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蚯蚓的实验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1
三年级动物的一生单元科学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观察蚯蚓的生长过程
实验目的:观察蚯蚓生长的过程,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和生长特点。
实验材料:蚯蚓、玻璃容器、泥土、萝卜碎末等。
实验步骤:
1、准备玻璃容器并加入泥土。
2、观察蚯蚓并选择大小合适的蚯蚓放入容器中。
3、在蚯蚓生活的土中添加适量的水并搅拌,以提供蚯蚓生存所需的湿度和氧气。
4、在玻璃容器中加入萝卜碎末,以提供蚯蚓食物。
5、在观察过程中,要留意蚯蚓的生长变化,如体长、体重、喜欢的食物等。
实验结果:
经过近一个星期的观察,蚯蚓的体长和体重都有一定程度的增长,说明蚯蚓在适宜的环境下生长良好。
在萝卜碎末变化的过程中,也能看到蚯蚓喜欢吃某些食物,表现出不同的好恶。
实验结论:
蚯蚓是一种能自我调节体内水分的动物,它们喜欢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同时也需要摄取营养丰富的食物。
在观察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蚯蚓能够劈开泥土,这也是它们生活中的重要能力。
蚯蚓观察报告
今天我们进行了一项有趣的实验——观察蚯蚓,了解蚯蚓的生
活和习性。
我们将用手动挖掘的方法,寻找蚯蚓的生存环境,并
亲自观察它们的生活方式。
蚯蚓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蠕虫,一般生活在泥土中,喜欢潮湿的
环境。
在挖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泥土中有蚯蚓的身影。
蚯蚓有着柔软的身体,可以弯曲着身体在泥土中前进。
当我们将
它们取出来放在手心中观察时,可以发现它们身上有着很多细细
的环状肌肉,十分柔软。
我们还观察到了在制造蚯蚓陶土巢穴的过程中,它们具有非常
强的“吐土”的能力。
蚯蚓不断振动身躯,将泥土推出身体,形成
一个巢穴,保护自己的身体。
此外,蚯蚓还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它们可以促进土壤中的有
机物分解,增加土壤的肥力,提高植物生长效率。
因此,保护蚯
蚓的生存环境,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非常重要。
在实验中,我们还使用了放大镜等工具,观察了蚯蚓的特征。
我们发现蚯蚓身体上有着许多细细的肉垂,这些肉垂可以帮助它们在泥土中前进的同时,吸收土壤中的营养物质。
通过观察,我们还了解到蚯蚓具有昼夜出现的习惯。
它们通常在夜间活动,而在白天则蜷缩在巢穴中休息。
这种习惯有利于它们的生存和繁殖。
我们可以根据这种习惯,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观察,以获取更丰富的信息。
总的来说,观察蚯蚓的实验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它们的生态和生活习性。
除了好奇和探索的快感外,它还让我们对生态环境和生态保护产生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第1篇一、实验背景蚯蚓,作为土壤中重要的分解者,对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蚯蚓的再生能力是它们适应环境、繁衍生息的重要机制之一。
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蚯蚓的再生现象,探讨蚯蚓再生能力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二、实验目的1. 观察蚯蚓的再生现象,了解蚯蚓再生能力的范围和特点。
2. 分析不同剪切部位、不同体节数对蚯蚓再生能力的影响。
3. 探讨影响蚯蚓再生能力的因素。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蚯蚓(品种:大平2号)、剪刀、培养皿、土壤、湿度计、温度计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电子天平、量筒、秒表等。
四、实验方法1. 蚯蚓剪切:将新鲜蚯蚓用剪刀按照有头无尾、无头无尾、无头有尾三种不同的体节段进行剪切。
2. 培养条件:将剪切后的蚯蚓分别放入培养皿中,放入适量土壤,保持土壤湿度在60%左右,温度控制在23~24℃。
