炕、用土桌。
“每天这里拍拍,那里拍拍,都是土”,她拍拍左右胳膊,比划着当时的情景。
白天去洞窟,必须要爬蜈蚣梯。
什么是蜈蚣梯?就是一根棍子上分出不同的短叉,通过攀爬这些短叉上下的“梯子”。
“我从没见过这样的‘梯子’,还那么高”,81岁的樊锦诗一边比划一边往脚下看,宛如当年站在梯子上那个心惊胆战的小姑娘。
因为害怕,樊锦诗每天都会在身上揣几个干馒头,尽量不喝水,少去厕所,以免攀上爬下。
现实生活如此艰苦,而洞窟里却宛若仙界。
“完全是两个世界,陶醉、震惊、震撼,反正怎么形容都可以,简单说就是太美了!太好看了!内容太丰富了!”当时,一些老画师在洞里临摹壁画,洞里没电,他们想出个土办法。
观看樊锦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最新范文5篇樊锦诗先生围绕守一不移、担当使命、探索进取、永远在路上四个方面,结合亲身经历,详细介绍了一代代莫高窟人为传承弘扬敦煌艺术瑰宝做出的探索和努力。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观看樊锦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观看樊锦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文一“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2017年4月8日晚,央视《朗读者》第八期迎来“勇气”的主题,节目现场,与樊锦诗同奋斗在敦煌的研究人员们朗读了余秋雨的《莫高窟》、季羡林的《在敦煌》、冯骥才的《人类的敦煌》(均为节选),献给以樊锦诗为代表的几代敦煌人。
提起樊锦诗,有些人可能不知道,可说起敦煌,没有一个中国人不知道。
敦煌莫高窟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1963年,刚从北大考古系毕业的25岁上海姑娘樊锦诗,被分配到敦煌文物研究所,此后54余年樊锦诗以敦煌为家,走过了莫高窟大大小小735座洞窟,她领衔出版的《敦煌石窟全集(考古报告)》第一卷被称为“精致绝伦、佩服之至”,可以说,没有樊锦诗,就没有今天我们看到的莫高窟,季羡林先生都赞她“功德无量”,她为“永远的敦煌”倾尽了一生的心血,被誉为“敦煌的女儿”。
樊锦诗把文物保护与合理利用紧密结合,从壁画病害防治到崖体加固,从环境监测到风沙治理,她和敦煌研究院的保护工作者一起,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莫高窟治沙工程”、“数字敦煌馆工程”等十三项文物保护与利用工程,为新世纪敦煌文物的保护与利用构筑了宏伟蓝图。
五十余年扎根大漠,倾全力保护、研究与利用敦煌石窟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国家与人民不会忘记,中共十三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边陲儿女、“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改革开放以来优秀共产党员代表”等荣誉称号纷至沓来。
面对戈壁黄沙,她无怨无悔;面对荣誉掌声,她不骄不躁。
开讲啦樊锦诗观后感最近看了一期,嘉宾是樊锦诗。
这一看,可真是把我给深深吸引住了。
樊锦诗这个名字,之前只是略有耳闻,知道她在敦煌做着很了不起的事儿。
但真正深入了解她的经历和故事,还是通过这次节目。
节目里的樊锦诗,满头银发,却精神矍铄。
她一开口,那种温和又坚定的语气,就让人忍不住想要认真倾听。
她讲述着自己与敦煌的缘分,那可不是一般的缘分,简直就是命中注定的牵绊。
她刚到敦煌的时候,条件艰苦得超乎想象。
那漫天的风沙,简陋的居住环境,没有吓退她。
她说,第一次走进莫高窟,就被那满壁的壁画和彩塑震撼了。
那些精美的艺术,仿佛在向她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樊锦诗回忆起当初,说那时候住的房子,晚上睡觉能听到老鼠在房梁上跑来跑去。
早上起来,脸上都可能有一层沙子。
喝水都得去很远的地方挑,吃的菜更是少得可怜。
可即便这样,她还是一心扑在了敦煌的研究和保护工作上。
我就在想,这得是多大的热爱和毅力啊!换做是我,可能早就打退堂鼓了。
她讲到修复壁画的时候,那细节可真是让人惊叹。
每一笔每一划,都需要极度的耐心和细心。
有时候,为了修复一小块壁画,得趴在那里好几个小时,眼睛都不敢眨一下。
而且,还得时刻担心自己的呼吸会不会对壁画造成影响。
樊锦诗说,有一次,她发现一幅壁画上有一条细微的裂缝。
这可把她紧张坏了,赶紧召集同事们一起研究解决方案。
他们一点一点地分析,尝试各种方法,就像对待一个生病的孩子一样,小心翼翼,不敢有丝毫的马虎。
经过无数次的试验,终于找到了合适的修复办法。
当看到那条裂缝被完美修复,壁画重新焕发出光彩的时候,樊锦诗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她说,那一刻,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还有啊,为了防止游客过多对洞窟造成损害,樊锦诗想了好多办法。
她既想让更多的人能欣赏到敦煌的美,又要保护好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这其中的平衡,可真是不好把握。
她带着团队研究数字化技术,把洞窟里的一切都通过数字的方式保存下来。
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得一个洞窟一个洞窟地去扫描、拍摄,然后再进行后期处理。
樊锦诗事迹学习心得体会樊锦诗事迹学习心得1“党需要我们到什么地方,国家需要我们到什么地方,我们就到什么地方去。