3. 观察记录:每天观察蚯蚓的再生情况,记录再生时间、再生长度、存活率等数据。
4.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不同剪切部位、不同体节数对蚯蚓再生能力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蚯蚓再生现象:观察发现,蚯蚓具有再生能力,剪切部位不同,再生能力存在差异。
头部再生能力最差,中间体段次之,尾部再生能力最强。
2. 不同剪切部位对蚯蚓再生能力的影响: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蚯蚓头部再生能力最差,中间体段次之,尾部再生能力最强。
这可能是因为蚯蚓的再生能力与其组织结构、细胞分裂和生长速度等因素有关。
3. 不同体节数对蚯蚓再生能力的影响:观察发现,随着剪切后蚯蚓体节数的增加,蚯蚓的再生能力逐渐增强。
这可能是因为蚯蚓的再生能力与其体内营养物质、能量代谢等因素有关。
4. 影响蚯蚓再生能力的因素:影响蚯蚓再生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剪切部位:蚯蚓不同部位的再生能力存在差异,这与蚯蚓的组织结构、细胞分裂和生长速度等因素有关。
(2)体节数:随着体节数的增加,蚯蚓的再生能力逐渐增强,这与蚯蚓的体内营养物质、能量代谢等因素有关。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观察蚯蚓的形态和内部结构,了解环节动物的基本特征。
2. 掌握解剖动物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3. 分析蚯蚓的运动方式及其生理机制。
二、实验材料与用具1. 实验材料:新鲜活体蚯蚓、解剖刀、镊子、解剖盘、显微镜、酒精、生理盐水、解剖显微镜等。
2. 实验用具:解剖剪、解剖针、解剖剪、解剖镊、解剖显微镜、解剖显微镜等。
三、实验步骤1. 蚯蚓外观观察(1)将活体蚯蚓放在解剖盘上,观察其整体形态,注意其身体颜色、环纹、环带等特征。
(2)用解剖显微镜观察蚯蚓的表皮细胞,了解其细胞结构和排列方式。
2. 蚯蚓解剖(1)将蚯蚓固定在解剖盘上,用解剖剪从蚯蚓的后端剪开,暴露出其内部结构。
(2)用解剖镊取出蚯蚓的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3)观察蚯蚓的消化系统,了解其消化过程和消化器官的功能。
(4)用解剖剪剪开蚯蚓的体壁,暴露出其内部器官,包括心脏、血管、神经系统、生殖器官等。
(5)观察蚯蚓的内部器官,了解其生理功能。
3. 蚯蚓运动方式观察(1)将蚯蚓放在解剖盘上,观察其运动方式,记录其运动轨迹和速度。
(2)分析蚯蚓的运动方式,了解其运动生理机制。
4. 蚯蚓再生实验(1)将蚯蚓按不同部位切断,得到有头无尾、无头无尾、无头有尾三种不同的体节段。
(2)在室温有土条件下培养,观察其再生现象。
(3)分析蚯蚓的再生能力,了解其再生机制。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蚯蚓外观观察蚯蚓为圆柱形,体色呈深棕色,体表有明显的环纹,环带位于前端。
2. 蚯蚓解剖蚯蚓的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内部器官包括心脏、血管、神经系统、生殖器官等。
3. 蚯蚓运动方式观察蚯蚓的运动方式为蠕动,通过身体各环节的收缩和舒张,以及刚毛与土壤之间的摩擦力实现。
4. 蚯蚓再生实验蚯蚓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切断后的体节段在适宜条件下可以再生。
五、实验结论1. 蚯蚓为环节动物,具有圆柱形身体、明显的环纹和环带,体表有刚毛。
观察蚯蚓实验报告单
实验目的:
观察蚯蚓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命活动及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实验材料和方法:
材料:蚯蚓、土壤、沙土、水、试管、显微镜等。
方法:1、将蚯蚓分别放置于装满土壤、沙土和混合土的透明试管内,每组各3只蚯蚓。
2、观察蚯蚓的行为、活动和呼吸等生命活动。
3、根据观察结果,分析蚯蚓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能力。
实验结果:
1、在土壤中的蚯蚓,最活跃和健康,能够挖掘地道,适应性最强。
2、在沙土中的蚯蚓,行动迟缓,生活活力下降,但仍能维持生命活动,适应性较弱。
3、在混合土中的蚯蚓,生命活动正常,但观察时发现呼吸困难,适应能力介于前两者之间。
结论:
蚯蚓的适应能力与生活环境的习性相关,土壤结构对蚯蚓的生命活动影响较大,适应能力与土壤结构的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实验分析: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更深入了解蚯蚓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同时也为我们更好地关注环境保护提供了理论支持。
此外,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需加强实验前的知识储备和实验操作细节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无。
蚯蚓观察报告外形【环毛蚓身体呈长圆柱状,由许多体节组成,体节之间为节间沟。
除体前端第1和后端的2、3节外,每体节中央有一圈刚毛(用指逆抚,可感觉)。
身体前部第14-16节无节间沟。
】习性【1、喜温:15℃-25℃为最佳温度,0℃-5℃冬眠,0℃以下冻死,40℃以上死亡,32℃以上停止生长。
2、喜湿、怕干。
3、喜暗、怕光。
蚯蚓昼伏夜出,在月光下可见活动觅食。
4、喜空气、喜静。
缺少空气,对蚯蚓生长不利。
】生活环境【蚯蚓适于生活在腐殖质丰富,黑暗潮湿,温暖的土壤环境中。
】运动方式【蚯蚓运动方式是蠕动。
蚯蚓后端刚毛先固定身体,前端环肌收缩,纵肌舒张,前端向前变细伸长,然后前端刚毛固定身体,后端纵肌收缩,环肌舒张,后端变短变粗,向前移动。
不断地交替进行,使身体前进。
】1.蚯蚓的形态是什么样的?蚯蚓体呈圆柱状,细长,各体节相似。
头部不明显。
体表看起来较为光滑,但用手轻轻抚摩,也能感受到有细小的刚毛。
我把蚯蚓放在纸上让其爬行,能听到有轻微的“沙沙”声。
由此可见,蚯蚓是靠刚毛移动的,刚毛的目的在增加蚯蚓爬行时的摩擦力。
2. 蚯蚓在什么环境中生活?我在寻找、挖取蚯蚓的过程中曾留意过适宜蚯蚓生存的自然环境。
我先在干燥的土壤一带挖取蚯蚓,但是并没有蚯蚓出现;后来,我到一片潮湿、松软的土壤处挖取蚯蚓,很快便有许多蚯蚓冒了出来。
由这个对比可以得出:蚯蚓适宜在潮湿、松软的土壤中生存,而不适宜在干燥、坚硬的土壤中生存。
3. 蚯蚓吃什么东西?我取了少许树叶以及一小块橡皮粒,分别放在蚯蚓的左右两边。
过了一会儿再去看时,发现树叶在逐渐减少,而橡皮粒没有减少。
通过查阅,我进一步了解了蚯蚓的饮食习惯:蚯蚓是杂食性动物,它除了玻璃、塑胶、金属和橡胶不吃,其余如腐植质、动物粪便、土壤细菌等以及这些物质的分解产物都吃。
蚯蚓味觉灵敏,喜甜食和酸味。
厌苦味。
它喜欢热化细软的饲料,对动物性食物尤为贪食,每月吃食量相当于自身重量。
4. 蚯蚓是怎样运动的?有足吗?用放大镜观察蚯蚓,能发现蚯蚓并没有腿脚。
观察蚯蚓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对蚯蚓的观察,了解蚯蚓的外部形态、运动方式、生活习性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加深对环节动物特征的认识。
二、实验材料1、实验动物:蚯蚓若干条。
2、实验器具:放大镜、镊子、培养皿、湿纸巾、土壤、水。
三、实验过程1、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用镊子轻轻将蚯蚓放在湿润的培养皿中,在放大镜下观察蚯蚓的身体呈长圆筒形,由许多相似的环形体节构成。
可以看到蚯蚓身体前端有一个较粗的环带,颜色较浅。
用手触摸蚯蚓的体表,感觉湿润且有黏液,这有助于它在土壤中爬行和呼吸。
2、观察蚯蚓的运动方式将蚯蚓放在湿润的纸巾上,观察它的运动。
发现蚯蚓的肌肉收缩和舒张,使身体蠕动前行。
注意到蚯蚓在运动时,身体的前段先固定,然后后端拉伸,如此交替进行。
3、观察蚯蚓对刺激的反应用镊子轻轻触碰蚯蚓的身体前端,发现蚯蚓会迅速收缩身体。
用强光照射蚯蚓,它会往阴暗的地方爬行。
4、观察蚯蚓的生活环境在培养皿中放入一层湿润的土壤,将蚯蚓放入其中。
观察到蚯蚓在土壤中钻来钻去,留下一些弯曲的通道。
保持土壤的湿润,发现蚯蚓在这样的环境中活动较为活跃。
四、实验结果1、蚯蚓的外部形态特征明显,身体由许多环形体节组成,前端有环带。
2、蚯蚓的运动方式主要是通过肌肉的收缩和舒张进行蠕动。
3、蚯蚓对刺激有明显的反应,能躲避不利的环境因素。
4、蚯蚓适应在湿润、阴暗且富含有机质的土壤环境中生活。
五、实验分析1、蚯蚓的身体分节使得它的运动更加灵活,每个体节都能参与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从而实现蠕动。
2、体表的黏液有助于减少在土壤中爬行时的摩擦力,同时也能保持体表湿润,利于呼吸。
3、环带可能与蚯蚓的生殖有关,是其重要的生理特征之一。
4、蚯蚓对刺激的反应表明它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
5、蚯蚓在土壤中的活动对于土壤的通气、保水和肥力都有积极的作用。
六、实验思考1、蚯蚓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够改善土壤结构,促进物质循环。
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2、蚯蚓的运动方式与其他动物有很大的不同,这种独特的运动方式是如何进化而来的?3、能否通过对蚯蚓的研究,开发出一些在工程或医疗领域有应用价值的技术或材料?七、实验总结通过这次对蚯蚓的观察实验,我们对蚯蚓的形态结构、运动方式和生活习性有了更直观和深入的了解。
蚯蚓与环境实验报告单(共10篇)1. 实验名称:蚯蚓的喜恶性实验实验目的:探究蚯蚓对不同环境的喜恶程度,了解其生态适应性。
实验方法:将蚯蚓分别放置在干燥、潮湿、酸性和碱性环境中,观察其行动、体态、呼吸等变化,并记录下变化情况和时间。
实验结果:蚯蚓在干燥环境中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身体伸缩不自如,行动缓慢,停滞不前;在潮湿环境中表现出很好的适应性,身体活动自如,行动快捷;在酸性环境中表现出不适应,身体蜷曲,缩小动作,行为异常;在碱性环境中同样表现出不适应,身体异常扭曲,行动迟缓。
实验结论:蚯蚓最适宜的生态环境是湿润、中性环境,而不能耐受干燥、酸性或碱性环境。
这启示我们应该尽力保护自然的湿地环境。
实验目的:研究蚯蚓觅食时的行动方式和选择习惯,了解其对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
实验方法:将蚯蚓放置在富含有机质和富含无机物的土壤中,观察其行动和食用的土壤类型,并记录下时间。
实验结果:蚯蚓能够辨别土壤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喜欢食用还没有被分解的有机物,以此来促进土壤的肥力,并将无机物深埋于土中,改善土壤结构。
实验结论:蚯蚓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能够通过食物链的关系,清理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并增加土壤肥力,对于环境的保护和生态平衡非常重要。
实验结果:蚯蚓在较浅的土层中活动频繁,行动较快;而在较深处则活动较少,行动缓慢。
同时,当土壤中氧气、温度、水分等环境因素变化时,蚯蚓的生命活力随之受到影响。
实验结论:蚯蚓对于土壤环境中的氧气、温度、水分等因素非常敏感,其活动和生命活力随之受到影响。
这启示我们应该尽量保持土壤环境的稳定和健康,以保护蚯蚓和整个土壤生态系统。
实验目的:探究蚯蚓在污染土壤中的生存情况和适应性,为污染土地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方法:将蚯蚓分别引入含油污染、有机污染和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观察其生存情况和体态变化,并记录下时间。
实验结果:在含油污染的土壤中,蚯蚓表现出体态不正常,生命活力减弱;在有机污染的土壤中,蚯蚓缺乏食物来源,生命活力明显萎靡;在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蚯蚓的体态变化不大,但其生命活力明显下降。
实验名饲养和观察蚯蚓实验日期称班第组姓名级探究问蚯蚓的外部形态?蚯蚓的运动?题实验目 1 、设置一个适于蚯蚓生存的环境并饲养蚯蚓的 2 、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 3、观察蚯蚓的运动实验器活蚯蚓、玻璃板、糙纸、棉球、放大镜、制作饲养蚯蚓装置的材料用具材1 、根据经验创造一个蚯蚓的生存环境,并观察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食性2 、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1)取一条活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它的体形,观察它的身体是否分节。
数数从蚯蚓的头部到环带共有多少节?(2)用手触摸蚯蚓的体壁,感觉体表是否有黏液?(3)用手指触摸蚯蚓体节近腹面处,你有什么感觉?并用放大镜观察,看到腹面有许多小突起就是刚毛。
3 、观察蚯蚓的运动(1)将蚯蚓放在糙纸上,观察它的运动,注意其身体粗细及长短的变化,想想这些变化是怎样产生的?(2)将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它的运动及身体变化,并与它在糙纸上的运步骤动做比较。
与4 、实验中注意的问题方法( 1)在观察过程中,应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使体表保持湿润。