”1963年,樊锦诗从北京大学毕业,怀揣着保护祖国文化遗产梦想,千里迢迢来到了戈壁大漠深处的敦煌莫高窟。
敦煌夏季酷热、冬季严寒,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作为一个身材娇小的江南女子,很多人怀疑樊锦诗的意志和能力,可性格倔强的她,顽强地坚持了下来,而且秉承了老一代敦煌人“打不走”的精神。
如今73岁的她已满头华发,还在为敦煌文物事业殚精竭虑。
敦煌莫高窟营造于公元4世纪至14世纪,作为人类的文化瑰宝,历经千百年来自然侵蚀和人为的破坏,文物本体和环境都十分脆弱。
在敦煌40多年的工作当中,保护成了樊锦诗最重视的工作,所取得的成果也最为丰硕。
从壁画病害防治到崖体加固,从环境监测到风沙治理,在敦煌遗产保护的各个领域,樊锦诗和敦煌研究院的保护工作者一起,不断探索创新,攻克难题。
正是在她的带领下,敦煌遗产保护翻开了新篇章,走上了科学保护之路。
“敦煌莫高窟保护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有明确的保护方向、保护目标、保护原则、保护措施,才能使它得到更妥善的保护。
”樊锦诗清醒地认识到,面对如此灿烂的文化遗产,保护仅靠人和技术还不够,还要立法和制定保护规划。
在她的倡导和推动下,《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和《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近年来先后公布实施。
在敦煌工作的40多年中,樊锦诗先后担任敦煌文物研究所副所长、敦煌研究院副院长、敦煌研究院院长等职务。
作为继常书鸿、段文杰之后敦煌研究院的第三任院长,樊锦诗深感肩上的重担,丝毫不敢懈怠。
她带头参与科研,与国际上优秀的文物保护机构合作,不断将先进的保护理念和技术引入敦煌遗产保护。
在樊锦诗的推动下,敦煌研究院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等多个国外科研机构展开了合作,一大批先进技术和理念运用到敦煌遗产保护当中,使敦煌文物的保存环境得到改善,安全系数得到提高,本体病害和损毁得到遏制,并为敦煌研究院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才。
“敦煌的女儿”——2020感动中国人物樊锦诗观后感五篇“敦煌的女儿”————2020感动中国人物樊锦诗观后感五篇樊锦诗潜心研究和保护敦煌文物,一忙就是50余年,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敦煌的女儿”。
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感动中国樊锦诗事迹观后感,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感动中国樊锦诗事迹观后感(一)2008年底,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正式开工,这是莫高窟保护史上具有纪念意义的一天。
樊锦诗不会忘记,一份她亲自参与事关敦煌文物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政协提案,终于作为莫高窟保护史上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的一项综合性保护工程开始实施。
在这一浩大的保护利用工程当中,除崖体加固、风沙治理、安全保卫等基础性工程外,还要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完成敦煌莫高窟149个A级洞窟的文物影像拍摄、加工处理和数据库建设,建设敦煌莫高窟游客中心,通过数字电影等现代展示手段,给观众提供了解敦煌文化、艺术和价值的全新视角。
为了保护敦煌遗产,又能更好服务游客,在樊锦诗的带领下,敦煌研究院在全国的大型遗址中,还率先启动了参观预约制,并开展了游客承载量的研究。
樊锦诗提出,要把敦煌莫高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遗址博物馆,不断增加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与服务功能。
在同行眼里,樊锦诗不光是一位出色的文物保护专家和遗产管理专家,还是一名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的敦煌学者。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樊锦诗的带领下,敦煌研究院全体科研人员在石窟考古、佛教美术、文献研究等很多领域都取得了新成果,敦煌研究院已经成为国际敦煌学研究的最大实体,“敦煌在中国,敦煌学研究在国外”的历史已经改变。
“国家的命运决定了莫高窟的命运,国家独立了,国家强大了,国家发展了,我们的文物也就得到更好地保护了。
”樊锦诗已经把自己的生命与敦煌融为一体,把一切的成果和荣誉归功于国家和集体,在她的内心深处,心甘情愿,只想做一个“敦煌的女儿”。
感动中国樊锦诗事迹观后感(二)多年前,敦煌研究院来了一位武汉大学博士,很有研究才能。
观看樊锦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最新范文5篇樊锦诗先生围绕守一不移、担当使命、探索进取、永远在路上四个方面,结合亲身经历,详细介绍了一代代莫高窟人为传承弘扬敦煌艺术瑰宝做出的探索和努力。
以下是我整理的观看樊锦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观看樊锦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文一“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2017年4月8日晚,央视《朗读者》第八期迎来“勇气”的主题,节目现场,与樊锦诗同奋斗在敦煌的研究人员们朗读了余秋雨的《莫高窟》、季羡林的《在敦煌》、冯骥才的《人类的敦煌》(均为节选),献给以樊锦诗为代表的几代敦煌人。