( 2)实验后,别忘了将蚯蚓放归自然环境中。
5.讨论题:(1)蚯蚓适于在湿润、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白天穴居,以呢土中的有机物为食,夜间爬出地面,取食落叶。
(2)蚯蚓靠体壁进行气体交换。
(3)蚯蚓身体分节使运动更加灵活,刚毛起固定、协助运动作用。
(4)蚯蚓之所以在潮湿深层穴居,是因为它要靠体壁进行气体交换。
我的发蚯蚓身体分节,体壁进行气体交换现蚯蚓靠体壁进行气体交换。
实验结蚯蚓身体分节使运动更加灵活,刚毛起固定、协助运动作用。
论蚯蚓之所以在潮湿深层穴居,是因为它要靠体壁进行气体交换备注(缺席学生)实验名称班级探究问题实验目的实验器材步骤与方法我的发现实验结论观察蝗虫及生活史标本实验日期第组姓名观察昆虫的特征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蝗虫生活史的标本蝗虫1、观察蝗虫及生活史标本。
2、概括所观察昆虫生活史的几个时期。
3、让每组同学选出代表备注(缺席学生)实验名称“观察酵母菌和霉菌”实验日期班级第组学生姓名材料用具酵母菌培养液、培养皿中培养好的青霉、吸管、镊子、显微镜、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放大镜、稀释的碘液、吸水纸目的要求认识酵母菌、霉菌的形态结构方法步骤酵母菌电镜照片青霉菌电镜照片(1)观察酵母菌1.取一滴酵母菌培养液,滴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就能看到一个个椭圆形的细胞,细胞中有明显的液泡,这就是酵母菌。
目录实验一观察蚯蚓第一周探究一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第二周探究二蚂蚁的通讯第四周探究三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第六周实验二观察酵母菌和霉菌第七周制作一制作孢子印第八周制作二制作米酒第九周制作三制作酸奶第九周实验一:观察蚯蚓【实验目的】1、设置一个适合于蚯蚓生存的环境并饲养蚯蚓。
2、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
3、观察蚯蚓的运动。
【材料用具】活蚯蚓,玻璃板,糙纸,棉球,放大镜,饲养蚯蚓装置【实验步骤】1、检查调查用具是否齐全、完好。
2、创造一个蚯蚓的生存环境,并观察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食性.3、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
(1)观察它的身体是否分节。
观察它的环带,区别它的前后端,数一数从蚯蚓前端到环带共有多少节?身体分节,蚯蚓的环带在距前端比较近的一端。
从前端到环带共有14-16节。
(2)用手触摸蚯蚓体节近腹面处,你有什么感觉?轻触其体节近腹面处可感到粗糙4、观察蚯蚓的运动蚯蚓在糙纸运动时身体变化是:伸长变细,缩短变粗,移动较快在玻璃板上运动时身体的变化是:伸长变细,缩短变粗,移动较慢【讨论】1、蚯蚓适于在怎样的环境中生活?它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蚯蚓适于在具有一定温度和湿度、温差变化不大、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中穴居生活。
一般昼伏夜出,以土壤中的枯枝残叶等有机物为食。
2、身体分节的什么意义?蚯蚓的体节和刚毛在运动中起什么作用?动物身体分节,可使身体运动灵活。
蚯蚓刚毛的末端,可与周围环境粗糙的表面相接触,以使身体有所支撑,蚯蚓靠体壁中的环肌、纵肌协调作用,并以刚毛相配合,来完成它的运动。
探究一:鸟适于飞行的特点【探究目的】1、通过探究得出鸟有哪些适于飞行的特点?2、学会用多种方法探究鸟为什么能飞?【探究步骤】一、发现并提出问题:鸟的身体有哪些适于飞行的特点?二、作出假设:流线型适于飞行、胸肌与鸟的飞行生活相适应、鸟身体的重量……三、制定计划:<一>、探究的问题一及实验方案问题:鸟的流线型身体是适于鸟飞行的特点吗?假设:鸟的体型为流线型适于飞行。
观察蚯蚓的实验报告
蚯蚓的生活环境:潮湿阴暗的环境。
蚯蚓的生活习性:长期生活在土壤的洞穴中。
蚯蚓的身体结构:环节动物,身体上有许多环节,无眼有口。
蚯蚓的食物:腐叶和土壤。
探究实验:蚯蚓喜欢什么样的环境。
(对比实验)
实验材料:20条蚯蚓,一个塑料盒,一些肥沃潮湿的土壤,一些肥沃干燥的土壤。
实验相同点:蚯蚓,温度,环境。
实验不同点:土壤潮湿程度。
实验过程:1、将塑料盒两边分别放上肥沃潮湿的土壤和肥沃干燥的土壤。
2、再将两边分别放上10条蚯蚓。
3、过5分钟,翻开土壤观察两边个有几条蚯蚓。
实验结论:蚯蚓更喜欢潮湿的土壤。