提起樊锦诗,有些人可能不知道,可说起敦煌,没有一个中国人不知道。
敦煌莫高窟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1963年,刚从北大考古系毕业的25岁上海姑娘樊锦诗,被分配到敦煌文物研究所,此后54余年樊锦诗以敦煌为家,走过了莫高窟大大小小735座洞窟,她领衔出版的《敦煌石窟全集(考古报告)》第一卷被称为“精致绝伦、佩服之至”,可以说,没有樊锦诗,就没有今天我们看到的莫高窟,季羡林先生都赞她“功德无量”,她为“永远的敦煌”倾尽了一生的心血,被誉为“敦煌的女儿”。
樊锦诗把文物保护与合理利用紧密结合,从壁画病害防治到崖体加固,从环境监测到风沙治理,她和敦煌研究院的保护工作者一起,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莫高窟治沙工程”、“数字敦煌馆工程”等十三项文物保护与利用工程,为新世纪敦煌文物的保护与利用构筑了宏伟蓝图。
五十余年扎根大漠,倾全力保护、研究与利用敦煌石窟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国家与人民不会忘记,中共十三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边陲儿女、“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改革开放以来优秀共产党员代表”等荣誉称号纷至沓来。
面对戈壁黄沙,她无怨无悔;面对荣誉掌声,她不骄不躁。
她说:“我觉得我很平凡。
我不能说我真的做好了一件事情,从历史辩证法来看,当时觉得做好的事情,以后未必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我只能说,我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从常书鸿到段文杰,再到今天的樊锦诗,在敦煌研究院70年事业发展的背后,凝聚的是几代莫高窟人的心血—他们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
这是属于莫高窟人独有的精神特质,这就是“莫高精神”。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基层干部,我们要学习樊锦诗先生这种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的“莫高”精神,扎根基层,踏踏实实、勤勤恳恳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在服务群众的社会实践中放飞自己的青春理想!观看樊锦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文二樊锦诗,祖籍浙江杭州,1938年生于北平,长于上海。
1958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古专业,1963年毕业后到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工作至今,被誉为“敦煌女儿”。
2018年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文物有效保护的探索者”称号,2019年被授予“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并获得“最美奋斗者”称号。
多年前,敦煌研究院来了一位武汉大学博士,很有研究才能。
为了工作,他和妻子长期分居两地,孩子寄养在外婆家。
几年后,考虑到更好照顾家庭,他萌生了离开敦煌的念头。
“敦煌女儿”樊锦诗也经历过同样的纠结,她把一切看在眼里。
樊锦诗和丈夫彭金章商量后决定,以博士能接受的最低价把房子卖给他,为敦煌留住了人才。
因为她深知“留下一个人才比留下一套房子重要!”樊锦诗说,对每个职工而言,有什么能比一家人安居乐业更重要?而对敦煌研究院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人才!每一个放弃优渥生活来莫高窟的人,都怀有可贵的信念,都战胜了世俗意义上的诱惑和欲望。
对刚来敦煌研究院的年轻人,樊锦诗直言不讳:“年轻人有三条道可走,一条是黄道,一条是白道,还有一条是黑道。
黄道是做官,白道是发财,黑道就是做学问,在黑暗中摸索前进。
到敦煌就只能走黑道了。
”这些年轻人留了下来,也成了“打不走的莫高窟人”。
樊锦诗年轻时内向沉默,上台说不出话,照相靠边站。
但她现在说话直来直去,大胆与人争论,着急时会跟人争执,有人说她严厉、不近人情,但樊锦诗无所谓,尽心尽力解决问题才重要。
“我有责任为敦煌事业的发展留住人才。
”樊锦诗说,“如果有朝一日我离开敦煌,大伙儿能说,‘这老太婆还为敦煌做了点实事’,我就满足了。
”莫高精神,其实有16个字: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
第一就是守住文化之根。
一生择一事,一事终一生,只要对文物有深深的爱,就会想尽一切办法保护它。
在樊锦诗眼中,敦煌确实了不起,“一千年的古代艺术家的创造,他们默默无闻,给我们留下这么内容丰富的一份遗产,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需要年轻人,文物的保护、弘扬、传播和传承,都需要后继有人。
让我们共同为祖国悠久的文化尽一份力量!观看樊锦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文三对于这个名字很多人可能并不熟悉,但对于敦煌莫高窟,所有人一定不陌生。
季羡林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再没有第二个。
敦煌莫高窟,作为中国给予世界独一无二的礼物,却以一种缓慢的、不可逆转的态势在消逝。
而这个叫樊锦诗的姑娘,在最青葱的岁月选择来到大漠深处,倾尽一生的时间守护敦煌,为莫高窟带来了“永生”。
她是永远的“敦煌的女儿”。
她在《永远的敦煌》里写道:我们不仅着眼于当代的保护,而且努力做到完完整整、原汁原味地将莫高窟的全部价值和历史信息传给子孙后代,我们没有权利将留给子孙后代的文化遗产毁在我们这代人手中。
“我几乎天天围着敦煌石窟转,不觉寂寞,不觉遗憾,因为值得。
我这辈子就做了一件事,无怨无悔。
”对于她而言:做一个像样的人,度过一个像样的人生。
当你回首往事时,不因碌碌无为而悔恨,也不为虚度年华而羞耻,那你就可以好骄傲地跟自己说:你不负此生。
一辈子,一颗心,一件事,足矣。
观看樊锦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文四12月18日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
40年众志成城、砥砺奋进,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回望几十年风雨历程,有这样一位女性,她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在敦煌文化领域中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让人们真正读懂了“半边天”的意义。
她就是樊锦诗,“敦煌的女儿”。
出生在繁华大城市--浙江杭州,青年时考取了北京大学,本是“前途似锦”的她,却在25岁那年千里迢迢来到了漫天黄沙的大漠深处,从此与敦煌莫高窟“厮守”长达半个多世纪。
从青春少女到满头华发,樊锦诗扎根西北荒漠守护敦煌半个多世纪,55年的坚守,是对敦煌的热爱,也是祖国的需要。
她视敦煌石窟的安危如生命,扎根大漠,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唐代前期和中期洞窟的分期断代。
改革开放以来,她坚持改革创新,带领团队致力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积极开展文物国际交流合作,引进先进保护理念和保护技术,构建“数字敦煌”,开创了敦煌莫高窟开放管理新模式,有效地缓解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放的矛盾。
在全国率先开展文物保护专项法规和保护规划建设,探索形成石窟科学保护的理论与方法,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文物和大遗址保护传承与利用作出突出贡献。
樊锦诗是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的最好传承者,她曾说,“我给自己算了次命,我的命就在敦煌。
”其实,她用一生的守望告诉世人,她无愧于敦煌。
观看樊锦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文五樊锦诗先生围绕守一不移、担当使命、探索进取、永远在路上四个方面,结合亲身经历,详细介绍了一代代莫高窟人为传承弘扬敦煌艺术瑰宝做出的探索和努力。
同时还与大家分享了她眼中独一无二、弥足珍贵的敦煌莫高窟和“莫高精神”。
讲座深入浅出、内容丰富生动,让广大领导干部对于初心使命和“莫高精神”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也进一步激发了敦煌市领导干部学习先进榜样、普及敦煌文化知识的热情。
梁建明等领导在敦煌市分会场收听收看了会议实况。
据了解,樊锦诗先生自1963年从北京大学毕业来到敦煌莫高窟,50多年扎根大漠,为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弘扬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改革先锋”等荣誉称号。
荣获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中国文物保护领域终身成就奖、薪火相传终身成就奖等荣誉称号,同时,还在前不久获得了第四届“吕志和奖——世界文明奖”正能量奖。
樊锦诗一直很忙,从北京到香港、从厦门到巴黎……但她心里惦念的,全是敦煌。
“只要一息尚存,就要为敦煌努力。
”她说。
“对莫高窟,是高山仰止。
它的材料无比广阔,内容无限丰富。
越研究越觉得,老祖宗留下来了世界上独有的、多么了不起的东西!”樊锦诗说。
是吸引,更是责任。
这座千年石窟曾历经磨难,成为“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常书鸿、段文杰等前辈白手起家、投身沙海,为保护敦煌倾尽一生心血。
“老先生们明明可以拥有很好的生活工作环境,偏偏历经千辛万苦留在敦煌,他们就是精神符号。
东西坏了还可以再造,精神垮了就啥也没有了。
‘莫高精神’是我们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樊锦诗说。
如今,莫高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大城市比还有不小差距,却仍有年轻人不断踏着前辈的足迹来到敦煌,甘愿奉献。
他们说,“莫高精神”已经成为文物以外的“第二宝藏”。
“干了一辈子,总是不由自主地想敦煌。
”“敦煌女儿”樊锦诗充满感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